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现象统计分析及启示
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现象统计分析及启示刘歌群,李文惠
(上海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摘 要:本科生发表SCI论文是国内高校近年出现的新现象。通过对公开报道的若干事例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了非组织性的本科生SCI论文现象中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基本分布规律。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若干学术论文类拔尖人才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本科生;SCI论文;统计分析;拔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189-03
本科生发表SCI论文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出现的一个新现象,这种现象在各个层次的高校、各个不同的学科都存在,而且有日趋蔓延之势。如四川大学从2009年至今,化学类本科生发表第一第二作者SCI论文32篇[1]。又如济南大学的逯学曾将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为3.4的《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上[2],常熟理工学院的陈杰将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28的《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上[3],周口师范学院的刘严将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为2.12的《Plant Disease》上[4],上海理工大学的朱俊安将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48的《Optics Communi-
cations》上[5]。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现象令人震惊,震惊之余则是带给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科学研究者的思考:基础薄弱的本科生为什么能够发表SCI论文,这种现象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高水平SCI论文是一所大学甚至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表征,本科生SCI论文预示着多大的科研潜力?学术论文类拔尖创新人才该如何培养?
四川大学、复旦大学[6]等知名高校建立了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有专门的组织和管理体制。为了研究非组织性的本科生SCI论文现象,本文对非985、211高校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本科生SCI论文现象的普遍规律,并给出学术论文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启示。
一、数据统计分析
1.抽样方法与对象
选择网络上公开报道的50个事例进行分析,这些事例不包括复旦、北大、四川大学、大连理工等几所具有专门管理平台的高校。因为网络信息的不完整性,某些事例的个别信息无法获得,但能够获得的信息仍可形成一次有代表性的抽样,所有数据以百分比形式给出。
2.学生概况分析
统计发现,发表SCI论文的学生中,男生占到61.22%,而女生只有38.78%。但这个比例不能说明在学术研究方面,男生比女生兴趣和动力更大、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更强。因为SCI论文是理工科的专利,一般学校均高于6:4,这个差异应由生源男女生比例造成。
关于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我们发现大一、大二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很少,主要集中在大三和大四,各年级所占比例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0∶0∶41.18%∶58.82%”。据我们了解,在复旦、北大等高校中,学生在大二就进入实验室做课题,到大四时已经成为SCI论文在握的“牛人级”学长。这说明复旦、北大等高校的学术研究教育更为超前、风气也更浓厚,这种差异与研究型大学的性质有关,也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有关。
本科生发表的SCI论文影响引子较多集中在2.0以下,具体占比为“1.0以下∶1.0——2.0∶2.0——3.0∶3.0——4.0∶4.0以上= 29.27%∶31.71%∶19.51%∶7.32%∶12.2%”。发表高影响引子(5.0以上)SCI论文的本科生不乏其人,但数量很少。影响引子分布显示本科生发表的SCI论文主要集中在3区和4区期刊,这一分布与学生初次接触科学研究基础尚浅的情况相符,个别发表高影响引子论文的学生则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难得的钻研精神。
关于学生进入课题组的方式,数据表明学生占据主动的情况占到50%,而指导老师主动引导占到22.22%,毕业设计等其他因素产生的SCI论文数量占到27.78%。学生主动性更强,说明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正进入科技飞速发展期,科教纪录频道、Discovery、科技新闻、军事科技天地、科技讲堂、专业科技网站和各种中小学发明创新竞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学生的成长过程。“科学研究是怎么回事”是学生心中最大的疑团,“做出科学成果”是学生久盼的梦想,所以兴趣和探索精神是本科生从事科研的最大动力。此外,本科阶段发表SCI论文可以获得评奖、保研、出国等现实利益,需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是学生重要的动力因素。
3.导师概况分析
发表SCI论文对于本科生来说存在动力问题,对于老师来说,是否指导本科生科研也有动力、能力、兴趣和软硬件条件等因素问题。关于指导老师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有助于掌握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
