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
近10年来,关于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问题,笔者先后发表过几篇不成熟的文章,谈了一些想法和意见,反思起来,觉得思路比较分散,构架轮廓也不很清晰,某些问题的阐释缺乏理论底蕴。有鉴于此,拟在条理、深化过去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文献工作实践的现实考察,综合地思考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旨在较为完整、准确地反映个人意见,以教正于从事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地方文献工作者。
1 地方文献的概念
要想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必须对地方文献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有一个共同概念。这个概念要标准、规范,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否则,各个图书馆就会各行其是,以至于出现地方文献工作大相径庭的局面。因此首要的是给地方文献一个清楚、确切的定义,揭示其内涵。地方文献的属概念是文献。那么什么叫文献?《辞海》(1989年版):“文献原指典籍与宿贤。《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又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等)上。”(辞源)(修订本)“文献”:“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1983年7月颁布的《文献著录总则)(CB3792.1-83)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种定义已被国家权威工具书《辞海》(1989年版)所采纳,《图书馆学百科全书》添足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由4个要素组成:(1)所记录的知识和信息,即文献的内容。(2)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是借助于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并为人们所感知的。(3)用于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物质载体,如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等,它是文献的外在形式。(4)记录的方式或手段,如铸刻、书写、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等,它们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文献”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古今定义有数10种之多,我们给“文献”定义不应拘泥于古代学者对“文献”的诠释,而应该定位在当代认识的水平上。因此,“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样简要而明确的定义应该成为权威性的界说,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不要再穿凿附会,标新立异。玩概念游戏只会混淆视听,贻误工作,地方文献是文献的种概念,在文献这一属概念下,地方文献与其他类型文献的本质区别在于“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循此思路,地方文献就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
2 地方文献的作用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是地方文化的沉淀,是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具体地说,它有着资政、励志、存史的作用。资政:一是为地方各级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时提供地方资料和历史借鉴,避免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二是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而发掘地方资源,发挥地方经济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三是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了解有关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从事专业的研究提供系统资料。励志:首先是为各地、各部门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参考资料;其次是弘扬地方文化,引发人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自豪感。例如湖南图书馆编辑出版的《湖南院士风采》,收录湘籍和在湘工作的两院院士近90位,从不同侧面展现出院士们辉煌的人生风采。在湖南这块土地上,不仅孕育了彪炳当代中国史册的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艺术家,也涌现出了众多成就卓越的科学家。作为湖南人应该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激发出建设好湖南的壮志豪情。存史:主要是为子孙后代保存地方史料;也为修志、编写年鉴、地方百科全书提供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在前几年修志热潮中,地方文献借阅往往是先预约后再等图书馆通知,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例如湘潭市修志人员在湖南图书馆查到了几本30年代湘潭县的统计资料,如获至宝,解决了问题。
3 地方文献的特征
地方文献属于文献的范畴,同样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特征。而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是由地方文献的作用所决定的。
3.1地方区域性
这是地方文献本质特征。地方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反映某一区域范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气候灾异、建制沿革、物产资源、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名胜古迹、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地方区域性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小到一个自然村,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地方文献的地方区域一般来讲是相对一个国家而言的,是国家领土所辖的某一个部分,如湖南地方文献、广东地方文献,似乎没有“中国地方文献”、“日本地方文献”之说。
3.2历史资料性
这是地方文献非本质的主要特征。地方文献要起到资政、励志、存史的作用,必须具有历史价值,能够提供重复使用。凡是内容涉及某一地方的图书文物资料,而不论其出版形式、出版地、出版者以及出版物载体如何,都应视为地方文献。但有一部分不具备史料价值,如大量的单位和个人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验总结、会议交流材料等等。有的甚至是“文献垃圾”,如涉及地方的色情作品;严重歪曲现实的出版物;“文革”中诬陷当地党政领导的所谓“罪证材料”等等,都不宜不加选择地一律纳入地方文献收藏范围。如果说地方区域性是地方文献“范围选择”的要求的话,那历史资料性就是进行“质量选择”的准则。
