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
内容简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扩大和发展,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经验,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以成为企业改革的重点,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利用外资与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的现状问题,从宏观及微观角度进行原因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 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利用外资是我国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是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对搞活国有企业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直接利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创新的高起点;有利于弥补企业的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和机制;有利于适应市场环境,加快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有利于建立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机制;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结构和调整投资方向。
二、 引资改造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善,在利用外资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失误和教训。首先,引资嫁接改造发展失控;技术含量低的一般加工业多,高科技投资少、项目小;重投资数量,轻投资质量;重复合资,相互攀比;重引进,轻消化、创新。其次,中方对引资付出的代价估计不足。用多大市场份额换取外资心中无数。再次,中方忽视控股权,有些合资期限不长。
三、 问题分析:
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部分地方、部门领导人片面认为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唯一出路。在产业政策上不明确,缺乏行业管理。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个按国民经济分类,哪些允许合资,哪些禁止或限制合资的规定,缺乏对地方盲目合资的约束机制。各部门缺乏引进外资详细的行业管理政策,外资投向的导向力不强。中方企业领导人在合资目的上存在偏差,认为合资是摆脱国有企业困境的捷径,过分迷信和依赖外方管理。中方领导人自身素质较低。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四、 引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的基本对策: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由之路,吸收和利用外资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如何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国有企业的改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本文重点。第一,应确立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明确搞活国有企业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改组、改制、改造相结合,嫁接、改造、调整,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的模式,不能只认合资一条道。第二,在合资中要坚持原则,慎重稳妥,坚持平等互利,不能拿原则做交易。投资中不承担不合理的优惠条件,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明确哪些项目应由中方控股。第三,加强合资企业的管理,严格履行合资审批手续,把握好产业政策导向,投向结构要合理。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第四,制定引资的地区发展策略,发挥企业优势,要优化外商投资的地区布局,缩小地区差异,加强中西部引资的政策力度,要处理好外国名牌与创自己名牌的关系。要把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推进国产化进程、技术创新、自主开发,通过外资引进加强我国经济的发展。
正 文
随着改革开发日益扩大和发展,我国多途径搞活国有企业的浪潮汹涌澎湃,各地区、各部门吸引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的势头越来越猛,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更好的利用外资,参加世界经济大循环,促进技术进步,增强创汇能力,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迎接WTO的到来。
一、 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利用外资是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资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我国利用外资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外借款,包括我国通过银行商业借款贷款,出口信贷以及对外发行的债务、股票等方式,从境外筹措资金;二是外商直接投资,是指我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做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入再投资),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一)利用外资的特点:
