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理工论文>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的论文

环境保护的论文

时间:2024-07-03 16:53:56 环境保护论文 我要投稿

环境保护的论文【热门】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保护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环境保护的论文【热门】

环境保护的论文1

  1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对于水利水电设计中各环节的环境保护有明确的规定,并且伴随着设计环节的完善,对于环境保护应该更加明确其重要性。此外,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时重视环境保护能够提高施工单位在业内的综合竞争力,能够促进该行业的发展,使其能够更完善的服务于业主。同时,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初期,能够从环境、资源、绿色低碳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设计,这样不仅符合考核机构的要求,还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设计所需时间。最后,它还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设计成果的实际效益,能够提高该设计成果的使用周期。

  2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新趋势分析

  在当代社会中,水电工程的设计应该以环境保护作为设计理念,要从环境、资源、绿色低碳的角度来进行水利水电的设计、策划和施工,并且相应的策划机构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原则来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使得我国传统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环保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加突出环保理念,需要其他的相关专业来作为辅助,如建筑、机电、施工等专业,使得这些专业和环保之间能够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并能够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使得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过程中能够实现环境保护。

  3强化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环保理念

  3.1强化环保理念

  为了提高水利水电的设计水平,就需要在设计中融入环保理念,并且相关的策划部门在进行策划设计时要深化环保理念,将环境保护作为设计、策划和实施的指挥棒。首先,相关的设计部门、监管部门和其他负责人要深入强化环保理念,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要严格实现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其次,水利水电工程策划的专业人员要有环保意识,只有这些设计的骨干工作者能够重视环保,才能够确保环境保护的落实和其实效性。最后,设计部门和工程负责人要重视其他相关专业的介入,在调整各专业的效能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理念和内涵,并且环境保护直接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的实效性。

  3.2重视环保,提高设计产品的水平

  设计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核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并且提升工程的设计水平必须依靠环保的设计。在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符合时代和人们对于工程项目的要求和规定,这样有利于促进维护机构和策划机构间的合作。

  3.2.1项目建议书阶段

  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基本上要明确该工程的开发是否有巨大的环境制约因素,然后依据所分析的因素,来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为工程的立项提供了相应的环境依据。

  3.2.2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此阶段,可以依据环保评定将相关的环保报表为参考,来掌握该项目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且将工程设计机构和评定机构的契合作为主要任务,对于那些没有进行环境评定的项目进行环境评定。

  3.2.3初步设计阶段

  环保策略的设计和投资预算是环保设计的核心,该阶段大概描述了环保策略的整体分布情况和对文件的评定和审定意见。在该阶段中,对于影响环境的评定不再进行实施,但是依旧会依旧相关的审核意见和工程的设计调整的要求,对于评定结果再进行核实和评定。

  3.2.4技术施工阶段

  该阶段是在初设评定和审核的建议的基础上,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中,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一起落实环保设计方案和投资方案。

  3.3避绕环保敏感区域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要能够辨识并规避环保敏感区域,甚至缩短工程初期的时间,来开拓业主的受益面,有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从而提升工作效能。

  3.4与环保规划相协调

  目前,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人们对于上一层次的设计协调的探究十分重视,但却忽略了在环保层面上的统一协调的探究。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过程中,要经过不同层面概括性的探究比较,更完善的落实环保理念,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从而将工程效益和环境保护有效的融为一体。

  3.5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贯彻环保理念

  在工程的设计、策划和施工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环保理念。首先要增强环境保护专业和其他专业之间的沟通,如机电专业、建筑专业、施工专业和规划专业等。此外,要增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评定单位、技术审核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够统一设计单位和其他单位之间的环保工作重心,降低项目的设计时间,从而优化调整工程的设计,并落实环保的实际措施。

  4结语

  环境保护工作时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应该从工程的各个阶段来考虑,将环保专业和其他专业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并且由传统的水利工程正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工程的设计质量,还能够提高建筑单位的综合竞争能力,最终使得工程的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论文2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农林保护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农林保护工作的加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能够在之前的基础上将农林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有效提高,充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加强农林环境保护工作是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的进一步完善,可以实现农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就对农林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的意义展开论述。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林环境保护;意义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得到了长效的进步和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林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越来越堪忧。对于农林环境的污染问题,只有加强农林环境保护才能够避免生态环境被进一步的破坏。对于农林环境的保护工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农林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真正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接下来就以农林环境保护为基础,浅析在农林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所能够产生的积极作用及影响。

  1当前环境现状分析

  1.1当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当前阶段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意识形态中,许多的农林资源保护力度不够,随着树木乱砍滥伐以及土地沙漠化的日益增多,因为环境保护不当造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日趋重要。

  1.2当前农业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农业相关的技术人员的实际调查研究能够看出,当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非常的不乐观,农业环境问题也比较的堪忧。比如,当前许多的种植户对于土地资源没有开展合理的耕种,许多土地被荒废;一些游牧地区的农户对于当地的草原过度开采,许多草原逐渐出现了退化的问题;还有一些养殖户没有按照固定进行污染物的排放,不经过处理就流入到了河流中,对河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农户对于农药的使用过度依赖,对土地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当前的农业环境不健康,因此迫切需要改善当前的农业环境现状。

  1.3当前林业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搜集相关的数据能够发现,当前对于林业资源的乱砍滥伐现象还是时常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当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还有就是,当前许多的树木、植被被砍伐使得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局部环境、气候的不断恶化,因此必须要重视起农林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2农林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2.1防风效能

  针对一些具有较强风力的地区,通过应用农林资源能够形成很好地天然屏障,通过设置这些天然的屏障可以有效的改变附近地层面气流运动形态,将风力的运行速度有效的降低,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周围地面的保护将风力因素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降低可能出现沙尘暴的频率,确保可以有效的保护周边的城市和居民。根据相关专家研究能够了解到,每1hm2防护林能够对100hm2农田实现有效保护免受风灾影响。农林资源能够对风沙进行有效的防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及时可将风速有效的降低,其次就是可以改变风向。在防护林带设置具有疏透结构的组织,能够保证迎风面的防风范围在林带高度的3-5倍左右,背风面能够实现的林带防护高度则可以达到25倍左右,同时还能够起到很好地防风效果让风速减少20%-50%左右,要想确保农林具有很好地防风效能,让其功能得到发挥还需要充分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考虑农林的面积大小,一些风力比较强的地区要想将其风速有效的降低,就需要结合当地的风力实际情况对农林面积进行科学的规划,保证能够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林防风体系。第二个方面就是考虑农林的高度和其林带相距的距离。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气候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组成的农林体系也是各不相同的,农林体系所能够体现的防风性能以及保护高度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农林技术人员在进行农林防风体系构建工作过程中,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环境有充分的认识,科学选择使用何种农林品种,保证农林防风性能可以达到充分地发挥。

  2.2对生态环境的调控功能

  当前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很多气体污染物被随意排放到大气中去,这些污染物对于环境有非常严重的破坏,还有就是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当前的“雾霾”问题,就是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加强农林环境保护能够有效地抑制空气污染,农林资源中的植物可以借助自身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进体内,并释放出人类需要的`氧气,一些植物也能够将有害气体吸收掉,实现空气净化的目的。

  2.3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大家都知道的是,森林资源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水源的涵养,森林资源的这一功能在整个大自然的水循环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林资源可以实现对自然降水的吸收,借助自身的根冠可以实现大部分的降水留存,同时掉落的枯枝败叶还可以起到水源蓄留的作用,借助蒸腾作用向大气中返回。农林资源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根据研究了解到雨水资源的总量达到了500mm时,泥沙的流失量与林区面积相比可达100倍之多,会出现泥石流、山洪等灾害,所以借助农林资源可以将泥沙流失的情况有效遏制,有效实现水土的保持。

  2.4防尘效能

  加强农林资源保护还能够实现防尘效能,农林资源能够建立起生态复合体系,当出现沙尘暴的时候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林周边近地气层的中风场以及温度场,通过农林的作用让沙城暴得到有效的抑制,改善大气中污染因子的扩散问题,同时农林树叶中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可以很好地吸附和过滤尘粒。

  3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越来越高的环保意识,加强农林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对于农林环境保护工作,要充分注重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持续。作为相关部门一定要制定好保护举措,以原有基础制度为依据来构建更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保护工作可以落实到每个环节,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林莉.农林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09):254.