4 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可以考虑从时间、空间、内容三方面来确定。
4.1时间范围
地方文献包容古今,只要记录有地方知识的各种载体,都在收集之列。严格地讲,不存在时间范围,只有其时间的界定,如有古代的、近现代的、当代的之分。
4.2空间范围
地方文献的空间范围是指地理空间,一般是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准。但也不要割断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变化比较大。如湖南湘乡,是清代大儒曾国藩的家乡,有“曾湘乡”之称。1949年以后,湘乡属地逐渐划出成立双峰县、娄底市,还析出一部分给了涟源市、冷水江市。曾国藩的家乡富厚里已划为双峰县属地。杨沫、白杨是同胞姊妹,在一本权威性的人物工具书里,杨沫原籍湖南湘阴,白杨原籍湖南汩罗,如果是熟悉杨沫、白杨两姊妹的人看了这本工具书的介绍就会疑窦顿生,其实汩罗是1966年从湘阴分划出来的,杨沫、白杨原籍湖南湘阴(今汩罗)。由于统治阶级权力的作用,行政区划是可以变更的。在进行地方文献收集时,要充分考虑人为因素导致的行政区划的变化。同时,要考虑因为地理、民族、语言、宗教等因素影响形成的自然区划。如洞庭湖区,它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河湖冲积平原与环湖丘岗低山地带,包括湘鄂两省23个县(市)及江陵、枝江两县各一小块,其中湖南省境内20个县(市)。搜集洞庭湖区的文献资料,就必须收集湘鄂两省23个县(市)的资料,湖南图书馆编印的《洞庭湖区史料汇编》就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产物,洞庭湖区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单纯用“行政区划”去肢解它们。又如,湖南的汉语方言大致可分为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话、乡话、湘南土话,因此,在收集湘东、湘东南一带的赣语、客家话资料时,势必涉及江西、广东部分地区。
4.3内容范围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知识记录,天、地、人、事、物,包罗无遗。地方文献按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图书、连续出版物、档案、实物资料以及其他资料,如谱谍、碑刻拓片、图录、表册等。而从具体内容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若干方面:
(1)全面报导和反映某一地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各个方面,如综合性志书、手册、年鉴、报纸、期刊、百科全书等;
(2)地方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及其负责人活动的材料,如会议文件、公报、法规汇编、讲话稿等;
(3)考察和研究某一地方的资料,如调查报告、游记等;
(4)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和记述某一地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的资料,包括通史、革命史料、党史资料、文史资料等;
(5)某一地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建制沿革、疆域变迁、人口增减的资料,如地图集、地形地貌等;
(6)某一地域民族或家族起源、演变、繁衍生息,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的资料;
(7)某一地域的水文、气象、气候、灾异的资料;
(8)有关某一地域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的历史和现状;
(9)有关物产分布、资源调查、经济发展的资料,如资源分布图谱、统计资料、经济区划等;
(10)某一地域党政组织机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设置和变化;
(11)某一地域历代各界人物(含长期在某地域工作和生活过的有影响的人物)资料,包括照片、手稿、日记、信函、传记、回忆录、著作研究资料及其成名作、代表作;
(12)反映某一地域的形象资料,如图片、照片(新闻图片、风光图片、历史纪念地图等)和历史纪念地、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文字介绍材料;
(13)反映某一地域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艺资料,如诗歌、戏曲、小说、故事、绘画、雕塑等;
(14)反映某一地域自然和社会的口碑资料;
(15)能反映某一地域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物;
(16)其它具有地方性特征的资料,如电话号码簿等。
5 必须明确界定的几个问题
5.1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能不能统统作为地方文献
这个问题观念上是很明确的,实际工作中有困难。地方文献是以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是内容上反映某一地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内容上不具备地方性的,即使是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都不能视为地方文献。
(1)地方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有纸质型的,也有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的。一个地方的出版物可以反映某一地域在某一时期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但出版物的内容纷繁复杂,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多数出版物在内容上不具备地方特色。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图书目录,刊载图书431种,其中重版书208种,内容上反映湖南特点的仅15种,不到4%;湖南省图书进出口公司编印的《湖南书目》(1997年1-9期),收书1594种,内容上具有湖南特色的141种,不到9%。湖南图书馆1998年征订湘版报纸53种,可视为地方文献的34种,占75.5%;湘版期刊108种,可视为地方文献的31种,占28.7%。因此,内容上不反映地方特色的地方出版物不能作为地方文献处理。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难度,图书的处理相对容易,报刊的处理就比较困难,特别是把地方文献单独入藏的图书馆,同一个地方出版的报刊势必会放置几处,这样就破坏了藏书体系的完整,也不利于读者使用。湖南图书馆的做法是把湘版报刊都集中在地方文献库。
(2)地方人士著述同样不能以著者籍贯作为地方文献的划分标准。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湖南韶山人,其著作内容广泛,仅湖南图书馆入藏毛泽东著作版本2600多种, 10000多册,把毛泽东著作视为湖南地方文献显然是不恰当的。湖南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做法是:为丰富馆藏,弘扬地方文化,成立了“湖南名人资料中心”,与3000多海内外湘籍或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籍人士进行了联系,收集他们的著作及其藏书近10万册;对湘籍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籍人士的全集、选集、代表作品及其著述书目、研究、评论文集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5.2地方文献工作实践中要处理好收集和收藏的关系
