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的论文

企业管理的论文

时间:2024-05-28 12:42:50 企业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企业管理的论文(精华)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管理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管理的论文(精华)

企业管理的论文1

  一、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特征

  1.高频化。所谓高频化,指的是器件在实现以上特点,也就是实现集成化的情况下,于此同时也实现了提高了器件工作速度的目地,这是有一石二鸟的特效。例如,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指导下生产出来的机器,“快”是其与传统的器件的显著区别,并且现代器件还更高技能、更美观。

  2.全控化。所谓全控化,主要指的是一种取代以前的计算机系统。这种新的计算机系统表现在各类器件中,取代的是以前的一种普通晶闸管,这种变化不是专业人员是不会发现的。但作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崇拜者,我明显感觉到这种变化是计算机技术的一种不能忽视的改进,这是其在功能层面的重大突破。这种全控化的出现,相当于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极大地减化了电子技术发现的程序,让人类看到了电子电工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美好明天。

  3.高效化。所谓高效化,只要指的是变换技术和器件。从前者来说,指的是降压。这是通过减少器件的导通实现的,降压有损耗的功能。所以说,变换技术的最终功效是为了减损耗。从后者来说,指的是加快器件开关。通过这个过程,能改变器件的升降,从而也实现降低损耗的功能。高效化,极大地提高了器件工作的速度,为人们节约了时间,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他们喜欢的'其他的事情。

  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范围

  1.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进而促使我国计算机不断地发展,其应用也就相对比较广泛,在企业运行的过程的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其不仅能够提升员工们工作的效率,而且还能够保证文件的协调性。此外,对于传统的手写来说,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而且如果产生之后再进行改正就相对比较困难。但是如果利用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办公软件可以将误差进行快捷的改正,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在企业管理的日常运行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并且在未来会发展的更好。

  2.模拟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升,进而促使各个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只能模拟技术是各个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技术。此种技术主要就是利用头像以及指纹的技术对其进行相应的扫描。在此技术运用的俄国成中,能够保证计算机中相关的文件通过相应的管理工作者进行指纹以及头像的认证方式进行相应的打开,进而保证了文件的机密性,提升其安全程度。

  3.财务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发展的主要情况与企业发展的成本以及经济效益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财务控制的工作在整个企业中是非常重要的。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财务与其他部门无法进行顺畅的交流,就会促使相关工作者在对财务计划的过程中无法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善,进而促使其经济的损失。因此,这就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其不仅能够高效的进行传输,还能够保证数据的精准程度。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三、对企业计算机有效地防范措施

  1.改善计算机安放环境。计算机主机设备和通讯设备的位置安放对于整个机房的温湿度要求都比较高,在机房当中过高的温度会影响设备的整体散热能力,加快计算机硬件的衰老速度。过高的温度会导致计算机内部硬件产生并联或者是串联的效果,从而对计算机造成损伤。而湿度过高很容易导致计算机当中的金属元件产生锈蚀,进而发生短路或者是断电的现象,所以机房的温湿度控制应该要严格的进行控制,减少对计算机的损耗。

  2.计算机防尘防护工作要做好。企业安放计算机的机房中要对机房内采取防尘措施,要保证机房的工作环境良好,因为在计算机当中设备积尘过对会导致整体的接触不良或者是绝缘性下降等问题。严重了的还会造成短路等危害,空气中的污染物通过流动吸附到计算机后会造成系统稳定性不足,信号传输功率下降等因素,所以在企业机房当中应该时刻保持空气清洁,大型企业当中应多多注意维护,安装灰尘过滤系统,减少室内灰尘的流动与传播。

  3.保证良好的光照和通风系统。在机房当中,应该时刻保持环境卫生的清洁整齐,不得随便的堆放杂物,同时应该定期开启通风系统,进一步的减少机房当中生出的腐蚀性气体和空气湿度的增加。在不少企业为了省钱等而选择开天窗进行散热和照明,这样的方式是不可选的,因为在开天窗过程当中会导致大量的灰尘未经过过滤系统就进人室内,从而对计算机的上海增大,在机房内应禁止安放杂物,易蒸发腐蚀的物品以免影响到机方计算机整体的使用安全。

  四、结语

  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势决定着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是必然的,但是如何合理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是一个值得企业管理者深刻思考的问题。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有效的充分利用这一技术资源,才能将计算机技术所能为企业带来的发展优势完全展现出来。

企业管理的论文2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多重背景下,我国的企业管理会计转型有了很好的转型契机。我国的企业管理会计中包含着理念定位、内容方法、服务对象等在内经济新常态下的全面转型。本文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现状出发,探求我国企业管理会计转型的途径。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我国企业管理会计转型分析;途径

  1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现状

  1.1忽视企业管理会计

  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受传统发展要素影响,所以长期以来会计的工作功能主要局限在核算方面,但是人们还是很少重视会计的管理作用。因为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会计的管理方面的工作重要性,这就导致了会计管理人才较少。很多会计从业者对自动化操作还不是熟练,这就严重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以及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以高层的指示马首是瞻。而企业的高层却多只看中利益,忽视会计的管理工作,这就导致会计从业人员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无法从整体上对企业有全面的了解,进而也无法准确地预测企业发展将会面临的风险。这种情况就直接导致了会计人员所学到的知识没有施展的空间,无法准确地对为管理层进行有意义的企划,进而局限了会计人员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1.2没有很好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主要全面预算以及责任成本预算两个方面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目前,我国企业大多运用预算管理的方法以及其理论体系。但是,很多企业对预算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际报表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认知偏差,导致着全面预算管理没有得到实质的应用。即使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我国缺少对企业会计管理成功案例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行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些都导致了预算管理结果差强人意。

  2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转型的主要途径

  2.1创新企业转型管理的制度方法

  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已经顺利完成管理制度和模式的转型,已经把手工操作升级成了比较自动化的操作,从而快速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只有不断地更新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完善会计制度的发展体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在不变基本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企业要充分的利用会计基础理论,立足于企业的实际发展,随机应变灵活的运用会计方法。在新经济的常态下,企业要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上进行有效创新,不断完善硬件系统的建设,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

  2.2合理利用外部资源

  新经济常态下的企业发展,商业模式一直在更新发展中,财务的工作也在发展中呈现着精细化和复杂化的新趋势。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很少有会计工作者能够对财务知识进行全面了解。因此,企业只有定期的组织员工积极参与外部培训活动,尤其注重非常规业务上的工作的培训辅助。因为专业咨询公司可以利用自身强大的资源优势帮助企业打破发展的瓶颈。只有这样合理地利用了外部资源,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办事效率、节约资源。

  2.3完善企业监督管理体制

  会计的管理在整个企业的发展管理流程中处于一个比较核心的地位。企业要通过对数据的不断研究分析,来进行企业收益情况的评判,从而制定出适应企业发展的规划。通过一定的监督管理制度,企业不断地会计管理内容进行优化,以此来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和整理,从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依据真实可信的数据,企业的高层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也有助于企业及时的发现企业运行中的不足,并且做好及时改进。

  2.4积极组织技能培训

  在会计管理的工作中,主要依靠专业技能较强的会计工作者。简而言之,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好坏,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管理工作。因此,在招聘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选拔复合型发展。积极组织会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保证会计工作者有着较强的上进心和学习的精神,能够快速的接受新鲜事物。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会计工作要比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这样会计才能更好地更加从容的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管理进行服务。

  2.5提高对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视程度

  管理会计的转型是一项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应用管理会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需求。在新经济常态的背景下,企业多以竞争为导向,不断的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管理会计也将会呈现出专业化国际化的趋势。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必将会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显现出更大的作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完成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要更外重视会计的管理功能。在企业中,高层领导的决策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所以,高层领导要先认识到会计职能的重要性。在企业的管理规划过程中,要全面的考虑到会计工作中的预算决策以及规划控制等因素。与此同时,领导还要对会计工作者的生活情绪多加留意,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所以,在企业整个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把会计管理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逐渐强化管理的职能以及方法。在认识到现状不足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究相应解决问题的途径。企业要不断地创新企业转型管理的制度方法、合理利用外部资源来对会计工作者进行积极组织技能培训,不断地完善企业的监督管理体制。企业不断地加快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今后的又好又快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磊.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转型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xx(8).