我国大量引进和利用外资是从改革开放的1979年开始。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利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利用引进外资有七个特点:
1. 外资总量逐年递增,名列世界第二
1979年~1982年四年期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4.57亿美元,1994年达458亿美元,16年累计1836亿美元,年平均递增20%。据联合国初步统计1994年各国吸收外来投资总额20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总额为800亿美元,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总量列美国之后为世界第二,在发展中国家名列第一。
2. 直接利用外资超过借款
1979年~1991年在引进外资中,对外借款每年都高于外商直接投资近一倍。从1992年开始,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对外借款。1994年外商直接投资达338亿美元,对外借款120亿美元,二者比例2.8:1。
3. 外资来源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1979~1993年,外商投资国别和地区已达到134个,其中亚洲34个,非洲24个,欧洲35个,拉美及北美30个,大洋洲10个,以协议总额为序,排在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是:港澳地区,台湾省,美国,日本、新加坡、英国、泰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占全国比例为93.6%。
4. 外资在我国地域结构为东南多,西北少
外商投资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结构逐渐由沿海向内地延伸,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程度不同地利用外资,都有外商投资企业,这是我国实行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结果。但是,沿海与内地吸引外资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利用外资仅占全国外资总额的20%,东北沿海地区占80%,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上海、江苏、辽宁、山东、浙江、北京、天津、海南、广西。其中1993年广东省利用外资金额98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44705个,分别占全国25%和26.69%,名列全国之首。
5. 外商直接投资形式以合资经营形式居多
外商直接投资有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独资经营三种形式。在这三种形式中,合资经营在投资项目和金额上在我国居首位。1979年~1993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4228个,合资企业为113041个占64.88%;利用外资协议额2218.96亿美元,合资企业为1056.29亿美元占47.6%。
6. 外资投入产业结构,生产性项目仍占主导地位
1993年外商直接投资83437次,其中工业项目为56549个占67.77%;房地产项目为11353个占13.6%;相对说,外商对基础设施、能源、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投入较少。工业经济中比较集中在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性行业,如缝纫、电子通讯、纺织、塑料制品四个行业占工业引进的40%,而加工业又集中在组装上。
7. 外商投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增长快,比重不断提高
1994年全国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在全国工业中国有企业增长5.5%,集体增长21.4%,三资企业增长最快为28%。另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资料表明:全国乡以上独立核
算工业企业39.2万家,其中国有企业7.23万家占18.44%;集体企业29.6万家占75.51%;其他企业(主要是三资企业)2.37万家占6.05%,而三资企业的效益在实现利润中占29%,销售收入占12%,应交增值税占14%,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占12%,工业增加值14%,流动资金平均余额占15%,外商投资企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二)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的积极作用
中外合资企业有新建和国有企业嫁接改造之分。新建合资企业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选新址、建新房、招新人、建新制、立新规,一张百纸任意画。而国有企业嫁接改造则不然,难度要大的多。主要利用旧厂址和厂房,改造旧设备和引进新设备,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布局,国有企业传统体制的弊端也很难在一夜之间消除,因而新、旧机制的转换必然要有一个过度期,所以国有企业嫁接改造比新建合资企业具有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搞活国有企业的道路中创造了不少好的方法和途径。近年来正在集中力量推行改制、改组、改造,其中改制就是将国有企业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公司或中外合资企业。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对搞好国有企业具有积极作用,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有利于直接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高起点。
我国的国有企业与世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大都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要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扩大产品门类,增加适销对路产品,采用跳跃式发展,跨越某些发展阶段,可以节省时间,缩短同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水平差距,是老企业在技术上实现高起点。
