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吉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四十年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地方文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是我国灿烂文化宝藏中一块尚未被人们充分注意和尚待进一步开发的沃土。因此,省级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收藏地方文献和文化典籍是省图书馆重要任务”,“本省的出版物和有关地区的文献应尽全收藏。” 吉林省图书馆自1958年建馆以来,一直比较重视地方文献的收藏,并在整理、研究、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收藏
回顾吉林省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历程,建设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我们在完成正常采购的同时,着力于补充吉林省地方文献。如,自1982年5月至1985年5月,在整整三年的时间里,首先核对了20多种有关吉林地方志目录,拟出我馆所缺藏的有关吉林省地方志细目。凡我馆缺藏的本省方志,通过去函或派人查阅原书,购回复制本。为加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力度,安排了搜集地方文献专职人员,建立了地方版文献预订目录,开设了地方文献书库,利用召开新闻发布会、走访调研、上门寻购、书信电话邮购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深入发掘;还专设精通史籍的同志担任采购地方文献的工作,先后赴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等十多个城市联系搜集地方文献事宜,并将全面搜集吉林地方志列为重点工作。经过20年来的努力,将吉林省旧方志基本收集齐全。同时,也尽量收集了全国各地的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的吉林省地方文献。 我馆所收藏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大体可分为:
1、地方出版文献。从广义上讲,所有本地区出版文献皆属吉林地方文献;其中以研究吉林地区的文献为主要内容。为此,我馆不断组织由本地区出版社及有关出版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的地方文献征集座谈会,传达贯彻中央文化部自1990年以来关于出版部门向本地区图书馆送缴样本文献的规定,加上采访人员的及时催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较全地收藏了本地区文献。对于研究吉林地区的文献作为重点收藏,如:《近代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1840—1949)》吉林省革命博物馆编,1992年1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它是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和记述吉林各族人民革命斗争的史书。
2、地方人士著述。既包括原籍在本地的,也包括原籍虽不在本地,但曾在本地任职。居住并从事学术活动、政治活动及各种社会活动等颇有影响的人物(包括本地出版的和外地出版的》。如《曹廷杰集》,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之一,丛佩远和赵鸣岐编, 1985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我们作为重点文献收藏。因曹廷杰虽原籍湖北枝江人,但他1883年来到吉林,在靖边军后路营中办理边务案。1889—1894调往山西。甲午战后复返东北,历任吉林边务文案总理,呼兰木税总局总理、吉林知府、吉林劝业道道员、代理蒙务处协理等职,是书选录曹廷杰所写大量有关吉林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专著、文章,以及地图、档案等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吉林省在长春市开设《吉林英才馆》,于1992年10月15日正式开馆,展出吉林英才人物的业绩。仅一年就接待观众近万人,许多观众来信来电索取文献。为满足需要由曹玉琴主编《吉林英才馆大观》1993年8月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记述了在吉林大地上成长、工作、生活的636名如王大珩、唐敖庆等闻名遐尔、誉满中外的专家、学者的成果、业绩。我馆重点收藏此书。
3、地方档案资料。其范围广泛,包括本地区的公文、布告、法令、计划、统计报表等公开文献,也包括会议记录、调查笔记、勘测记录、人事档案等内部文献。如《吉林旗人生计》是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之一,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编,1991年10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史料28l件,约33万字。收录民国时期己公布和未公布的档案材料如《吉林打牲乌拉旗务承办处为请缓放贡山荒界事给吉林全省旗各处的呈文》等重要档案材料。我馆自然作为收藏重点。
4、地方原始文献,主要指当事人的亲笔手稿、亲笔签署的机关或个人的书信,具有地方性的重要人物的日记、谱谍、拓片、碑刻、据现场的拓照和原声的录音,反映地方特色的诗词、奏折、文物、古迹,经过实地考察所形成的记录;也包括虽然已经缺少当时当地人物,事件的真凭实据,但根据采访或回忆而形成的文献。象现代有关本地区的革命回忆录、亲历记等。如:《好大王碑》由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于公元414年(东晋义熙十年,长寿王二年)用隶书刻石而成。我馆存有民国时期的拓片,共分四张,碑阴、碑阳各一张均为440×185平方厘米,碑侧均为440×124平方厘米,首隶书题“高勾丽好大王碑志铭”,碑存吉林省集安县,是国家一级文物。
