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特色文献信息网上建设研究
摘 要 本文探索基层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网络建设、资源共享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以及在著作权法制约下的运行规则,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最有代表性的因特网已将触角深入到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网络文献信息服务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美国的IBM的信息网络向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50个城市提供网络信息服务,随属网络有4000多个,用户100多万。目前我国由国家授权运营的互联网络有4个。中国国际互联网骨干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科院百所网、中国金桥网。其中,中国教育科研网已连接200多所大学;ISP(我国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在国内异军突起,目前全国已有各种ISP107家。据“中国因特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会”提供的资料表明,1993年上网用户仅2000个,到1999年9月已增长587.5倍,达到100多万用户,有2000多个单位注册域名建立了网站。其中,县或处级研究所图书馆已有2000多个使用业务管理的计算机自动化集成系统,250-500个图书馆已连接全国的通讯网络,并为读者提供网上文献信息服务。据我国信息部官员预测,1999年我国上网人数可达300多万。 2000年4月,中国数字图书网开通后,上网人数正在迅速增加。另据《中国数据库指南》1996年的统计显示,我国已有1038种数据库,其中文摘型数据库690种,书目型数据库348种。目前开展的网络服务主要有电子咨询、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图书馆等。
但是,我国因特网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软件开发跟不上网络发展,适合人们使用的完善的中文运行环境至今还相当单薄,事实上基于网络方面的应用软件所占市场份额少之又少;费用高、信息乱、速度慢,多数信息仅仅是将其它媒体上的信息复制到网上或从网上下载,缺少二次加工,也缺少检索途径;我国ISP无论是网上信息内容还是服务范围都力争一个“全”字,但大都缺少特色,搞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信息泛滥,用户群没有规模增长;一些上网较早的市(地)级和县级公共图书馆信息陈旧,网页呆板,缺少吸引力等。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已有国家授权运营的4个互联网络的基础上,加强呈不断攀升趋势的众多市(地)级以及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网上特色建设。
1.关于特色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合理存放的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数据库有文本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它是计算机软件的一个重要分支,和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井称为当今计算机技术的三大热门技术。数据库系统是具有数据库管理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它的出现,是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重要进步。具有数据独立、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度、避免数据不一致等特点。
众所周知,网络只是提供数据流动的技术平台。如果我们把网络比作一座图书馆的话,那么数据库则是网络中的一本书。因此,要建设特色网络,首先要建设特色数据库,就好象特色图书馆必须有特色馆藏,有了特色馆藏才能提供特色服务一样。
本文所述特色数据库所汇集的信息或内容是指灰色文献、地方白色文献和地方灰色文献。1978年,英国人率先提出了“灰色文献”的概念。他们将公开发行的文献定为白色文献,不公开发行的秘密文献定为黑色文献,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则确定为灰色文献。按照姜振儒等先生的说法:所谓灰色文献就是一类非秘密的、不作为正常的商业出版物出售的、较难以获取利用的文献。地方白色文献就是指各个地方的公开出版物、正式出版发行的有关该地方的史志、专业志及该地方人士的著作。地方白色文献构成了现存地方文献的最主要内容和收藏工作的重点。地方灰色文献则是主要指各个地方非秘密的、不作为正常的商业性出版物出售的、较难以获取利用的文献。如舟山市图书馆自1993年以来,先后与有关单位联建的舟山市知名作家文库、舟山市社会科学文库、舟山市自然科学文库、舟山市职工灯谜资料库,搜集有《舟山市志》、《嵊泗县志》、《普陀山志》、《舟山邮电志》、《舟山交通志》等地方文献2000册,另搜集有反映舟山渔俗文化、历史文化、海洋科技、海洋文学、海洋艺术、海洋旅游、海洋灯谜、佛教观音文化等海洋文化方面的地方灰色文献1000余件,并编有《馆藏全国报纸(1980-1995)舟山渔港景文献篇目索引专辑》等5种检索文本。现该馆已完成进行上述地方文献和地方灰色文献数字化书目数据库的编制工作,用科学方法把它们组织成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已经在2000年9月在中国互联网上建立了富有海洋特色的网站(Http://www.zslib.net)。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构筑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通讯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支持图书情报机构之间,图书情报和用户之间条块结合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在网上形成独具一格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闪亮的节点,并形成特色文献需求与满足需求的特色结构基础,为文献资源机构和网络通讯互相连接所组成的纵横交织的文献资源的整体增光添彩。