首先是老师的性别问题,我们发现男性导师比例高达80.65%,而女性导师仅占到19.65%。这个比例说明,男性导师在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发挥的指导作用更大。这一差别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理工科老师男女比例、家庭在女性老师心中的分量、男性科研团队带头人更常见等等。
其次是指导老师的年龄问题,我们发现指导老师主要集中在40——50岁,比例高达68.18%,其次是40岁以下和50——60岁之间,均占到13.64%,60岁以上比例最小,仅为4.55%。40——50岁正是年富力强、学有所成、经验丰富、成果频出的黄金期,指导学生很容易出成果。相对而言,40岁以下的老师多处于科研积累期,研究生指导经验尚在积累,本科生指导工作难度则显偏大。而对于50岁以上的老师,精力和动力会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这个年龄段的老师,工作重心会偏向管理,有的也已走上领导岗位,在研究生之外再指导一些本科生,较难吸引他们的兴趣。
除年龄之外,职称和导师资格也对老师的行为取向有较大影响。统计数据表明,指导老师中教授比例为62.5%,副教授为31.25%,讲师比例最小,为6.25%。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的老师比例远高于博士生导师,分别为69.57%和30.43%。职称分布首先反映了老师的能力问题,在中国有能力指导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的教师获得教授职称不会难。其次,职称分布反映了老师的时间占用情况。繁重的教学任务会占用青年教讲师大量时间,他们挤时间自己进行科研尚且不易,更别说指导本科生做科研。而教授的教学任务相对较少,充裕的科研时间使得他们“有余力”指导本科生。硕士导师更愿意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博士生可带,科研力量需要补充,他们只好转向本科生“寻人手”。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认为四十多岁没有博导资格的男性教授是指导本科生SCI论文的主要力量。
二、对拔尖人才培养的启示
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现象对于学术论文类拔尖人才培养有诸多启示。
1.要重视本科生科研力量
本科生虽然是大学里学历最低的一群人,但却是人数最多的一群。高校科研任务主要由教师和研究生承担,与本科生似乎无关。但统计数字表明,本科生科研力量不可忽视。四川大学最近三年仅化学类本科生第一第二作者SCI论文高达32篇,以此推测全国情况,本科生的科研产出总量应非常惊人。中国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个体工商业是重要补充形式。与经济体系结构类似,本科生是高校科研力量的重要补充,应当重视,需要培育、引导,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2.本科生做科研乃大势所趋
中国正在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科学研究从量的增长走向质的提升。科技的加速发展使得原本神秘的科学知识走向大众、走向生活、也走向了青少年儿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术研究必然走向本科生,甚至高中生。科研力量年轻化、低学历化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当成一次新的浪潮来迎接,而不是当成“奇闻趣事”仅仅报道报道。为了在新趋势中把握机遇、占据主动、在下一回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高校需要成为本科生科研工作的主导者、组织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信息资源与硬件平台建设。
3.大学教育既要传授知识、传授学习方法,更要传授研究方法
在大学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老师教给大家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大家学习方法”。老师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可是现如今,不但要授人以渔,还要传授“设计渔具的方法”。“设计渔具的方法”就是研究方法!在这个追求创新的时代,研究能力与动手能力同样重要,是本科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所以,研究方法如何进课堂是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新课题。
4.要让拔尖人才长出来,而不是拔出来
拔尖人才是稀缺人力资源,既要培养,也要珍惜,更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学校工作的重心是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让学生茁壮成长自己冒尖,而不是拔苗助长。拔苗助长会破坏研究乐趣、使学生逃离科研、浪费好苗子。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提倡学生自由选择,建立动态进出机制。兴趣大、条件具备的学生随时可以进来,不适应、条件暂不具备的学生随时可以退出。
5.需要系统化的拔尖人才培育机制
对于拔尖人才的培养仅有关注是不够的,还要付诸实施,基本的实施步骤是建立系统化的培育机制。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拔尖人才的培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化的措施、手段和条件。在进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条件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即系统工程的服务对象是谁?学术论文类拔尖人才培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不是单一的本科生,而是“本科生、指导老师和研究课题组成的三元动态系统”。学生在三元关系的动态运行中成长、冒尖并做出成果。三元动态系统是本科生得以冒尖的最小系统,让三元动态系统良性互动、稳定运行,拔尖人才的培育工作才能走上正轨。
