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
1、在会计模式上,实现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结合确立国际化与国家化相结合的会计模式,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客观经济环境决定的。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而市场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必然是内外开放的市场体系,这里,对外开放就是实现市场体系的国际化,使我国市场融于国际性的商业交易网络。适应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即实现会计国际化。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修正和完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和采用国际通用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信息能在国际范围内比较和使用;其二,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应充分借鉴和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管理方法,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我国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会计应在努力实现国际化的同时,还应体现国家化。首先,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现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要求;任何一个国有资本(即公有资本)的经营者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适应这一要求,我国会计一方面要在强化核算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要在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充分满足国家检查国有资本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考核国有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其次,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要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要求在国民经济各层次之间实现快捷、灵敏的信息指令与反馈,并确保微观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适应这一要求,我国会计在目标上,应确立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为主,兼顾各方信息用户需要的多元会计目标体系;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报告上应坚持强制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统一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2、在职能作用上,实现会计从核算为主向预测决策为主的转化从企业经营看,随着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各种市场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的调节作用将得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其经营行为、经营业绩等无疑要受到这些机制的调节和约束。具体说,企业作为商品价格形成的主体,其商品价格只能以商品的社会价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为基础,结合市场供求来制定。对于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经营目标,必须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充分发挥其对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职能。进而言之,会计应在做好核算的同时,参与市场调研,广泛搜集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运用特定方法,对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动趋势等进行合理预测,提出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备选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如价值工程法、量本利分析法、现值指数法、概率分析法等),对各备选方案的经济性、周期性进行分析论证,编制决策会计报告,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从企业外界利益关联者的投资及信贷决策看,随着市场运行的规范化以及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理性化,无论是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还是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其依据不再限于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而是包括过去在内、以未来为主的全时序的业绩信息。适应这一要求,财务会计除要准确核算和真实报告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外,更要能合理预测和揭示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即实现会计从事后业绩报告型向事前业绩预测型转化。
3、在会计结构上,实现从二重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化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在结构上主要由以经营资金为对象的企业会计和以预算资金为对象的预算会计两大分支构成。适应新经济体制下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企业会计领域引进和吸收了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使企业会计一分为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近年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理论界纷纷展开了有关社会责任会计、宏观会计、人力资源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因素(如会计观念、会计手段以及会计人员素质等)的限制,有关这些会计分支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在实务领域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与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随着会计观念、方法及手段的日益改进,我国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都将会获得多元化的拓展。因为:(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应在努力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扩大社会贡献。为适应反映和监督各市场主体的社会贡献程度以及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需要,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及其方法体系必将获得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并在会计实务领域发挥应有作用。(2)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作为反映和监督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宏观会计必将在我国获得用武之地。(3)适应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工具日益创新环境下会计充分揭示的要求,金融工具会计必将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获得广泛应用。(4)适应健全与完善我国人才市场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要求,作为计量和反映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的人力资源会计必将成为现代企业会计不可缺少的分支。
4、在理论研究上,开拓和强化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现代会计理论按照认识的哲学基础不同,可划分为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两大类。我国传统会计理论大多是规范会计理论,这种会计理论在指导人们正确确立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方向与目标,以及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却缺乏作为科学理论所应具备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下解释现实、预测将来的功能。事物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由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环境,因此要求寓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会计,在理论上既要有反映规律性与必然性的一面,又要具备与特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一面。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决定了我国会计在理论上除应进一步完善规范性理论研究外,一方面要确立和完善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以便指导和解释这一阶段的会计实践;另一方面又要在对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理论解释和逻辑推断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可见,在完善规范性会计理论研究的同时,开拓和强化实证性会计理论的研究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5、在会计行为上,实现规范与能动的统一会计行为规范化就是会计人员所执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统一化、公允化和合法化。