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的论文实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保护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境保护的论文1
建立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一直都是我国林业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其不但有利于水土保持、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及防风固沙,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然而,随着经济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有许多林业资源都被过度开发,如今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若想改善这一现象,就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发展林业,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林业资源的使用与发展达到平衡状态。以下笔者就结合实际来简单谈一谈如何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希望能够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1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效
我国自1998年实施林业资源保护以来,无论是退耕还林工作、沿海防护林建设工作还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都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成效。目前我国的人工林保存面积稳居世界第一位,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质量及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都持续增长。20xx年我国开始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这使得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也逐渐完善,部分地区的湿地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沙地土地植被覆盖率亦连年增长,同时沙漠植物种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一系列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建设工程,成功构筑了许多良好的生态屏障。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约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21.63%,森林蓄积量约 151.37 亿立方米,森林每公顷蓄积量约89.79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约84.27亿吨。
这些数字都说明了我国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由于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近几年来我国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气候、地理环境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仍比较薄弱,比起发达国家尚远远不如。具体来说,我国目前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由于林业资源的过度采伐,导致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约达到了国土面积的37.2%,进而造成我国的沙漠化程度不断加重,已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 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和石漠化问题非常突出,其导致沙尘暴灾害频繁,而又由于受到生态和技术等的限制,这些沙漠化和石漠化土地的治理难度都很大,目前所得的治理效果尚不是很明显;3) 虽然政府为了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如凭证采伐林制度、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及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等,但我国目前的森林乱砍滥伐、无证采伐及超限额采伐现象依然屡见不鲜;4) 我国的湿地泥沙淤泥现象依然严重,而且很多濒危动物都因此而逐渐消失,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5) 我国的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较小,且森林质量和物种多样化程度也较低,森林难以发挥出自身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鉴于此,我国当前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并积极探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 如何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1 明确基本思路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当以促进人口发展、资源发展及经济建设为宗旨,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为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实现区域突破,着眼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土地石漠化治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和抢救濒危物种,想方设法增强森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政府应当要正确处理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关系、重点和一般之间的关系、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及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对生态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态建设工作,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尽量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共赢局面。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之时,应当要先重点后一般,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方优先治理,并大力建设林草植被,增大绿化面积。在大面上,应当要进一步加强对长江、江黄河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进行绿化的同时不断增强森林的生态效能;而在点上则应当要抓紧森立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废弃工矿地来进行绿化,尽量增加森林面积。
3.2 抓紧工作重点
目前我国约有二十多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点保护地区,这是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而目前比较重点的治理工程有青藏高原生态屏蔽系统、东北防护林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南方丘陵山地带水土治理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要以重点工程带动为主,充分改造原本的低质低效林。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要投入更多的相关科学技术,并依靠分散的'物资和劳动力,实现人工措施与自然措施的有机结合,从而一步步恢复林草植被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同时还要优化栽培技术,不断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此项工作与民生建设联系在一起,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3.3 完善相关制度
若想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拥有一系列完善健全的管理政策制度。因此,当前政府和林业部门必须要在已有政策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国情和地域因素,总结过往经验,学习国外理念,不断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并加强执法力度,大力打击乱砍滥伐等破坏林业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而为了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使我国的林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及人们都必须要重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强化对美化、绿化环境的认识,并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勇于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张金波。如何做好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J].农业与技术,20xx.
[2] 白金瑞,赵广杰。策论新时期林业如何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J].农民致富之友,20xx.
[3] 宁可。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其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
[4] 索南德吉。江河之源中华水塔---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之我见[J].农业与技术,20xx.
[5] 王俊雁。浅析林业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J].中国农业信息,20xx.
环境保护的论文2
摘要:农业是支撑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拥有一个良好的农业环境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农业环境对农业资源、人类生活以及国家发展都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然而,随着经济提速,不合理使用农药的情况时常发生,对整个农业环境及人居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基于此,通过分析农业污染的现状,阐述保护农业环境及人居环境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关于农药污染的论文
农业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其中包括农业用地、水、生物等。维护农业环境的生态稳定是保证农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农业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和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不合理地使用农药会破坏土地生态的稳定性,造成难以逆转的环境破坏,对此采用一定的保护措施,及时地控制农药使用以及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药污染现状
农药作为一种化学药剂,在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提速,对农业产品产量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农药的滥用,从而产生了农业污染,对土壤环境、水、农业生物造成了破坏。就我国的现状来看,由于科学知识以及环保意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导致了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以及农药的处理乱象频发,不合理利用农药的情况时常发生,这样不仅仅导致农业作物的生产产量受到影响,还破坏了土壤环境,污染了部分水源,对人体健康及人居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我国目前农药污染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过度依赖农药,忽略了利用生态原理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根本方法。农药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能以最为快速的方式解决农田中存在的自然灾害现象,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了一种滥用农药往复循环的环境污染现象[1]。二是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忽略了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滥用农药造成了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农田生态环境是农作物生长生产的基础,农民生态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到农田环境中存在的环境稳定因素,人为过度使用农药破坏了这种稳定性,破坏农田环境的同时也影响了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2控制农药污染对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1保护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乡镇中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化肥以及农业自然资源的滥用等,是农药污染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农药污染也就控制了农田中极端生态现象产生的频率,减少了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破坏,维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为了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控制农药的使用,防止农药污染情况的产生,必须学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2]。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根本支柱,减少农药污染情况的产生,维护好农业环境,学会利用农药避免滥用农药情况的发生,我国才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农业强国。
2.2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农药产生存在的最初目的就是改善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生产的农业环境,改造农业环境使其符合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然而由于人类科技知识以及生态环保意识的限制,在农药使用方面产生了重大问题,农药滥用情况经常出现,农作物的生长生存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农药污染的出现势必会破坏农业环境,一旦农业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就会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时农业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还有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极端农业生态现象,严重的还会造成系统的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农业的发展。保护农业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一个具有良性循环的农业环境不仅仅对人体健康具有重大的保护作用,对推进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保护农业环境,抑制农业污染和农药污染迫在眉睫。
2.3加快建设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城镇一体化建设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要维护好人们的人体健康,在人体健康方面做出重大的保障措施。农药的合理使用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安全状况,农业生产的安全决定了人类身体的健康安全,当农药过度使用,势必会造成土壤水污染等情况的产生,对农业的整体环境造成破坏,反过来会影响农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各个行业的稳定,最终影响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3]。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控制农药污染就是对组成农业环境各种要素的污染情况进行及时管制,一旦当某个重要的环境要素因农药受到污染,势必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最终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说,控制农药污染是加快建设以人为本的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3控制农药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
3.1加快完善保护农业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保护农业环境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与农业强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最基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完善保护农业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农业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环境保护一方的事情,还牵扯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在这些相关方面通过立法规制的办法规制不合理利用农业的情况,通过解决农药滥用农药污染的问题来保护农业环境。完善立法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运行的最根本保障,完善保护农业环境方面的立法,是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和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根本保障。通过完善保护农业环境的立法,有效地改善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滥用情况,控制农药的使用从而反过来影响整个农业环境的优化,完善立法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3.2严格管理农药的售卖使用
农药污染、农药滥用、农业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是对农药的售卖以及使用缺乏根本的认识和管理。全世界70%的农业化肥被中国施用,在农药售卖中,没有建立一个合格的售卖准入机制,农药售卖乱象频发,不安全使用农药情况的产生也是经常发生,再加上人们对农药使用知识的缺乏使得农药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从根本上抑制这种情况的发展,就需要严格管理农药的售卖使用,通过管制售卖者的售卖资格,提高人们对农药使用的重视程度以及合理利用意识,在合理使用农药的情况下保证整个农业生产环境的稳定性。
3.3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对生态环境不重视,必定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的损害,从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大力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在农药使用方面进行严格把关,自身在利用农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时应该多加注意,尽量利用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同时保证农业环境和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能够保证人们合理地认识农药的使用,避免滥用不合理使用情况的发生。
4结语
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发展,是提升人居环境的必然选择,是迈向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农药污染的情况发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同样对农业环境进行改善,改变农药污染的现状也需要时间来解决。
参考文献
[1]朱春雨,杨峻,刘西莉,等.蔬菜安全生产过程中农药污染危害与控制途径分析[J].农药科学与管理,20xx,35(2):12-18.
[2]李珣,袁盛勇,张梦恬,等.农药污染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研究与应用,20xx(3):43-46.
[3]陈健,胡筱敏,姜彬慧.种植基地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xx,32(05):35-38,72.
