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
杜定友先生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他极力主张省市图书馆必须做好地方文献工作。
早在1941年抗战期间,广东省立图书馆在韶关复馆,杜先生担任馆长,他就提出了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的办馆方针。他除了亲自规划外,还在各种场合呼吁政府和民众要重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他曾说:“……各地方的图书馆,对于保存地方文献,尤为专有责之。以广东文献而论,负保存责任的当然是广东省立图书馆了。”为了阐明地方文献的重要性,他又特别指出“……文化不是凭空可以创造的,历史事实,是不可以抹煞的,保存文献的重要,希望政府当局、社会人士,加以十二分的注意。”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建立起来的。至今,在全国图书馆界中,凡提到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时,很自然就会将先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然而,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变化与发展,随着图书馆工作的重点转移,我们对杜先生关于地方文献的理论思想和工作方法,既要吸取其精华,也要有所发展。因此、本文结合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就下列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我馆建立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
1.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的阐述
“文献”一词按新版《辞海》解释:“今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但对“地方文献”一词,杜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到1957年先生又在南京“全国图书馆人员训练班”上作了系统的阐述,而近几年来,国内图书馆界发表不少文章对“地方文献”的概念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但我认为杜先生经过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后,所提出的见解是比较全面的。他说:“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等等,”而“地方文献包括三部分:史料、人物、出版”。
“史料”在地方文献中,是指反映本地区的天文、气候、地形、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以及本地区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经济、人民、民族状况和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情况的总称。而杜先生指出史料的范围也是:“关于本地方的一切情况的记载,包括过去和现在的,如:史地、文教、经济等等。特别是当时当地的新鲜事物,政治上、经济上的最近成就,党和政府的指示和决议……”(见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使用》以下同)。近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合编出版的《目录学概论》一书对“地方文献”提出:“地方史料取决于著作内容的地方特点;地方人士著作取决于作者的籍贯;地方出版物取决于著作的雕印、出版的地点,”由此可见杜先生提出的“地方文献”三个组成部分是符合收录的标准与范围。至于有人误解杜先生所提出的“史料”是“厚古”也无须再作解释。我馆四十六年来(从1941年开始)地方文献工作取得比较大的成就,正是按照杜先生所提出的三个组成部分去开展工作的。
2.建立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
杜先生开展对广东地方文献研究之时,正是我国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他说我们的家乡“她有锦绣的河山,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有杰出的人才,她是革命的策源地。”由此可见先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我馆对杜先生早年提出关于建立、搜集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归纳如下:
①建国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广东和全国一样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馆运用了本地区的革命史实,工农业的成就,文教、卫生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等文献资料,配合各项中心运动和提供读者使用,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乡邦的感情,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②我馆收集地方文献,也显示出对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配合外事斗争的需要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保卫我国南海诸岛的主权完整的斗争……等。