“收集”和“收藏”是两个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区别的概念,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不可能都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处理,这里有一个工作策略问题。在地方文献征集中,要尽量拓宽渠道,广泛收集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包括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外籍人士)著述、地方史料,这是丰富馆藏、减少采购经费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95年11月6日下发的《关于做好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通知》中明确的征集范围是:“①新闻、出版等单位公开发行的各种出版物,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画报、音像制品、机读型文献等;②各地、市、州、县党委、政府及所属各部门和省直各单位编印的各类地方史志、史料、统计资料、水文资料、会议资料、气候灾异资料、内部出版物及其它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③高等院校,地、市级以上的科研院所、公司,大中型厂矿等企事业单位内部编印的学报、年报、会议资料、文集、资料汇编、手册和目录、索引及其它可留存图书馆供参阅的文献资料;④地市级以上的社会群众团体编印的内部报刊、会议资料和其它可留存图书馆供参阅的文献资料。”并指出“今后,凡属征集范围的地方文献,不论何种载体形式,何种出版、发行方式,编印单位均必须每种(每期)免费直接寄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征集组两份。”湖南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就是遵循上述“通知”精神。如果在地方文献收集中,拘泥于“地方文献”是内容上具有某一地域特色的文献,那么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势必难以进行下去,更不利于馆藏的增加。至于收藏,就必须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整序、加工处理的功夫,使“地方文献”名副其实。
5.3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
地方文献着重文献的史料价值,自然也存在学术价值。要把文献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截然分开是不科学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也有所偏重,如何去界定,理论上不容易说清楚,实际操作中也有较大难度。地方文献是指那些内容上反映某一地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历史与现状,一般不涉及科学理论与技术问题。科学是没有国界的,那就更没有省界、县界了。具有某些地方特点的科学理论和学术著作,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即使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一般都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只收藏反映某一地域的整体科学发展水平,或者某一领域科研进展情况的资料。杂交水稻的科研基地在湖南,可以说杂交水稻是从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推广情况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资料应作为地方文献,至于杂交水稻的植种、栽培的理论和技术则不能视为地方文献。袁隆平主编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简明教材》就不能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又如,湖南省农业厅、林业厅分别主办两种刊物:《湖南农业》、《湖南林业》和《湖南农业科学》、《湖南林业科学》,前者主要是报道反映事业的发展,应视为地方文献,后者是学术性刊物,虽然冠有“湖南”,但不能考虑看作是湖南地方文献。有些文章说,地方病防治是地方文献,也不能一概而论。地方病的地理环境、疫情、防治历史和水平现状、防治机构等方面的资料是地方文献,防治技术就可以不算。因此,在地方文献工作实践中,要从文献内容的史料价值去判定是否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同时,对文献内容交错、界线不清的也应适度灵活掌握。
5.4图书馆在收藏地方文献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文献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内容包罗万象,上自天文,下及地理,旁及社会、人文领域各个方面;载体形式复杂多样,有甲骨、皮革、丝帛、金石、木牍、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磁带、光盘等等,全面收集、系统保存地方文献不是图书馆所能承担的。具体到一个省来说,有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有的省还有方志馆、音像资料馆,这些“馆”都有收集、保存地方文献的任务,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一般来说,图书馆收藏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的图书资料;博物馆收藏实物资料;档案馆收藏档案资料。但这些馆在文献收藏上究竟应该有些什么区别,可能是一个需要讨论而尚未开展讨论的世界性问题,他们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馆与馆之间也没有横向的业务联系,以至在地方文献征集、收藏上产生交错现象。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材料。地方档案无疑是地方文献,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使用地方档案是地方档案馆的首要任务,但很多珍贵的地方档案资料却被博物馆、图书馆收藏,如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通电原稿、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员会为保卫湖南宣言等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民国时期一些县的人口、赋税资料保存在湖南图书馆;60年代初,省委宣传部下令无偿调拨一批湖南图书馆藏的地方报刊给湖南省档案馆。湖南图书馆馆藏湖南省古旧地方志400多种,离已掌握的古旧方志数只差10来种,均藏在国外图书馆、博物馆,新出版的方志,凡是已经出版的都已经入藏。目前省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投资近千万元修建湖南省方志馆,纯属长官意志下的重复建设,给图书馆人增加了几分无奈。另外,有些文献同时具有地方区域性、原始记录性和历史文物性,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谁最先得到谁就获得了文献的所有权。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西汉长沙国地形图和驻军图,是珍贵的地方文献,现入藏湖南省博物馆。又如,1996年10月,在长沙市区走马楼出土了三国吴纪年简牍17万余片,100多万字,是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可以和殷商甲骨、敦煌藏经、清朝内阁档案相提并论。三国时期,长沙郡属孙吴控制。这批简牍大致分奏书类、司法文书类、长沙郡所属人名民簿类、名刺、官刺类、帐薄类,涉及三国时代吴国,特别是长沙郡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赋税、户籍、司法职官诸方面,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交往和经济关系等等,有划时代的史料价值。长沙市人民政府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正在筹建长沙市简牍博物馆。这批简牍是在基建时,从一口古井中发掘出来的,据考察,这样的古井,就是当时长沙郡的“档案库”。综上所述,收藏地方文献是若干个单位的共同任务,图书馆只是其中的一个单位,一个主要单位。