环境保护的论文3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强化农作物品质,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环境保护学生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种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当前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认识到秸秆的利用价值,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效率低下,在处理秸秆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焚烧的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浓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此外,多数农民认为焚烧秸秆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再通过施加化肥农药,促进农作物生长,然而化肥农药会残留在土壤中、河流中,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同时农作物中的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为此,文章针对秸秆综合利用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将秸秆变废为宝,避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
1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强化农作物品质,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每年丰收之后产生了大量的秸秆,如果不能采取科学的措施处理秸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民没有认识到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没有让秸秆变废为宝,具体表现如下:
1.1没有认识到秸秆开发利用的意义
当前农业生产在对秸秆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秸秆商品化利用的意义,在处理过程中,采用较为粗糙的方法和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的设备也不够先进,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秸秆开发利用技术比较落后,同时大多数农民缺乏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在开发和利用秸秆的技术上全部依赖政府推广,没有获得良好的效果。农民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希望种植的成本可以更低,种植效率可以更高,因此多数农民在处理秸秆时,选择了焚烧处理,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如果进行埋茬、灭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增加耕种成本。除此之外,多数农民认为灭茬还田对土壤有好处,能够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增加,有利于下一茬农作物的生长,为了降低种植成本,通常选择对土地施加化肥,增强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快速生长。当前农业生产中还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如果当地政府严抓秸秆焚烧问题,农民便会实施秸秆埋茬工作,如果政府看管松懈下来,农民依旧会选择焚烧秸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2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的秸秆利用机具还不够先进,机具缺乏稳定的性能,与推广标准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十分高昂的价格使农民望而却步,因此在秸秆还田过程中,由于需要处理的土地面积非常庞大,缺乏机具设备,造成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效率降低。当前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在农作物收割时应用收割机,因此在农作物收割之后,残茬的高度参差不齐,当残茬高度大于10厘米时,会影响下一次耕种,同时也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在农作物种植之前,农民必须将土地中的残茬处理掉,通常利用机器抛撒、粉碎残茬,一些农民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选择焚烧残茬。
1.3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少
当前我国秸秆产业和秸秆还田项目还不够成熟,给农民带来了困扰,农民不能焚烧秸秆,也找不到合理的处理方式,因此多数农民选择在河道中抛晒秸秆,秸秆在水中浸泡会发生腐烂,对水体产生严重的污染,同时秸秆也会沉入水中,导致河床升高,当雨季来临时,对防洪排涝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1.4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资金投入不足
秸秆开发和利用需要使用机械设备,但是机械设备的价格昂贵,给农民造成经济负担,故而很少有农民购买机械设备,加之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稳定,无法调动秸秆产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农民看不到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仍旧选择焚烧秸秆。
2有效进行秸秆综合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1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新技术
政府应加大化学技术、微生物菌剂、机械化秸秆全量还田的推广力度,通过应用这些新技术,能够使秸秆快速被腐熟,起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同时,各地区应该加快建设秸秆机械化覆盖还田、直接还田示范点,起到模范作用,进而有效促使农民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加强秸秆还田新技术的应用,从而增强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高产,同时也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2.2材料工业
秸秆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水泥、秸秆纤维和添加剂混合可以制成特种植物纤维水泥复合板;利用秸秆可以制成人造纤维浆粕,玻璃纸和纤维制品的原料通常会采用人造纤维浆粕;通过将树脂与秸秆纤维进行混合,能够制造出低密度的板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外科研人员还研发出了麦秸生产人造板,生产工艺共有两种,其一是刨花板生产工艺,其二是中度纤维板工艺,比较成熟的是刨花板生产,在我国也被广泛应用,同时秸秆还具备多种用途,例如生产酒精、木糖、包装用品、一次性餐具、提取淀粉、用于编织等。
2.3秸秆发电
秸秆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平均含硫量只有0.38%,约是煤炭燃烧含硫量的1/3,燃烧1吨煤炭与燃烧2吨秸秆产生的热值相同,利用秸秆发电相比煤炭来讲,硫排放量会减少一半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0,可见利用秸秆发电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4秸秆栽培食用菌
农作物秸秆中包含大量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因此可以有效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例如银耳、木耳、金针菇、香菇、平菇、蘑菇等。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可以利用其培养基生产菌体蛋白饲料,同时也是非常绿色环保的有机肥料,其中的有机物含量要远超过于农家肥料。通过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不但为农民创造了经济利益,也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2.5形成秸秆和养殖废物的饲料—粪—沼—肥生态模式
此生态模式主要是通过微贮、青贮工艺和厌氧发酵技术,将秸秆中的木质纤维转化为糖类,有机酸发酵菌会将糖类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产生可以长期保存的有机饲料。通过这种生态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废物资源的利用率,并能通过技术手段生产出天然肥料,有效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农作物高产,提高农作物品质,同时也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总之,农业生产应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当地政府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新技术,同时也要对秸秆的价值进行研究,通过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的论文4
摘 要:目前已经有80多个国家拥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总通车里程也超过了20万公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不但代表着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发展以“快速、安全、经济、舒适”为目标,但是在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同时,它对于环境保护却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高速公路;环境
一、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速公路的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毁林占地,高速公路多建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又多以平原为主,沿线一般都是村庄和农田。高速公路对土地的占用是永久性的,我国的高速公路以四车道和六车道为主,每一千米高速公路的占地面积就达五、六平方公顷左右,另外高速公路常常会贯穿大部分的村庄,居民的从新安家也会占用大部分土地。高速公路的占地势必会引起居民开荒毁林种地,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植被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一平方公顷的植被每天可以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的氧气,而农作物每平方公顷每年才能释放3-10吨的氧气,以农作物代替天然的植被势必会破坏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
营运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公路沿线服务设备的污水排放、垃圾制作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公路的修建肯定会带动加油站、修理厂、饭店的建造,这些服务设备不仅会占用土地,还会引起水污染并制造垃圾;修建公路就相当于修建了一条穿越沿线地区的大坝,会改变原有的水流走向,虽然一般的施工方都会修建涵洞来改善这个状况,但是还是有很多地区的排水会受到影响,积水内涝,会使土质发生变化,影响作物生长;目前汽车使用的多为含铅汽油,尾气排入大气后会通过雨水而落入土壤,进入土壤中的铅一部分会渗透到地底层和地下水中,另外一部分则会被土壤颗粒吸附进入植物体内。这样日积月累,势必会对地球的化学平衡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随着食物链的发展,这些化学物质将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
二、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建设物资在运输和施工中产生的粉尘,另外一方面是沥青经过加热、胶结等工序会产生沥青烟。粉尘的含量主要与施工地的`气候、颗粒大小、物资质地等有关。沥青烟的主要成分有含碳颗粒、氮氧化物、苯化物等,路面沥青铺设完后在三个月内还会挥发有机性物质。
施工中熔化槽附近的污染程度测量
污染物
距熔化槽1m
5m
25m
50m
80m
苯并芘(ug/m3)
1.306
1.012
0.052
0.026
0.011
总悬浮微粒(mg/m3)
3.744
1.630
0.785
NOx(mg/m3)
0.064
非甲烷总烃(mg/m3)
4.030
营运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和汽油挥发,车辆排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质有烟尘、一氧化碳、含铅物质等。汽油车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较大,柴油车则主要排放二氧化硫、甲醛类污染物质。含铅物质主要以气态的形式停留在空气中,且扩散的高度较低,一般都停留距路面高度五十米以内,而且这些污染物的光解、热解速度较慢,会对大气产生较为持久的污染。
三、 对声学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的噪声污染会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但是它的影响带来的后果却是长期的,噪声会使得习惯宁静的居民和动物产生不安的情绪,对居民的生理健康还有心理健康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营运期的噪声污染是长久性的,它主要在于车辆运行中车体与地面的摩擦、车内零部件的撞击、车辆的鸣笛等。车辆产生噪声的大小与车辆的车型、速度、路况有关,一般来说车辆的型号越大,车速越快产生的噪声也越大。在白天噪声可能使得居民无法正常工作,动物焦躁不安,有时司机的鸣笛声可能会惊吓到居民和动物而发生意外事故;夜间的噪声会影响居民的睡眠质量,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实在睡眠中,没有高质量的睡眠对人类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 对水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的水污染主要是由于雨水的冲刷导致粉尘和化学品等进入河中,影响地表层的水质,增加水中悬浮颗粒的浓度。另外在施工过程中物料、机油、建筑垃圾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水中,在路面沥青的铺设过程中,沥青废水和各种化学物也都会流入水体,在一次降雨中,平均每单位面积的雨水中会有6.8g的SS污染物,有5.2g的CODcx污染物质,石油类的污染物质会有0.132g,原本纯净的水中增加了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它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营运期的水体污染则来自于车辆运输物料的散落、汽车尾气的排放、车辆的漏油;在一些严寒地区,降雪量较大堵塞路面的时候,交警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常常会进行撒盐处理,雪融化后回带着这些盐流进农田和地表水中,对水体的含盐量有很大的影响;交通事故中的漏油、漏气等也都会对水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五、 总结
高速公路的建造对环境保护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类无法阻挡社会发展的脚步,但是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促使来将这些污染降到最小,从公路的选址、建设的规划、建设期、营运期等阶段,我们都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尽量的避免。
参考文献:
[1]闫百兴、刘景双.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以吉长高速公路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1997(13)
[2]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J];林业建设;20xx(04)
环境保护的论文5
摘要:根据安益露天矿开采规划和矿区的生态环境情况,结合云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规划思路,分析了安益露天矿开采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包括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四个方面。提出了以法规规范、政策引导、思路转变和技术支持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安益;露天矿;环境危害;保护对策
露天矿开采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1]。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2],是影响未来国家综合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保护生态环境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急需解决当下环境污染重、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大等日夜严重的环境问题。安益露天矿地处云南牟定县境内,周围自然条件好,气候宜人,是云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重要规划地区。根据国家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结合云南地区旅游业开发的特殊情况,开展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该研究可以为安益露天矿开发过程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以为今后该地区的矿山开发提供借鉴。
1矿区概况
1.1地质环境条件
安益露天矿所处的牟定县位于北亚热带季风区,干雨季分明。长期的切割作用使矿区地形起伏较大,最大相对高差超过400m。矿区地表水和地下均不发育。矿区位于元谋凸起和楚雄凹陷交界处,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上昆阳群、白垩系江底河组、第四系以及安益岩浆岩体。研究区构造活动强烈,结构面发育且规模大小不一、组合形式多样。
1.2开采方式
安益露天矿矿区大致呈长方形展布,开采面积达到2.31km2。根据矿石资源储量以及矿体赋存标高,矿区将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开采的方案。其中,一期开采为标高1575m以上,开采年限14年,最终将形成高近400的高边坡,形成的露天坑高差和面积都很大。
2矿区开采对环境的危害
2.1环境污染
矿山开发过程中,从矿石开采到矿石选取再到矿石冶炼,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水,常见的包括矿坑水、选冶废水、尾矿池水等。污染水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另外,矿石选冶和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粉尘等,对矿场附近的大气和土壤也会造成污染。
2.2植被破坏
安益露天矿开采之前,会将覆盖在矿山表层的第四系粉质粘土层全部剥离,而生长在地表的植被自然也会随之挖除。由于矿区开采面积大,将有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矿石开采过程中,剥离覆盖层产生的土壤和岩石、初选和冶炼过程产生的废渣以及选弃的尾矿,都需要地方堆放,通常情况下会采取就近堆放的原则,也会造成堆放地区植被的破坏。
2.3水土流失
随着矿山的开采,覆盖在地表的第四系粘土和植被遭到破坏,让本就不发育的地表水更加难以保存;雨季来临时,矿石开采后的地表松散岩土会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大量流失。矿山长期开采过程中,水土流失会越来越严重,将直接影响矿区的水资源总量和地貌生态,最终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4地质灾害
安益露天矿一期开采完成后,将形成多帮都是高边坡的情况,而高边坡又是极易形成各种地质灾害的坡体形态,比如滑坡、崩塌、岩爆等。同时,遇到大型降雨情况,崩塌和滑坡产生的堆积物质还会成为泥石流物源,在雨水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另外,矿石初选后的'废渣以及尾矿通常堆积在尾矿库,而安益露天矿的尾矿库选在地势低洼的河谷处,在暴雨诱发下,容易发生坝体崩塌,同雨水一起形成泥石流,带来巨大危害。
3环境保护对策
3.1法规规范
