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理工论文>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时间:2024-07-03 16:10:14 计算机论文 我要投稿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5篇(热)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5篇(热)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

  【摘要】随着学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现在积极地影响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中等职业电脑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门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电脑人才,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文本作者将讨论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的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迁移教学

  1.导言

  学习实践的过程,特别是基础计算机应用对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要对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适应,并掌握和积累更多的经验,在面对全新问题的时候能够予以快速解决。大多数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

  2.学习迁移

  学习转移从自身涵义上可以理解为:在学习全新的知识、技能,或者解决新问题时,通常会受到之前已经学习过并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的影响。简而言之,属于已有的学习会对另外类型的学习产生影响。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对各种知识、技能的研究,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这同样属于一种研究,包含着态度、行为、情绪。建构主义最为注重的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知识产生的理解。移民是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的心理现象,学术界认为,移民不但能够发生于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生于行为和态度上。学习和移民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学习的地方,迁移就会发生,进行学习的个体在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活动即为迁移。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并不是无休止的,他们没有能力将自己所懂的所有的技能和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如果要实现学生课堂上学习后,接着结合课堂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必要培训学生。迁移能力。因此,学习转移已成为教育和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3.计算机应用基础

  在中等职业学习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教学任务为: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电脑应用知识和技能,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来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基本拥有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学习的能力,从而为他们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提供基本条件,并帮助职业更好发展;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信息只是,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信息安全规则,让学生成为在信息社会中健康发展的个体。

  4.课堂应用在基础移民教学策略中的重要性

  传统意义的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通常都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科书中的内容,以循规蹈矩的方式传授知识,而学生只会无聊和直白地来接受知识内容。基础移民教学如果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那么对于课堂教学的手段是一种丰富,同时增加了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愿意去聆听和学习。

  4.1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管什么知识,只要是主动学习,效果一定是最好的,被动接受通常成效甚微。传统计算机的教学,老师通常使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方式,部分学生本身就对计算机知识不感兴趣,认为枯燥乏味,这就造成了学习的效果不理想。不过,如果采用了转移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大家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教学目标也得以更容易实现。

  4.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这门学科操作性非常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学生,不但要充分学习理论,还要能够融会贯通,运用到实践中。在过去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总是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却轻视了学生的实践运用。有时在课程实践中,老师也只是安排学生进行自由练习,学生简单的练习,掌握度却不够,还有的学生利用电脑浏览网页,甚至玩游戏。这一简单的教学方式不但难以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还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得不偿失。

  5.国内计算机课程学习转移研究现状

  5.1学习转移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学者曹伟,赵雪梅站在学习转移理论的角度,联系教学的内容,总结归纳,通过教学实例等各个方面来阐述怎样实现科学的转化教学。学者韩静站在课堂教学实例的角度,以纵向、横向、案例迁移等诸多方面成功论述了知识转移规则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和帮助。罗锦涛主要阐述了有关实际操作、学习兴趣和感知知识的迁移,他提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必须要实现多次的课堂迁移才可以。

  5.2学习转移在计算机语言课程中的应用。李海兵站在教材安排、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视角,总结归纳了如何促进计算机语言学习转移的形成。陈明宇解释了怎样来实现计算机课程上的知识转移、情境转移、思维转移等。温冰冰等学者研究了问题语境的作用,新知识和旧知识的互动以及语言学习在转型中的积极作用。王文波指出,在C++课堂中,采用传统的鸭饲料教学方法,学生不易理解,记忆深入浅出,只是简单解释函数调用的顺序。如果他们能够积极利用积极的转变,他们将真正地改善教学的成效。陈雪芳对课堂教学予以了两方面的探析,分别是横向移民和纵向移民,对怎样实现移民进行了概念与原则的一致性、例证的重要性等多层次的探析。

  结论

  上面已经对基础计算机应用程序迁移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于能力和经验的限制,本文可能并不全面,并不涵盖计算机应用基础移植教学策略的各个方面。部分或全部这些可能会出现在讨论中。这些问题或表现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需要大多数同龄人的批评和纠正,并继续进行分析,查询和总结,从而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移民教学策略得到优化并提供更有效的参考更多的同事

  参考文献:

  [1]张涛.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xx.

  [2]沈忠美.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xx.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学生要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多媒体课件的产生是教学效果和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但对于传统的课件,其对教学内容、知识的表达以及呈现方式有一定的固化作用。相对于传统的课件模式,积件式的网络教学平台克服了其在教学过程中思路封闭、形式固定等弊端,真正实现了以不变的积件式课件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形式的“搭积木”的教学模式。该文研究了一种积件式教学资源平台,完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可以制作出适应各种课堂教学需求的积件式课件,达到个性化教学的需要。

  1 课件的特点及局限性

  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和在各种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第一代产物——课件,为目前人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的大大的便利,课件的产生是人们对计算机应用于教学工作的深刻认识。

  1.1课件的基本特点

  1)课件是课件制作者的教学习惯与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与教学任务的具体表现形式,反应了课件制作者所具有的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

  2) 从课件的制作过程来看,课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性质: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封闭性和便捷性。

  3) 由于课件制作者在制作课件时都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或是教学大纲为依据的,所以课件教学要求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符合要求的教学情境。

  4)一般课件制作者在制作课件时,都是以教学大纲或者是课本的章节安排为纲领的,因此大多数课件在制作过程中都是以教科书章节安排为内容,符合常规教学。

  1.2 课件的局限性

  联系课件的制作过程和制作要求,不难看出课件是教学中内容与方法、策略与思路的有机组合,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体现。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形式来说,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效果的反应、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体现,还是在教学环节的互动、知识的表示等多个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优势。但由于实际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有不同的教学结果和不同的学生响应结果出现,而对于同样的课件,当使用者有所不同时,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经验和教学习惯也会各不相同,教学对象也向多元化发展,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课件在辅助教学过程中的局限性。

  1)固定性和封闭性。课件式教学具有的固定性和封闭性是由课件的具体制作过程决定的。由于课件制作是以大纲或教材为依据的,以章节为制作单元的,所以课件固化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知识能呈现的方式和顺序的机械化和呆板。因此,“教案式”的课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件已经很难满足人们对教学的需求了。

  2) 由于传统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是按照都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策略制作的,一般都是以章节为基本单元制作的,所以具有整体性。但是这种整体性又限制了传统的课件在必要的时候不能够被灵活的拆分,所以在重新整合使用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这就导致了不同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重复制作同一章节相同内容的课件,从而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而不能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作深入的研究。