二、地方文献的特征
在吉林省图书馆所收藏的地方文献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是吉林省地方志,包括解放前的古籍线装地方志和解放后编纂的史志文献。其中古籍线装地方志是收藏的重点。共有173种。 吉林方志的种类。从客观上说,地方志遗产是有层次的,它根据历代封建王朝的行政区划、政治建置,形成了一系列的等级,确立了各种类型的地方志的结构和排列次序。其主要种类有:
通志。是记述一省范围的地方志。还有志略、外记、汇征、纪要、乡土志等名称。如《(光绪)吉林通志》、《(道光)吉林记》等、计15种。
州志。是记述一州范围的地方志。有《吉林省延边自治州州志(初稿)》、《(宣统)辽源州志书》两种。
府志。记述一府范围的地方志。有《(光绪)海龙府乡土志》、《(光绪)奉天洮南府乡土志》两种。
厅志。记述一厅范围的地方志。如 《(光绪)长春厅志》,共2种。
市志。记述一市范围的地方志。如《辽源市地方志》共7种。
县志。记述一县范围的地方志。如:《(民国)怀德县志》、《(民国)东丰县志》等,计61种。
另有不少县志用以下名目称渭:
概况。有5种,如《(伪康德)九台县一般概况》。
报告书。有3种,如《延边边务报告》。
事略。有7种。如《(民国)治磐事略》。
乡土志。共37种,是县志中较多的一种。如:《(光绪)奉化县乡土志》、《(民国)临江县乡土志》等。这里要说明的是“乡土志”,不仅指县志,其范围大到省志,如《(伪康德)吉林省乡土志》;州志,如《(宣统)辽源州乡土志》;府志,如《(光绪)海龙府乡土志》。
一般状况。是县志中较多的一种,共29种。如《(伪康德)通化县一般状况》等。
乡志。记述一乡范围的地方志。有《快大茂子乡志》和《柳河县五道沟乡志》两种。
吉林省方志总数相当于《吉林省地方志考略》所收吉林方志的3倍,比《东北地方志总目》多30种,比《东北民族史略》多62种,比《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收吉林方志多81种。
吉林方志的发展沿革特征。利用纵向考察的方法研究吉林省地方志,更利于了解吉林省地方志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吉林省地方志的发展沿革表明,吉林方志确有独特之处。大体可以归纳为五个历史时期;
一是蕴育时期,从元、明到清代的乾隆年间。我国古代东北边陲政区递有变更,或汉置唐废,或辽设金改、或明属清治,壤地虽有离合,但总的来讲,“辽金崛起,遂为内地”,行省制前,皆辽东属辖。吉林在未正式行省之前,有关吉林省的志乘则须从东北的通志性著作中寻其端倪,我们权且将这一阶段称为吉林省志书的蕴育时期。如蕴育时期的方志除全国性统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中有关吉林省的记载外,元代有《开原志》;明代有《辽东志》、《金辽志》;清代有《盛京通志》等,其后李桂林在《吉林通志》所写的几例说,《盛京通志》“始合东三省事而并记之,然皆以盛京为主,吉林及黑龙江特从附载”。吉林无专志而附载于历史上的东北通志性范围内,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
二是产生时期,大致是从嘉庆、道光年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朝定都北京后,设盛京总管统辖东北地区,1747年(乾隆十二年),原盛京奉天府属之永吉州,置吉林直隶厅,1881年(光绪七年)吉林直隶厅升为吉林府。从1824年(道光四年)开始,吉林省才开始编纂本省的地方志。就是萨英额编的《吉林外记》又称《吉林统志》。
三是发展时期,大致是从本世纪初到光绪未年、宜统年间。其间以光绪最后几年和宣统年间为突出。如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辑安县乡土志》等。清朝是我国修志史上的鼎盛时期,吉林省规模最大的一次官修志书《吉林通志》纂修后,直到清末才开始向府、厅、县志发展。这是吉林省地方志面向府、州、县初步发展的一个时期。
四是高潮时期,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31年(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我国东北以前,大体上以1913年(民国二年白永真纂修的《海龙县志》)为发端,到1931年(民国二十年)徐鼎霖修、章华纂的《永吉县志》止。这一时期的前一阶段,虽有民国政体的变革,但在志书内容上后一阶段才有逐渐摆脱旧体,不断补进新内容的方志问世,形成了吉林省纂修方志的高潮期。从数量上说,这时期吉林省县志纂修最多,开始向县县有志的方向普及;从质量上说,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体例比较完备,资料比较丰富的方志。如1927年(民国十六年)《农安县志》、1928年(民国十七年)《辑安县志》等均不失为志乘佳作,其中尤以1931年(民国二十年)《永吉县志》为吉林省总其成的县志代表作。
五是敌伪时期,从1932年(伪大同元年)到1945年(伪康德十二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成立傀儡政府,即所谓的“满州国”。十四年间,编纂出版了各类概况、状况、概要、乡土事迹、调查资料、调查书等等。此类志书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强化其殖民统治,推行其法西斯专制政策的产物。政治是反动的,但在客观上,也保存了当时当地的一些档案性质的资料。如各县“一般状况”均有“县署机关职员表”,可谓旧伪政权的人事档案。为我们保存了日本帝国主义如何从政治上奴役中国人民的确凿证据,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等提供了参考。
三、地方文献的整理
为了开发地方文献这所知识宝库,方便读者利用,我馆在对地方文献进行系统组织、收藏、科学编制馆藏卡片式目录、充分揭示其文献特征的基础上,不仅积极组织编辑出版书目索引等二次文献,而且在开地方文献的缩微复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为读者利用地方文献架起一座座金桥,为实现计算机联网提供了较系统全面的吉林地方文献。
书目索引。自1964年至今先后出版了数种十余册较大规模的书目索引。如:《东北地区农业历史文献联合目录》,于1964年东北三省图书馆联合编辑出版,它是解放后东北三省联合编辑的第一部地方文献的二次文献。