3.1.1法规的制定地方立法部门应根据国家对矿山开发过程中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结合本省和本地区的特殊情况,编制符合本地区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规定。尤其是云南境内的各个地区,在制定相应法规时,需要重点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矿山开采是一个长期过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要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改变,实时变更各项法规。
3.1.2法规的实施矿山开采之前,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审核矿山开采环境评价报告,综合分析环境评价报告中关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环境危害的论述是否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对于矿企不按法规要求操作,并且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污染的情况,不仅要对矿企进行严厉的惩罚,还要追究监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3.2政策引导
3.2.1招标导向负责招标的部门,制定招标方案过程中,可以明确要求投标的矿山开采企业拥有成功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在投标评审过程中,可以要求相关的评审专家更加注重投标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实施能力,同时还要重点关注投标企业对矿山开发投入的总资金以及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3.2.2资金扶持对于矿山开发企业提出的国内外先进理念但投入较高的情况,如果实施后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二次开发利用十分有利,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资金扶持的方法。3.2.3奖励机制为体现政府部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矿山开采企业的鼓励和表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给予适当的奖励。首先,可以通过政府官方渠道,利用宣传的方式,将矿山开采企业展现在大众视野,增加矿山开采企业的知名度;其次,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矿山开采企业一定的优惠,让矿山开采企业在利用大量资金技术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可以具有良好的竞争力。
3.3思路转变
矿山开采过程中,不能一味以先破坏、后治理的思路进行矿山开发。应该以矿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的环境条件、矿藏开采方式、政策法规等多因素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安益露天矿附近没有开采的矿山,而所处的牟定县也属于矿山开采较少的地区。结合云南省大旅游规划方案,可以考虑将安益矿区打造成矿山公园。
3.4技术支持
3.4.1矿产开采技术矿山开采过程中,先进的开采技术能够保证开采出更多的矿石资源,采出更少的非矿石资源,相应可以减小尾矿和废渣堆放的压力,从而减小环境破坏的范围。
3.4.2排放处理技术矿山开采和加工利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有大量的废气、废渣和废水排放出来,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处理这些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矿山开发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加强监督管理,引导矿山开采企业更新先进设备,学习先进技术;而矿山开采企业也应该谋求长远发展,主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强自身竞争力。
3.4.3回收利用技术回收利用也是矿山开采企业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可以利用弃渣和尾矿来修筑道路或者填筑矿坑,既能解决堆放占地广、堆放危害大等问题,又能充分利用资源。对于废水可以采用净化设备进行处理,并且用来灌溉,能够解决当地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3.4.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对于矿山开采之后形成的高边坡,应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既要做到经济合理,又能够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对于选矿后出现的废渣以及开采之后的尾矿,也要采用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确保堆放地区的安全,减小对环境的危害。
4结论
(1)通过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法规和严格的法规实施过程,规范采矿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同时明确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
(2)利用招标导向、资金扶持和设置奖励机制的方式,从政策上引导矿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投入。
(3)环保部门、采矿企业和旅游部门应转变思路,结合安益矿山附近的特殊条件和地区发展优惠政策,将矿山打造成矿山公园。
(4)应提高矿企开采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高排放标准,采用回收技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从技术上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宇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xx,(3):59-60.
[2]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法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xx,22(5):9-14.
[3]李孝弟,李贵仁,赵帅军等.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现状及措施研究[J].环境经济,20xx,(8):17-19.
环境保护的论文6
指出了我国的“三农” 问题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较多,想要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首先应发展我国农村经济,补齐“三农”这块短板。只有加大农业科技的创新力度才能够避免资源浪费或者资源环境被破坏。分析了农业机械科技的推广与发展创新,针对影响资源环境保护的资源环境因素与自然气候环境因素,提出了加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 引言
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力载体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农业机械也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物[1]。没有农业机械化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因此也就不能发展好我国的农业经济,增强不了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将农业机械化科技进行推广能够发展科技兴农基本政策,科技兴农实质上指的是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变革。加强农业的相关措施最终还是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利用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技术提高农机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比较精要的战略任务。简而言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能够促进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高产以及稳产, 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实现农机节能减排等目标需要广大农机工作人员推广专业技术,继而组织相关科研人员来研究相关科技成果,尽最大努力发挥出经济效益[2]。
2 资源环境因素
从现阶段的相关研究来看,农村田地间的主要装置是柴油发动机,由于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我国的柴油价格也出现供不应求情况。拖拉机在作业时会产生较大的成本费用,再加上农业生产所需要基本农药、化肥以及农膜等价格一直在增长,所以相应加大了生产成本。另外,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政策的支持,农民购置大中型拖拉机有诸多补贴政策。即使在柴油机的研发上面有新的突破,但是农机田间作业的耗油量仍然在不断增高,对石油也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更为重要的是柴油机所造成的污染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伤害,如果仅仅为了生产而去破坏环境显然是不可行的;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农药 以及化肥等化学物品限制了农产品高质量的'生产,导致污染情况日趋严重。根据相关研究资料结果显示,我国使用化肥量已经达到5020万t,氮肥利用效率达 32%,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面积达到1.01亿hm2;农膜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更大的污染源,想要解决上述矛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积极研发混合动力型拖拉机,研制且推广生物柴油,这样不但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能够符合节能减排的相关需求;②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农家肥,较少化肥的使用,适当增加废旧农膜的回收率。
3 自然气候环境因素
自然气候环境因素中常见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雪以及沙尘暴等,严重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脚步。上述常见自然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工农业生产超标排放,继而出现土壤污染加重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目前来看,我国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缺水情况,农耕田应该采取精耕细作方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xx 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0.68亿hm2,占总面积的45.5%左右,仍然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靠天吃饭[3]。即使有农机以及相关推广部门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系列保护耕作的新技术,但是遇到极端灾害性天气时农业的减产幅度仍然在增大,导致出现颗粒无收情况,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方面比较差,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加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宣传教育
建议国家以法规的形式尽快出台农机更新报废办法,建立长效的经济补偿制度。 基于此,一方面不仅仅能够激发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农田机械作业率以及生产效率[4]。出台有利于农机购买的政策能够带动农机工业化的发展,连接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纽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现阶段的相关研究来看,我国尚未以法规的形式出台农机更新报废办法,建立长效的经济补偿制度,而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有限,导致更换农机的欲望不强,现阶段所使用的相关农机用具已经陈旧和老化。上述情况的出现说明农田作业成本相应增加,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安全事故等频发。
政府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能够购买高效节能的农机产品。另外,逐渐树立发展农机化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我国现阶段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农机推广就是要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成为实施其他科学技术的载体,与生态措施相互有机结合,继而实现以下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①秸秆还田;②化肥深施;③地膜覆盖;④机械植保;⑤精少量播种。上述高效率的生产技术均是在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之后才能够被大面积地使用,最终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取得综合化的效益。
4.2 增强服务意识
大力补贴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种、节能、减排等新型农机具.加速淘汰能耗高和污染重的老旧机具[5]。金融工作人员加大对农机大户的信贷支持,采取低息贷款的方式来鼓励农民能够购买更为可靠、安全、环保的农机,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确保种植大户和农机经营服务组织能够享受到更为经济实惠的政策。
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和农机经营组织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享受购机补贴政策的具体农业机械应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注重对节能型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提倡农民能够以股份制的形式来参与相关农机产品的购买,农机推广工作人员加以技术指导,以期高效保障农民在购机之后能够得到更为满意的服务。
4.3 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
在农机监理队伍建设中,实行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化管理,建立竞争上岗和淘汰制,急需要建立完善的一套符合现实情况以及新时期发展的用人机制,继而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此外,还需要规范农机监理机构人员的业务操作流程,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即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将明确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责任,增强执法意识和廉政意识。充分发挥农机监理在农机推广中的作用,防止和减少农机推广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5 结语
农机科技推广与资源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了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农业、农村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论文7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发展观念的转变,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较大的变革,继而以此带动其自身的发展以及相关效益的获得。事实上,建筑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继而对绿色发展的理念产生了冲击,并最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为了进一步迎合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于生态建筑的构建,并由此开拓出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生态建筑运用对环境保护的帮助。
1生态建筑的内涵
所谓的生态建筑,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绿色环保。事实上,生态建筑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于土地、能源、建筑材料的节省,并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1],图1为生态建筑的样图。基于此,就使得建筑部门在进行生态建筑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于建筑设计理念的改变,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布局,采用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并最终实现对于各种资源、能源的使用。事实上,生态建筑在实际的构造过程中不仅仅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需求,还能够由此推动建筑行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并最终由此带动相关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获得[2]。
2生态建筑的特点
事实上,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相关原则,还因为其自身节能、良性循环、建筑放热少、减少碳排放、美观等的诸多优点。关于绿色生态建筑的特点,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建设以及运用过程中具有节能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生态建筑在实际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充分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建筑的运行供能,继而减少了对于矿石能源的消耗。此外,生态建筑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更加注意通风以及采光,从而减少了电器的使用。再者就是生态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有不少是经过二次回收处理的,继而实现了对于自然资源消耗的减少[3]。其次就是生态建筑物具有良性循环的特点。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采用了较多的绿化手段,从而实现了对于空间适应性的增强,不仅如此,其在设计过程中还加强了对于水循环系统的构建,继而实现整栋建筑的良性循环。生态建筑因采用了较多的绿化手段,从而减少了建筑墙体水泥的放热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生态建筑上的绿色植被可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聚沙成塔,当生态建筑的普及化后能极大程度的减少城市的碳排放量,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营造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生态都市。因生态建筑采用科学的采光、通风、较多绿化等设计,在视觉上打破传统建筑的束隔,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3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
事实上,生态建筑在实际的设计建造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能够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作用。关于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4]:
3.1生态建筑与土地保护