2. 有利于吸收外资,缓解国有企业资金不足矛盾
进入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负债率一般仅50%~60%,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上市公司的负债率仅40%,而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5%,过去国家拨给国有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不足10%。从国际上用来测算工业化国家企业债务与资本金合理比例的经验数据看,两者比例为1:1自有资金占到全部资金的25%-30%,企业方可保持正常运营。因此企业运营资金贫乏,无法追加投资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阻碍之一,通过合资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引进外资为国有企业注入经济活力。
3. 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管理和机制,移植到改造的企业中
管理落后和机制不灵活上阻碍国有企业发展的两大障碍。再引进外资和设备硬件、产品的同时,可以引进管理技术和经营体制等软件,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老企业焕发青春的活力。
4. 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国外企业信息灵、观念新,经营灵活,有经营多年的国际销售网络和渠道。国有企业作为传统计划体制下的产物,受计划经济影响很大,市场观念淡薄,对国际市场不了解,合资后可以增强企业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与国际市场接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利用外商的出口渠道借船出海,加快、加大出口。
5. 有利于建立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机制
合资企业实现单一的国有制向混合所有制转变,新股东加入,特别是国外的投资者加入,使公司增添新的血液。国有企业法人股与外商股权混合,股东间利益和风险连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监督。
6. 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结构和调整投资方向
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结构问题相当引人注目。所谓经济结构最主要是生产要素结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目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存在一些矛盾,如劳动力多、设备利用率低、资金缺乏等等。引进外资改造国有企业有利于改善我国要素结构的比例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国有企业走利用外资嫁接改造之路,是一条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捷径,对带动和促进更多的国有企业,加速改制、改组、改造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再肯定成果的同时,还要看到,在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国有老企业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对策,予以完善。
二、 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在我国日益升温,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企业改革的关键之一,并形成新的热点。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竞相引资嫁接改造,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严肃思考、对待的问题。
(一)引资嫁接改造发展失控
1。技术含量低的一般加工业多,高科技投资项目少、项目小
当前,经济发达国家将本国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特别是初加工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向国外转移。在中国大陆投资是受到利益驱动,资本投向很大程度上放在周期短、投资额小的一般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和简单加工业上。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大量的外资涌入,使纺织、服装、玩具、家电以及其他轻工业和一般机械工业,甚至一部分原材料工业都达到了市场饱和水平。我国经济的短线与瓶颈行业固然引起了外商的浓厚兴趣,但如果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存在种种制约因素。一般说来,高科技产业我们欢迎外商投资,但发达国家的政府甚至包括非政府机构在这方面都有很多限制。即时允许外商投资的项目,其投资额也较小,够数量级的不多,国外大集团公司投资不够多。1993年外商投资规模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中型数目1500个,占数目总数的1.79%。美国《幸福》杂志排序的全世界500家大中型企业中只有52家来华投资。
2. 重投资数量,轻投资质量
有些地区和部门硬性下达合资指标,片面追求合资成功率,只问数量,忽视质量,使合资企业发展良莠不齐。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资金不能按时间、按数量到位。有些合资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迟迟开不了工,企业名存实亡。到1994年底我国已批准20.6万家真正开业的仅有10万家。有的合资企业到位,但注册后又抽走资金。据工商局对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的企业调查,实有资金低于注册资金50%以上的企业达7.15万户,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历年累计资金到位率只有67%。相当大一部分企业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没有达到目标效益和返销比例,也缺乏必要督促检查和限期达标措施。天津市1127家三资企业,亏损的476家,占42.42,赢亏持平的,163家,占14.55%。
