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心理健康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4-10-29 14:16:55 心理健康论文 我要投稿

(经典)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经典)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

  摘 要: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中,都存在心理素质的问题。其中,心理健康状态是使个性能够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身边中学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调查,分析现状,提出确实可行的措施,呼吁农村中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农村中学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前景堪忧

  对中国教育来说,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区别是一种本质上的区别。现在农村送孩子上学,放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读书是为了生存,在心理上他们是身负重荷的。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0%,从调查题目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在学习方面,有6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令人头疼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在人际关系方面,有64.3%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达到父母、老师所提的要求,甚至有35%的学生希望能早日闯荡社会,有25%的学生感觉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在情绪方面,不少学生常感到孤立无援,甚至有50%以上的学生害怕考试……以上所列举的数据虽然只是反映了学生的一些心理感受,但至少表明不少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障碍。说明当前农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同时也说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这些学生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健康。

  二、切实可行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那么,怎样帮助他们渡过人生旅途中的这一阶段呢?现结合我县中小学所开展的一些实际活动,淡淡怎样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要以“预防为主”,坚持主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近,通过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做好心理品质的教育,突出品格的修养,学校除了开设好思想政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外,还必须抓住时机开展活动,例如演讲、辩论会、心理知识竞赛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我县中小学校普遍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长与学校德育课题小组共同研究制定讲话篇目,由校团委牵头,师生集体选材“备课”,有计划地安排国旗下的系列讲话。讲话从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入手,讲身边的故事,说自身的体验,培养健康心理,使追求全面发展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动。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不定期进行专题讲座

  现在我们长阳县城以及各乡镇中小学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职教师,利用《心理健康》教材,上课以故事启迪、活动训练为主,辅之授予学生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从而使其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并且每个学校都配有女生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不定期地对女生进行心理、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讲座。这些讲座无疑对学生启发很大,为心理健康教育由“他育”转变为“自育”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还利用一些机会,举办心理知识小报、黑板报等,进一步普及心理科学知识。

  3.开展心理训练和咨询活动

  有了理论的认识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开展积极心理训练和咨询活动,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开发心理潜能的方法,达到启迪“心理”,提高素质的目的。如何有效地进行集体心理训练呢?利用课堂,利用活动课,利用假期!其次,开通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诊断、治疗”。

  4.架起“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之桥”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学校、家庭、社会责无旁贷,教育孩子是核心,平等对话、诚心诚意交流意见并及时反馈信息。孩子们在成长阶段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这并不是孩子的本质有什么不好,而是在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中个人素质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状态。作为孩子的每一个责任人都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要把问题扩大化、片面化,否则会严重伤害孩子并起反作用。

  总之,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

  音乐是一种可以反映出人类现实生活之中情感的艺术形式。根据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将之划分为声乐以及器乐两种类型,也可以将之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以及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多个类型。我国古籍礼记?乐记之中曾说过“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也表明了音乐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比如,当人们结婚时就播放喜庆的音乐表达自身的喜悦之情,当亲朋好友去世时就播放悲伤的音乐表达哀思之情,等等。人们通过音乐抒发出自身的情感,可以使自身的情绪得到有效释放。

  一、对中学生开展音乐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是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以及生理的成熟而产生的,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作是危险期。这段时间是中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将会给中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非常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在现如今我国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主流思想之下,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带来的重重压力,导致其不堪重负。

  家庭压力主要是因为我国开展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大部分中学生在家庭之中都是独生子女,长辈的期望在无形之中给中学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学校压力主要是竞争压力,这股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这些竞争压力也给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使中学生凭空多了一股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主要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竞争激烈的形势之下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也无法承受住,更别说身心还未发育完全的中学生了。这种情况会导致中学生非常容易出现自尊心过于强烈、自卑心理严重以及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此外,情绪化和责任感不强等心理问题,也将会使中学生非常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在20xx年发生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的一起抢劫案件,案件的起因就是16岁的沈某想要去网吧,所以他拦路抢劫了8块钱,最终得到了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的惩罚。有关专家指出,这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了类似悲剧的发生。

  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在培养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同时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之中增加了乐趣,有效缓解了中学生内心积攒的压力,达到使其心理得到净化的最终目的,有效防止了以上情况发生。

  二、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中学教育之中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非常容易让中学生产生心理焦虑以及恐惧等心理问题,导致中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沉浸到学习之中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后果,而这种情况无疑又会加大家庭以及学校对中学生施加的压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而通过音乐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给学生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借此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是学生的精神放松,缓解日常学习之中积攒下来的压力,暂时将学习烦恼忘记,将紧张的神经放松,从而达到重塑中学生在学习压力之中被磨灭的自信的目的。

  比如,可以给中学生播放班得瑞系列音乐。这主要是因为整个班得瑞系列的音乐都是在阿尔卑斯的山林之中创造出来的,其中没有掺杂进一丝一毫的人工混音,并且其中的每一声虫鸣、鸟啼以及流水等声音都是制作者深入阿尔卑斯山林与湖泊之中采集而来的。因此最终制作而出的班得瑞音乐系列具有非常有效的减压作用。经过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改善情绪可以有效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音乐向中学生传递情感,对于缓解中学生压力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效果的,它可以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经常聆听类似班得瑞系列的音乐可以使学生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让学生树立起了自信心,各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减小,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2.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类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因此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有效缓解中学生压力过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于他人交往的过程之中也可以准确反映出中学生心理是否出现问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是否存在障碍以及是否能够自如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等情况。通过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出中学生良好的性格,一个良好的性格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条件。除此之外,通过音乐教学还可以帮助中学生通过音乐来表露出自己的心声。

  比如,通过让中学生练习合唱来培养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合唱是将多名学生视为一个整体,需要每一名合唱的人员之间都要注重搭配的合理性,每个人在合唱时除了要明确了解自己在合唱之中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通过练习合唱的过程,在有效培养出了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避免了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陶冶中学生的情操

  音乐是一种可以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艺术,运用合理的音乐教育方法可以使音乐之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浸润中学生的心灵,陶冶中学生的情操,从而有效避免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经研究显示,通过有效的音乐教学,可以帮助中学生丰富自身的内在情感以及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通过音乐还可以让中学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以及奇妙之处,开拓他们的眼界。而进行音乐教育之中的歌唱教学则可以有效存进中学生的表现情绪以及情感能力的发展,此外中学生通过在学校或者班级开展的文艺晚会之上进行歌唱或者表演某些不同的节目时,还可以让中学生从这些作品之中感受到不同情感,让中学生体验到每个角色的不同之处,可以从情感的立场上能够换位思考,对比与现实之间的情感冲突,可以使其更好的珍惜现有的生活。

  比如,通过演唱《歌唱祖国》这首歌,中学生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之中体会到词曲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有效培养了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演唱《军港之夜》这首歌时,中学生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之中体会到人民解放军的生活以及使命感,等等,借此可以让中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加成熟的发展,同时培养出了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帮助中学生净化心灵、陶冶中学生的情操,重视音乐教育可以使中学生的美好心灵得到释放。从而激发学生的音?沸巳ぃ?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为中学生的未来成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实施良好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步伐,首先要在农村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心理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越来越显得重要,面向现代和未来社会的青年学生,不仅要有聪敏的智慧,高尚的道德,而且要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和创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资料和迹象表明,农村素质教育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1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

  1.1现状调查 .

  对部分农村中学进行调查的数据表明,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1.1.1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近41%的农村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在课堂回答问题上,初中有24%、高中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初中为70%,高中仅为50%。可见,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1.1.2意志不够坚强

  学生的意志不够坚强,生活中贪图享乐,害怕吃苦,不思进取,遇到困难不是知难而进,相反只有退缩,轻易放弃。特别在学习上,更表现出了意志力缺乏,懒惰思想严重,识记的东西太少,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难题。

  1.1.3自信心不足

  农村学生基础较差,家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较高,总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差距,家长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自信心,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早恋问题”日益普遍,初中生陷入恋爱的困惑中,高中阶段就更为突出,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了种种心理病态。

  1.2现状分析

  以上现象反映的虽然是部分农村中学生心理现状,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现归纳如下:

  1.2.1家庭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家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相当多的家庭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引导,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引导;三是对教育认识不正确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弓f导。同时,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多,忽视孩子的心理状况,加上社会的离异率升高,家庭破裂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2.2农村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普遍.,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知识知之甚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甚至错误地认为父辈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儿孙照样可以继续延续下去,使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2.3自身因素

  中学生年龄小,思想、,心理都不成熟,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不能正视和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难以正确对待。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完全理解,往往会陷入歧途,无法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2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中学,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且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很多问题。

  2.1认识问题

  在农村,父母比较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身体状况,忽视了心理健康情况,认为只要学习好,将来考上好大学,其他都无所谓。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重升学应考的科目和分数,很少去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致使学生一门心思全放在读书、应试上,其余都漠不关心。

  2.2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限制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部分教师简单的说教或硬性灌输,甚至讽刺挖苦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反感。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马克思曾说过:“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3.1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既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3.2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应对技巧,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3.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3.5加强区域性学校间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方法互补,缩小差距,共同进步,增强心理素质

  总之,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卷的努力,在理论上、实践上进一步去探索和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关系到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20xx.2,3,4期.

  [2]张东梅.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4.