③自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地方文献工作必须为“四化”建设服务,因此,近几年来已积极向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大量与本地区有关的地质、矿藏资源、海洋方面的资料以及农业区域划分资料和我省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文献给他们使用,以发挥我省的优势,加速“四化”建设的进行。
④我馆也认识到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是为了逐步建立全国性的文献检索系统而做好准备。其原因是:我国是一个疆土辽阔,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典籍的国家。要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地方文献检索系统,为“四化”建设服务,这个艰巨的任务,必然要由分布在全国不同地方的各类型图书馆去协同完成。例如,这次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由中华局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在调查、核对、补充地方志工作过程中,就是依靠了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190个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等共同协作顺利完成。去年已公开发行,而这部新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就是反映我国一部比较完整的地方文献。
以上这些都是由于形势发展向我馆地方文献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比起杜先生所处的时代,要求更高了。
二、关于地方文献中“史料、人物、出版”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划分问题。
我馆四十六年来地方文献的组织,都是根据杜先生提出的三个组成部分来划分的。但是,由于历史情况的变化,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对“史料、人物、出版”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和文献收集的时间界限也有所变化与发展。
第一部分——广东史料
“史料”是地方文献最重要的部分。我馆原则上按照杜先生所提出的“史料”范围去搜集。除了本省地方志和族谱、家谱、宗谱之外,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我们根据杜先生关于“史料”的内容具体列出以下几点:
①文献内容是论述广东的,作者是广东人(或单位)。例如:《粤海关志》清·梁廷楠编,《广东新语》清·屈大均,《岭南名胜记》清·陈兰芝辑,《海丰农民运动》澎湃著,《广东公路旅行手册》广东省汽车运输公司1983年编。
②文献内容是论述广东的,作者不是广东人。例如:《广东资源》(日本)平野健,《粤东盐政考》明·李橒(浙江鄞县人)。
③文献是地方志,曾经属于广东省的一个地区,现在由于行政区域的变化已划归广西自治区管辖的。例如:《合浦县志》、《钦州志》等仍入广东地方志。
④文献内容论述本省和有密切关系的邻省(即两地区并提的文献资料)。例如:《两广盐志法》清·伍长华等著,《两广纪略》明·华复蠡,《两广便览》清·李应钰等均入广东地方文献“史料”部分。
⑤文献内容是论述香港、澳门两地区的均入广东地方文献专藏。如:《香港方物志》叶灵凤、《澳门记》清·薛(香 (温-氵))、《1985年香港年鉴》、《1985年澳门年鉴》。
⑥文献内容是论述南海诸岛的入广东地方文献专藏。
⑦广东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凡有关广东祖籍华侨、华裔资料入地方文献专藏。
⑧以广东地区人物、事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例如:《三家巷》欧阳山著、《三春梦》薛汕校点等。
第二部分——人物(地方人士及其著述)
至于地方人士(包括寓贤)的著述,应包括文集、专著、论文、诗歌、信札、日记、奏折、照片以及纪念文字、讣告、哀思录、传记等。因为这些人士及其著述,大部分与本省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对于收人物的界限、杜先生提出除了收集“本地方知名人士、劳模,烈士……外,还应包括对于本地方建设有关的各地方重要人士(寓贤)”。这一提法很重要,因为在地方文献工作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处理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外省籍任职(或居住)于广东的人士(寓贤)例如历史人物苏东坡、阮元、林则徐、张之洞等。现代人物如鲁迅、陶铸、朱光……等,他们对广东的贡献和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革命前辈,根据革命工作的需要,安排在我省工作,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和为广东人民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崇敬。他们的革命事迹,是现期地方文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只因为他们不是本地方人士,就不收藏他们的传记……等,是不公平的。杜先生能在“人物”部分突破了地区界限,这是一种很有见地的处理方法,而我馆也按此原则进行搜集和处理、具体的做法是:
①对本省籍的重要历史人物和知名学者如: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邹伯奇、梁廷楠、陈澧、屈大均、陈献章、张九龄等他们的著作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列为重点。