事实上,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占据一定的土地。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建筑工程的数量逐渐增多,而其所占据的土地面积也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建筑的设计以及构建,实现了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以及保护。目前,在构建生态建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逐渐采取高层建筑或者是向地下开发的生土建筑(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进行相关工程的建设,继而由此减少了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除此之外,绿色生态建筑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其建筑材料多为可进行二次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或者环保新型建筑材料,这种状况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害排放物对于土壤的污染,最终实现土壤质量的提高[5]。
3.2生态建筑与空气环境的保护
作为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物质,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基于此,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于空气环境的保护。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建筑及其周边的小环境都对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基于此,就使得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低于空气问题的解决。事实上,导致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五种,具体是:烟草烟雾、有毒的蒸汽、有害气体、微生物污染以及生产性粉尘。事实上,随着生态建筑的不断构建,使得其在空气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不小的成就。一是生态建筑所采用的都是环保型建筑材料,因而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诸如甲醛、建筑粉尘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确保建筑周边空气的洁净。此外,生态建筑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加强了对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近海建筑可以使用)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继而由此减少对于矿石资源的使用,并最终由此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再者就是在进行绿色生态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可与市政绿化建设相结合,不但降低城市绿化成本,同时生态建筑上的绿色植可吸收城市的碳排放改善了周边环境。
3.3生态建筑与水资源保护
事实上,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除了上述的两点之外,还对水资源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事实上,生态建筑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关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在实际的建设的过程中,将建筑排放污水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作为建设目标[6]。在生态型工业建筑设计建设的过程中,不但加强了工业用水无害化排水系统的构建。而且通过这一封闭的系统,实现了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可持续使用,并由此实现了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在生态型生活建筑设计建设中,在加强了对于家庭节水设备的使用的同时,加强了日常的建筑维护以及检修的过程中对于管道的检漏,从而由此实现了对于水资源的节约以及循环高效利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生态建筑加强了雨污分离以及雨水再利用技术的使用,通过这一技术的实施,实现对于水资源的节约以及使用效率的提高,并最终推动了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以及节约。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相关发展理念的转变,使得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于绿色生态型建筑的构建。事实上,该工程在实际的构建工程中一方面促进了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环保保护的实现。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建筑的内涵、生态建筑的特点以及三、生态建筑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我国的生态建筑必然能顾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并推动建筑单位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刘素芳,姜秀娟,王靖.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下建筑绿色塑料工程可持续化发展[J].塑料工业,20xx(3):157~160.
[3]朱祥明,方尉元,王端峰.泉州五里桥(安平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xx(7):76~81.
[4]周长波,李梓,刘菁钧,俞华军.我国清洁生产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xx(10):27~32.
[6]马红芳,王玲杰.河南推行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xx(2):93~99.
环境保护的论文8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使体制改革及创新提上了议程。本文环境保护管理体征改革的意义出发,探讨体制改革及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
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生产的基础。一直以来,我国极为重视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并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直接加大了环境保护管理的难度,也使既有的体制难以发挥出最大效用。在此形势下,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及创新的意义
1.1推进经济转型和升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竞争力。现阶段,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且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效应得到大幅提升。此时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升级的一个关键阶段。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好,将资源消耗型、污染型、效率低的生产设备、产线予以淘汰,把节能和环保管理标准提升,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高新科技、知识型节能产业,才可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低碳绿色转型和升级,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现有的环保管理体制在监管上存在力度不够的问题,一些管理部门未能明确自身职责,存在推诿情况,未能真正发挥环保的作用。
1.2加强和谐生态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极为重视和谐生态的建设,实现人、环境及资源的和谐发展。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阶段,应始终坚持推进环保体制改革及创新,积极树立和谐生态的理念。不但要推进经济的发展,还应不断加强生态经济建设,将和谐生态理念充分贯彻到经济建设和发展事业中。如此,才可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积极有效保护,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的格局。因而说,要实现和谐生态,就必须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当前我国该项体制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尚未良好发挥,使得和谐生态建设中存在诸多不足,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建设。
1.3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
低碳社会的显著表现是低污染、低消耗及低排放。这不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主要途径。为有效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应不断改进生产生活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开发和利用清洁环保能源,实现低排放。而这就对环保管理体制有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推进体制改革,严格控制社会生产生活中CO2等排放量,促进社会共同建设低碳、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2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及创新的对策
2.1加强监管,提升效率
环保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及难点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倘若环境污染无法得到积极有效的监管和控制,那么生态环境质量则不可能得到改善,生态环保型社会也无法真正建立。所以,应充分重视污染管理,加强污染物排放的监管,环保部门应在管理体制内作出统一规范、部署,落实好各项制度,对污染性企业加强监管和整改力度,提高监管效用。另外,在农业生产、工业及交通运输等重点污染方面,及大气、土壤、水资源及海洋等纳污环境进行统一监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综合式环境问题处理,对于违法违规企业、个人等,应理性判断,合理处置,以强化监管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维护环保管理体制的社会权威性。
2.2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等应贯彻并落实好国家、地区及部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部门的管理职责,提高各级管理工作效率,实现高效、公正、阳光的监管及执法。应明确各级部门领导的责任,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对自身区域的环保管理工作有效协调和统筹。同时,要明确各自职责,合理分工,将责任机制落实好,如此才可有效避免和控制工作推诿、责任不明等行为,确保环保管理有序开展。
2.3透明管理,社会监督
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社会公众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自身的关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可有效调动每个人的环保参与性,才可将环保工作发展成和谐社会建设中每个人的事。所以,在进行环保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创新中,应积极推进信息透明、公正执法、社会监督等管理制度。在信息透明和执法公正的管理工作中,时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监督,不仅是对社会复杂,同时也是对政府及企业的督促。另外,应健全社会举报制,以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效用,让公众认识到环保是每个人的事情,让他们积极参与环保中,将自己作为环保管理中一个积极参与者。另外,要加强环保宣传,提升公众意识。特别是要通过“4.22———地球日“”6.5———环境日”等特殊节日加强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并参与到环保管理中。如此,才可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风气,进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所以,应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解决的迫切性,在认识到现行环保管理体制的不足基础上,积极改革和创新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作者:马广峰 董青 牛风青 单位:林州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耿峰,张茹松.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14(2):179-180.
[2]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J].环境保护,20xx,11(9):124-126.
[3]李干杰.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J].环境保护.20xx,12(9):127-129.
环境保护的论文9
摘要:介绍了当前供电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的内容,以及新环保法实施后面临的新形势和问题,分析了如何创新解决供电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引进信息技术提高供电企业环保工作效率。
关键词:供电企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
供电企业作为公用事业企业,肩负着建设和运营绿色电网的社会责任,而环境问题已成为电网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供电企业如何在新形势下切实履行环保管理责任,确保电网建设项目依法建设、依法运行已成为目前各供电企业环保管理的重点。
1供电企业建设项目的环保管理内容
供电企业的环保工作涉及电网建设、生产运行、宣传培训、政策研究、科研和新技术推广等多个领域,各项工作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作为电网企业最重要的电网建设,其环保管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1.1供电企业建设项目的类型
供电企业的建设项目内容较多,主要有电网基建、改造、大修、小型基建、营销、信息化等建设项目,其中电网基建项目,尤其是大中型(110kV及以上)电网建设项目必须执行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制度和环保验收制度。
1.2管理内容
供电企业建设项目的环保管理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两项管理。其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为项目核准必备要件,是项目开工建设的前提,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是项目试运行后正式投入生产运行的。
1.2.1电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委托具有相应评价资质证书、熟悉电力工程的单位承担,并依据有关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完成后,组织进行内审,包括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环境敏感目标、所用标准的合理性、环保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等。内审合格后报上级公司环保主管部门,同意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在组织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行技术评审后,督促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进行修改,并及时上报,确保在项目核准前取得环评批复。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应严格按照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有关批复要求进行,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建设项目在设计或施工阶段,需要变更工程性质、规模、地点、环境保护措施等时,相关部门需行文告知环保主管部门,取得同意后方可变更。
1.2.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
建设项目竣工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提交试运行申请并委托经其认可的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或环评机构进行验收。组织对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进行内审后,报上级公司环保主管部门,经确认具备验收条件后,向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电网建设项目所需的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监测与验收等费用,应按国家或公司有关规定、文件等足额列入工程概算,不得以任何理由取消或挪用。
2供电企业环保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2.1环保监管逐渐趋严
新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进一步规定了公开环保法律法规及管理程序、环评及验收报告全本信息、受理情况及审批意见、环评资质等四个方面;部分项目环评、验收审批权限再次下放,目前有的省份220千伏和110千伏电网建设项目环评、验收审批已下放到市、县级环保部门,新的审批流程、工作要求、执行标准等方面有可能出现较大差异;《关于切实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和验收监管,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各项措施;督促发生重大变动未办理重新报批手续、环保措施滞后主体工程建设进度、施工期环保措施未落实、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和区域替代等进展缓慢、未按要求开展环境监理、久拖不验的建设项目及时整改,对存在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的建设项目要及时调查取证或处罚。
2.2环境制约因素不断增多
供电企业在促进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环保发展、友好发展方面任务艰巨。但同时,国家和地方各类“禁止开发”的环境敏感区逐年增多。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等各类环境敏感区数量和面积不断扩大,使变电站站址和输电线路路径选择更为困难,电网发展空间进一步受限。
2.3公众关注度增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环境敏感期,公众维权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空前高涨。以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为由、交织了各种利益诉求的纠纷呈多发趋势。20xx年,环保部共受理涉及输变电的环保投诉25件,其中不仅包括电磁影响、噪声超标等常见纠纷,还增加了要求环保部撤销项目环评批复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给电网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带来较大影响。
3应对措施及建议
供电企业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骨干企业,应当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处理好电网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主动适应新环保法及环境保护相关标准,进一步加大环保管理和技术改造力度,尽快转变传统环保思维,梳理环保成本概念,努力减轻电网建设运营对环境的影响,走出一条电网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祥茂.输变电工程的环保问题探讨[J].广东科技,20xx,11(22):69-70.