  [2]赵玉清.农林环境保护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xx(07):307-308

环境保护的论文3

  1验收调查重点

  新规范强调,验收调查的过程中,应重点核实输变电工程设计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提出的噪声环境影响的主要输变电工程内容,并核实实际输变电工程内容、方案设计变化情况和噪声的环境影响变化情况。验收调查时应结合环评报告中提到的敏感点,调查线路及变电站周边实际存在的敏感点。变电站站址从设计到实际建设基本无变化,因此敏感点情况环评中和验收调查阶段基本相同,目前大多数输变电项目是在可研阶段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可研阶段主要进行项目初步选线和方案论证,在初步设计阶段是施工图阶段输电线路路径经常会有局部调整,甚至个别地段还会友较大的变化。环评阶段确定的`环境敏感点不是很准确,评价范围也很宽。验收时一般调查沿线实际存在的敏感点。因此验收中常出现敏感点和环评无法一一对应的情况。

  2电磁环境影响调查内容

  新规范细化了电磁环境影响调查内容,要求对于33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输变电工程出线交叉跨越或并行情况,应考虑其对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综合影响;交叉或平行线路中心线距离小于100m时,应调查相关输电线路输变电工程名称、电压等级、与拟验收输变电工程相对位置关系。输变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多限于模型预测及类比分析。其中模型预测多限于对直线塔在无干扰、理想、满负荷情况下的电磁分布情况,对于含出线交叉跨越或并行情况的输电线路,尚无有效的模型对其进行预测。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于电磁环境影响的类比分析,也多限于直线塔。因此,对于需考虑多条线路对同一环境敏感目标综合影响的情况,需在验收监测时确定敏感点所在区域电磁场强度的达标可靠性。

  3声环境监测规定新规范要求

  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串补站厂界噪声监测点应尽量靠近站内高噪声设备。一般情况下课在每侧厂界设置若干代表性监测点,如有超标现象,应沿噪声衰减方向合理布点监测至噪声小于标准值处。变电站声环境影响一直是变电站周边居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变电站的主要噪声来源为变压器运行时产生的电磁噪声,冷却机产生的气流噪声和机械噪声。铁心硅钢片的磁致伸缩现象是产生电磁噪声的主要原因。机械噪声则是设备振动、冷却装置引起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风扇、油泵等。当变压器加电投入运行时,变压器油泵也要投入运行。油泵在运行时会产生振动,辐射噪声。当外界环境气温较高时,为了加强冷却效果,冷却风扇也要投入运行,同时产生振动,辐射噪声。由于变电站昼夜运行,变电站噪声又为中低频噪声,波长较长,不易被吸收,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大。变电站站内有多个噪声源,围墙较长,对变电站厂界单一布点难以全面反映变电站厂界噪声排放情况,尽量靠近站内高噪声设备布置噪声监测点,在没测厂界设置多个噪声监测点,十分必要。若超标现象出现,沿噪声衰减方向合理布点监测至噪声小于标准值处,可有效确定变电站建成后周边声环境质量超标区域,对分析厂界噪声和敏感目标声环境质量达标情况提供数据支撑,对后续公众参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钊 吴宝良 翟海波 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江津供电分公司 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环境保护的论文4

  [摘要]在淡水渔业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水环境是基础性条件。然而,社会经济及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淡水渔业养殖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淡水渔业生态结构及功能的破坏。基于此,本文对淡水渔业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渔业;环境保护;生态养殖

  1淡水渔业环境概述

  在我国社会经济、工业快速发展及人口密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淡水渔业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再加上人为捕捞,使得部分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功能急剧减弱,各类水环境危害现象发生频率愈来愈高[1]。同时,部分淡水渔业养殖模式较为落后,资源消耗较大,容易影响水体质量,并且排污、净化措施不够到位,导致淡水环境当中营养元素如磷、氮等含量较高,进一步加剧了水质恶化。总体上来看,我国部分地区淡水渔业环境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急需完善,相关保护工作有待加强。

  2影响淡水渔业环境的相关因素分析

  淡水渔业环境污染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因素[2]:

  (1)养殖药物。多数淡水渔业养殖户会选择杀虫剂、杀菌剂等药物来控制养殖水生生物病害;利用杀藻剂、除草剂等来抑制淡水植物生长,并且会采用杀杂鱼药物来控制非养殖类动物生长。在我国部分地区,淡水渔业是主要产业之一,整体养殖规模较大,所投入的养殖药物量也十分巨大。部分养殖户缺乏科学的用药习惯,甚至存在滥用药的`行为,再加上宏观监管工作不够到位,容易出现水体污染、水环境生态失衡等各种问题,反而不利于淡水渔业健康发展。

  (2)养殖饲料。淡水渔业养殖过程中,无论是何种养殖方式,都需要投入一定量的养殖饲料。这些饲料不可能完全被所养殖的生物消化掉,部分会残留在水体当中。相关研究表明,市面上大多数养殖饲料在水中浸泡时间超过半小时以上,其损失率接近40%。部分大规模渔业养殖基地每日投入的养殖饲料数量较大,很多未能够被水生生物正常消化的养殖饲料会不断累积,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一些水域较深的区域当中,一些饲料会沉入水底,这部分饲料会消耗水体当中的养分,容易滋生大量厌氧生物,会让水底生态结构受到影响。

  (3)工业废水及城市废水污染。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排放量愈来愈大。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方法并不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淡水环境及其资源受到持续性的污染及破坏,影响了淡水渔业发展。

  3加强淡水渔业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3.1大力发展淡水生态养殖产业

  传统淡水渔业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淡水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提升产值。经过一段高增长期后,渔业经济会逐渐放缓,并且淡水渔业环境破坏程度变得愈来愈严重,渔业产品质量也会不断下降,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显然是相悖的。淡水生态渔业弥补了传统淡水养殖的缺陷与漏洞。以草鱼养殖为例,可采用集约化精养技术进行养殖。在一定规模的淡水水域中以网围的方式实施集约化精养,通过投放大规格鱼种,以养殖大规格成鱼的方式来提升养殖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3]。又如,在生态养殖当中可采用软体动物控制开发技术。部分淡水水域水质及底质较肥,可为软体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软体动物不仅能够净化水质,还能够成为部分鱼类或水生生物的食物,为渔业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结合软体动物生长需求,实施针对性的养殖方案,能够实现滤食性鱼类与软体动物互利共生。通过生态养殖,不仅能够保持稳定的水产业经济产值,还能够加强淡水渔业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