  [3]方方.心理健康研究,教育出版社,20xx.7.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

  当代中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会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体育课上学生不良心理状况及成因: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2、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快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3、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团结一致过黄河,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4、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①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②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③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④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其次,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竞争性比赛或游戏,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另外,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5

  概 述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如果不能够好好地引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话,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说,在空耗年阶段一定要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要让他们写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这样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健康。那我在写心理健康论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这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

  步骤/方法:

  1、第一点,在写论文之前要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因为中小学生现在心理健康,可能处于一种畸形发展的阶段,为了引导他们更加健康,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然后有所收获后再写论文。

  2、然后就是中小学生写心理健康论文的时候,我们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因为这项工作很多人都是胡乱的应付一下就结束了,其实这样做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重视起来,要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起来。

  3、加上你还在写心理健康论文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价值观是否有问题,如果他们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一种畸形的心理状态的话,我们要及时的进行调整,或者可能会出现问题。

  注意事项:

  我们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当中应该负责扮演一个引导者的工作,所以应该让他们有更加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不能够让他们因为心理健康而出现成长方面的问题。要引导他们写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6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明显, 自闭、焦虑、恐惧、紧张, 有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出现心理疾病。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习、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发布青少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 青少年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 近年来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 弑父杀母, 杀害教师学生的事件比比皆是, 且年龄之小、手段之恶劣, 令人触目惊心。每每看到这些血淋淋的事件,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思: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手段有无欠缺, 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成长?这是摆在我们农村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曾对我校初中生进行调查, 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占16.2%。笔者认为这是近几年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

  大家都知道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心理健康,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讲, 就是人格健全、智力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成立的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可是由于当前独生子女增多, 单亲家庭越来越普遍, 而家长和社会对于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在家庭中他们得到四个老人的溺爱和呵护, 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很大, 再加上部分学生沉溺网络, 使得现在的学生心理脆弱, 承受能力差, 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 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 在以网络为主流的信息化背景下, 如何对农村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强化意识, 明确责任, 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生心灵扭曲甚至变态, 我们一线教师虽不能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那样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否则有朝一日, 心理扭曲学生的砍刀也会架在我们的脖子上, 这就不仅仅是误人子弟的问题了, 于学生、于家长、于社会, 我们都无颜以对, 更有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众所周知,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人性生命的绽放, 思想灵魂的碰撞, 情感精神的愉悦。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热情、真情、豪情、激情去荡涤学生纯真的心灵, 激起其情感的涟漪, 使他们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我们各科教师和班主任要以教材为蓝本,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 及时化解他们心里的矛盾困惑, 排除心理障碍, 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联系一些资深的心理咨询机构, 经常开展专业性心理健康辅导

  现在农村大部分家长都进城务工, 即使是能和父母见上面的孩子, 他们的父母只能问一下学习, 对思想、心理问题从不过问, 也意识不到初中生的心理变化, 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 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不高, 多数都只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衣食住行, 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即使出现问题也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 轻者说说而已, 重者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而不是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因此这项任务全落在了教师身上, 农村教师任重而道远。但是有些学生基于自尊心, 不愿意把心里话吐露给教师, 总有一种畏惧心理, 怕教师把他的隐私公布于众。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只能借助心理咨询师, 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

  三、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 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阳光向上的心态熏陶学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塑造成一种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农村中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但毕竟农村学生的阅历较浅, 接触的知识较少, 网络上的明星就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 结果却模仿得四不像, 那些酷毙了、帅呆了的“范儿”被他们模仿得面目全非。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认识明星, 同时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影响他们。而我们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真正症结, 自己本身心理不健康, 整天怨天尤人、斤斤计较、牢骚满腹、自私狭隘, 甚至心理阴暗, 与同事、领导钩心斗角, 试想这样的教师能带出健全向上的学生吗?“教师就是学生的模板。”这话一点不假,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句话, 要想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班主任更要表现出更多的'真诚、平等、宽容、诚信和耐心, 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的一片苦心, 教师是在和他共同面对难题和困境, 给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样学生内心一定会多一些向上向善, 少一些仇恨抱怨, 营造出信任和融洽的心理氛围, 从而找到正确的办法解决问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强资源整合, 营造积极健康、至真至善的育人氛围

  中学生逆反心理强, 一味地说教甚至打骂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 还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组织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 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 在大家的关爱和呵护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温暖, 风雨过后一定是彩虹, 他们的审美眼光会向至真至善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探究活动, 应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要合力, 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

  作为班主任,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要与科任教师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 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家长毕竟文化水平很低, 有些连手机都不会用。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 使家长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外和科任教师及家长共同探讨, 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 多方配合共同教育, 从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只要我们付出自己的爱心和真心共同努力, 定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雷, 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

  [2]陶惠敏, 张紫君.“90后”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xx (8) .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7

  [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调适逆反心理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调适;逆反;化解;冲突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目标要求: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两代人的对话》板块内容时,充分挖掘、整合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适时进行学科渗透。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与成因

  中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希望自己独立去实践;二是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做决定;三是对父母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四是对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通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透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学校方面的因素。从自身原因看,进入青春期,青少年虽尚未涉足社会,但已开始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分析社会,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所见所闻。然而他们的心理、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因社会阅历所限而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不适应,自我意识常常处于困惑的矛盾状态。再者,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进入青春期后,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成人感”,而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滞后,使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因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对身心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亲子之间年龄差异,父母与子女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往往使子女对父母产生反感和反抗。心理训练:说说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

  二、调适逆反心理,和谐亲子关系

  1.打开自己的闭锁心理,敞开自己的心扉,走进父母,亲近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对话,从现实中架起沟通的桥梁。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爱而生,是爱的冲突,以爱报爱,是黄金法则。

  2.换位思考,理解至上。当中学生不能理解父母、与父母发生冲突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替父母想一想,这样,会变得更加冷静、理智。当中学生与父母出现意见分歧、产生摩擦、隔阂、矛盾、冲突时,要体谅父母的辛劳和不容易,做到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克服逆反心理,不要疏远、回避、顶撞,甚至反抗。中学生要主动与父母谈谈自己的心里话,交换不同的看法,也可以与父母一起探讨一些新观念、新思想,要相信,每一次沟通都会促进信任,加深感情。

  3.父母子女相互将心比心,相互理解,心理上产生共鸣,情感上才会出现共振。这样,相互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亲子关系融洽了,中学生也就不会再出现叛逆心理了。

  4.与父母平等交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不能一概说是错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也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时常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难免有误区。所以,与父母平等交流,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中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克服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密切、和谐亲子关系。

  5.出现逆反心理,要学会适时调控自己的情绪。牢记:克制、冷静、理智、沟通、交流、理解、体谅。冷静下来,中学生才会做出恰当的选择。中学生应提醒自己:我们能忍心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吗?

  6.克服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和谐亲子关系的基本要领:了解父母,敞开心扉,耐心解释,换位思考,尊重理解,求同存异。心理、行为训练:当中学生和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做?找父母谈一次心,真正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寄语:你想让父母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父母。这是子女与父母沟通交往的“黄金法则”。调适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网络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家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就对中学生来说,网络给学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知识空间。但是,开阔中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正确的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正确认识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本文就针对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简要分析,提出网络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十分重要。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娱乐休闲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中学生走向科技的前端,提供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同时也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可行性对策,通过正确的使用网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一)迷恋网络能引发中学生的学习障碍

  经过调查显示,中学生是迷恋网络的高发人群之一,他们在心理上对网络于强烈的依赖感,每个中学生的平均上网时间已经超过了成年人,每个月上网时间在150小时左右。这些迷恋网络的中学生长此以往,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这种心理对于中学生来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生活,中学生是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长期迷恋网络,一进入学习状态就会产生疲劳感。他们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会辍学。

  (二)沉迷于网络容易产生“网络孤独症”,妨碍交往

  由于网络交往对象具有选择性,能够满足中学生的心理欲望,这样就是的学生忽视了现实中的朋友。对中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造成困难,使得中学生通过逃避的方式,沉溺于网络人际交往,导致最终产生人机障碍,阻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由于网络交往环境的不真实性,中学生容易上当受骗,更加对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三)沉迷于网络会造成中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

  当下许多中学生对网络社会产生了好感,沉迷于网络社会,导致中学生长期脱离现实社会,这种现象不利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出现人格缺陷和人格真该的现象,严重影响中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人格缺陷是中学生介于正常人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中学生长期迷恋网络,导致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中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使得中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下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减弱。并逐渐的削弱了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严重缺乏上进心。最严重的是学生由于自身的责任意识不强烈,容易做出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事情,做出一些社会不认同,不道德的事情。吸烟、喝酒、打架等不道德现象常常出现在网瘾的中学生群体中,导致他们的人格出现障碍。

  三、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活动课程

  首先,需要在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更新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将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等加入课程其中。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需要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傻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在学生网络成瘾之前及时的教育引导学生,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法律意识,挖掘学生学习的欲望。其次,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避免学生形成网瘾,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最后,创办心理健康读物,指导学生建立健康知识社团,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网络学生走出困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创办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健康知识论坛

  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公益网站,由专门的负责人不断的'搜集网络成瘾学生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形成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中学生走出阴影。成立专门的教育专家辅导机制,针对学生网络成瘾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需要网站负责人及时地对教育内容进行编排,配置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士进行在线咨询,使得家长、学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了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其中,尤其是中学生,中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要想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共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保护措施,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9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一是家庭原因。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优先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出生到会说话,再到逐渐成人,都最先由家庭成员的介入和干涉。家人的是非观念直接塑造着孩子的人生价值观。长辈的认识、心理本身就不够健康时,总是最先诱导孩子的认识走向歧途。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个人因素的影响。某些学生不敢面对成绩的退步,说谎作假来骗家长、老师、同学。一次成绩不理想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虚荣心却让他修改试卷,谎报分数,甚至考试作弊。在虚荣心的支配下,一个人很快就会退步。心理压力也会不断地加大。所以他们这些人是被自己打败的。几乎每个人的模样都是特别的,而根据一般的审美标准,也有了美丑之别。长得漂亮的有了炫耀的资本,生活也比较自信;而相貌有缺陷的学生就会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他们的不自信,让自己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很不谨慎。甚至和坏人混到了一起,走上歧途。尤其是女生,他们的错误可能影响一生的幸福。

  三是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当前考试制度的存在,学习成绩的比较和学生间的竞争也必然激烈,甚至是残酷的。对于某些男生来说,他们会感觉自己无用,又愧对父母,因而会陷于自暴自弃的恶劣情绪之中。甚至会故意搞一些恶作剧,想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无所忌惮。这是对学校,以及对他们自己都极为有害的心理倾向。也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从女生方面来说,考试成绩差会让她们躲在一角偷偷地哭,甚至单独出走,以致生出很多事端。有时,学业上的不如意也会让他们产生早恋的念头。“毕竟要有一点儿值得骄傲的地方。”她们总是那样想。

  四是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教育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中小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小学生的行为。”因此,本人认为,作为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培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旧的健康观念,树立新的健康模式。

  在学校和家庭中,在评价学生的健康状况时,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注意一些生理指标,如身高、体重、眼睛是否近视,而忽略了学生一些习以为常的并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会适应带来不良影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口吃、贪食、多动症等。这种旧的健康观念是片地从生理学角度去理解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生理、心理和社会等立体健康模式,把健康教育从关心身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制约、从努力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转到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心理素质上来。

  二、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充实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当今中小学开设了有关“生活与劳动”、“生理与健康”的教育,但缺少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学习,也缺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矫治方面的内容,更缺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内容。为此,学校教学必须充实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许多学生嫉妒别人,严重的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过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要求,又加上学习成绩不良,较多地体验失败。他们害怕上学,产生学习恐怖症。教师要把这些共性问题,提炼成新的健康教育的主题和内容,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积极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心理因素的发展。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必须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和谐绵态度,亲切的语言,抚爱的动作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亲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并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从而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教师要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中求学,学中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师生之间洋溢着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才能通过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

  五、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班主任都是学生的任课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全面最深入,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有较高的素质。

  首先,班主任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从过去的“政治说教”、“活动保姆”中解放出来,用平等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用友好真诚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如:在学生面前,教师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言出必行”、“身先垂范”,另外,还利用班队活动,向学生介绍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文学家,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数学家、科学家,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歌唱祖国成就及激励人民反帝斗争的音乐家,教育、激励学生向老一辈学习,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第二、班主任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掌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第三、班主任教师要把各项教育、教学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品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培养学生健全统一的人格。