3. 重复合资,相互攀比
“六五”期间各地竞相引进彩电生产线,彩电线达117条之多。使生产能力过剩,开工不足,造成极大的浪费。“八五”期间各地又竞相合资,开始了新一轮的引进,办厂。广东省有“康佳”、“桑达”、“三洋”、“康惠”、“创维”、天津有“长城”和“三星通广”,山东有“海信”、“松下”,南京有“熊猫”,又建了“菲利浦”,上海有“金星”、“飞跃”、“凯歌”组合上广公司,在浦东建“索尼”,再有新崛起的“TCL”等等。各地互相攀比,合资办厂,遍地开花,互相争资源,争市场。每年2500-3000万台的生产能力,争夺1500万台的彩电市场需求,造成新一轮的“残杀”,资源浪费。
4. 重引进,轻消化、创新
合资后的企业,产品大都是引进的,原材料也要大量引进。有的外商把持采购大权,不搞也不想搞国产化规划,使中方让外方牵着鼻子走。而国内材料厂明明可以配套,外方以质量不可靠为名,不搞国产配套,使国产配套厂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如天津长城电子公司过去生产的长城牌彩电,元器件国产化达99%,整机曾获国家优质奖。199
3年4月与香港港华集团合资后生产的还是彩电,只是功能增加了一些,但外方一开始成套进口散件,放着经过“七五”期间改造的大量元器件厂生产的产品不用。后经中方一再努力,才允许使用一小部分国产件。
(二)中方对引资的代价估计不足
由于对招商引资有盲目性,有的头脑发达,缺乏仔细论证,对中方付出的代价估计不足,给中方造成明显的损失和潜在的损失是重大的。
1. 多大市场份额换取外资
外商合资的真正用意是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通行证,挤占国有企业市场份额。12亿人口,3亿家底,每年20000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如此大的市场太诱人了,无怪乎世界知名大企业早已有计划、有步骤的向中国市场进军。
2. 多大利益换取外资
外商在所得税“两年免,三年减”的政策中获得了利益。如果合资企业在帐面上做文章,做到不盈利,可以长期获得这一政策,当然现在已不存在了。有些地区为了招商引资相互攀比而放宽优惠政策,使外商从中渔利,这是国有企业无法比拟的。从采购和外销中赚两头。外商似乎不看中企业能否盈利,而牢牢控制采购和外销权,这样企业不管能否盈利,只要经过他们母公司采购,至少可得到5%的附加费用,合资企业出口或许不盈利,但只要通过他们母公司出口,外商绝对不会赔钱。
3. 多大成本支付换取外资
国有资产被压低,流失严重,国有企业资金贫乏,与外方合资大多以厂房、设备、仪器或其他物料等实物形态和土地使用权作价投资,有的将车间、分厂、公司整建制合资。中方以固定资产入股,往往被外方压低评估值,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我国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资产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以及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式的投资。
中方忽视工业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工业产权是指中外合营者作为出资的专利权,商标使用权和专有技术。据了解,美国的可口可乐商标价值360亿美元,超过其公司有形资产。国内青岛啤酒也值81亿人民币。但是,有的国有企业合资时,对自己创立多年,在市场上有一定牌誉的商标没有进行评估,也没有进入中方股本,在合资后使用该商标也不收商标费。而外方转让新产品技术投产后,每件产品都要收取产权费。
外方设备投资虚报掺假,中方无法对外方设备进行评估。截止到1993年底,已批准外商投资亲企业17.4万户,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外商投资财产80%是以机器、设备等实物形态注入的。境外投资方惯用“资本游戏”,低值高报,以旧顶新,以劣充优,以国产代进口,以投资为名推销过时淘汰设备,进而进行不合理成本、资本分摊,转移利润;增加虚假亏损逃避税收;假定信贷抵押。据有关部门测算,仅通过上述手段以从我国转移出数十亿美元的非法利润,同时中方投资者的风险也因此加大。1994年我国商检鉴定了5565批外商投资设备,其发票价值22.29亿美元,而实际价值只有18亿美元,虚假价值4.29亿美元,平均虚报率23.83%,而鉴定的设备还不到外商投资设备总价值1/10,以此推算,虚报价值达40亿美元。
(三)中方忽视控股权
合资企业的股权形态有三种:多数股权合资(51%以上),少数股权合资(49%以下),对等股权合资(50%)。合资企业的控制权是通过双方在投资中的比例决定的,一般讲一方出资超过总额的51%,就是拥有了合资企业的控股权,也就是说经营决策权。在合资中,国家在出资比例上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中方也没有过分强调控制权,而外方大都抓住控股权不放。
合资后外方不断再投入,而中方一直没有资金再投入,即使是分红后也要全力解决国有企业原有的包袱,无力再投入,使股份越变越少。天津元五与韩国三星电机公司合资时,中外股比2:8,运营一年后外方急于扩大再生产,追加投资,而中方着力解决未安置员工迁厂和生产自救,无力再投资,使股本减少到7%。
三、引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存在问题的分析
引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同层次的,既有指导思想上的问题,也有操作上的问题,既有地方和部门的问题,也有企业的问题。我们从宏观和微观的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
(一) 从宏观角度分析
1. 战略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部分省、市、部门领导人片面认为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唯一出路或主要出路。他们把有限的国内资金全都用于上新项目,铺新摊子,严重忽视甚至不抓企业的技术改造,而把改造老企业完全寄托于等待外商合资。在很多地区,外商投资多少,合资企业开了多少,成了一些领导人的政绩指标之一。外商报的越多,合资企业越多,领导人的政绩就越大。于是,对数字背后的实质内涵便无人追究了。
2. 产业政策不明确
