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论文15篇(通用)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环境保护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环境保护论文1
【论文摘要】
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人为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即环境教育在领导决策层,环境教育在基层。
【论文关键词】
生态环境 保护意识 可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诞生在黄河流域。追溯历史,这里必有其生存条件,先民才在此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我国古乐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就是黄河流域自然景观的写照。那么为什么后来却出现“一方水土不足以养一方人呢”?虽同在一块天,同在一块地,今天和当年先民们生存环境条件已大不相同,环境问题已非常严重。当支撑人类文明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消失了,文明也将消失,如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地中海文明的衰落,虽然中华文明是一种延续下来的文明,但随着环境的变迁,中华文明的中心已从古代的黄河流域逐渐东迁南移。
一、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
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人口增长过快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人口剧增,教育跟不上,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制观念薄弱,也造成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2.法制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仍然由少数官员做出,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如果再加上这些官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就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3.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生态规律,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4.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混乱,因而资源利用率低,废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面对我国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重新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出全球生态危机的困境,消除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困惑。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社会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人,适当数量的高素质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行动,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此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1.环境教育在领导决策层
(1)政府部门
工程上马等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统筹决策而付诸实施的,所以强化领导决策层的环境意识尤为重要。必须使环境保护意识扎根于他们心里,所想所做都是从环境出发,切忌“说起来重要,计划中重要,实施中不要”的环境意识倾向。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保政策,要从决策源头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
(2)环保部门
首先明确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然后加大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的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起环保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权威性;再次要加强对环保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重要性。对于那些能为地方带来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
2.环境教育在基层
(1)构筑公众参与的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成功管理自然资源的关键之一是鼓励公众参与,但是公众有时并不清楚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权利。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设立专门的人员和预算,使公众获取到清晰易懂的信息,同时增强公众的环境知识,环保意识,使环保宣传社会化、环保意识全民化,形成环保事业人人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新闻自由及信息法律自由使他们有条件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承认他们有权代表自己的成员作出决定。公众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义务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充分发挥公众的能动性,切实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2)环境教育在学校
环境保护教育要从小抓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求知欲强,好学上进,对周围自然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环境意识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在中小学校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1995.4.
陈双基.环境教育发展走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xx.10.
杨振强,孙铭明.环境意识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9.
薜纪恬.关于生态环境意识的若干思考[J].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5.
环境保护论文2
1互联网+与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有效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互联网+和环保信息监测的有效结合可以分成以下三方面:第一,通过互联网+传输环保信息数据。首先将全国各地环保数据、空气数据、水环保数据以及地表水数据等进行筛选加工后,将正确的数据信息传输到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然后由国家环境监测中心对这些环保数据进行审核,整理,以报告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送出去,使每个用户端可以将环保数据及信息进行下栽、浏览等。第二,国家环保监测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对环保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全面掌握环保、排污企业的实时情况、环保数据以及环保信息的质量,一旦发生异常现象,监测平台会立即报警发出警示。第三,利用互联网+,公布环保数据。在20xx年时,面向全国建立了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平台,实现了空气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控;在20xx年时国家全面覆盖了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实时监测,监测所得数据相关网站均可查到。我国目前通过互联网+环境保护信息的监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于一些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了在线监测,所有环保信息都可以经过网上进行传输以及接收,查看,并且已经向社会大众进行了实时公开。
2互联网+",环境信息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互联网+",环境保护信息安全面临的机遇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近期,我国对党“互联网+环保”颁布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并且指出,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是推动环保治理的重要实施手段。这足以说明国家对“互联网+环保”的高度重视,为环保信息安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公众参与的角度看,近些年,社会大众参与环保行为日益增多,互联网+的加入,更加提升了社会大众参与环保的意识。互联网+满足了社会大众对于环保信息的需求,例如,提供了实时空气质量数据监测、环境质量数据监测等。
2.2“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从技术角度来看,“互联网+”由于更新快,更新周期短,一旦企业缺少资金以及缺少自主研发的能力,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市场所淘汰。环境保护信息用户安全管理,主要是依靠环保信息系统去实现,如果只是一昧地去模仿或者是依靠某些应用系统,很快便会降低环保信息用户的安全性。例如,某研发公司,通过自身积累的地理数据,已经主动投身于对“互联网+”背景下环保大数据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将一张大的地图与各种服务整合到一起,成立一套新的地图及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在环保数据信息安全监测、用户安全评价以及环保信息预测等方面,通过全面收集的.环保信息数据,深化研发了大数据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3互联网+下环境保护信息用户安全
3.1善于利用互联网+
作为国家环保部门要关于利用互联网+,推进环保信息安全管理,推动环保法治的有效进行,积极开展正确的环保舆论引导,推进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作为国家环保部门一定要建立善于利用互联网+的思想,要保障社会大众对环保信息的知情权、以及环保信息用户的安全。对于所公开的环保信息要做到公平公正,保障用户所看到的环保信息是公正的,敢于听取批评,敢讲出实情,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环保信息用户的安全管理平台。
3.2加强环保信息用户安全,提高环保信息大数据安全保障及防范能力
促动环保应用技术的研发,加大环保信息资金支撑,加强环保信息及用户安全管理工作,提高环保监测部门,在互联网+背景下环保信息用户安全的可控制性。对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环保信息用户安全体系加强建设力度,通过对环保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等过程,建立与需求相符的环保信息用户保护系统,建立统一的环保信息用户保护体系,推进环保部门对环保信息用户的保护态势。将大数据应用技术得以充分利用,减少互联网+背景下,对环保信息用户的各类攻击,通过应用大数据环保信息处理技术达到对网络异常的实现监测及分析,通过应用大数据的互联网+的攻击追踪,达到查找互联网+攻击行为的源头。
3.3对环保信息的真实需求全面掌握
我国环境相对较为复杂,由于地区的不同,环保部门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作为企业来说,要加强与当地环保部门的沟通,全面掌握当地环保用户的真正需求,要从技术上梳理对环保信息用户的安全管理,切勿将一种系统复制应用到各个地方。
3.4“互联网+”有效强化环保监测数据安全用户的管理
通过利用互联网+实时在线环保信息用户安全监测平台,实现了每个环保信息安全监测点与主控制中心的安全连接。例如说,在山东省的某一个环保信息监测中心可以与总监测中心平台直接连到一起,一旦山东省的环境监测数据出来,就会立即传送到总监测中心,总监测中心就会全面掌握山东监测点的运行情况。
4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各行各业风起云涌,其中也深深地影响了环保行业。互联网+不仅将环境保护信息的现状得以改善,与此同时,也将环保信息传播业态得以转变。
环境保护论文3
本文介绍了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针对城市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的措施,以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1 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中的信息化框架和发展理论还不完善,对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尚有不足之处,统筹和兼顾好各个核心环境管理数据的信息化建设,更高效开展我国现代化环境保护工作。
1.1 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加强作用
城市环境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的关键组成结构,影响着城市环境的改善情况。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状况下,互相联系起来的工厂企业信息化,城市环境信息化通过共同发挥作用,补充结合,共同对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在城市环境信息化项目中,其中有一项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该项目经过建立完善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体系,政府相应策略支持体系,整个过程的控制管理体系等以提高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化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城市环境保护项目中,防控和治理污染是一个关键项目,因此成为了城市各级环保机构的重点研究项目,对污染进行高度管理,这就需要将信息化运用到城市污染防控治理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相关系统的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意识到,环境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需要使用高端技术的进程,同时需要的是一个社会化的历程,这就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已经在实施的环境管理控制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的加入使得我国城市社会以及环境的进一步和谐发展。总之,作为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国家以及各个省级环境系统发展的基石,而且还可以作为信息源头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监控和优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我国综合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2 对我国城市环境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市环境信息化城市环境保护以及优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城市环境信息化策略的逐步实施,不仅可以打破环境管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性,尽最大可能保障信息系统获取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得相关管理人员在设计控制策略时,能够有效采用和处理信息系统所采集到的环境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使得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其次,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布局高效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以在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时,及时通过相应信息监测系统进行预报,以使得相关环境管理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基础层面上保证城市环境的安全性。在城市环境建设进程中,普通公民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以往的环境保护系统很难满足环保部门与城市民众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采取民众的意见进行环境建设。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环保部门与城市公民的互动性,从而共同决议出对城市环境建设最有效的建设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合理性和高校性。
