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创新
一、历史地分析内外贸分割体制的形成,解决内外贸一体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融化内外贸分割体制之坚冰非一日之功
1949年11月1日,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从1949年到1952年,贸易部统一管理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从1953年至1977年在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形成了内外贸分割的体制,长达25年。与内外贸分割的同时,形成了生产资料流通与生活资料流通,城市流通与农村流通的分割。先后成立了外贸部、商业部、粮食部、农产品采购部、水产部、第二商业部、城市服务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物资部,在改革开放前是商业部、物资部、外贸部三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与分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流通管理体制一直摇摆不定。1993年成立内贸部,把生产资料流通与生活资料流通以及城市流通与农村流通一体化,被外国人称之为迈向市场经济,形成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一步,但不久供销社与粮食部门又分离出来。1998年,本来应该实观内外贸一体化管理,但顾虑重重,下不了决心。到2003年才成立商务部,从组织形成上解决了内外贸一体化,但晚了5年,且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内外贸分割根深蒂固,加上商务部的成立是原封不动的外贸部加上一小块内贸,使这种分割不可能彻底打破。这种长期形成的体制性、习惯性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商务部成立后,内外贸两张皮,分割依然如旧,如最近召开的全国流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这里的“全国流通”实际上只单指内贸,不包含外贸。内外贸不能真正融为一体,对整个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的形成极为不利。但也不可能操之过急,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制度上、思想上来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才能解决问题。
(二)对内外贸一体化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内外贸分割的体制是历史形成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危害很大。但打破内外贸分割并不是说内外贸易是一回事,内贸与外贸是绝然不同的,打破内外贸分割,也不是说内外贸要平分天下,半斤八两,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需主导型,决定了内贸的重要地位,但外贸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内外贸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不能一概而论。现在的问题是商务部成立了,但并没有在内外贸一体化上迈出多少实质性的步伐,这是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
(三)解决内外贸分割,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995年我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系统提出了“流通三论”即“流通决定论”、“流通调节论”与“流通一体论”。这里的“流通一体论”指的就是内外贸一体化。后来,又加上了“流通发展阶段论”与“流通运行统一论”。1995年,我承接了国家级课题“跨世纪中国流通发展战略研究”,其中有一个子课题叫“商品流通内外贸一体化研究”,这个子课题是由外贸部承担写的,负责人是周捷同志,王子先同志是主要起草人。对于中国流通的管理体制,我在总论中提出,在管理范围上,可选择实行面向全社会的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和商务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上,实现内贸、外贸、旅游、工商管理、物价、质量监督、计量等合并;在管理方式上可选择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与中央垂直领导两种形成并存。商务部的成立,从组织上宣布了内外贸分割体制的结束,但仍然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①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思维定式,即首先在思想上、认识上解决问题。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商务部成立好像组织上解决了问题,但如果思想上没有解决问题,实践就会出偏差。
②借鉴外国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逐步完善、扩充商务部职能,把目前仍然分割的流通职能集中起来,形成大流通格局。目前商务部要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会、政会分开,从管制政府到有限政府,并按实际需要设置机构。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③培育与发展内外贸一体的大商业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主导力量,包括批发与零售企业,不要再去区分内贸企业与外贸企业,要全国一盘棋。做强大的与放给小的要同时并举。抓大商贸企业集团的培育早就提出,但抓得不力,成效欠佳,形成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④要创造有利于内外贸一体的法律与政策环境。凡影响内外贸一体的制度性法规应一律废除。
二、中国的流通业要从“四低”,即消费率低、市场集中度低、流通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以及流通效率低的现实出发,着力抓好“四高”
谈到流通,就有一个对当前中国流通业的一个总体估价问题,我在“跨世纪中国流通发展战略”国家级课题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通体制改革与流通的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国的流通体制改革经过起步、发展,目前处于深化阶段。我国的流通产业发展处于社会化、现代化中期,我国商品流通的市场化程度从商品通过市场销售比例、价格形成机制、多元化流通格局、商品市场成熟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展情况等因素综合衡量,已接近60%。”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流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是两个最根本的因素。这使我国的流通观念、流通功能、流通结构、流通方式、流通组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的10年至20年,将是有中国特色的商品流通总框架逐步形成时期,是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建成的时期,是流通的社会化、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迅速推进时期。抓住了这一时期的流通业,就是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流通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我同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个10年(2001-2010),完成两个根本转变,形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流通总框架和大流通、大市场总格局,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第二步,即第二个10年(2011-2020),商品流通市场化基本完成,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相一致。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流通的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讲到流通还有一个对什么是流通。什么是流通业的认识问题。我认为马克思已给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思把法国庸俗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萨伊·让·巴蒂斯特(1767-1832)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三分法”变成“四分法”,明确“流通”(交换)是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活动。明确流通是“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对商品流通来说,有两样东西始终是必要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投入流通的货币”(马恩全集25卷,第385页)。他还提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马思全集23卷,第188页)。所以,从大的概念讲,流通应当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但