  3) 由于课件在制作过程中针对性很强,一般都只是针对某种教材的某个章节制作的,所以传统课件具有特定性,它只适用于在制作课件时所依据参考的相关内容,所以就导致传统课件很难做到资源共享。

  4)传统课件的互动性应该有所提高,以达到更加人性化的水平。传统课件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一味被动地观看课件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因而学习效率不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知识获取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发挥。

  2 积件概述

  积件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高度,是对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经过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之后,总结提出的新方法。积件思想并不像概念上所说的那样把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组合平台在技术上进行简单的数学叠加,而是对多媒体教学全过程的高度概括,是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的有机结合。基于积件的辅助教学系统可以提供教师自主制作积件式课件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实际教学情境,制作出满足学生需要,符合国家规范,提高教学效果的积件式课件。

  2.1积件思想的特点

  积件思想以其“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将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组合平台进行有机融合,在这种组合中,可以表现出制作者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独到的教学方法。积件的特点:注重人的主体性,基元性与可积性,可积性,技术标准规范性,开放性与自繁殖性,易用性和通用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与教材版本无关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等。

  2.2积件思想的理论依据

  积件思想起源于我国古代的辩证哲学,积件所具有的基元性和可积性正是易经八卦的核心的体现。积件素材以“以不变应万变”的哲学思想贯穿于整个积件发展的始终。这体现了基本规则与无穷变幻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积件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保障。积件思想突破传统课件机械化、简单化的封闭思想。它用发展、联系、全面的哲学观点看待问题。将结构、分布看似散乱的积件素材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教学情境为线索联系起来。

  2.3积件思想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积件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海量的存储设备的发展与进步解决了积件库存储积件资源素材不足的难题。网络联系起所有使用积件平台的用户,所用用户都可以通过积件式网络教学平台存储、下载、使用积件资源,积件库的扩充,使积件的开放性与自繁殖性成为可能。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更深层次的发展,为积件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技术基础。

  3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泛,是一门介绍怎样进行数字多媒体操作和处理的一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主要反映多媒体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作用,所以注重学习内容多种呈现方式的实现。在页面设计上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静态文本,还包括视频、音频、动画、链接网站、流媒体素材等多种表现形式,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导航页面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线性导航反方式,设计了基于概念图的学习导航系统,方便学习者浏览想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做到最大限度的避免迷航和认知超载的现象。目前,大多数网络课程资源拓展板块只是象征性的提供一些站,但这些网站的本质与学习内容关联性不大或者是与课程内容的不断重复,这很容易使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更从根本上反映了这种重复性带来的负面应用。

  4结束语

  在积件思想的指导下,设计积件式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使教师能够灵活、多样、快捷、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中的多媒体资源,省时高效的制作出满足教学工作需要、符合实际教学情境、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广受学生欢迎的积件式课件。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3

  微课,利用信息技术与认知规则相结合,提出了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和扩展材料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理念在提出之初就得到了广大教育学者和学生的认同,微课从国外到国内,从最初的尝试到各类省市微课大赛,从各大网站学习推广,到广大师生自己制作并上传各科各类微课作品。微课来源于传统课堂,一对多的教学,但是又有别于传统课堂,可以更好的做到自主学习,重复学习,配合传统课堂尤其能显示其强大之处,尤其适用于教学中重难点的剖析。

  1.微课的主要特点

  (1)时间短:微课一般以视频的形式予以呈现,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解决某个特定问题而存在,和传统课堂比较,微课应该是浓缩的精华,是课堂的核心体现。(2)内容少:微课时间短,用于解决的问题相对突出,比传统课堂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职业教育中,微课可以用于课堂重点知识的强调,也可用于师生共同突破课堂难点,当然微课在职业教育中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青睐,主要还是由于微课可以在实训操作课程中重复多次学习,以便解决。(3)方便传播:微课从出现之初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获得大家的青睐,也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自身容量一般不大,在现有的网络带宽下,能够高速,有效的进行传播,利用学生现在都有联网功能的手机,可以有效的使用微课配合课堂的预习和课后重点知识的回顾。(4)主题突出。一个微课解决一个问题,课堂可以存在多个微课,但一个微课只解决一个问题,主题突出,不拖泥带水,让学习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的解决认知需求问题,以此为基础,也更好的控制了单个视频的时长和容量,让微课制作者和学习者目的性更强,以免在学习过程中分心或过于宽泛。(5)创作门槛不高。微课形式多样,人人都能成为创作者,创作录制工具是其次,主要是创作者的微课思维和微课定位,实现过程一般比较简单,制作者大多也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会有太多的人过于纠结微课的形式和微课的内容的严谨性,只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和教学中的专长就能解决一些课程中特定的问题。(6)成果传播途径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的社交账号,公众号等,由于微课容量小,时长短,能够快速的进行成果的传播,有效的提高单个微课的最大效果,也便于优秀课件的快速传播,甚至于优秀作品还能在互联网上用于盈利。(7)时效性强。微课可以是多次录制的成功品,可以有效减少教师在日常公开课课堂中的焦虑,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将教师充分体现出来,能够更好的让其他学习者进行系统的认知和学习。

  2.中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薄弱。学生从初中进入中专院校后,学生的初中计算机学习情况参差不齐,有部分初中学校甚至为了取得较好的中考成绩,将大量的计算机课程用作文化课教学,而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是按照学生在初中学校有完善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难免会出现预计不足,课程开展困难等多方面的问题。(2)学生个体差异大。学生由于家庭、区域、个体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各个班级学生对于课程项目任务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教师教学难度加大,很难在课前制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传统的小组讨论等方法能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3)学习兴趣不高。中专学生大部分是没有达到高中分数线的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差,而且由于计算机在家庭中越来越普及,学生的新鲜感也没有以前那么强烈,对于新兴事物的探究也相对弱了许多,而且渐渐的也成为了普遍现象。(4)沉迷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同学较多。中专学生中有很多同学就是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的受害者,初中时间沉迷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上不去,自控能力差等也是重要的问题,这导致他们在多门学科中都很难集中注意力。

  3.微课教学如何提升教学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当前热门的教学平台一样,微课在教育教学领域必将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对于学习者而言,微课也能极大的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反复多次的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理解,操作,巩固,教师也可以得益于微课的授课模式,让难以把握的重难点在微课上得以体现,让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提优补差。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移动端上网变得促手可及,同时利用微课配合各大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够有效的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同时也可以进行充分的资源共享,让优秀资源得到快速的传播,让好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推广,让全球共听一节“优秀课”。

  4.前景展望

  微课在于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师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将课堂重难点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利用微课进行辅助,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也变填鸭式教育为自主学习教育,教师也可以根据其他优秀教师的成果,进行学习和观摩,然后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xx,(10):61-65.