2 现阶段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信息化的改进策略
城市环境的保护作为一个重大的建设项目被列入城市规划队列中,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生产力,若要使城市环境建设取得可观的成效,信息化的结合是不可或缺的,但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中的信息化框架和发展理论有待于完善,对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不足之处,更高效开展我国现代化环境保护工作。
2.1 强化环境保护信息化,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自动化监控
增强环境应急工作水平,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预警工作,进行这项工作的系统是依靠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围绕GIS为核心,把数据库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准确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判断环境形势,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在危险废物管理方面,通过建设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信息系统,为危险废物区域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了信息化的技术支持。另外,还要运用监控系统全程在线的进行监测,观察环境治理设备的工作状况,核查和统计各项环境数据,为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提供有效凭据。要想使得城市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还需要实施过程监控,因为这样的全程监控,有效的保证了环境保护治理设备的正常工作,防范了污染企业的违规行为的出现。全程监控系统真正的的发挥了监管功能,维持和巩固了污染物减排的效果,对整个市区的环境水平改善意义巨大。这样一来,还有效地遏制了污染企业的违法行为,强迫企业自觉的控制和管理好环境治理设施,保证了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守法理念,增强了相关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
2.2 建立城市环境保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技术正在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发展,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增强,这就为城市环境保护信息管理综合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前提条件。建立环境保护管理综合系统可以对现在各种环境管理数据和审批内容实施全面的整合,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理念.还可以对城市环境相关企业进行征费管理,违规处罚管理和项目审批管理,以及信息数据统计,企业申报和应急指挥等内容实施全面具体的整合,这样一来,就会有效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信息化管理进程。
2.3 增强环境保护信息化水平,完善环境监测系统的功能
环境保护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这样就可以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的自动化的监控,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很快的做出应急的处理,同时对于污染的源头可以进行更好的追踪,对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这些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为了达到环境数据的可视化的目标,对于环境数据的输入以及输出还有查看都是采用的数据库的技术,这样对于维护以及发展系统都有很大的好处。系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好的监控了我市的污染源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很好的分析和分类,通过有效的数据组织的模式来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工作。我市对于主要的污染源会有两个方面的监控:一个就是现场的监控和管理,在保证监控系统有效工作的同时还对于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及时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另一个就是利用监控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对于污染源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掌握,统计各项的环境监测数据,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以便进行及时的处理。
3 结束语
应当继续深化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一是从重环境管理业务建设轻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向环境管理业务建设与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并重转变,在建立先进的监测体系和完备的执法体系的同时,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二是从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脱节分离,向环境管理业务和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转变,加快实现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三是从各业务板块自成系统,向整体推进和业务协同转变,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更好地兼顾和统筹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四是从数据重复采集、不能共享向环境信息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数据共享转变,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服务。
环境保护论文4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我们一直讨论的话题,随着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经济的发展必然受着较大程度上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30多年飞速发展,但基本上都是以消耗资源为主导的产业,那么如何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呢?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出现了持续平稳的快速增长。20xx年至20xx年,全区GDP生产总值由1。17万亿元猛增到1。8万亿元,增长率达到了53。8%,实现了质的飞跃。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使其经济总量有原来的后几位进入到中列,人均GDP也逐渐进入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结构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全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接近全国水平,工业的发展已然成为内蒙古经济的产业支柱。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经历了短暂的快速增长之后又进入了衰退期,基本保持在了35%左右的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全区的经济虽然呈现一片大好形势,可是全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我们大量的开采和使用煤炭、石油等,一方面对于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内蒙古环境问题现状
(一)大气污染
内蒙古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排放、生活取暖、交通运输还有火灾等产生的废气污染。工业生产的废气污染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而煤炭在燃烧过程中需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像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它们的尾气所排放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等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对城市的污染很严重。最近一段日子,雾霾入侵了我省,空气污染日益成为我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
(二)水污染
我省水污染主要来源有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两大类。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积广、成分复杂、毒性大、难处理等特点。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水中含磷、硫多,致病细菌多。内蒙古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许多河流和城市水域遭到污染。从20xx年全区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内蒙古境内主要地表水像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河流域和内流河干支流40条、湖泊水库8个,谁知总体评价为中度污染。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我们能够引用的水在不断地减少,对我们的生存、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三)草原退化
草原退化是人为活动和不利自然因素导致的,而内蒙全区的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包括过度放牧、滥垦滥采等。近些年,内蒙古草原面积逐年减少,近三十年大约减少了390万公顷。全区草原呈现一片退化、沙化、盐渍化的严重现象,并且出现问题的草原面积已占到全区草原的63。5%。更为严重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扩大,加上近些年煤矿开采、修路等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剧,更是给本来重重危机的草原带来更加致命的打击。草原退化导致了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衰退,使草原的生态与生产力不断下降。
三、对策分析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统一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于环境是不可逆的。我们一直在走这样一条道路,那就是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来发展我们的经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危害。我们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只会带来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人类的毁灭。面对内蒙古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需要想出一些办法与对策来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当前内蒙古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处境、优势与不足,制定出适合我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各部门应制定相适应的规划与目标,使我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统一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强政府体制改革,协调好企业、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二)发展低碳经济,优化消费结构
我们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是以工业发展为主,而工业的发展大量依赖煤炭等自然资源。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所以我们应选择低碳模式来发展我区经济。首先,我们应大力发展诸如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低碳能源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其次,我们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政府应积极帮助企业引进低碳技术,促进经济模式的优化,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后,我们应积极响应“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减少煤炭的燃烧,减少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共同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家园。
(三)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
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不仅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综合效益的统一、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与解决结构性污染、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要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要明确一定时期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同时进行环境保护建设,要制定相应的目标政策。
环境保护论文5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在资源的配置上也更加合理,但是一些重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一些地方只注重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一些环境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必须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1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环境污染