《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共三辑,(第一辑报刊部分由其他馆主编)第二辑中文图书部分,由吉林省图书馆主编,于1987年吉林省图书馆出版。第三辑东北抗日联军及抗日武装斗争史料索引,由吉林省图书馆主编,于1983年吉林省图书馆出版。为开发东北地方文献,揭示馆藏、方便读者、实现资源共享,作出了新的尝试。
《东北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吉林卷》是东北地区公共图书馆协作委员会1986年商定的协作项目之一,也是《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专题书目索引之一。索引的条目内容包括人物姓名、时代。民族、氏族、别名、字号、封溢、籍贯、生卒年龄、出处等。附录“笔画与四角号码对照表”,“汉语拼音与四角号码对照表”,是检索东北方志中人物的适用工具书。受到读者好评。
《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全书四册,吉林省图书馆参与编辑,于1985年12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本书从吉林地方文献中挖掘搜集有关矿产矿务、自然灾害、土特产、林牧渔业、农业等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资料汇集而成,便于有关专业研究人员使用。
缩微复制。自1983年开始,我馆着手建立缩微复制系统。在文化部图书馆局及全国缩微中心的支持下,1984年,我馆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文献缩微复制系统,从而开始了紧张而有秩序的文献缩微复制工作。至今共计完成920种文献,197万拍的缩微复制任务。
为了积极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我们进行地方文献的缩微复制工作,重点是东北地区,吉林地方文献的缩微复制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在1989年以前数年中完成对地方文献12万拍缩微复制任务的基础上,1989年以来的十年中,把我馆缩微复制工作推向高潮。共完成对651种文献, 135万拍的缩微复制任务。其中,完成地方文献301种,93万拍,占整个缩微文献量的70%。包括地方志196种、14万拍,期刊47种、37万拍,报纸58种(包括建国前38种、建国后20种),97万拍。
从吉林省地方文献缩徽复制成果看,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范围广,其表现:一是地区跨度大,既有吉林地区中心城市出版的《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又有地处边陲的《延边日 报》、《松花江日报》等;二是时间延伸长,既有早在1910年7月出版的《远东日报》,1905年1月出版的《警钟日报》,又有自1958年5月1日至1987年12月31日出版的《牡丹江日报》等;三是内容范围广,仅《吉林日报》而言,有国民党统管区1946年8月6日至1948年3月7日的《吉林日报》,缩微复制文献达1472拍;有解放区于1947年3日2日至1949年5月30日的《吉林日报》,缩微复制文献达1666拍;有建国后于1950年2月1日至1987年12月31日的《吉林日报》,缩微复制文献达54917拍;总计《吉林日报》三种共缩微复制58055拍。真不愧是重中之重。从而为建立吉林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地方文献的研究
先人留给我们的地方文献中,地方志文献不仅数量十分可观,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可缺少的参考文献,是一座亟待深入开发的宝库。研究开发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为现实服务,是图书馆工作者的当务之急。1980年吉林省图书馆正式成立了“地方史志研究组”,并组成了由金恩辉为主编的编辑委员会,提出了长期的工作设想,拟定了近期的具体工作方案,落实了具体的工作任务。自1981年始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地方志总论》、《中国地方志分论》、《地方志论文集》和金恩辉与梁志忠合著的《吉林省地方志考论、校释与汇辑》。编辑整理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从而为地方志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地方志详论)丛书,由金恩辉主编,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共32分册、470万字,除《中国地方志论集》两册总论志书理论外,其余各册是按我国当前省、市、自治区划对每一省、市、自治区的方志遗产分别做深入、具体的评析和介绍,将我国方志遗产作为一个系统对待,通过整体性和有序性考评,使整个地方志中的信息所构成的大厦的阶梯层次和全面联系的结构轮廓,一一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供有效的利用。
《吉林方志大全》曹殿举主编,1989年7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共收录吉林省地方志171种,其中解放前旧志142种,解放后新志29种,是吉林省图书馆馆藏全部吉林省地方志的缩影。另附存目20种。是书条目按《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中吉林省行政区划为依据排列,省志列于首篇,下列市、区、州、县志,其前均列简介,概述其地理位置、地名由来,历史沿革及方志概况。一志为一条目,先做基本著录、再作内容介绍,后作版本考证。书前目录展现本书结构一目了然,书后索引使用方便,是一部查考吉林方志,开展方志研究难得的工具书。