②对外省籍曾任职(或居住)在广东的重要历史人物和知名人士(寓贤)如他的著作是论述广东地区者,则作为地方文献入藏;如著作与本地区无关,则不入地方文献。
③对于历史人物和知名人士(本省籍和外省籍寓贤在内)的传记、纪念文章、讣告、哀思录等都应作为地方文献入藏,设立人物传记专类处理。不考虑撰拟者是不是本地方人,例如,马可著的《冼星海传》,马是江苏徐州人,是专门研究冼星海音乐事业成就的我国著名作曲家。《林则徐传》,杨国桢著,这部传记是以林则徐的一生政治活动为主线,但重点介绍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抗英斗争活动……。然而,人物传记等资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要知道那人的略历尤其是外省籍人在广东的活动。曾有过这样的事例:1955年广州市博物馆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要处理程壁光(广东香山县人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的铜像时,就参考了程壁光哀思录作出不按文物保留的决定而摧毁。可见这类文献资料是有实际用途。
④至于一般不知名的本地区人士的著述,其著作内容又与本地区无关者,文献资料不集中,但在馆编印“粤人著述”目录时再反映出来。
第三部份——地方出版物
对于地方出版物,杜先生认为“从本地方出版物可以看到本地方的出版情况,它的思想内容、制作方向……。”为便利于开展搜集工作,我馆将地方出版物分为线装古籍和解放前后出版的书刊两部分,这是“因为旧中国出版的书刊(一般称旧书刊)是那一时代科学工作者研究的成果,记载着社会生活的写照,与今天出版的新书,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是属于文化遗产范畴的”(见蒋元卿《漫谈搜集地方文献》1980年安庆市图书馆编《图书馆工作》第三期)。
从广东出版物来看,是可以了解到我省的文化、出版史发展情况,因为广东自清道光以来,刻书风气甚盛,最早的是阮元辟学海堂,首雕刻经史名籍,并在越秀山建筑文澜阁作为藏板之所,建立了广东第一间官办书局。稍后张之洞又开设广雅书局刻印《广雅丛书》,因刻印校对质量较好,被评为当时较好的出版物,也是广东最好的丛书刻本之一。私家刻书要算新会陈绰之独立刻印《二十四史》计八百五十册;伍崇曜以洋商起家,他的《粤雅堂丛书》、《岭南遗书》的校勘,刻印质量可与江浙名家齐名,五桂堂刻印的木鱼书、南音等民间说唱文学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岭南地方特色,由此可见从古籍线装书和民间出版物中,可以了解广东当时的文化、出版发展史情况。
从定期刊物来看,我们可以看到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有中国共产党代表毛泽东、李大钊等参加,大会决定联苏、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成立广东政府、北阀……。这一时期广东革命、进步刊物,例如:《政治周报》、《青年周刊》、《革命先锋》、《中国青年》、《中国农民》、《农民运动》、《少年先锋》、《犁头》(阮啸仙、澎湃等执笔主编)等象雨后春笋,反映出广东革命策源地人民斗争革命热情的高涨。但在蒋介石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同时,国民党的广东省农民协会改组委员会篡夺了《犁头》旬刊的编辑、出版大权之后,竟然在改组后的第一、二期刊出了“肃清共产党”的专号,这样《犁头》从一个宣传农民运动的革命刊物变成反动的刊物。
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的抗日刊物仅1938年广州沦陷前就有50多种,例如《统一战线》、《民族解放》等,以刊物作为武器,深入各条战线形成了一股抗日救国,保卫华南,一致对外的革命洪流,从这两个时期的定期刊物可以看出,它不光是地方出版情况的反映,而是广东革命历史的见证。
还有全国著名的侨乡台山县,这个县有许多宗族,各姓氏宗族在华侨的资助下纷纷办起了一种以联络海外华侨为宗旨,全国罕见的族刊。这种族刊在抗战胜利后复刊和创办的新刊就有59种,如《浮山月报》1935年创刊至1949年已出版19期,是该县浮石村赵氏族刊。从这些族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侨乡社会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和与海外华侨的关系,是研究华侨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所以说,地方文献除了史料部分之外,地方出版物也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情况。最近几年来,我省侨乡族刊又有了新的发展。
对于地方出版物的搜集和处理,杜先生提得比较简略:“对本地方刻的古书更应注意收藏……近代出版物则以本地方机关团体编印的为限,翻印本和对于本地方没有直接关系的可不收。”由于时代的变化,形势的发展。我馆基本上都按杜先生的意见处理,但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我馆地方文献的特色,在处理上,有些书刊集中在地方文献书库里。而在“地方出版物”的出版时间上,我馆也划分为解放前出版和解放后出版两部分,作了不同的处理:
①广东历代官刻、私刻丛书和单刻本(内容很多是地方史料和地方人士著述,例如:新会陈氏莋古堂《二十四史》850册、《广雅丛书》600册、《粤雅堂丛书》320册等共约60多种丛书)能搜集到的我馆均有入藏。除《岭南遗书》、《广东文献》等入广东史料外,其余均作解放前广东出版物处理。
②解放后广东出版的图书(包括公开和内部发行的)属于广东史料部份,送地方文献书库入藏1-3册,“广版”及“粤人著述”内容不涉及本地区者从1982年起不再作地方文献入藏,以前己作专藏的要逐步清理,1985年开始第一批清理出不属地方文献的“广版”和“粤人著述”3900多种。这些书转送外借部入藏。