  第四、班主任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和记录,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案例分析,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六、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既结合学习内容训练中小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智力心理,发展中小学生智力,又结合教学工程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兴趣、情感,锻炼中小学生学习意志,培养中小学生个性,促进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中小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以减轻中小学生心理压力,消除中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此外,根据生源情况,学科教学中要注意面向后进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对后进生的情感投资,从行动上接近和爱护后进生,挖掘、发现闪光点,保护积极性,给予表扬鼓励,用引导代替斥责,用提醒代替讥讽,从而增强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智力心理素质。

  七、开展自信心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很多时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缺乏自信:家庭原因,成绩原因,或者是自身原因。他们造成的缺乏自信都会形成心理问题。于是,有必要引导学生确立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终将改变命运,终会成功,终会出人头地。告诉他们:挫折往往是人生的财富,它会让成功更加绚丽夺目,当前的坎坷不是最终的命运。这类的道理有很多。让学生学会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希望,在黑夜里看到黎明的曙光。

  八、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在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又在学生教育不当的负面影响下,学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有些学生情绪忧郁、性格孤僻;有些学生不守纪律、不听劝告、习惯成性;有些学生出现口吃现象------教师要细心去了解情况,寻找原因,善于启发诱导,耐心指导教育,热心地帮助他们改变现状。学校要创造条件,配合心理保健医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教师要积极开展家访工作,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教育。还要发挥社区的作用,组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医生义诊活动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这样,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越来越重要,教育的科学性也会要求越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导航。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

  [摘要]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家长和教师费心、伤神,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觉到自己无法和孩子沟通交流,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学生不服管理,而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父母和教师不理解自己,时时处处为难自己。我认为,协调好了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领路人、更应该是学生心理的疏导者。下面把我的一些做法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分享。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厌学情绪、考试时会表现出焦虑。这些情况出现在学习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中,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但是往往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基础比较薄弱,面对成绩好的学生会自卑,常常会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尽可能面批他们的课后作业。这样不仅会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还能在交流中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步骤,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压力。

  2.人际关系问题。大部分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想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教,他们只会给父母和教师提要求,却不会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认为父母和教师的要求过于苛刻,个别争强好胜的学生甚至会认为父母和教师是故意为难自己,认为教师、父母不理解且不信任他们,从而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这时候由于教师、父母的错误判断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成绩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利用主题班队会让他们感受什么是真正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和管理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处理问题之前必须了解清楚问题的真相,赏罚要分明,要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样学生就会思考什么事该做,什么话该说,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教育。

  3.青春期学生由于早恋引起心理问题。中学生往往对异性充满神秘感,由于对方的容貌、学习成绩优秀而产生好感,受好奇心的驱使而接近异性,萌发情感。但他们对自己、对异性认识不清,很容易因为早恋陷入心理困境。对于中学生早恋,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青春期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多看一些青春期教育的书籍;另一方面教师不能讽刺挖苦,要理解学生,在赢得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切记在全班学生面前点名批评或虽不点名但实有所指地暗示批评,羞辱学生,或向家长告状,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原本就深陷早恋迷途的学生更加感到压抑和无助,有可能会出现早恋学生相约“私奔”或者“殉情”的悲剧。班主任如果发现学生有早恋迹象,切勿急于处理,在冷静分析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早恋的危害,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二、心理咨询注意事项

  1.“了解”是心理咨询的前提。了解被咨询对象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学习和情绪状况以及心理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认真分析被咨询对象的内心活动。要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切忌随意、盲目、无准备地进行咨询。

  2.“以诚相待”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只有尊重学生、为学生着想、以诚相待,做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才可能与你倾心交谈,我们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才能引导学生朝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方向前进,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领路人。3.学会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倾听既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同时也能使对方在宽松和信任的情况下诉说自己的烦恼。倾听时,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去听,不要有偏见,不做价值评价。

  三、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只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更加轻松,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心理教育。而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起到教育和预防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预防因为心理矛盾和压力无法排除而出现的情绪波动、心理失衡和行为失控问题。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原本就千头万绪,而日益严峻的是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令教师和家长烦恼,也使得许多花季少年伤心费神。如果我们能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多关注学生在成长中的烦恼,不仅管理会轻松高效,而且会让更多的“祖国花朵”绽放异彩!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

  中学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段,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其有效的处理生活、学习以及交际活动中的多样化问题。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个体应用的认知方法与行为方式是检测中学生适应能力高低的有效指标。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为论点,辨识出有效型应对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应对方式的研究

  (一)理论模型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应对理论研究为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Lazarus与Folkman共同提出的场合模式(contextual model),其是现阶段众多研究者善于应用的一个概念模式[1]。该模式最大的特征体,把应对看作个体用来解决多样化问题的系列性、带有变动特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Lazarus与Folkman提出了以下两个论点:一是应对行为的产出过程体现出繁杂性特征,应对方法的有效性大多数与个体能否对情势改变的正确评估环节上,问题指向影响应对方式的产出效率,否则个体将会在主观情绪的影响下应付各种难题与困局;二是多样化应对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价值上体现的差异性,一个应对方式在某一场景中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其他条件下可能是一无是处的,若个体对其盲目应用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影响因素

  1。性别与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性,关于这一问题黄希庭等人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工作发现,面对来自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中学生应用宣泄、幻想与忍受三种应对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与男生相比较,女生在应用宣泄与忍受这两种应对方式次数更多;与女生相比较,男生喜欢以幻想的模式去应对与排解来自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其他类似研究结论也与上述结果体现出相似性特征。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证实个体在初中时期,女生更善于应用和情绪相关的或消极的应对方式,参与上述研究工作的人员还发现,从对保护心理健康的功能层面上解析,男女生在主动式、积极型应对压力上体现的差异并不明显,换句话说男女选用的应对方式的功能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造成男女生应对方式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样化,普遍认为的是人格差异,多数人主观的认为,从始至今女性成功范例较少,这也是其应对困局主动性差、积极性低的外在原因,此时其自信心不足,也没有控制欲望;从某种角度上分析,应对方式的确定与情景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女性生活情景被允许主动应对情况较少;社会期望多数指向男性,这也是男性产生主动式应对模式的驱动力。

  2。年级与应对方式

  个体的惯性思维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应用的应对方式将会愈发完善化、实用价值更大[2]。肖计划等人的研究证实,个体伴随年龄的增长,成熟型、有效型应对方式的使用量处于不断增加的态势中。而就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而言,高中阶段面临的压力比初中阶段面临的压力大得多,学业负担更重,竞争更激烈。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对暂时缓解压力比较有效,使用就比较多。所以,高中生更迫切地需要关怀。

  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应对方式的选择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3]。问题处理是一种主动型积极的应对方式,其在维护与强化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应用价值。而寻求帮助和逃避应对方式均为中间型应对方式,其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特殊情况下逃避也是一种上策;宣泄、忍受以及幻想为被动式应对方式,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经过进一步验证,发现在问题处理维度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与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得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求助维度、逃避维度上,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两项得分显著大于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宣泄、幻想以及忍受维度上,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的学生最低,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处于中间层次。

  三、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思考

  (一)对研究的思考

  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诸多缺陷尚未弥补,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分类标准缺乏统一性,各类分类方法出发点存在差异性,最终使混乱局面频出;二是应对方式测量工具一致性缺乏,截至今日我国尚未出现与SCL—90量表类似的、信度与效度均优良、被公认的测量工具。

  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中学生在面对困难之时通常采用的应随方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问题处理占首位,其次为忍受、逃避、宣泄、幻想与寻求帮助[3]。上述结论与黄希庭研究成果相一致,代表着中学生伴随年龄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丰满,认知水平愈发完善,善于应用理智的方法解析与处理问题。

  (二)对进行应对方式辅导的思考

  抑郁情绪与焦躁情绪在青少年群体中是极为普遍的,尤其是在中国应试体制长期作用下,初中生群体的升学压力以及来自社会环境的竞争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那么,在这样的情景中,中学生能管控与调整的只有自我的应对方式。

  四、结束语

  在中学时期,学生的各项能力塑造的潜力是极大的,这也是其应对方式发展与强化的重要时段,问题处理这一应对方式的高频率应用,证明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抗压能力这一结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应对方式,应对多样化情景,最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易娟,宋丽娟,冯淑丹。汶川县中学生震后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xx,02:225—227。

  [2]吴瑞,李建桥,刘琴,王宏。留守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卫生研究,20xx,04:586—590。

  [3]张军勐,晏丽娟,苏雪飞。高职院校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03:461—465。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2

  摘要: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属于心理逐渐发育成熟的特殊时期。这阶段的孩子家庭教育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乃至一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我国当今的教育大环境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及老师都将焦点放在放在了孩子的成绩及升学率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巨大的学业压力所覆盖,绝大多数的老师及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中学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趋近于成熟,但仍缺少经验,青春期的一些表现随之而来,因此这阶段的孩子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随着大学生自杀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升高,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学生心里问题的存在以及他们心理发展情况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家庭是孩子来都世界所接触的最为基础的教育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家庭的教育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密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大的作用。

  1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1父母强烈期盼影响学生的心里健康:父母过分的重视孩子的学习,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焦虑、情绪不稳定心里不平衡、对他人表现出敌对情绪、抑郁、学习压力大、适应不良。由于父母过分的对学生学习状况以及成绩的重视,一旦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轻则进行说教。重则打骂,从而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极其容易导致孩子出现焦虑厌学的情况。由于对孩子的学习过分的关注,因此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优秀的孩子进行对比,并在孩子面前对那些成绩好相对优秀的'孩子大加赞扬,这回对孩子造成极大的挫败感,很有可能因为这样的情形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1.2父母过度的惩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父母过分的严厉、惩罚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主要由于父亲惩罚孩子的过程中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在接受惩罚之后迫于父亲的威严,不敢将自己的愤怒及不满表达出来,将这种怨怼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这样负面的情绪长时间积累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心理问题。而母亲的惩罚往往会伴有言语上的说教,孩子同样不敢宣泄不满及愤怒因此同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据统计大部分经常被父母惩罚的孩子成绩都不理想,有的甚至厌学、抗拒考试;还有一些孩子易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常与人发生争吵、缺乏自信、更有甚者会对生活以及未来失去希望等一些抑郁症的表现。

  1.3父母过度的干涉保护孩子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由于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里都被是若珍宝。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长辈出于疼爱的心理过分的对孩子进行保护及干涉,以至于限制了孩子独立、自主、勇敢精神的发展。一部分孩子出现懦弱、焦虑、面对失败与挫折毫无承受能力。家长的过分干涉保护有时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体验,他会认为父母这样的行为是在故意与自己作对,并且将他人的好意也视为敌意。于是会产生逆反心理常常做出违背父母意愿的事情,表现以及思想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等不良后果。

