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计算机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计算机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算机论文 篇1
1.计算机软件维护与保养
计算机软件的维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备份系统:由于安装应用软件、系统升级、上网可能会造成系统崩溃,而安装操作系统又是个非常繁琐的过程,为了防止系统损坏后花大量时间再次安装系统,建议在安装完操作系统及设备驱动程序后将系统文件做一备份。
(2)定期清理系统垃圾:垃圾文件过多会使电脑运行缓慢,清理垃圾则有利于电脑运行的快捷与流畅。在操作系统系统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临时文件,时间长了就会堆聚垃圾、占用空间,降低电脑运行速度,影响工作效率,定期清理磁盘,整理碎片和清除不必要的文档,有利于为电脑“减肥”,从而保持正常运行性能,使得用起来得心应手,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如果要删除长期不用的应用程序,要采用卸载的方法从计算机中卸载,不要采用直接从硬盘上直接删除文件夹内容的方法删除,因为在安装程序时大多修改了注册表,直接删除无法清除注册表项。
2.常见故障处理办法
(1)系统死机。由于产生系统死机的原因复杂,首先应重新启动系统,最好是能够从“开始l关机”对话框中执行“重新启动”。
(2)“蓝屏”现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蓝屏”现象,造成计算机蓝屏的原因有很多种。
(3)显示系统故障诊断及处理。微机的显示系统硬件是由显示器、显示卡构成的,可以连接一台好的显示器来验证,如果发现显示不正常,可换显示卡,如果解决不了故障,就是显示器的故障。
(4)硬盘故障诊断及处理。硬盘出现故障时,首先确定是否硬故障即外部环境问题。如:主板、硬盘接口、电源和电缆等,若是硬盘内部问题只能交给硬盘生产商处理。在排除硬件问题的前提下,应该检测分区,如果主引导区、引导程序、分区表中的一个被破坏,都会出现硬盘丢失的情况。若计算机不能从硬盘启动,可以通过软盘启动后,试着访问硬盘。若硬盘可以被访问,则说明只是操作系统被破坏,用重新安装操作系统的方法来恢复,或者直接把别的计算机硬盘拿来进行对拷。
3.计算机安全维护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维护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同时,必须考虑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安全的威胁来自多方面,可以分为硬件故障、软件漏洞、人为事故、“xx”攻击、信息丢失等情况。从安全维护的角度来讲,为了保证计算机的网络安全,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有: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扫描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反病毒技术等,其中反病毒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计算机病毒是人为设计的,能够利用计算机资源自我复制,从而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计算机病毒通常是我们在使用计算机时由于浏览带有病毒的网页、网络在线下载了带有病毒的软件或者连接带有病毒的移动设备感染病毒的。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计算机必须安装杀毒软件,并且对杀毒软件的'病毒库要及时更新,对系统定期杀毒。同时还要安装防火墙,并且要及时更新操作系统漏洞补丁。
4.课堂管理软件的应用
课堂管理软件主要有以下功能:广播、录播、教学监控、教学辅助工具、虚拟光盘、网络模拟考试系统,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教室中的广播教学、语音教学、分组教学、影音互动教学、机房维护及管理、光盘资源管理、网络考试等,为师生创造高品质的多媒体互动教学环境,从而大幅提高教学成效。其中,较为实用的管理工具一个是广播与文件分发收集功能。教师可以在讲台上通过广播把教师机上的画面广播到下面学生机的显示屏上,克服了坐在后排的同学因远离投影而看不清教师操作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文件分发功能在上课前把文件分发到下面的学生机器上,让学生通过练习,再把做好的作业提交到教师机上,实现即时交流。另一个是机房维护管理功能,允许实验室管理员通过该功能实现远程电源管理,统一进行开机、关机、重启动作,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能够即时查询实验室里机器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故障机器进行维修,有利于学校资产的保护,同时还能对学生机的系统进行升级,适应不同老师的不同要求。
计算机论文 篇2
摘要:
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将来应用信息技术奠定初步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传统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方法;计算机教学;应用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得到迅速普及、广泛应用。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需要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能型人才。因此,中学计算机课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而计算机教师应用“探究式教学法”,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
一、传统计算机教学存在的弊端。
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是“教师讲解—教师演示—学生上机练习”的单一教学模式,主要是依靠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上机操作也只是模拟练习。这种在教师主导下的教学模式,教师完全是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学生基本上是在教师的传授中被动接收知识,很少有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条件和机会。具体来说,45分钟一堂的计算机课,教师通常就需要20分钟乃至半小时讲课,然后学生利用剩余的时间来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或者作业,基本上没有时间根据自己的设想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教师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严重压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不利于其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具有的优势和特征。
1、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开展教学。
探究式教学中要提出一个探究主题,师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探究学习。选择的探究主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其中可以是教师提出,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学识和经验去发现和选择一定的主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在学习和生活之间找到契合点,不仅思维得到开阔,而且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锻炼。
2、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教师不再“满堂灌”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知识进行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探索知识中的乐趣,去发现知识的应用方式,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教师讲学生听,对于学生强化记忆理论知识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没有帮助,而探究式教学恰恰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可以更加自由地把握教学条件与内容。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传授知识,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学习的地点、时间和学习的内容完全被限制住,他们只有在课堂上才会得到学习和练习的机会。而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扩大知识的学习范围,并深入探讨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爱好和兴趣探究延伸出新的问题,不再受学习的时空限制,能够做到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学习,随时随地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合作交流。
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往往会探究较为复杂的课题,学生仅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任务,而是需要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积极的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发现彼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终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学生之间能够加强了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相互交流中增进友谊。
三、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策略。
1、教师要确立教学目标、设计自主学习的任务。
探究式教学活动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教学进度合理地进行调整。其次,教师应在上课前,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并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Flash图层”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食虫花”的动画,其中美丽的蝴蝶、娇艳的鲜花,特别是花朵吞食蝴蝶这一形象的画面,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会立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注意有意义、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各任务之间既要相互联系,又应具有由易到难的梯度,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逐渐培养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Flash图层”一课时,教师演示“食虫花”作品,并引导学生独立制作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布置一个任务: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个Flash,然后参照这个Flash,再制作一个表现本节课内容的Flash作品,这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制作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2、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是要帮助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二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鼓励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并鼓励他们积极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要估计设计好完成每一项任务的时间,学生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教师应及时进行讲解或者为他们进行示范操作,然后再组织学生继续练习,直至完成任务。三是要引导学生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之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合理搭配每个小组内学习和操作能力不同的学生,保证组内学习时,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带一带操作能力差的同学,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要科学地进行探究性教学评价。
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后者往往比前者更为重要。因此,不能仅仅用理论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全面分析,主要是评价学生操作计算机是否熟练、是否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现实问题。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选择鼓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是否在进行自主学习,是否做到了积极参与,是否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讨论和探究,以及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发挥。此外,教师还要注意确定和选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保障最低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展示,对学生在学习和利用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个人创造性,教师要予以尊重,并积极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思路和风格设计和制作计算机作品,认可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技术解决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彬.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5).
[2]崔丽丽.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xx(22).