③关于历年来广东地区出版的定期刊物(含报纸),诚如杜先生指出“这些刊物内容多属广东史料。为了服从“以史料为主”的原则,编入史料部分。”而我馆因馆址分散两地段,成为南北两馆(新馆建成后,我馆仍然分为新馆和原北馆两地)因此,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的需要和管理上的方便,我馆对报刊的具体处理,划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出版的两部分。解放前,广东出版的期刊、报纸全部入地方文献报刊库收藏和使用,因为我馆所保存下来这部份广东报刊,可算是地方出版的“珍品”若不妥善管理,提供给真正需要者使用,而任由一般读者作消遣性的阅览,破损率是无法控制的。至于解放后广东出版的期刊我馆规定送1~3份作地方文献入藏。而本省出版的报纸全部集中期刊部入藏和使用。以上是我馆地方文献中三个组成部份的划分和处理方法。
三、我馆开展地方文献收集的做法
(一)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收集的重视
杜先生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他提出在收集的方法上应该是多式多样的,他认为:“①挑选:从馆藏的一般图书中挑选地方文献,是收集的工作的开始;②选辑:除了现成单行本书刊之外,还要随时做选辑剪贴工作;③采购:从市场、书店、藏书家采购是经常的工作:④征求:是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尤其是一些买不到的”非卖品”和“内部刊物”;⑤复制:有摄制照片,显微片、晒蓝图,影抄、誉抄、录音、灌片、幻灯片等;⑥交换:主要是将复本对外进行交换;⑦接收;⑧寄存;⑨代替。凡本馆还没有的材料而为读者所需要的可设法向他处代借,代抄。”这是杜先生为我馆在四、五十年代收集地方文献的具体做法。看起来很简单。而在实践中杜先生碰到了不少困难。例如:在抗战期间,杜先生为购买广东民间流传的民歌《粤讴》一书,不惜劳苦,跑遍了整个曲江(现韶关市)书店,收获不多。又如,在抗战胜利后,广东图书馆迁回广州,当时全馆工作人员只有七、八人,馆内设备全无,连电灯也点不上,晚上只点煤油灯照明。然而,杜先生当时所急的却是忙于接收汉奸住宅和战前原省馆所散失的图书,因为其中有不少是广东地方文献。此时,杜先生又从香港报纸中得悉九龙太古仓有中国古籍等书约320箱定期开投,立即托人代查,历经数月,多方交涉。最后终使物归原主,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杜先生还提出:“地方文献的收集,在大图书馆必须专人专责专款办理,采访人员必须熟悉业务,熟悉图书,熟悉读者的需要……。”这些都是老先生实践中的切身体会,也是指导我馆做好地方文献的原则。但是随着各个时期情况变化,工作的方针与着重点亦随之转移,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也随之而改变,因此,摸清书刊资料来源的途径,是做好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前提,当我馆地方文献资料的入藏有了一定基础的时候,立即转入有重点,有系统、有计划的收集,这样做才符合地方文献资料,齐全、系统、连贯、有参考价值的要求。
(二)当前我馆几种有效的收集方法
自党十一属三中全会以来,我馆开展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比起杜先生做馆长时的五十年代初期、各方面的条件都有利得多了,以下是我馆当前有效的收集方法:
1.争取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支持,是做好地方文献收集的保证。我们深深体会到,省、市图书馆要搜集现期的地方文献资料,如果没有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支持,是很难开展的,我馆的做法是比较好。例如:在1959年底,我馆总结了土改期间多次下县下乡收集书刊的经验之后,已考虑到搜集工作的重点,有必要转移到现期文献资料上来了。我们这些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于是我馆立即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征集图书杂志样本办法”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拟订出征集地方文献资料的办法,呈送省文化局转人民政府审批。 1960年1月20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发出了,(60)粤文字第31批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全省出版机构和机关、团体,凡编印出版的书刊资料,都应缴送省馆两份,这是我馆获得省政府支持征集地方文献的第一个文件。而自该通知发出之后,我馆还要定期派出专人,深入到各单位进行征集,因而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进行得很顺利。1977年底我馆又请求省人民政府从新颁发征集地方文献文件,1978年8月广东省革委会以粤革发[1978] 117号文件,重申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为我省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机构,对规定征集的范围和内容,并要求各地区认真做好这一工作,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粤府办[1985] 46号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再次行文强调,我馆立即派出专人到各单位进行征集,效果很好。有些单位按规定寄来书刊资料,有些单位派出专人,专车送上门来,从1981年至1987年11月底止统计,已征集到地方文献资料11251种34263册。例如:省地震局编的《广东省地震史料汇编》、地质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队编的《珠江口盆地石油地质资料》、《珠江流域水文资料》(保密资料)广东省水利电力厅编,以及广东省测绘局编制一套广东省各县地图(内部使用)……等都是难得的地方文献资料。如果没有省人民政府规定送缴的文献下达,即使派人上门征集,也不可能得到。