  2家庭教育正确的做法

  2.1父母加强自身素养提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将影响到孩子。要想教育出优秀的孩子,首先要让自己变得优秀。心胸狭隘的父母,很难教育处胸怀宽广的孩子。如果父母的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对孩子也是指指点点吹毛求疵,久而久之在长期的责备声中孩子就会产生强烈自我怀疑。有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散漫、不喜欢读书等等。其实父母在抱怨孩子之前首先应想下自己,是否这些毛病都源于自身!因此父母的文化素养是对孩子社会化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理想、情操、道德水准、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等等都取决于父母文化素养。因此家长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建立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对他人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而在生活中感染孩子,更好的实行家庭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2.2创设和谐氛围建立良好沟通的亲子关系:家庭中良好亲自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利于父母将他们的健康理念、社会目标传达给孩子,有助于中学会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使其树立良好的公德心及正确的价值走向,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培养。人的一生会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在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给孩子展现出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也是良好亲自关系建立的重要保障。作为家长应该尽量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思想动态、以及看问题的态度、观点,真正的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引导。是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关心、包容、理解、信任、体会家庭的温暖,把父母当作朋友。这样自然会喜欢与父母分享心事,父母给予的建议才会很容易的接纳。

  2.3合理要求适当管理:热爱尊重孩子但不代表放纵,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讲不过分干预约束,但也要适当的要求。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的爱及呵护很容易过度。多数的父母都想尽最大努力为孩子铺平道路,生怕孩子吃一点点苦。但他们忘了在成长的道路上谁打磨练、痛苦荆棘是他们必须要经历及承受的。在这样的思想作用下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无不亲力亲为,这样过多的干涉影响了孩子独立生活及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父母应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还给他们自由的权利。圈养在笼子里的鸟儿永远学不会飞翔,长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要想培养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首先将他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去接受磨练,培养其面对困难,应对问题的能力,再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中成长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力及耐力,从而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结语

  要想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只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极其关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因此在中学时期孩子身心成长的这一特殊时期家长正重视家庭教育,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自身素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探知子女的真正需求,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J].教育技术报,2012.

  [2].初中生亲子关系性格特征及相关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4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3

  父母教养方式很久以来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研究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对其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手段和方法,它是父母教养态度、教养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是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了出来。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在生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心理焦虑、烦恼增多; 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压力蔓延到了学校,他们过早地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高中生所处的中学时代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研究提出,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问题并非普遍存在,但某些心理问题的确占相当比例。

  高中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学生对男女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异性在一起会有较强的情绪体验,又由于国内就业形势严峻、高考升学的压力大,加上青春期的身心特点,其心理机能容易失衡。胡胜利指出,强迫、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等症状是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及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生活事件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均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最为重要。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最重要的他人。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孩子刚出生就发挥着示范、导向、濡染、催化和校正作用,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某些不良人格特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使学生生活在健康的家庭中,有益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心理卫生健康; 相反,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调查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发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

  在青岛市市区随机选取两所高中整班抽取了学生共400 人,回收到有效问卷345 份( 86。 25%) 。被试年龄 16 ~18( 16。 96 ±0。 46) 岁。

  1、 2、方法。

  1、 2、1 施测方法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SSMHS)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大课间时间,由专职心理咨询师带领进行团体施测。

  1、 2、 2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SSMHS) 该量表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是有效而准确地专门测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工具。该量表共有 60 个项目,由 10 个分量表组成,分别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心理不平衡,采用 5 级评分制( 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 。

  1。 2。 3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它由瑞典 Perris 等编制,岳冬梅等人修订,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量表共有 66 个项目。其中包括 6 个父亲分量表,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FF1) 、父亲惩罚严厉( FF2) 、父亲过分干涉 ( FF3) 、父亲偏爱被试( FF4) 、父亲拒绝否认( FF5) 、父亲过度保护( FF6) ;5 个母亲分量表,分别是母亲情感温暖理解( MM1) 、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 MM2) 、母亲拒绝否认( MM3) 、母亲惩罚严厉 ( MM4) 、母亲偏爱被试( MM5) 。EMBU 采用 1 ~ 4 级记分。66 个项目中,父亲量表不含第 19、24、26、38、41、47、54、63 项: 母亲量表不含第 5、10、18、20、21、40、49、66 项。

  1。 3、统计处理所得结果采用 SPSS 13。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结 果。

  2、 1、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345 名高中生有 57。 02% 的学生总均分≥2 分,即有 196 人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有 7。 76% 的学生总均分≥3 分,即有 26 人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有0。 90% 的学生总均分≥4 分,即有 3 个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因子分≥2 分的前 3 项检出率依次为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和强迫症状,因子分≥3 分的前 3 项检出率依次为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和焦虑,因子分≥4 分的前 3 项检出率依次为焦虑、学习压力和抑郁与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2、2、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得分呈显着负相关,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分成显着正相关。

  3、讨 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有 57。 02%,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有 7。 76%,说明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令人担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强迫症状、适应不良、焦虑、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说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巨大,存在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问题和情绪困扰。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得分呈显着负相关,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分成显着正相关。调查结果提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父母给予子女越多的尊重、理解和情感温暖,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而对子女越是采用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过度干涉保护,则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父母亲消极的教养方式,如经常用严厉的惩罚、过分的拒绝否认来对待孩子,易使子女缺少自信以及过分的贬低自己。

  研究发现写,父母自身的行为和对待子女的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可能是子女患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神经症患者的父母明显的表现出对子女缺乏关心、理解、信任和鼓励,他们更多表现出对子女的冷漠和忽视的态度,对待子女缺乏关注、爱心和肯定。相反,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越多,高中生的积极情绪越多,焦虑和抑郁的程度越低。

  有调查显示,父亲的教养方式在子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对子女过度保护以及偏爱容易使子女滋生骄傲、偏执、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以及缺乏韧性等不良心理特征,同时也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 父母对子女生活的过分干涉导致了他们的不安全感; 父母对子女的惩罚严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自卑感、无助感等不良情绪。相反,父母对子女民主、宽容的态度容易培养子女的独立自主能力,父母积极的情感关注能够培养子女乐观、热情和开朗的性格。因此,我们应提倡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让每一位父母亲都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4

  【摘要】

  中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个体心理也容易出现问题。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重大,作为父母,应当准确的了解子女在中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对中学生进行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对策

  一、引言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在生理上逐渐的成熟,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表现出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还存在人际交往与青春期等心理问题的矛盾,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监护人,也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夫妻关系,父母与学生长时间居住在一起,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夫妻关系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家长之间产生冲突,很容易导致子女的心理机能产生变化。学生在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十分的细腻,容易造成创伤。尤其是家庭离异的子女,子女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容易给子女造成潜在的精神压力,不利于中学生成长。其次,亲子关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内心矛盾多,对父母较为敏感,但是内心深处仍然十分依赖父母,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决。在这个阶段,双方在这个时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父母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多给予子女关爱,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2.家长期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教育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要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家长的期望中,孩子的成绩好坏意味着将来要进入名牌大学,就是优秀的孩子。但是由于家长的期望,很少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追寻梦想,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人际关系期望,在中学阶段,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长对子女的朋友干涉较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坏了子女的人际关系。在中学阶段,学生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这个时候父母担心子女的早恋问题影响成绩。家长不能过于干涉子女的交往,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子女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培养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3.教育内容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往往看重子女的知识学习能力,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会严重影响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的中学生的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家长最注重的就是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缺乏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忽视对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生缺少独立性。

  三、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策略研究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优化家庭氛围。

  根据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家庭关系比较亲密的,测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比较高。而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往往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的亲密。因此,在每一个家庭中,家庭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之间要彼此和睦爱护,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与子女之间要营造美好健康的成长氛围。另外,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需要不断的沟通,父母要主动和子女进行沟通,尊重子女的想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子女提升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要引起孩子的共鸣,家长和子女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优化家庭氛围。

  2.提高家长自行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自身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提升家长的对学生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长掌握子女的心理,需要广泛的阅读关于教育的书籍,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中学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定期的开导,不要给子女施加压力,关注子女的心理特征。

  3.加强子女青春期教育与生命教育。

  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最重要,因此,在这个时期需要和学生有血缘关系和高度信任关系的父母是是最佳教师。家长在这个时期需要有意识的和子女谈论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教育子女进行正常的交往,顺其自然的解开对异性的好奇心理。在这个时期,学生往往对学习和人际交往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产生的压力无法排解容易使得学生产生挫败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需要加强强调生命的重要性,通过沟通排解子女的压力,让子女学会尊重和热爱生命。综上所述,父母应当重视家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及时的了解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子女进行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国芳,李丽芳.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综述[J].枣庄学院学报.20xx(01).

  [2]吴惠娟,沈鉴清,骆宏.家庭环境对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xx(08).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在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研究了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中学教师在中学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教育;研究;

  在当前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学生作为心理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是非观念,并能有效帮助学生对日常学习有良好的记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是判断独立个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学教师应不断进行德育教育,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得到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

  1、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中学生德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在德育中不断渗透。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中学教师应在德育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有效地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实际德育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中学德育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原则发展。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可以更好地由帮助教师来引导,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其次,中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思维和更好的发展。最后,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德育的实际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广泛关注。中学教师应在德育中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中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

  2.1学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中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展有效的学习,以增强个人魅力,赢得学生的信任,更好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充分重视教师的素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统一学习,使教师能够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在日常道德教育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教师才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学校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言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

  2.2中学教师在德育中应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学。

  现阶段,中学教师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应重视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帮助学生在思想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营造乐观向上的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学生教育。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可以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培养学生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用乐观的眼光面对困难。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相对较快。教师需要在德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观点来实施教育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

  中学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德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帮助学生平息逆反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中学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师生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信任教师,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能够倾听教师的建议,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2.4中学教师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

  乐观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情况和问题时保持稳定的心态,并能乐观地看待事物,以积极的心态行动。中学生正处于青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日常学习中容易出现不稳定。教师应该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乐观精神,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保持稳定的心态和调节情绪。

  2.5中学教师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毅力

  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坚定意志的培养。因此,在德育过程中,中学教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直面困难的顽强毅力和勇气,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遇到困难时,能够通过坚定的信念迎接挑战。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学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优秀人才。德育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要求中学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整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军,孙连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德育中的渗透[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xx,37(2):83-83。

  [2]马一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渗透[科技信息,20xx,12(36):208-208。

  [3]黄锐太阳李芳。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教育调查(下半年),20xx年,5(8):43-44。

  [4]陈艳红。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渗透[职业,20xx,22(27):125-125。

《(经典)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5-17

(实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7-28

(合集)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8-01

【优选】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8-02

[合集]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6-16

(热)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5-17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2-27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最新01-18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热)06-30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06-13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经典)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经典)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

