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关于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张映红
摘要:在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二维”模型的课程体系,形成“两个体系”、“两类课堂”、“四种教学活动”的教育合力,完成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给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范例。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工作过程;“二维”模型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编号:2008C115)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映红(1960-),女,广东兴宁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2-0050-02
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运用现代高职教育理论、树状“二维”模式理论和系统方法等,将开发所获得课程门类进行优化组合排列,探索和研究出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二维”模型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从德国职业教育理论引入到中国高职教育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要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方法,对旧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对行动体系进行重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召开专业工作分析会,确定专业职业能力;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专业课程门类,再按照课程性质和相互关系进行组合排列,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二、树状”二维”模式理论
课程体系犹如一棵富有生命活力的树。在纵横交错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树状的主干与枝叶的关系。树干代表主干课程,枝叶代表拓展课程,“树干”与“枝叶”的有机结合.才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架构。树状模式理论强调课程体系结构的组织要突出主干,兼顾枝叶。
树状模式理论还包括”二维”模式,所谓“二维”就是指树的纵向维和横向维部分,树的每部分都存在着树状的主干与枝叶的关系。“二维”模式结构的课程体系.其中的“一维”反映了特定专业领域内具体规律的“硬课程”。即知识和能力实体课程,另“一维”反映各门课程共同规律的“软课程”,即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课程。树状“二维”模式的“硬课程”与“软课程”形成有机的结合体系。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二维”模型的课程体系思路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所得到的课程门类再进行分析,运用现代高职教育理论、树状”二维”模式理论和系统方法.依据各课程性质和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将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来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基于工作过程”二维”模型的课程体系,以达到优化课程的结构.制订科学的、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基于工作过程“二维”模型的课程体系,纵向维度设为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中直接为专业能力服务的课程系列。运用系统方法,从专业整体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形成了“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两个子系统,教学目标均源于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二者相互融合、彼此渗透。
横向维度设为课程形式,是课程体系中直接为专业素养服务的课程系列。运用树状模式理论中的主干与枝叶的关系,将课程设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式。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二者是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课堂侧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一体化教学为主,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主。
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纵横交叉形成四个模块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同的模块发挥不同的作用.构成完整的专业“二维”模型课程体系,形成“两个体系”即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和基本素质教育体系:“两类课堂”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四种教学活动”即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和素质教育选修课、专业技能竞赛和专业技术服务、讲座培训拓展课和各类活动实践课而形成专业的教育合力。
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二维”模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基本素质教育体系设计
以培养健全的社会人和合格的职业人为目标,按照“服务社会、服务专业、服务学生: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融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则,由公共课教师+教育学专家+学生管理人员+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基本素质教育体系。
1.系统设计基本素质教育第一课堂。为了满足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第一课堂将传统的公共必修课和部分分散在专业课中的职业素质教育部分进行整合.形成了四大类别的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类、职业素养类、身心健康类和应用基础类课程。如《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素质教育课程。
2.系统设计基本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基本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同样来源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由教育专家、公共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首先根据企业用人要求确定第二课堂活动模块(职业道德训练模块;核心能力训练模块:就业创业训练模块;创新教育训练模块;心理素质训练模块:身体素质训练模块: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实践综合训练模块)和活动目标。然后以活动目标为主要依据,将各类讲座、比赛、培训和社会实践等学生活动进行定位和整合.通过系统地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课,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同时,组建了一支包括公共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跨学科、多元化教学团队,实施具体第二课堂教育活动。
(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设计