2.开展国际间书刊交换,赠送是地方文献资料来源的新途径之一。
自1979年4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鉴于我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同意全国和地区性中心图书馆中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试行开展对外图书交换、赠送业务、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是十个公共图书馆之一。实现了我馆多年来的愿望,在接近港澳的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对外书刊交换中,澳港地区的出版物是广东地方文献的重点。自1980年2月起已同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中文大学图书馆、理工学院图书馆、浸会学院图书馆等进行交换,收到了一定效果,例如:罗香林著的《国父在香港之历史遗迹》、《世界史上广东学术源流与发展》、《南朝至唐广州光孝寺与禅宗之关系》,林天尉著的《明代广东之徭区与徭乱》等地方文献都是通过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交换得到的。
3.认真做好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赠书接受工作,充实地方文献书刊。
广东省旅外华侨及港澳同胞,素有赠书给本省图书馆的习惯,这种热衷乡邦文化事业,是值得赞扬的。例如:香港知名人士、广东文献学家黄荫普先生1956年赠书之后,1980年又两次赠书。这样前后三次共赠送我馆1800余种。8000余册(其中大部份是地方文献)知名作家叶灵凤先生的夫人赵克臻女士根据先生生前的遗愿将家藏(清)嘉庆24年刻本《新安县志》八卷赠送给省中山图书馆,香港冯秉芬先生最近也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广东文征》30卷(精装本)一套六册送来;还有香港人士何建华先生于1983年将毕生藏书二万多册移赠我馆,内有廖平子先生(广东顺德人)1939年避居澳门期间以抗日战争题材为主要内容,亲自创作、亲手作画、亲手抄写、亲手装订、亲自邮递发行的《淹留》诗学专著三十八期(册)这是难得的地方文献,我馆已改作金镶玉装订列为善本珍藏,以上都是我馆历年来收到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赠书的例子,只要我馆今后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将会争取更多海外赠书。
4.通过采购途径,不断充实新出版的地方文献资料。
采购地方文献是重要途径之一,按杜先生所说,采购工作人员一定要熟悉本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和重点内容,并熟悉本地区的各方面情况,勤看书目,留心报刊出版消息,做好预订卡片目录备查,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订购。我馆地方文献通过采购而来的计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由新华书店和邮局发行的书刊(包括线装古籍)。这类出版物凡属于地方文献的一定要买。
第二种:是在由外文书店提供进口的香港、澳门地区和台湾省的出版目录选购。近几年来,我馆已采购不少上述地区出版的地方文献,例如:《康南海自编年谱》和《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康文佩编1972年台北市文海出版社。《屈翁山先生年谱》汪宗衍1970年澳门于今书屋出版。《广东地志》陈正祥1978年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从这里可以看到采购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香港、澳门地区和台湾版书刊的出版信息,这是充实地方来源的新途径之一。
第三种,是本省各单位出版的内部资料。这部分如属地方文献收藏的都要订购。据我所知,我馆经常收到各单位内部发行的书刊订单,在及时订购的同时也注意本地区单位的出版物,他们虽然有送缴省馆的任务,但因其所编印的文献资料成本高,需要收回工本费,例如,广东省测绘局出版了一套广东省分县地图(供内部使用)共100多张,要收工本费200多元,我馆如数付款购买入藏。
第四种,是私人价让之书,私人向省市图书馆出让书刊。凡属地方文献的书籍如能动员其本人及家属(这方面的线索,来自本地区教育界、文化界人士以及机关干部为多)送给图书馆者最为理想,不然也可以价让,私人价让之书,以我馆来说,近年较少,间中也有,但数量比五、六十年就少得多了。
地方文献的收集办法是很多的、我馆就是按以上方式方法去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的。现有馆藏地方文献从四十年代至今已有八万多种,二十多万册,它的学科范围几乎涉《中图法》二十二个大类,集中反映广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全貌形成了我馆有地方特点的专门藏书体系。
四、地区文献的分类编目