  摘 要: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中,都存在心理素质的问题。其中,心理健康状态是使个性能够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身边中学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调查,分析现状,提出确实可行的措施,呼吁农村中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农村中学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前景堪忧

  对中国教育来说,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区别是一种本质上的区别。现在农村送孩子上学,放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读书是为了生存,在心理上他们是身负重荷的。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0%,从调查题目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在学习方面,有60%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令人头疼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在人际关系方面,有64.3%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达到父母、老师所提的要求,甚至有35%的学生希望能早日闯荡社会,有25%的学生感觉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在情绪方面,不少学生常感到孤立无援,甚至有50%以上的学生害怕考试……以上所列举的数据虽然只是反映了学生的一些心理感受,但至少表明不少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障碍。说明当前农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同时也说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这些学生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健康。

  二、切实可行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那么,怎样帮助他们渡过人生旅途中的这一阶段呢?现结合我县中小学所开展的一些实际活动,淡淡怎样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要以“预防为主”,坚持主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近,通过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做好心理品质的教育,突出品格的修养,学校除了开设好思想政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外,还必须抓住时机开展活动,例如演讲、辩论会、心理知识竞赛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我县中小学校普遍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长与学校德育课题小组共同研究制定讲话篇目,由校团委牵头,师生集体选材“备课”,有计划地安排国旗下的系列讲话。讲话从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入手,讲身边的故事,说自身的体验,培养健康心理,使追求全面发展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动。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不定期进行专题讲座

  现在我们长阳县城以及各乡镇中小学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职教师,利用《心理健康》教材,上课以故事启迪、活动训练为主,辅之授予学生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从而使其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并且每个学校都配有女生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不定期地对女生进行心理、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讲座。这些讲座无疑对学生启发很大,为心理健康教育由“他育”转变为“自育”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还利用一些机会,举办心理知识小报、黑板报等,进一步普及心理科学知识。

  3.开展心理训练和咨询活动

  有了理论的认识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开展积极心理训练和咨询活动,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开发心理潜能的方法,达到启迪“心理”,提高素质的目的。如何有效地进行集体心理训练呢?利用课堂,利用活动课,利用假期!其次,开通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诊断、治疗”。

  4.架起“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之桥”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学校、家庭、社会责无旁贷,教育孩子是核心,平等对话、诚心诚意交流意见并及时反馈信息。孩子们在成长阶段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这并不是孩子的本质有什么不好,而是在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中个人素质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状态。作为孩子的每一个责任人都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要把问题扩大化、片面化,否则会严重伤害孩子并起反作用。

  总之,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

  音乐是一种可以反映出人类现实生活之中情感的艺术形式。根据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将之划分为声乐以及器乐两种类型,也可以将之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以及现代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多个类型。我国古籍礼记?乐记之中曾说过“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也表明了音乐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比如,当人们结婚时就播放喜庆的音乐表达自身的喜悦之情,当亲朋好友去世时就播放悲伤的音乐表达哀思之情,等等。人们通过音乐抒发出自身的情感,可以使自身的情绪得到有效释放。

  一、对中学生开展音乐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是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以及生理的成熟而产生的,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作是危险期。这段时间是中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将会给中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非常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在现如今我国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主流思想之下,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带来的重重压力,导致其不堪重负。

  家庭压力主要是因为我国开展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大部分中学生在家庭之中都是独生子女,长辈的期望在无形之中给中学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学校压力主要是竞争压力,这股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这些竞争压力也给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使中学生凭空多了一股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主要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竞争激烈的形势之下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也无法承受住,更别说身心还未发育完全的中学生了。这种情况会导致中学生非常容易出现自尊心过于强烈、自卑心理严重以及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此外,情绪化和责任感不强等心理问题,也将会使中学生非常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在20xx年发生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的一起抢劫案件,案件的起因就是16岁的沈某想要去网吧,所以他拦路抢劫了8块钱,最终得到了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的惩罚。有关专家指出,这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了类似悲剧的发生。

  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在培养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同时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之中增加了乐趣,有效缓解了中学生内心积攒的压力,达到使其心理得到净化的最终目的,有效防止了以上情况发生。

  二、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中学教育之中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非常容易让中学生产生心理焦虑以及恐惧等心理问题,导致中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沉浸到学习之中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后果,而这种情况无疑又会加大家庭以及学校对中学生施加的压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而通过音乐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给学生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借此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是学生的精神放松,缓解日常学习之中积攒下来的压力,暂时将学习烦恼忘记,将紧张的神经放松,从而达到重塑中学生在学习压力之中被磨灭的自信的目的。

  比如,可以给中学生播放班得瑞系列音乐。这主要是因为整个班得瑞系列的音乐都是在阿尔卑斯的山林之中创造出来的,其中没有掺杂进一丝一毫的人工混音,并且其中的每一声虫鸣、鸟啼以及流水等声音都是制作者深入阿尔卑斯山林与湖泊之中采集而来的。因此最终制作而出的班得瑞音乐系列具有非常有效的减压作用。经过心理治疗的实践证明,改善情绪可以有效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音乐向中学生传递情感,对于缓解中学生压力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效果的,它可以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经常聆听类似班得瑞系列的音乐可以使学生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让学生树立起了自信心,各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减小,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2.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类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因此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有效缓解中学生压力过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在于他人交往的过程之中也可以准确反映出中学生心理是否出现问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是否存在障碍以及是否能够自如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等情况。通过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出中学生良好的性格,一个良好的性格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条件。除此之外,通过音乐教学还可以帮助中学生通过音乐来表露出自己的心声。

  比如,通过让中学生练习合唱来培养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合唱是将多名学生视为一个整体,需要每一名合唱的人员之间都要注重搭配的合理性,每个人在合唱时除了要明确了解自己在合唱之中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通过练习合唱的过程,在有效培养出了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避免了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陶冶中学生的情操

  音乐是一种可以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艺术,运用合理的音乐教育方法可以使音乐之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浸润中学生的心灵,陶冶中学生的情操,从而有效避免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经研究显示,通过有效的音乐教学,可以帮助中学生丰富自身的内在情感以及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通过音乐还可以让中学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以及奇妙之处,开拓他们的眼界。而进行音乐教育之中的歌唱教学则可以有效存进中学生的表现情绪以及情感能力的发展,此外中学生通过在学校或者班级开展的文艺晚会之上进行歌唱或者表演某些不同的节目时,还可以让中学生从这些作品之中感受到不同情感,让中学生体验到每个角色的不同之处,可以从情感的立场上能够换位思考,对比与现实之间的情感冲突,可以使其更好的珍惜现有的生活。

  比如,通过演唱《歌唱祖国》这首歌,中学生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之中体会到词曲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有效培养了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演唱《军港之夜》这首歌时,中学生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之中体会到人民解放军的生活以及使命感,等等,借此可以让中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加成熟的发展,同时培养出了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帮助中学生净化心灵、陶冶中学生的情操,重视音乐教育可以使中学生的美好心灵得到释放。从而激发学生的音?沸巳ぃ?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为中学生的未来成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实施良好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步伐,首先要在农村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心理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越来越显得重要,面向现代和未来社会的青年学生,不仅要有聪敏的智慧,高尚的道德,而且要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和创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资料和迹象表明,农村素质教育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1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

  1.1现状调查 .

  对部分农村中学进行调查的数据表明,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1.1.1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近41%的农村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在课堂回答问题上,初中有24%、高中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初中为70%,高中仅为50%。可见,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1.1.2意志不够坚强

  学生的意志不够坚强,生活中贪图享乐,害怕吃苦,不思进取,遇到困难不是知难而进,相反只有退缩,轻易放弃。特别在学习上,更表现出了意志力缺乏,懒惰思想严重,识记的东西太少,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难题。

  1.1.3自信心不足

  农村学生基础较差,家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较高,总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差距,家长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自信心,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早恋问题”日益普遍,初中生陷入恋爱的困惑中,高中阶段就更为突出,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了种种心理病态。

  1.2现状分析

  以上现象反映的虽然是部分农村中学生心理现状,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现归纳如下:

  1.2.1家庭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家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相当多的家庭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引导,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引导;三是对教育认识不正确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弓f导。同时,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多,忽视孩子的心理状况,加上社会的离异率升高,家庭破裂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2.2农村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普遍.,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知识知之甚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甚至错误地认为父辈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儿孙照样可以继续延续下去,使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2.3自身因素

  中学生年龄小,思想、,心理都不成熟,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不能正视和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难以正确对待。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完全理解,往往会陷入歧途,无法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2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中学,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且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存在很多问题。

  2.1认识问题

  在农村,父母比较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身体状况,忽视了心理健康情况,认为只要学习好,将来考上好大学,其他都无所谓。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重升学应考的科目和分数,很少去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致使学生一门心思全放在读书、应试上,其余都漠不关心。

  2.2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限制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在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部分教师简单的说教或硬性灌输,甚至讽刺挖苦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反感。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马克思曾说过:“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3.1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既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3.2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应对技巧,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3.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3.5加强区域性学校间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方法互补,缩小差距,共同进步,增强心理素质

  总之,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卷的努力,在理论上、实践上进一步去探索和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关系到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20xx.2,3,4期.

  [2]张东梅.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4.

  [3]方方.心理健康研究,教育出版社,20xx.7.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

  当代中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会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体育课上学生不良心理状况及成因: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2、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快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3、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团结一致过黄河,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4、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①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②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③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④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其次,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竞争性比赛或游戏,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另外,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5

  概 述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如果不能够好好地引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话,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说,在空耗年阶段一定要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要让他们写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这样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健康。那我在写心理健康论文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这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

  步骤/方法:

  1、第一点,在写论文之前要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因为中小学生现在心理健康,可能处于一种畸形发展的阶段,为了引导他们更加健康,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然后有所收获后再写论文。

  2、然后就是中小学生写心理健康论文的时候,我们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因为这项工作很多人都是胡乱的应付一下就结束了,其实这样做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重视起来,要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起来。

  3、加上你还在写心理健康论文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价值观是否有问题,如果他们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一种畸形的心理状态的话,我们要及时的进行调整,或者可能会出现问题。

  注意事项:

  我们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当中应该负责扮演一个引导者的工作,所以应该让他们有更加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不能够让他们因为心理健康而出现成长方面的问题。要引导他们写心理健康方面的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6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明显, 自闭、焦虑、恐惧、紧张, 有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出现心理疾病。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习、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发布青少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 青少年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 近年来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 弑父杀母, 杀害教师学生的事件比比皆是, 且年龄之小、手段之恶劣, 令人触目惊心。每每看到这些血淋淋的事件,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思: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手段有无欠缺, 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成长?这是摆在我们农村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曾对我校初中生进行调查, 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占16.2%。笔者认为这是近几年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