  [2]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xx,(23):55-58.

  [3]严志嘉.围绕学情创设情境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J].高教论坛,20xx,(04).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4

  教学有效性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从研究教师如何有效地讲课,再到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开展。在高职院校中,各专业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与学生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于让学生在教学中受益,不但在教学中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获得与课程相关的创新发展能力。

  1课程特点

  1.1高时效性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更新也在不断进行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部分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应与时俱进。因此,相对其它课程而言,计算机相关课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1.2高实践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涉及的实践操作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这些内容实践操作性强,教学的重点在于利用有限的课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有效性的现状

  2.1缺少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

  目前,教师基本都能够做到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知识拓展,但也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理论课,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大多是记忆性的,很少提出能够鼓励学生思考和推断的问题。实践操作课,大多是针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实践任务,很少能够布置一些探索性和创造性的任务,从而导致学生在将本门课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仅仅能够应付教师讲过的知识点,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不够

  随着高校教师科研要求逐年提高,很多晋升指标与科研挂钩,这使得不少教师将教学的精力转移到科研之上,对课堂教学不够重视。教师不愿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精心地准备教学上,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学生也养成了不愿主动思考、有了问题不愿意提问、得过且过的习惯。

  2.3学生学习兴趣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兴趣和时间分散较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大多集中在“理论知识枯燥”、“实践操作提高困难”,同时也有少量同学觉得“内容简单”。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教师近几年明显体会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2.4学生喜欢实践课却疏于实践练习

  学生对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等上机操作内容的学习兴趣高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但是这种积极的练习大多只是停留在课堂之上,较少有同学能够在课后坚持练习或自主进行探索性的练习。

  3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学有效性包含“教”与“学”两个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需分别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3.1激励机制,培养教师教学热情

  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以及心理状态都将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课堂教学积极性不够高的原因在于工作评价制度。高校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主要是以职称评聘为目标,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将科研作为职称评聘标准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学通常却只要求能够达到一定的工作量即可。也就是说,只要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的好坏对教师的影响并不大。这种现状不但没有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有些教师认为,高等教育中教学并不重要,学生学习效果主要在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是优化教学创新策略的主体,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从学校层面上应充分考虑优秀的教学与优秀的科研之间的关系,建立有利于激励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机制,为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造良好的平台。随着教师对课堂教学积极情绪的增加,教师对课堂的情感投入、教师与学生之间愉悦的氛围都将水到渠成,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3.2以用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中常有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课程内容,而不重视学生是否在认真地接受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未能给予及时的关注,这种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思维和兴趣上的需求,在教学有效性上尚有欠缺。学生对课堂的主动性通常不是自发的,也很难靠自觉去维持,而是需要教师积极有效的创新教学及灵活的教学方式去激发的[1]。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学生毕业证书挂钩,课程不及格或不能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将不能毕业。这是从上面施压,学生首先意识到,无论用还是不用,都要保证认真对待的态度。这是从制度和要求的角度出发,引起学生的重视。其次,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数不胜数,应选择与学生专业和生活贴近的教学案例。这样,一方面是因为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案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得到很好的应用,进而对课程的理解定位为可以学以致用。再次,提出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有效问题,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交流互动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对“问题”的设计是达到学习效果的关键。当很多学生的兴趣都被引领到课程的学习中时,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余的一些缺少学习目标而随波逐流的同学很容易被感染,进而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努力学习。

  3.3典型学材,特色教材,优化课程资源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是与时俱进的`,其教学内容也需要随之更新。教材以及教师提供的素材是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的主要资料,二者的质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目前各大出版社出版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种类较多,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形势下,应谨慎地选取教材或自行开发编写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色教材,在必要的时候应及时更换教材。在选对选好教材的基础上,准备典型的学材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师对教学的准备要远远超过教材,应对教学内容做一些必要的扩展,以保证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相关技术发展的最新状况;其次,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知识点合理的教学素材、难度适中的课后作业、创造性的预习任务等,都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好帮手。在做好教材、学材建设的同时,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观察、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基础及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基础的逐年变化而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不是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随着学生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

  3.4有效作业,减负的同时提升效果

  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应精挑细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对于理论知识的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重点难点突出并且难易度适中,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提问或训练。对练习的时间也要把握好,不要让学生感到倦怠。对于上机操作部分,学生往往在基础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选择训练任务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内容,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然要求;其次要注意难易程度的层次性,若任务太难,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而过于简单又会让学生觉得学不到知识。课堂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练习时不断巡视,在学生有困惑的时候及时给予讲解。建议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带有探索性的任务作为课后作业,并能够及时讲评。探索性的作业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及时地讲评作业中的错题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很有利的;对优质作业的展示,也是对同学们的激励。进一步来讲,如果能够安排学生相互辅导或成立学习小组并认真执行,做到以学带学,也是对学习效果的有益补充。

  4结语

  落实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没有单一的框架和规则,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相结合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5

  摘要:为了切实保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安排、教学组织、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通过几年不断的实践证明了,我院学生参加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普遍高于全市其他高职类院校,20xx年的合格率更是排在全市49所高校第一位。该文就课程安排、教学组织、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实践谈些体会。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上海市

  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从高职类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来讲,通过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是为学生对将来的学习打下计算机技能的基础,考证通过率是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之一。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同时把提高考证通过率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1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我院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性很大,这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薄弱,office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基本技能不高,距离计算机应用教学目标差距较大,因此教学任务很繁重。

  2课程建设的实施

  2.1改革学期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新标准

  在综合考虑了课程学习目标、学生现状以及设备资源等问题后,对120课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安排为:44+64+12课时,分别在三个学期进行。明确了教学目标:把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对学生的应知要求;把office软件操作、网页制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技能作为对学生的应会要求。

  2.2围绕任务组织教学,完善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确定了学什么,接下来的教学方案设计则是解决怎么学、如何教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该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小的实体案例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设计教学任务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些任务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模仿学习,重在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有些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检查指导,重在熟练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些任务是开放性的创新任务,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程都在机房进行教学,实现了更加充分的实践教学,边讲边练、边学边做,有利于实现双向互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利用广播功能,教师把授课内容与操作步骤实时传送到每台学生电脑的屏幕上,清晰直观,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利用监控功能,则可以观察到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利用录屏软件将实例的整个操作过程完整清晰的录制下来,使学生在自己操练时可以重复观看;利用文件传输和作业提交等功能,极大的方便了师生交互,提高了教学效果。针对部分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差的问题,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学校专门安排班,使那些零基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以便他们跟上课堂教学水平。在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参与全校性的技能比武,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加灵活的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里的这些操作软件。在第三学期,除了正常的12学时的课程外,为了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排课,老师们牺牲课后时间,留下来为学生开放机房安排课后辅导,每班每周有一次课外上机时间,在参加市统考前每班能有4次课外上机练习,每次2小时。这些措施对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保障与促进作用。