5.5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的重点
在地方文献收藏上要突出重点,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地方文献藏书特色。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全馆藏书体系中,地方文献入藏丰富;其二,在馆藏地方文献中,某几个方面的资料,达到文献保障的研究级水平。各级公共图书馆都有收藏地方文献的任务,由于图书馆的级次不同,收藏地方文献的范围和重点也不相同,就省级图书馆而言,收藏地方文献的重点是:(1)地方志。地方志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门性的。综合性志书是以某一地域范围,分类记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现状,谓之“地方百科全书”、“地方古今总览”;专门性志书是某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记述。要注意收集古旧方志,更要注意收集新编志书。现在很多新编志书不在本地出版社出版,而是用外地出版社的书号或采取交管理费的办法自办发行出版,出版社不可能缴送样本给地方图书馆,修志单位也没有意识到给图书馆收藏,收集中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以避免遗漏。既要注意收集综合志,也要注意收集专门志,包括非正式出版的专门志,同时,也要注意收集企业志、学校志等等。(2)地方性百科全书、年鉴、词典、手册、图录。这些都是概述或者是汇集地方志知识的工具书,是重要的地方文献,又有检索地方文献的作用。如《长沙百科全书》、《湖南大辞典》、《湖南年鉴》、《湖南资料手册》、《湖南出土文物图录》等等。(3)地方史料。地方史料是专门记述某一地域或社会发展过程的文献,包括地方社会史、地方经济史、地方文化史、地方革命史等诸方面。如《湖南文史资料》后改名《湖南文史》以及地(市)、县(市)政协文史委编辑的“文史资料”,内容涉及近百年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机构等,撰述者多为当事人或目击者,内容多涉及到亲自参加或亲自看见、亲自听到的事或人,已经整理出版的地方档案资料,如《辛亥革命在湖南》等。(4)地方人物资料,包括传记、评传、回忆录、文学作品、纪念文集、研究评论文集、哀挽录、年谱、照片、日记、信函、笔记、文集、著作目录和家谱、族谱等。湖南图书馆近几年加大了地方人物资料的征集、整理的力度。成立了湖南名人资料中心,广泛与湘籍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籍人士联系;建设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编辑出版《当代湖南人名辞典》,建立了若干个湖南名人专库。(5)地方报刊。地方报刊是某一地域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所编辑发行的,有很强的区域性、史料性,地方信息密度大。在地方报刊中,有一部分不能视为地方文献,但为了保持地方报刊的完整和系统,可以作为地方文献统一收藏,对地方报刊的处理要有别于地方版图书。至于在某地出版发行、而是外地编辑的报刊则别作他论,如在湖南省出版的、由海南省妇联主办的《东方女性》、湖北省沙市文联主办的《中华传奇》等。
有关地方文献和地方文献工作中需要研究和讨论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还很多,本文囿于篇幅,不可能都涉及到,只好留待以后“思考”了。为了真正把地方文献工作开展起来并且深入进行下去,亟须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成立全国性的地方文献研究机构和研究会,组织和开展大范围的有关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二是编纂出版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门著作,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由实践升华为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是虚无的理论,目前这方面的专门著作几乎空白;三是组织力量编制规范化的地方文献分类表,因为地方文献资料内容、形式的特殊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图书资料法》不能解决其整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邹华享.切实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管见.图书馆.1986(3)
2 邹华享.谈地方文献收集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图书馆. 1992(5)
3 邹华享.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纵横谈.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6(4)
4 骆伟.论地方文献.广东图书馆学刊. 1988(3)
5 韩朴.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图书馆学刊. 1989(2)
6 易雪梅,吴嘉峰.地方文献刍议.图书与情报. 1993(2)
7 刘青.地方文献特点和类型试论.四川图书馆学. 1997(1)
8 雷树德.文献、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学论考.津图学刊. 1997(3)
〔出处〕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1期
【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相关文章: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08-09
地方文献学研究的若干问题08-09
关于地方文献收集与管理的思考08-09
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08-09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思考08-09
关于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08-09
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08-09
关于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思考08-09
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回顾与思考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