[2]李雪亮,朱庚富、李晓琴.输变电工程建设的环保要求及其变化趋势分析[J].电力环境保护,20xx,24(6):141.
[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J].输变电工程,HJ705-20xx.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J].输变电工程,HJ24-20xx.
环境保护的论文10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工业化的进程迅速提升,乡镇工业园区不断涌现,招商引资、集团化扩展、民营企业、私营经济等不同经济实体的落户,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起到议事日程,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措施落实十分必要。针对仪征市实际,近期开展了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技术集成路径的调研探讨活动。
1基本概况
仪征市地处宁、镇、扬几何三角中心,宁启铁路、江六高速、宁通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扬州文昌公路西延,333省道、长江黄金水道等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改革开放以来,仪征经济突飞猛进,20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亿元,区域经济形成了沿江经济开发区、汽车工业园区、化学工业园、船船制造工业园等一大批经济实体正在蓬勃发展,上海大众30万辆整车项目建成投产,城乡居民幸福指数逐年攀升。全市拥有耕地面积75多万亩,人口60多万,粮食产量31万多吨,年产秸秆30万吨左右;新建规模养殖场46家,年产生畜禽粪便17.62万吨,年生猪出栏量4万头。随着工矿企业的数量增多、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带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逐渐加大。一是农业面源污染。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农业种植不够重视,农田有机肥料缺乏,水稻、小麦种植大部分施用化肥,加之农田植物发病率时有发生,病虫害危害加大,如水稻生长从秧苗到收割,要治病虫2-3次,有的田块病虫害防治5次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降低。二是养殖场规模加大。发展规模化养殖,养鸡、养鸭、养鹅、养猪等规模新增量逐渐加大,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养殖带来粪水较多,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三是农业废弃物逐年增多。目前,农业废弃物主要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等三大类,而农作物秸秆难以处置,主要是夏季麦秸秆由于收割时间紧、赶季节、忙插秧,秸秆难以收集,出现少数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大量秸秆切割粉碎还田。秋季稻秸秆面积大、收集时间长,也容易就地焚烧,或者放置沟渠,造成水体污染,大部分被用于切割粉碎还田。四是少数工矿企业排污不达标。有些工矿企业只重视生产,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乱排乱放,可能造成农产品产地土壤不同程度污染。
2主要措施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采取的必然措施,是一种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统一体。针对上述情况,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相应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考核机制。
2.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由农业植保部门总负责,制定年初规划目标,在农业种植方面采取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广泛动员农户农田种植多施用有机肥料、复合肥,少施用化肥,控制在用肥量的30%以下。少使用农药,使用一些农作物残留量少、对人体健康无妨碍的环保类生物农药,特别提出水稻生长全过程使用农药不得超过3次。
2.2规模畜禽场推行环保养殖。
针对规模养殖场,特别是饲养生猪,从源头抓起。一是抓好环保准入。在新建养殖场时,就实行环境评价机制,对养殖规模、地址、可能影响周边环境等进行环境评估,做好环评工作,只有通过环境综合评估,才能有新建养殖场的可能。二是抓好治理工程。新建养殖场必须配套与养殖场规模相适应的种植土地来吸纳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建设废弃物沼气治理工程、干清堆积场,畜禽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才能进入农田、生态园作为肥料。三是抓好后续管理。新建养殖场需要配套相应的种植面积,吸纳治理过的养殖废弃物如:沼液、沼渣。或与养殖场周边农户、蔬菜种植园区、花木场、茶叶园等单位,签订用肥合同,养殖场还需登记肥料运输销售量的记录。四是抓好农业减排。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认真抓好养殖场减排工作。首先,签订减排合同。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减排量,主动深入到规模养殖场,调查养殖规模,年存栏、出栏,废弃物处置采取措施,和养殖场主要负责人签订减排合同,明确提出养殖场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减排工作。其次,督查减排措施。养殖场建立雨污分流系统,污水进入厌氧发酵池处理;畜禽干清粪搭棚收集堆放场,及时清运销售。再次,深入田头调研。按照养殖场提供的养殖废弃物销售渠道,及时走访农户、生态园,深入到田间地头,进一步核实畜禽粪便使用量,吸纳土地量,了解使用养殖场肥料后农作物的长势情况、病虫害抑制以及增产结果。
2.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增加效益。
仪征市水稻种植面积38.5万亩,产生秸秆21.175万吨,小麦种植面积28.4万亩,产生秸秆9.94万吨。全年秸秆产生量31.1175万吨。面对农业生产大量的秸秆,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一是环保部门负责秸秆禁烧工作。市里成立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实行任务承包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环保部门每年稻麦收割季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秸秆禁烧宣传工作,和乡镇签订秸秆禁烧目标责任状,实行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在乡村拉宣传横幅,刷写宣传标语,开动循环宣传车,鼓励中小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等项秸秆禁烧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秸秆禁烧好处。二是农业部门负责秸秆综合利用。统一思想,秸秆禁烧工作重点要坚持“以堵为疏”的原则,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做文章求突破,市农委突出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基础工作。一抓机械化插秧。抓好秸秆还田机械化插秧,明确乡镇每年购买插秧机数量,督查商品秧培育数量,满足机械插秧需求,列入农业考核指标,重点督查,提倡“百、千、万”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二抓秸秆机械化还田。每年收割季节组织秸秆禁烧小分队,日夜巡视。全力打造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力度,凡是在仪征区域稻麦收割机械必须安装秸秆切碎装置,边收割边将秸秆切碎,留高茬控制在15公分左右。据不完全统计秸秆机械化还田量70-80%以上。年初制定秸秆机械化面积,按照还田面积实行一定经济补助。三抓农田深翻。要求农机手购买100马力以上大型机械,农田作业深耕挖耕,尽可能将秸秆进行深埋,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推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措施。大力推进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创造经济价值。①秸秆固化。积极发展秸秆固化技术,在扬州鼎盛炭业、扬州金鼎秸秆固化等地,利用固化机械加工成型燃料棒,年收集加工消耗秸秆3000多吨,其中扬州鼎盛炭业生产的秸秆成型燃料棒还远销德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发达国家,用于家庭壁炉取暖,为国家创造了外汇。②食用菌基料。结合我市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利用秸秆作基料培植食用菌,在月塘镇天润吴记高效农业生态园、刘集镇君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新城镇三茅翔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地大力推进秸秆基料,年消耗秸秆约3000吨左右,近两年月塘镇金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结合做康能公司冬虫夏草生产的基料试验,生产的食用菌基料远销上海、苏州以及本地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碧阳菌业。③秸秆饲料化。秸秆含有大量的粗纤维物质,粉碎后和玉米、豆粕混合作为生猪饲料,营养丰富,促进生猪生长,改变生猪肉质。在扬州市港湾养殖场生猪养殖中,每天每头生猪消耗秸秆加工的饲料2-3公斤,生猪肯吃肯睡肯长肉,生猪养殖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④秸秆能源化。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星级庄台打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全市已经新建集中小区48处,集中居住人口3.5万人,占农村人口10%,新型农民集中小区的涌现,开展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提供清洁能源十分必要,改变传统用能习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⑤秸秆收集的方法。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是秸秆难以收集,人工费用高,机械化作业不适用。发展经纪人队伍,秸秆利用主体,将秸秆收集事宜,交有1个或几个人负责,这些人员,组织拖拉机运输队伍,动员10-30人,到农户或种粮大户地头,打捆,有的用草绳,有的用无纺布边角料布条,每人每天打捆150-160个,重量在15斤左右,农田在2亩地,一般工作时间早晨8:00到晚上6:00,轮留做饭,大约一小时,同时负责搬运上拖拉机,每个平均价格0.8元,拖拉机运输每次运费20元,但是柴油费用由秸秆收集主体负担。同时,拖拉机采用自动卸货装置,拖拉机手负责把草堆积好。拖拉机运输秸秆重量在0.8-1.0吨左右。收集秸秆每吨260元左右,但是有一点,现在秸秆提倡机械化全量还田,每个村要利用片长负责的生产队,再通过生产队队长向各家各户宣传秸秆有人收集,在收割季节不要切割秸秆。秋季要收集秸秆大约35-40天,收入每人每天200元,总收入在7000-8000元。四是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调查。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工矿企业、一般农区等重金属污染防治调查工作,①研究部署。传达学习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调查方案,讲解表格填写注意事项,实际调查技术路线与操作步骤等,明确时间节点,工作做细做实,数字填写有根有据。②狠抓落实。组织人员深入基层乡镇对重点区域重点把关,指导调查,做到数据填报正确、坐标定位准确无误,按照要求拍摄采样照片,注明时间、地点。③查阅资料。根据省市要求,确保数字提供准确性、完整性,先后走访市农委、市统计局、市国土局等相关单位科室,翻阅资料,全面掌握仪征国土面积、粮食生产、耕地面积、产业布局、区域经济等相关指标,作为调查依据。
3体会和认识
我们始终认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经济是矛盾的统一体,相辅相成,决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保持经济增长,在今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要抓好“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宣传,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要广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是造福子孙后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伟业。建设养殖、生产企业必须提供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报告和建立“三同时制度”,要做到养殖场蓬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时刻不忘,真正做到生产发展、环境保护两个不误。二是强化联动,形成协调一致的氛围。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大家共同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保护环境的意识才能增强。在以后的农业减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工作中,农委、发改、国土,统计、环保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及早谋划、相互配合,按照各自职责,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强化培训,形成技术支撑的氛围。要加大培训力度,举办相应技术培训班、业务辅导班,将环保知识、农业减排知识、重金属污染防治等纳入培训范围,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支撑力度,在项目落户的同时要做好前期调研,从源头抓起,对环境有危害的,即使经济附加值再高也不能建设。要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有效解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工作经费。
4对策和思考
新的时期,围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减排、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项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使命,我们要增强顺应新常态的新要求,引起高度重视,增强克难攻坚的`责任意识,抓牢抓实。
4.1加强领导,突出宣传,营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各级领导要大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全面动员社会参与,公众支持,编印宣传小册子,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处,利用墙报横幅、宣传车、报刊、新闻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2加强引领,制定标准,科学编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标。
建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示范点,树立典型,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明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减排、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农业废弃物治理排放等各项指标。各地按照标准执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用于指导各行业开展防治工作。
4.3加强管理,突出重点,狠抓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实施。
要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利益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来思考,要加强重点区域、关键部位的环境保护的检测和监测,发挥行政调控职能作用。参与重大项目落户的前期调研,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要适时做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4.4加大投入,突出质量,顺利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本着先治理后生产的原则,如:畜禽养殖场,在发展养殖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治理养殖环境,要增强治污投入,建造科学治污工程,落实减排措施。要提高治污工程质量,对国家投资新建的项目严格执行“四项制度”即工程管理法人制、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建设内容合同制、建设工程监理制等,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公开、公正、公平,项目建设运行管理常态化、处理效果高效化。