  2.3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

  2.3.1选取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及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选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同时补充自编的上机习题集一本。

  2.3.2制作课件

  通过多年的授课实践,通过集体备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案、课件,所有课件均由题目、素材、样张、操作视频组成。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考试环境,在平时上课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案例转成电子版教案,让学生一边看电子教案,一边做实验操作。

  2.3.3开发试题库与学生练习软件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不仅有操作部分还有理论部分,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论题的知识,我们开发了web版的理论题考试系统和单机版的试题库,让学生能够随时练习和自测。

  2.4建立相对公平的考核机制

  2.4.1严抓平时成绩,合理组合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由出勤、纪律分与练习、测试分组成,每次上课老师都需要点名,每次课结束都需要学生提交当天的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中还有一部分的惩罚和奖励机制。学生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40%)、期中考试(10%)和期末考试(50%)成绩三部分组成,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45分以下的,总评直接定为不及格。

  2.4.2坚持教考分离、交叉阅卷的考核模式

  统一出卷:由任课老师轮流出每年的期末试卷,每年由4-5位老师组成一个出卷小组,每位老师出同类型的试题12份,然后由组长将试卷再重新编排。这样能够确保12份试卷在难度上相对统一。规范考场:每个机房作为考场时,安排25-30人一个考场,以确保学生之间相互隔离,考前30分钟监考人员到场做好考前准备:开机、发放本场考试试卷、控制学生机。考场中都安排一名担任该门课的老师在场参加监考,以便回答学生合理问题、解决试卷错误或电脑故障。考试结束要做好相应记录并备份数据,整理上传学生考试数据,最后清理每台电脑上的本场考试的数据,为下场考试做准备。交叉阅卷:每位任课老师在考试结束以后都将按照规定拿到非自己班级的学生数据,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阅卷,并将成绩交给任课老师,由任课老师完成最后的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总评成绩录入并打印,再完成试卷分析表,对自己班级的学生做出一个整体评价。这些试卷分析和成绩统计信息会公布给所有任课老师和相关班级的'班主任,通过这些信息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在后续课程里加以强化训练。

  3总结

  在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中,运用了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期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深化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考核评价方案,编写配套的教案、学习资料、试题库,编制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教风与学风相互促进,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保证了学生在上海市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在20xx年度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全市49所)合格率排名第一,以下是近几年我院与全市高校的数据比较: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老师在课程上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支持、教务部门的协作、各班辅导员的配合。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技能的要求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必然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编.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于平.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教育与职业,20xx(21).

  [3]上海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上海市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20xx年度考试评价报告.上海市教委考试院,20xx.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6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阶段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等教育已经迈向大众化的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大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十分重要。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计算机与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认识,能够做到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的文字、数据处理。现今,高等教育普及,大多数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均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计算机专业或系统开发人员,而是让学生成为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综合型人才。

  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性与应用性教育十分关键。由熊江等人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一书就是根据这一教学需求而编写的,已经作为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使用。该书共分为九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围绕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来设计。第一章主要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进行阐述,其中包括计算机的起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以及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第二章主要阐述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分别对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总线等元件进行了详细介绍。

  第三章主要针对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进行研究,概述了操作系统的.功能、基本特征、发展与分类等,并对现在普遍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7 进行了介绍。Windows7 的基本操作包括窗口、控件使用、文件与文件夹、资源管理器、库的使用以及控制面板等。还对Windows 7 的磁盘管理进行了阐述,包括磁盘的分区、格式化、清理、碎片整理、备份与还原等。第四章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概述,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物理组成、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Internet、万维网与电子邮件、网页设计技术以及网络安全等内容。第五章对办公软件Office 的应用进行了阐述。首先对办公软件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针对文字处理软件Word20xx、电子表格Excel20xx、演示文稿PowerPoint 20xx 等的日常操作进行了详细介绍。第六章介绍的是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以及软件工程等。第七章主要对数据库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关系数据库基础、Access20xx 数据库的使用。第八章主要对多媒体技术进行概述,简要介绍了多媒体技术、Photoshop 的操作使用、Flash MX 的基础等。第九章对常用的工具软件进行了介绍,包括系统软件类、信息安全类、教育学习类以及其他类别的常用工具软件。在每个章节的后面也都设置了相关习题供学生练习、巩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讲授教材内容与学生实践操作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是在计算机房进行的,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充分调动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示范、大家操作等方式来开展教学,大大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第二,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中不仅要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后自己动手操作,能大大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第三,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为了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一书中的知识点通常都是从演示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引出概念,然后回到问题当中,让学生用刚刚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十分注重实践性。例如,在运用Word 进行图文混排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演示一段版面精美、功能使用说明齐全的文字,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文字来设计图文混排。教师再将功能进行分解,分别说明各种效果的实现方式,接着学生就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来实现例题的编排。学生掌握之后,教师再对学生提出更具有综合性的要求。例如,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实验设计、使用各种排版功能及图文混排效果等,图片、文字位置的选择与设计均由学生自己决定,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7

  摘要:在现代办公环境中,计算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当前广泛流行的网络环境中,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用人单位对高技能、基础扎实的计算机人才也更加渴求。基于此,教育领域也更关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不断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引言

  计算机技术是目前十分热门的学科,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经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理念及方法进行阐述。

  1、更新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论,运用各种教学设备或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独立使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教他们掌握知识。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当前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建立一个平等、公平的教学环境,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以“Word”软件为例,许多学生将它仅仅看做是一种打字的工具。对于持这种观点的学生,教师应循循善诱,指导学生使用该软件来设计贺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明确教学目标,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等,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应用能力发展。这样,可以有效地克服同一教学目标带来的弊端,完成教学改革。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更新的基础上,应取消、合并、压缩部分老或重复的内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是岗位上的操作员,所以实践主要是文本输入培训,确保学生文本录入快速、准确。

  3、坚持“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式

  这里所说的“精讲”不是指所有方面,指的是课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解释,以便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学;“多练”是强调培养学生的技能,增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频率;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践,促进学生操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准确性和快速性。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只有在实验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精讲”的关键是“更多实践”,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实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指导与知识教学应结合起来,做好细节工作,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保证课堂内的信息量。

  4、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为完成“精讲多练”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改变以往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与多媒体机房来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充分发挥因特网、校园网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适当地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条件,实现直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在使用电子教案进行讲解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做到图文声并茂。再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软件运行的具体过程,应当让学生利用软件进行实时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及直观性,授课的速度也得到了改善。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借助这一平台为学生解惑。

  5、加强教学督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来建设计算机教学队伍:第一,严格执行教务处负责制。负责人不定期地到课堂听课,了解课堂情况和学生课上表现,准确掌握教学的开展情况,同时要求教师之间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二,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对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讨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第三,鼓励教师在职自学。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及老教师举办教学讲座,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青年教师要主动拜师,虚心请教,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第四,多开展向兄弟学校学习的活动。组织教师去学习、参观,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此外,还应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或省市举办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会议,参加全国或省市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及论文写作活动,参加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使教学经验得以应用。

  6、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非常必要,要持续开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海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装备制造技术,20xx(02).