[3]李红.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24)。
计算机论文 篇3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改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大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力度,从而有效提高其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与学生的学业水平具有密切联系,当学校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时,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但是在当前社会中,某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还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例如,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计算机教师专业水平低等,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另外,某些计算机教师思想过于落后,难以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教学理念落后
对计算机的教学而言,其需要较多的实践练习课程,但是某些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过于传统、落后,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是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虽然某些学生取得了较高的考试成绩,但是其未具备创新能力,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学生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教学环境差
某些高职院校存在硬件设施落后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计算机应用需求。在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较多的教学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配备先进的教学软件,使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应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创设的教学情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计算机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环境、计算机水平具有差异性,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教师应重视课件的讲解过程,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PS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提前准备与PS技术有关的视频,使学生能够了解PS技术的强大,这也是学生获取学习动力的来源。在选择PS对象时,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喜爱的明星,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当PS讲解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PS图片,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以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型软件。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定期更新计算机软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招聘计算机教师时,重视教师的资质,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全面考察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保障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基础知识,同时定期学习最新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由于计算机教学具有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合理讲解理论知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时间,使学生能够在大量练习中提升计算机水平。当学生遇到难点时,教师应耐心解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一味灌输给学生方法论,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更新教学理念
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市场都会定期更新电子产品。对当前的各领域而言,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当前环境下,教师难以教授给学生完整的教學系统,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置对应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另外,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师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整理好相应的教学案例,从而优化、整合计算机教学资源。
(四)创新考核方式
计算机教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考查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时,应以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考查其理论知识水平为辅,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目标,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学生的成绩应由多项成绩构成,包括期中、期末考试分数、课堂作业成绩等,使考核方式更加灵活,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该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定期更新教学设备,同时教师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论文 篇4
随着后PC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产业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各个国家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产生了影响,目前来看,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究竟应当该如何进行调整和优化是学校以及教育部门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1 计算机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当前各个院校都设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并且计算机课程专业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背景以及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学为我国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推动了我国的信息化产业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但是就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并不是自主愿意学习这个专业的,而是调剂转过来的。而且计算机专业存在部分的女生在未来的就业上存在严峻的形式。
1.1 专业问题。
首先,计算机专业在学科的设置上大多数都是以理论课程为基础,而且很多院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性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学生们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学不到真正的就业知识和能力,学生们在经过学校的一段时期学习之后依然对计算机专业一无所知。
1.2 师资问题。
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来说,我国虽然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三十年多的历史,但是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都并非计算机专业毕业。很多教师都是数学专业、自动化专业等,在社会的发展形态之下,逐渐的转型成为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而这种“业余”的专业教师往往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发挥出有效的教学效果。
1.3 考核机制。
在计算机专业的考核机制设定上,很多院校的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大多数的学校所设定的考核成绩都是一些理论成绩为主,实践考核能力为辅的形式。而这种考核机制使得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在考试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突进进行课程的背诵,很多专业知识都是在考试前一天背过的`,实践考核教师重视程度不高,大多数都是通过学生们自主的完成,最终教师负责检查结果。其实这种考核机制大大失去了计算机专业真正的意义,学生们经过了大学四年的课程学习,学习效果非常差,很多学生到社会当中就业甚至对计算机的构成都不了解。
2 后PC时代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对策
前面笔者对当前时代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究。总结来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教学应当进行一定的改革和调整,使计算机课程体系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下面笔者主要分析探究后PC时代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对策。
2.1 专业角度。
首先从专业角度来讲,计算机专业教学应当立足于市场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于现代人才的需求。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应当立足于软件工程,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开放性思维方式。目前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发展,很多软件都需要人们去开发和创造。而这需要学生能够具备敢于创新的思想存在的。因此学校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创新机制,在课程体系当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开放思维。
2.2 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重视课程难度的循序渐进,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点是非常抽象化的,如果没有基础作为积淀,那么学生很难在上机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深化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比如说JAVA、JAVA WEB等课程的学习来说,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英语基础的范畴之上而进行的。因此学校应当合理的设置课时的顺序以及课时的数量,一方面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当学生具备了专业化的理论知识体系之后,再循序渐进的开展相应的计算机实践性课程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将理论基础应用到其中,为学生未来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教学评估。
在教学评估的设置上,学校以及教师一定要重视相应的实践性能力的检测,只有教师以及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考核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考核分数,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意识到实践认知能力的作用,进而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实践性课程。
同时教师也应当转变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形式。传统实践性课程考核很多情况下都是提前告诉学生们一个程序设计的题目,然后让学生们通过课下的时间独立的完成,最终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序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其实这种形式存在很大的侥幸心理。因此教师应当立足于项目级测试评估,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项目的编成,进而判断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创造思维意识。
2.4 重视与时俱进的教学案例。
随着后PC时代的到来,每一年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都是非常迅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了解社会上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这样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提供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们了解最新的现代技术动态,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形式。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后PC时代出发,分析探究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电子产品发展迅速的背景之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建设问题。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学校应当重视时代的发展速度,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以及学校中的教学设备,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到符合时代背景的软硬件设备,进而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良好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论文 篇5
1中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体系衔接基本原则
1.1满足学生不同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懂技术的职业技术人才一直是政府引导职业教育的方向,也是评价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场视角下计算机平面设计职业技术教育,知识、技能、素质必须协调发展,不可偏废[3]。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职业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根据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体制,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领域,面临当今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而这时的职业选择将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既要考虑到中职生毕业后立即就业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一部分中职生继续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需要。
1.2符合中高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
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专门组织编制和审定统一的课程体系,它决定一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主要体现在不同阶段的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制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等;其次是地方课程,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职业技术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地方适应性;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主要有本校或校际之间的专业教师通过对本校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主体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限和侧重点不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1.3中高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以及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要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根本;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在普通高专的思维惯势下,对中职知识结构的扩展、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技能评价,以及招生制度上体现出中高职教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基于中高职一体化视角下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2.1正确认识中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当前职业学校在校生一般在15~21岁,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处在个性发展和人格成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家庭、心理、情感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需要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习和完善自己。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生一般为15~18岁,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他们的心理状态还不成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中职学校在指定培养目标时,既要与整体目的保持相对一致,又要使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既要考虑到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需要,又要照顾到大部分中职毕业生工作所要求的基本文化与一般技能需求。根据其身心特点把握好职业观、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为其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建立系统的中高职一体化视角下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体系
解决与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首先应解决好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接轨,注重二者差异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因而培养目标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差别性。当前中高职培养目标忽视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存在着能力培养的重复现象。其次要体现出层次性特点,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如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主要面向设计公司、广告设计公司、印刷设计公司、品牌设计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以及具有平面设计部门或平面设计岗位的企事业单位等行业企业,培养掌握平面设计人员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在高层次、高技能性,强调培养一线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4]。二者基本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教育在高新知识、技能、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要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