4.5加大创新,突出效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增强创新意识,紧跟时代脉搏,增大科技含量,注重管理效果。一是坚持学习。要组织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做到走出去、学回来、用起来,把先进的技术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心和决心。二是坚持创新。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联合科研单位,运用科技成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含量。三是坚持效果。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是关系到农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大事,所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抓紧抓好。抓好工程项目运行管理效果十分必要,要建立岗位责任制,签订任务合同,明确职责;建立目标考核制,实行绩效挂钩,和利益相结合;建立奖惩制度,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减排工作不力、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完善等相关工作,必须限令整改,不达标准坚决停产、关闭。
环境保护的论文11
分析了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存在的立法空缺、制度不足、政策缺陷问题,探讨通过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良性架构,发挥政府的宏观性指导作用、法律的主体性保护作用、公益诉讼的关键作用,建立多样化的循环经济模式、设立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使农业资源得以有效分配、使资源压力有效缓解,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推进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有利于城乡经济向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科技发展滞缓、农业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是粗放经营,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农村中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等生态问题。在经济效益和利益追求的推动下,人们往往忽视了保护农业环境资源的重要性。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并进行可持续利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求,只有将循环经济推广到农村当中,才能有效改革农村经济增长模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传统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改革,还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综合使用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笔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影响下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有效解决相关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参考。
1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困境分析
严重的人口压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得我国农业环境日益突出:①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例如耕地逐渐减少、土壤肥力流失、农业水资源缺乏、水资源供应问题严重。②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耕地和草场面临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盐渍化现象严峻、土地沙化问题日益普遍。③环境污染问题严峻。水资源、大气、土壤等各方面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前农业资源环境条件正在不断恶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亟需解决。
1.1立法方面的空缺当前国内法律在保护农业环境资源方面已经获得较大的进步,基本的保护框架已经形成,并且还形成了相关的综合性立法文件,如《农业法》有着对农业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专门性规定,《环境保护法》有着关于保护农业环境的较为明确的规定。此外还有一系列专项的具体立法文件,如《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这些立法文件在保护农业环境资源方面有着极大的贡献[1]。
然而,已有立法都有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与当前的国情有所脱离,当中的缺陷和不足还没有及时完善。农业环境与农业资源的立法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是依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的,虽然立法上对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都有着许多协调性规定,但是立法体系上的分立以及并存,会导致某些不和谐因素的产生,使得调整手段上有抵触、矛盾、割裂、重复的现象发生。此外,农业资源环境的立法有很多笼统性的、原则性的规定,缺乏现实操作性,使得现实执法效果大受影响,难以避免执法漏洞的出现。
1.2制度方面的不足从经济制度的角度看,之所以产生资源环境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不协调所造成的。由于人们在环境保护和个人利益之间往往选择维护后者,使得农业生产时缺少对环境耗损成本的计划和计算,也缺乏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破坏环境资源的意识。另一方面,从整治制度的角度看,环境资源日益稀缺,利益集团形成与社会阶层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使得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利益的平衡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会导致治理环境资源的国家资金难以发挥效力,进一步导致治理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工作陷入顾此失彼的地步。
1.3政策方面的缺陷已有关于资源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超过十项,比如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退耕还林政策、生态移民政策以及矿产资源税等。然而这些补偿制度的自身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资源利用的低效率、政策过于单调死板、投入力度有待提高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模式过于死板,没有较高的灵活性,不同地区的资源保护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此同时,平衡机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相关部门难以将当期的相关资源、资金、组织、人才以及技术有效协调和运作起来,甚至出现了因经费浪费、争夺经费而导致的忽视管理的现象发生[2]。
2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良性架构
2.1发挥宏观方面的全面性指导作用对农业资源环境进行保护,涉及整个民族的利益。若市场无法对行业间、地域间的利益矛盾进行良性调节,国家就应当设计一系列宏观制度,对管理问题、利益分散问题进行协调,以解决其与环境保护的客观性冲突,并使各类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得以化解。第一,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在考虑农业资源环境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政策性扶持,统一评价标准,设定一系列具备硬性和执行性的约束机制,利用宏观调控对耗能高、污染严重的生产部门进行限制和约束,建立起良好的制度环境。由于企业完成低能耗目标的手段就是规模经济,只有当企业形成了规模经济时,资源消耗量才能达到最小程度[3]。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逐渐从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实现规模性的经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第二,国家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区域之间的分工,使区域功能有着明确的定位,通过国家补偿的方式平衡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此外,还应当加大对有较大贡献的个人或地区的补偿力度,使其获得较好的利益补偿,缓解利益矛盾。第三,政府在规划新农村建设时,应注重与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保持两者的同步性和协调性,重视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废水、废弃物和污染物建立科学有效的处理设施,以防止植被被破坏和水土流失。还应注重在项目建设之前开设环境监测,避免不必要的环境破坏。
2.2发挥法律方面的主体性保护作用在立法方面,应当在农业环境资源的立法当中确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为该方面的立法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方向。虽然国内的立法已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环境恶化得到缓解,但是总体上还是缺少可操作性,亟需建立起完备的资源保护制度和责任制度,使得相关的考核制度、规划制度得以良好落实。此外,与农业环境资源有关的法律体系应当被保护,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多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某种农业环境资源作为立足点,通常缺乏关于资源整体联系的深度考虑,在综合调整保护方面也缺乏明确规定,亟需出台综合性的农业资源和环境管理条例,将各类因素统一并形成整体,并对某些重要问题作出全面性、系统性的规定。在执法方面,要设立具备规范性、可执行性的执法流程和程序,使执法人员有明确的执法依据。同时建立惩罚制度,有效约束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在司法方面,司法机关在处理关于农业环境资源的案件(尤其是公益诉讼)时应当秉承认真的态度和公正的理念,作出慎重又具有社会意义的判决。在守法方面,要注意发挥宣传的作用,对群众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使其对农业资源保护知识有充分了解,培养他们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愿,将节约农业资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成公众的自觉行为。
2.3发挥公益诉讼的关键作用当前我国环境问题不断恶化,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水质恶化、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资源锐减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公众缺乏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是当前环境污染无法获得控制和治理的原因之一。环境诉讼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公众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做斗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环境污染投诉无门的尴尬现象,为大众揭发、举报污染环境的恶性行为提供一个畅通渠道和途径,促使行政部门将执法工作落实到位,形成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
首先,应当重视诉讼的民众基础的建立,培养起广大群众的诉讼意识、公益意识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避免使公益诉讼陷入形同虚设的境地。政府也应当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号召公众积极为环境保护奉献力量,为环境诉讼积累起坚实的群众基础。许多民间环保组织对环境保护事业奉献出了巨大的力量,是环保事业的中流砥柱和坚实力量。这些民间组织能够把相当范围内的群众力量聚集起来形成环境诉讼的力量,法律应当赋予该类组织以诉讼权利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4]。
其次,应当对国内的环境诉讼进行制度上的设计和完善。比如,拓宽原告的范围、合理设定和降低诉讼费用、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等。当前众多污染事件当中的受害者都是不确定的,使得诉讼的难度增加。或者受害者难以举出明确有效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也为环境诉讼增加了难度。上述的两种情况在现实当中往往以法院不予立案作为结果,使得民间组织和相关公民投诉无门,自身合法权益失去保障。实际上,环境权益的享有者以及保护者都应当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或者说国家公民,所以国家有必要在立法上将诉讼原告范围扩大,使公民积极参与到公益诉讼当中。环境污染事件的始作俑者大多数是具有财势或优势地位的财团、企业以及单位,甚至政府机构,它们通常不缺乏技术优势、信息以及资金,而作为原告方的公民、民间组织或者小企业通常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对事件收集证据,也难以承担起诉讼当中的举证责任。因此,立法应当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处理方法,把更多的举证责任分配到被告一方,减轻原告方的举证负担,使更多环境污染诉求能够得到合法处理。一般而言,环境侵权诉讼案件都会涉及到许多专业而复杂的知识,涉及面也非常广泛,原告方通常也是昂贵技术鉴定费用的承担者,但是作为原告的公民或者民间组织对此是难以承担和接受的[5]。国家必须对环境诉讼的费用作出合理规定,减轻原告的负担,以鼓励群众积极维权。
2.4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最终归属循环经济是使农业资源得以有效分配、使资源压力得以有效缓解的战略性措施。首先,要建立起多样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加大推广已研发的循环经济模式,比如沼能的综合利用、农业节水等。加大对于高新技术(比如生物技术和核技术)加工农业有机肥料的研究力度和创新力度,合理规划和管理各种资源,对微生物资源做好充分利用。其次,要尽快设立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植入他们的观念之中,激发他们参与循环经济的热情,使参与循环经济成为他们的自发行为。此外,政府也应当具备危机意识,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农村建设工作的首要地位,尽快设立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
3结语
农业资源保护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问题与当前农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妥善处理和解决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问题需要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大众的配合,不仅涉及宏观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法律方面的设计和保护、制度设计上的建设和相关立法的完善,还与实践行动息息相关。需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最终归属,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有效推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论文12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技术依据,验收监测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的客观公正,也影响企业自身环境管理的可靠性和长效性。在验收监测中除按照有关的质量控制要求做好必要的质量控制外,对工业生产型建设项目,控制工况也是保证验收监测质量的关键企业的生产工况直接影响到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情况,直接关系到治理设施的处理效果及污染物排放总量。目前现场采样及实验室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手段已经比较完善,而工况控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尚不够完善,不少监测人员在验收监测过程中重视采样及分析的质量控制,对工况的控制流于形式,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成为影响验收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的主要因素。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实践,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中工况控制的要求、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