  [2]周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14).

  [3]张润英.对电大开放教育本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xx,(05).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8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低逐步成为了评判人才的新标准。受此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前已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调查显示,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大多数在应用微课程教学时,还存在不足,所制定的教学方案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水平,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微课程应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之中,相较于传统课程,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运用灵活等优势,不仅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同时还可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分析探讨了微课程在我国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就如何更好的发挥微课程教学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中的作用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在移动互联高速网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微课程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大量研究证实,微课程可通过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计、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微课程还可作为教学辅助资源,通过将课程相关配套资料放进校园网服务器共享目录中的方式,可为学生学习资源的寻找提供便捷,帮助学生解决资源寻找障碍,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面对不断发展的微课程教学,教育领域现行的教学模式将面临着巨大挑战,以微课程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必会给传统教育教学带来系列变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掌握正确的改革方向才能确保改革的效果。为此,本文以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出发点,就微课程的计及应用过程中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分析。

  1.微课程内涵及特点

  微课程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一位学者与20xx年提出,指将教严格筛选和界定后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支撑教学音频或教学视频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课程,微课程具有切入点准确、课程容量小、学习方法灵活、问题核心集中、应用途径广泛等优势,不仅使用与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同时还适用于网络在线教学,极大的拓宽了教学途径。从微课程特点来看,微课程教学具有微时间、微含量、微容量等特点,具体而言:①微时间。微课程所录制的视频长度通常在8-10min之间,课程时间较短。②微含量。微课程的核心在于对某一学科的具体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解决,因此所涵盖的教学内容较少。③微容量。微课程主要利用微课视频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微课件、微反思、微评价等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上述资源容量均较小,综合不过几十兆字节。

  2.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微课程应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提升学习者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但就现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对微课程的开发及概念认识不到位、课程设计不合理等,使得微课程的应有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的发展核心应当是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创意的教学形式为辅,但部分学者、教学在设计微课程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为了“微课程”而“微课程”的情况广泛存在,部分学者或教师设计微课程甚至只是为了应对改革或参加比赛,导致微课程教学流于表面,不仅未能增加课堂效率,反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3.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3.1课程设计从内容入手

  在微课程教学中,视频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展现,同时更是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知识点的融合。为更好的发挥微课程在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质量中的应有之义,首先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在设计课程、制作课程视频时做到从内容入手,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论文写作为例,在设计课程之前应当对学生当前的Word软件应用水平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微课程视频,确保视频涵盖大多学未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视频掌握Word写作基本操作并运用软件完成论文格式设计。

  3.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形式

  不同的课程形式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为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应当以学生兴趣为基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形式。以论文目录生成操作为例,教师可采用引导式课程形式,首先,教学开始之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然后将目录生成分为几个步骤,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操作的熟练度。

  3.3增进交互性学习体验

  微课程教学主要以新颖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完成更高效率的'教学效果,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微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其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军更加直接、明了。在微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增进交互性学习体验是确保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故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首先应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设计交互型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加强对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视程度,设计相应的可涵盖远程互动交流的教学环节,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便捷和实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3.4加强教学工作总结

  定时对微课程教学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计划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是微课程教学提升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在微课程教学完成后,应当及时做好总结工作,结合学生意见以及存在的不足来调整设计方案,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4.结束语

  微课程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当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结合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课程设计。但同时要注意到,作为教学领域的新生事物,微课程教学在现阶段的应用中还存在不足,究竟适合哪些教学场景还有待探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提高有哪些有益之处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孙慧霞.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xx,(5):118-119.

  [2]赵明.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xx,(34):108-109.

  [3]米娜娃买买提.浅谈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xx,(2):77-77.

  [4]周华.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制作,20xx,(10):128.

  [5]黄瑞国.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9):133-134,138.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9

  摘要:以问题为导向是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本文主要从PBL教学模式概念入手,重点对PBL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及其在高职计算机基础实训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希望给行业相关人士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PBL;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

  传统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法主要以授课为基础,对学生学习创新性、主动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明显效果。而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则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授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现实世界的教育模式。本文主要将PBL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中进行具体分析,并通过大量实践得到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成果。

  一、PBL教学模式简介

  PBL教学模式是对建构主义与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主要将问题和学习有机联系在一起,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将学生主动学习放在主要位置上,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并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现实问题,来充分发现隐藏在问题之后的知识,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具体说来,PBL模式的主要内容包含向导问题、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教师指导以及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在PBL教学法中,主要强调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多元化学习途径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同时其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比较看重,重点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外部支持与引导的重要作用。PBL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有效发挥向导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PBL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第一,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PBL教学法主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对问题情境的真实性设计,吸引学生主动研究和合作解决,从而发现隐藏在问题之后的知识,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运用PBL教学法过程中,分组合作是基本要求。在小组中,各个成员通过讨论的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各自承担自己的任务,并将最终的成果予以汇总。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互相学习、增进了解、扬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第三,科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强调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具有众多优势:一方面能将学生各种疑问、学习障碍充分暴露;另一方面还能对学生的才智、思维和个性加以展示。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自主查阅资料以及和其他同学、教师交流的方式及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三、PBL在高职计算机基础实训中的应用分析

  本文以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Excel20xx的数据筛选”为例,进行分析,对PBL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