根据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和管理工作能力要求,结合机修钳工(中、高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及数控装调维修工(中级)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学生的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遵循教学规律.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教育学专家共同确定本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1.系统设计“223”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第一课堂。根据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及认知规律.构建“223”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其中一个“2”代表机械和电工技术的两个基础训练模块课程:另一个“2”代表机电技术的初级层次的综合运用模块课程和高级层次的综合运用模块课程,“3”代表“两个基础训练模块课程”+“初级层次综合运用模块课程”+“高级层次的综合运用模块课程”三个阶段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两个基础“模块课程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立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促进基本职业素养养成.为实施后续机电综合运用模块课程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而“两层次综合运用”是把所学到的专业基本知识、技能、素养,先进行初级综合运用学习,再进行高级综合应用学习来完成本专业能力的培养。
2.系统设计“JTJ”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第二课堂。以专业技能大赛(J)、拓展课程(T)、技术服务(J)等活动项目为载体,系统设计“JTJ”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进行延伸和补充。
(1)以专业技能大赛为载体,将校内外各式各样技能比赛活动纳入课程管理.进行系统的设计专业技能大赛(J)第二课堂,即“基本技能比赛如机械制图与测绘大赛等、专项技能比赛如机械拆装与调整大赛等、综合技能比赛如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大赛及创新设计比赛如机电设备改善大赛等”项目活动的第二课堂,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训练技能:另一方面,检验教学成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与职业能力的提高。
(2)以拓展课程为载体,系统地设计了专业拓展课程(T)第二课堂,每学期开设相对稳定的专业系列拓展课程,如《世界机械发展史》、《压力机常见故障与维修》、《工程创新设计思维培养与训练》、《机床数控化改造》、《设备营销与服务》、《全员生产TPM管理》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就业方向等来选择学习.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就业方向,增强自信心,提升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就业做打好基础。
(3)以专业技术服务为载体,系统的设计了专业技术服务(J)第二课堂如机电设备维护保养作业、机电设备维修与改造等。成立兴趣学习小组,组织以教师+学生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开展专业技术服务活动,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五、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二维”模型课程体系的优势
以培养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二维”模型的课程体系,形成“两个体系”、“两类课堂”、“四种教学活动”的教育合力,其优势表现为:
(一)具有开放性。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社会、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完成了从“工作领域一行动领域一学习领域”转换.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然后又进行教学内容选取和序化,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二维”模型课程体系。
(二)具有系统性。以专业为大系统,按照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相融合的思路.运用系统方法.将基础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有机的结合。改变了过去课程体系中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之间的相互脱离、相互孤立的状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促进学生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和合格的职业人。
(三)具有实践性。运用树状理论主干和树叶的关系,将校内外各种活动课程化,并将设为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进行的延伸与补充.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具有职业性。根据职业性和教育性原则,在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中,遵循学生由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组合课程.设计了机电“两个基础”、“初级综合运用”、“高级综合运用”的课程模块,再依据职业成长规律从低级到高级进行课程排序,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对接。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适应市场需求,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机电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柱地位。机械类行业主要包括通用机械、机械制造、电机、轻工、交通工具、建筑机械、家电、医疗器械、冶金石化设备、食品加工设备等行业。当前在这些行业中广泛采用了微控制器(单片机)作为其控制系统的核心,实现设备的自动控制、自动检测,如可编程控制器(PLC)就是单片机控制的一个典型应用。可见,以微控制器(单片机)为主的控制系统将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突出强调专业能力特别是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为主线,构建了“以电为主.以机为辅,侧重控制”的课程体系。以电为主,即在课程编排上增加电子类课程和实训课程比例。以机为辅,即将一些机械类课程整合.如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整合为“机械基础”.“刀具”“机床”“制造工艺学”整合为“机械设计”,体现了“必需、够用”原则。侧重控制,即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把开发单片机控制应用系统作为深入专业教学的主线。围绕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取消了以8086为基础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将“单片机”拆分为“单片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增设了“电子仿真技术”“EDA与Protel”(电路板设计)“单片机技术应用”“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Basic语言”等课程。通过对本专业07级学生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二维”模型的课程体系的实践,能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也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率达96.8%。同时,也探索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中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01).
[3]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三种形态及其设计[J].大学教育科学.2007(01).
[4]杨黎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8(8).
[5]阍金童、刘立浩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6]李翠霞、胡英清、卢惠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10(11).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管理与探索08-05
高职仪器和设备管理的探索与实践08-05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实习报告08-17
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求职信11-13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现代学徒制探索08-05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探索08-18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企业化管理模式探索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