2.3建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的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并不是源于工业化进程的自然需要,人们往往把它作为普通国民教育的一种附属、一种补充。在课程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培养目标的需要,而是强调职业教育学历与普通教育学历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层次上的可比性,强调课程结构的学科特性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脱节,失去了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
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要打破学科本位的传统课程开发模式,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式和项目式课程结构体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个体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不同,根据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特点,将课程分“宽基础”课程、“厚专业”课程和“活模块”课程等三大类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其次,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如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要求通过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计算机中级操作员考试等。职业能力的对接是中高职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中心,科学设置学生职业技能考评方法与手段,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同时强化行业和企业部门之间的积极协作,通过学生每年到工厂和企业参加见习和实习,以及由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到学校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对职业资格的考核与管理,使职业资格证书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的认可,这样中高职课程的无缝衔接才会成为可能。教育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群体设置不同等级的职业技术资格证,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根据职业分类、标准与鉴定考核要求,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能力标准和人才层次结构,实现职业技能的全面对接。再次,加强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素材的教材化研究,编制层级教学单元和职业教育教材。按照不同职业对人才职业技能要求层次的不同,制定出职业教育的标准教学单元,并按照程度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采用较低层次,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采用较高层次。课程衔接体现为教材的衔接和教学目标的衔接,根据不同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设计教学单元,进而设计成不同的学历层次,使中高职课程的层次分明,并有教育部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统一编制,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统筹管理和宏观调控。
2.4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联系
首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必须紧跟企业生产实际,根据中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各自的培养目标,对于中高职相同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广告设计、速写与色构、Photoshop制图、网页设计、CorelDRAW/Il-lustrator、Autocad课程等,以中职学校教师为主体,高职学校教师参与进行课程开发;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其他课程,以及不同课程在实践中的联合应用,如Java程序设计、Photoshop、dsMAX课程、ado-bepremireCS4、adobaftereffectsCS4实训项目、数码摄影及后期特效,由高职学校教师为主题进行开发。在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上,中职学校重在从业证和初级证书的课程,高职学校重在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的课程。中高职学校教师联合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案例、微课教学、试题等,供区域内全体中高职学校共享共用。
其次,实践教学,在实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中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础可统筹建设和使用,在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为行业、企业及其他成员学校教职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服务。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课程体系,可实现学生在中高职之间课程互选,所取得的实践技能水平评价和学分能互通互认。实训基地也可以扩大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中高职院校、企业合作共赢的利益融合体。再次,师资队伍,通过汇总区域教师信息,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专制教师信息库,采用柔性交流的形式,允许教师校际兼聘,鼓励优秀教师跨校教学,逐步实现区域内中高职学校教师的互聘共享。中高职院校根据各自需求,统筹聘任兼职教师到学校讲课、指导学生实习、开设讲座、参与专业建设等,实现中高职学校间兼职教师的互聘共享。
3结论
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是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的核心,而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需要统筹规划,把中高职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衔接起来,打破现有职业教育间的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新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计算机论文 篇6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不仅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奠定技校生的计算机能力基础。因此,本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出发点,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项目化
随着我国IT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语言编程、网页设计、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能力,这就给当前的技工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从最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反馈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由于计算机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其在企业的上岗能力,更是影响到其后续的职业发展。因此,改进目前技工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已迫在眉睫。笔者学院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逐步确立了项目化教学的模式。通过考核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以及学生的就业上岗情况,我们发现项目化模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均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
作为技工院校课程体系中重要一环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技校生只要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即可,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而项目化教学则是在充分掌握技校生的实际能力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对学生必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以实用为目的,理论部分简单明了,应用部分详细实用,这样就使得整个教学体系完整、结构清晰,教学双方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学,从而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采用项目化模式的现实意义
1.突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技工院校由于其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成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但受制于实际学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应用技能。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技校生学好计算机以及专业知识的关键因素。但不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兴趣,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以一个个项目任务逐步地使学生体会到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
3.理实并举
近年来不少技工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已经发现没有必需的计算机理论基础,那些“时髦”的专业技能终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的每一个项目不仅要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实训内容,这样既能便于教师的备课,还能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更能便于学生课外自学。
三、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实践
1.合理设置项目
在充分考虑当前技校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将来就业需要的前提下,我们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点相结合,分别设置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中文WindowsXP操作系统、应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20xx、应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xx、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xx、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项目。每个项目都有重点提示和比较经典的习题,便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2.任务驱动
根据技校生的兴趣点,我们在每个项目里又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思维的方式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xx”这一项目中,我们布置了认识PowerPoint20xx、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编辑幻灯片、添加幻灯片中的对象、修饰演示文稿、放映与打印演示文稿等任务,并以实例为主线,使学生在应用实例的制作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3.科学考核
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主要采用理论考试的模式,有的则采用理论+实训的模式。由于技校生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考核方式采取“分层考核”,区别对待的方法。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考核他们掌握教师课堂所讲授内容的情况以及基本操作的正确步骤;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要有意识地扩展、提高,这样就能实现以考核促教学、以考核促实训的良好局面。
四、小结
总之,技工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灵活运用项目+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模式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计算机论文 篇7
摘要:随着近些年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但是网络通信的安全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安全的问题。其中计算机病毒的因素影响就是比较突出的。本文主要就网络通信安全影响因素以及主要安全问题加以阐述,然后就网络通信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护措施详细探究,希冀能借助此次理论研究,能为网络通信的安全以及计算机病毒防护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通信;影响因素
引言
网络技术应用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在信息的传播速度上也不断加快,而网络通信的安全也威胁着人们的个人因素以及财产安全。所以,从理论层面对网络通信安全以及计算机病毒防护的研究分析,对实际安全问题的解决就能起到一定启示作用,从而为实际安全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思路。
1网络通信安全影响因素以及主要安全问题
1.1网络通信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网络通信的安全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为因素是比较重要的,主要就是人为性对网络通信造成威胁,如计算机病毒的出现等,对网络通信的安全影响就比较突出。还有是不法分子等因素,也是影响网络通信安全的重要因素。再有就是没有对网络通信的设备系统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所造成的安全威胁等,以及人员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也会造成网络的通信不安全问题出现[1]。网络通信安全影响因素当中,自然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因素主要是受到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比较突出,如发生了水灾以及火灾等,造成网络通信的安全问题。
1.2网络通信主要安全问题分析
网络通信的安全问题是多样化的,在当前的网络开放度进一步的加强,三网融合的发展目标逐渐实现,这就使得网络的使用量也在不断扩增。用户在使用通信网络的过程中,数据信息的安全保障就显得比较重要。互联网终端相对比较复杂,通信网络的安全就是数据信息互联网虚拟空间以及物理空间转移中容易发生问题,从而就会造成网络通信安全的问题。再有就是客户信息伪造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这对泄漏客户的信息就产生了很大威胁[2]。再有就是传输信道安全隐患问题也比较突出,倘若是没有对传输的信道实施电磁屏蔽的措施,信息数据传输过程中就比较容易造成电磁辐射的现象,一些犯罪分子就比较容易利用相应设备对信息数据进行窃取,严重威胁着用户的通信信息安全。网络通信的安全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网络监听的攻击形式,通过监听模式能轻易对网络信息进行获得。当前的网络监听攻击的发展比较成熟,对网络通信安全也造成很大的威胁。再有就是采用信息炸弹的方式进行的攻击,这是在没有有效检测接受的输入数据情况下发生的,从而就比较容易造成程序的崩溃,用户输入数据超过缓冲区对其他数据区就会造成覆盖。再有就是受到木马程序的攻击比较突出,完整木马程序有控制器以及服务器程序,安装服务器程序就能对计算机进行控制,在安全威胁上就比较大。
2网络通信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护措施
2.1网络通信安全产生的威胁
网络通信的安全产生的威胁主要有病毒威胁,这是比较常见的威胁形式,尤其是近些年计算机病毒的发展比较迅速,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数量也比较大,这对网络通信安全造成的安全威胁就比较突出。在具体的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上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病毒的威胁问题[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比较迅速,并且有着隐藏性,所以不容易被发现,而一旦造成计算机病毒的侵害,轻则就会造成数据信息的地丢失损坏,严重的会造成系统的瘫痪等,对网络通信的安全造成的威胁比较突出。另外,网络通信的安全产生的威胁还体现在IP地址盗用上,IP地址当中有着大量信息,出现被盗的情况就会造成财产以及信息的损失。在这一方面主要通过伪造信息的方式实施欺诈,进而获得非法的利益等。
2.2网络通信安全及计算机病毒防护措施
网络通信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护工作的开展,就要注重从多方面加强重视,笔者就此提出几点防范的措施:第一,实施网络授权安全措施。网络通信安全的保障要注重口令以及密码的技术应用,对网络系统权限进行划分等级,用户权限受到限制的时候,连接时候会屏蔽部分访问地址,这对网络的分级机制就能实现[4]。通过网络授权来向终端发放访问许可证,没有授权的'就不能访问网络资源。然后通过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对数据的发送以及访问指向性进行实现,这样就算是信息被拦截也不能破解,不同协议层设置不同加密机制,所以能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通过业务流分析保护的方法应用就能有效避免垃圾信息的出现,通过网络终端不能获得用户信息,这样就能保障信息的安全。第二,网络通信安全维护技术应用。网络通信安全的保障就要注重采用多样化的安全技术,其中漏洞扫描技术的应用就是比较重要的,通信网络安全维护需要技术的应用,单纯的人工找到漏洞已经不能满足网络通信安全防护的需要。这就需要将网络扫描技术科学应用,对系统漏洞进行实施扫描,保障系统的安全。再有将防火墙技术加以科学化的应用,这对保障网络通信安全也有着关键作用,防火墙技术能够对内外网进行隔离,从而保障内网运行的安全可靠,能有效安全屏蔽网络设置[5]。对于进入的数据能够加强鉴别,这样在遇到有安全威胁的信息和行动就能及时的进行屏蔽。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也能保障网络通信的安全,这一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能对内部网络的监控进行强化,在存在非法入侵的现象时候就能及时发现和阻止,保障通信的安全可靠。第三,注重网络操作的规范化。网络通信安全的保障以及计算机病毒的防护,就要注重在操作计算机的时候注重规范化。我国的计算机通信安全的相应法规的建设还没有完善化,这就使得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络通信安全的犯罪率比较高,保障网络通信的安全加强计算机病毒的有效防治,就要充分注重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规范,能够通过管理规范将操作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这样就能最大化将降低操作的失误率[6]。人员操作的时候就要注重设置相应限制,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第四,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网络通信的安全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计算机病毒在作怪,所以在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面是比较重要的,这就要求从多方面实施病毒防护的措施。要能够加强系统的漏洞修复工作实施,软件的下载要注重安全,不从不可靠的网站进行下载应用软件。再有就是要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等。操作人员自身也要加强病毒防范的意识,不点击不安全的信息以及链接等。
3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通信的安全以及计算机病毒的防护工作的开展,要能从实际安全问题进行着手,针对性地进行解决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从这些基础层面进行加强,才能真正保障网络通信安全以及计算机的安全。希望通过此次对网络通信的安全研究分析,有助于解决实际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望靖.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防范解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xx.