  大家都知道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心理健康,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讲, 就是人格健全、智力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成立的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可是由于当前独生子女增多, 单亲家庭越来越普遍, 而家长和社会对于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在家庭中他们得到四个老人的溺爱和呵护, 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很大, 再加上部分学生沉溺网络, 使得现在的学生心理脆弱, 承受能力差, 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 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 在以网络为主流的信息化背景下, 如何对农村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强化意识, 明确责任, 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生心灵扭曲甚至变态, 我们一线教师虽不能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那样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否则有朝一日, 心理扭曲学生的砍刀也会架在我们的脖子上, 这就不仅仅是误人子弟的问题了, 于学生、于家长、于社会, 我们都无颜以对, 更有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众所周知,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人性生命的绽放, 思想灵魂的碰撞, 情感精神的愉悦。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热情、真情、豪情、激情去荡涤学生纯真的心灵, 激起其情感的涟漪, 使他们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我们各科教师和班主任要以教材为蓝本,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 及时化解他们心里的矛盾困惑, 排除心理障碍, 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联系一些资深的心理咨询机构, 经常开展专业性心理健康辅导

  现在农村大部分家长都进城务工, 即使是能和父母见上面的孩子, 他们的父母只能问一下学习, 对思想、心理问题从不过问, 也意识不到初中生的心理变化, 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 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不高, 多数都只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衣食住行, 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即使出现问题也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 轻者说说而已, 重者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而不是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因此这项任务全落在了教师身上, 农村教师任重而道远。但是有些学生基于自尊心, 不愿意把心里话吐露给教师, 总有一种畏惧心理, 怕教师把他的隐私公布于众。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只能借助心理咨询师, 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

  三、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 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阳光向上的心态熏陶学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塑造成一种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农村中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但毕竟农村学生的阅历较浅, 接触的知识较少, 网络上的明星就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 结果却模仿得四不像, 那些酷毙了、帅呆了的“范儿”被他们模仿得面目全非。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认识明星, 同时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影响他们。而我们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真正症结, 自己本身心理不健康, 整天怨天尤人、斤斤计较、牢骚满腹、自私狭隘, 甚至心理阴暗, 与同事、领导钩心斗角, 试想这样的教师能带出健全向上的学生吗?“教师就是学生的模板。”这话一点不假,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句话, 要想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班主任更要表现出更多的'真诚、平等、宽容、诚信和耐心, 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的一片苦心, 教师是在和他共同面对难题和困境, 给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样学生内心一定会多一些向上向善, 少一些仇恨抱怨, 营造出信任和融洽的心理氛围, 从而找到正确的办法解决问题。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强资源整合, 营造积极健康、至真至善的育人氛围

  中学生逆反心理强, 一味地说教甚至打骂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 还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组织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 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 在大家的关爱和呵护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温暖, 风雨过后一定是彩虹, 他们的审美眼光会向至真至善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探究活动, 应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要合力, 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

  作为班主任,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要与科任教师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 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家长毕竟文化水平很低, 有些连手机都不会用。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 使家长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外和科任教师及家长共同探讨, 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 多方配合共同教育, 从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只要我们付出自己的爱心和真心共同努力, 定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莫雷, 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

  [2]陶惠敏, 张紫君.“90后”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xx (8) .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7

  [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调适逆反心理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调适;逆反;化解;冲突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目标要求: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两代人的对话》板块内容时,充分挖掘、整合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适时进行学科渗透。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与成因

  中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特别讨厌大人对他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希望自己独立去实践;二是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做决定;三是对父母不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四是对传统观念、现成结论和权威往往不迷信、盲从,而是持批判的态度。通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透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学校方面的因素。从自身原因看,进入青春期,青少年虽尚未涉足社会,但已开始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分析社会,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所见所闻。然而他们的心理、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因社会阅历所限而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不适应,自我意识常常处于困惑的矛盾状态。再者,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进入青春期后,生理迅速成熟,使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成人感”,而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滞后,使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因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对身心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亲子之间年龄差异,父母与子女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往往使子女对父母产生反感和反抗。心理训练:说说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

  二、调适逆反心理,和谐亲子关系

  1.打开自己的闭锁心理,敞开自己的心扉,走进父母,亲近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对话,从现实中架起沟通的桥梁。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爱而生,是爱的冲突,以爱报爱,是黄金法则。

  2.换位思考,理解至上。当中学生不能理解父母、与父母发生冲突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替父母想一想,这样,会变得更加冷静、理智。当中学生与父母出现意见分歧、产生摩擦、隔阂、矛盾、冲突时,要体谅父母的辛劳和不容易,做到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克服逆反心理,不要疏远、回避、顶撞,甚至反抗。中学生要主动与父母谈谈自己的心里话,交换不同的看法,也可以与父母一起探讨一些新观念、新思想,要相信,每一次沟通都会促进信任,加深感情。

  3.父母子女相互将心比心,相互理解,心理上产生共鸣,情感上才会出现共振。这样,相互之间的关系才会融洽,亲子关系融洽了,中学生也就不会再出现叛逆心理了。

  4.与父母平等交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不能一概说是错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也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时常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也难免有误区。所以,与父母平等交流,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中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克服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密切、和谐亲子关系。

  5.出现逆反心理,要学会适时调控自己的情绪。牢记:克制、冷静、理智、沟通、交流、理解、体谅。冷静下来,中学生才会做出恰当的选择。中学生应提醒自己:我们能忍心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吗?

  6.克服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和谐亲子关系的基本要领:了解父母,敞开心扉,耐心解释,换位思考,尊重理解,求同存异。心理、行为训练:当中学生和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做?找父母谈一次心,真正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寄语:你想让父母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父母。这是子女与父母沟通交往的“黄金法则”。调适逆反心理,化解爱的冲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网络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家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就对中学生来说,网络给学生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知识空间。但是,开阔中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正确的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正确认识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本文就针对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简要分析,提出网络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十分重要。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娱乐休闲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中学生走向科技的前端,提供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同时也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可行性对策,通过正确的使用网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一)迷恋网络能引发中学生的学习障碍

  经过调查显示,中学生是迷恋网络的高发人群之一,他们在心理上对网络于强烈的依赖感,每个中学生的平均上网时间已经超过了成年人,每个月上网时间在150小时左右。这些迷恋网络的中学生长此以往,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这种心理对于中学生来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生活,中学生是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长期迷恋网络,一进入学习状态就会产生疲劳感。他们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会辍学。

  (二)沉迷于网络容易产生“网络孤独症”,妨碍交往

  由于网络交往对象具有选择性,能够满足中学生的心理欲望,这样就是的学生忽视了现实中的朋友。对中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造成困难,使得中学生通过逃避的方式,沉溺于网络人际交往,导致最终产生人机障碍,阻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由于网络交往环境的不真实性,中学生容易上当受骗,更加对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三)沉迷于网络会造成中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

  当下许多中学生对网络社会产生了好感,沉迷于网络社会,导致中学生长期脱离现实社会,这种现象不利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出现人格缺陷和人格真该的现象,严重影响中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人格缺陷是中学生介于正常人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中学生长期迷恋网络,导致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中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使得中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下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减弱。并逐渐的削弱了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严重缺乏上进心。最严重的是学生由于自身的责任意识不强烈,容易做出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事情,做出一些社会不认同,不道德的事情。吸烟、喝酒、打架等不道德现象常常出现在网瘾的中学生群体中,导致他们的人格出现障碍。

  三、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活动课程

  首先,需要在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更新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将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等加入课程其中。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需要开设网络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傻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在学生网络成瘾之前及时的教育引导学生,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法律意识,挖掘学生学习的欲望。其次,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避免学生形成网瘾,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最后,创办心理健康读物,指导学生建立健康知识社团,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网络学生走出困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创办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健康知识论坛

  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公益网站,由专门的负责人不断的'搜集网络成瘾学生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形成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中学生走出阴影。成立专门的教育专家辅导机制,针对学生网络成瘾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需要网站负责人及时地对教育内容进行编排,配置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士进行在线咨询,使得家长、学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了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其中,尤其是中学生,中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要想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通过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共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保护措施,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9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一是家庭原因。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优先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出生到会说话,再到逐渐成人,都最先由家庭成员的介入和干涉。家人的是非观念直接塑造着孩子的人生价值观。长辈的认识、心理本身就不够健康时,总是最先诱导孩子的认识走向歧途。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个人因素的影响。某些学生不敢面对成绩的退步,说谎作假来骗家长、老师、同学。一次成绩不理想本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虚荣心却让他修改试卷,谎报分数,甚至考试作弊。在虚荣心的支配下,一个人很快就会退步。心理压力也会不断地加大。所以他们这些人是被自己打败的。几乎每个人的模样都是特别的,而根据一般的审美标准,也有了美丑之别。长得漂亮的有了炫耀的资本,生活也比较自信;而相貌有缺陷的学生就会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他们的不自信,让自己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很不谨慎。甚至和坏人混到了一起,走上歧途。尤其是女生,他们的错误可能影响一生的幸福。

  三是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当前考试制度的存在,学习成绩的比较和学生间的竞争也必然激烈,甚至是残酷的。对于某些男生来说,他们会感觉自己无用,又愧对父母,因而会陷于自暴自弃的恶劣情绪之中。甚至会故意搞一些恶作剧,想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无所忌惮。这是对学校,以及对他们自己都极为有害的心理倾向。也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从女生方面来说,考试成绩差会让她们躲在一角偷偷地哭,甚至单独出走,以致生出很多事端。有时,学业上的不如意也会让他们产生早恋的念头。“毕竟要有一点儿值得骄傲的地方。”她们总是那样想。

  四是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教育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中小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小学生的行为。”因此,本人认为,作为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培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旧的健康观念,树立新的健康模式。

  在学校和家庭中,在评价学生的健康状况时,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注意一些生理指标,如身高、体重、眼睛是否近视,而忽略了学生一些习以为常的并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会适应带来不良影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口吃、贪食、多动症等。这种旧的健康观念是片地从生理学角度去理解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生理、心理和社会等立体健康模式,把健康教育从关心身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制约、从努力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转到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心理素质上来。

  二、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充实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当今中小学开设了有关“生活与劳动”、“生理与健康”的教育,但缺少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学习,也缺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矫治方面的内容,更缺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内容。为此,学校教学必须充实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许多学生嫉妒别人,严重的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过高。孩子无法达到父母要求,又加上学习成绩不良,较多地体验失败。他们害怕上学,产生学习恐怖症。教师要把这些共性问题,提炼成新的健康教育的主题和内容,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积极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心理因素的发展。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必须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和谐绵态度,亲切的语言,抚爱的动作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亲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并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从而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教师要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中求学,学中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师生之间洋溢着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才能通过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

  五、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班主任都是学生的任课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全面最深入,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有较高的素质。

  首先,班主任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从过去的“政治说教”、“活动保姆”中解放出来,用平等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用友好真诚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如:在学生面前,教师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言出必行”、“身先垂范”,另外,还利用班队活动,向学生介绍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文学家,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数学家、科学家,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歌唱祖国成就及激励人民反帝斗争的音乐家,教育、激励学生向老一辈学习,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第二、班主任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掌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第三、班主任教师要把各项教育、教学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品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培养学生健全统一的人格。