6.以兴趣为导向,让科研成为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大师陈省身说:“数学好玩”。科学研究乐趣无穷,在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把功利色彩淡化,让科学研究还原精彩、思辨、奇妙、引人入胜的本来面目。许多学生在本科期间参加各种各样的协会,学习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技能,有的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通,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相当专业的水平。如果科研是一项爱好,他们在一两年时间里发表SCI论文、达到很高的水平就不足为怪。怎么让科研摆脱说教与灌输、让科研无关面子及荣誉、让科学不再高高在上走下神坛、让“一切为了好玩”,是拔尖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注意的科学价值观导向问题。
7.要强化本科生校园科学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对本科生而言,这种精彩常常是文艺和体育的精彩,而不是科学的精彩。在许多学生眼里,科学就是课程,课程就是任务,上完课、考完试,“科学任务”就完成了。所以科学不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文化,而是任务,更不要说“丰富多彩、令人向往”了。由于科学与课程的关系不清,科学文化是大学校园里面的弱势文化,本科生很难上心,科技活动远没有体育、文艺活动红火。拔尖人才生长的土壤需要丰厚的科学文化氛围,强化本科生校园科学文化氛围首先要从制度入手,在学生的考评指标体系中增加科技活动要素,参与、组织、做观众都有“加分”,不能只认可名次和获奖。其次要从辅导员制度入手,本科生课外时间与精力的分配很大程度上与辅导员的引导有关,设置“科技学辅导员”,或者在辅导员考核体系中增加科技活动比重,都对校园科学文化氛围提升有促进作用。
8.纳入教师考核体系,让指导老师有业绩
对于教师来说,指导本科生科研投入大、产出低、成功率小,即使学生比较拔尖,这种工作也难以引起老师的兴趣。所以在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中要解决好指导老师的动力问题,要让老师有业绩,有报酬。复旦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中,学生课题经费就包含了导师津贴和专家津贴,是很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
9.强调个性化培养
人的素质能力是多方面的,一个学生之所以拔尖,是因为在某一方面素质卓越、能力超群、冒了尖。拔尖人才的培养应因“尖”而异,所以只能进行个性化培养。学校应当具有培养各种冒尖生的能力,需要一定容量的指导老师群体,可以为各种各样的冒尖生提供对应的指导。此外还需要形成几种典型的培养模式,分别适用于常见类型的冒尖生。这些典型模式经过若干次培养实践和总结改进,可以定型推广。对于异常类型的冒尖生,需要指导老师和专家小组研究讨论,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全面发展。
10.国际化交流必不可少
科学是无国界的竞争,科学活动要进入国际大舞台。拔尖人才的培养要有国际视野,要让学生进入国际知名实验室,与国际顶级学者交流,否则拔的“尖”就不够尖。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海外访学、国际交换等制度已比较成熟和普遍,本科拔尖学生的培养也需要这样的制度进行支持,因为科学活动的规律相同。
三、结论
本科生做科研是大势所趋,是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要把握机遇、迎接浪潮,关注有潜力的学生群体,激发指导老师的激情和动力,进行相应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优先在几个优势学科和专业上培养一批学术论文类拔尖生,使本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拔个尖”。
参考文献:
[1] 四川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近三年来化学类本科生早期介入科研发表SCI论文[DB/OL].http: //labsb.scu.edu.cn/article/detail/id/29432.2012-12-10.
[2]百度空间。这名本科生的SCI论文影响因子达3.4—访物理科学学院2010届毕业生逯学曾[DB/O L].http://hi.baidu.com/dafidollll/blog/item/e8d6e419b5922774f724e42d.
html.2012-12-10.
[3]湖南大学生网。常熟理工本科生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DB/OL].http://www.csstu. cn/zh/23061.html.2012-12-10.
[4]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我系学生在国际知名SCI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DB/OL].http:// smkxx.zknu.edu.cn/Re-
adNews.asp?NewsID=637.2012-12-10.
[5]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祝贺本科生朱俊安在我实验室老师指导下发表SCI论文一篇[DB/OL].http://oece.usst.edu.cn/Laboratory/news/?72_514.html.2012-12-10.
[6]复旦大学教务处。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Fudan´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DB/OL].http://www.fdurop.fudan.edu.cn/.2012-12-10.
【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现象统计分析及启示】相关文章:
如何发表和撰写SCI论文08-11
SCI论文发表前应该做什么08-20
写SCI论文的技巧08-11
SCI论文全攻略之选刊与投稿08-20
论文发表介绍信11-02
关于教育管理专业论文发表08-19
如何在《Gut》上发表论文08-05
发表论文单位介绍信04-28
论文发表介绍信13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