  3.2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反映出淡水渔业的实际环境状况,便可提前采取一定措施来控制水环境污染。根据水域污染程度、污染因素及污染源情况,相关部门可制定保护性政策,避免淡水渔业环境受到持续性破坏。同时,要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并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渔业污染事故。地方政府要加强区域渔业环境检测网络建设,形成联网监测机制,进一步扩大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范围,并将相关监测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实现社会化监督。

  3.3加强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控制工作

  相关部门要发挥协同作用,相互配合,加强淡水渔业水环境污染控制,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等方面。首先,要加强污水排放监管。在排放所有工业废水、养殖废水及生活污水前必须采取净化措施,达到排放标准后,才允许排入淡水环境当中。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监察力度,若发现违规排放行为,以法律为后盾对违规对象进行严惩。其次,要大力推广科学水产养殖技术。由相关部门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科学饲养,合理控制养殖药物投放量及饲料投放量,避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等问题。另外,要加大污染源普查力度。在落实污染源普查及治理的过程中,还要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技术来修复水体,并做好相关修复评价工作,持续改善淡水渔业水环境质量。

  4结语

  在淡水渔业养殖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相关环境保护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并愈来愈受到社会关注。为此应通过发展淡水生态养殖产业、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及污染控制工作,对淡水渔业环境进行持续性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文武,王文玉,孙昳.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xx(17):290-292.

  [2]李建民.淡水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xx(03):177.

  [3]林益民.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下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水产科技,20xx(04):44-45.

环境保护的论文5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指人类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或者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措施的总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加上人口的快速膨胀,我国当前的道路系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急剧恶化。如何采取措施,更好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协调环境保护与道路施工规划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逐步成为环境学者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环境保护;道路规划;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加上人口的快速膨胀,我国当前的道路系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急剧恶化。道路规划指的是现代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道路规划根据人们正确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更加合理的道路建设方案,制定出适合群众生活和环境保护的最优路线,保证环境保护和道路规划的协调发展。道路规划必须从生态学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寻求环境保护和道路建设的有机结合。

  一、环境和环境保护

  (一)环境的定义和内容环境(environment)指的是人类和生物生存的基本空间,是影响人类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各种天然因素和人工改造因素的总和。

  环境可以包括空气、水、植物等物质因素,同时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因素;环境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自然环境一般是指没有经过人类的加工改造却天然存在的环境,自然环境以环境要素为主要划分点,可以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

  (二)环境保护的概念分析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protection)一般是指人类为了解决现实中或者潜在的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的综合。具体来讲:环境保护指的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各种自然资源并进行有效地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污染和破坏,进而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从而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道路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一)道路环境保护的内容道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和控制“道路工程与路域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逐步发展起来的。道路环境保护一般情况下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首先是分析因为修建道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形象以及产生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然后在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其次是在道路的建设、设计、运营以及施工的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出道路各个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和体系,从而使得道路在达到运输功能最大化的情况下,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道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指的是在环境运行过程中,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道路建设在施工过程和运营的过程中,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第一,如果道路在规划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实地的情况,不注意道路沿线的环境问题,就会造成道路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就会影响到道路沿线的生态平衡;第二,如果对道路的防护措施不当,就会造成道路沿线的水土流失、泥沙沉淀等环境问题;第三,脱离实际,对道路无休止的延伸就会破坏自然风貌,造成环境资源的损失;第四,道路上的车辆在运营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也会给道路沿线的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第五,道路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道路建设施工对沿线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如果要引起来大气污染、水污染、突然污染等,就会造成沿线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道路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道路环境保护,可以保证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通过对道路环境进行改善和保护,使社会的生产者们能够处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中进行生产和工作,同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来自外部的干扰和影响,是社会生产顺利进行。

  其次,保护和改善道路环境,加强道路环境保护能够更好地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道路的施工和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些如噪音污染、粉尘污染等一系列危害,对道路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保护和改善道路环境,加强道路环境保护能够促进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些新的设备对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有些进口的先进设备必须在没有粉尘、没有震动的情况下方可运行,所以说保护盒改善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三、环境保护对于道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如何实现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好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任务。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切经济建设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下,也就是说: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经济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和发展造成危害。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显示了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性,然而环境保护是人类任何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道路施工规划领域,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道路沿线的环境破坏,空气污染造成了能见度减低,水土流失造成了洪水的泛滥楼桥冲毁等因环境问题给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进步造成巨大的损失,使道路交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要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部分,最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自然环境问题的实质问题在于人类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过度地索取,而远远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并且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所以我们应该从中得到警示:我们要及时有效地解决环境保护与道路建设之间的关系,重视道路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搞好道路建设的整体规划,促进道路规划与环境的健康发展。

  四、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一)积极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首先要积极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保护体系,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检查力度,进一步强化地方与相关施工单位和部分的关系,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并加大惩罚力度,对违法者进行严惩,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其次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本管区范围内环境质量问题的监督力度,积极为本区的环境问题负责,认真组织和落实道路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监督各个施工单位的施工作业,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合理有序运行。再次,各个道路施工单位的法人和相关负责人一定要认真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积极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大责任。

  (二)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强化防范意识要大力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更好地防止施工不当造成道路沿线的环境污染。在道路建设的施工阶段,一方面由于施工单位施工工艺和施工手段的不正确和不合理,另一方面由于施工路线的规划不合理,就造成了道路施工沿线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要想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要在道路建设中做到填挖平衡、土方在开挖的时候要尽量避开雨季,加强道路沿线的绿化,进而可以有效地保护水土流失,保护施工道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其次,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要对废弃的石块斤进行妥善的处理,我们可以把道路施工剩余的石块放到远离农田的地区,把剩余的土方运到填土场中进行堆放,然后用压路机进行碾压,这样也

  可以用来进行种植绿化树木,同样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再次,在道路的施工过程中,要切实加强住宅区防护带的建设问题。

  一方面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及时安装防护隔离带,这样可以减轻噪音,维护居民的正常生活状态。另一方面,要按照时间段进行施工,比如在居民休息的时间段,道路施工单位应该禁止施工,减少噪音。在施工过程中,拌合场应该远离医院、学校、疗养院等有着特殊要求的地方,尽量减少拌合场对环境敏感区域的噪声污染。在施工爆破的时候,应该采用延时爆破的技术手段降低噪音和振动,注意动力机械的保养,使机械保持着最优的水平,从而提高居民的睡眠质量。

  (三)以环境影响评价为基础,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施工设计道路施工对于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同于其他的产矿企业。道路施工对于环境的影响呈带状分布,属于线性污染源。所以说:道路施工和建设在可行性论证的阶段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对道路施工周围的环境进行更加有效地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能够更好地识别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预防的主要措施。在道路施工的项目规划中,要争取处理好环境保护与道路施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路线要尽量避免穿过对环境影响非常明显的区域,比如说:生态园、自然保护区等等,要尽量保持生态环境原有的面貌,保护原有地址结构的稳定性。

  环境保护与道路施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道路施工建设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真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道路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道路施工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生态坏境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4]田平.公路环境建设与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年版.

  [5]黄小骆,黄良然,温少玲.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城市交通.1994年.

  [6]李凤腾,易定安.高等级公路绿化及体会.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报告集.1994年8月.