1.1.1 工业污染。相比于城市的发展,乡村的发展状况是人少土地资源多,而且生态环境的状况也比较好,但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显示出严重的不足,所以如果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把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挪到乡村,要由于其缺乏治理的设备,所以会形成更严重的污染,而且又没有把相应的政策扶持,使得一些企业在挪走后成活率很低,而且工厂分布的十分分散,夹杂在居民区中间,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经常发生一些纠纷的现象。
1.1.2 农业污染。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使得人们都过于看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一些农民片面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通常以杀鸡取卵的方式来发展农业,一些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造成了水源的污染,而且对于一些次生产业的影响也非常严重。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对一些畜禽产品的消费量也逐渐增加,这一消费需求促进了畜禽产业的发展,在养殖过程中禽类产生的粪便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很多农民把粪便都直接倒入河流,不仅对河流造成极大的污染,而且粪便自身难闻的气味对空气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1.3 生活污染。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人们聚居点逐渐扩大,城市人口也逐渐增多,人口增多使得生活的垃圾也在不断增多,而在建设过程中很多整治环境的措施都没有跟进,使得生活的垃圾废弃物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对环境也产生较为严重的污染。
2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对策
2.1 建立整治力度
2.1.1 规划环评制度。该制度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从污染的源头和建设的过程来进行控制,实质上就是对政策、法规、规划等的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对这些方面内容进行预测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近而从污染的源头上采取控制的措施。我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虽然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布局、规模以及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带来的污染是无法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来解决的,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规划环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通过规划环评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
2.1.2 生态规划制度。在制定生态规划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发展过程中环境的承载力情况,根据统筹发展的实际要求,把握好区域的发展战略,把区域之间的界线打破,从整体上来统筹安排合理地布局,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建设的发展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2.1.3 执行监督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很多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多时候都是执行的力度不够,在一些制度具体落实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执行监督制度,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所以必须要通过监督制度来解决,平衡好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得生态环境更好地发展。
2.2 落实三个循环
2.2.1 农业资源循环。农业的污染问题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重要的污染问题之一。所以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帮助,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废弃的资源都是可以被再次利用的,比如秸秆、沼气等,这些废弃物如果直接焚烧,其产生的气体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相反如果加以循环利用,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优化了能源结构,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比如在对农作物的秸秆再利用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对于水土流失、土壤蒸发、结构硬化等方面的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同学科学技术的利用,可以把其转化为一种有机肥,对于农业的增产增收有着重要的帮助。
2.2.2 工业资源循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工业布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开展补链招商和绿色招商,使工业废物在园区内循环,防止工业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2.2.3 社会资源循环。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绿色消费,改善生活环境。
2.3 注重三个结合
2.3.1 城乡一体化建设应与污染治理相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生态养殖。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发展以村庄农户为单元的循环农业,积极探索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生态环境。
2.3.2 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在道路建设中,要在道路规划、交通建设等宏观方面,体现生态设计思想,保障道路生态恢复、景观建设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同时要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促进道路建设的持续发展。在道路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减少深挖高填,另一方面在路域带的生态保护上,要因地制宜,分层次绿化,砌、取土场应及时绿化覆盖,恢复至建设前状态。其次,要为昆虫及动物设置生物通道,保障生物种群内部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交流。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由于国内的小城镇规模偏小,不能乡乡镇镇都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应综合规划,全局统筹,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同建共享。
2.3.3 生态意识培养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培养城乡居民生态优先的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即当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发生冲突时,应以生态价值的实现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和环保消费。
结束语
目前,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中,有些技术还不成熟,技术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秸秆的有效利用,如秸秆气化中的焦油问题、高效生物有机肥生产设备的引进及国产化问题、秸秆饲料的优化配制等,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科研的开发和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群众认识。
环境保护论文6
1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1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立会造成大量的污染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开挖、灌溉都会产生大量的施工废水,这些废水很多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入河流,给河流的水质造成污染。水库的建立会使泥沙沉降,水质变好这样在藻类的光合作用下,水体开始富营养化。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物,对周围的空气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一般会用到炸药等进行爆破,这就会产生噪声污染。
1.2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的修建也会给环境带来积极的有力影响。会解决一些地区的旱涝等环境的恶化问题,解决一些地区因为缺乏水资源造成的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尤其是我国的南北方水资源分布不够平均,水利工程项目的建立能积极地减少这方面的问题。会改善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不断地减少,只有通过改善环境才能促进生产生活。例如,小浪底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旱灾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的修建还能够优化一些地区的水文环境。一些地区土地沙化问题比较严重,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泥沙能够有很好的增加河道的畅通作用。
2解决水利工程对环境不利影响的相关措施
2.1合理的规划水利工程保护水体环境
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不仅仅要关注其经济效益,还要着重的考虑环境问题,我们国家拒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增长。将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到设计规划当中。要使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增加经济效益还能改善生态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2.2严格审查水利工程的建设,严禁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水利工程项目审查的过程中,要按照其合法性严格的进行检查。在修建过程中涉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遗产等等方面,以保护为第一原则,如果一些水利工程严重地影响到了生态环境一定要进行停顿整治,重新的进行评估和审查,加强污染物的治理能力。
2.3加强工程监管,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在水利工程竣工以后,要加强监管,并不是在建造过程中没有对环境产生破坏就符合标准。要把原本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使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好,加强监管和治理,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做到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
2.4注意水利工程周围环境的检验
在水利工程进行设计和检验周围的环境的`时候,要避免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周围的地质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地壳的松动引起的地震灾害等等。积极的增加科学技术的含量,以免水坝的建设影响周围雾气和雨水天气。
2.5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污染物的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减少了水流的速度,增加了河流内的污染物,造成水体质量的破坏,这种就要从根源上减少河流内部的污染物。从而清洁水利河流的污染。水利工程的建立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造福于民的同时要注意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在设计和修建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以上改善措施的使用以增加对环境的保护,恢复原有的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论文7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建筑成倍增长,民用、工用建筑工程数量、规模在不断扩大,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对城市生活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烟尘、噪声、废水、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给周边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再加上施工监管不严,工艺不够先进,环保意识不浓的影响因素都会加剧环境的恶化。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理念的原则下,分析在工民建施工中的问题和缺陷,寻求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当今社会,我们的发展理念是绿色、环保、和谐,城市建设的脚步永不停歇,建筑工程不断发展壮大,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施工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工程建设要解决的重中之重。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污染的控制力度也在逐渐加大,抓住施工中的环保要点,全方位对施工进行把控,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满足我国《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的规定,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1.工民建施工中环境污染现状
一般来说建筑施工的工期都比较长,对于资源的消耗量十分大,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这些都会对当地的居民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危害居民身体健康。有些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做的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污染方式:
空气污染:施工作业中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是粉尘,在施工时的挖填土、砂石装卸、水泥搬运、混凝土搅拌、切割打磨等工序都会造成扬尘,当天气不好,风力较高或者机械操作过程中,扬尘的现象会更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污染环境,还会诱发当地居民如尘肺、砂肺等呼吸系统疾病。
噪音污染:在施工现场往往会不可避免的用到各种大型机械,在机器设备工作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声音,比如说挖掘机、搅拌机、打桩机、用于运输的大型拖挂汽车,这些都是噪音的主要来源。并且产生的噪声音量很大,再加上经常是多种机械一起工作,噪音叠加后会传的更远,辐射范围更大;另外在装卸脚手架、焊接、切割时也会产生噪音,施工音量已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音量限值标准,还有一些施工单位不分昼夜的加班干活,持续性的噪音污染对周边居民造成严重干扰,影响了居民的正常休息,损害了居民的身心健康。
