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三农”问题成为与会代表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由于分散的农户难以成为拥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因此,进一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就成为应对WTO挑战、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调查发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行“农户+龙头企业”或“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是卓有成效的。由于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都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拥有比较雄厚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能直接参与并有效地组织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因而是最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当前扶植农业和农村扶贫工作的重点应是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功能,培育农户、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首先,要采取“扶优、扶强、扶大”的政策,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原则,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如何,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和销售能力,决定了农户与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区域经济的水平。可以说,农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从总体上看,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资产的规模普遍偏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有限,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和农业龙头企业应当发挥的作用极不相称。有规模才有效益,龙头企业只有达到合理的较大规模,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我们应当以“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为基本要求,以“扶优、扶强、扶大”为基本政策,加快发展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鼓励和吸收海外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大规模向农业产业化领域转移,使这五支力量形成合力,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只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只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只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规模经济效益,只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和技术,只要具有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不论所有制形式如何,不论经营方式如何,都应予以必要的扶持。力争在“十五”期间培育一大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总资产在10亿元以上、年销售额达5亿元以上的支柱型农业龙头企业。
发展龙头企业,应坚持内外并举。一方面要着力盘活存量资产,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聚优质资产,实行强强联合,扶持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改制、改组和改善经营管理,通过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来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寻求合作伙伴。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项目,在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基础上,扩大合作领域,谋求共同发展。在招商引资的形式上,各地应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区实际,关键要突出地区优势。在利用地区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企业优势,选择龙头企业中的优势项目和名优品牌,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利用农业基地优势,与外商签订合资合作项目,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要注重营造政策环境优势,在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上狠下功夫,使国外的大集团、大公司引得进、留得住。
开拓国际市场,是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往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的龙头企业发展模式,忽视了国际市场的重要作用,加入WTO之后,国际市场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于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的龙头企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国际市场+企业+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一头向国际市场延伸,加快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对接,一头向生产领域延伸,带动农民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这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理想模式,也是实现农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应引导龙头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确定企业的生产方向,并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户结成稳定的协作和合理的利益关系,把农民与国际市场连接起来,把农业推向国际市场,加快农业的国际化步伐。
其次,要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我国“入世”之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各种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整体进入市场,也是迎接挑战,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需要注意,建立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是以自愿为原则,以产权为纽带,实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农民利益与合作组织利益联结起来。尤其要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在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民组织化程度都比较低的地方,兴办合作经济组织有一定难度,选准载体十分重要。目前,以政府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供销社为依托,以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为依托,或者以农业技术人员为依托,创建合作经济组织,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式。但是,兴办合作经济组织一定要淡化“官办”或“半官半民”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但在启动期间,政府的引导也是必要的。可以围绕主导产业,采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把合作经济组织“扶上马、引上路”。在合作经济组织步入正常运行后,政府应逐步地退出来,做到“管理不包办,扶持不代替”,鼓励合作经济组织向股份制企业发展。
兴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一定要规范运作。规范运作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我们一是要借鉴国际上关于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以产权为纽带,把合作经济组织真正办成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登记、照章纳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二是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政府必须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确立法律地位,明确其法人资格,让农民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下自我组织、自我保护、自我发展。三是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应建立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调节机制和分配关系,确保农民从合作组织的服务中得到利益、合作组织通过服务获得收入的“双盈”结局。应坚持科学民主管理,坚持民主选举、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和财务公开透明的各项制度,确保合作组织成员和农民的共同利益。作者:易炼红 来源:光明日报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相关文章:
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实力08-17
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思考08-24
产业化经营:农业理念的全面创新08-08
产业化经营:农业理念的全面创新08-08
农业产业化经营新突破的实践(产业化经验)08-17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目标08-08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模式选择08-08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选择08-08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