1.工况控制的总体要求
国家环保总局[20xx]38号文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规定:“工业生产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保证的验收监测工况条件为,验收监测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75%以上(国家、地方排放标准另有规定的按标准规定执行)、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对在规定的试生产期,生产负荷无法在短时间调整达到75%以上的,应分阶段开展验收检查或监测”。要求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是为了让被测项目处于一个较为稳定且高负荷的生产状态,让各类污染物处于一个较高的排放水平,以此来检验污染防治设施的处理能力和排放的稳定性。
2工况控制的方法要点
2.1工作时数的核定
在生产设备固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主要和生产时间有关。目前建设项目设计生产能力都以年生产能力计,这和年生产日有关,又和每天的生产班次有关,如每天生产一班和每天生产三班的产量可相差3倍,年工作360d和年工作300d相差20%,不能准确掌握企业的生产时数就无法正确核定企业的工况。所以,核定企业生产工况时首先必须对企业年生产日及生产班次进行核定,从而准确确定每班及日设计产量。
2.2产品、产量的科学核定
企业设计产品量值单位与实际生产不相同或是产品的规格和实际生产不相同,如电镀厂,设计产品量值单位是“镀层面积”或“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是“吨”,这就应该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折算;又如纺织染整企业、造纸企业,实际生产产品的幅度、厚度和设计产品经常不同,应该进行折算后确定生产负荷。
例如某印染企业年产5000万m坯布印染加工项目,年工作300d,24h连续生产。验收监测当日加工印花布13万m,经初步计算日产13万m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8%,貌似满足验收监测的工况要求。可仔细核查后发现,环评设计布幅2.2m,而实际生产的产品布幅仅1.8m,折算后实际生产负荷仅达设计生产能力的64%,不满足验收监测的工况要求。因此进行工况控制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产品、产量进行科学核定。
2.3生产全过程工况控制
部分企业产品周期长、工序多,而不同的车间、工序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各不相同。一些监测人员在工况调查时注重监测期间最终产品产量,而对生产全过程的工况控制把握不准,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例如:某四氧化三钻生产厂家采用氯化钻与碳钱合成碱式碳酸钻,碱式碳酸钻焙解得四氧化三钻的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四氧化三钻,日产四氧化三钻1.67t。
从生产工艺流程图可以看出其中产生水污染物的主要工序为合成水洗,而产生大气污染物的主要工序为焙解、粉碎。项目满负荷运转时合成车间日产碱式碳酸钻3.3t(含水量23%),焙解粉碎车间日产四氧化三钻1.67t,因此在控制生产工况时必须同时控制合成车间碱式碳酸钻的日产量达到2.49t以上,焙解、粉碎车间四氧化三钻日产量达1.25t以上,如只控制最终产品产量而未全面控制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则很有可能由于中间过程的生产负荷未达到工况要求而不能得到准确的`监测结果。
2.4污染防治设施的工况控制
废水治理设施的处理负荷直接影响到其处理效果,在进行废水治理设施验收监测时不仅要控制生产工况保证进水水质、水量的代表性,还要密切监视废水治理设施的运行工况。如某企业废水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60t/h与其生产能力配套,验收监测期间厂方为提高处理效果,延长停留时间,其处理量只有30t/h,部分生产废水滞留在调节池,短时间看处理效果较好,但污水处理设施的这种运行工况必不能长期稳定运行。因此,验收监测期间必须同时检查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工况,确保污染防治设施处理能力与生产能力相匹配,这是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的前提。
2.5锅炉、窑炉的工况控制
GB5486-19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中规定锅炉烟尘排放浓度测试必须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并按锅炉运行三年内和锅炉运行三年以上两种情况,将不同出力下实测的烟尘排放浓度乘以出力影响系数,作为该锅炉额定出力下的烟尘排放浓度。锅炉工况测试结果直接影响到锅炉烟气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在烟气测试前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锅炉负荷测试方法。目前锅炉运行负荷的测定有蒸汽流量表法、量水箱法、水表法及耗煤量法。使用量水箱法及水表法时要注意锅炉内部水位要前后一致,供水时水泵和管路不能泄漏,锅炉不得排污。使用耗煤量法必须正确估算锅炉的热效率,最好有锅炉热工监测数据。同时上述几种方法只是对锅炉运行负荷进行粗略计算,要精确计算锅炉运行过程中的负荷必须将锅炉实际燃烧运行蒸汽压力(温度)下的蒸汽量换算成设计压力(温度)下的蒸汽量计算实际运行负荷。需要指出的是一般工业企业锅炉在整个生产周期或运行时段内的运行负荷随着用汽车间用气量的变化而产生较大的波动。因此,在控制锅炉运行工况时不能仅控制监测日锅炉的平均运行负荷或项目的整体运行负荷,更重要的是要控制锅炉烟气监测期间锅炉的运行负荷,根据监测期间锅炉的实际运行负荷确定相应的锅炉出力影响系数,从而获得准确的锅炉烟气监测结果。
对于工业炉窑GB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测试在最大热负荷下进行,当窑炉达不到或超过设计能力时也必须在最大生产力的热负荷下测定,即在燃料消耗较大的稳定加温阶段进行。不少工业炉窑生产周期长,有的长达一周以上,而稳定的高温加热阶段只占其中的很小一段,因此,在监测前要认真调查工业炉窑的生产周期及高温阶段所处的时段,保证监测的代表性和可靠性,而不能仅仅只调查全厂的生产工况。
2.6噪声监测时的工况控制
对于以噪声为主要污染因子的项目特别要注意噪声监测时监测工况的控制。在噪声验收监测时首先要进行主要设备的调查统计,包括:主要设备开机台数及运行情况,如开几台、备用几台等;主要设备布局及分布情况;噪声排放特征,如室外或室内放置,是机械噪声还是气流噪声等;噪声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等。切实了解单位及主要设备的运行时间,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车间或设备不工作时,应随时向厂方询问,以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根据工况调查中厂界内声源的特征,分别采用1 min 稳态声源 ,1个周期(周期性声源)或整个工作时段(非稳态非周期性声源)等效声级测量,客观评价厂界各点噪声。
2.7关注产能过大问题
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工况控制中,不仅要关注生产负荷是否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以上,还要重视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是否匹配,当企业的实际生产量远超设计生产能力以及更换产品时,必须要求企业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由环保主管部门重新审批。
总之,为保证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必须高度重视监测期间的工况控制。按项目产品、副产品及中间产品产量、原料、物料消耗情况、主体工程运行负荷情况,以及相关生产装置的运行负荷,核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期间的工况条件是否符合验收监测要求。
环境保护的论文13
概述了剑川县农田环境保护工作现状,指出在农田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当地实情的防治对策。
剑川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县境内最低海拔20xxm,最高海拔4247.2m,呈环境立体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农作物品种主要有水稻、玉米、马铃薯、芸豆、烤烟、蚕豆、地参、油菜、苦荞、燕麦、蔓菁。中药材续断、灯盏花、附子、重楼等强势兴起。野生菌品种繁多,松茸、牛肝菌、鸡纵菌等野生食用菌产量高,品质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剑川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田环境的保护工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农田污染,取得了一定实效。
1 剑川县农田环境保护现状
1.1 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生态农业
剑川县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于20xx年12月通过了省商务厅、农业厅、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组织的评审验收,综合评判分数87分,居验收最高分。剑川县成为云南省第七家、大理州第二家通过验收的项目县。截止目前,建成以马铃薯、芸豆、松茸、续断、玛咖、香葱、地参、黑木耳、大蒜、金铁锁10个品种为主的标准化种植基地0.365万hm2。出口农产品示范区的.创建,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扩大了农产品出口规模,提升了企业利润,带动企业发展生态农业,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农田环境的污染。
1.2 开展城乡“三清洁”,减少农田污染源
自20xx年在全县开展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三清洁”工作以来,积极推行“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和通过“一事一议”向村民收取垃圾清运费、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清运的工作机制,改变了过去乱丢乱倒生活垃圾的习惯,减少了生活垃圾对农田的污染。
1.3 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活污水的水质日趋复杂,农村水体对生活污水的自然降解能力降低,迫切需要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污水。剑川县充分利用中央、省、州的专项资金和县自筹资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前正在开展剑川古城村落污水改造、剑湖东南片区环湖截污、沙溪镇寺登村、石龙村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大大降低污水灌溉面积,从而减少污水对农田的污染。
2 存在问题
2.1 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
生产中化肥使用比重较大。种植方式仍以化肥加农药的耕种方式为主,各种高效化肥替代了传统有机肥,化肥大量使用现象还未完全转变,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结构被破坏。农膜造成的白色污染难以处理。剑川早晚温差较大,农业生产中大面积使用农膜来保温保水。在自然条件下,废膜很难分解,对农田造成直接污染,以致土壤通透性差,妨碍农作物根系正常生长发育,破坏生态环境。
2.2 农田生态环境破坏
目前对农田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有2方面,污水灌溉。剑川县虽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处理居民生产生活污水,但由于财政资金有限,难以做到全覆盖,农田污水灌溉难以避免;水土流失。剑川山区耕地比较多,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
3 防治对策
3.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充分利用剑川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在山区、半山区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发挥剑川马铃薯、高原粳稻的传统种植优势,形成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发展以“高原猪、特色羊、地方鸡、优质牛”为主的特色生态养殖业,扶持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以及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
3.2 减少农用化学品的使用
降低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减少其在农田中的残留,提高有机肥使用,才能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倡科学施肥。强化宣传,使人们意识到化肥污染的危害性;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通过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加强农药监管。由专业机构定期抽检农药;定期安排植保专家对农资经营人员开展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培训。加强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易降解的地膜。对于废弃农膜,要强化废弃膜回收利用,减少农膜对土壤的破坏和污染。
3.3 合理规划、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各级政府要积极落实“多规合一”政策,从小城镇的布局、建设规模、发展方向等方面对农村城镇建设规划;统筹资金,搞好乡镇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建设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田生物物种多样性,才能保证农田持续产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保护的论文14
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稀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针对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出发,分析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对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进行了讨论。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各种资源的使用为基础的,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对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破坏,不利于环境保护,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 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但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的浪费。良好的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环境资源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良好发展能够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资金保障。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各国发展进程当中都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社会问题,工作难度比较大、实现途径比较困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冲突[1]。