固体废弃物污染: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会有一些旧建筑物的拆除或者维修工作,因此而产生一些固体垃圾,虽然各建筑的构造、用材各不相同,但是整体来说有砖瓦、渣土、钢材、木材、混凝土等,这些废物往往体积较大、自身排放量大且不能自行降解,处理方式通常是堆放或者填埋,传统的处理方式不仅是对可回收利用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与破坏,而且垃圾清理、运输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成本的消耗。
废水污染: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比如钻孔灌注、砼养护、混凝土浇筑、冲洗作业时都会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水中不仅含有沉淀性物质,更可能会含有酸、油等污染性物质,这些废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可能会造成下水道的堵塞,水中的化学有害物质会污染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对周围的水系、植被、引用水体都会造成危害,影响十分恶劣。
光污染:相对于前面几种污染,光污染是一种全新的环境污染,比如说在进行焊接作业时所产生的弧光,对人眼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损坏人的视力,工地夜间施工时的照射灯光、散光、眩光都会使工地如同白昼,经过反射照入居民家中,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作息。
核辐射污染:建筑中所使用的某些建筑材料和装璜材料会含有放射性物质,比如花光岩、大理石、粉煤灰等,如材质不达标,生活在这样的居室中就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以上的总结是在施工时常会产生的几种污染现象,另外人为的因素对于环境污染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工程整体规划,质量的把控,材料的挑选,不注重工程环保,一味追求工作进度,那么工程完成后很可能会造成验收不合格的情况出现,进而返工改造,这样就会加大工程的资金投入,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本身就是一种重复的'浪费,对环境也带来了重复性的压力,致使环境破坏进一步增强。
2.加强施工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
2.1施工环境保护的原则
施工必须严格遵守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方针规定,贯彻执行预防为主、强化环境管理、谁污染谁治理,贯彻执行建设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推行清洁型生产技术,成立环保监管机构,建立环保专项资金,全面开展环保工作。
2.2加强施工环保监管力度
(1)提高环保意识,实行文明施工
要想在施工过程中有效保护环境,首先在思想上要把环保工作高度重视起来,工程所有相关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环保意识,尤其是现场的施工人员,要让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学习环保法律法规,加强文明施工建设。对于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及时采取治理、补救措施,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工作,要保证员工们严格按照环保规定作业。
(2)加强环保管理,进行全程把控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做的比较到位,但是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度还有所欠缺,因为环保工作在短时间内无法显现出监管效果,往往是在工程完成后才会发现问题,但那时补救已经为环境和企业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和损失,因此,环保的管理工作不能停留在最后的验收阶段,要从一开始施工就全程把控,建立相应的环保监管队伍,以加强预防为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才能显现出管理成效。
(3)加强施工设施建设,防止环境污染
完善施工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污染环节严格控制,比如电力设施、作业工具、减排设施、运输工具等,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4)做好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再利用
建设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废弃物并不是一无是处,很多材料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并且能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对这些废弃物要做好分类处理,可回收的就回收,加工再利用,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也是对资源的节约,同时还可为施工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节约施工成本。
2.3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防治施工污染
防治水污染:对于搅拌废水要设置沉淀池,首先将废水中的固态物质进行沉淀过滤,然后才可排放;要设置好排水路径,禁止污水肆意蔓延;进一步处理含油、含化学物质的废水,净化废水至可排放标准,严禁污染附近水域或地下水源。
防治空气污染:施工现场定时洒水,对于粉类材料要在室内存放,如放在室外时就要采取一定的遮盖措施,对于施工的道路要进行固化处理,控制车辆运输荷载,减少扬尘。
防治噪声污染:对施工现场合理布局,将噪声大的机械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尽量远离居民区;在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围挡专用墙,尽量隔音降噪;尽量选取使用噪声低的设备,有条件的话对器具进行全封闭的施工作业。
合理处置废弃物:施工废弃物或者生活垃圾及时收集入垃圾池,适当覆盖并及时清运;木工作业、电气焊材料、废弃包装材料、金属材料、玻璃等要及时收集,分类存放,统一处理。
3.结语
我国的城市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工民建工程为推动城市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助力作用,由于施工技术、管理漏洞、环保意识的欠缺,我们在施工中还存在一些污染的问题,对当地的居民和环境保护带来不良影响,这需要我们重视起环保问题,严格把控,做到文明施工、绿色施工,才能减少施工污染,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环境保护论文8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环境立法过程中的不足,环境信息公开过程中的不足,以及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不足。
一、环境立法中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主体的结构失衡
首先,我国公民参与环境立法是于法有据。公民参与立法的权利有宪法和立法法等法律的保障。翻开我国立法法,该法的第34条和第58条,明确赋予公民有参与立法的权利。然而,我国在法律层而上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公民的环境立法参与权却很难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换言之,公民在环境立法过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公民参与环境立法的作用非常渺小,主要是因为公众参与制度机制并未完善,空有制度文本,而缺乏实际落实。
(二)参与主体的方式单一
依据现行的82年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检举权、控告权与救济权。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中的意见征询是从上至下,由上级立法部门向下征集相关意见,至于是否真正采纳了公民的意见或者建议,公众很难知晓与确定。同时,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就公众参与的具体途径与方式做出明确规定。与其他国家相比,公民的环境立法参与程度是十分低。而公众大多数能够影响环境立法,大多数是限于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时,会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当然,大多数时候会告知利害关系人有相关救济的渠道与权力。
二、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公开披露范围尚不规范
虽然,早在20xx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政府机关及时公开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然而,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与频率远不能满足公众的对于环境信息的需求。甚至可以说,当前环境信息披露还处于十分不透明的状态,并未做到信息公开与透明,尤其是公开的内容不够细化。依据《信息公开条例》与《概密法》的规定,立法部门仅仅将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以及涉及个人隐私的事项列为不公开信息的范围。目前,小部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对于公民的知情权存在侵害。而对公众的公开信息申请,有的搪塞,有的置之不理,有的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
(二)责任机制与救治机制不合理
我国对于信息公开制度的救济渠道主要是用行政方式。比如对于范围法律法规的相关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与付款。然而,目前的罚款上限与罚款的力度,相比于违法企业单位所获取的利润,是九牛一毛。可以说单靠罚款,已经无法阻挡部分违法企业顶风作案,无视法律法规。这种情况有所加剧,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这种局面是受制于我国法律法规对于监管与管理的短板。同时,我国对于救济途径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不足
(一)环评主体不明确
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法律条文规定,“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然而,这个条文在现实环境中难以具备操作性,是一种宏观}h},或者可以称之为口号性的条文。这也造成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太过宽泛,在实际运用时对于环评的主体范围就显得模糊不清,不具备操作性。目前,一些听证会或者是由民众参与的会议,邀请的与会代表并不能真正代表民众。要么是被代表,要么邀请的民意代表并未保护民众的切身利益,而沦为举手投票的机器。环境评估中的公众主体随意扩大化,也不利于立法效率提高与立法资源的节约。
(二)环评的范围不广泛
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可以参与项目规划中的环评,而在综合利用相关环节,却未作出详细的规定。依据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我国实际上需要环境影响评估的项目其实并不多,如政府决策中涉及到环境影响等情形就未作出规定。相反,是用列举的方式对一些项目要进行环评做出了规定。与西方主要国家相较而言,我国的环境评估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要进一步细化。
(三)环评的时间介入晚
根据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规定,公众介入环境评估的具体时间,最早应该是在规划草案或者是建设项目报送审批之前。除此两种阶段,在其他阶段公众都是无权参与的。而相较于英美等国,公众参与的是整个环境评估的各个阶段。同时,在具体环境评估过程中,施工建设单位与政府相关部门具有较大的权力。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政府职能部门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公众参与环境评估只是象征性或者是程序性的过程,对于环境评估的最终结果并未过多的话语权。
在我国环境执法监督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力量,以公众力量弥补环保部门执法监督中存在的缺陷,同时也以公众参与对环保行政部门滥用行政权力的倾向予以约束。
环境保护论文9
所谓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以农村地区居民为中心的乡村范围之中各类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之总称,主要包括了这一区域之中的全部自然、人工后天共同形成的构成物,比如,上地、大气、动植物以及建筑物等等。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农村地区开展所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我国农村地区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鉴于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也随之不断加剧,导致生态失衡和农民权益受到极大侵害,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和制约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全面研究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迫在眉睫。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农村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相当薄弱。假如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环境意识,可理解成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理论、意志等观念形态之总和。文化素质与思想观念可谓是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总体上较为滞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有限,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当淡薄。对于众多农村群众而言,环保还是一个人们并不怎么熟悉的词汇,而环境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不是很显著。
(2)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市、县两级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负责的是辖区之中的环保工作,而乡镇一级政府则普遍设置了行使环境管理职能的机构一般情况下只是由一位副乡长分管,另设一位兼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但是,随着我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上与规划等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之后,很多地方名义上兼职的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己经名存实亡,乡镇与村组的环境保护工作陷入到停顿之中,而各市(县、区)环境行政部门往往因为中心城区的环境管理任务十分繁重而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中心城区上,因而也就缺乏足够多的精力来强化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管理与建设,从而让农村环境管理显得极其薄弱。同时,农村地区的环保投入也严重滞后,不仅农村地区乡镇的可支配收入相当有限,无法承担起治理环境需要的各类工作经费,而且本区域范围之内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一直都用于城区之中的大型公用设施以及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对于郊区生态环境治理往往只局限于城乡结合部环保项目建设上,在农村地区的生态环保投入就更少了。