2.对于特色文献信息网络的建设
网络是计算机的群体反映,是由众多计算机组成的。这些计算机则通过一定的通信介质互连在一起,并在彼此之间交流信息。一般说,互连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计算机通过双绞线、同轴电缆、电话线、光纤等有形通信介质连接;另一种是通过激光、微波、地球卫星通信信道无形介质互连。现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的登茨博士正在研究以光速处理信息线路取代常规的电子线路的光子计算机,有望使计算机的运转速度再增加100倍。而这一切,将会使社会的信息化、数据的分布处理、各种计算机资源的共享等应用要求能推动计算机技术朝着群体化方向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更紧密结合。计算机网络属于多机系统的范畴,是计算机和通讯这两大现代技术模块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着当前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的重要方面。
图书馆的网络化是指广义的网络,是把区域、跨区域和跨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通过通讯线路连接,形成图书馆系统的区域网络和广域网络。这种网络是开放性的,除各种子系统之间可以互访外,还可同其它网络互联。系统外部可通过任一节点作为入口进行访问。因此,信息化的图书馆已不是信息孤岛或信息群岛,通过网络它已和其它信息行业融和在一起。
但是,如前所述,正如建筑设施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外壳一样,网络本身只是一个承载体,只有网络 信息才具备实用意义。其实,网络 特色文献信息和网络斗信息的开发程序是一样的,只是这个程序具有特色而已。已经完成的舟山市图书馆网站的主页(即上传的数据库)程序为:舟山市图书馆简介、读者须知、舟山市图书馆学会简介、4个文库简介、地方文献书目及Flash版海洋大观、信息之窗、书友茶室、新书介绍、馆长信箱、友情链接等,首期共编制200网页。其意义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长期赖以运作的特色信息与特色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以及它赖以生存的特色信息交流与传播环境,用数字化向网上提供虚拟图书馆服务。具体表现为:首先,在面向用户的文献信息服务自动化系统方面,它强调以特种用户为系统主要服务对象,逐步突破图书馆原有常规服务和工作方式的局限,对图书馆业务和组织结构进行重组,用以支持特种用户对网络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其次,在基于网络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打破了单一图书馆的界限,以Z39.50协议(美国国家标准“信息检索:开放系统互联的应用服务定义与协议”)以及各类电子文本传输协议为基础,致力于建立特色化、虚拟化、覆盖数字资源并能提供动态扩展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再次,在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信息体系方面,对支持基于标准的文本、图像、影像及整合性资料的数字化获取和格式组织、支持超大规模特色数据库的存贮、检索控制和数据挖掘提供了指向性的方便;第四,在学术信息交流体系的重组方面,将引发重新定义社会群体信息环境的参与者及其社会角色地位,将为调整信息环境中维系和发展公共信息服务的核心作用、重新设计信息服务的方式和运作模式提供条件,用特色文献信息服务来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关于特色文献信息网上建设的发展趋向
特色文献信息网上建设的发展趋向将使文献信息资源形态的资源共享的高度统一成为可能。虽然具有实际意义的资源共享兴起于20世纪,并取得局部进展;然而由于资源的数字化,传输的网络化以及统筹规划、技术标准和运行规则的统一还需要一个过程,现代意义的资源共享需要通过信息传输网络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工具提供数字化、国际标准化的信息才能逐步得以实现,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某个场所快捷地进行检索和利用。
