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莫里循文库给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启示
〔摘 要〕通过对莫里循生平的简单回顾,以及莫里循文库的形成和特点的分析,认为莫里循文库对今天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很多侧面,如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地方文献的收集标准及地方文献的整理利用等多方面带来启发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167(2004)01-0159-02
1 莫里循其人
乔治·莫里循(G·Morrison1862-1920),1862年2月4日出生在英属澳大利亚墨尔本西南方季隆,1879年4月进入墨尔本大学专攻医学,在该校肄业后于1885年1月转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1887年8月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莫里循从小就极负冒险精神,还在18岁的时候就在假期,沿着澳大利亚南海岸徒步旅行650英里,几个月后又乘独木舟在65天里沿墨累河漂流1500英里。然后又作为普通海员航行到南太平洋斐济、萨摩亚等岛屿。紧接着,又领着一支探险队到达新几内亚。甫一返程,莫里循又历时120天,孤身一人甚至连指南针也不带,徒步完成了21年前一支装备完善的探险队所未完成的探险---从澳大利亚北端的卡本塔利亚湾到南端的墨尔本2023英里的行程。或者正因为这种永不满足的探险精神,才能支持莫里循将自己的后半生花在一个他始终没有学会其语言的"陌生而神秘"的国度里吧?
大学毕业后,莫里循环游世界以求职,由欧洲而北非由美洲而太平洋诸岛,最后到达远东。因为错过开往日本的轮船而在1893年到达中国。从上海到溯江而上到重庆,取道云南陆行到缅甸,全程达3000英里,在云南染上鼠疫差点丧命。此行的结果是1895年在伦敦出版他的成名作《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该书为他赢得声誉的同时,也由于精确的观察和独到的分析打动了《泰晤士报》,莫里循凭此书实现了少年时代向往的做一名报纸驻外记者的梦想。1897年3月,莫里循到达北京,成为《泰晤士报》首位驻京记者。而这带有偶然性质的一待就是15年的记者生涯和8年的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
辛亥革命后,北京物价腾涨,而《泰晤士报》又拒绝提高薪水待遇,莫里循遂决定辞去《泰晤士报》特派记者职务,返回澳大利亚。正在此时,袁世凯采纳了谋士们的建议,于1912年8月聘莫理循为大总统顾问,任期5年,年薪3500英镑。北洋政府之所以要重金聘用莫理循,主要是看中莫理循长期担任《泰晤士报》特派记者的经历,以及他对世界外交局势了如指掌的渊博知识;此外莫理循自清末以来的言行带有明显的亲华和亲革命色彩,也使他受到中国朝野的欢迎。莫理循在任顾问期间,并不完全赞同袁世凯的政策。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莫理循第一个将"二十一条"内容披露于世。1916年6月,袁世凯死去,莫理循又先后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和徐世昌充当顾问。1917年春,莫理循参与促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于1919年作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的顾问,离开中国。巴黎和会结束后,莫理循没有再返回中国,于1920年5月30日在英国西德茅斯病逝。
2 莫里循文库的生成及文库的特点
2 1 莫里循文库的生成
由于工作的需要,恐怕更由于他本人对于收藏的强烈兴趣,莫理循到北京后便开始了长达20年的收藏一切有关中国的西文书籍的努力。他在惨淡经营了20年之后,到1917年,搜集到的图书已达24000册。
只要是有关中国问题的,不论出版形式是书籍,是杂志,是小册子,是地图,还是单张的图片以至片言只字无所不收。只要是有关中国问题的,只要是用西方语言撰写的,不管是英、德、法、俄、荷、拉丁、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文字,还是瑞典、丹麦、挪威、芬兰、波兰、匈牙利,甚至希伯来、土耳其、威尔士语,都无所不藏。
正是这种毕收无遗的做法建立了在当时最有价值的有关中国的西文藏书。文库1917年东渡以后所形成的东洋文库,就庋藏亚洲研究的有关文献而言,已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级图书馆---积贫积弱的国家屡丧斯文的事情也非止这一单,迄今为止,不重视文化的事情仍在发生,好象还保留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如定海古城前几年在一片质问声中轰然倒塌一样---东洋文库得以形成今天近百万种的规模,肇因和基础就在莫里循文库。
2 2莫里循文库的特点
2 .2. 1 注重资料的完备。上述各种语言各种出版形式是莫里循文库完备性的最好证明。即使是有关中国的一张传单,莫里循也不放过。对于当时还在世的作者,莫里循亲自写信求其著作目录,连一页论文也不放过。对于书籍而言,则新刊与古本尽在搜罗之列,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也尽量搜集齐全。文库中包括自18世纪以来英、法、德等欧洲各国各有关学会出版从创刊号开始的定期刊物120种左右;中国海关报告;与中国有关的领事报告书和英国议会蓝皮书;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基督教各教会在华传教士的所有著作;19世纪后半叶以来欧洲各国探险家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中亚考察的报告书,等等。
2 2 2 注重版本和资料的原始性。仅他收藏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有西方各国出版的大约50种珍贵版本,包括1485年最初刊行的拉丁语本以及此后直到20世纪初的各种珍本。文库中甚至有未曾切边的新书,还包括在各种图书馆学教科书中都不会定义不会收藏的东西,比如:莫里循在北京租房的契约、总统宴会的菜单等等。
不断扩大收藏范围。莫里循最初将自己藏书的范围定为:有关在国内和海外的中国人,从任何方面反映中国及其属国的过去与现状的,任何一种欧洲语言的著作。后来,这一范围扩大到包括中亚、西伯利亚、日本、暹罗、印度支那和马来亚,以及一小部分涉及菲律宾、印度、缅甸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所以莫里循将自己的文库称做"亚洲文库"。这也决定了今天东洋文库的收藏范围。
2 2 3 注重资料的保护、整理和利用。莫理循为他的藏书特筑防火水泥书库来保护自己的收藏。为了方便读者,莫理循还为藏书编了两大卷1353页的《莫理循博士的亚洲图书馆藏书目录》。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读书人都曾利用过这批图书,为读书而拜访莫理循的人络绎不绝,以致于王府井大街又被外国人叫做"莫理循大街"。据说有很多外国人一到北京火车站,人力车夫便径直地将他们拉往莫理循家,根本不问他们的目的地到底是哪里,因为人力车夫以为所有外国游客都是来拜见莫理循和来看莫理循藏书的。