[2]王群.基于安全域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xx.
[3]陈学英.xPON技术及应用[J].中国新通信,20xx.
[4]高瑞明,闫双平,郭玉福.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性能优化分析与技术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xx.
[5]何宗涛.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与防护技术[J].中国通信,20xx.
[6]李知晓.浅析网络通信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防护[J].中国新通信,20xx.
计算机论文 篇8
1 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
档案信息化无论是在哪种企业或者学校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学校的影响。现在日益增加的过程中,信息化对学校的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作为一们基本的学科,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高校中的档案是有关部门检查时的证据,也是高校在开展教育时所用到的材料,所以,档案对高校有着一定的影响。
2 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档案管理在不断的发展中,曾经注重的是对档案的整体进行合理的归类,很好的保障了档案的真实性。档案信息管理不仅仅提高了人们的重视,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档案管理简单的理解为通过不同的形式保留值得收藏的内容,这样也很好的发挥档案信息的功效。依据报道的提出,里面很清楚的说明档案信息化应该得到统一,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可以提高信息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建设。
3 档案信息化的建设
有很多的.因素包含在内档案建设中,比如对档案中的信息能进行合理的分类和保存,通过计算机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建设等一系列的内容。所以,不单单是把不同的档案整理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整理在一起,而是要来自不同地方进行合理的收集,最终促进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完成。相关人员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比如:工作任务量大人员不够等情况,所以要制定合理的政策保障档案信息化的顺利建设。
4 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
随着档案形式不断的增多,不能仅限于传统的方法进行保存,这样不仅仅会浪费很大的空间,而且还要对每个资料都做好资料,加重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在使用资料的时候还要把资料找出来,也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但是,在计算机可以储存大数据的信息材料,这样就可以把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去,方便提取信息的人找资料就可以快速的完成,大大节省了时间也提升了工作的进展。所以,笔者多年经验对计算机使用中的优点描述了几点,希望可以对相关人员得到帮助。
4.1 通过计算机整理档案,对储蓄空间有很大的优势
计算机的储存量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料不断的增多,这样就需要大量的空间去储存档案。所以,计算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还可以节约资金。
4.2 使用计算机来对档案进行管理,可以让档案的查找更加的简单、方便
要是利用以前的方法来对档案进行管理,档案查找的过程中浪费更多的时间以及档案查找的不准确等现象经常会发生。而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改善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入加工的功能,达到对档案信息深入开发的目的。
4.3 使用计算机来对档案做出管理,能够让档案在进行修改,做出补充,复制以及传输等方面更加的方便
档案的储存一般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如设计图纸,文字信息,照片以及录像带等等,而以往档案管理方法的管理质量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天气情况、自然灾害等,这些都给档案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5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存在的问题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档案在电子管理方面相对比较弱
其中主要体现两大方面:软件设施以及硬件设施。硬件是档案在电子管理过程中要用的计算机设备。一般来说,对于硬件设备的投入相对来说比较大,这样就造成了硬件设备不足。硬件设备不充足,会给纸质档案在归纳分析,加工处理以及相互转化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造成简单、快键以及高效率的电子化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办法进行下去。而软件是对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所制定的一些规范和标准。如果标准的规范不能统一下来,就会加大档案汇总和归整的难度系数,对档案的传输、查找和借鉴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
5.2 企业或单位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急需要提高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对计算机的相关理论以及使用的技巧进行掌握,还要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类型的办公设备,把一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及时、并且有效的交到档案使用人员的手里。这些都要求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
6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6.1 它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速,信息已经是影响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以及企业能否生存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计算机技术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使用给予高度的重视,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速度,同时还要加快完成档案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
6.2 它是企业档案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
企业档案的管理属于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在现代化的建设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它的地位也非常的高。在档案信息化管理当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设速度,是档案管理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结束语
通过上面论述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档案管理存在着很密切的联系。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对档案管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充分的体现了计算机的优势。合理的运用计算机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计算机储存空间很大,可以很好的满足工作人员对资料的保存,在查找资料时能够得到很多的方便,节约了成本,也保证了资料不被丢失等问题的发生。所以,合理的利用计算机可以很好的管理档案,在技术不断的发展中,结合当代的信息化,可以很好的服务于社会。
计算机论文 篇9
智慧校园采用了智能科技云计算技术来共享资源,物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通过构建符合校园应用的服务方式来为智能化教学系统提供能为完善的实现方式。这种集各种应用于一身的智慧云教育系统的使用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为方便的学习教学环境。
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智能云系统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索,以期为相关教育学者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
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都将计算机专业纳入大学生教学的一部分,通过开设计算机专业,培养现阶段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如果国家开放大学不能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那么培养的学生就无法满足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需求。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下,配合专业的技术产业需求,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整合资源的优势。将这个信息资源整个并共享使用,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创新。这种模式的改在离不开云计算智慧校园的建设和使用。
智慧校园采用了云计算技术来共享资源,物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通过构建符合校园应用的服务方式来为智能化的教学系统提供能为完善的实现方式。这种集各种应用于一身的智慧云教育系统的使用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为方便的学习教学环境。
通过这些不可感知的教学资源创建开放式的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进行科学的教学实践和国家开放大学的应用便捷服务。
一、智能云教学系统概述
智慧云教学系统以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为基础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层,平台即服务层和软件即服务层。实现在智慧云教育系统中的表现分别是云基础设施支撑平台、云系统支撑服务平台、智慧云服务总线和云应用支撑服务平台。
①云基础设施平台。该平台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和可靠的应用基础支撑平台。②云系统平台。通过系统中间件和应用服务器进行系统支撑。
③智能云教育系统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是云教育系统的数据交换中心,包括数据整合、加工变换、数据管理等,通过学生的需求对服务进行感知、反馈消息、响应事件、任务调度、服务的调度、服务质量反馈、安全认证等功能。④云应用平台。该平台通过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资源、课程任务,并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学生学习计划提供基础。
二、智能云教学系统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智能云教学从数字校园演变而来,但跟传统的数字校园相比,智能云教学系统表现的优势在于:(1)在物联网的基础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教学、科研、管理整合为一体的智能环境;(2)为学生提供快速、准确的教学资源;(3)根据教学活动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4)资源的共享使各应用系统达到数据、服务和教学能力的'共享。
(一)共享资源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教学资源只要在交流的状态下才能进行流通发展。在不断的共享和反复的讨论中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资源的共享能把分散的零星的知识资源组合成完整的体系架构。通过智能云计算系统的资源整合,能够方便学生获取想要的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移动的教学平台,方便阅读和收藏。
(二)反馈学习成果及时。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智能云教育系统能有效的将学生的疑问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哪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解决学生的诉求,发挥学生的优势所在。传统教学的反馈一般都是教师反馈,云教育系统还可以实现学生自我反馈、亦或是同伴反馈以及基于自我目标的反馈。
通过在个人的学习空间上设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基于云教育系统,可以这些内容进行跟踪,获得阶段性学习目标的反馈结果。根据研究表明,阶段性的学习反馈越及时,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的效果越明显。
一方面教学人员能够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定制化个人的学习计划,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改变策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成人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完善自己的不同。
三、运用智能云教学系统提高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
(一)利用云教学平台丰富学习资源。学生、学习资源、管理员、云服务、与云平台是云教学平台五大要素。云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与教学资源提供者的明显供应关系,资源、管理者、云服务与云平台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资源而运作。
资源、云服务、管理者与云平台相辅相成、相互关联。资源是云服务开展的基础;管理者主要是指:平台服务的管理员和资源管理员;云服务是整个平台的目标主体,是资源与学生的接点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为用户提供云服务、为管理者实施云服务的外在基础设施环境及构建云平台的软硬件环境。
学生在智能云教学系统使用学号登录,通过关键字的搜索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及历年考试试题,这些学习资源是管理员经过整理,将电子文献或微课视频按照类别划分,提供给学生学习。云教学平台的资源也会根据当前的搜索热度进行不断的更新。
(二)运用云课堂定制化学习课程。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效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按需服务,定制化学生的学习课程。(2)能支持大量的学生的在线教学活动,因为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通过海量资源中进行资源的索取,而不会出现资源的冗余。