2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一)通过宣传教育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提升我国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这是切实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之基础,同时也是判断我国农村社会不断进步与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还相当薄弱,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层面,也就是农村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当薄弱,乡镇和村级管理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当薄弱。为了转变其思想观念,提升农村总体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应当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要强化对乡镇管理者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知识上通过宣传教育,运用乡村法律大讲堂、环保法律法规宣传等多种方式方法,邀请环保部门以及普法机关送法下乡和送知识下乡,结合被动式学习与主动式学习,将单一强制性学习方法转换成为多种学习方法,让广大农村管理者能立足于学习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知识,实现有效转变思想认识和牢固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之目的。(2)要明确创新对于广大群众的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普及思想转变的作用,一定要以知识掌握为其基础,运用生态环保知识之普及,可实现人的思想意识之转变,并且最终切实改变人的行为习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环保知识宣传普及的形式太过简单,成效也不够显著,这就需要结合我国农村群众的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实施环保知识宣传以及普及。可依据各地文化习惯与生产、生活特点,在全面实施宣传教育的基础之上,应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所有能够运用的媒体方式,全面运用声、光、画等多种方式,把生态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与科普知识、戏曲、杂技表演等演艺活动加以结合,积极宣传农村环保知识以及政策法规,从而让人民群众能够在观看中进行学习,在品味之中进行学习、在快乐之中进行学习、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效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从而营造出人人都讲环保的良好环境,形成能够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极佳群众基础,并从长远的目标上形成农村生态环保之心理屏障。
(二)应用行政、经济及法律等手段创建农村环境监督机制
依据当前农村环境的现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始终坚持环保优先之原则来进行农村环境的综合性整治。应当以农村环境规划为其基础,全面吸收一些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中之教训,全力抓住规划这一重点,将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之转变、乡镇布局与村庄建设规划的'结合,制定完善环境规划,实施新农村居住示范点建设工程。应当以农村小康环保计划为主要载体,从而建设一大批适合于各地新农村环保和建设的重要的示范性工程、应当以实施环境优美乡镇与村庄建设等活动为契机,积极引导一大批具备良好基础、雄厚实力、生态环境良好的村镇能够先达到新农村保护之要求。
(三)明确理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己经成为我国政府十分重要的职能之一,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重视,并且积极履行好自身职责。但是,我国环境保护在部分官员们的眼中始终是发展过程中的次要问题,为了政绩。一部分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自目地追求所谓的GDP数字的增加,从而导致环境的不断恶化,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就会深受影响,以至于国家的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威胁。(1)各地各级环保主管部应当逐渐将工作的重心从城区拓展与延伸至郊区和乡镇。要把城市的近郊和偏离远乡镇等地区全面纳入到本地的环境保护规划范围之中,并且要确定农村环境保护的各项目标、措施和实施办法。要全面改革当前的环境管理方式,健全完善本市区域内的环境管理部门,可以设置直属的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对于外来污染企业则应当以环保“三同时”管理为基础,严格把握好审批关,切实防止出现污染的转移,(2)应当在全面考虑理顺环境行政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更加坚决地实施生态环境地方行政领导责任体系。要将生态环保列入到对本地区各乡镇领导实施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切实推动当地生态环保的关注程度,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作出极大的贡献,让辖区之中的生态环境在任期之中能够得到很好保护或得到显著改善的行政领导人应当给予相应的表彰与奖励,而对违反生态环保者则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肃的查处。(3)各级财政部应当增加对乡镇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于本区域之中的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治理,并给予充足的资金保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己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和谐稳定。有鉴于此,更好地保护我国农村环境,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存条件,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从而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环境保护论文10
摘 要:農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长久的根本。农业的良好发展更是国家稳定久安的保证,保证了粮食储备的充盈。农业发展如同度量衡一样,度量着国家与各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状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农业的生态保护尤为关键,要适度进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生态结构科学合理稳步可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是要点,不断的改善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工程;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二者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是关键。生态环境和农业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发展农业势必会影响生态环境,存在好坏两个层面;生态环境与农业相互关联,二者不可或缺,相互依存。如果农业中粮食产量降低,肯定是因为生态环境遭遇破坏的结果。生态环境想要平衡发展,一定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不正确造成生态环境负面影响
1.农药喷洒不合理,形成生态失衡现象。为了解决虫害的繁衍与破坏,大面积使用农药喷洒成为人们解决虫害的惯用手段。即便喷洒农药可以高效达到杀虫效果,从而却造成了以食用害虫为本的鸟类的中毒死亡情况。与此同时,以鸟类为食其他生物也会有同样的遭遇。如果害虫的天敌大面积消亡之后,害虫会更加泛滥猖獗,那么农药的喷洒量更是会大量增加,这样的循环下去,就会形成土壤、空气与水的污染问题,最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2.土壤生态结构遭破坏由于耕作方式不合理。如果土壤的结构被破坏了就是由于耕作时不当产生的,比如旋耕方式。旋耕虽然实现了土地的充分利用率,但是却破坏土壤结构,形成松散的情况,生长环境不适合农作物。旋耕的方式使得有机物质分解力降低。此方式生态结构破坏后,人们使用施肥来提高产量,时间久了,削弱土壤肥力,降低产量。部分地区出现的土壤沙化以及沙尘暴都是耕作不合理形成的。所以应该合理改进生态环境与农业工程关系。
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对策
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教育宣传工作尤为重要。国家农业经济想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适度保护,做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改善,可以具备生态效应,还可以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保障食品的安全。想要更好的将生态农业环境改变,就要确保人们群众有非常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到人们群众心中,让群众思想觉悟提高,增强群众法制概念,同时是增大环境保护宣传最根本的目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最根本的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着手,彻底的解决这些污染源,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垃圾的出现率, 依此行,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与提升,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和保证。
2.推行种养结合的结构调整。根据区域功能的定位与现有环境质量状况,合理划定禁、限养区,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养殖、以地定畜”的产业发展思路,调整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小区或规模化养殖场,引导农户由散养向集中化养殖转型;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粮油种植结构,提高特色高效作物比重,扩大秋冬种植面积。开展生姜联作高效栽培技术,加大无公害标准茶园示范区基地建设,加大中药材品种选育,优化品种布局,扩大种植品种数量。
3.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大面积推广科学技术与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在科技兴农方面,还需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
4.实施农村的城镇化战略。实施农村过多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减缓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城乡人口不合理的现实情况,致使全国大部分人员滞留在农村,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因此,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直接且高效的作用。我国也要保证人口的科学布局,不仅要保证农村人口能够转移到生活条件好的城镇,同时保证农村人民能够在城镇生活下去,这就要求政府在城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稳定房价,为转移的人口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城镇生活,并生存下去,实现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减缓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
5.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现代农业耕作方式不断变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威胁,种类不断缩减。有许多药物都是从植物中提炼而成,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脱离不了这个生态圈。在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如果不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化趋势,人类发展必需的动植物将大大减少,由此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6.人类的生存环境的保护重中之重。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水、空气和土壤。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要确保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土壤容易受到污染,且自身净化能力有限,因而不当的耕作方式和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会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影响,土壤质量下降,且容易导致沙化、沙尘暴等。此外,过多的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水质污染,大面积的井灌则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过快枯竭,围湖造田会造成湿地生态失衡等。因此,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遵守自然规律,就很容易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要加深对农业工程研究实践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增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的意识。
三、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好实施生态工程的研究
1.农业工程研究实施的立项和审批务必要强化。农业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发展、自然环境都有巨大影响,因此,对于农业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立项和审查都应该慎之又慎,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立项和审批的申请资格和程序。同时,要提高农业工程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导的生态环保意识。
2.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农业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有重要意义。许多农业工程实施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和影响,因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十分必要,否则将很难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农业生产中在给瓜果蔬菜喷洒农药后,就应追踪这些果蔬是否有农药超标的问题,调查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只有建立农业工程实施后的动态评估机制,才能认清并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类长久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充分认证。只有生态环境进步了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稳定生态环境的同时,引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强化利用基础设备、采用科学技术等等来协助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提升,确保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使得我国总体经济水平发挥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新宇.浅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J].化工管理,20xx,11:254.
[2]毛飞.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J].改革,20xx(10).
[3] 徐东瑞,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xx,18(2):114-117.
[4] 李宝珍,王一鸣.北京市郊农业生态环境的工程对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4,10(4):1-7.
