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分为二看待“新经济”
美国经济在2001年经历了一次温和的衰退后,一些经济学家怀疑“新经济”是否依然存在?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陈宝森在2002年岁末出版的新作《剖析美国“新经济”》中,全面、深刻地论述和分析了“新经济”产生的背景、发展、问题和未来走势。作者指出,美国经济从持续近十年繁荣到发生衰退的启示是,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考察新经济。从发展趋势看,“新经济”预示着世界经济的光辉前景。1996年12月30日的《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这个全新的概念。文章认为,“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是20世纪80年代率先从美国开始的。
《剖析美国“新经济”》(以下简称“剖析”)这部力作的突出特点在于“剖析”,作者深刻地分析了与“新经济”相关的实际和理论问题。
一、“新经济”与知识经济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中正式使用“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根据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内涵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还为知识经济定了一个量化标准,即只要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有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就算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剖析”一书中指出,如果把“新经济”定义为知识经济,那么它就不是单一的美国现象,而是普遍现象了。按照OECD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和量化标准,欧盟和日本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它们还没有进入“新经济”阶段。区别在于欧盟和日本的结构性劳动生产率还明显落后于美国,而“新经济”的实质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繁荣、衰退和复苏缓慢期间,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这是美国竞争力优于欧盟和日本的主要原因。美国“新经济”的基本经验就是要抓劳动生产率这个“牛鼻子”。
二、“新经济”与经济周期
1997年11月17日的《商业周刊》载文重申美国已进入“新经济”时代。但是,文章指出,“新经济”概念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的消亡和永远不会再出现衰退,也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已经不再存在。
从1991年3月到2000年12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17个月,成为美国有经济周期记载以来最长的一次扩张期。导致2001年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最根本原因是对信息产业的过度投资和生产过剩。“9·11”事件和公司诈骗丑闻,对美国经济走向衰退和复苏缓慢,无疑是雪上加霜。
“剖析”一书指出,信息产业和生产也受供求规律影响,供求规律是不能违抗的,“新经济”也有自己的周期,因为经济繁荣而否定经济周期是错误的,反之,因为经济衰退而否定“新经济”也是不客观的。
三、“新经济”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关于“新经济”繁荣期的驱动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经济顾问委员会概括了4条,即技术创新、全球战略、人才培育和正确政策。
“新经济”新在技术创新与随之兴起的高新技术产业。“剖析”一书介绍,到2000年,与信息和通讯技术有关的投资在美国企业总投资中所占比例高达40%,已超过传统大项即工业设备与交通运输设备投资;信息业产值已占美国GDP的8%以上,而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高于35%,成为牵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不仅信息产业本身创造了很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还使传统产业也得到了改造,效率普遍提高。美国经济的长期前景依然看好。
企业是微观经济的基础,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竞争的主力军。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史表明,“无形的手”需要“有形的手”干预,即企业要按规则运行。“剖析”一书探讨了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问题,指出创新机制是“新经济”的灵魂,特别是“金融创新是美国制度创新中最具特色的成就,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
四、“新经济”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精髓是在全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剖析”一书指出,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是双向的,既包括美国跨国公司走出国门在全球配置资源,又包括美国以其优良的投资环境把外国的金融、技术和人才资源吸引到美国。因此,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最大受益者。而日本则是单向的,只出不进,或者多出少进。
五、“新经济”与新增长理论
“剖析”一书介绍了与“新经济”相关的新增长理论,其中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是否起决定作用?关于人力资本的内生性,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增长是不是知识积累促进投资收益持续递增的结果?政府在反垄断和维护知识产权中发挥什么作用?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分为二看待“新经济”】相关文章:
新经济增长理论08-14
移动通信“新经济”08-18
如何看待差生08-17
如何看待差生08-13
关于看待的语录01-03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08-17
可持续消费与新经济革08-12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08-12
如何看待批评08-15
怎样看待当前的股市?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