  1.教师提出。

  在PBL教学模式中,以向导问题为起点,展开学习。为此,教师会先对课堂内容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例如:有个富豪的儿子被绑架了,犯罪分子要求家属拿出100万赎人,警方在接到报案后,迅速开始调查。依据取证、调查结果,警方锁定了部分犯罪嫌疑人,并做成了一张Excel表格。线索如下:第一,依据敲诈电话,确定嫌疑人为男性;第二,依据口音,辨别嫌疑人籍贯可能是河北或北京一带;第三,依据学校门卫讲述,接孩子放学的人身高170cm~18Ocm;第四,嫌疑人年龄在30岁及以上;第五,经过一系列调查,该人姓刘。根据教师给出的这一系列问题,学生该如何在大量数据清单里面准确选定数据,成为学生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2.分组讨论,再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分组后,通过对网络资源、教科书的.查阅以及小组成员相互讨论等,大大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最后由各组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具体结果可以运用如Word20xx里类似替换与查找功能,进行筛选。同时,教师可以借此引出筛选功能的定义及内容,并就如何运用筛选功能进行讲解,使学生对Excel20xx筛选功能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全面掌握。

  3.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

  学生结束讨论之后,各组小组长可以将问题解决的方案以幻灯片的形式在讲台上展示,并一一评价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并对自己所掌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检查,其他组员可以进行一定的补充,以求方案的完美。同时,教师也进行相应的鼓励、强调和补充,以达到深化教学概念,讲解教学知识的目的。

  4.教师总结与反思。

  最后,由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依据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对PBL模式的应用价值与意义进行反思,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快速提升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基本技能及应用水平,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PBL教学法,明显提升了学生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高等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捷.PBL教学法在网络信息检索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xx(20).

  [2]谭萍,邢玉娟.PBL教学方法在数据库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3).

  [3]张杰.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xx(3).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0

  摘要: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是体现在各个方面,每个行业都在与计算机相互融合,利用计算机发挥每个行业的优势,这个已经是当下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使用使得计算机的重要性不断的提高,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不断的在更新变化,技术的不断使用和跟新是计算机在行业内发挥作用的关键,当前的计算机行业形势是人才需求量大,各个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每年都在增长,当下最有火的有: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等,这些职位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催生了这些职位,计算机的发展史很短暂,才仅仅有八十年左右,有了计算机的出现,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大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率的效率提高了很多,推动了历史的年轮,当前的计算机行业是前景很好,社会需要各方面的计算机人才,所以,计算机在中职教育当中应该是面向市场的,必须是符合市场的发展形势,做到和市场的紧密结合,不断的更新技术和教学方式,培养出高端人才,让学生真正的有过硬的技术,这才是陪样社会技术性人才的正确方式。面向市场需求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是必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为计算机发展很快,必须要不断的跟新计算机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基础教学是学习计算机很重要的部分,社会的很多新技术都是来源于旧知识,基础的教学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帮助很大,所以我们必须的细细考量怎样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给做好.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应该是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和改革:

  1教学目标的分析

  由于计算机这一行业的方向很多,但是最基础的是有四大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数据结构,这是门课程是所有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必须要把这四门课程基础打好才能为以后的计算机学习做好保障,由于现在有些课程教材还用的是以前的老教材,虽然很不错但是有些地方我觉得还是有点晦涩难懂,还有些地方应该从新的编排,这是教材方面我们要选择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是对除了这四门基础课外应该补充的其他方面的知识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应该在计算机市场、网络、大数据、AI、计算机操作系统等中级计算机技术是非常有前途的。这些计算机方面都是非常的流行和当系紧缺的方面,不过我们是提供学习的方面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平板、笔记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这些现代化可联网设备,都离不开操作系统。现在各样的操作系统有很多。常见的如windows系列、linux系列、MAC、安卓各版本,也有不常用的通用匿名操作系统、军用类系统。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硬件,其最核心的为运算部件。我们日益依赖的网络、水电供应,也离不开计算机。至今计算机已经发展到4代,第五代计算机也离我们不远了.因此对于计算机的学习我们应该是很认真的对待和考量的,课程的安排我们在学好基础课之外,应该是补充学习新技术,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了解社会形势,掌握当前的技术

  2教学计划的改革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学知识就是能够使用到社会的生产过程去,提高工作效率,面向市场需求的中职计算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能够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做到游刃有余,我们必须在在学好一方面的同时,还要对多方涉猎各方面的技术.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有:打字速度必须要熟练的打字,这是学习计算机的必要能力,安排打字课,对这一能力进行考核网站制作:网站制作时当下用的最广泛的一种技术,站制作必须是学习开发语言,开发语言很多,有phpjavaC#js等等,java是工程型语言,我们建议应该着重学习工程型语言,应为java在计算机领域用的是最多的语言,就是当前最火的大数据开发语言也是主要是java语言,设立java开发语言课程是很关键的,我建议java开发的学习是重中之重,要贯彻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这项技能可以使得学生在工作当中经常会用到的新技能的学习:学习各种应用框架,例如:Struts2hibernatespringmytatisspringmvc这些是做网站的技术框架,还可以学习一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知识

  3教学模式的改革

  3.1师资力量的提高

  由于计算机发展很快,技术不断的革新,老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和教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学习和更新,不断的跟新学习才能够适应当下的形势

  3.2建立多媒体教室,以实战为基础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实战为基础,边讲边练是教学的一个好方法,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动手操作就能学的很快,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3.3加强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学生必须的好好培养的,只有技术的支持是有缺陷的,不管是社会的需要还是个人的发展都的有良好的品德,加强品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我们不仅要在课程上改革,我们还要加紧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用的社会人才

  引用:

  [1]王鸿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10).

  [2]王春国.《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15).

  [3]赵晓瑞.《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xx(24).

  [4]郭甲.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4).

  [5]任志新.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xx(02).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1

  为了满足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计算机技术变成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不仅能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打下良好基础,还能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来帮助。新的教学课程改革中要求课堂的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中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主要涵盖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管理、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与管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及网站的建立与维护等知识。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基本掌握音视频剪辑处理和网页制作的能力。但是,由于目前课程的设置还不够完善,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会统一学习这门课程,实际上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后所要面临的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却没有关注到这一点。因此,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处于所有专业使用同一种教材和类似教学手段的阶段,需要尽快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2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优势

  项目教学与CDIO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基本统一,CDIO模式的核心观点是“构思、设计、实现与运作”,即学生要参与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从项目的构思一直到最后产品的生产学生都亲自参与和体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实际应用能力。项目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实践操作,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优势。

  2.1教学目标更为科学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配合教师的节奏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学生需要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只是把知识讲给学生,最后教学考核的标准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项目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加科学,项目教学的目标是教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的考核标准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

  2.2教学过程更加活跃

  项目教学的课堂往往在保持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更加自由和开放,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教学过程更加活跃。教师不再运用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演示一遍规范操作,然后让学生跟着自己做一遍,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进行尝试,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修正和建议,整个过程主要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学生可以形成兴趣小组,主动探究一些知识原理。