  第四、班主任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和记录,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案例分析,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六、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既结合学习内容训练中小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智力心理,发展中小学生智力,又结合教学工程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兴趣、情感,锻炼中小学生学习意志,培养中小学生个性,促进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中小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以减轻中小学生心理压力,消除中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此外,根据生源情况,学科教学中要注意面向后进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对后进生的情感投资,从行动上接近和爱护后进生,挖掘、发现闪光点,保护积极性,给予表扬鼓励,用引导代替斥责,用提醒代替讥讽,从而增强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智力心理素质。

  七、开展自信心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很多时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缺乏自信:家庭原因,成绩原因,或者是自身原因。他们造成的缺乏自信都会形成心理问题。于是,有必要引导学生确立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终将改变命运,终会成功,终会出人头地。告诉他们:挫折往往是人生的财富,它会让成功更加绚丽夺目,当前的坎坷不是最终的命运。这类的道理有很多。让学生学会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希望,在黑夜里看到黎明的曙光。

  八、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在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又在学生教育不当的负面影响下,学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有些学生情绪忧郁、性格孤僻;有些学生不守纪律、不听劝告、习惯成性;有些学生出现口吃现象------教师要细心去了解情况,寻找原因,善于启发诱导,耐心指导教育,热心地帮助他们改变现状。学校要创造条件,配合心理保健医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教师要积极开展家访工作,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教育。还要发挥社区的作用,组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医生义诊活动和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这样,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越来越重要,教育的科学性也会要求越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导航。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

  [摘要]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家长和教师费心、伤神,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觉到自己无法和孩子沟通交流,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学生不服管理,而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父母和教师不理解自己,时时处处为难自己。我认为,协调好了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领路人、更应该是学生心理的疏导者。下面把我的一些做法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分享。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精神萎靡不振、产生厌学情绪、考试时会表现出焦虑。这些情况出现在学习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中,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但是往往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基础比较薄弱,面对成绩好的学生会自卑,常常会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尽可能面批他们的课后作业。这样不仅会让这部分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还能在交流中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步骤,又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学生产生学习压力。

  2.人际关系问题。大部分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想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教,他们只会给父母和教师提要求,却不会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认为父母和教师的要求过于苛刻,个别争强好胜的学生甚至会认为父母和教师是故意为难自己,认为教师、父母不理解且不信任他们,从而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这时候由于教师、父母的错误判断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成绩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利用主题班队会让他们感受什么是真正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和管理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处理问题之前必须了解清楚问题的真相,赏罚要分明,要让学生感受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样学生就会思考什么事该做,什么话该说,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教育。

  3.青春期学生由于早恋引起心理问题。中学生往往对异性充满神秘感,由于对方的容貌、学习成绩优秀而产生好感,受好奇心的驱使而接近异性,萌发情感。但他们对自己、对异性认识不清,很容易因为早恋陷入心理困境。对于中学生早恋,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利用适当的时间进行青春期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多看一些青春期教育的书籍;另一方面教师不能讽刺挖苦,要理解学生,在赢得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切记在全班学生面前点名批评或虽不点名但实有所指地暗示批评,羞辱学生,或向家长告状,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原本就深陷早恋迷途的学生更加感到压抑和无助,有可能会出现早恋学生相约“私奔”或者“殉情”的悲剧。班主任如果发现学生有早恋迹象,切勿急于处理,在冷静分析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早恋的危害,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二、心理咨询注意事项

  1.“了解”是心理咨询的前提。了解被咨询对象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学习和情绪状况以及心理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认真分析被咨询对象的内心活动。要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切忌随意、盲目、无准备地进行咨询。

  2.“以诚相待”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只有尊重学生、为学生着想、以诚相待,做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才可能与你倾心交谈,我们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才能引导学生朝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方向前进,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领路人。3.学会倾听是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最基本要求。倾听既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同时也能使对方在宽松和信任的情况下诉说自己的烦恼。倾听时,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去听,不要有偏见,不做价值评价。

  三、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只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更加轻松,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心理教育。而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起到教育和预防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预防因为心理矛盾和压力无法排除而出现的情绪波动、心理失衡和行为失控问题。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原本就千头万绪,而日益严峻的是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令教师和家长烦恼,也使得许多花季少年伤心费神。如果我们能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多关注学生在成长中的烦恼,不仅管理会轻松高效,而且会让更多的“祖国花朵”绽放异彩!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

  中学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段,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其有效的处理生活、学习以及交际活动中的多样化问题。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个体应用的认知方法与行为方式是检测中学生适应能力高低的有效指标。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为论点,辨识出有效型应对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应对方式的研究

  (一)理论模型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应对理论研究为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Lazarus与Folkman共同提出的场合模式(contextual model),其是现阶段众多研究者善于应用的一个概念模式[1]。该模式最大的特征体,把应对看作个体用来解决多样化问题的系列性、带有变动特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Lazarus与Folkman提出了以下两个论点:一是应对行为的产出过程体现出繁杂性特征,应对方法的有效性大多数与个体能否对情势改变的正确评估环节上,问题指向影响应对方式的产出效率,否则个体将会在主观情绪的影响下应付各种难题与困局;二是多样化应对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价值上体现的差异性,一个应对方式在某一场景中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其他条件下可能是一无是处的,若个体对其盲目应用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影响因素

  1。性别与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性,关于这一问题黄希庭等人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工作发现,面对来自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中学生应用宣泄、幻想与忍受三种应对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与男生相比较,女生在应用宣泄与忍受这两种应对方式次数更多;与女生相比较,男生喜欢以幻想的模式去应对与排解来自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其他类似研究结论也与上述结果体现出相似性特征。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证实个体在初中时期,女生更善于应用和情绪相关的或消极的应对方式,参与上述研究工作的人员还发现,从对保护心理健康的功能层面上解析,男女生在主动式、积极型应对压力上体现的差异并不明显,换句话说男女选用的应对方式的功能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造成男女生应对方式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样化,普遍认为的是人格差异,多数人主观的认为,从始至今女性成功范例较少,这也是其应对困局主动性差、积极性低的外在原因,此时其自信心不足,也没有控制欲望;从某种角度上分析,应对方式的确定与情景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女性生活情景被允许主动应对情况较少;社会期望多数指向男性,这也是男性产生主动式应对模式的驱动力。

  2。年级与应对方式

  个体的惯性思维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应用的应对方式将会愈发完善化、实用价值更大[2]。肖计划等人的研究证实,个体伴随年龄的增长,成熟型、有效型应对方式的使用量处于不断增加的态势中。而就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而言,高中阶段面临的压力比初中阶段面临的压力大得多,学业负担更重,竞争更激烈。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对暂时缓解压力比较有效,使用就比较多。所以,高中生更迫切地需要关怀。

  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应对方式的选择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3]。问题处理是一种主动型积极的应对方式,其在维护与强化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应用价值。而寻求帮助和逃避应对方式均为中间型应对方式,其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特殊情况下逃避也是一种上策;宣泄、忍受以及幻想为被动式应对方式,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经过进一步验证,发现在问题处理维度上,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与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得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求助维度、逃避维度上,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两项得分显著大于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宣泄、幻想以及忍受维度上,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的学生最低,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处于中间层次。

  三、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思考

  (一)对研究的思考

  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诸多缺陷尚未弥补,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分类标准缺乏统一性,各类分类方法出发点存在差异性,最终使混乱局面频出;二是应对方式测量工具一致性缺乏,截至今日我国尚未出现与SCL—90量表类似的、信度与效度均优良、被公认的测量工具。

  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中学生在面对困难之时通常采用的应随方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问题处理占首位,其次为忍受、逃避、宣泄、幻想与寻求帮助[3]。上述结论与黄希庭研究成果相一致,代表着中学生伴随年龄的增长与生活阅历的丰满,认知水平愈发完善,善于应用理智的方法解析与处理问题。

  (二)对进行应对方式辅导的思考

  抑郁情绪与焦躁情绪在青少年群体中是极为普遍的,尤其是在中国应试体制长期作用下,初中生群体的升学压力以及来自社会环境的竞争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那么,在这样的情景中,中学生能管控与调整的只有自我的应对方式。

  四、结束语

  在中学时期,学生的各项能力塑造的潜力是极大的,这也是其应对方式发展与强化的重要时段,问题处理这一应对方式的高频率应用,证明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抗压能力这一结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应对方式,应对多样化情景,最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易娟,宋丽娟,冯淑丹。汶川县中学生震后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xx,02:225—227。

  [2]吴瑞,李建桥,刘琴,王宏。留守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卫生研究,20xx,04:586—590。

  [3]张军勐,晏丽娟,苏雪飞。高职院校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03:461—465。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2

  摘要: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属于心理逐渐发育成熟的特殊时期。这阶段的孩子家庭教育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乃至一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我国当今的教育大环境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及老师都将焦点放在放在了孩子的成绩及升学率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巨大的学业压力所覆盖,绝大多数的老师及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中学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趋近于成熟,但仍缺少经验,青春期的一些表现随之而来,因此这阶段的孩子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随着大学生自杀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升高,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学生心里问题的存在以及他们心理发展情况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家庭是孩子来都世界所接触的最为基础的教育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家庭的教育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密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大的作用。

  1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1父母强烈期盼影响学生的心里健康:父母过分的重视孩子的学习,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焦虑、情绪不稳定心里不平衡、对他人表现出敌对情绪、抑郁、学习压力大、适应不良。由于父母过分的对学生学习状况以及成绩的重视,一旦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轻则进行说教。重则打骂,从而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极其容易导致孩子出现焦虑厌学的情况。由于对孩子的学习过分的关注,因此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优秀的孩子进行对比,并在孩子面前对那些成绩好相对优秀的'孩子大加赞扬,这回对孩子造成极大的挫败感,很有可能因为这样的情形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1.2父母过度的惩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父母过分的严厉、惩罚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主要由于父亲惩罚孩子的过程中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在接受惩罚之后迫于父亲的威严,不敢将自己的愤怒及不满表达出来,将这种怨怼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这样负面的情绪长时间积累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心理问题。而母亲的惩罚往往会伴有言语上的说教,孩子同样不敢宣泄不满及愤怒因此同样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据统计大部分经常被父母惩罚的孩子成绩都不理想,有的甚至厌学、抗拒考试;还有一些孩子易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常与人发生争吵、缺乏自信、更有甚者会对生活以及未来失去希望等一些抑郁症的表现。

  1.3父母过度的干涉保护孩子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由于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里都被是若珍宝。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长辈出于疼爱的心理过分的对孩子进行保护及干涉,以至于限制了孩子独立、自主、勇敢精神的发展。一部分孩子出现懦弱、焦虑、面对失败与挫折毫无承受能力。家长的过分干涉保护有时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体验,他会认为父母这样的行为是在故意与自己作对,并且将他人的好意也视为敌意。于是会产生逆反心理常常做出违背父母意愿的事情,表现以及思想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等不良后果。