我馆建立地方文献的主要目的,除了保存地方文化遗产外,还要利用广东历史资料,开发古籍,提供文献信息,为决策机关提供发展广东优势的素材,当好向导,为本地区四化建设服务。因此,地方文献进行分类编目工作,杜先生提出“地方文献的一切资料都要编制分类目录……地方文献目录必须充分反映地方的特点……”。“地方文献应有特殊的分类法”。由此可见,杜先生是非常重视和强调地方文献的分类必须结合地方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揭示出它的面貌。因此先生于1956年《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初稿出版的时候,就在《中小型图书分类表》的基础上,根据广东的特点加以变通,编制了一个适合广东地方文献使用的分类表。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我馆没有使用此表,只在《中小型图书分类表》分类号上加“K”冠号与一般书有所区别。 1974年改用《中图法》之后,也没有根据杜先生编制的广东地方文献分类表的方法进行研究,同样也没有以《中图法》为基础,编制一个适合广东地方文献的特点,而又符合国家文献分类标准化要求的地方文献分类表。所以,目前我馆地方文献的分类很不理想,有待今后改革。然而,地方文献要开发和利用,主要是编制各种专题书目、索引、文摘,从深度上揭示地方文献。只有这样才能主动的把本地区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生产等文献资源传递并加以利用,杜先生特别强调“主题目录特别重要……还要编制各种专题书目和报刊索引……。”我馆至今还没有编制地方文献主题目录,解放以来,我馆地方文献编目除了完成分类目录和字顺目录(含书名目录和著者目录)外,在1956-1959年我馆曾编印过馆藏目录和各种专题目录如:《广东水利资源目录》、《广东地质矿产参考资料目录》、《广东经济作物参考资料目录》、《广东温泉考》、《广东族谱》、《广东图书目录》、《红巾军起义资料辑》、黄荫普先生捐赠《广东文献书目》等。 1986年我馆又编印了《馆藏广东地方志目录》和《馆藏广东族谱目录》。值得提出的就是我馆于1986年初建立《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对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和主题标引,为今后建立地方文献机检主题目录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我馆使用了电子计算机编制《广东文献通报》检索刊物,每月出版一期。收录反映我省历史和现状的地方文献资料目录。
五、地方文献的使用
杜先生对我馆如何开展地方文献的使用问题指出:“地方文献是省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主要目的在对党政府机关、学校和专家门提供必要的参考材料……。”回顾我馆地方文献工作46年的过程中,尤其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与杜老先生的功劳是分不开的。现在将主要的举例于下:
①在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配合外事斗争方面。
在1952年7月间、发生澳门关闸事件时,我馆立即向广东省军区和外事部门提供了有关疆界沿革和沿海岛屿的资料与澳门当局进行交涉,维护了祖国的尊严;1954年又多次向中南军区海军司令部提供有关国防要塞海疆情况资料和帝国主义入侵华南的历史记载资料。特别是在1974年我国从南越傀儡集团手中收复西沙群岛时,我馆向有关部门送出了一批文献资料,对于进一步论证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在配合外事斗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我馆又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提供了我国在南海诸岛行使主权和外国侵占情况的有关史料300多种3000多册。
②提供地方资源文献,发挥广东优势方面
为了配合有关单位了解我省各方面的情况,我馆提供了不少地方资源文献和地方历史变迁文献,例如:在五、六十年代,我馆曾向广东省水电厅提供了珠江三角洲二十多个县、市的堤围资料;向广州市水产局提供了香港、澳门、东西南沙群岛的水产资源,向广东省地质勘探提供了对茂名油页岩开发有关的地质矿产资料文献……等。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开放,改革政策,我馆向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源保护水土保持处提供了珠江流域自然灾害的文献资料,向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提供我省森林演变情况文献资料,向省冶金矿山公司提供广东省黄金矿山开采历史情况文献资料。为了开展我省传统民间工艺新品种,近年来省外贸部门曾派出专人来我馆地方文献阅览室查阅广东宗教神像的艺术资料。
③提供科研单位,编写专著和地方志的参考文献方面
我馆保存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因此,凡撰写与广东地区有关的专著,都要求提供地方文献资料,历年来比较主要的例如:1956年佛山专署农业部编写《珠江三角洲农业志》,我馆提供了371种1982册有关的文献资料;1977年广东省科委组织广东省地震局、省文史馆、省中山图书馆等单位同共协作《广东地震史料汇编》我馆提供了有关书刊资料700多种4000多册。省文史馆等单位编写《孙中山年谱》我馆提供了有关文献110种5172册,省哲学社会科学院编康有力、梁启超专著,我馆提供了有关书刊2506册。自从国务院指示各省重新编纂地方志以来,我省各县,市先后成立了地方志编纂机构,到1986年10月止,来馆查阅广东地方志和广东史料计有8742册,还有发展之势,现在地方文献阅览室天天满座。
④提供单位和个人科研项目的文献资料方面
为了完成单位和个人的专题科研项目,或撰写毕业论文的大专毕业生,凡研究内容涉及到广东地区的都会来我馆要求提供地方文献资料,人数不少,只能列举二、三例:人民银行广东分行金融研究所,来馆查阅海、陆丰农民运动和海、陆丰革命金融史料、作为全国开展革命金融史料收集研究工作的一项计划;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系写科技史,派出专人来我馆查阅学海堂书院文献资料;丁日昌的后人丁天骏同志要撰写《丁忠丞(日昌)传记》专程来馆查阅丰顺县志和有关丁日昌资料;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为恢复鼎湖山庙宇佛像工程,来馆查阅了我省有关宗教美术神像资料……等。
⑤热诚为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裔和外国学者服务