我国疆土面积辽阔,资源种类和数量都是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数量占到了世界总人口数量的1/5,所以人均资源并不丰富,远远达不到世界人均资源的平均水平,这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我国的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思想上存在很大的误区,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相关工作不到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不利于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很多工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很多工业产业对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资源使用不到位、资源利用不充分,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对资源的节约;我国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很多重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污水、废气、工业残渣各种污染物等,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破坏,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便会失去自我调节能力,被破坏的环境就难以恢复到健康状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2]。
2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
2.1 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具有一定矛盾性
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是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环境的保护也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强制有效的约束力,政府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但是我国的人均资源并不丰富,这就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很多时候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了资源节约问题,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政府很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所扮演的双重角色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此外,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整,一些法律法规中还存在着漏洞,比如在排污收费制度方面,收费标准不规范、不统一,没有对污染物进行严格的分类,在收费的时候容易出现较多问题[3]。
2.2 企业经营者对环境保护缺乏正确的认识
很多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思想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相关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对企业生产造成的污染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所产生的污染物会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由于很多企业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资源利用率比较低,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对污染物的处理方式不科学或者是不合理,没有将其收集进行统一处理或者二次利用,污染物中包含很多种有害物质,如果处理方式不正确,就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还会降低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会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3 保护环境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会取得相应的成效,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积少成多,有序进行。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很多人的'综合素质却没有得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生活中随手扔垃圾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各种生活废品乱扔乱放的现象屡见不鲜,经济在得到有效发展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在一些生活水平较高、水电资源供应充足的地方,当地人们没有意识到水电资源的匮乏和紧缺,在用水、用电的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分配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4]。
3 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有效措施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协调工作,正确把握工作中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对经济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将环保节能问题考虑在内,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环境特点,对规划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其次,应完善相应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收费标准,针对污染物乱排放现象,应该进行严厉的惩处,污染相对严重的企业,应该对其进行整顿或者直接关闭;最后,在资源分配方面,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3.2 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做好生产管理和污染管理工作,在加强环保力度的同时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加强企业的技术管理,对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严格规范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控制好各类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和总量,利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工艺对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力度;对污染物进行二次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
3.3 发挥民众参与的力量
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人们更加追求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和谐的社会氛围包含三个主体,即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是通过不同职业和岗位的人员的共同努力实现的,只有结合民众的力量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环境的保护更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在生活提高环保节能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从生活小事出发,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去。
4 结束语
现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着很多冲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民众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不同角色的作用,才能有效解决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环境保护的论文15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国民水平与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也让农村建设越来越好。可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由于对环保的不重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不能小觑的。这不仅影响了新农村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文章就农村环境的保护以及创新后的节能减排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节能减排机制;农村环境保护;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大范围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并且也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绩。可是一些地区政府只注重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当地生态平衡的破坏。这种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的模式势必会影响农村日后的发展以及当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对农村节能减排机制的创新以及环境问题的保护应该马上加以解决。
1、农村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
1.1关于畜禽的养殖
过去牧区与农业区进行畜禽散养的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现在已经开始了城镇郊区与大城市集约化养殖,甚至已经成为了独立行业[1]。但是,目前畜禽废弃物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农牧出现脱节的问题频频出现,让农村的环境遭到破坏,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影响。
1.2关于生活垃圾
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居民目前的物质消费比重也在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无数生活垃圾的出现,每天大量垃圾的露天堆放。不仅如此,居民们也会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村庄的地面或者沟渠,日积月累就造成了水源的污染。
1.3关于化学制品
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工业化发展也有一定的要求。然而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农村也有关于工业化的问题被不断凸显出来,这必须要得到各地区的重视。比如,化肥的使用就会造成土壤的贫瘠以及动物的减少,这就会给生物链造成破坏,最终形成恶性循环[2]。
2、创建农村环境保护体系
2.1污染排放总量的控制体系
地区相关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让企业树立严格监督的意识,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增产却不增污,对于清洁生产要进行大力的推行。具体的实施策略有:进行污染源的治理、防止企业将落后的设备或污染转嫁给农村、采取相关惩罚措施等。
2.2环境监督体系
农村要时刻将环境监督管理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要对监督力度不断加强。比如:严格按照法律对环境监督进行加强管理,对于违法行为必然严惩;还要将农村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管理与规划进行不断提高,在这其中还是要建立严格的评价机制;最后就是对环境管理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将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继续健全。
2.3环境宣传教育
有很大一部的农村居民对于环保意识还不够强,这就说明环境宣传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对于环境体系的建立也势在必行。要让农村人都养成关心环保和参与环保的大环境中来,争取让此项工作体系化、规范化以及社会化。其中具体措施有:对新闻媒体的各种宣传报道都要加以关注。对“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口号加以落实[2];还要将居民的生态建设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加以提高。其实环境保护关系到的是当地人们的生活以及子子孙孙的生活保证。
2.4对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对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而言,生活用水占了农村用水的大部分,我们一方面要宣传节约用水的'习惯,鼓励居民用水时要节约,另外应体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一些生活用水通过科学的方法再次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但需要居民的自觉,也需要一定科学的使用方法。例如用收集的雨水浇灌花园植物,设计中可以设计雨水储存槽收集雨水以便花木浇灌之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2.5对太阳能的合理利用
目前,新农村建设让更多的家庭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捷。太阳能就是其中之一。随着能源开发和利用程度的加大,资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必须认清的是,自然资源普遍为消耗型资源,也就是利用了便会减少。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就是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而我们所熟知的太阳能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能源,太阳能的应用可以改变以往焚烧带来的污染。对于农村的环境保护,应积极提倡对太阳能的使用,通过太阳能集热器完成对太阳能的转化,将收集到的电能用作水发热以降低对家用电能的消耗。
3、农村环境保护的体制创新
3.1关于环境科技方面的发展机制
我国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就是科技,这更是创新的基础,只有进行一定的体制改革,才能切实的将环境保护落实到位。因此,对于科技的大力投入是环境保护的最高标准,当地政府应该聘请专业的高科技人才来进行农村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让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实现的更加顺利。
3.2发展与环境的综合策划机制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会从环境保护的程度中体现出来,必须要利用环境保护来建立一种经济发展措施。比如,控制和防止土地的沙漠化,建立生态防护林工程体系,将绿色植被面积加以扩大,以及植树造林活动的频繁开展等等。总结综上所述,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通过建立农村环保及节能减排创新机制,将促进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和源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将更多的农村环境面貌还原到原始状态,让本该属于乡村的阳光雨露和鸟语花香重回新农村,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贻平.论农村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机制创新[J].资源节约与环保,20xx(11):17-18.
[2]李玉辉。以制度创新促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的环境审计规制研究》评介[J。经济研究参考,20xx(54):53-53.
【环境保护的论文】相关文章:
环境保护的论文11-02
环境保护的论文06-07
环境保护的论文[经典]07-03
环境保护论文06-07
[精选]环境保护论文06-25
(热)环境保护论文06-14
环境保护论文【集合】06-27
[热门]环境保护的论文06-11
环境保护论文(热门)06-11
环境保护的论文【热门】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