环境保护的论文6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各种农药化肥原料的滥用,导致土壤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污染,制约着当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理土壤污染问题,恢复土壤肥力,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1 农业发展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影响

  1.1 农业发展对土壤污染防治消极影响

  必须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土地流转是农业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土地流转与土壤污染防治之间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比如,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生物、物理等途径的影响,从而对土壤的结构造成破坏。另外,土地流转之前已经发生的土壤污染往往在土地流转之后才产生影响,这也会对农业生产、人畜安全等造成严重的威胁。那么,如何界定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责任,是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建立过程中所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传统土壤污染在防治的过程中,也会衍生出很多新型的土壤污染问题。比如:农药的施用。虽然目前国家已经提倡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但是很多农户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会大量施用农药,使得我国的农药施用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农药残留有一部分就会随着大气的沉降而落入土壤中,还有一部分则随着地表水深入土壤,这些因素的出现都加重了土壤污染的程度。化肥的施用。虽然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影响下,很多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已经越来越重视农家肥的使用,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深加工处理的农家肥中重金属的含量严重超标,如果农户盲目的使用农家肥,不但会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同时也会导致土壤出现重金属超标的现象。农膜的使用。大范围的.农膜利用对土壤造成的破坏则更加的直接和严重。机械化作业。由于机械的作业过程必须要使用燃油,而燃油的废弃物遗留到土壤中必然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同时机械化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也会造成空气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机械化作业的应用也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

  另外,随着规模化农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户采取大规模单一农作物种植的模式,不但对土壤的肥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发展产生了潜在的危害,如果发生农作物病虫害的话,将会严重的破坏大面积土壤的生态环境。

  1.2 农业发展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积极影响

  必须制定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农业规模化经营效率的稳步提高。而这也就为土壤污染的监管和防治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就土壤污染的防治而言,前期的预防所产生的效果要远远好于污染后的治理。只有在规模化管理制度的引导下,才能实现对土壤污染的实时动态监管。一旦发生了土壤污染事件,也有利于统一的治理与整改。随着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发生了大幅度的提高。现阶段的农户,已经充分的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比如,很多农户在使用农膜的过程中,都从以往的就地焚烧转变为循环再利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在先进的农业技术条件的影响下,而发挥出其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农户为了有效的控制和减少烘干机作业过程中扬尘向空气中的排放,就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自行设计了简易的除尘室,这种看似简单的设计,不仅有效的降低烘干机作业过程中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利用除尘室也降低了烘干机作业过程中,对周边居民所产生的噪声污染,这种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智慧,也为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治理土壤污染提升我国农业环境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由于我国农业用地的污染现象已经呈现出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而这一发展趋势也制约了农业经营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土地污染日趋严重的现象,必须建立健全并完善土地污染的法律法规,才能促进我国农业污染防治效率的稳步提高。所以,在大力宣传农业梯度污染防治法规时,必须引导农民以“治理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为基础,积极的参与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必须对土壤污染的监管与监测予以充分的重视,建立健全并完善土壤污染动态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的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强,根据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污染防治技術,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和修复措施,才能确保土壤污染防治效率的全面提高。另外,土壤污染法律法规的建立可以积极的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相关法律中所涉及的内容:法律执行主体必须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以及国土部门共同承担;相关措施的实施必须自环境保护部门发现土壤污染事件之日起直至整个事件调查完毕之后。

  2.2 利用农业发展进行土壤污染防治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必须以造福人类为前提。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农业规模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规模化管理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管理成本的投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智慧农业推广的力度,如果可以将土壤污染防治与我国智慧农业推广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建立全新的土壤污染监管机制,那么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控制土壤污染事件,同时也从根本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损失,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2.3 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激励环保技术创新与推广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民自身具备的智慧和动手能力,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同时,农民的生活与土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大力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农民自身的智慧以及动手能力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其自身的土壤污染防治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国家相关部门则应该加强其在知识技术方面的支持,才能确保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针对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创新和创造成果,必须予以政策和物质上的激励,积极推广农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先进经验,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3 结束语

  建立健全并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仅可以促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稳步提高,同时对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会推动农业经营条件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同时也促进了农民自身生活品质的稳步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土壤的支持,虽然我国现阶段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处于筹备和酝酿的阶段,但是相信在未来,我国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必将会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才能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龙.完善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xx.

  [2]林萌.关于防范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的若干思考[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xx(06):7-9.

  [3]何晓龙.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立法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xx.

环境保护的论文7

  摘 要:農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长久的根本。农业的良好发展更是国家稳定久安的保证,保证了粮食储备的充盈。农业发展如同度量衡一样,度量着国家与各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状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农业的生态保护尤为关键,要适度进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生态结构科学合理稳步可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是要点,不断的改善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工程;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二者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是关键。生态环境和农业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发展农业势必会影响生态环境,存在好坏两个层面;生态环境与农业相互关联,二者不可或缺,相互依存。如果农业中粮食产量降低,肯定是因为生态环境遭遇破坏的结果。生态环境想要平衡发展,一定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不正确造成生态环境负面影响

  1.农药喷洒不合理,形成生态失衡现象。为了解决虫害的繁衍与破坏,大面积使用农药喷洒成为人们解决虫害的惯用手段。即便喷洒农药可以高效达到杀虫效果,从而却造成了以食用害虫为本的鸟类的中毒死亡情况。与此同时,以鸟类为食其他生物也会有同样的遭遇。如果害虫的天敌大面积消亡之后,害虫会更加泛滥猖獗,那么农药的喷洒量更是会大量增加,这样的循环下去,就会形成土壤、空气与水的污染问题,最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2.土壤生态结构遭破坏由于耕作方式不合理。如果土壤的结构被破坏了就是由于耕作时不当产生的,比如旋耕方式。旋耕虽然实现了土地的充分利用率,但是却破坏土壤结构,形成松散的情况,生长环境不适合农作物。旋耕的方式使得有机物质分解力降低。此方式生态结构破坏后,人们使用施肥来提高产量,时间久了,削弱土壤肥力,降低产量。部分地区出现的土壤沙化以及沙尘暴都是耕作不合理形成的。所以应该合理改进生态环境与农业工程关系。

  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对策

  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教育宣传工作尤为重要。国家农业经济想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适度保护,做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改善,可以具备生态效应,还可以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保障食品的安全。想要更好的将生态农业环境改变,就要确保人们群众有非常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到人们群众心中,让群众思想觉悟提高,增强群众法制概念,同时是增大环境保护宣传最根本的目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最根本的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着手,彻底的解决这些污染源,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垃圾的出现率, 依此行,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与提升,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和保证。

  2.推行种养结合的结构调整。根据区域功能的定位与现有环境质量状况,合理划定禁、限养区,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养殖、以地定畜”的产业发展思路,调整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小区或规模化养殖场,引导农户由散养向集中化养殖转型;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粮油种植结构,提高特色高效作物比重,扩大秋冬种植面积。开展生姜联作高效栽培技术,加大无公害标准茶园示范区基地建设,加大中药材品种选育,优化品种布局,扩大种植品种数量。

  3.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大面积推广科学技术与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在科技兴农方面,还需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

  4.实施农村的城镇化战略。实施农村过多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减缓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城乡人口不合理的现实情况,致使全国大部分人员滞留在农村,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因此,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直接且高效的作用。我国也要保证人口的科学布局,不仅要保证农村人口能够转移到生活条件好的城镇,同时保证农村人民能够在城镇生活下去,这就要求政府在城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稳定房价,为转移的人口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城镇生活,并生存下去,实现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减缓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