  [2]卢碧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转型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商论,20xx(32).

企业管理的论文3

  一、从外部环境分析

  1。完善管理会计的专门研究机构。为了扩大管理会计的影响,应该完善管理会计的专门研究机构。专业组织不仅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迅速应用与发展,还提高了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如美国的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我国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建适合自己国情发展管理会计师协会,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具有比较高水平的管理会计人员,以促使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较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也会形成影响,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会得到很大提高,人们也会更加认可管理会计这项工作,让人们更加关注管理会计。

  2。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它首先必须要拥有理论知识,并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全面而又深层次的,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对管理会计的灵活运行,并且对管理会计的运用要做到具体环境具体分析进而具体应用。要根据中小企业自身情况来确定在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中,管理会计的具体理论知识的应用。管理者的经验和管理会计的运用是有比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管理会计的应用与管理会计者的经验是呈正相关关系的,管理者的经验越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越紧密。

  3。健全管理会计准则。健全管理会计准则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有效应用管理会计也至关重要。例如,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基本准则》,完善管理会计的标准,形成一整套管理会计体系。总体而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为什么不能广泛、有效的使用它的根本,就是没有形成一个管理会计规范的公认准则。管理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基于管理会计实践标准,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在健全管理会计准则方面,可以有效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管理会计制定方面所总结的相关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经营需要的管理会计准则。

  4。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在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软件应用设计的重要性,管理会计软件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及时有效地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解决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棘手的问题更加简便,可以节约一些资源的利用。从根本上来说,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一般为管理会计的应用对象,大力开发管理会计软件,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使用管理会计软件可以降低一些人工操作所有的一些缺点,比如:计算操作失误所造成的数据错误,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人工舞弊存在性,另外在中小企业中运行管理会计软件,可以提高数据的运行,可以更好更快的完成管理会计的工作。

  二、从内部环境分析

  1。培养中小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中小企业主要领导人要具备管理会计意识,若这些领导人不具备这些意识,他们很可能不会想到会计人员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这样会计人员很难发挥他们的能力。所以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开展一些意识方面的教育,达到对管理会计的充分认识是很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管理会计应用意识比较高的管理会计人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可以使中小企业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若一个中小企业中的管理者都具有较高的管理会计意识,那么他们所制定的内部企业管理制度通常会有利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开展和运行,这样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自身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小企业领导者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管理会计的'意识。基于此,我们可以对中小企业领导、会计人员进行一些培训工作,以此来提高他们自身的必要素质。管理当局去一些培训,学习一些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阐述企业,也可以通过个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经验,但第一手的经验,付出更多,但短期内不会有结果。

  2。创建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会计,培植自身企业文化。

  2。1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一个企业要想使管理会计在自己的经营管理中有效实施,就必须要由一个优越的管理环境。管理会计的运用程度依赖于企业的管理环境。具体说来,为了使管理会计实现更好的发展,就要有管理会计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所配套,只有在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下,管理会计才可以发挥的更好,因此,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对企业而言,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管理环境,必须加快对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转化,促进现代化中小企业制度的建立。一方面,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运行情况与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联系也是比较密切的,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还不是很纯熟,还应进一步强化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水平。同时,管理会计活动不仅在中小企业的内部存在,而且还进一步加强内部和外部的链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这样可以在最后实现中小企业的目标。

  2。2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根据自身条件所发展形成的与企业自身相关的底蕴。一个企业的文化对管理会计的实施也是有益的。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多方面的,涵盖了企业的管理理念、人员的价值观念以及一切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等。严格的管理和温和的管理都是很好的管理方法,奖励和处罚相结合使用,可以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构建中小企业内部学习型管理会计。内部学习组织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个就是将经营问题表面化,让每一位员工通过一定的学习后,都可以查出问题,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再一个就是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扩大员工的关注范围以及让他们学会从全局出发,合理安排自己的事务。将学习进行一个制度化的管理,目的就是始终对延展能力进行学习。该系统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将学习内容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处理,一个是不断提高学习的标准,在横向展开的过程中学习。就是将一理念告知员工,让大家集体学习,不断扩充理念,让理念更加丰富。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通过修正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们的长处,以使自己更加的完善,对自己的工作也更加的有利。通过大家之间的一个相互学习,强化自己的学习意识。在学习中不断改善标准,使得学习标准在动态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完善,实现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

  4。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中小企业一般来说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作为一个企业,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应当要指出各个部门的任务,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可以提高运营的效率,更好地经营管理中小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向成功的企业进行学习,从它们成功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一些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

企业管理的论文4

  企业管理创新在整个企业创新活动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管理创新对企业其他各类创新来说,起着综合统筹、指导协调的作用。无论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创新,都需要通过企业管理职能的发挥才能得以实施,都需要经过管理的各个层次的具体执行才能实现。网络化环境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应在于实现管理的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把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和柔性管理作为新世纪企业实现管理的主要管理模式。企业要在新的环境下实现管理创新,就必须在这几个方面的管理模式的营造上下大功夫,就此有所建树、有所突破,有所进取。具体讲,企业在网络化环境下进行管理创新、实现管理模式变革应选择以下路径:

  1推进信息管理,实现管理集成化

  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集成化的管理。管理集成化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把企业的内外部资源通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管理软件进行有效地整合,以达到最佳的协调,从而发挥出最大的集成运作效果,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标。实现管理集成化是对企业管理及其运营模式的根本变革。在思想方法上,管理集成强调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强调从分化转向整合。管理说到底,实质上就是一种资源的整合。管理集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内部资源的管理集成,二是内外部资源的管理集成。内部资源的整合在当前情况下是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软件实现的。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体现物流信息与资金流信息的集成。它是由面向库存控制的MRP,经过面向制造资源控制的MRPⅡ发展而来的,面向企业内部的全部资源,其有效运用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链的优化组合。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其一,它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除具备MRPⅡ系统的制造、供销、财务功能外,还增加了支持物料流通体系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支持在线分析处理,支持跨国经营,支持远程通讯、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等功能;其二,它应用了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最新成就,包括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结构化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客户机/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等技术,以及不同平台的交互操作技术等;其三,它包含了现代所有先进的管理思想,以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来体现和保证这些思想的实现。内外部资源的管理集成即集成化管理的第二层次的管理集成,是ERP和客户关系管理软件(GRM)相结合而完成的。GRM的产生与应用使得企业能够全面观察其外部的客户资源,从而在ERP理顺了内部管理流程的基础上,相互衔接、结合而真正完成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全面整合,以使企业管理全面走向信息化的轨道。企业内外部资源的管理集成和全面整合,对企业带来了在管理上的两个重要的演变趋势,这就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和企业管理的视觉从“内视型”向“外视型”的转变。企业因势利导、有效地推进这种转变,也就能够实现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管理模式的革命性创新。从集成化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对信息的集成来实现对企业各方面资源的整合讲,实现集成化管理的先决条件就必然是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企业运营主要表现为信息运营。企业要想在这个时代生存和有所作为,就必须把信息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资源,充分挖掘信息的价值。为此,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自己具备很强的收集市场信息和各方面信息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战略。这个信息技术应用战略首先必须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利用含有更多信息的信息资源,赢得竞争优势。这个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地因企制宜,讲求效率和效益。这个战略的内容应包括:跟踪学习战略,主要在于明确如何掌握、跟踪、评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行动;应用开发战略,主要在于明确用信息技术达到什么样的经营目标,如何使其与总体的经营发展战略结合,明确怎样对其应用,用其开发;系统维护战略,主要在于明确怎样维持已有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以保证其充分、安全、可靠、低成本的运行。