为此,首先要做好现代意义的协作收藏工作。即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的图书馆信息网内部有计划、分层次、有侧重地协调合作收藏各具特色的图书情报资料。协作收藏是资源共享的前提,并按资源共享的要求进行。协作收藏的文献资源应是重点藏书,即研究级、完善级藏书。这些藏书能反映本馆的藏书特色,其它馆没有收藏或少有收藏,从而需要资源共享。其次,现代意义的协作收藏和资源共享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和协调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网络。网络统筹规划各个成员馆的馆藏,分担采访、搜集任务,建立联合目录和特色文献数据库中心,从而使各种馆藏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并建立虚拟特色馆藏,以便随时调用。未来各个地区、各个系统将普遍形成如英国爱丁堡大学国家数据中心、中国数字图书网这样一批网络,从而构建国家图书馆网。在这个网络中,图书馆的协作收藏将更加精细,资源共享将更加充分,并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实现世界“大图书馆”系统的联合。在这种形势下,任何既不能满足本地区、本系统和本单位需要,又不能以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参与网络资源共享的图书馆,就自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美国朗讯公司设计的激光器光通讯容量几乎是无限的。1980年,1根光纤的1条信道1秒钟可传送45兆比特数据,即相当于45本小说的信息量;而现在,1根光纤1条独立的信道1秒钟可传送10吉比特数据,即相当于80万本小说的信息量,通讯能力大约提高了200倍,而且1根光纤可以包含80条信道,这样,就大大加快了资源共享的传递速度。
4.对于特色文献信息网上建设著作权法的保护问题
在全球数字化时代,著作权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是著作权的所有人,其中包括软件设计人等,他们声称在没有充分的电子版权保护的条件下,他们不愿意通过国际互联网提供具有著作权作品,认为电子信息必须被视作一种全新形式的作品,应该界定其特殊的性质及其职能,非法利用检索会破坏作品的价值。而争论关注的另一方则是信息服务人员,他们承认保护著作权的重要性,但同时强调如果将来所有以数字格式接收的信息都要收费,而把获取和使用信息的社会、文化因素考虑搁置一边,那将是危险的。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为那些以加速信息流通为责任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更多不受严厉条件限制的使用电子信息的服务权利。
事实上,随着中国国际互联网骨干网等信息检索、共享系统的建立,中国图书馆信息服务著作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有关人士的关注。早在1995年10月召开的全国著作权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数字化技术对著作的影响进行了专题讨论。1996年5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我国共同在京举办了数字版权研讨会。在1996年6月举办的全国著作权法修改问题座谈会上,就数字化作品、多媒体作品保护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于中国图书馆信息服务来说,电子检索一方面以更快的速度传递,并为改进信息服务问题提供了新的机制,拓宽了更有效的信息检索途径;而另一方面,由于著作权因素的考虑,著作权人竭力主张采用经济手段和种种合同限制其发展电子检索方法,剥夺使用者获取文献、使用文献的权利。信息服务业遇到了“电子版权”新的挑战。但是,我国现行的民法,包括著作权法条文中还没有任何涉及到“电子检索数据库”著作权的保护内容,在《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法规条文中也未解释这个概念。所以尽管人们可以援引著作权法中保护编辑作品的条款,对由已有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汇集形成的“数据库”进行限制,但因法律、法规条文中没有明确相关的概念,保护的内容显然不适应目前信息产业数据库实际发展的状况。
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中心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不得在广域网上使用。新北成实业开发公司开发的《中国素材光盘大系》,虽允许合法用户免费使用和改编、利用这些作品并将其用于商业目的,但禁止用于再次收人同类数据库或将其上网。困此,就目前的情势来看,特色文献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和网络建设只能是书目型的。如果提供全文型,则要根据著作权法的进一步完善来定,并要收取商业费用。从这点看,特色文献信息网上服务在目前将受到一定限制,似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卢子傅主编,跨世纪的思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辛希孟主编, 文献信息服务论文集,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3.李洪,未来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图书情报工作,2000(6)
4.贾贵荣,略论地方灰色文献的几个问题,图书馆论坛,1999(2)
〔出处〕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1(1)
【特色文献信息网上建设研究】相关文章:
论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信息建设08-09
论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信息建设08-09
浅谈网上地方文献信息的开发08-09
转型时期民族地方文献的特色文化资源研究08-09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的知识集合观08-09
大力开发地方文献 建设有特色图书馆08-09
网络环境下云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08-09
论文献收藏的地方特色08-09
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途径研究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