  2家庭教育正确的做法

  2.1父母加强自身素养提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将影响到孩子。要想教育出优秀的孩子,首先要让自己变得优秀。心胸狭隘的父母,很难教育处胸怀宽广的孩子。如果父母的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量,对孩子也是指指点点吹毛求疵,久而久之在长期的责备声中孩子就会产生强烈自我怀疑。有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散漫、不喜欢读书等等。其实父母在抱怨孩子之前首先应想下自己,是否这些毛病都源于自身!因此父母的文化素养是对孩子社会化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理想、情操、道德水准、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等等都取决于父母文化素养。因此家长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建立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对他人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而在生活中感染孩子,更好的实行家庭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2.2创设和谐氛围建立良好沟通的亲子关系:家庭中良好亲自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利于父母将他们的健康理念、社会目标传达给孩子,有助于中学会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使其树立良好的公德心及正确的价值走向,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培养。人的一生会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在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给孩子展现出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也是良好亲自关系建立的重要保障。作为家长应该尽量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思想动态、以及看问题的态度、观点,真正的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引导。是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关心、包容、理解、信任、体会家庭的温暖,把父母当作朋友。这样自然会喜欢与父母分享心事,父母给予的建议才会很容易的接纳。

  2.3合理要求适当管理:热爱尊重孩子但不代表放纵,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讲不过分干预约束,但也要适当的要求。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的爱及呵护很容易过度。多数的父母都想尽最大努力为孩子铺平道路,生怕孩子吃一点点苦。但他们忘了在成长的道路上谁打磨练、痛苦荆棘是他们必须要经历及承受的。在这样的思想作用下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无不亲力亲为,这样过多的干涉影响了孩子独立生活及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父母应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还给他们自由的权利。圈养在笼子里的鸟儿永远学不会飞翔,长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要想培养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首先将他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去接受磨练,培养其面对困难,应对问题的能力,再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中成长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力及耐力,从而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3结语

  要想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只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极其关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因此在中学时期孩子身心成长的这一特殊时期家长正重视家庭教育,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自身素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探知子女的真正需求,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J].教育技术报,2012.

  [2].初中生亲子关系性格特征及相关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4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3

  父母教养方式很久以来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研究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对其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手段和方法,它是父母教养态度、教养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是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了出来。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在生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心理焦虑、烦恼增多; 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压力蔓延到了学校,他们过早地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高中生所处的中学时代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研究提出,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问题并非普遍存在,但某些心理问题的确占相当比例。

  高中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学生对男女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异性在一起会有较强的情绪体验,又由于国内就业形势严峻、高考升学的压力大,加上青春期的身心特点,其心理机能容易失衡。胡胜利指出,强迫、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等症状是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及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生活事件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均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最为重要。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最重要的他人。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孩子刚出生就发挥着示范、导向、濡染、催化和校正作用,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某些不良人格特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使学生生活在健康的家庭中,有益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和心理卫生健康; 相反,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调查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发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

  在青岛市市区随机选取两所高中整班抽取了学生共400 人,回收到有效问卷345 份( 86。 25%) 。被试年龄 16 ~18( 16。 96 ±0。 46) 岁。

  1、 2、方法。

  1、 2、1 施测方法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SSMHS)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大课间时间,由专职心理咨询师带领进行团体施测。

  1、 2、 2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SSMHS) 该量表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是有效而准确地专门测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工具。该量表共有 60 个项目,由 10 个分量表组成,分别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心理不平衡,采用 5 级评分制( 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 。

  1。 2。 3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它由瑞典 Perris 等编制,岳冬梅等人修订,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量表共有 66 个项目。其中包括 6 个父亲分量表,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FF1) 、父亲惩罚严厉( FF2) 、父亲过分干涉 ( FF3) 、父亲偏爱被试( FF4) 、父亲拒绝否认( FF5) 、父亲过度保护( FF6) ;5 个母亲分量表,分别是母亲情感温暖理解( MM1) 、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 MM2) 、母亲拒绝否认( MM3) 、母亲惩罚严厉 ( MM4) 、母亲偏爱被试( MM5) 。EMBU 采用 1 ~ 4 级记分。66 个项目中,父亲量表不含第 19、24、26、38、41、47、54、63 项: 母亲量表不含第 5、10、18、20、21、40、49、66 项。

  1。 3、统计处理所得结果采用 SPSS 13。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结 果。

  2、 1、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345 名高中生有 57。 02% 的学生总均分≥2 分,即有 196 人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有 7。 76% 的学生总均分≥3 分,即有 26 人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有0。 90% 的学生总均分≥4 分,即有 3 个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因子分≥2 分的前 3 项检出率依次为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和强迫症状,因子分≥3 分的前 3 项检出率依次为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和焦虑,因子分≥4 分的前 3 项检出率依次为焦虑、学习压力和抑郁与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2、2、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得分呈显着负相关,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分成显着正相关。

  3、讨 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有 57。 02%,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有 7。 76%,说明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令人担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强迫症状、适应不良、焦虑、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说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巨大,存在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问题和情绪困扰。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得分呈显着负相关,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与总体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分成显着正相关。调查结果提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父母给予子女越多的尊重、理解和情感温暖,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而对子女越是采用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过度干涉保护,则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父母亲消极的教养方式,如经常用严厉的惩罚、过分的拒绝否认来对待孩子,易使子女缺少自信以及过分的贬低自己。

  研究发现写,父母自身的行为和对待子女的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可能是子女患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神经症患者的父母明显的表现出对子女缺乏关心、理解、信任和鼓励,他们更多表现出对子女的冷漠和忽视的态度,对待子女缺乏关注、爱心和肯定。相反,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越多,高中生的积极情绪越多,焦虑和抑郁的程度越低。

  有调查显示,父亲的教养方式在子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对子女过度保护以及偏爱容易使子女滋生骄傲、偏执、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以及缺乏韧性等不良心理特征,同时也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适应能力; 父母对子女生活的过分干涉导致了他们的不安全感; 父母对子女的惩罚严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自卑感、无助感等不良情绪。相反,父母对子女民主、宽容的态度容易培养子女的独立自主能力,父母积极的情感关注能够培养子女乐观、热情和开朗的性格。因此,我们应提倡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让每一位父母亲都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4

  【摘要】

  中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个体心理也容易出现问题。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重大,作为父母,应当准确的了解子女在中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对中学生进行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对策

  一、引言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在生理上逐渐的成熟,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表现出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还存在人际交往与青春期等心理问题的矛盾,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监护人,也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夫妻关系,父母与学生长时间居住在一起,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夫妻关系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家长之间产生冲突,很容易导致子女的心理机能产生变化。学生在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十分的细腻,容易造成创伤。尤其是家庭离异的子女,子女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容易给子女造成潜在的精神压力,不利于中学生成长。其次,亲子关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内心矛盾多,对父母较为敏感,但是内心深处仍然十分依赖父母,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决。在这个阶段,双方在这个时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父母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多给予子女关爱,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2.家长期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教育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要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家长的期望中,孩子的成绩好坏意味着将来要进入名牌大学,就是优秀的孩子。但是由于家长的期望,很少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追寻梦想,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人际关系期望,在中学阶段,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长对子女的朋友干涉较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坏了子女的人际关系。在中学阶段,学生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这个时候父母担心子女的早恋问题影响成绩。家长不能过于干涉子女的交往,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子女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培养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3.教育内容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往往看重子女的知识学习能力,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会严重影响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的中学生的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家长最注重的就是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缺乏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忽视对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生缺少独立性。

  三、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策略研究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优化家庭氛围。

  根据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家庭关系比较亲密的,测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比较高。而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往往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的亲密。因此,在每一个家庭中,家庭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之间要彼此和睦爱护,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与子女之间要营造美好健康的成长氛围。另外,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需要不断的沟通,父母要主动和子女进行沟通,尊重子女的想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子女提升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要引起孩子的共鸣,家长和子女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优化家庭氛围。

  2.提高家长自行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自身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提升家长的对学生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长掌握子女的心理,需要广泛的阅读关于教育的书籍,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中学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定期的开导,不要给子女施加压力,关注子女的心理特征。

  3.加强子女青春期教育与生命教育。

  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最重要,因此,在这个时期需要和学生有血缘关系和高度信任关系的父母是是最佳教师。家长在这个时期需要有意识的和子女谈论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教育子女进行正常的交往,顺其自然的解开对异性的好奇心理。在这个时期,学生往往对学习和人际交往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产生的压力无法排解容易使得学生产生挫败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需要加强强调生命的重要性,通过沟通排解子女的压力,让子女学会尊重和热爱生命。综上所述,父母应当重视家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及时的了解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子女进行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国芳,李丽芳.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综述[J].枣庄学院学报.20xx(01).

  [2]吴惠娟,沈鉴清,骆宏.家庭环境对初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xx(08).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在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研究了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中学教师在中学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教育;研究;

  在当前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学生作为心理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是非观念,并能有效帮助学生对日常学习有良好的记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是判断独立个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学教师应不断进行德育教育,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得到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

  1、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中学生德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在德育中不断渗透。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中学教师应在德育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有效地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实际德育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中学德育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原则发展。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可以更好地由帮助教师来引导,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其次,中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思维和更好的发展。最后,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德育的实际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广泛关注。中学教师应在德育中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中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

  2.1学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中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展有效的学习,以增强个人魅力,赢得学生的信任,更好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充分重视教师的素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统一学习,使教师能够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在日常道德教育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教师才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学校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言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

  2.2中学教师在德育中应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学。

  现阶段,中学教师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应重视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帮助学生在思想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营造乐观向上的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学生教育。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可以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培养学生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用乐观的眼光面对困难。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相对较快。教师需要在德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观点来实施教育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

  中学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德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帮助学生平息逆反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中学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师生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信任教师,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能够倾听教师的建议,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2.4中学教师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

  乐观能帮助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情况和问题时保持稳定的心态,并能乐观地看待事物,以积极的心态行动。中学生正处于青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日常学习中容易出现不稳定。教师应该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乐观精神,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保持稳定的心态和调节情绪。

  2.5中学教师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毅力

  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坚定意志的培养。因此,在德育过程中,中学教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直面困难的顽强毅力和勇气,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中遇到困难时,能够通过坚定的信念迎接挑战。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学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优秀人才。德育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要求中学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整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军,孙连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德育中的渗透[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xx,37(2):83-83。

  [2]马一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渗透[科技信息,20xx,12(36):208-208。

  [3]黄锐太阳李芳。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教育调查(下半年),20xx年,5(8):43-44。

  [4]陈艳红。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渗透[职业,20xx,22(27):1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