中央和地方仅有一个3000万美元的批准界限,即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由中央批准,30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由地方批准,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个按国民经济分类,规定哪些允许合资,哪些禁止或限制合资,缺乏对地方盲目合资的约束机制,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各主管部门都有权利批准不能相互制约,各行业缺乏一个对引进外资的详细的行业管理政策,对外资投向的导向力不强,各地方没有引资的总体规划。缺乏行业管理的结果使一些地区、部门引进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盲目发展、失控,成效不大。
3. 宏观管理不严,监督不力
对合资企业批准求速度,保指标,以此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措施之一。引资招商有的合资项目报上去两天就可以批下来,营业执照一天就发下来,各综合部门很难仔细审查项目可行性报告,章程合同往往是项目批准之后,才通知各主管部门。
管理部门对合资企业按照合同要求是否按期达到目标,是否达到外销比例缺乏必要的考核、监督,直到有的合资企业名存实亡,到了破产边缘才发现,为时已晚。
对社会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社会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公证处等在规范行业,协助政府搞好宏观管理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相应的法律不健全,有些机构并未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有些企业根本没有投资实力却能顺利的取得资信证明;有些中介机构作假验资报告、假审计报告,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
(二) 从微观角度分析
1. 中方企业领导人在合资目的上存有偏差
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企业步入市场经济,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海洋中,国有企业是从经济效益上开始分化。1994年全国乡及乡以上39.48万个工业企业中,亏损2.83万个,占39.1%,另有1/3潜亏,只有1/3赢利。从亏损额来说,国有企业亏损占全部亏损额的68%,吃掉了国有赢利额的37.1%;二是企业负担起来越来越重,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企业、大企业,离退休职工多,老职工多,富裕人员多,加上企业办社会等问题包袱比较沉重。据调查目前国有富裕人员大约占30%,而离退休人员又占职工20%以上。由于企业办社会,国有企业一年多支出600亿元。因此,当客观上陷入困境中的国有企业一旦有了合资机遇,一定会抓住不放。部分企业在主观上认为合资比其他调整、改造、改革、联合、分解等方式来得快,是摆脱困境的捷径,希望从合资和对方注资中得到解救。于是谈判地位虚弱,屈从对方条件,压低资产评估值,甚至放弃控股权。
2. 过分迷信和依赖外方管理
中方领导人片面
认为国外管理先进,员工听从外方管理,对中方能否管好企业失去信心或持怀疑态度。固然,合资企业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干预少,这是国有企业不能比拟的,国外的管理是先进的这也是无可置疑的。据在合资企业工作的中方人员反映,合资企业机制好、效率高、节奏快、扯皮少,根本原因不外乎是经营灵活,管理严格。但不应过于迷信外方管理,而贬低中方管理。事实上,一个合资企业外方人员仅占绝对少数,管理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起一个督促作用。真正日常的、大量的管理工作还是要依靠中方的各级管理人员。
3. 中方领导人自身素质低,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国有企业嫁接改造为合资企业后,进入合资企业领导班子的中方人员大都是原班人马,思想觉悟高,有事业心,工作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但是平均年龄偏大,求稳怕乱的人多,年富力强敢想敢干的人少,学理工科出身的多,懂得经营管理的人少,经验型人多,科学型的人少。调查表明,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所学专业的理工类居多,占68%,经济管理专业较少,占15%。一句话,自身素质低,知识面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效率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是合资企业中方领导人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合资企业谈判和运营中,外部信息不灵,专业知识不够,才会在与外商交手中吃亏上当。
四、引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的对策
引进外资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措施,如何利用好外资,结合我国国情在国有企业的改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 确定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
1. 搞活国有企业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十几年来,各地、各部门在搞活国有企业工作中探索了不少新路子,近年来中央提出的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是一篇搞活国有企业的大文章,而把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相结合则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改组是指国有企业资产存量实行优化组合,改制是指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管理和技术创新,产品和市场创新,这种综合治理是增强企业市场活力的重要途径。
2. 确定利用外资的战略
一个国家推行吸引外资,利用外资政策,在不同时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外资战略。韩国六、七十年代推行的外资战略主要以借用外债为主,外国直接投资在整个外资中所占比例极低。这一战略对轻纺工业出口和重化工业起到促进作用。进入七十年代中期,