随着我国开放改革,来我馆要求提供文献资料开展对外服务读者逐年增加,现举数例说明: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生蔡宝琼小姐专程来我馆要求提供我省中山、顺德两县解放前教育情况文献资料;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因澈教授要求查阅解放前广东农业文献资料;香港大学图书馆要求复印佛山石湾陶瓷发展馆藏文献资料以及1905年在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30多期(册);香港中文大学讲师梁沛锦要求提供粤剧资料。我馆藏有广东各地区的家谱、世谱、族谱、支谱、家乘、世系表等共390种,是研究我省民族源流、迁徙、发展分布以及婚姻关系等重要文献,所以近年来不少外籍华人到我馆地方文献室查阅广东族谱寻根。以上所列仅是我馆提供地方文献为科研科务的部分例子,充分说明了地方文献为“四化”建设服务工作是大有作为的。
六、今后必须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四十多年来从收集、积累、整理、使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馆地方文献配合“四化”建设服务,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次党十三大提出了奋斗任务后、广东形势发展比预想会快得多。然而我馆地方文献有些工作比杜先生在世时发展了,有些工作却落后于兄弟馆,因此我馆要善于找差距,并且要注意解决将会出现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做好地方文献的基础工作。以下几点是不能忽视的。
1.在搜集地方文献方面,要保证重点文献资料齐全、系统、连贯,切忌庞、杂、乱、散今后要注意收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二十几个县市和广东三个经济特区的文献资料、
2.由于我国行政区域的变化,为了保持地方文献系统的稳定性,对过去列为地方文献重点的海南岛(1988年春就要独立建省)以及1997年以后建立的香港、澳门特别区都是直属于中央领导。关于这些地区的文献资料按照国家文献资源布局,都应该由我馆建立专藏(从地方文献分出去)。杜先生在1930年发表的《省图书馆与省政府》一文中说得好:他说:“就广东地方而论,应有香港特藏……。”因此,我馆要有建立,“海南省特藏”、“香港特别行政区专藏”、“澳门特别行区专藏”文献的思想和条件准备,并继续充实“华侨”专藏和“南海诸岛”专藏文献资料。
3.应继续清理不涉及本地区内容的“广版”和“粤人著述”。要利用馆内现有的复印及缩微设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散落在书、刊(包括解放前和解放后,公开和内部发行的)中的广东地方文献资料复印整理,充实馆藏。
4.要尽快编制各种馆藏地方文献目录。1959年我馆曾编印过馆藏地方文献书刊、舆图等目录,但距今已将30多年,新的文献已大量入藏,所以应及早编印。
5. 我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和利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广东文献通报》检索刊物,其收录范围应扩大到解放前广东出版期刊,检索也应从现在的篇名目录,发展到文摘。这样文献使用率将会更高,作用更大。
6.尽快配备能担任咨询工作专业人员,组织专业小组编制各种地方文献专题目录和文摘,开发文献信息资料,提高社会效益,为发挥广东优势,建设“四化”服务。
我馆新馆舍己建成,装置了不少现代化技术设备、物质条件比杜先生任馆长时好得多,只要馆的领导重视,各方面密切配合,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就一定会做得更好。
本文承张世泰同志指正,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①《广东地方文化与广东文献》杜定友
②《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与实践》刘毅
③《地方文献在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方文真
④《关于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几个问题》山东图书馆 任宝帧
⑤《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 高树榆
⑥《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张万钧《河南图书馆季刊》1981年第4期
⑦《广东地方志简介》方振球
⑧《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简介》
注:已引用原文的文献资料不再列篇名
〔出处〕 杜定友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1988年
【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相关文章:
杜定友对文献工作的业绩与评价08-09
杜定友论图书馆建设和地方文献的探讨08-09
探索地方文献工作的新路——深圳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实践谈08-09
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08-09
长春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08-09
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08-09
切实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管见08-09
改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考08-09
深圳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述要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