  2强化知识管理,实现管理的智能化

  信息管理经历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演进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同信息管理的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成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在管理中的作用,在于它可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力以及科技、教育等各种因素之中,能够强化和调动这些因素。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中的知识含量愈来愈高,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日益变得重要起来;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企业、产业和经济,不仅在增加,而且不断显露出它们的相对优势;加之,商誉、声望、商标、专利、注册设计、联系网络,以及员工的经验与技能等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都需要评估和管理。在此情况下,大力推进知识管理,尤其首先在企业推进并强化知识管理,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须。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实现管理的智能化。其管理智能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发展战略化、决策知识化、控制智能化、投入无形化和资源共享化等方面。发展战略化要求把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从行为短期化向长远化、全局化的战略性管理转变,实行战略化的管理。这也就是在知识化的前提下,使企业行为朝着更加理性化的趋势发展,使资源得以更加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宏观活动效果奠定基础。决策知识化要求管理决策在大量信息分析处理的基础上,运用智能系统、专家及知识系统实行科学的、智能化的决策。控制智能化是指运用中控室、摄像机、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及机器人等现代化的监控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实施监控,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投入无形化,是指在信息经济条件下,体现在软件产品、技术创新、专利权、商标、商誉、管理理论、知识型和技术人才等无形资产之上的知识要素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管理工作的投入相应从以物质投入为主转向以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并且,企业通过信息、服务、思想、感情的沟通,与客户、供应商、投资者、政府部门、企业内部员工以至竞争对手、整个社会达到更好的沟通理解,以做到相互信任、相互协作、互相提供支持、共同追求发展。资源共享化,是指企业运用互联网提供的最广阔的空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知识管理思想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又结合信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的特点实现了管理内容的创新。知识管理的主要特征如下:一是重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它从信息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结果取决于各自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出发,要求企业不仅要拥有合理软件系统和培训,更要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作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二是注重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它从员工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出发,采用适宜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们的创造力,尤其是注重对其在精神上的激励,通过赋予其更大的权力和责任,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以使其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对知识和人才高度重视。它对于显性知识的取得、分享,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化和软件系统实现;对于隐性知识,除重视员工自身的潜能发挥外,并重视组织内外专家学者及领导层的智慧作用,即人才智力的高效能发挥。四是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它不像传统的管理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而是强调组织文化建设,使企业必须具有自己的一种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以独特的文化全面影响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和集体效力的发挥。五是重视集体领导作用的发挥。即让每个企业成员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领导成员不仅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水平和做到以身作则,而且要集广大员工的智慧于科学决策之中,统一全体员工的行为为企业的一致动力。六是重视社会整体目标。即企业在追求自身价值目标的同时,还要追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以把自身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善统一起来。

  目前实施知识管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知识议程。它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行动计划,也是企业管理知识资本的行动议程。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创造、识别、共享和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创造能力、赢利能力、竞争能力和市场价值。按照信息时代的产业结构所划分的企业类型,物质生产型企业的知识议程的关键是利用知识生产产品去占领市场,知识供给型企业的知识议程的关键是创造新的知识和新的市场,服务提供型企业的知识议程的关键是利用知识改进服务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二是知识库和内部网。这是实现知识共享的物理基础。企业将开发产品、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等信息和知识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就可以形成初步的知识库。企业的知识库不仅可以包括本企业的一切信息和知识,还可以包括合作伙伴、客户的知识以及社会上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经验等方面的知识。企业内部网是知识库、网络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在这里起着把知识库与企业内部各环节连结起来并使之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付诸应用的作用。三是组织学习。组织学习包括许多具体方法,如单回路学习、双回路学习、交互学习和边干边学等方法。组织学习的过程可分为企业内部学习阶段、企业之间的学习阶段和企业系统学习阶段共三个阶段。其学习的开展没有固定模式,可以与员工培训结合起来进行。四是知识网络和知识联盟。知识网络可以是虚拟的计算机网络,也可是机构网络、人员网络、客户网络、专家网络,还可以是知识伙伴之间的网络。通过这种网络,人们能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甚至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知识联盟是企业与合作伙伴、顾客之间为了更好地相互学习、相互获取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建立的合作联盟,它是一种跨企业、互动的特殊知识网络。知识联盟对于参盟的双方来讲,具有互利性和实现紧密联系性的特点,从参加的联盟的范围和实行联盟所包含的内容讲,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五是知识主管。知识主管又称知识总监,是企业设立的专职于知识管理的领导(经理、厂长)。其任务是协调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发展战略,通过制定和实施知识议程,最大限度地创造、发掘、利用各种知识,促进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培育和创新文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价值。六是知识管理小组。它是指企业为促进知识共享、传播和创新而成立的跨部门的、人员来自不同机构的专业组织。其职责是获取和掌握企业内的各种知识,构建关键知识领域,开发用于知识管理能力评价的工具,它可以是长久设立的机构,也可以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设立的在任务完成后即解散的临时性团队组织,能够起到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作用。

  3发展柔性管理,实施管理的虚拟化

  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灵活管理模式,它要求组织结构是灵活的,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是市场导向的和快速变化的,信息沟通是畅通和便捷的,人的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反应和调整管理。它实施的是人性的和具有弹性的管理,是增强企业适应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的管理,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崭新模式。一般而言,企业柔性管理的过程要经过特色产品、柔性生产、柔性组织和人性为本的四个阶段。特色产品指特色化的柔性产品和服务。它作为柔性管理的第一个台阶,要求企业开发和推出特色化和个性化的系列产品(服务)。这是为了适应在网络化市场条件下顾客对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商品、服务选择和需要而采取的及时应变市场需求变化的柔性化管理手段。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快速而及时地在市场上推出特色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柔性生产是指按市场和顾客需要进行及时生产,以在有限的生产能力下,生产出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它作为柔性管理的第二个台阶,要求企业借助信息手段的帮助,实现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和一条生产线生产多种产品的灵活设计和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这种生产灵活性。柔性组织是柔性管理的第三个台阶。它要求企业通过管理哲学、组织结构和市场网络的变化,形成柔性组织和快速反应文化。柔性组织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网络化结构、快速的信息横向和纵向沟通和不规则的组织模式(如跨部门的工作小组)等,以之作为实现特色产品、柔性生产的根本保证,使柔性管理植根于企业的各个组织体系、业务体系和各工作环节。

