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
摘要: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在实际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缺乏正确认识、教学内容与专业契合度低、教学方法单调、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剖析,阐述只有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明确课程定位,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创新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现代物流企业对人才统计能力的需求。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统计学;课程改革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数理推导与逻辑分析能力,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能够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反映出所研究的经济社会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效益,揭示现象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工具性课程[1]。当前,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基本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物流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对统计学的正确认识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涉及一定的运算与推导,具有良好数学基础的学生在学习时占有一定优势。而高职院校物流类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弱,这使许多学生存在畏难心理,认为统计学就是数学,就是繁琐的数据运算、抽象的公式推导与枯燥的报表汇总,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学习不好的。据统计,超过90%的物流管理学生认为统计学是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此外,学生对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认识不清,认为统计学与今后从事的工作没有关系,学好学坏一个样,这种心理导致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无法将课程学好。
(二)强调理论教学,内容与专业契合度低
目前物流统计学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统计学原理》《基础统计》等专业通用的版本,较少有专门针对物流专业开发的教材,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主要侧重于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知识与理论,各知识点前后关联性强,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2]。少数编写的《物流统计》内容与《统计学原理》相差不大,仅是在例题数据的设计上,赋予了物流内涵,课堂讲授时专业针对性不强。例如,在讲解方差这个指标时,不能将其融入物流情境或任务,可能仅给出几位员工在单位时间内各自的货物分拣数量,就直接要求求出方差。学生们就会产生疑惑,这个指标对完成物流任务有什么作用?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差?这种情境与任务的缺失,使学生无法体会统计学在物流中的作用,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三)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仍沿用教师上课讲授、学生课堂练习、课后批改作业的传统模式,这显然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岗位人才的要求。“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可能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求指标、算数据,但是对其真正解决岗位中具体问题的指导作用却很小,因为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用上这些知识。教学中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和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学一般在普通教室进行,像Excel这种操作简单、适于学生掌握的统件软件的操作训练很难进行。单一的教学手段,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习。
(四)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由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案例、情境的设计以及实操技能的训练,考核环节只能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还是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查为辅的考核方式,缺少对学生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期末考试内容都出自书本,且会提前划定复习范围,学生只会一味机械背题,出现了笔试成绩高、实际能力弱的情况,背离了职业教育评价的本质要求。
二、高职院校物流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物流企业一线操作或基层管理岗位。近百名已经就业或实习的学生表示,各类订单的整理、库存情况的分析、人员工资的汇总等实际工作都要用到统计学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教学要以“适度、够用”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等。以往的物流统计课程,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理论性过强,学生缺乏对课程的理解和动手解决问题的锻炼。只有深化课程改革,以岗位分析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提升教学目标与用人需求的契合度,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是适合生源特点、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物流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以“有用、能用、会用”为原则。“有用”指传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物流岗位需要的;“能用”指统计的方法适合物流行业特点,具有可实施性;“会用”指统计方法简单、易懂、便于学生掌握与应用。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不断通过课程改革去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3]。
(三)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需要
物流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不完善,多数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对物流岗位的认知也比较模糊,严重制约着物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统计学课程改革,倒逼教师深入物流企业一线,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重点任务分析,并据此设计教学情境与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在完成课改的同时,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高职院校物流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一)明确统计学在物流管理中的定位
统计学是物流管理的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形成统计思维的任务,是一门侧重应用的学科。通过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统计指标及Excel等软件来处理实际物流领域中的问题,减少公式的推导和复杂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统计学不是为了探究统计原理、推导复杂的公式,而是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明确统计学在物流管理中的定位,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课程的信心。
(二)校企合作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教学的主要载体。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摒弃以往的学科本位思想,与企业紧密合作,对物流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找到适合学生的核心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剖析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据此制订课程内容,即按照岗位任务—核心能力点—知识点—课程内容的顺序组织教学。只有依托企业,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才能保证教学内容学以致用。经过梳理,总结出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应用到的统计学知识点[4]。
(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应从单一的理论教学向多种教学方式转化,从注重理论向注重应用转化、从传授式向启发式转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完成任务。教师要创设情境任务,通过案例教学,辅以多媒体课件等,将所授知识点融入具体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所需知识[5]。如,在讲授调查问卷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做如下设计:第一,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推选组长;第二,给每个小组设定一个调查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关于物流方面的,也可以是学生们比较关注的校园问题;第三,教师对统计调查做简单讲解,并对小组调查指出方向、提出要求;第四,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第五,小组进行数据处理,形成调查结论,分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第六,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进行评价,给出任务完成的成绩。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参与整个调查过程,对调查工作有全面了解,懂得怎样进行问卷设计、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数据处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负责调查进度控制、情境设计和适度辅导。通过创设工作任务,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统计意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进行全方位课程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课程评价通过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加权求得,期末成绩权重以30%为宜,不设置客观题,以考察统计思想与基本计算为主;平时成绩权重设为7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组内评价与创新性思维等,争取全方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四、结语推进课程改革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物流统计学课程的改革,凸现了统计学作为“工具”的特点,强调了其在物流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性。根据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的改革设想,希望能够丰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为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正涛,刘阳.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设想[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28-129.
[2]东方,秦小辉,黄素心.素质教育下物流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路径[J].物流技术.2014(1):371-373.
[3]肖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策略探究[J].电大理工,2017(9):17-18.
[4]段春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尝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42-44.
[5]张广敬.对物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物流技术,2013(23):476-478.
作者:姜奕阳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相关文章:
浅析高职院校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08-26
高职院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改革初探08-26
试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08-19
高职院校公共机房的管理维护08-19
工科院校数学文化课程改革实践09-05
浅谈高职院校职前综合训练课程标准08-19
高职院校专业课建设途径探析08-27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