3 莫里循文库给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启示
3 1 "降低"地方文献的收藏门槛
一般教科书上将图书馆地方文献指称为: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有关一地的著作,或扩大为曾经对当地发生影响的重要人物的有关著作,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强调"珍贵"、"珍稀"等。对比莫里循文库,这一定义恐怕有点陈义过高---像房契、菜单之类跟"出版"无关的东西,肯定不会列在任何一家图书馆的收藏清单上。但这些非一般出版物往往更能从一个非常小的角度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多个侧面,而往往是,当时收藏家不重视、学术界忽略的成为极其重要的研究资料,戏曲、方志、实录、民国报刊、甚至文革大字报都是如此,等图书馆发现其价值的时候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3 2 促成和兴趣的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地方文献工作上一样有道理。图书馆的文献工作尤其是地方文献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是铺路石的工作,及身就见到工作的成效,是很不切实际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发自内心的对工作的热爱,恐怕就不可能将地方文献工作做踏实。莫里循的工作固然需要积累文献,但苦心孤诣地搜集相关文献不能不说是强烈的兴趣使然---兴趣还能促成在收集文献时独到眼光的形成。比如词典之类工具书一般图书馆总是新陈代谢的,但只要到手的中外词典包括方言次方言与外语的对译词典,莫里循也兼收并蓄,加上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教材和7000多种各种各样的小册子,因而形成一个几近完整的系列---这些都是汉语方言研究的最为重要的资料了。
3 3 重视"民间的"、"非正式出版品"的收集
现在一般图书馆将收集地方文献的重点放在地方志、地方性百科全书、地方性年鉴手册词典图录、地方报刊、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资料上,所有这些当然无可厚非,但明显地可以看出太过偏重正规出版物。现在很多地方,相当数量的正规出版物或申请地方印刷登记的出版品,往往有庆功或纪念性质,因而资料价值不高,学术价值更低。而"民间"的资料往往是对正规出版品的补充,当然,收集民间资料的时候增加了甄别、选择、加工和判断的难度---而如果只重收集不重整理,利用就无从谈起。莫氏的那些小册子也都经过东洋文库的职员细心地编成目录,再分门别类地装订起来供读者研究。
3 4 对现行图书馆财务制度提出挑战
莫里循文库的形成当然得益于他工作性质和相对优厚的薪水,当然也和他收集之初,西文资料的市场价格低落有密切的关系。但显而易见的是,他收集的时候不会有一套完整的财务制度来约束他。而在我们现行的财务制度下,尤其在民间资料根本不可能提供符合财务制度的任何票据情况下,如何使用好经费而能做到图书馆与财务审计部门、与业务主管和领导部门的信任,做到地方文献收集人员和图书馆领导之间的信任,并且能得到足够的经费支持,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空间。
总之,莫里循文库的形成和发展对今天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还能起到多方面的启示作用。现在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尤其是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这些在今年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有明确的体现。所有这些为公共图书馆开拓地方文献工作新局面提供了外部环境,但完善地方文献工作从流程到范围的各种细节的过程还很长,莫里循文库的启示远未过时,甚至可以说,莫里循文库今天在图书馆界无声无息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参考文献〕
〔1〕周振鹤.从莫里循文库到东洋文库〔A〕.随无涯之旅〔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2〕王冀青.从莫里循文库到东洋文库〔EB/OL〕.
〔3〕林文卓.浅谈广西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方向〔J〕.广西地方志,2001,(3).
〔4〕李云峰.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开发〔J〕.中国地方志,2002,(3).
〔5〕何荣先.浅谈地方文献的征集收藏与开发利用〔J〕.中州古今,2000,(6).
〔6〕王文龙.浅谈市(地)以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工作〔J〕.图书馆学刊,1994,(4).〔7〕刘乃文.收藏地方文献推进学术研究〔J〕.学会1995,(5).
〔8〕陈志仁.谈谈地方文献及其搜集和整理〔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9〕莫凤欣.对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广西地方志,1994,(3).
〔作者简介〕杨河源,男,副研究馆员,佛山市图书馆辅导部主任。
〔收稿日期〕2003-08-01
〔出处〕 2004年2月第24卷第1期图书馆论坛
【莫里循文库给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启示】相关文章: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简论08-09
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地方文献工作08-09
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08-09
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地方文献工作08-09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08-09
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08-09
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08-09
长春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