  人性为本作为企业柔性管理的第四个台阶,在于通过尊重人性,创造条件释放人的创造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继欧洲企业早先推出“弹性工时制”后,弹性工作、远程工作、在家上班和灵活工作组等尊重人性的工作方式逐渐在世界许多地方流行,合作关系、伙伴关系、平行关系、平等关系、对话式工作关系、奖励措施等尊重人性的管理哲学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采用,由此使得企业员工的创造性被释放和发挥出来,其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从而有利于保证企业特色产品、柔性生产、柔性营销的实现和整个经济效益的提高。柔性管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强调义务。即强调人人都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义务是一种新型的道德观,其内涵非常丰富,它的核心是注重社会公德和维护社会公益。它提倡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纽带,促进大家共同进步和社会整体发展。这种与自私自利的人生观相反的新型道德观念,在经济社会化、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的今天,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用之于柔性化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二是性格互补。这是一种从哲学上的对立面的统一、相反者相成的原理出发解决人际关系的方法,以人的两种不同的性格互为优势,使之相互弥补,以形成连续,促进共同提高和进步。它要求人们在性格上外向与内外相补,急与慢相融,刚与柔相济,都成为和谐相处的亲密伙伴,大家共同为一致的目标而齐心努力奋斗。三是利益驱动。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运用利益的杠杆调整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是柔性管理所必须运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基本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还存在贡献与获得之间一致或不一致的矛盾,在这方面柔性化管理需要与按劳分配的刚性管理相结合,共同解决好这个矛盾。这就不仅要在物质利益分配上进行合理地处理,而且要在精神利益上给以适当满足和必要的弥补,如注意协调工作关系、交往频率、人际距离、心理冲突,强调社会责任心,荣誉感等。总之,柔性管理要求高度的灵活性,它在用于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也是非常灵活的,不能有统一的格式和任何局限,需要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探索和予以丰富。

  虚拟化管理是柔性管理在网络化环境下的特殊体现,它通过信息手段的运用把柔性化管理推到了新的高度,是柔性管理为适应电子商务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虚拟化管理把企业看作是一个虚拟组织,在充分运用内部资源的基础上,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如何组织好资源外取”上,采用虚拟运作方式来管理企业和推进企业发展。虚拟化管理包括静态虚拟与动态虚拟。静态虚拟指企业在现有基础上所进行的虚拟合作,通常有虚拟办公和虚拟经营两种类型。虚拟办公是通过网络手段把同一企业处于不同地方的工作人员联系在一起,或把不同企业的人员联系起来,使他们及进沟通,像处在一个办公室一样地进行办公,如通过网络汇报工作、接受命令、商讨问题,运用网络召开办公会议等。虚拟经营是通过互联网的虚拟运作跨部门、跨企业地重构价值链,跨越空间和组织地对价值链进行优化再造,以此促进企业实现优化运作,达到提高其经济效益的目的。动态虚拟是适应网络动态多变的经营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其运作方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共享核心能力的企业合作网络进行“灵活生产”。它要求多个企业结成创新伙伴关系,集中其核心能力,通过对这些核心能力进行组合强化、优化生产运作,以提高生产效率、效益和满足市场需要的能力、效果。这种合作组织存在的时间可长可短。它通过在合作伙伴相互间保持一种潜在联系,一旦需要便随时结合在一起。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虚拟合作,蓄积资源,共同参与竞争。如许多同行业的小企业组成营销联盟,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得更多的订货和占据更多的市场,就是这种方式的体现。总之,虚拟管理把企业作为一种资源整合体,通过实现网络化手段和柔性化管理方式的相互结合,来达到提高管理效能的目的。以上所说的集成化的信息管理、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和高度柔性化的虚拟管理等新型优性化管理方式,说到底,都是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是在不同层面上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以信息化为内涵的管理范式转变。网络化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其实质也就是信息化的管理创新。为适应网络经济发展,广大企业必须通过信息化创新,使自身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李贤民1 王润理2 单位:1.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河南省信息中心

企业管理的论文5

  在最优化理论被提出到被推广应用的五十多年以来,对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指导意义,催生出了很高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一、最优化理论同企业管理间的关系

  最优化理论开始被提出的时候,其对象不仅为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亦能为根据项目管理的不同零配件的生产以及加工;其方法为在进行一连串不简单的过程探析之后再进行数理建模,对有关的限制条件予以设定,应用数理方法来以求实现开发或者管控过程最优化的目标。按照不同的单位种类以及任务,企业管理的内容随之也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某一具体的单位来说,其企业管理的内容则为比较明确的。对一般单位来说大体上能够被分成生产、行政以及后勤管理等若干部门。在不同的业务部门里面可按照其工作过程划分为多个子过程,全部的子过程均能够应用该理论予以管控,以试图找到最优化目标得以实现的最好渠道与方式,同时实现最满意的经济效益。举一反三,企业的开发、行政以及后勤管理体系均可使得各自的工作任务或者项目依照最优化理论的理路以及思想来予以管控。

  在该理论的指导之下,利用企业管理过程或者全部目标管理可使得不同的部门或者项目管理的措施合理化以及效果最优化。由于该理论促使管理人员在目标函数设定等方面的系统和综合化程度加深,可以使得最开始不少界限不甚明朗的要素变得一目了然,不可以用数字定量的要素按照系统理论,对它的权重在进行定量化之后,可以最终使得管理目的在最优的情形之下很好地得以完成。

  二、最优化理论在企业管理的应用过程当中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由于企业管理为非简单与非静态的整个过程管理,市场以及社会环境等均可能对管理行为的前前后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应该按照单位不一样部门的业务成分对该理论予以恰到好处的应用。社会、法制以及市场环境为一非固定的体系,更不用说它们在单位管理的全部目标当中是有着重要影响要素当中的'一个,它们对单位管理全部目标实现的左右度仅可以有的放矢地予以研究。但是同生产行为息息相关部门的具体目标过程以及结果的管理却能够全部地应用到最优化理论,在该类部门目标管理当中,目标函数的构建以及影响该函数最优化的变量确定起来并不困难,建立模型相对容易,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与现实生活相符。

  (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

  一个单位在对社会以及环境效益予以重视的前提之下,应该使得经济效益得以最大程度地增加,但是经济效益最终满意与否,还需要依赖一些约束以及左右其实现的不同标准来体现,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即为优化行为当中不同的可靠的数据。与此同时,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经济效益均应该通过产品单位能耗标准等予以体现。所以,在客观和真实的前提之下所形成的企业管理不同种定量的数据,是使企业管理最优化得以保证的必要条件。与之相对应的定性分析,仅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对管理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描述,实用性往往不好。

  (三)职责各不相同,目标相同

  单位管理由一个有机的管理系统在分工协作之后来实现的,不同部门的职责各不一样,目标也各不相同,完成目标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然而它们各自的目标的设定务必符合以及服务于整体目标的最优化。相应地,不同子体系里面的不同的基层部门,它们某一明细的生产管理过程均需要同各自部门管理目标的实现相对应。在局部和全部的不同种管理目标完成的过程当中,不同种类的矛盾以及冲突随时会出现,在此情况之下应该对其优劣利弊予以对立统一的分析,作出全面以及合理的决策,该过程务必遵循整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原则,相对应的部门间应该使得协作和配合达到相互协调,也就是遵循职责各不相同而目标相同的原则。

  三、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最优化理论得以应用的具体方法

  (一)对管理目标系统予以很好的设立

  第一步应该按照单位生产开发的范围以及所规定的任务,对单位层面的由不同种子目标组成的总目标予以设置,对相关的目标函数予以设置。不同的内部子体系等要素作为左右整体目标实现的影响变量务必予以细致的考虑。对管理整体目标的完成造成约束的不同种影响变量均需要合理地顾及。第二步,单位整体目标为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应按照单位构成机构的分工把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管理和服务部门,不同部门按各自部门的责任以及分工来确定整体目标最优化状态下的不同子目标,亦可按照该理论的模式对自身的目标函数进行设置,对各自部门目标函数最优化造成约束的左右要素予以分析确定,同时对其用数理模型来定性化地予以表达,并把它作为对目标函数最优化带来影响的变量。

  (二)实现最优化目标的方法

  第一步,形成由单位领导带头,相关领导者以及专业人员参与的不同层次目标的管控,在不一样的层次进行协调和管控,将最优化理论当中的体系以及目标管理法等予以很好的结合,使得单位管理整体目标的最优化得到确保。第二步,凭借最优化目标管理体系不同类的人员,使得他们的主动性得以最大程度的调动,为实现不同的子目标以及整体目标而一起献计献策。第三步,对于过程、细节以及系统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过程管理当中使事前以及事中管理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得对整体目标实现的损失带来的影响予以避免。在细节管理的时候应该在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内以及对应层次之上,从不同工作内容的细节开始进行。

  四、结论

  最优化理论可在当今生活的不同方面得到应用,大至社会生产活动,小至某一具体项目,应用该理论的思想方法予以管理和控制,最后可以实现资源耗费最少以及过程管理最合理的目标。在企业管理当中运用该理论,就能够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以最优化状态完成单位生产管理的任务,是单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渠道。

  参考文献

  [1]胡斌.浅谈最优化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xx(02).

