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
(摘 要) 本文根据所在地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条件,介绍了本馆建立相应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并使之发挥作用的事实与体会,论证了地方文献在公共图书馆藏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地方文献是图书馆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图书馆因地制宜,整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对本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鉴于已有很多图书馆学专家、学者在研究探讨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利用,并已基本形成共识,故本文不再赘言,只以实例论述我馆根据所在地与台湾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充分利用地方文献,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1 建立适应本地发展需要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
1.1 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及与台湾的渊源关系
我县地处福建省南端,是一个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岛屿,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从东山海域打捞了大量的更新世中、晚期哺乳动物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专家研究断定,这些哺乳动物化石与台湾西岸海域的动物化石非常相似,它证明“东山陆桥”的存在,并于史前多次露出海面,使闽台陆地相连。古动物及古人类就是通过“东山陆桥”迁入台湾的。历史上,东山先民因捕鱼或经商,频繁往返于台湾海峡。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大批东山男儿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年间,又有大批青年随施琅东征,统一台湾,开发宝岛。解放前夕,国民党撤退台湾前,又从东山掳走壮丁4000多人,据统计,现在台湾岛上的东山籍居民有4万多人。因此,自古东山与台湾血脉相连,习俗相近,文化同根。
东山又是福建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岛上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省级文物保护遗址——郑成功水操台,施琅东征台湾的出发地——宫前湾,还有用来抗击倭寇的铜山古城等等。东山岛还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历史上出过不少文化名人。特别是东山自1984年被国务院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旅游经济开发区、台湾农业经济投资区、国家一类口岸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2藏书体系
鉴于我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对台关系,我馆把加强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及利用,纳入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长期规划,并确立以地方史料、地方志、迁台族谱、地方名人文献以及涉及本地旅游、海产资源为重点的地方文献收藏范围。在全县范围内乃至县外省外,建立了资料征集“联系网”。“联系网”的主要成员单位有:对台办、方志办、史志办、城建办、文联、博物、群文、人大、政协及有关科研单位、学术团体,通过电话联系、登门访求、复制、交换等方法,收集到大量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其中有些手搞、拓片等,还是孤本。如明末黄道周《榕颂》书法手稿、明代邱逢甲所著的《绣英阁诗抄》(复印本),还有迁台族谱、《东山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历代碑刻拓片》、《台湾府志》及有关寺庙史志的铅印本、油印本、手刻本等,计4000 多种1万多册。其中古旧文献4000多册,现行文献6000多册。
2 地方文献在闽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1寻根谒祖 骨肉情深
自1987年台湾当局放宽岛内民众回大陆探亲政策以后,冰封了38年的历史之河开始解冻,回乡寻根问祖的同胞接踵而至,络绎不绝。但是,毕竟断绝联系数十年,许多台胞一时很难找到自己的祖家与亲人。因此,他们每次回乡,总要先到图书馆查阅族谱或其它有关资料。或通过馆藏地方文献资料寻找到自己失散三四十年的亲人,或通过馆藏迁台族谱查找出自己的根。一时,我馆蜚声海外、,成了“维系两岸亲情的纽带”。台湾宜兰许亚风女士的丈夫许派,生前念念不忘其大陆的祖家以及他与前妻所生的儿子。丈夫去逝后,她为了实现其夫遗愿,多次向东山对台办、公安局等发过“寻人启事”,但多如石沉大海。后来,她慕名到我馆查阅迁台族谱及去台人员情况资料,终于查到“蛛丝马迹”。根据族谱的辈序,再逐一探访寻查,最后终于在福建泉州双阳华侨农场找到她丈夫在大陆的亲生儿子。失散多年的亲人团聚了,许女士万分感激,逢人就讲:“东山图书馆的族谱还真管用!它可帮了我的大忙了!”