西方国家进入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阶段,阻止国外产品流入,这对韩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带来极大的妨碍。该国政府及时调整外资战略,由借债为主转为以利用外国投资为主,放宽外国人直接投资的限制。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崛起,韩国政府意识到仅靠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很难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跻身于工业发达国家之列。于是提出了“技术立国”口号,通过技术水平提高来提升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
我国引进外资也必须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国情确定引资战略。
① 利用外资引进的技术是适用的、先进的,使其产品在国内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或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能力。但对引进付出的代价要估计充分,算好“得失帐”。
② 搞清楚哪些可以引进,哪些想引进,但引进又有困难。如技术引进中关键技术不好引进。
③ 外方用技术投资要注意,对方的技术是否是已淘汰的。由于科技发展快,技术更新换代快,因此外商用技术作股份比重不能太大,一般应小于20%。
④ 引资要与资产改组,重组相结合,鼓励国内同行或跨行业联合共同引资改制,资产重组,然后进行技术改造。
(二) 在合资中坚持原则、慎重稳妥
1. 坚持平等互利,不能拿原则做交易
举办合资企业的各方,不论企业的大小,经济技术的实力强弱,在法律地位上都是一律平等的。外方投资是有利可图,其利润必须高于国际贷款和银行存款利息,条件比其他国更优惠。我方考虑是如何引进外资,有利于经济建设,所以合资企业活动必须符合双方利益。平等是基础,没有平等就谈不上互利。互利是目的,只有互利才是真正的平等。
2. 投资中不承担不合理的优惠条件
改善外商的投资环境并不是一味的迁就外商,随意降低条件,加大引资成本。该让外商得利的决不截留,不合理的决不承担,包括为外商的股本贷款提供担保,保证外商的投资回报率等。
3. 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
我国引资的主要目的是引进科学技术,外商不会轻易转让技术,其条件就是用技术换市场。我们要在二维上把市场划分出若干份额,在三维上把市场划出若干层次,按照引进技术的层次性如一般技术、主体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把市场按一度、二度、三度、四度对等开放。
4. 明确哪些项目应由中方控股
在合资企业中利用股权优势取得经营控制权,是最基本的方法。股权控制策略有两种形式:一是绝对控股权,即取得过半数51%以上的股权。二是相对控股,即是通过股权分散而取得多数股权地位。控股问题是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防止国外公司垄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认为国家应该在如下方面进行控股:
a) 社会公有基础设施,如邮政、通讯、交通、港口、大型水利工程等,这些设施所需投资大,回收慢,社会效益大。
b) 基础产业,如煤炭、电力、石油、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
c) 支柱产业,如机械、电子、汽车、建筑业是劳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高整个经济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力量。
d) 起国民经济调控作用的产业,如金融业等,是国家推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结构调整所不可缺少的。
以上这些方面,在保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不是排斥而是适当吸引外资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参与。
(三) 加强对合资企业的管理
1. 严格履行合资审批手续
各地区应严格执行国家对外投资的各项政策和规定,不能超越国家规定随意放宽批准权限。对于限制性行业和限额以上项目该报中央审批的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尤其是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未经国家批准立项的,各地区、各部门不得擅自对外招商。
2. 加强企业合资的监督
建立合资企业年检制度,谁批准谁年检。对没有达到合同目标的要限期整改,超过期限的要吊销营业执照。工商、税务、商检、外汇管理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要秉公执法,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依法对三资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对发生的违章违法行为应严肃处理。
3. 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
生产的运营是资产的运营,在生产中要保持资产的效益性,保持资本增值,其前提条件是解决正确评估。为防止国有资产低估,应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明晰产权关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责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是指产权关系的明晰,主要说的是所有者的权力,利益而没有相应的责任,也不能权力大,责任小。
其次,多渠道引进外资,改善投资市场状况。目前各国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所提供的巨大经济机会和市场潜力,有进入中国投资市场的强烈愿望。如果我们能改善资本市场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投资,就能加强投资市场上买方竞争的强度,抑制不利于中方的因素。
第三,国有企业在合资出售国有企业前,政府部门必须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对该企业清产
核资,搞清家底,对中方国有资产进行认真评估。评估的工作要坚持公正、合理、认真的原则,评估机构要对评估结果负有法律责任。