(3)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推动云课堂的学习模式的不断更替创新。(4)为学生在移动设备的进行课堂学习提供了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线课堂平台是为支撑学生开展在线学习活动的软件系统,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行业的核心业务系统。云课堂是在教育云和教育大数据的背景下,利用云理念和云技术打造的一种在线开放课堂。其特点包括:(1)可有效利用IT资源,包括充分利用历史遗留IT资产和实现IT资源的按需服务;
(2)可支持同时开设大规模课堂和海量用户同时开展在线教学活动;(3)可利用云存储技术实现学习资源的统一存储、组织、管理和访问服务,支持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支持个人云存储业务;(4)可利用云计算开展教育大数据分析,推动在线学习模式和学习情景的创新,最终实现智慧课堂;(5)可较好支持多终端接入,尤其是对于移动学习终端,实现云端一体化的云课堂平台。
(三)通过云存储同步学习资源。云存储系统的出现使用户个人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时,不再需要购买价格高昂的存储设备,只需要支付较少的费用向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申请存储空间,便可以享受方便的在线存储服务,节约昂贵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投资,方便用户的工作和生活。国家开放大学智能云教学系统可利用云存储技术实现学习资源的统一存储、组织、管理和访问服务,支持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支持个人云存储,如学生网盘或教师备课空间。
总结:现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拥有计算机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家开放大学在教学的时候也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在了解计算机课程特点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帮助成人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技能和方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智能云教学系统是以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为基础的服务体系。这种集各种应用于一身的智能云教育系统的使用能为学生和教师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更为方便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些不可感知的教学资源创建开放式的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进行科学的教学实践和国家开放大学的应用便捷服务。
计算机论文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教科书承载信息的种类和能力都十分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这些媒体承载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但这些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的弱点,如幻灯投影不易表现事物的运动,电视录像缺乏灵活的交互功能,不能实现人机对话,更谈不上智能化。多媒体计算机有取众之长的优势,可以将多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而且有极灵活的交互功能,代表了教学媒体发展的方向。
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很多优越性,但是,这些优越性的发挥,要受到教师、硬件、软件这三个要素的影响,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要素的关系,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对这三个要素进行探讨,以供同仁参考、指正。
教师要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功与否起关键作用。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必须熟练掌握驾驭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启用计算机之后教师原已建构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应变与适应。具体来讲教师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才能顺利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1、计算机应用水平
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最低要求是: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Authorware等编写适用于教学的简单课件。目前大多数学校,只有教计算机课的教师懂计算机,其他任课教师不仅对计算机知之甚微,而且存在普遍对计算机的恐惧感。认为计算机太复杂了,怀疑自己是否学会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初次接触计算机的教师的正常心理。所以,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的第一步就是要消除教师对计算机的恐惧感,使他们认识到,只要粗通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了解一些常见的应用软件,就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了。
①拖“下水”
要克服教师们对计算机的恐惧感,就得让他们去实践。我们利用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的机会,编写了一个调用CAI课件的步骤(例:1、打开主机电源开关;2、C:>cd3、C:>cai)给教师,让他们依此执行。他们只动手敲了几下键,就把画面清新的课件调出来了,通过按动方向键就可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而且教学效果比自己通过嘴讲,要好过十倍,使他们乐不可支。多进行这样的尝试,使教师们逐渐对计算机产生了亲近感,久之,就消除了对计算机的恐惧感。
②教会“游泳”
教师既然下了“水”,就得去学习“游泳”的技巧与技能,有了良好的心态,就会使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上升很快。我们通过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教室,给教师们辅导了DOS、Windows操作系统,教会他们参考软件说明书,利用软件进行课堂教学。与此同时,我们还把学习计算机的积极分子,集中一起学习课件制作工具软件Authorware,编写简单课件,使他们像“星星之火”一样,带动全校教师学习计算机,参与到CAI队伍中去。
2、调整固有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密不可分。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要教师具有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以前固有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坚持正确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把课堂中启用计算机这一媒体所引起的课堂变化弄清楚,否则就会把计算机看成传统教学的附属物,把计算机当作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只用于演示传统电教媒体均能做到的软件,不能真正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实际上是“新瓶装旧酒”,会造成资源浪费,得不偿失。因此,调整固有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为重中之重。
硬件要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具有了教师这一能动的第一要素,还不能使CAI正常进行,还必须具有计算机硬件。
1、建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目前在学校资金普遍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最大价值,是摆在广大计算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建立多媒体计算机局域网络教室,形成资源共享,实为明智之举,一室多用,一室多能。
①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硬件构成
A、工作站计算机。
在微机局域网上作为工作站的计算机基本上就是一台单机。在这台计算机上要加接联网必须的硬件,并要运行网络操作系统的工作站部分,以便除了使用本机资源外,还可以使用网络服务器的共享资源。工作站可以不安装硬盘,建成无盘工作站,为了保证能运行多媒体CAI课件,内存需4M以上,一般学校用局域网有40-60台工作站就可以了。
B、服务器计算机。
作为网络服务器的计算机主要功能是提供共享资源给工作站上的用户使用,它的作用比工作站重要得多。工作站计算机如出现故障,只要不破坏网络连接,网上其他计算机完全能正常工作,而服务器计算机如出现故障,所有共享该机资源的工作站都将无法获得必须的共享程序或数据,不能继续联网操作。如果是无盘工作站,服务器故障将使其根本无法操作。所以,服务器必须选用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的产品。同时磁盘的访问速度也很重要,为了提高磁盘的读取速度,一般采用磁盘高速缓冲的办法来解决,所以对服务器的内存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应具有64M-128M或更高的内存空间。
C、联网硬件。
最基本的联网硬件是插入个人计算机的网络接口及把其连接起来的电缆系统。通过电缆系统的连接,可以建立起局域微机教学网,为了更加适应多媒体CAI教学需要,建议服务器要安装光驱共享系统,工作站要加装声效卡和耳机。这样,就可以把光盘中的CAI课件直接加载到服务器上,提供给工作站使用,对有声的CAI课件,也能听到声音,使其更富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D、安装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在已经安装的局域网上加装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教师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具有下列的功能,实时屏幕和声音广播,实时屏幕和声音监听、监看,远程用键盘和鼠标直接辅导学生,远程复位或锁定学生机,语音双向对讲,电子举手等。
②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作用
网络教室中的教学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教学形式。通过网络学生可随时根据需要提取合适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并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作业。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完成作业,练习,向计算机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学习体会,都可以由网络传送给教师和同学,所有的教师和同学在不同的时间内,都可以就同一个学习内容,开展讨论,形成一种交互式的学习。这种教学形式既能使学生在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和进度的安排方面都具有主动性,同时又给他们提供了与教师和同学共同学习的环境。将个别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这种先进的教学形式将会更加广泛地使用。
3、建立计算机演示教室
没条件和资金相对困难,不能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学校,可考虑建立计算机演示电化教室,此教室的硬件投入不大,一般配置一台多媒体电脑,一台大型投影仪,及扩音系统即可进行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把那些难于理解的过程、抽象的概念,直观地演示给学生。如果教室中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可以直接利用系统中的电视机充当电脑显示器进行CAI,具体做法如下:
选取便携型机箱,在机箱中安装上主板、CPU、带视频输出接口的显示卡(如丽台S680)、声效卡、光驱、硬磁盘、软驱等配件,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把主机与键盘拿到教室中,接驳到教室中的电视机上进行教学。方便、经济、可控性高,不失为最佳选择。
多媒体计算机课堂演示,能给学生展示清晰的静止图像,也可以展示生动的运动画面,还可以极为方便地配上必要的文字和声音。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这种演示教学是目前积极推广的一种教学形式。
软件要素
如果说硬件是计算机的躯体,软件则是计算机的灵魂,我们在这里探讨的不是计算机的系统软件,而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
目前,国内市面上流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题库,另一种是个别辅导软件。这些课件,有些是整个教材做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有些绘图太小不利于演示,鉴于此种种原因,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软件不利课堂教学,只适用于家庭用。由于目前辅助教学软件的现状,制约着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有许多专家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我们也对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收集教学素材,建立软件资料库
目前,市场上的电子图书和设计素材光盘很多,素材中如一自然现象的景观,某一动物的生活习性或者某一例题的真实情境,一段适合教学的音乐、谈话、文字以及一张利于教学的图片,通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稍加整理即可形成自己的课件,运用于教学中,发挥计算机的作用。也可以利用Windows系统中的画笔和写字板创作教学的素材,或者利用视频捕获卡、扫描仪来获取图像资料,通过收集、整理、创作素材,把自己的资料库建立起来,这是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5、编写适合课堂教学的软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课件制作工具的开发、运用,使人们与计算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现在对于一个不懂计算机语言的教师来说,熟练地运用电脑编写融图、文、声、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教师可以把素材库中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料利用课件制作工具,串起来加以改造、编写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总之,利用多方渠道收集,建立软件资料库,教师学会一种软件课件制作工具,是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
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中,教师、硬件、软件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削弱任何一个要素,都将影响其顺利进行。教师只有灵活运用硬、软件这两个要素,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形式,根据不同课型的需要,创造丰富多采的教学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高素质的21世纪建设者!