会计行为规范化是实现财务会计目标、协调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以及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首先,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在于提供能够满足各信息用户需要的财务会计信息,这里,满足需要的同义语就是确保会计信息在数量上充分,在质量上“可靠”、“相关”、“可比”和“一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由此将产生大量的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主观估计和判断的会计事项;另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然要不断地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使得会计人员不断地面对新的会计事项。对于这些新的或不确定的会计事项,如果由会计人员凭各自的理解、估计和判断进行处理,就可能因理解、估计和判断上的差异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人员必须执行统一、公允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其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具有对立统一性。由于对立性的存在,企业会计人员出于增进企业局部利益的考虑,有可能做出有损于国家整体利益的会计行为,如为少缴所得税而多计成本、少计收益,为少缴增值税而实行无证交易或少记收入等等。因此,要维护国家利益,并实现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协调统一,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会计处理,即确保会计行为的合法化。再次,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市场形象日益重要,并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出于树立市场形象的需要,有可能采取各种欺诈行为,如制造虚假业绩,提高虚假财务信息等,从而导致社会有限资源的不合理流向,损害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因此,从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方面考虑,也要求会计人员执行统一、公允、合法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实现会计行为的规范化。
会计行为的能动性就是会计人员在效益观念的驱动下,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会计行为的能动性是优化会计管理,提高会计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必然要求。随着人们会计观念的转变以及对会计职能作用认识的深化,会计的管理职能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职能是内在的,其能否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规范的会计行为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但却不一定能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因为各企业的行业性质不同,经营特点不同,其管理要求也就不同。因此,企业会计人员应在确保会计行为规范化的同时,从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会计管理制度、程序和方法,并自觉执行和积极运用这些制度、程序和方法,参与企业的经营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管理活动,以充分发挥会计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中的应有作用。
可见,实现会计行为规范与能动的统一,是实现企业财务会计与经营管理双重目标的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相互协调和统一的必然要求。
6、在会计教育上,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化现代企业经营呼唤现代会计人才,而培养现代会计人才有赖于实现会计教育的现代化。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会计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确立并实施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教育目标。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在目标上只注重“应知”、“应会”,即只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发挥了应有作用,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其缺陷也日渐暴露,如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能力等等。适应我国会计不断改革与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要求,现代会计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能力水平,例如:(1)随着会计手段的全面电算化,现代会计人员不仅应熟悉电脑操作,而且要能进行电脑内在功能的开发和利用;(2)随着会计发展的日益国际化,现代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国际会计理论与方法,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3)随着预测决策会计的形成和实施,现代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有关预测和决策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而且应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能力;(4)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不确定性的加剧,现代会计人员不仅要能合理预测环境变化趋势,而且要能分析、判断和解决企业经营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等。可见,确立并实施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相关操作技能和相应能力水平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会计教育目标势在必行。
其二,实现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结构有失合理,即会计专业课所占比重较大,而相关学科课程的比重太小,甚至空缺;在教材内容上,侧重于实务性的制度解释,而缺乏应有的理论论述与分析。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及教材内容已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会计人才的要求,有待改革和完善。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除公共基础课与会计专业课外,还应以各种方式开设相关学科课程,如金融保险、法律、市场营销、管理学原理、计算机软件、公共关系学等,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教材内容上,应改革以法规制度解释会计实务的传统体系,代之以从理论到制度的新型体系,以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其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这种方式对于会计基础课的教学是必要的,它能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入门,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但随着入门课程的结束以及学生“会计头脑”的基本形成,“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内在缺陷将逐渐显露,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等。因此,要适应现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如“问答式”教学法(即老师设问,老师回答;或学生设问,老师回答的方法),“倒位式”教学法(即先由学生讲述,老师进行评价和纠正的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即学生讨论分析,老师总结定论的方法)等,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此外,应强化案例教学和模拟学习,即根据实际材料,设计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会计案例,让学生进行模拟,以便使他们加深理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合格人才。
7、在会计手段上,实现全面电算化首先,与企业规模日益大型化以及经营结构日益多元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业务量、信息量不断增大,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者、投资者为了及时地进行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对会计信息的时效要求愈来愈高,这就客观上要求采用准确、高效的会计手段,即实现会计电算化。其次,随着预测决策型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在会计领域必然要建立大量的预测、决策模型,并运用这些模型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与分析。显然,这些复杂的数学运算与分析仅凭手工操作是难以完成的,而必须借助于电脑。再次,随着信息市场的发展,以电脑为载体的全国乃至全球性的会计信息网络必将形成,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迅速获得和传递信息,以适应参与竞争、优化决策的需要,必须实现会计电算和电脑联网。
参考文献:
①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王治安、向显湖:《试论我国的会计改革目标》,《四川会计》1997年第12期。
③赵德武:《论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财务与会计》1997年第9期。
④李心合:《现代会计发展的五大趋势》,《当代财经》1997年第10期
【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相关文章:
面向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考08-07
面向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考02-21
我国新闻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02-23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02-21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02-27
我国农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02-21
我国农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08-09
我国农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08-09
面向全体与全面发展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