  5.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现代农业耕作方式不断变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威胁,种类不断缩减。有许多药物都是从植物中提炼而成,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脱离不了这个生态圈。在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如果不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化趋势,人类发展必需的动植物将大大减少,由此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6.人类的生存环境的保护重中之重。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水、空气和土壤。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要确保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土壤容易受到污染,且自身净化能力有限,因而不当的耕作方式和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会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影响,土壤质量下降,且容易导致沙化、沙尘暴等。此外,过多的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水质污染,大面积的井灌则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过快枯竭,围湖造田会造成湿地生态失衡等。因此,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遵守自然规律,就很容易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要加深对农业工程研究实践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增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的意识。

  三、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好实施生态工程的研究

  1.农业工程研究实施的立项和审批务必要强化。农业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发展、自然环境都有巨大影响,因此,对于农业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立项和审查都应该慎之又慎,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立项和审批的申请资格和程序。同时,要提高农业工程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导的生态环保意识。

  2.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农业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有重要意义。许多农业工程实施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和影响,因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十分必要,否则将很难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农业生产中在给瓜果蔬菜喷洒农药后,就应追踪这些果蔬是否有农药超标的问题,调查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只有建立农业工程实施后的动态评估机制,才能认清并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类长久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充分认证。只有生态环境进步了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稳定生态环境的同时,引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强化利用基础设备、采用科学技术等等来协助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提升,确保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使得我国总体经济水平发挥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新宇.浅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J].化工管理,20xx,11:254.

  [2]毛飞.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J].改革,20xx(10).

  [3] 徐东瑞,马礼.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xx,18(2):114-117.

  [4] 李宝珍,王一鸣.北京市郊农业生态环境的工程对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4,10(4):1-7.

环境保护的论文8

  摘要: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的情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严格控制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预验收质量。本文对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预验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规划化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对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预验收的重视。

  关键词: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预验收

  1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预验收存在的问题

  1.1被验收监测企业的环保意识较差。在现在的很长一段时期,企业普遍没有社会责任感,只以盈利为其根本目的。所以只关心如何提升经济效益,对环保方面的投入却比较欠缺。另外,一些企业没有环保意识,对项目在竣工过程中的环保验收监测不以为然,认为环境影响报告材料都是走形式,对于关系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各项法规和标准都不在乎。所以造成部分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不建设环境保护的设施或者消极怠工、敷衍建设。而且一些企业在进行环保验收监测的时候,动歪脑筋,习惯走歪门邪道。在进行环保验收前,对生产负荷进行控制,已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或者稀释污染浓度的现象,让环境保护验收的监测符合要求。但是在验收合格后,确加足马力进行满负荷运行,导致环保验收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1.2环境监管机构存在双重身份。在现代的环境监管机构里,很多机构都扮演着很多角色,比如说环境监管机构需要进行环保验收的监测工作,这就需要遵守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这就说明这个机构具有行政单位的角色;另外建设部门需要向其请求检测,让环评机构利用相关的技术方式做好验收和监测,这样环评机构又有了服务者的角色。在这种服务与管理同时存在的双重身份下,环评机构很难做到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环境检测。

  1.3环保验收监测没有技术支持。在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环保验收监测机构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如果某些检测设备缺乏,只能用传统的实验方式检测,会造成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很难进行精准检测。这样会降低环保验收的权威性。

  2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预验收规范化建议

  2.1勇于创新,扩宽监管手段和方法。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要加强创新工作,要丰富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手段和相关的工作方法:首先,要建立健全一些建设项目的动态管理机制,充分依靠一些政府部门建立的环境监管与应急信息系统,利用项目的审批和试运行等环节进行环境的监理和竣工时的环境保护验收。其次,要对建设项目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建设一套符合标准的监管制度。并进行有序的市场监管制度,放权于民。最后在一些明显对环境影响不是很大的项目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简化一些验收内容。

  2.2强化监管,全面推进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要利用过程监管过程中的检测加强竣工验收时的通过率,从而加快竣工验收的速度,首先要研究一些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管理办法和工作规范;其次要进行严格的过程监管,通过环境保护法进行严格监督,让那些竣工验收工作滞后的企业集团进行限批或者是限期整改,最后要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把那些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困难的企业通报给银监会等部门,可以利用“绿色信贷”的机制让企业加强环保意识。

  2.3具体污染治理措施。首先,对于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等到房屋的入住率达到或者超过75%以后,要对厨房里烟气集中排放的系统和地下车库的通风排烟系统进行集中检测,判断它们是否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另外,还有注意对排气筒进行采样监测,需要监测的因子很多,主要是油烟和氮的氧化物、非甲烷总烃、二氧化硫,确保这些污染物的排放达标。其次,对于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等到房屋的入住率达到或者超过75%以后,要对可以纳管的工程和项目,针对纳管的管口处进行取样监测;如果一些纳管没有进行自行处理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在附近内河进行排放的,要注意在排污口进行取样监测。需要监测的因子很多,主要是pH值,COD、氮的化合物、BOD、动植物油等等,要和环评报告及其批复的数据进行对比,查看污水排放的值,确保排放是达标的。而且也要关注在住户阳台上的`洗衣机的废水是如何排放的,这些污水理论上要和厨房里的废水、洗手间的废水一样,一并纳入到污水收集和处理的系统。其三,对于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根据我国的《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在工程的边界地带进行取样监测,并查找具有代表性的临路住户和不同的楼层的楼道内或者室内进行专业的噪声监测,查看监测的结果,确保噪音的检测值是达标的。其四,对于固废的防治措施。要查看小区内面的垃圾箱和垃圾的收集点排布是否合理,在垃圾清运的过程中是否有倾倒,处理是否及时,有没有蚊蝇擎生。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居民生活的稳定性与健康性,必须严格控制房地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的验收质量。但是在实际验收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根据相应项目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监测技术和环保治理措施来严格控制房地产建设过程中的污染,保证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干净健康。

  参考文献

  [1]范例,胡志锋,梁健.基于环保竣工验收对建设项目环评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xx,22(2):5-7.

  [2]曾健华,刘杰.广西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问题和对策建议[J].中国环保产业,20xx(04):67-69.

  [3]梁继荣,陈学玲.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风,20xx,05:174.

环境保护的论文9

  一、浅析当下我国电力系统防灾及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到了全面的发展的阶段,对电网系统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随着电力运行事故不断频发,给电网系统运行安全敲响了警钟,本文将对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防灾及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1自然灾害对电力运行安全的影响

  众所周知,当面临一些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如高温、寒流、冰雹、暴雪等天气情况时,电力系统的运行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运行稳定性降低,甚至造成电力中断等情况。同时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增加了电力灾害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电力系统本身存在的缺陷增加了异常天气状况下电力灾害发生的几率。而通过对电力安全以往防御措施以及自然灾害发生的经验分析发现,提高电网设备质量和气象播报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安全防灾措施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灾害发生时对电网系统的不利影响。

  1.2电力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多年以来,我国能源结构中主体是煤炭,其中燃煤二氧化硫占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而二氧化硫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一定的环保技术应用,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所降低,但是酸雨区域的范围却没有明显缩少,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现象发生主要原因是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另外颗粒物也是燃煤电厂排放的'污染物之一。最近几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的PM2.5超出正常范围值,甚至部分地区PM2.5经常会发生“爆表”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与环境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燃煤电厂排放物也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主要因素之一。