计算机论文 篇11
1构建基于职业视角的医学生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对作者所在校医学生入校前计算机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面向职业教育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1.1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前的教学情况分析
在课程体系改革之前,广东医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两个方面:30学时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与72学时的《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直接在实验室授课,教师先讲,学生后练。由于没有考虑学生入校时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水平,统一授课后做相同实验操作题目,造成基础好的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做”,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不会做”,在课堂上,“玩游戏的多,缺课的多”。课程考试采用传统的纸制考试,轻实验操作能力测试,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明显的“高分低能”。于是,形成了“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愿意教”的恶性循环。另外,理论课时安排过多,讲授过多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制的转换、网络的基本协议等;轻视实验操作,特别是Office套件的应用,学生学完之后甚至连一篇像样的Word文档都制作不出来,课程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需求。《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以大班的形式讲授理论课,小班上实验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关心程序语言、语法规则与编程技巧教学,不关心本门课程与医学专业的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发现这门课程与他们的专业毫不相关,渐渐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后也仅仅是“因考试而学、无所用途”。
1.2重新构建医学生的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首先就临床医学与护理学两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进行论证,提出“基于职业视角的医学生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把医学生计算机普及教育改变为专业化、职业化教育”,构建“3层次”的医学生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教育的公共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技术基础》、《医院信息系统》,并对授课时间与内容进行大幅度调整。压缩《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与基础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把“理论+实验”的教学模式变为“自主学习+导学辅助”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答疑辅导为辅”。注重实验教学与实验操作能力的培训,要求学生经过本门课程学习,能熟练地应用Office套件处理办公室的基本事务。弱化程序设计的语法与程序技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处理医学数据能力,为《医院信息系统》教学做准备。应摒弃以Visual FoxPro为基本内容的程序教学,开设Visual Basic 20xx与Access数据库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以Access 20xx为基础增加简单医学数据统计分析案例教学,简单医学数据管理软件设计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数据库管理医学数据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Access 20xx的基本操作。增加《医院信息系统》课程。
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临床诊疗、药品管理、经济管理、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外部接口等五部分,涉及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临床检验、输血与血库管理、医学影像与麻醉管理、药品供求、药房管理、病案管理、信息查询等,也涉及医院与医疗公共卫生系统连接管理。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并熟练地掌握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在理论教学方面,主要讲授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数据处理及其信息资料存储与分析的基本流程,介绍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医疗数据的逻辑结构、系统开发的主要技术与安全机制等。在实验教学方面,引进2套医院信息系统,用真实的医院信息系统模拟医院的工作流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医院信息系统的工作模式,掌握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于职业需求。课堂教学时间设置。把《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堂教学时间压缩为18学时,主要用来集中解答学生“自主学习”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布置每个时间段的学习任务。《信息技术基础》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Ac-cess 20xx与数据库原理分配6学时理论教学、6学时实验教学,Visual Basic 20xx程序设计分配30学时理论教学、30学时实验教学。《医院信息系统》总学时为36学时,即18学时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教学。
2课堂教学改革
为了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零起点”与“非零起点”之间的矛盾,着眼于职业化教育,同时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特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实施“自主学习为主、导学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存在“零起点”与“非零起点”的矛盾,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无法解决“吃不饱”与“吃不好”的教学现象。虽然“分层”教学或“分级”教学可以解决这种问题,但是,分层与分级教学模式会给学校的教学安排带来很大困难,并且分层与分级教学模式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分类,再根据分类安排教学,可操作性差。作者提出“自主学习为主、导学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非零起点”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要点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与基础,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导学与辅导答疑作用。基础特别好的学生可以不参加课堂学习,只要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实验操作与理论考试即可。基础一般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资源学习与实验实训平台的训练,进行“查漏补缺”式的自主学习,这部分学生一般可以在指定的学时内通过自学完成学习任务。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需要借助教材与网络学习资源,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实验实训平台所指定的实验任务,并在辅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
平衡学生计算思维与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思维培养与应用操作能力培养方面,根据课程性质进行取舍:《计算机文化基础》应站在职业视角下以应用操作能力培养为主,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应用与信息检索的相关操作;《信息技术基础》讲授Access 20xx与Visu-al Basic 20xx,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摒弃工具式的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介绍医学数据如何存储在数据库中,数据如何处理并展示在窗体中;《医院信息系统》则要求学生在掌握医院信息管理软件系统的基本操作的同时,也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医学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流程。任务驱动教学与过关式学习的实践。任务驱动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任务设置与任务验收,需要有完善的实验操作环境、丰富的实验操作习题库。《计算机文化基础》使用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与考试管理中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操作实训平台,该平台有丰富的实验操作习题,并能实时地评卷。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验任务分成6部分,每部分用3节课进行答疑与导学,学生则根据需要安排自学时间,对每个实验进行过关式训练。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组织教师自己开发基于Visual Basic 20xx的站,建立实验操作习题库,学生通过完成实验操作习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医院信息系统》的实验操作内容主要围绕医院信息系统的几个主要子系统设计实验任务。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每次课堂教学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去操作,学生的学习热情极高,教学效果良好。
3“教考分离”的考试改革
传统的纸制考试不适合于计算机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考核。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了使用计算机及其信息处理技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应该体现在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而不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查。实施严格的“教考分离”,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课程考试成绩、作品展示成绩、平时实验操作成绩。《计算机文化基础》与《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考试由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与考试管理中心统一命题考试,也就是广东省计算机水平考试的一级考试与二级考试;作品展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计算机作品,比如电子简历、电子报告、数据库设计、小型软件的设计等等;平时实验操作成绩则根据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如通过率)给予评分。这样,最终考核成绩既激发了优秀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激励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努力学习。
4结语
通过对作者所在校临床与护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试点,解决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非零起点”的问题。根据医学生的职业特点,设置了前后一致的课程体系,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探索了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出路,为其它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计算机论文 篇12