  2.3教学成果更为出色

  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中教师虽然会与学生进行互动,但由于这种互动也是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模式开展,显得过于沉闷,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从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无法对知识开展自主学习与创新。但是在项目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和完成项目后获得的成就感。因此,项目教学的教学成果比传统教学更加显著,教学质量更高。

  3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设计案例

  以电子工程专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可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过程中参考如下设计思路。在进行操作系统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将操作系统中的文件与文件夹管理、安装与卸载应用程序这两个知识点设计为两个实践项目,分别是企业技术资料的管理和AutoCAD软件的`使用;在进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知识教学时,可以将PPT的设计、动画渲染和美化效果的知识点与电工实训中学生做过的产品相结合,让学生进行一次实训产品发布展示训练;在进行网页设计教学时,可以通过“个人主页”网站设计项目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在项目中页的编辑、制作和发布知识,还可以在项目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生练习如何更好地表达自我,凸显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

  4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施方法

  4.1明确项目目标,制定计划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们明确要学习的知识点,从而明确项目的目标,制定出合理的项目计划。项目计划可由学生分组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2制定方案并完成项目任务

  根据项目目标和项目计划开展实践,离不开项目解决方案的支持,教师应该给学生准备一些可以参考的资料,但不要完全讲出解决办法,要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独立完成项目任务。

  4.3课堂实践之后开展课外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知识点以后,就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师可以先演示一遍规范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再操作一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外进行实践,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4项目结束后的评价反思工作

  教师在项目教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项目结束以后,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教师可以做出一些客观评价,然后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成果,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5结语

  实践证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很好地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适应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爱上计算机技术,爱上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2

  目前,部分大专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课时比较少,甚至还被压缩,无法满足教学任务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对学生操作能力培养。考试模式跟不上形势变化,与课程目标脱节。师资队伍建设欠缺,观念陈旧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大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

  1.积极优化教学任务,科学合理分配课时

  由于大专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课时总量少、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因此任课教师应该科学优化教学任务,结合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对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做一些适当的取舍,合理地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从计算机技术应用者的角度出发,减少甚至忽略一些比较抽象复杂且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概念,重点突出实践操作性强的部分内容,尽可能安排上机操作。

  2.加大上机课时比例,合理安排上机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客观上这就要求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大上机课时的比例。让学生们通过尽可能多的上机实践来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同时这样也能加深学生对一些基础理论的理解。在上机课中,要安排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操作,并且授课教师和辅导教师应该根据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操作练习题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可以简单地示范整个操作过程,也可以事先把整个操作过程通过屏幕录像软件录制成视频文件并共享,以便他们在有问题的时候可以下载后进行自我学习指导。在学生自己操作过程中,教师除了解和回答个别学生的疑问外,还应当和辅导教师留意学生们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并在上机课快结束时或下次理论课中予以总结和讲评。

  3.开展层次化教学,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学习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这很难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接受情况。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别组成一些兴趣活动小组,比如计算机硬件的安装与维护小组,网页网站的制作与开发小组,数据库开发与设计小组等。授课教师还可以定期地给各小组学生予以指导,这样不但延伸了教学时间,同时也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效果。

  4.树立“双主”观念,整合教学方法

  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上机课中的指导作用。依据“双主”教学观念,积极调整教学模式,灵活地运用和有机地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层次式小组合作学习,基于任务驱动的目标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探索,主动深入地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

  5.发挥领导作用,推进课程发展和师资建设

  分管大专院校教学的领导和计算机教学的领导,要加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指导和投资力度,鼓励相关任课教师在课外时间加强专业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目前大多数大专院校已基本实现校园网络化,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园网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例如把教案、课件、教材、教学视频等教学材料放到网络上,并开设网上辅导等课外教学平台,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时间和空间,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6.改革考试模式,注重考核操作能力

  信息化程度高的那些大专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核方面,要开发或引进上机考试系统,完全取消笔试的考试形式。而对于那些信息化程度不高或教学设施无法满足上机考试的院校,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并尽可能采用机考形式或采用机考和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理论知识和操作部分分开进行考核,理论部分可以通过纸质试卷考核,而操作部分则采用机考的考核办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3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教学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离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而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素质,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加深,给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对本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和总结,借以浅析高职教学改革并提出以下具体教学改革方案。

  二、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因素

  1.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对于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首先还得在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尽管有些内容在中学已学过,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仍有差异。首先,要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本,让学生把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学深、学透、学全面,并能够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教学改革还要体现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不同专业等特点进行教学。可采用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分类指导等方法,以体现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改革理念。

  2.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引领性,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不应把教学目标只局限在完成“教”的任务上,而应注重考虑学生“学”的情况,甚至要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掌握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须明确并告之学生每次教学的目标、重点与难点,应知和应会的具体内容,且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真正学到知识。

  3.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模式与组织课堂形式。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模式,而应在教学中以突出以实践为主,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践任务中去。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加重要。目前的职业教育,过多注重单纯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细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较多,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带一”教学互助方法,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由一些吸收能力较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演练、示范操作。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方案

  1.教学目标的改革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和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应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而不是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2.教学组织方法的改革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区,有接触过计算机并学习过一些计算机课程的,也有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和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我们把这些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课堂,用同一本教材,很可能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听课吃力等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差别,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组织的改革,即实行分级教学。

  3.教学时间安排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强,若采用一周上两节课、上两次机的方法,

  许多内容将因得不到及时巩固而淡忘。比如:五笔字型输入法的规则,不集中一定的时间上机操作是不可能掌握的。而且有许多内容也应上完课就立即上机实习才有效,比如汉字输入法、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所以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集中时间强化训练。具体方案为:

  (1)根据教学计划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集中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根据学校计算机房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的进行。每一期学习结束就进行考试,这既便于考试的组织,又可减少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压力。

  (2)在保障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的情况下,可以实施“边学边练”的教学安排,即安排1个课时理论课,紧接着安排1个课时的操作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学到理论运用于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4.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克服谁教谁命题谁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增强教师紧迫感和责任心,应该推行“教考分离”制度,并注重三个环节:一是把好命题关,基本知识点可占80%以上;二是严格评分标准和评卷工作;三是科学地进行考试结果分析,即要求任课教师对考试成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找出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制定出改革措施和下阶段学习的目标。

  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的课程特色,在实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笔试,增加平时机考小测验,并将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让学生运用平时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以达到考核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面向应用、注重实践,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4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而言,在教学工作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毕业之后就有一技之长,直接可以顶岗实习,甚至很好的融入到公司中上班。为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在这方面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教育部门在高职院校中引入了模块化教学方法,该方法清楚教学重点,应用了情境教学法,同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考核,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计算机基础