我们日常谈到的流通,往往是小概念的流通,即商品批发与零售。鉴于这种理解,对什么是流通产业也会有二种解释,但我们习惯于把批发业、零售业及相关的服务业称为流通产业,而不包含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信息产业。但不管是从大概念或小概念来理解,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宏观问题,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已成了一个客观规律,流通也是生产力,但在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运行中,重生产轻流通的烙印很深,仍然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在流通的运行中,是重零售轻批发,同样阻碍着中国市场的发展与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当前,中国流通业要敢于面对“四低”的实际。2003年,我国的投资率上升到43%,而消费率不足57%,下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程度。中国的消费率长期以来在60%左右徘徊,比发达国家低10至20个百分点。消费率中,政府消费有增无减,而下降的是居民的最终消费,这与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不相称的,流通部门要十分关注这一问题。
市场集中度低在中国十分突出,美国的商品市场集中度为69%,中国不到10%。连锁店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美国为60%,中国只有6%。美国零售前100强的销售额占全社会销售额34%,中国前100强只占8.91%。
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2001年美国为21.7%,日本为13.9%,中国2002年为7.8%。流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例日本为22.95%,美国为20.66%,巴西为13.4%,中国只占6.73%。
中国流通效率低,流动资金的年周转次数只有3次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20-30次。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2003年中国为21.4%,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只有10%左右。流通领域信息化水平不高,电子商务交易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很低,流通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所以,商务部要从“四低”的实际出发,着力促进“四高”。第一,提高流通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度。对流通有决定性影响的有四大因素,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处于最后冲刺期,改革深化,结构性调整加快;二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时期,消费结构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三是加入WTO,机遇与挑战同在;四是从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向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面发展,新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这些对中国的流通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适应度,既靠看得见的手,也靠看不见的手,双管齐下。
第二,提高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中间作用。目前中国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常态,好像已进入消费者主权时期,其实并不然,由于中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导向,加上政府的强制性行为,使经济轨迹出现扭曲,同时削弱了流通引导生产与促进消费的作用。在某些领域,某些地区实际上仍然是生产主宰着一切。商务部如何通过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供需,如何通过市场调控确保供大于求的常态是首要任务。是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内外贸融合在一起。
第三,提高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水平,也就是提高中国流通业的国际化水平。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2003年已达到8512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依存度在提高,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增强了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加入WTO,外资、外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1979年到2003年,中国引进外资累计已接近5000亿美元。就流通业讲,世界零售业50强中三分之一已进入中国,世界物流前10强已全部进入中国。下一步是世界级批发商的进入。我不同意在5年之内,跨国零售集团将控制中国60%的市场的说法,因为不可能。但跨国流通企业集团的进入,的确有利有弊,我们不能小视。加入WTO的承诺,我们不可能把人家挡在外面,老喊狼来了没有用,而要做如何加快改革与发展这篇文章,要做健全与完善国内流通经济法这篇文章。而这两篇文章我们做得都不好。
第四,提高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与流通效率。也就是说要提高中国流通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法制化水平。
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是流通现代化的重点,但不是流通现代化的全部。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不是同一层次的东西。连锁经营是讲的零售的一种主要业态,现代物流讲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与企业经济运行的一种新的模式,而电子商务是指商品交易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抓好这三大任务,对中国流通业的发展关系极大。但中国流通业的现代化绝非这三件事,比如流通企业结构的现代化。流通业同样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结构性矛盾,如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地区结构、供需结构、形态结构等等。比如信用体系问题。中国如没有一个完备的信用体系,中国人如果没有起码的信用意识,中国的流通业将陷入深渊。又如批发业问题,一些人认为市场经济不要批发环节,但实际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批发与零售营业额之比为4:1。没有批发体系就不可能有完备的市场经济。又如三农与流通业问题,农产品流通与农村网点建设仍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再如,中国流通模式与商品市场建设问题以及中国流通法制问题等等,都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些重大问题,大部分是深层次的问题。这里特别要提出流通业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实现流通创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篇更大的文章,建议列一个重大课题来做。
2004年4月5日
【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创新】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师内观策略的创新08-08
备好前与后 沟通内与外内08-17
表内除法08-16
后流通时代的商业本质08-05
全球现代流通发展的趋势08-05
试论流通抵押权08-05
物流通用求职简历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