1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潜在问题
1.1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当前我国在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上主要以著作权、商标权、合同法及专利和商业秘密等形式实现,计算机软件作为专利形式保护还必须和计算机硬件结合在一起,单纯的计算机软件本身并不能作为专利得到保护。因此,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仍处于一个较为薄弱的地位,这也是导致我国的软件产业的发展在全球软件行业内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软件开发整个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不能实现平衡。对于计算机软件的侵权行为主要涉及非法复制和传播,这使得软件的构思者和开发者开发新的软件的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打击,极不利于软件行业的有序稳定发展。
1.2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于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模式尚未规范,各国都依据自身软件行业的发展在立法、司法及行政管理上实现对本国内的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以著作权为主体,辅之以商业秘密法等其他法律的保护。然而现有的保护模式中,著作权保护仅仅是软件的作品性,对于在在软件开发中的构思和技术方案并不能保护,我们都知道计算机软件最具价值的便是其自己巧妙的构思和创新性。专利权缺少对单纯的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很少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够获得专利,不具有广泛的保护意义。现有的可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法律都有其优越性和不可避免的不足,缺乏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专业色彩,因此,无法实现完整有效的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
2完善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2.1软件开发公司自身对于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
在软件市场发展中,软件开发公司作为市场中的主体应由积极应对在竞争中的各种潜在的状况,涉及自身软件的抄袭与抄袭等。企业自身应积极增强对自身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在企业新软件开发进入市场时及时将自身的软件录入至软件登记中心注册为新软件,作为新软件版权所有的依据;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软件机密文件的保存,可通过与公司员工在进入软件开发过程前签订知识产权保密协议,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进入软件开发中的员工;积极与行业内的协会和反盗版组织合作,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与行政管理部门合作,关注行业内的软件发展新动态;软件公司内部更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对核心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制度,建立起部门负责制。软件开发公司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对于规范自身行为和保护自身知识产权是极其有效的。
2.2加快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
计算机软件的特殊性使得其知识产权的保护涉及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当前的受保护的法律中,对于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中内容构思的保护尚且不需要达到申请专利保护的程度,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也使得其在形式上的保护也不要达到著作权的`长期的保护期。当然,专门的关于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能更好的满足软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强度和时限需求,已有的保护软件知识产权的法律也尤其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可适当结合著作权、专利及商业秘密等已有的法律,建立起相互联系的法律体系,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已有的法律各自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更使得软件开发者得到更适合的知识产权保护。
3总结
计算机作为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被广泛的应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新的行业在发展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不可否认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对繁荣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运营是人类的精神智力的结晶,这也使得软件自身极易被侵权,盗版和其他形式的不同程度的侵权极不利于软件行业的发展,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打击了构思者创作的积极性,这对于我国软件行业的长期发展是极不利的。
计算机论文 篇13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其中,计算机作为系统信息存储和分析应用提高了信息大、速度快的载体和处理手段,信息论、系统论、区位论、模式识别等为系统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多层次遥感和遥测手段为系统提供了新的信息源,从而也方便了城市管理工作。
13S技术的构成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3S技术应运而生。随着其运用范围的扩大,3S技术在城市的管理过程中作用也越来越突出。3S技术是对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三中信息科学技术的合称。遥感技术是一种探测技术,它获取信息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各种飞行器、人造卫星等发现物体的辐射和电波,然后通过传感器将信息发回到工作机组,对信息进行判定和识别,从而生成相关信息。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卫星遥感反射图方面,其在应用领域也突破了传统领域,而向纵深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即我们熟知的GPS,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它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够提供精准的全球定位。现在,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应用于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军用,二是民用。近年来,GPS在民用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实行了实时的交通导航。GIS,即我们所说的地理信息系统,它是一个综合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为一体,其主要依托于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GIS可以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综合分析,从而为决策提供可行的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3S技术出现了融合发展趋势,三者相结合协同发展。
23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3S技术在城市管理、规划工作中发展迅速,在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城市动态监测、城市的规划管理、模拟分析及预测以及现状的评价分析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2.1信息采集与发布
城市环境信息不仅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局部的和整体的,还包括自然、地理、土壤等方方面面。3S技术用于城市综合管理,可以提供宏观和微观、动态和静态的综合信息,从而实时可实现综合、系统的城市环境信息采集。遥感(RS)是一种非接触式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快捷、实时、动态地获取空间信息的能力。RS技术给地形图等基本资料的快速更新和包括土地利用、道路、城市绿地等城市各种专题信息的提取与制作等工作提供更加有效、快捷、经济的手段。GPS主要被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和GPS的相结合使用,可以使得城市规划和综合管理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经济的更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利用方便了规划方案的信息发布、网上公布、意见征集和动态查询,提高了公众参与度,改变了传统的单方参与模式,变单方参与为多方参与。提高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和群众基础。
2.2动态监测
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于城市空间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有必要对城市发展和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和监测。城市的变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发展变化的城市而言,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尤为必要。其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监测模型,并对信息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实现对城市变化的.动态监测。我们可以依靠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利用选定的监测模型,可对多源城市信息进行处理,从中找出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
2.3城市规划管理应用
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其综合管理的基础的城市规划管理,它的核心是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对于要立案的项目,我们可以借助于GIS数据库信息系统向提供相应的信息,以此作为检查项目受理情况和工作周期的依据。在项目审批阶段,我们可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让审批人员迅速了解到施工土地的相应具体情况,以利于进一步的施工工作。总之,以GIS技术为核心的集成系统来实现整个城市规划管理的方法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具体的应用如利用GIS平台上建立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及信息建库3个环节衔接的电子报批系统。同时形成“一书两证”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改变传统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综合管理的科学性。
2.4模拟分析与预测
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急需要定性的分析,又需要定量的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城市规划的定量分析更进一步实现。城市发展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些以前没有的具体数据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城市管理中3S技术成为了城市环境演变模拟和预测的有力工具。GIS数据库在城市交通方面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现状路网密度、出行距离和时间、交通可达性、公交服务半径进行合理性评价,结合专业软件能进行城市交通的规划预测、出行分布和流量分配,开展交通环境容量影响评价。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对道路的勘测设计,利用该系统可以迅速实现对路线所经过地区相应的地形、地貌等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三库一体(影像数据库、矢量图形库、数字高程模型)技术可以进行道路方案的仿真表现和环境模拟,更新和改变了传统的规划和分析模式,这也是城市规划和分析的一大进步。