  二、探讨电力安全防灾机制的建立及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

  1、建立健全电力安全防灾机制。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降低各种灾害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电厂应当建立健全电力安全防災机制。首先,建立电力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对电厂而言,完善的电力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电厂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建设管理指挥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应急处理系统和灾害评估系统等,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并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规范电厂工作人员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水平,提高对灾害的应变能力,为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基础。另外电厂的技术人员还应当对每次的电力事故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今后电网运行事故处理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这因为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其次,建立管理机制。电厂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防灾减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管理机制的建立对降低灾害对电力运行的影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第一,预警机制。预警机制的建立对提高电力灾害预测的准确性以及防御措施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电力系统和电网运行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生电力事故,可以及时进行数据信息的反馈,降低了电力灾害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影响。第二,防范机制。电厂在日常工作进行过程中应当定期召开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学习相关工作,增强工作人员的防灾意识,为降低电力灾害发生的概率提供基础。

  2、运用先进环境保护技术,降低电力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硫污染一直是燃煤电厂主要的环境污染源,我国对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用于改善电厂生产设备,如高效烟气脱硫、除尘、脱销设备的安装及使用,极大地降低了二氧化硫、烟尘以及氮氧化物的排放,进而降低了电力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我国大部分电厂使用的多为常规小电机组,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地方保护主义、电力供求矛盾等影响导致这些小电机组仍旧在使用,其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各地区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机组设备,如超超临界机组、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机组等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另外还应当将一些污染大、耗能高的小机组进行关闭处理,因地制宜,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一些新型洁净能源的研究和利用力度,为从根源上解决电力生产污染问题提供条件。

  结论:综上所述,电力安全防灾和环境保护一直是我国电力企业研究的重点问题,各电力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电力设备,降低电力灾害发生的概率,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环境保护的论文10

  摘要:滇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但同时滇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不稳定,水文地质环境较之其他矿产资源开发地区更加脆弱,一旦矿山资源开发不当将给滇西北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基于此,本文从滇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极其开发意义着手,深入分析水文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滇西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滇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地质环境

  1矿产资源及其开发意义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东部城市不但不再具备以往开发矿产资源独一无二的优势,后期矿产资源的储备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储备量,以上种种因素最终使得我国矿产开发的方向和重点由中东部城市转移到还尚未被大量开采的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滇西北地区,滇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铅和铜存储量,早在1990年左右,滇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数量也多,富矿的比例整体也较高,矿区也更加集中,矿点也较多,以上种种,使得滇西北地区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1]。

  2矿山水文地质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矿山开采最为普遍的问题是矿山开采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无节制的开采矿山资源,打破了地球表面和岩石圈的平衡,给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滇西北地区矿山开采也不例外,故而笔者在此主要分析矿山水文地质环境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1)矿山废水污染严重。采矿和冶炼会造成矿山周围的水资源中的CL-、SO42-以及HCO3-等在类的化学物质严重超标,严重影响人们的的生产和生活,同时,由于弃渣通常是被堆放在沟谷或者低洼处,会严重阻塞河床,对地表径流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改变了水文条件,此外开发矿产是一个长期而又持久的过程,滇西北地区的矿山在日复一日的开发中,产生诸多的废水,而这些废水往往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向了江河,最终对河水造成污染。这些污水往往都是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最终导致了滇西北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甚至土地和农村物都受到了程度不一的污染,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我国每一年都有超过30亿吨的矿物废水排放,而这些废水大多含有大量的有害金属,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水源受到污染,导致了农村物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灌溉水源缺乏,导致了粮食产量减少,质量下降。(2)疏干排水导致灾害频生。因为滇西北地区的水文地质较为复杂,因而在进行采矿之前,首先要排除所有的.地下水,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还会强制性的排除一定数量的地表水,方能进行开发,然而这种梳干排水的做法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环境,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矿山的开采。随着矿床的深入开采,强排地下水会造成巨大的水头差,出现突水现象,对工人的生命危险造成危害。虽然滇西北地区有上百亿的煤炭矿床资源,然而由于突水灾害的影响,至今仍然难以开采,同时滇西北地区有许多充水的矿区,由于将水量排尽,导致地面出现坍塌现象,对矿区的建筑和交通均带来负面影响[2]。(3)地面沉降。导致地面沉降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采矿人员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含水层难以承载岩层和地面的负重,最终使得地面沉降,第二滇西北地区每年开采上百万吨土石量,造成了大面积的地下空间。

  3矿产资源开采与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在我国滇西北地区矿山水文地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其他矿山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因而研究滇西北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性措施,对于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水文地质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3.1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

  为了合理而有效的开发滇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进一步降低对水文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开采人员要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了解是行动的基础和保障,开采人员除了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拥有一定理论基础,也要深入滇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期环境和气候,根据环境以及地貌和地质构造的特点,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保护和开发方案。根据不同的废渣制定不同的改造方案和处置方案,变废为宝,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同时要完善相关的污染防治措施,针对尾矿库和临时弃渣堆放做好地质灾害评估,在灾害多发地点,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在灾害发生后,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害治理方案;由于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脆弱,因而也要制定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矿产的制度[3]。

  3.2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水文地质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被恢复,因而相比治理更为重要的是预防,而采取治理保证金制度则是预防矿山水文环境遭到破坏的有效措施,“治理保证金制度”顾名思义是指采矿权人在采矿的过程中为破坏的矿山环境缴纳相应的保证资金,保证金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位,使其采矿权人形成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履行保护矿山水文地质环境的治理义务,在治理方面,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组织专人进行治理,加大治理力度,改善矿山水文地质环境,进而改善整个生态系统。

  3.3提高对水文与水资源的重视程度

  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水文资源,才能使水文地质环境保护得以真正的落实。实践证明,只有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能成为人类的依靠,帮助人类更好的发展。因而滇西北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要想更好的发展,首先需要人们从思想上重视水文资源,明白水文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优化水资源的内部结构,最后要针对滇西北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建立一套适合滇西北地区的水文预警机制,尽早的知晓和预防各种危害灾难,减少灾难给人们带来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4结语

  虽然保护水文地质环境这一任务十分艰巨,然而只要我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在对矿山的水文地质环境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之后,合理的开发滇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的同时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对水文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治理,总有一天能够改善矿山的水文地质环境,进而改善整个生态系统,促进民族的进步,带动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速,曹晓娟.滇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xx,35(4):123-125.

  [2]张照志,曹清华.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对策[J].资源产业,20xx,3(12):12-13.

环境保护的论文11

  前言: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又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键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农药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某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越来越重要。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 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 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 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

  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 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 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 化学农药的“3R”问题

  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5 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 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 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 [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 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5.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 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5.3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 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 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加 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如大豆灰斑病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积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时的草地螟,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环境保护的论文1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将针对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从政府决策、环境监督管理、社会公众服务等多个方面对我国的环境信息技术体系进行考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经济变革的时代,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境监管的能力,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调节各方资源,能为环保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生态平衡,建设美丽家园。

  1 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扩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简称IT。具体而言,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提取信息的一种方法,有利于促进信息资源之间的传递和共享,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重大问题,使用信息化的方式能对治理污染的方式进行创新化发展,与此同时能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在结合不同类型污染物特点的情况下提出有效可行的治理方案,是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此外,该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环境保护监管系统的功能,从多方面进行调控。其次,我国出台的《环境保护法》中,提出了建设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这对环境的'实时监控、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有推动作用。