第四,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和各类人员在与外商谈判合资等事宜时的职权范围,谈判中必须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在场。固定资产作价要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第五,严明纪律,对中方国有资产未经评估或压低评估价值,使国有资产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对贪污受贿和渎职行为的,要严惩不贷。
(四) 制度引资的地区发展策略,发挥企业优势
1. 优化外商投资的地区布局,缩小地区差距
过去16年,我国吸引外商投资走的是“区域倾斜、重点突破、梯度推进”的路子,区域倾斜政策导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吸收外商投资的地区倾斜策略,加强对各地区吸引外资的引导和宏观调控,已经势在必行。
按照我国生产力布局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吸引外资地区发展策略也可划分成重点不同的东、中、西三个地区,并加快制订政策措施。今后不分地区,只对鼓励性的产业项目施行优惠政策,逐步调整国家现行的地区性优惠政策,研究和采取一些符合国际惯例的必要鼓励性政策措施,吸引外资更多的投向中西部地区。关于中西部开发,改善中西部的投资环境起点要高。日本很重视我国中西部的开发,他们在考察中西部的投资环境时,不是把中西部的投资环境与中国沿海地区相比较,而是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这些周边国家相比较。这个问题不光中西部应该注意,而且国家的综合管理部门也应予以考虑。
2. 要把引进外资的数量与质量综合起来
八届三次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成效上来”。提高成效的基础就是保证合资企业的质量,要有通盘大计划。是引进机制还是引进资金?是用于危改,嫁接改造老企业,还是用于发展交通、能源事业?各地应结合本地区起点通盘考虑,制定一个引进外资的总体战略目标,同时也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求,然后按照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操作实施。
选择好合作伙伴。合作伙伴选择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合资企业开办的质量。吸引外资要有选择性。一要选择那些有经济实力,跨国大公司、大财团。近几年世界最大的500家大公司已有100多家到中国投资,而且投资形式已提高,主要是资本输出。二是要选择拥有高科技含量大和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可带动全行业发展的大集团,做到嫁接改造一个项目,形成一个名牌拳头产品,带动一个行业,救活一批企业。如韩国三星集团在天津先开始彩电、录像机这些龙头产品合资,然后投资30亿美元在开发区建立电子工业基地,与电子仪表总公司形成从彩电显像管到电子原器件全行业的合作。三是要选择产品、技术相近的集团。天津长城电子公司合资前,曾有在香港颇为有实力的南华集团欲与其合作。尽管南华集团是大金融集团,但它没有产品,不懂技术。中方考虑到合资企业的目标虽然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如果双方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劲使不到一块,最后很难实现目标。于是中方还是选择了财力虽比南华集团逊色,但有相似产品和技术,有一批共同追求产品发展的技术人员的香港港华集团。
3. 推动合资企业国产化进程、技术创新、自主开发
引进外资,引进产品技术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国产化,发展民族工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发展国产化的典范。该公司从成立之时就提出“首先搞好国产化”,奠定了桑塔纳成功的全部基石。为了给桑塔纳配套,上海市逼着原来多是“里弄小厂”走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道路,通过兼并、联营、投资扩建、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先后建12家大的总厂。围绕国产化逼出了一批企业,形成了质量最好的零部件体系,成为轿车工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可靠的基础。用CKD形式引进一种先进车型,严格质量标准,加速推行国产化,这是桑塔纳闯出的一条正确的道路。最终也使自己成为国产化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合资企业国产化,一是要求企业有积极的国产化方案,二是国家通过制定差别关税来推动合资企业的国产化,三是各地要像上海那样组织好国产化配套。
改革开放是我国长治久安的基本方针,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引进外资改造国有企业,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继续扩大发挥着积极作用。只要我们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扬长避短,提高成效,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使我国引进外资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焦淑芬 《我国吸引外商投资取得的新进展 》 中国对外经济年鉴
国家统计局 《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统计公报》 经济日报
羊慧明 《我国实施外商投资鉴定办法》 电子信息
邓运贵 《中国经济学法》 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工业经济协会 《工业经济内参》
《韩国对外资利用》 国际市场导向
程远 《桑塔纳成功探密》 经济日报
李寿山 《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内参
【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相关文章:
国有企业08-16
市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2
关于我区利用外资的调研08-12
国有企业的出路08-07
全省服务业利用外资情况08-18
论我国利用外资问题及其对策08-05
关于旅游业利用外资问题的研究08-06
市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实习报告]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