2.5现状评价与分析
城市的发展变化,对于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对于城市环境的分析与评价,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现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也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S技术在城市规划、城市工程建设、城市环境维护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S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将城市的大量信息储存在庞大的数据库中。针对具体问题,只要选定主要的因子,通过模拟和模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就能够大致了解到问题的基本状况,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3结论
以上的事例说明,计算机技术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技术保障,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计算机论文 篇14
摘要:我公司物资部早在xxxx年就试用《远方通用物资管理系统》软件,从DOS版本到现在的WINDOWS XP版本一直在不断更新升级,本人独自完成了系统的所有初始设置(包括物资代码的编制、 计算 方法的选用、计算公式、库存限量的设置),对系统软件不适合我公司实情部分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得以修改。现已利用本公司局域 网络 实现了多人同时共用、资源共享,为物资采购的先进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采购审计;材料价格;微机管理;规范管理
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对于我们刚转型为民营的发电 企业 物资采购的采购过程、账目审计应用计算机管理也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于采购工作时效性的要求,使物资采购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从而真正实现了“阳光采购”。
一、本公司物资采购审计应用计算机参与管理前,物资采购审计事项及管理模式
1.审计所购材料是否有采购计划,是否与订货合同一致,是否与验收入库单相符,各项签字手续是否完备;
2.审查发票上的数据计算是否准确无误,增值税、运输发票使用的税率是否符合国家税收政策;
3.审查采购价格是否异常,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行情;
4.对经审查价格过高的材料品种手工编制“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损失情况对比分析表”,以便进一步分析处理;
5.根据“分析表”提供的涨价幅度和损失金额,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作出处理。属于市场行情变化引起的合理涨价,可以办理审计签证手续;属于不合理涨价的,通知采购主管及采购人员与供货单位交涉,进行调价处理或退货处理,属于采购人员的违纪行为,移交纪检部门进行处理;
6.办理审计签证手续;
7.汇总计算一定时期内物资采购实际价总成本、计划价总成本、价差额等;
8.手工编制材料采购审计报表,做出审计报告。
二、本公司实现计算机参与物资采购审计的必要性
1.随着市场 经济 的逐步健全,我公司的物资供应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所需的材料由原来的短缺经济时代转变为多渠道的市场采购,其采购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货渠道的不同以及市场行情的波动而出现较大的差异。在对材料采购价格合理性进行审核时,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各种材料的市场价格信息,而就我公司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而言,配件大到成台套设备,小到螺丝帽,有近万种,单靠人的记忆力是无法准确掌握的,是手工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运用 现代 化的共进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全面地掌握各种材料的价格信息。
2.在材料采购审计工作中,需要审查所购材料是否有采购计划,数量、品种、规格型号是否与进货合同一致,审查来货发票、运费结算单等结算凭证中的数据计算是否正确,需要对每个数据进行复核求证,需要做好审查记录并定期对记录中的采购信息及数据进行分析,这些工作在手工操作方式下,存在着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准确性差甚至出现人为的估算等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审计工作时效性的要求,必须运用计算机加以解决。
3.我们企业目前已基本构建了计算机管理办公自动化雏形,先后应用了《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劳资管理子系统》等一系列应用软件,已形成局域网,《远方通用物资管理系统》将为实现物资采购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三、物资采购审核计算机辅助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1.账务处理功能。包括计算机采购计划、合同、出入库、库存、统计分析、核算、报表管理。
物资管理系统包括物资采购计划管理、合同管理、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核算、统计分析、报表管理。计划的编制通过计算机录入方式将经生产技术部确认后各生产部门年度、季度、当月生产需求采购计划输入《远方通用物资管理系统购》,通过系统自动核对现有库存量和库存高限量,通过程序设定的“计划采购数量-(库存量-库存最高限量)”自动生成物资采购计划表,然后审核人员可通过一批审核或逐一审核后产生采购计划表。这样避免了在手工操作方式下,存在着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准确性差等问题。
来货发票和仓库收料单上的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供货单位、采购人等有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数据格式录入到物资管理系统中(物资名称、规格型号只需输入物资编码就可自动显示),这项工作是取得市场价格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汇总采购量、计算价差率、计算加权平均实际进价的基础,也是进行信息查询、进行价格合理性判断的基础。将月度采购计划录入计划管理的数据库中,是为了日常办理物资采购审计,自动核对计划,同时也可得到采购计划平衡表,采购计划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可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汇总 计算 是对《物资管理系统》中贮存的数据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汇总,如某种物资一定时期内的采购数量、实际价格、加权平均进货单价、计划价、材料价差额等。通过计算分析综合价差率可以考核材料采购成本的升降情况,评价采购过程的 经济 效益。通过计算分类价差率和各类物资采购量在全部采购量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分析影响综合价差率变化的重要因素,找出物资采购审计工作的重点。按采购员、供货单位为标志进行分类汇总计算,通过价格水平的比较,可以评价采购人员的工作业绩,可以为选择可靠的供货单位提供依据。从而可避免人情采购或幕后交易,真正做到我公司一直要求的“公平、公正、公开”的采购原则。
根据《物资管理系统》中的采购审计明细账,月度分类汇总分析报表,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损失情况对比分析表,物资价格目录表等资料,从中得出结论,写出准确的审计报告,给公司主管领导传递准确的信息,以便领导层做出有效的决策。
2.信息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价格信息查询、采购计划情况执行查询、月采购情况查询、月分类采购情况查询、按供货单位查询、按采购员查询、高价采购与低价采购对比情况查询等内容。其中价格信息查询是核心内容,通过查询将近期内某种材料每次进货的价格信息进行对比,为价格审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3.辅助决策功能。主要包括自动核对计划;自动审查购货发票上的数计算是否正确,对采购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分析,并自动生成“高低价格损失情况对比分析表”等功能。
四、如何利用计算机实现上述功能
1.我公司应用的《物资管理系统》基本流程设计
利用计算机进行物资采购统计、审计,内容涵盖物资需求计划制订,采购计划制作,物资出入库管理,购销合同管理,物资核算,物资分析全过程。各模块之间有机结合,通过填写日常出入库单,自动完成物资的库存管理,并提供多口径进行物资统计和审计,可自动生成 企业 所需的物资统计报表和审计分析报表。
系统的初始设置全部采用自定义式,出入库记账方式可自由选择,提供了计划价、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个别分批五种计价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对照我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选用了加权平均的计价方式。
计划、合同管理用于对物资采购和耗用进行规划和控制,以达到满足生产,保证日常库存需要,减少盲目采购,尽量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和进行合理的采购物资分配的目的。
2.如何实现计算机自动审计
计算机审计的过程就是在物资出入库工作时将采购合同号或采购计划号填入“入库类单据”中的`“采购合同”、“采购计划”显示框中,按照发票明细和仓库收料表将物资代码(每个物品均有唯一的物资代码)填入相应的位置,将数量和来票金额录入,最后按“结单”按钮,不符合采购计划部分将会出现提示,可选择结单或放弃,如结单在后续的审计过程中将出现不良记录。如发票来货是成批计划,则按“计划填单”或“合同填单”按钮即可,如有差错,则不良记录也同样被记录下来。实际采购量小于计划采购量,或实际采购量大于计划采购量,屏幕上也出现提示,由出入库工作人汇报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措施。
购货发票数据计算正确性的审查。某种材料在通过有无采购计划和订货合的审查后,系统要自动进行数据正确性的校验。对于发票中出现任何一种差错,系统都要给出误差金额的提示,并留下不良记录。在每录入一张“出入库单”记录后,系统还应自动计算出每种材料的计划价格总额,材料价差额和材料价差率,以便对材料的验收入库情况进行审查。如果屏幕显示的计划价格总额与验收入库单上的计划价总额不符,则说明在材料的验收方面存在错误,可能是数据计算错误,也可能是任意改变了计划单价,还可能是仓库保管员确实未收到足够数量的材料,这要由审计人员进一步调查分析处理,对于验收单上填写错误的要退回更正。对于供货方未发够货物的要追索欠发的货物。对于材料价差率太高的,审计人员要注意审查其购货价格是否合乎市场行情。
价格合理性的审查。某种材料通过了以上各种审查后,系统还要对其价格的合理性自动进行审查。以上几种审查都有严格的标准和固定的 计算 公式,具有确定性,从而可找出价格差异的原因。
物资管理系统在对已录入计算机的购货凭证进行自动审查的过程中,如果在采购计划、订货合同、发票数据、价格方面任何一项发现了错误,都发出相应提示信息,管理人员在查明原因并的到审计人员核准后做出相应的处理。同时,物资管理系统对相应的记录做出特殊的标记。在后续的统计报表中出现相应不良数据,以便审计人员写出正确的审计报告。每一个系统操作人员的权限均是固定的,互不干涉,不能修改其他系统管理人员所录入的数据,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五、应用计算机进行物资采购审计的好处
物资采购工作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运用计算机进行材料采购审计就是要让计算机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发现问题,然后由审计人员进行分析,加以解决,从而真正更好地服务于“阳光采购”。
1.为 企业 物资采购审计人员及时提供物资价格信息,使对物资采购价格的审计更加全面、有据、有力,并有效地堵塞漏洞。
2.有利于严格把握采购价格关,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3.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人工费用开支。
4.实现了对库存物资的严密控制、对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减少物资浪费、规范物资管理具有显著的效果。
【计算机论文】相关文章:
计算机论文05-23
认识计算机论文02-20
计算机教学论文02-24
计算机应用论文(经典)06-25
计算机应用论文06-24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05-21
计算机论文开题报告11-04
计算机毕业论文02-21
计算机论文开题报告03-23
计算机毕业论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