台胞陈锦泉,台湾澎湖人,其曾祖父陈博公在清光绪年间出任澎湖左营游击,从东山携眷赴任,居台至今已衍嗣第4代了。陈锦泉对这些情况并不十分清楚,只是儿时依稀记得上辈老人说过此事,并告诉他,根在东山。陈锦泉之父临终前瞩咐他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回老家看看,因为那里还有祖厝和亲人。然而,由于两岸长时间人为的对峙,使陈先生一直无法实现先辈的遗愿。1992年4月22日,陈锦泉终于回到东山。他直接来到图书馆,在众多迁台族谱中,查到了他祖氏渊源及辈序分枝情况,并证实他的祖上就是明末东山巡抚陈宾的后代,从而圆了他祖辈几代的夙愿。通过族谱记载,配合有关部门,他还找到了祖辈留在东山的“陈氏祖祠堂”。祠堂的一楹联“精忠充天地,浩气冠古今”依稀可辨。伫立于此,他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说,通过这次回乡查阅族谱,使他进一步了解历代东山人民移居台湾,开发宝岛的史迹。
以后,陈老先生与我馆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经常回东山老家看看,并热心宣传东山。他的儿子陈弘仁在他的鼓励下,率先来东山投资办海产养殖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东山台资企业的发展。
2.2 文化交流 促进统一
为了进一步发挥地方文献在闽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我馆改变以往“守株待兔”的方法,采用“研究——宣传——交流”三部曲方法,即选准一个课题深入研究,取得成果后广泛宣传,造成声势后进行交流。实践证明,这种图书馆人员本身直接投入研究的方法,不但能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资源作用,还无形中起到宣传图书馆的作用,为之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如我馆发起并直接参与研究的“关帝庙史”、“施琅统一台湾”等课题,吸引两岸学者和专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2.2.1 东山关帝庙——台湾关帝文化的发祥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几百年来,香火鼎盛,在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尤有影响。而台湾的关帝庙(宫),无论从庙堂的建筑、祭祀庆典的内容形式,均与东山关帝庙十分相似。为了探讨东山关帝庙与台湾关帝庙的关系,揭示它们的历史渊缘,我馆就选准了这个课题,前馆长陈汉波先生直接参与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寻访众多的古稀老人,撰写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章,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东山关帝庙是台湾480多座关帝庙的祖庙,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许多本省和外地的历史学者也对这一课题深感兴趣,他们多次莅临我馆查阅地方文献。台湾史学专家及宗教界人士也多次来东山关帝庙考察,到图书馆查阅地方文献。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李炳南教授作出结论说:台湾关帝文化发源于东山。
从此,东山与台湾掀起了关帝文化热,它在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两岸关帝文化学者相互访问、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关帝文化,继承与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台胞组团到东山朝圣谒祖络绎不绝。一年一度的关帝文化节更是吸引了大批台湾同胞,盛况空前。陈汉波老先生于1992年夏应邀前往台湾考察关帝庙(宫),传播东山关帝祖庙信息。1997年元月7日,东山关帝祖庙代表团一行10人应邀赴台访问,增进了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了两岸关帝文化的交流和研究。1995年3月10日,东山关帝神像应邀赴台,台湾方面派出渔轮“源丰11号”,在台湾基隆港与东山港之间直接迎送关帝神像,为两岸“直航”开了先例。
2.2.2 施琅从东山出师统一台湾
东山岛为当年施琅统一台湾的出发地,至今东山宫前村天后宫还悬挂着一块清康熙二十四年匾额,内刻施琅的奏本。该匾于1993年12月赴台湾参加福建“妈祖信仰民俗文物展”,引起重视,因此,东山岛是我县青少年教育的良好场所,也是发展旅游事业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胜迹,更是搞好对台宣传,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不可多得的宣传素材。我馆收集整理的施琅出师台湾有关文献资料,为全国专家学者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研究资料,在施琅统一台湾的专题研究和闽台关系史研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96年11月在我县召开了全国性施琅统一台湾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指出,自1683年施琅统一台湾至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时间相距212年。就是说,施琅统一台湾为中华民族争取到200多年的统一的历史。这是铁的事实,是国内外任何别有用心的人否定不了的。学术研讨会开得很成功,图书馆地方文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为收集、整理、典藏、服务的图书馆,如何利用祖先遗留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东山馆做了相当有益的尝试。