  2 我国环境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现阶段我国环境信息技术在信息统筹功能、污染源的监控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环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将为“数字环保”的进程提供便利条件。我国环境信息化在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建立了相关的业务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随着我国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深入,在天空地一体化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即该技术能针对主要污染物进行识别,对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提供信息基础。具体而言,该系统能够对河流湖泊中的水质、大气污染程度进行检测,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收集的力度和准确性,为环保作业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源。与此同时,我国发射了环保方面的卫星系统,能够全方位地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遥感技术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在环境管理上也有了新的变化。因此,我国环保部门建立了环境信息统计系统、排污申报登记系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排污收费系统、核与辐射系统等。这些新系统的建立为环保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我国完善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政府性网站,积极和社会公众以及环保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建立了全面的网络系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在民众的监督下发挥政府职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监督工作。

  3 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及方向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治理违法排污企业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很多重污染企业依旧没有按照国家环保部门的标准改造技术,因此环境保护在监管上仍要面对监管对象散布广泛、难以控制的局面。执法人员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工作量大且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使环境保护工作出现了停滞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环境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1 提高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政府在环保事业上的整顿力度逐渐加大,安装监控设备的重工业企业越来越多。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针对辐射源进行监管,并在重点的饮用水水源和流域加强水质监控站的建立,能够实现环境预警系统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应该针对有害物体进行监控,尤其是在防霾工程上做好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努力提高空气质量。因此,提高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范围,有利于优化环境监控体系。

  3.2 提高网络通讯技术的效率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多个部门进行沟通与配合。此外,环境污染问题常常需要快速、准确地收集现场情况,在远程指导下减少危害的程度,缩小污染范围。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网络通讯技术的效率,帮助指挥中心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随着我国网络通信覆盖率的提升,卫星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对污染现场提取数据和信息传输的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对天空地一体化的信息通讯技术的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3.3 建立统一的环境违法处罚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环境违法处罚信息管理平台,能够有效地遏制违法行为。在社会监督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通过举报制度能够对污染企业进行行为上的约束。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提高其社会责任感。而违法处罚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发挥上下联动的效果,有利于协助环保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4 结束语

  环境保护问题是发展性问题,提高对环境资源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电子政务,优化管理技术和手段,能够对环境保护起到关键性作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通过卫星技术,实现对数据分析和污染排放源的位置监测,建立水资源、空气资源的预警模型,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对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和估计,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的论文13

  摘要:

  结合工程实例对高速公路沿线的典型重要生态敏感区的环境保护及措施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如何保护的观点。

  关键词:

  高速公路;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

  1高速公路建设对重要生态敏感区影响分析

  1.1对风景游赏系统的影响

  (1)施工期影响分析由于拟建项目工程量大,施工周期较长,新开辟的施工便道、新搭建的施工营地,临时堆料场以及施工期间对基坑、隧道开挖过程中排出的土石方、路基施工作业的废渣料等都可能会占领部分风景区用地和破坏自然环境。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随意排放,影响景观环境,如果不慎排入大井河,还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施工期间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工程挖掘、平整土地、铺筑路基、材料运输、装卸和搅拌等环节产生的扬尘和废气。这些都可能对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营运期影响分析线路建成后,将在该区域内划出一条明显的人工化印迹,会使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和自然性被破坏,给景观视线带来一定的影响。桥梁及部分路基属于重要敏感点,会对不同的敏感区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桥梁对景观环境会产生切割效应,尤其是跨越大井河大桥,会对水上游线的视觉造成一定冲击;隧道开挖过程中排出的土石方,路基的水泥混凝土边坡,及公路的构筑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会有一定的不协调。

  (3)对景区动植物群落的影响项目建设对于当地动植物群落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施工期,特大桥建设中,人员和施工器械的入驻,以及桥体修建过程对于局部湿地环境及水域环境产生较大的干扰,会破坏占压部分现有植物类群,同时驱使动物群落远离施工区域。施工期这种不利影响在施工结束后,将逐渐消除。

  1.2对蒙江坝王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

  (1)鱼类资源的影响项目跨越大井河处为T梁桥。大桥建设施工阶段对保护区产生的直接影响包括施工产生的噪声、施工废水、以及施工临时占用保护区水域等临时影响。由于个大桥预定施工期限约3年,施工期内,其影响将一直存在。施工期的噪声可能会使产卵或洄游鱼类受到惊吓,从而导致该区域鱼类群体的变动,甚至影响到鱼类的产卵或洄游行为。施工废水的排放主要造成水体ss含量的升高,其沉积和覆盖将导致施工水域下游一定河段近岸带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等生物量的减少,造成一定区域鱼类饵料生物的减少,进而影响到鱼类的索饵等。施工期污染源的任意排放,对保护区功能仍有一定损害。应通过相应环保设施、水域生态系统保护措施的实施将影响减低。

  (2)对鱼类“三场”的影响由于调查水域适宜产粘性卵鱼类产卵生境广泛分布,项目特大桥跨河处附近河段也分布有鱼类产卵生境。工程建设虽不涉水,不对保护区地形地貌、水文情势等造成直接影响,但施工及运行期噪声可能对邻近河段鱼类造成惊吓、干扰,影响河段鱼类减少或繁殖、索饵、栖息等行为受到干扰,由于施工区和桥面距离河道较远,其影响程度应有限。

  (3)对保护区功能的影响保护区生态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为斑等鱼类提供稳定的栖息地、产卵场,保持保护区生态环境完整稳定。本项目的工程主要涉及保护区的核心区‖,施工作业及运行等会对邻近河段鱼类造成干扰、惊吓,可能造成资源量减少,但一般均不在河道内施工,不占用保护区河道,故受项目影响甚微,保护区生态结构完整性不受影响。

  (4)水生生态环境风险桥梁施工期间涉及石油类危险物料,根据本项目具体情况涉及物料通过泄漏危害事故,泄漏主要表现在物料储存过程中,箱体、储罐、焊缝、包装物等关键部位发生破损,而导致的物料泄漏和因不可预知的事故而导致的泄漏,主要包括设备设施损坏和人为原因泄漏(如误操作、违章操作等)。一旦发生机械近河道大量漏、冒、泄油意外事故将对水环境的危害。

  1.3对罗甸翠滩省级森林公园的影响

  项目建设对森林公园景观质量的影响。高速公路建成后,形成的人工道路景观将改变大小井景区现有的森林景观构架,项目建设形成的桥梁、遂道口等对大小井景区入口处的森林景观有一定干扰和破坏。

  2重要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对策

  (1)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施工期产生的土石方应定点堆放,不得随意乱弃乱堆,严禁在涉及生态敏感区路段设置预制场、弃渣场、灰土搅拌站、沥青搅拌站和施工营地等临时工程。靠近敏感区的位置,施工场地和物料堆场位置、范围须与管理部门共同划定红线,禁止越界施工,尽量减少对作业区周围的土壤和植被的破坏。优化特大桥设计方案,在桥梁造型上,应在满足公路载重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体量较小的桥梁形式;在色彩选用方面尽量采用素雅清新的色彩,使之能融于风景环境。建议在保证安全行驶的前提下,在桥上增设停车带与观景平台,使游客能从另一个角度俯瞰风景名胜区美景。

  (2)对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在大桥建设施工阶段,以控制噪声和振动、水土流失、水域污染为主,辅助以人工增殖放流。在通车运营阶段是以预防为主,以控制水域污染、控制噪声、建立交通事故环境损害风险防范及救治响应预案为主,辅以资源和环境监测与监管,并据资源调查及评估结果再行确定后续方案,进行邻近水域鱼类资源和水体环境的跟踪监测,同时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等。

  (3)对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在工程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注重对森林植被的保护,尽量避免破坏森林景观的作业方式,工程建设所需的料场、渣场、弃土场等不能设置于森林公园范围内。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占地范围,确保项目在批复许可范围内使用林地和施工,做好森林保护和森林消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小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行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与对策[J].人民长江,2014,45(15):7-13.