  [2]栾传霞,李发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青海经济研究,20xx(01).

  作者简介:汪君(1990-),男,汉族,重庆人,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数学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数理金融、货币银行学。

企业管理的论文6

  一、电力施工企业管理现状及阻碍原因

  1.管理现状。随着社会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的装机容量也开始不断地增大,这带动了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仍然沿用以往陈旧的思想和制度,而技术是在不断更新的,社会各行业也都在不断发展,因此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社会情况,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改革,就会导致电力企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无法与社会接轨,国有电力企业也将会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甚至被社会所淘汰。

  2.阻碍原因。阻碍电力施工企业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总结下来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1员工团队不稳定:首先,电力施工企业因为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并且工作还容易遇到危险,所以施工企业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吸引人才。再者,由于国有施工企业的员工人数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虽然企业保证员工人数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可以为企业降低正本从而维持企业的稳定运行,但是,这就使得企业一些具有经验和技术的老员工也无法留在企业,从而限制了企业的人才发展。

  2.2企业效益不高:员工在看重一个企业发展的同时,同样也会考虑企业的福利待遇,但是电力施工企业普遍福利待遇都不算高。除此之外,电力企业通常都会有一些需要收款的项目,这些项目都导致电力施工企业的效益无法提高,员工的工资没有提高也没有有效的保障。因为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还导致施工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去更新施工设备和技术,没有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就导致电力施工企业无法发展,不能创造经济收益,造成了一个死循环的局面。另一方面,设备的'陈旧还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使员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2.3安全措施不完善:同样的,因为设备的老化严重,会导致员工的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落后的设备和技术还会降低工程的进行效率,拖长工期,而工期的拖长会造成员工进行长期的加班,不仅损害了员工的健康,还会导致员工因为身体极度疲劳而导致的危险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因为电力施工企业还会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如果参与员工的技术能力不能保障,也会为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2.4缺乏员工培训:因为电力施工工程的难度比较大,而且有不少施工环境都比较偏远并且艰苦,为了员工能够适应这样的工作的环境,应该定期为员工组织培训,除了培训员工的技术知识,为企业注入全新的技术之外,还要培养员工的责任,让他们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以及电力施工这份工作对于全社会人民的贡献。

  二、如何对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1.企业内部。要想对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对整个企业的内部进行改革。企业要根据市场的环境以及最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公司的发展情况,对一些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借鉴。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并不能照样全搬,应该将管理模式的优点总结出来,在保留企业原本的部门和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到自身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的管理层在对企业职工进行招聘时,要重点关注应聘职工的技术素养和知识水平,做到从选拔人才的最初时刻就筛选出对企业有利的人才。在拥有了优秀员工的同时,在企业进行工作的时候也不能松懈对员工的培养,企业应该对员工定期组织培训,除了培养员工的技术知识以及实践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意识和责任感。在企业内部应该建立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让员工积极对待工作,激励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自身价值。

  2.企业体制。企业内部环境进行改革之后,还要改革企业的体制。首先企业要吸取先进的体制特点,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内容建立一体化的企业体制,将企业各部门紧密地联系起来,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能够在一体化的体制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提高员工福利以及工资待遇,只有使员工的付出与回报形成正比,才能够为企业留住人才,同时刺激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不应该仅在工作表现上为员工设立奖励机制,应该鼓励员工作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鼓励员工在企业中互相监督,避免不利于企业的现象发生,同时也使员工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督促员工自身保持良好的责任感。

  3.制定计划。在企业内部应该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这个计划应该是阶段性的,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计划,计划可以是对项目的预想,也可以是对收益的预想。比如企业可以制定在短期内需要接多少个项目,将这些项目都加入到计划中,也可以计划企业在短期内应该有多少的收益,这样制定计划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的工作效率。这是企业整体的计划,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每个部门制定阶段性计划,如果部门在这段期间内有很好的表现或者超额完成了计划,公司应该对其进行奖励。对于长期的计划,企业可以制定为需要企业向怎样先进的方向发展,或者走上一个更高的层次,有了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才能使员工和企业都看到发展的希望,从而为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仅提高了员工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凝聚力,还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一个长远的规划。

  4.成本问题。想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做到的就是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企业在这方面可以将往年的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投入较多的部分,考虑能否通过一些办法缩短这方面的开支,还可以建立一个对财政情况进行专门管理的部门,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避免由于财务环节存在漏洞造成的资金短缺情况。在降低成本的时候,有一些是不能减少的,比如职工的福利待遇以及施工所要用到的设备的投入,因为这些投入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和项目成果,所以不能在这些方面进行降低。

  5.加强管理。对电力施工企业内部体制和部门的设定进行改革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对每个部门进行责任的细分,这样可以避免在出现问题时无法找到负责人,从而导致企业的工作效率下降,也无法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即时的更改和分析,导致企业在遇到困难时无法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除了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的加强之外,还应该对企业外部加强管理,这就体现在对电力企业施工现场的管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还能及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伴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改善。只有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深切的改革,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才能在生存中求发展,达到发展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作者:张蓉 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忻州供电公司

企业管理的论文7

  管理是人类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活动,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其实就已经开始了管理活动,主要表现为特定组织成员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进行的资源优化过程,具体表现为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进行的一系列的协调和组织活动。哲学的定义则较为广泛,有的说是知识汇总,有的说是科学的科学,而比较接近哲学本意的则是马克思对哲学的解释,即世界观。哲学是研究事物本质及其运行的根本法则,是管理科学的主导原则与方法论。哲学与管理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是两者之间联系极其密切,哲学是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向导,管理则是哲学的实施与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哲学概述

  (一)管理哲学的产生。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个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也不断加深,一个人的各种决策活动,尤其是职权较大、影响较广的个人的决策活动都能给地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营主体单位,企业规模的不同,企业的各种活动都会对当地、国家甚至世界带来不同的影响,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还要考虑企业对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改变以往单纯作为经济人的角色,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在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的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的人文和社会价值。1978年霍金森教授编写的《管理哲学》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管理哲学的正式创立,他在书中对管理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除了要关注如何提高组织的效率、加强组织的科学管理之外,还应当注重组织管理中的人文要素,不仅要强调组织的效率价值,还要考虑组织的人文价值。简而言之,管理活动不仅能够提高人的价值、发展人的潜能,还应当能够排除压抑人的创造性、降低人的价值、限制人的发展的行为和因素。因此,哲学作为一种“补偿的力量”必须对管理进行价值的、伦理的、情感的分析,这就是管理哲学的本质。