2.2.3 绘制地图,方便台胞
为了近一步发挥地方文献特殊的社会作用,方便各界人士查阅,我馆根据征集到了的迁台族谱及其它有关资料记载,绘制了《东山人民历代移居台湾情况图》和《东山各乡居台代系图》,方便了查阅族谱世系的台湾同胞。同时,我馆还建立了一整套地方文献管理制度,并由原来的兼职管理变为现在的专职管理,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强有力地吸引了海内外读者。例如,中科院宗教研究所教授、历史学家罗召,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蔡保全、漳州历史学会研究人员曾五岳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几年来,我馆地方文献资料室接待各学术界专家、学者12万多人次,接待港澳台胞、侨胞10万人次。
2.3 筑巢引风,繁荣经济
随着东山被列为沿海开放区,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大批台资企业在东山落户。这些投资者大多数正是通过我馆地方文献在东山找到祖根的。几乎每一个台商在决定到东山投资办厂前,总要到我馆地方文献资料室咨询,从中了解东山的地理气候、风土民俗、历史文化及自然优势等诸多方面的情况,最后才下定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馆地方文献成为一条无形的“心线”,维系着两岸同胞的亲情,激发他们爱国爱乡之情,促使他们报效祖国、造福桑梓,为家乡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几年来,台商在东山岛投资商贸、旅游、娱乐、海产等项目如雨后春笋。其中百亿新城渡假村、金銮湾水上活动中心、东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已成为东山合资的“龙头”企业。仅1995年一年,东山就签订外商合同24138万美元,其中台资企业810万美元。1999年台资将突破8000万美元大关,有力地促进了东山经济的发展。
2.4 捐赠图书、设备,情系故里亲人
几年来,我馆地方文献资料工作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提供了优质服务,做为回报,他们对我馆建设十分垂注关爱。他们看到图书馆因经费紧张使馆藏图书短缺、设备老化时,毅然慷慨解囊。新加坡东山励志社名誉社长黄宝祥先生等为图书馆捐款购买《四库全书》一套,价值4万多元。身居美国西雅图的台胞陈文登先生也捐赠我馆一套装璜精美的《大英百科全书》。还有几位台胞、华侨向我馆赠送电脑、复印机、阅览桌椅等。
结束语
10多年来,我馆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在闽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次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对外文化交流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吸引了首都及各地文学艺术家、新闻记者前来参观、采访。如王蒙、刘白羽、贺敬之、霍达及老舍夫人胡潔青等。1998年11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来东山视察对台工作时,还专程到我馆地方文献资料室,查阅去台人员情况。他对我馆地方文献在闽台文化交流中所作的贡献表示赞赏,并说,东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必将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君艳. 传播海岛文化的使者. 东山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2 孙冰冰. 千里“亲缘”一线牵——台胞许女士大陆寻亲记. 厦门日报,1992-05-12
3 王君艳. 图书馆里寻根记. 东图信息,1992
4 福建省图书馆辅导部编. 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1992
5 张武耕,李玲. 地方文献工作五十年之探讨,图书馆论坛,1999(1)
6 林锡源. 中国海岛东山县,1996
7 许陈忠. 试论铜陵武庙在关帝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东山文史资料,第十四、十五辑合刊
8 陈立群. 东山陆桥及其史前闽台关系的特殊地位,福建日报,1993-10-16
9 蔡保全. 台湾最早人类与东山陆桥. 东山文史资料,第十四、十五辑合刊
10 陈汉波. 东山与台湾关帝信仰文化缘系小考. 东山文史资料,第十缉
11 吴幼雄. 论施琅铜山出师. 东山文史资料,第十四、十五辑合刊
〔出处〕 福建图书馆学刊 2000(2)
【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相关文章:
地方文献在编纂方志中的地位与作用08-09
发挥老人协会在征集地方文献中的作用08-09
福建省图书馆闽台地方文献收集与利用08-09
地方文献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地位和作用08-09
充分发挥地方名人书刊资料的作用08-09
谈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述”08-09
论地方文献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08-09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08-09
信息网络中的地方文献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