  [2]骆培聪.交通格局变化对闽东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4):539-544.

  [3]朱艳玲.山丘区铁路工程弃渣场分类及防护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42-6144.6144.

环境保护的论文14

  浅探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浅探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浅探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基于“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学”的交叉学科研究,通过对当代城市规划实践的深入调查,并结合环境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批判性地指出了当代城市规划领域中所蕴藏的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对相应问题的实证分析,基于“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在今后城市规划中所应采取的环境保护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1],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

  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2]。另外,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引发了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堆积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所引发的,尤其是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所以,在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城市建设活动空前繁荣,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缺乏相应的环境控制和环境规划,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还只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这种观念已无法应付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所以,城市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控制。这样也直接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加强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手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将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应用在这项研究上,重点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建设和谐的环境、和谐的城市,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1 理论基础

  1.1 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反规划”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1000年不能动,1万年也不能动的。

  ——俞孔坚

  “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

  “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因为,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

  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当人类历史蹒跚进入20世纪中期时,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别自20世纪70年代始,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绿色化”态势。在社会领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作为“新社会运动”(New Social Movements)的一支,与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一起席卷欧美,向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起挑战。改变过去主宰文学研究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批评立场,代之以“生态中心主义”的批评。并且在竭力完成一个“朝向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转变”。

  回顾整个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史,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是有关“环境身份”的确定问题[4]。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因而,在环境伦理上有关身份的问题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用和谐的理念为环境身份问题设定了全新的归属,同时也为城市规划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新的方向。

  2 实证基础——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 ——A.N.怀特海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6];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7]。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规模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进人新世纪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注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

  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

环境保护的论文15

  摘要:

  如何协调好道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自然环境、协调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公路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环保现状,就公路设计、施工和环境保护对公路建设的要求等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公路 建设 环保 技术

  0 引言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高等级公路不断增加,公路不仅要绿化美化,还要承担防止水土流失,满足视线引导、缓冲、强调目标、标志等作用,它需要一整套技术,这是一种以植被恢复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技术。公路建设工程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方面。公路工程的路堤、路堑边坡及其它开挖面等,将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胁。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

  1 生态公路的主要意义

  生态公路是在公路的设计、建设中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在公路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里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形成行车安全舒适、运输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带状公路交通生态系统和区域交通生态系统,实现在现有条件下的最大生态化。近年来,公路大规模发展导致生态负效应,如气候热岛、环境污染、能量耗散、景观割裂、生物多样性减少、廊道效应等,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主要因为公路建设中,大量的挖填,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环境;施工的影响导致了环境污染;失控的取弃土,造成了人为的地质病害;对地形的过多切割和阻碍,改变了水文的平衡状态;最严重的是,由于植被和地表土的损失,自然植被的恢复十分困难。

  公路环境问题的根源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的重视不够,对公路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估计不足。因此,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使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索取与征服。在公路建设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是向社会作出承诺,更重要的是对后代子孙的高度负责。如何协调好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保护自然环境、协调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2 环境保护对公路建设的要求

  公路的外在形式是公路的网络结构、线形等技术指标,而其内涵是公路环境总体对人类运输活动的服务和支持,把环境与公路割裂开来考虑是不全面的。尽量减少土地占用和拆迁道路在规划和确定方案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尽量减少耕地占用和电力电讯、村镇居民点、厂矿企业等设施的拆迁,从而减少对现有社会环境的影响。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工程应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并针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气候、地形、地质情况,采用合理的排水与防护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道路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水土流失,保护植被。

  注重道路美化、绿化在道路两侧种植花草树木,营造防噪性卫生防护林,搞绿化美化工程,既能美化路容、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减噪、吸收汽车尾气及粉尘,净化空气,减轻汽车尾气和噪声对沿线环境的污染,特别是营造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结构林带,防噪减污效果更佳。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公路规划中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应以费用最小、社会代价最小为目的,采取“最佳可能性方案、中级可能性方案,初级可能性方案”多层次的设计,力求在宏观目标上与经济总体发展趋势相符合,在环境标准上与居民生活要求相一致,在财政的保证上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实施的序列上与公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相联系。科学的路、桥设计,精良的施工,快捷、通畅的路网,可以缓解交通压力,降低污染程度。

  3 公路生态工程技术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结合主体工程,综合考虑生态工程的交通安全、工程防护、景观、视线诱导、线性预告、防眩、缓冲、遮蔽和标志等目的,使主体工程与绿化美化恢复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受景观、生态、交通安全及施工管理等因素限制,公路生态工程设计既不同于传统园林的景观设计又不同于都市中互通立交桥的景观设计,它首先应将防止水土流失,确保交通安全等放在首位,在植被恢复的设计方面应以景观优美、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和养护管理粗放为宗旨,这是一种取代传统设计的新途径,其目的就是要创造更自然的景观,提倡用种群多样、结构复杂和竞争自由的植被类型,发挥其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生态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

  一般公路路线较长,地形、地貌等环境条件变化较大,设计前应明确各环境单元的设计目的和要求,做到目的性、整体性、稳定性、艺术性兼顾,体现地方风格,创造公路景观个性。公路生态工程技术是把公路征地范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看作一个整体,是整个公路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安全和舒适性以及美化、减噪、净化空气、生态恢复和优化等为目的,最大范围地采用生物材料,减少公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所实施的植被恢复工程技术。

  它与以往的单纯绿化不同,作为公路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工验收,并针对修筑的公路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材料,实施植被恢复计划。公路生态工程的范围,包括公路征地范围内的用地,有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上下边坡、排水沟、隔离栅、桥梁等构造物,以及立交区、服务区、管理所等,还有取、弃土场地等需要恢复植被的土地。

  4 道路的生态建设

  道路建设与运输会给周围地区造成多方面的生态学影响和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尊重生态学原理,建设“生态道路”,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在道路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条件、水文条件、气候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要求。道路选址时要尽量避开滑坡、泥石流、悬崖、多年冻土、岩溶等不利的地质地段,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道路宽度、曲度、密度及空间结构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规划,要因地制宜,不应造成大的生态破坏。道路干线应避免直接穿过城市,应规划建设外环公路或近郊公路。并应与医院、学校、风景旅游地等保持一定距离,以减少干扰。道路建设要与周围环境相和谐,要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防护林、绿地建设,使道路成为“绿色走廊”。道路行道树、防护林宜选择一些抗性强和吸收净化能力强的常绿树种,以便终年发挥作用。

  适当配置一些敏感指示植物,还可为环境监测服务。树木的高度和密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过高和过密也会造成不良影响。路旁沟渠建设也十分重要,以保持必要的水流畅通。另外,加强道路的配套设施建设,如交通标志、通讯线路、垃圾桶等的建设,完善道路功能。加强道路的生态管理和环境保护,要使修路、用路、养路相结合。改善道路条件,健全交通法规,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环境优美的“生态道路”。

  生态公路的提出唤起了公路建设中新的生态意识,即把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视为同发展经济、增加财富同等重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公路工程项目中来,将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合理的生态公路工程建设将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环境保护的论文】相关文章:

环境保护的论文11-02

环境保护的论文06-07

环境保护的论文[经典]07-03

环境保护论文06-07

[精选]环境保护论文06-25

(热)环境保护论文06-14

环境保护论文【集合】06-27

[热门]环境保护的论文06-11

环境保护论文(热门)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