  (二)管理哲学的内容。

  (1)自然观。大自然主要指人类生存的各种环境,包括森林、河流、山川、矿产等等,这些自然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人类活动介入之后,自然生存环境虽然受到影响,但是人类活动并不能够改变自然运行规律,人类对于自然环境所做出的各种行为,都将得到自然相应的回报,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的改造大自然,否则必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社会观。社会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由人类的各种不同活动构成的,社会活动包含多种不同的人类活动,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等等,每一类活动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类社会经过了多种形态的更替,而且每种社会形态均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进步,社会形态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企业要在当前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遵循当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够管理好企业,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人文观。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要素。正是由于人类具有无穷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不断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人的意愿、关心其身心、理解其情感,注重培养和提高每一员工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管理者应重点关心和研究员工的情感态度动机、信仰伦理道德、规范责任意志、偏爱期待价值等,把企业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全体员工中去,引导员工主动去实现企业目标,促使企业良性发展。

  (4)企业观。企业是社会中的一个组织形式,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要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就要具备哲学性的管理思维,处理好四个环节的关系: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工具和手段、管理过程。虽然这四个环节的'每一个都可以作为哲学对象,但是,管理哲学的思维方式主要侧重于概念、判断与推理。企业以目的而存,以适应而发,以整体而变,以集合而改。除此以外,其职工的情感、态度、价值、道德、责任感等等,这些都是管理应关心的问题。对它们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管理的实质就是实践哲学或行动哲学。

  (5)发展观。世界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是物质世界的根本法则,企业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社会关系和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适应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才能求生存。当今社会企业最重要的在于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只有不断的改变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才能真正的取得发展。

  二、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哲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跨国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企业发展规模和实力都有所增强,越来越多拥有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企业开始向国外发展,谋求国际市场。在企业走出去实行跨国经营的时候,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构建成为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为避免走出去的企业受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而失去自身的独立性,我们势必要更加重视和强调跨国经营企业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哲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企业竞争的加剧要求我国的企业必须要应用管理哲学。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开展及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延伸,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跨国集团公司进入中国并抢占了市场、人才、技术等资源,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都是实力雄厚并具有丰富的先进的管理和发展经验的,一方面我国企业要努力学习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不能一昧模仿西方国家企业的经营模式,我国企业仍然要建立或者说保持一些中国企业所特有的东西,形成一种更能符合中国本土和国外文化的企业文化和哲学,这样才能在国内甚至国际竞争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三)可以更好的赋予和体现民族文化特征。

  一个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必须能够充分体现当地民族的文化特征,能够建立起符合国人的企业哲学,而现实中确实有很多的企业由于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没有好好的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和价值理念来构筑企业特有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最终导致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一个无法体现自己民族文化特征的企业很难在国内立足,更难以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管理中管理哲学的应用体现

  (一)建立以管理哲学元素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文化。

  要使得企业管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除了管理者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之外,还应当将这些哲学元素逐渐扩展到企业的所有员工,使他们都认同这种管理哲学,大家协同一致,才能使企业文化发挥其最好的效果。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的时候,应当包含管理哲学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企业观和发展观等,如企业的发展实践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必须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必须要具备哲学性的管理思维,必须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等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和执行,才能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中去,才能形成企业向心力,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起到最好的效果。

  (二)建立以管理哲学元素为核心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在管理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对企业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优化与整合,包括整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生产经营运行机制。首先,按照人本管理哲学思想整合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和协调机制。按照“直线加矩阵”序列关系构建“复合型”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层级制”直线型组织指挥体系和“矩阵式”横向型事业部制组织密切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其中“层级制”直线型组织、指挥、管理、协调体系,上层是高层决策指挥系统,中层是标准化职能部门,基层是产品项目研制组织;“矩阵式”横向型事业部组织,由直接接触、相互协调的工作技能、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等标准化职能部门和产品项目研制矩阵组织或项目小组构成。其次,运用人本管理哲学思想,以营销导向管理理念为出发点,对生产型企业的组织运行机制进行重构,构筑“需求———层级式”企业生产经营组织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其中心思想是处于上一层级的部门制导下一层级部门,而下一层级的部门必须准时响应和满足上一层级部门,并保证工作成果合乎要求。

  (三)管理哲学指导下企业管理的技巧。

  (1)黑箱原理的应用。在面对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活动时,可以把整个的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个黑箱子,这里面的具体内容可以暂时不要去管他。管理者只需要考虑的是在这个黑箱子中输入和输出信号,输入的是预定的管理目标,而输出的当然也就是管理结果。而管理的过程要懂得选择让下级管理者去实施,这主要是因为越往下层,所需要管理的范围就越小,管理也就越轻松。在由下往上的管理活动过程中,一层层的管理工作都做好的话,自然整体的管理工作也就做好了。管理者通过调动下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做好自己范围内的管理工作,从而理顺整个管理系统,这就是所谓的黑箱理论。

  (2)调动管理积极性。管理活动需要管理充分的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在每一个管理条件的选择以及实施上都要保证万无一失。因为管理哲学告诉我们,管理者对管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是从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来的,只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实践,管理者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并且管理层越往上面,这种认识也就越重要,因为越往上层,管理者所作出的管理决策所引起的影响也就越大。所以管理层要充分的调动起自己的工作热情,要尽量避免管理失误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适当进行弹性化管理。每一项管理制度的建立都不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往往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这项制度的弊端也会慢慢的出现,一旦这些问题无可避免的出现的时候,管理者不能一味的只知道按照规定制度进行管理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从问题的实际出发,弹性的看待问题。企业管理应当是有弹性的,每一项管理活动从管理目标的制定到管理工作的安排实施都应该有管理的弹性,特别是作为管理者来说,更要把握好这种管理弹性,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切实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最终的目的自然是保证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企业管理的论文8

  人本管理是指把人当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实现自我价值并达到企业经营的预期目标是人本管理的第一要务。当前企业人本管理的具体特征体现在:其一,充分尊重员工;其二,对员工给予关爱;其三,为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计划,促进员工成长。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而人力必须放在第一位,广纳贤才,培养人才,任人唯贤,唯才是用。对上述方法加以实施,能够使企业处于现状市场环境的竞争力度大大增强。

  一、为何要将人本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

  1.实行人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就现状社会而言,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具备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要想使生产力得到有效提升,对人才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拔、培养以及配置非常重要。人类进入21世纪,步入知识经济社会,人才已成为当前最宝贵的财富。拥有了人才,运用好了人才,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提高。

  2.实行人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之间是不可避免的,其实质是企业所拥有的人才之间的比拼。能够集吸收、培养、保留人才并量才适用的企业必定能创造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不少企业由于管理不善,未能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甚至出现大量人才流失的现象,导致企业活力不足,最终面临停产甚至破产的局面。因此,企业只有合理运用人才资源,不断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才能,才能让企业不断注入活力获得发展。

  3.实行人本管理是员工实践自身价值的需要

  企业员工自身价值的实践间接地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这是双赢。企业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把人放在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地位,这有助于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员工产生一种与企业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的感觉。试想一下,当企业与员工有了共同的目标并努力为之付出行动时,这样的企业能没有发展么,这样的员工能不是好员工么,在为共同的目标为之奋斗时,尽可能考虑到所有人的个性,既利用好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又保持了同一目标,最后达到和合共赢。

  二、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有效举措

  1.量才适用——管理者

  应划分出管理岗的权与责。一方面,对任何一个管理岗位,其职责可以实质化的就以实质性的目标进行确定,量化且确定的任务既可以为管理者的业绩考核提供必要依据,又可以使管理者明确知晓自己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量;而对于一些难以进行量化的岗位,则可以对该岗位所属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问询,随机问询该部门的员工对该管理者的评价以及对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在分配完工作任务后,也应当赋予管理者与之匹配的权利。当然,分配工作任务也应结合管理者个人在阅历、学识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而定。分配给管理者过重的工作任务,不仅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反而有可能产生负面结果,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不利于管理者自身能力的提升。