环境保护论文11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甘肃藏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实行农业机械化,对甘肃藏区意义重大,可以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使甘肃藏区农民快速脱贫致富。但众所周知,甘肃藏区是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因此,在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在甘肃藏区推进农业机械化途径,其意义十分重大。文章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深入分析甘肃藏区现有农业机械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的途径,为协调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生态保护;农业机械化;途径
0引言
甘肃藏区主要指的是甘南州藏族自治州的全部,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过渡地带的甘南州,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长江重要支流的发源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黄河、长江流域水源补给、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维系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长期以来,甘肃藏区农业牧业人口占大多数,农业生产效率极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近几年来,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各种农业机械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并且机械化进程加快,农机装备机构逐渐优化,但鉴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整体农业机械化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不利于甘肃藏区农业的较高层次发展。因此,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下如何提高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1甘肃藏区的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1.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目前,甘肃藏区主要依赖小型拖拉机、单一作业机具及动力机具等,而大中型拖拉机、复式作业机具、配套机具等较少,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较低。新机械没有针对高海拔地区的环境特点进行相应的改进,造成部分农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率较高,进而影响了农机装备结构的合理化进程。
1.2农业机械化推广困难
甘肃藏区有很多地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因该区域的.环境保护级别较高,适用的农业机械较少,普通农业机械推广难度加大。
1.3农业机械利用率较低
因受区域性、季节性的影响,在甘肃藏区农忙时节,农业机械使用率较高,有时甚至出现一定需求缺口。但农忙季一结束,农用机械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较低[1]。这造成了大量的农机资源严重浪费,影响当地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不利于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1.4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普及
甘肃藏区受地理位置影响,发展闭塞,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速度较慢,不利于藏区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维修水平不高,农业机械专业人才匮乏。
1.5藏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甘肃藏区多为高海拔地区,地势高,为高原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可供农业机械正常作业的道路缺乏,成为制约藏区农业机械化普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生态环境保护下提升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途径
2.1重视甘肃藏区基础设施建设
海拔高、地形多为高原或山区,是制约甘肃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最主要的因素,应在国家相关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大藏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面向藏区机耕道路财政资金投入,为切实改善甘肃藏区农业机械作业的整体环境,推广农用机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2]。
2.2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培训力度
建立健全甘肃藏区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提高农机管理人员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培训内容,重视培训质量,努力培养出热爱并忠诚于农机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增强科技人才对藏区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引领藏区农业机械化朝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藏区农业的高端水平发展[3]。
2.3利用互联网+,实行“农机共享”
“农机共享”已经在一些地区崭露头角,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农业集约化经营及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意义重大。因甘肃藏区农机购置、使用与维修成本高、使用率低,农业机械共享模式最适合在该地区推广与使用,该模式将原来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农户的农用机械、农机维修、农机培训、农机驾驶人员等活动独立出来,由专门的组织去提供统一的农用机械服务[4]。该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可大大降低藏区农业机械的闲置率,促进藏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罗方,汤绍武,王洪明,等.加速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途径选择与推进措施———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农机,20xx,41(11):1-4+23.
[2]罗锡文,廖娟,胡炼,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学报,20xx,32(1):1-11.
[3]吕黄珍.共享农机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农村科技,20xx(10):33-35.
[4]黄明兴.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机,20xx,48(5):49+54.
环境保护论文12
摘要:文章探讨了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目前我国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公路及城市工程环境保护的方法,并对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进行设计,旨在解决我国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困境,提出可行性方法和技术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环境;城市环境;公路绿化;环境保护;公路工程
公路及城市道路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的开发,但是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伴随着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而导致的水土流失、沙尘暴、温室效应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在以生态经济发展的国家经济体建设理念下,对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在环境保护设计中既有相同之处又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进行研究应将二者进行针对性的保护设计,以达到合理统筹、规范施工和专项治理的目的。
1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的定义
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体,在公路及城市道路的建设中综合考虑区域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保护式开发,有利于促进生态平衡,提高道路的持久性和人类生存的可延续性。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就是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手段,根据施工地区环境合理采用绿化树种、植被,从人类审美的角度将道路、人文与环境相融合,建设成为既具有公路及城市道路功能的道路,又能够让道路与环境浑然一体,保证道路建设不会对区域环境造成损坏。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调研阶段;二是设计阶段;三是施工阶段。在各阶段融入环境保护思想是公路科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调研阶段要充分了解道路建设规划的区域环境特点,通过大气、植被、水文、土壤等调研,让公路建设充分规避对环境的破坏;在设计阶段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案,将公路与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强道路的作用,同时避免公路对环境的破坏;在施工阶段要加强对施工环境保护的意识,规范施工,减少施工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破坏。公路及城市道路是人类出行和生活的主体内容之一,所以对于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的保护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2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包括水土流失问题、自然人文景观失衡问题和边坡塌陷问题。其中公路道路工程施工中主要会造成水土的流失与边坡的塌陷,而城市道路工程的施工会对自然人文景观造成失衡。
2.1水土流失问题
道路施工过程中,要对道路的路基进行施工,此时如果施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或者是防范措施不到位,则会导致松散的土方出现塌落的问题,尤其是在雨水的冲刷下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在施工完成后,如果没有做好回填土的压实工作,则会严重影响道路的工程质量,道路的损坏不仅会给行车安全造成隐患,而且极易造成水土的流失,给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2.2自然人文景观失衡问题
城市道路的建设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为了保证道路建设的安全性会对障碍山体或者自然沟渠进行施工清理,而被清理的山体和被填平的沟渠会造成山体表层或者地下水的.破坏,而影响道路周边植被的生长,由此造成整体生态的破坏,损害道路工程周边的环境。现代化城市生活离不开绿色景观的建设,而城市道路作为城市整体构成的主要部分,其绿化是关系到市民生活环境的关键,而因为修路方便人类出行而造成自然人文景观的破坏则不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2.3边坡坍塌问题
在复杂地理环境下的公路道路建设通常涉及到在陡峭的边坡,此时采用的是回填土加固的方式进行处理,而由于没有植被的覆盖,土地保水和排水功能缺失,极易导致边坡的坍塌。虽然目前一些边坡在设计上预留了排水孔和排水道,但是由于受重力的作用,采用水泥、回填土、石材加固的边坡会由于地球的运动而出现整体坍塌,给行车安全造成隐患。
3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3.1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是民生工程,它关系到人们的出行与生活环境,所以在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建设中要提升建设的环保意识,采用整体评估、整体规划的方式将环境保护融入到道路的设计中,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施工标准,将道路施工与环境保护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做到统筹规划、分析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利弊关系,结合现有最新技术,在对环境最小破坏的前提下进行道路工程建设,同时要加强公路建设后期的绿化建设与维护,尽最大可能提升公路周边的环境保护。
3.2健全法规与施工规范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的规划审批,着重从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社会环境、水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建立健全道路施工环保标准,通过签订施工环保责任书的方式,进行规范化、定量化、科学化的管理,保证施工过程能够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材料的选用要严格把关,必须符合生态要求,避免对道路周边土地造成污染,严格规范施工取土来源,不可在道路就近取土,造成道路周边的水土流失。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以严格的执行力度对道路工程单位进行管理,确保道路工程施工的规范性。
3.3加强监督管理
供给及城市道路工程的使用要根据设计内容进行精心调配,充分利用路堑切方,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临时用地占用,施工废土要妥善处理,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加强职能监督部门对公路施工质量的监督,同时融入环保部门对公路施工环境的监督,对于影响环境的施工和对环境已经造成的破坏的施工要严令整改,并对其进行严厉处理。道路施工单位内部也要建立工程环境监测部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严格执行环保标准,保证施工过程中不会因人为的破坏造成道路周边环境的污染。道路竣工后不仅要对道路质量进行监理审查,也要对道路环境进行审查,确保道路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4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
4.1公路道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
公路的建设以城市、乡镇的贯通为主要目的,建设中会对影响道路通行的山体和沟壑进行人工处理。而大规模的人工填方不仅会改变原有的山体地貌,而且对公路周边的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因公路建设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现象非常的严重,所以在进行公路道路工程建设中需要对道路工程环境进行保护。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通过种植适宜植被巩固边坡、建设生态型公路、加强公路中央分隔绿化带的植被设计等。在复杂公路环境,尤其是山区公路的建设中,原有的边坡通常采用回填土加水泥固定,而由于地壳的活动,往往在短期内就会造成边坡的塌落,不仅给交通通行造成危险,而且对公路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在边坡设计中,考虑林草植被的固土作用,结合区域植被特点选择适合的植被树种进行人工栽植培养,使其能够起到稳定边坡的作用。公路的建设是在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开拓,所以会对生态环境的整体协调性造成影响,所以在公路建设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尽可能地在施工中注意公路周边环境的原生态,公路施工结束后要不断加大公路周边的绿化建设,让公路与生态景观环境融为一体。公路中央的绿化隔离带不仅仅是为了区分左右通行车辆而设计的分割地带,它更主要的作用是为了给驾驶员创造良好的驾驶视觉,防止出现晕眩。同时隔离带的绿化树种的要以本土植被为主,选择生命力强、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树种,如乔木类、阔叶类等。
4.2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环保、绿化等生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城市道路工程规划中,道路的功能性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而且对于改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城市道路绿化方面要注重体现道路工程环保的功能性,不仅要求具有消除汽车尾气与噪音的功能,而且要与城市建筑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欣赏性的美观功能。城市道路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通常城市道路多为沥青混凝土结构,行车道路与人行道路是以路台、隔栏、植被等分割。随着近几年城市大气污染、沙尘暴、城市噪音等问题的出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所以在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的设计上要发挥植被的重要作用,选择乔木、灌木等植被相结合,通过阔叶树种降低城市的噪音,抵抗风沙,降低污染。同时城市道路工程周边的植被要与道路相得益彰,起到美化道路的作用。在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城市文化,通过道路工程周边的绿化凸显城市的特点,尤其是城市景区、景点等特色鲜明的区域道路,要采用具有人文特色的植物进行装饰,让游客快速融入到城市人文之中。在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的后期工作尤其重要,针对不同植被的特点进行定期杀虫、浇水,维护城市植物生态平衡。
5结语
公路和城市道路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给我们带来了通行便利的同时,也给自然的和谐造成了严重的压力,所以在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建设中,要将环境保护放到首位,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设计与施工使道路工程建设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让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平衡达到统一,共同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智平.浅谈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8).