  和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较快,因此其知识更新速度快,和职业技能有很强的结合度。当引入模块化教学后,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机基础内容,这种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重点,进而在实践中应用,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1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观察得知,在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大部分时间教师就是按照教案进行讲解,而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学习,整个课堂枯燥无味,而且学生经常溜号,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操作内容教学时,一般是在多媒体教室中,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台电脑,然后教师在进行内部、步骤讲解时,先控制所有电脑,然后进行讲解,整个流程下来没有突出教学重点,而且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可以自己动手练习的时间非常少,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2分析对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划分情况

  计算机基础课程较多,但是由于教学课时有限,而且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进行内容的划分,当科学的划分之后,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相关的内容实践性和针对性会更强,有利于学生掌握要点,在之后的实习、工作中都可以用到。一般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了六大模块。1)多媒体技术应用;2)Office办公软件综合应用;3)Internet网络基础;4)对操作系统的应用;5)中英文的录入;6)计算机的硬件基础课程。因此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课程的时候,一定要突出其专业性[1],以岗位任务确定工作完成程序主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这六大模块中,还分为了几个子模块,也就是对该内容的细致划分,然后又分成了几个学习单元,这样让学生按照这一课时进行学习,不仅学习任务轻松,而且掌握效率高。

  3模块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1交互式技能教学

  在应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时候,所涉及到的内容都是模块化教学内容,保证各个环节中所学习的内容都是有效的,在以后的实习工作中都有很好的用武之地。除此之外,和其他教学方式相比,其教学内容更加细致、深刻,突出内容众多,讲解的内容精而不杂,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的记忆效果会更好。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对不同的组别设置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也是由教学大纲展开的,这样学生尝试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据调查了解发现,小组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都有很大提高,整个课堂也变得异常活跃。当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后,各个小组组长进行成果汇报,然后组员进行内容补充[2],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大脑思维。之后要求各个小组相互沟通、探讨,互相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使用E-Mail、QQ、MSN、博客等方式和学生沟通,建立相关的群聊天,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如果有问题,或有新的发现,都可以拿出来在群里随时随地探讨,以多种形式进行交互学习。

  3.2个性化考核

  学习方式和过程的差异,得到的学习结果也有差别,为了公正、客观、综合的对学生做出评价,一定要建立个性化考核机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课程划分考试内容,并在考试中予以区分,内容根据学生教学模块制定,题型不能单一,形式要多样化,利用多渠道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笔试考察的时候,也要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考试方式多元化。评判试卷时,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置不同类型的考试试卷,然后让学生随即抽题,或者结合自己擅长的一点选择考试试卷,考试效果不仅会提高,由于题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学生掌握的内容也会更加全面,当完成考核之后,学生在拿着试卷交流的时候,也会丰富其知识点,强化对内容的记忆。

  3.3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开展网络教学,这要求教师在计算机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同时明确以后技术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制定短视频的时候,可以一针见血,避免视频时间有限,而大部分内容都不靠谱。将计算机精华内容录制小视频,然后进行视频剪辑和制作,添加一些有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点击率,让学生在寝室自主学习。例如办公软件Word教学中的邮件合并,学生对邮件合并域的插入与合并不容易掌握。例如在Excel数据表处理中,学生仅仅依据课本内容,很难从根本上理解IF函数、分类汇总等应用。

  4总结

  通过以上对模块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发现想要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大胆尝试和创新,同时结合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杨洁.模块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xx,07(9):6283-6284.

  [2]马宇.模块化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107.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15

  摘要:护理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占据整个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时代下计算机为医学教育提供支持,成为教育过程中应用的辅助工具,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探讨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当前我国护理教育现状,其次分析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在护理教育中应用发展的重要作用,希望发挥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护理教育;应用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应用,并且对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带来深远持久的影响,教育行业也不例外。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在各个专业学科教学中受到青睐和认可。护理教育是医学系统结构的基础组成部分,为适应现代教学发展趋势,培养出具备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的多层次复合型护理人才,必须发挥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作用,满足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2、分析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2.1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开始重视自身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背景下我国医学教学资源匮乏问题愈发明显。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社会对于护理人才的缺口形势严峻,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开设的护理教育专业难以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我国护理教育进入了全民发展阶段,涉及硕士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中等教育四个层面。护理教育是新时期教学规模迅速扩展,对于缓解严峻的护理人才形势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挖掘出我国现有的教学资源,专科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评价方式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

  2.2教学体系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的缺口,护理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体制。高等学校开始在护理教育中增设人文科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学以及社会研究学等综合学科课程,意在培养综合素质的护理人员。但是并没有涉及护理教育的根本,从整体教学体制上来改善现在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条件,不能有效融合新时代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因此现阶段的护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主导课堂的传统教学阶段,并没有充分发会出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我国当前的护理教育水平和发达国家护理教育水平相差较大,护理教育模式不够专业完善,教育体系不够成熟。现阶段医学产业缺乏对护理教育的整体认知,因此过快发展起来的护理教育规模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3、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各个行业领域都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在护理教育中引入计算机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同时这也是现代社会医疗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对护理人员素质的必然要求。

  3.1加强护理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具体是指将计算机和网络引入到护理教学课堂中,帮助授课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更容易引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思考。一般计算机作为物质载体,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需要及时搜索出大量的护理资源和可讨论案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同应用环境下课程采用的计算机软件版本有所差异,同时护理专业教材中配备的光盘也通过计算机在课堂放映出来,辅助教师教学。利用计算机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网络软件课程包含范围较广,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能够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计算机网络基础教育中可以随时掌握最新的护理知识和护理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针对学生缺乏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技能进行培养,一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学生都能够掌握计算机在护理实践岗位中的应用。

  3.2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且重视护理教育最新成果的传播和研究。发达国家比我国更早开展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并且从中已经相继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软件课程,促进了护理教育的进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符合当前我国倡导的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发挥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价值理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等方面来培养护理人才,直接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出来,以直观化、动态化和趣味化的形式让学生易于理解,尤其是在分析案例时计算机基础教育优势明显,让学生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次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符合现代医学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占据我国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实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坚持将计算机引入到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出辅助作用,有助于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完善我国的护理教育体系,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蕴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xx(11).

  [2]刘仕云,宋海波.新形势下医学院校五年制护理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文摘版),20xx(8).

  [3]黄艳群.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融入循证护理教育探讨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xx(2).246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相关文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07-0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08-08

计算机应用论文06-24

计算机应用论文(经典)06-25

计算机应用基础心得(精选10篇)12-07

计算机应用基础心得体会04-21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11-03

计算机网络应用论文07-24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论文05-18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