  2.量才适用——普通员工

  不管是哪个行业的企业,具体的工作内容都将交由普通员工来完成,因此激发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普通员工基本是处于生产或者销售的最前沿,其工作效率直接影响企业利润。普通员工往往能比上层领导更为迅捷地发现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但由于普通员工职权不够或是缺乏话语权和沟通渠道,普通员工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所提出的改进建议基本上得不到实践,最终也就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限。从这个角度来看,实行人本管理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让普通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辅以相应的奖励措施,不仅能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积极建言献策,而且这也有助于培养普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三、结语

  本文阐述了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的重要性,人本管理无论是对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员工个体的发展都有突出作用。并且提出了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激发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适合企业人本管理的机制三点举措,希望能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

  作者:钟强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的论文9

  摘要:绩效评价,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为先进的手段之一。明确绩效评价的概念与作用以及绩效评价的方法与过程,对油田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都十分重要。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特别是绩效评价活动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绩效评价的重要保证。以上论点,本文都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绩效评价;政治思想;企业管理

  油田企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正在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迈进。绩效评价以先进的方法、巨大的作用和精细的过程而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都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努力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也是绩效评价方法的开展的重要保证。下面,我们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含义、评价原则、评价方法的梳理,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单一性,在此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

  1绩效评价的概念与作用

  1.1绩效评价的概念

  绩效评价是质量和绩效、质量管理和质量经营的系统整合,旨在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即通过采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归类和分析得出价值判断,其核心是通过对投入与产出的比较,达到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这也与当前与时俱进的“质量”新概念分不开,原来狭义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但要将工作质量包含进去,而且也涵盖了实现“追求卓越的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即我们所说的有组织的在科学体系运营下的“全面质量。”

  1.2绩效评价的作用

  绩效评价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助推剂。所谓企业战略是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即企业根据本身的资源和实力,客观分析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对经营领域和产品进行科学选择,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绩效评价通过层层分解、量化企业战略目标,使管理者、员工能根据绩效衡量标准,促进各个部门、员工按着企业预定目标努力,充分沟通,在部门和个人的绩效目标上达成一致意见,找到差异化的竞争途径,并将这些计划和目标作为对部门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从而在绩效评价上形成合力,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从而保证企业近期目标以及远期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企业形成优秀文化的助推剂,让企业拥有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使企业不断强化优化管理方法,从而给员工营造一种积极、团结、互相信任的工作氛围和和谐向上、适于发展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树立为企业利益服务的意识,绩效得到提高、团队及个人潜能得到开发,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绩效水平,使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进一步具体化和强化。绩效评价通过对组织指标、部门指标和个人指标的科学合理设定,指明了企业员工努力的标准与方向,从而使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到提升。通过多种方式客观公正评价部门和个人的阶段工作,使个人和部门对组织的贡献得到明确,使绩效部门和员工受到激励和督促后有了继续提升绩效的动力,找出低绩效的原因,积极进行改善。为了帮助被考核者找到长处和不足,鼓励下属扬长避短,促进个人发展,在绩效反馈面谈过程中,考核者通过与被考核者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帮助绩效差的组织和个人制定详细的绩效改善计划和实施举措。通过这种绩效评价活动的不断循环,全面提升组织和个人的绩效。

  2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概念及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指标整体结构,这个指标整体结构是由能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各个评价指标构成。它是评价人员进行评价时所依据的准则,是由必须遵循的一定的价值标准和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化而来的能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对象整体特征状态的一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因为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特征,所以很难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这种困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中所存在的评价内容的模糊性,由于容易评价,人们很容易注意那些直接的、显性的、近期的效果,而往往会忽视那些难以评价的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中投入和产出的模糊性,相比财物、时间、人力这些显性投入,已经确立的教育形象或者先期获得的教育效果,或已有的教育方面的无形资产等隐性投入则很难做到客观评价;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范围的不确定性,以高校为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培育,但是塑造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属于系统工程,是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后勤服务、课外活动,甚至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所以不能简单地全部将这些成绩归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及应坚持的原则

  油田企业完成各项工作的法宝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绩效评价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系统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化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对评价指标具有导向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评价指标的重点。因此,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实际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评价绩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只有绩效评价客观正确了,才能为教育者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恰当地评价教育者的工作成绩,实施进一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绩效评价要遵守党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系统性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原则。作为一门党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应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首先应坚持党性原则,即要紧紧围绕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这个根本点;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通过深入实际而掌握大量的材料,并依之为据,进行比较、鉴别,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结论;要坚持历史性原则,把评价客体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详细占有相关资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评价客体与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系统性,就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结构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也要坚持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过程的连续性。

企业管理的论文10

  摘要:我国经济在全球化竞争中,竞争主要力量由传统的制造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过度,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节能化、可持续化发展的新动力。虽然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社会产值高、竞争力强等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也遇到过诸多问题。本文就高新技术企业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管理;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概述

  (一)高风险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其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于市场与技术开发两个方面。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无法对市场需求有准确的预见性,由于高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的区别在于采用新理念、新技术,颠覆传统行业认知,因此在市场需求中无必要的参考空间。由于开发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高新技术并不是对于传统技术进行优化升级的产物,而是基于想象与实际功能创造的新兴事物,因此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其开发结果和周期都无法确定。

  (二)前期投入高

  参与高新技术的研发人员普遍具有高学历,且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因此,人才的使用成本相对高昂。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属于创造性产物,当前市场上无其他可参考的产品,因此,产品的功能及考法理念需要进行宣传推广,这就产生了高额的广告费。此外,人们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认知限制,其接受度较脆弱,在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该产品的口碑与市场接受度形成致命打击,致使该产品计划流产,前期支付的巨额广告费将付之东流。

  (三)产品受益高

  风险与收益是相对的,能够承担更高的风险,就能得到高收益。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承担高风险,同时也面临着高收益带来的机遇,一旦产品顺利投放市场,并得到有效的推广,其受益效果完全超越传统制造行业。当前我国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都加大对高新技术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力度,并通过政策方式减轻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负担,使高新技术企业收益不断上升。

  二、当前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技术认定方面存在漏洞

  我国对于高新技术的认定要求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对知识产权进行合同签署及备案,还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并不属于具有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因此在技术认证方面存在较大漏洞。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员配置上无法区分高新技术人员与普通工作人员,而社会行业认定中也存在漏洞,从收入水平上无法准确表达出技术人员的差异。在产品的研发方面,无法对项目投资情况进行精确预算,其科研项目花费无相关参照与说明。按照国家对高新技术的.认证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需要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够达到认证,但其具体认证操作却对经费的投入缺乏计量标准,评定人员对高新技术的认识缺乏专业知识,无法正确评估,因此无法对高新技术进行科学认证。

  (二)政策扶植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当前阶段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在政策方面进行扶持,通过税收、项目投入等方面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成本,但相关政策缺乏细化,可操作性不强,大多相关政策是借鉴国外制定的相关保护政策而制定的,而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属于国家部委,并不属于法律范畴,因此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

  (三)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机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大多为小微企业,其组织机构设置并不完善,在企业职能运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降低企业的研发效率,从而使企业无法得到正确的管理。

  (四)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招聘注重科研人员,而对一般技术人员缺乏完整的培养体系,使得人才交接存在较大的缺陷,而企业配置不完整,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也造成人员管理混乱,职工对于自身岗位职责不明确,因此无法发挥企业效能。

  三、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人员要具有专业从业资格,相关部门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要专门制定认证方案,方案符合我国国情现实,具有可操作性;企业建立和完善自主产权申报体系,对自主产权做到及时申报与备案;对于高新技术从业人员设立专项资格认证,为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员工建立专项档案;在研发费用投入方面制定具体的参照计划,由专门的审计部门对研发经费比例进行核算。

  (二)加强政府政策性扶持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需要从立法角度进行保护,提高保护的有效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情况需要根据市场反馈适时调整,而不能一沉不变地以规定的形式长期控制在一个固定范围内。税收模式需要与优惠政策相结合,真正落实政府扶持标准,同时优化高新技术项目的审批和监管,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负担。

  (三)企业内部优化组织机构设置

  高新技术企业的长足发展除了依靠技术与市场外,还需要完善自身组织机构的建设,要针对企业主要功能优化组织机构分配,避免采用单一的管理生产模式,在研发与生产环节中密切关注市场与技术风险,规范企业发展模式。

  (四)优化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首先要完善各类职工的培养体系,以学习型企业作为基本发展形式,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充分激励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人性化管理模式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人文关怀,做到善用人,能用人。

  四、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高新技术企业做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必须在各方面得到有效重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娇.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探讨[J].财经界,20xx,(30):40-41.