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分上、中、下三册,吉林省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金恩辉和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胡述兆博士主编,曹殿举、陈久仁、纪清惠等任副主编,各省史志专家任分主编,于1996年由台湾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向海内外发行。是书收录中国现存地方志近万种,以现行行政区划为依据,将旧府州厅县诸志分别排入对应地区、市、县。全书以《中国地方志述评》为首篇,各省则以《地方志考略》为首篇。每种地方志撰写独立条目。每条目包括词目(即志书名称,包括纪年、书名和卷数)和译文(包括简称或别称、修纂者、作者、修纂沿革、内容概述、方志价值、版本源流和附注说明等)。书后附书名和著者索引。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是中国史志专家集大成之劳动成果。上百名专家学者全力以赴,鼎力协作,悉心研读,惠撰成文。作为整理研究中国地方志遗产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全国地方志的存佚、收藏、版本、作者、内容、价值等作了系统的介绍和综合性考察,同时进行了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收方志,作了精心订正和补充。因而,不仅对广大读者利用中国方志指明了入门途径,而且成为具有学术性质的中国地方志检索工具书。是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来,中国又一部提要性工具书,也是地方志整理、研究和提供利用,由目录性总结,发展到考评性总结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五、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展望
吉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经过40年的积累,已经初具规模,但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相距很远。为此,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力度,真正建设具有吉林特色的完整的地方文献体系。
1、制定搜集整理地方文献的远景目标。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是图书馆的百年大计,应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但在40年中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规划,致使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缺乏系统性,有些甚至出现空白。所以,按照藏书体系的要求,制定搜集整理地方文献的远景目标,使之搜集整理地方文献规范化,应是当务之急。
2、建立地方文献研究室。为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满足读者需求,应尽快建立地方文献研究室。将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包括缩微文献集于一室,便于读者研究利用。
3、编制吉林省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目前,地方文献的整理只限于解放前,重点是地方志,解放后的时间将近半个世纪,应当在建国50周年之际,编制出吉林省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以便扩大地方文献的利用。
4、加强地方出版物的搜集。在建馆的40年中,虽然也曾进行过地方出版物的搜集,特别是地方出版社出版物的搜集。但对机关团体、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本省的有关单位的出版物,特别是内容与吉林省有关的出版物,是地方文献最具特色的部分,但却是薄弱环节,应组织专门人力、有计划地尽全搜集。
5、信息的联网服务是当今时代的潮流,而我们地方文献搜集整理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这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极为不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有计划地将地方文献信息输入计算机,一则方便利用,二则为参加联网服务创造条件。
总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是建设具有吉林特色藏书体系的关键,必须作为重点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这也是吉林省图书馆跨世纪的战略目标,我们一定要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不懈的努力奋斗!
〔出处〕 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1998)
【吉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四十年】相关文章:
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08-09
浅谈现代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08-09
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08-09
图书馆与地方文献08-09
地方文献与图书馆08-09
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文献08-09
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与利用08-09
浅谈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陈列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