[2]张治国.浅谈现阶段我国城镇道路建设工程环境保护[J].民营科技,2013,(7).
[3]李海金.浅谈市政公路施工的环境保护问题[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3,(4).
环境保护论文13
近些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受到了越来愈多的关注,以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不再被提倡,因此在此种背景下,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深度探究,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二者同时提升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发的严重,这是由于不少经济建设是以环境保护作为代价来进行交换的,因此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想要进一步提升二者水平,就需要对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重视和关注,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确保二者能够协调共生。
一、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确保环境与经济之间良好发展的关键
循环经济的诞生以及建设是建立在能源危机以及人类生存危机之后,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反思的结果,因此循环经济不但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还是促进传统经济转型和落实的有效保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建设方式,所以在推动循环经济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减量化、资源化以及再循环的实际原则,进一步确保经济和环境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共生。此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循环经济自身就是经济收益与生态收益共生的生态经济体制,其不仅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利用进行了良好的.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等,尽可能的将系统物质和能量进行充分利用,实现了低消耗、高发挥、低排放的目的,减少经济活动的开展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本质上对环境和资源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因此也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全新的绿色产业革命。首先,在提升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来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其次,要将废弃物的排放降到最低,保证其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进而达到环境与经济共生的目的。最后,要尽最大限度实现废弃的循环利用,减少对各种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对环境进行改善,进而建立起节约型社会,更好的推动社会各方面水平的提升。
二、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保证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共生的有效途径
1.新型工业化的实际涵义
这里所说的新型工业化就是始终以信息化作为基础对工业化发展进行推动,简单来说就是保证工业化发展可以朝着科技水平高、经济收益好、节能减排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以有效发挥的方向前进,进而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新型工业化的优势
通过和传统工业化比较分析后可知,新型工业化具备以下各个方面的优势,具体如下:
(1)将信息化作为依托,推动工业化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希望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才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实现的,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最近几年信息化发展水平才得到了显著提升,而我国现阶段工业化还在发展过程中,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就要将工业化与信息化进行有效结合,让二者之间进行相互促进,进而发挥相应的优势,实现生产方面的快速前进。同时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以科技水平和创新力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进而提升生产技术以及劳动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进而使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和市场份额。
(2)提升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以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能源和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的,因此这种先发展而后治理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惨重的,治理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国在提升工业化水平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对环境的保护,也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资源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内容。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的科技革命,有效的减少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进而有效提升国内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3)有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劳动力成本支出方面相对较低,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尽最大限度的处理好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型产业之间的关系,解决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矛盾关系,确保虚拟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的良好关系。而这样一来,还能够有效利用工业化优势来提高劳动生产水平和效率,不仅推动了劳动力就业的提升,还进一步促进了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3.通过使用有效措施来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生的目的
实际上我国在各类资源方面都比较短缺,再加上我国长时间处在资源利用粗放的状态上,使得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上还存在一定不足,而新型工业化建设道路明确要求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污染,因此我国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需要面临和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道路,将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作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提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节能、节水工业,构建起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今后建设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还要加大资源储备水平,完善海洋开发和国土资源的整治,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进而提升全体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结论
总而言之,想要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共生,就一定要对其进行充分认知,然后以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作为保障基础,进而推动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
环境保护论文14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强化农作物品质,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环境保护学生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种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当前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认识到秸秆的利用价值,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效率低下,在处理秸秆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焚烧的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浓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此外,多数农民认为焚烧秸秆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再通过施加化肥农药,促进农作物生长,然而化肥农药会残留在土壤中、河流中,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同时农作物中的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为此,文章针对秸秆综合利用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将秸秆变废为宝,避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
1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强化农作物品质,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每年丰收之后产生了大量的秸秆,如果不能采取科学的措施处理秸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民没有认识到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没有让秸秆变废为宝,具体表现如下:
1.1没有认识到秸秆开发利用的意义
当前农业生产在对秸秆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秸秆商品化利用的意义,在处理过程中,采用较为粗糙的方法和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的设备也不够先进,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秸秆开发利用技术比较落后,同时大多数农民缺乏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在开发和利用秸秆的技术上全部依赖政府推广,没有获得良好的效果。农民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希望种植的成本可以更低,种植效率可以更高,因此多数农民在处理秸秆时,选择了焚烧处理,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如果进行埋茬、灭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增加耕种成本。除此之外,多数农民认为灭茬还田对土壤有好处,能够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增加,有利于下一茬农作物的生长,为了降低种植成本,通常选择对土地施加化肥,增强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快速生长。当前农业生产中还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如果当地政府严抓秸秆焚烧问题,农民便会实施秸秆埋茬工作,如果政府看管松懈下来,农民依旧会选择焚烧秸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2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的秸秆利用机具还不够先进,机具缺乏稳定的性能,与推广标准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十分高昂的价格使农民望而却步,因此在秸秆还田过程中,由于需要处理的土地面积非常庞大,缺乏机具设备,造成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效率降低。当前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在农作物收割时应用收割机,因此在农作物收割之后,残茬的高度参差不齐,当残茬高度大于10厘米时,会影响下一次耕种,同时也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在农作物种植之前,农民必须将土地中的残茬处理掉,通常利用机器抛撒、粉碎残茬,一些农民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选择焚烧残茬。
1.3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少
当前我国秸秆产业和秸秆还田项目还不够成熟,给农民带来了困扰,农民不能焚烧秸秆,也找不到合理的处理方式,因此多数农民选择在河道中抛晒秸秆,秸秆在水中浸泡会发生腐烂,对水体产生严重的污染,同时秸秆也会沉入水中,导致河床升高,当雨季来临时,对防洪排涝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1.4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资金投入不足
秸秆开发和利用需要使用机械设备,但是机械设备的价格昂贵,给农民造成经济负担,故而很少有农民购买机械设备,加之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稳定,无法调动秸秆产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农民看不到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仍旧选择焚烧秸秆。
2有效进行秸秆综合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1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新技术
政府应加大化学技术、微生物菌剂、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的推广力度,通过应用这些新技术,能够使秸秆快速被腐熟,起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同时,各地区应该加快建设秸秆机械化覆盖还田、直接还田示范点,起到模范作用,进而有效促使农民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加强秸秆还田新技术的应用,从而增强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高产,同时也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2.2材料工业
秸秆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水泥、秸秆纤维和添加剂混合可以制成特种植物纤维水泥复合板;利用秸秆可以制成人造纤维浆粕,玻璃纸和纤维制品的原料通常会采用人造纤维浆粕;通过将树脂与秸秆纤维进行混合,能够制造出低密度的板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外科研人员还研发出了麦秸生产人造板,生产工艺共有两种,其一是刨花板生产工艺,其二是中度纤维板工艺,比较成熟的是刨花板生产,在我国也被广泛应用,同时秸秆还具备多种用途,例如生产酒精、木糖、包装用品、一次性餐具、提取淀粉、用于编织等。
2.3秸秆发电
秸秆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平均含硫量只有0.38%,约是煤炭燃烧含硫量的1/3,燃烧1吨煤炭与燃烧2吨秸秆产生的热值相同,利用秸秆发电相比煤炭来讲,硫排放量会减少一半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0,可见利用秸秆发电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4秸秆栽培食用菌
农作物秸秆中包含大量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因此可以有效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例如银耳、木耳、金针菇、香菇、平菇、蘑菇等。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可以利用其培养基生产菌体蛋白饲料,同时也是非常绿色环保的有机肥料,其中的有机物含量要远超过于农家肥料。通过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不但为农民创造了经济利益,也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2.5形成秸秆和养殖废物的饲料—粪—沼—肥生态模式
此生态模式主要是通过微贮、青贮工艺和厌氧发酵技术,将秸秆中的木质纤维转化为糖类,有机酸发酵菌会将糖类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产生可以长期保存的有机饲料。通过这种生态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废物资源的利用率,并能通过技术手段生产出天然肥料,有效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农作物高产,提高农作物品质,同时也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总之,农业生产应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当地政府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新技术,同时也要对秸秆的价值进行研究,通过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论文15
一直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综合国力的限制,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着诸多缺陷,对污染治理、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政府和人民开始越发关注环境问题,注重保护我们共有的生存家园。本篇文章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中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指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并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希望本篇文章能够给相关人士一些思考和借鉴。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程度上的威胁和破坏。起初,环境破坏问题的存在并没有引起人民的关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进行经济发展活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发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生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随之加强,环境保护问题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环境保护为依托前提。
生态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基石,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状态才是生态国家建设的重要宗旨。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很多的差异。从第一次环境会议召开到现在,我国已经逐渐走上了环境保护的路上,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环境治理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生的各种污染此起彼伏,污染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甚至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也遭受了污染,这样的状态不仅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活,而且也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环保之间的关系成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前提铺垫。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要求以及环境保护标准,国家也应该在不同的阶段适时地调整环保标准,要在环境容量之下调整生产力的发展进度。[3]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发展才能与环境保护协调前进,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二、造成环境问题的经济因素
(一) 过分追求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民收入导致环境破坏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经济核算的核心标准,更是评价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通常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企业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利益。国民收入的高低也是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学中会经常出现“国民收入”这个名词,很多经济学者习惯用国民收入来考量一个国家的福利情况。当居民的消费为其他个人或者团体带来经济利益的时候,个人或者团体就会增加获取这种消费品的动力,而这种盲目的生产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但是经济利益的强大吸引力让人们意识不到这种危害性的存在,甚至忽视了这种危害性。[4]很多企业往往会违背市场规律,盲目投资,将大量的资本投入到一些不应该生产的产品中,只为谋取经济利益。因此,盲目过度发展国民经济势必会给环境带来危害,造成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
(二) 产业政策的制定违背了环境保护的宗旨
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政策制度的制定往往以谋求更高更快的经济利益为落脚点,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进行有着重要的关系。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会对环境破坏产生一些间接性的影响。甚至很多产业政策带给环境打击性的毁坏。比如很多地区会有一些废旧产品的回收产业,以废旧电脑为例,企业会通过各种途径回收到大量的废旧电脑,随后让员工对电脑进行重新拆装,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因此,高档商品的回收处理不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回收行业的不断发展可以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可观的利益,但是却对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三) 环境制度以及环境政策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
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作为主体所进行的过程会受到一定的约束,然而,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与实际落实情况对制度的效果有着直接性的作用。假如一个具有效用的制度不仅具有约束机制,而且具有激励作用,那么约束机制可以保障制度顺利实施并取得最大化的效用。激励机制的存在可以促进经济主体行为的统一性,减少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阻碍。目前中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已经进展到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针对环境治理也取得一些可喜的进步。[5]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的推进对环境制度的制定也有着更高的标准,现存的一些轻微行政指令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的出现,并且一部分环境保护政策的监督管理以及落实所花费的费用给我国的财政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在当下的很多企业里,企业自身严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一度追求经济利益,目前存在的环境保护制度急需更快地更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程序与落实力度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 经济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的实施措施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生态环境是社会进步的条件,人的主体地位则是社会发展的落脚点。经济发展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破坏问题,但并非我们就要停止发展经济,而是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进行,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和宗旨,同时这也是我们当下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经济
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环境保护与治理放在第二位的思想已经严重脱离甚至阻碍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当下,政府应该鼓励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环境保护提高重视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是要明确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和目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行为。国家应该大力提倡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计划。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大部分依靠传统工业来创造经济收益,这种发展方式的特点是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比较多,消耗的能源比较高,同时最终的生产会排放出较多的废弃物。[6]这样的经济创收模式不仅给我国造成相当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首先要树立一个经济健康发展的理念,逐渐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将经济发展逐步建立在资源以及环境的承载范围之内,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比如节能政策、资源合理利用的政策以及治理污染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一方面要大力利用科学技术合理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废弃物的排放。
(二)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具备高污染、高能耗的特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很高的优越性,循环经济具有开采率低,利用率高,排污少的特征。循环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方式,由资源开发到产品制造,形成再生资源这样一个流程。在实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去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让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7]循环经济的出现是对传统大批量生产、高度消耗以及大量排污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彻底变革。循环经济是一种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清洁生产方式的最大化的提高资源以及排污物利用率的绿色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本质上消除长期存在的环境难题,实现经济增长的绿色发展。
(三)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更要依靠科技的推动和辅助作用。我国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发展更高能效的经济,不断开发利用新能源,利用科学技术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能,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的排放。新能源的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不足的问题,天然气等能源的使用不仅可以缓解生产生活能源紧张的压力,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对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是贯彻落实清洁能源使用的实际性举措。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积极研发新型环保科技产品,大力增加对环保科技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力投入,不断提升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的更新发展。同时应该大力引进先进的科技和人才资源,积极完善我国现有的环保技术,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效能,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发展。
(四)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增强环境法制建设
经济发展过程中设立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强制性约束作用。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把环境保护上升到一个制度化的层面,使得环境保护的落实更加规范、合理。我国政府应该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纳入到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去,不断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划分,逐步强化污染主体的法律责任意识。地方政府在完善环保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应当将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法律中的污染责任,以及治理措施,进行更加明确和具体的强化,这也是环境保护法制定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8]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中,市场主体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趋利性。所以,用强制性的措施来强化地方环保立法,细化污染主体的责任划分显得更加具有迫切性。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污染情况都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各个地方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坚持在国家环保法律下的大原则下,结合本地的状态进展,更加灵活地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五)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宣传,重视环保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政府应该意识到当今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通过多种途径和平台加大对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个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让自己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主人翁,真正地从自身出发,将环保工作落实到实处。政府应该通过各种环保宣传,让全社会意识到我们需要共同捍卫我们生存的家园,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曝光和整顿。同时引导更多人从生活的点滴做起,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政府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对经济活动中环境保护的先进团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励带动其他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提升人们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让全社会形成一个要发展还要环保的良好氛围,不断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部门要严厉处罚并且要予以公示,并监督后续的整改工作的进行。通过不断传播环保意识,不断落实环保工作,让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标尺,时刻规范着一举一动,共同发展生态经济,共同创造生态家园。
四、结语
经济保护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更是国家和地区良性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一方面看到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但另一方面也感受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给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甚至于降低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大气污染等糟糕的字眼笼罩着我们的生活,不得不承认,这都是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活动所造就的后果。我们不能逃避现实,要正视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不断加深对经济与环境之间联系的深化了解,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共存性,经济发展不能停下脚步,但是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够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这是得不偿失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环保先行的意识,坚持发展不破坏环境的循环绿色经济,每个人都争做环保卫士,树立责任意识,保护好环境才能发展好经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下的主要任务。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增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最终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进行的新态势。贯彻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可以优化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论文】相关文章:
环境保护的论文06-07
环境保护论文06-07
环境保护的论文11-02
环境保护学生论文02-26
环境保护学生论文08-16
[热门]环境保护的论文06-11
环境保护论文(热门)06-11
风力发电环境保护论文08-19
环境保护的议论文08-08
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