企业管理的论文11

  第1篇:电商企业管理创新必要性及其对策分析

  随着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也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电商企业就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促使下得以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中专门从事电商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发展的速度上也比较迅速。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不仅利用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来获得相应的信息需求,同时在对信息的处理以及管理方面也有了深度,知识管理型的发展战略就成为促进电商企业的重要举措。从整个电商系统来看,知识管理就成为了电商企业管理的发展战略之一。通过对电商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电商发展模式与企业电商机理分析

  1.电商发展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电子商务实体以及电子市场和交易事物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电子商务的交易就包含着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几个层面。从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企业和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以及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和企业与政府间的电子商务。第一种主要和联机服务中的商品买卖相似,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让消费者能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的形式。第二种是在开放网络中实施的模式,企业间从订购到结算的全部交易行为。第三种是覆盖企业和政府组织间的各项事务。

  对电商活动内容实施分类能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模式。所谓直接模式就是无形货物及服务模式,间接模式就是有形货物电子订货及付款模式。企业建立内网主要是对以往的商业模式的弊端进行积极主动的改善,从而使企业经营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在管理和营销水平层面进行提高,如此才能将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2.企业电商机理分析

  企业电商运营过程中就对以往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转变,作为商品生产企业首先就要对市场需求的情况能够得到详细了解。所以,对现有的商品价格以及效益情况的调查分析就比较重要,从而才能预测生产的前景。电子工具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对商品市场实施统计查询,在有效提升效率的`同时,节省了人力财力。在决定了生产商品之后,还要制定原材料以及能源购买计划,利用电子工具调查原材料的价格和质量就比较方便。商品生产出后还要依照生产合同来通知需求方付款以及提送货等,电子广告在这一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电子商务参与这些方面的发展进程时,能够有效改变以往的运行模式,从而形成了新的机理。

  二、电商企业的价值提升与创新必要性分析

  1.电商企业价值提升分析

  电子商务在互联网技术手段下为全球的发展带来了改变,而且企业的经营活动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企业将经营活动向电子商务进行转向的过程中,就会造成出现信息时代企业新的价值链。在新的价值链中,基本活动是由物流以及生产作业和网上营销等部分组成,原价值链中内部后勤和外部后勤也是由物流替代,而网络上营销则替代了以往的市场销售。企业在应用电商后,管理经营成本有了明显降低,利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企业的新增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显著,首先在网上营销的竞争优势层面,能辅助企业树立勇于向高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并致力打造技术领先等先锋企业的形象。而在产品的销售层面通过网络不仅能够使销售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而且企业的促销成本也能得到有效降低,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以及互动和时空无限的特性层面,使企业交易成本得到很大程度的压缩。而开展电子商务就能让企业在交易成本层面得到有效减少,在客户服务层面更为有效,能实现零库存的生产。

  2.电商企业管理创新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的发展时代下,管理创新电商企业是十分必要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诸多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成本管理的范围相对较小,在关键点上没有得到明确化。很多电商企业对成本的定义也比较狭隘,通常只对表面的成本比较重视,认为物流成本只是简单的配送费用,在风险以及法律成本层面没有进行详细充分的考虑。

  从电商企业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的情况来看,这一系统标志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但只有小数量的企业安装了这一系统,有的只是简单地认为计算机就是单纯代替手工劳动,在成本的降低以及业务处理效率等层面没有显著效果。在通过网站加强企业的宣传活动层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网络进行开展营销活动的还是少数。

  传统的企业要想在当前的市场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就要及时向电子商务进行转型,也就是能够通过互联网作为基础来实现企业的资源整合,从而来构建全新的核心竞争力。在互联网的应用过程中开展电子商务,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企业的供应链低效率的问题,从而也能创新市场机遇,从而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充分重视企业的转型,只有向电子商务转型才能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电商环境下企业的变革与管理创新策略探究

  1.电商环境下企业的变革

  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下,传统企业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市场空间的狭窄,在决策管理体制层面的僵化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等,都会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优势就比较突出,首先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企业运用网络技术可直接和客户建立沟通关系,省去中间环节,这样在沟通效率上能够得到有效提升。通过自动化进货程序,能够使原材料价格以及进货的成本等得到有效降低,同时能够有效扩展市场空间。

  另外,可以有效提高交易的效率,不断增加企业销售的机会,这就推动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决策响应的实时特征上也具有比较显著的呈现,电子商务的环境下,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实施详细化的分析,使决策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对组织结构的优化也比较显著,主要表现在组织功效的发挥层面上。

  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进行变革就会向着小型化、经营上的国际化、传播方式的电子化层面进行转变,进而使企业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得到积极有效的改善。

  2.电商环境下企业管理创新策略探究

  对电商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策略的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层面要实施重新建构。电子商务要呈现在共享性以及全球性和创造性能方面的特征上,在这一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发展形势,所以企业的发展也要能够通过网络收集加工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样才具备发展的优势。具体的重构方面在扁平化上要充分重视,企业组织结构在分工的精细化以及管理的严密性层面进行加强。在网络经济的发展中,企业的组织结构要融入扁平型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在柔性化、弹性化和虚拟化等层面也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管理要不断强化发展的宏观绘画指导,指导的正确对电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一过程也要能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指导作用,对政府推动电商发展的责任能明确化,然后制定发展规划引导其科学的发展。要能鼓励试点并积极的引导,从而推动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在具体实施措施的过程中要结合管理经营的特点,推行电子商务,同时还要强化网络基础的设施建设层面。

  从管理的观念以及制度上进行转变,企业要先梳理营销观念,并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来应对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企业的相关领导要具有积极的态度,这是管理创新的关键,企业间的竞争最为根本的就是决策间的竞争,所以决策者以及管理人员自身的水平提升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命运有着很大影响。而网络作为全新的生产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就要在实际的发展中以电子化的方式呈现。

  除此之外,对电商企业的员工管理也比较重要,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以要能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在实际管理中,不断提升整体企业员工的素质。从理论和技能层面综合性的优化,加强企业人员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技术操作能力,并熟练掌握操作流程,这些方面的管理改革优化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结语

  创新当前的电商企业发展,首先要能从管理层面进行强化,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以往的管理模式,要及时和新时代的发展相契合,从管理理念以及方式手段等层面进行综合创新,进而真正保证电商企业的优化发展。

  第2篇:大数据时代电商企业管理工作的革新

  随着信息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也促使了电商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转变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企业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良,探索出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文章针对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电商企业

  如何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

  一、大数据在电商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一)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要,对电商产品进行改革创新。在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发展形势之下,电商企业可以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深入全面了解。其主要方式为,电商企业设置专门的数据分析员,从当前发达的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消费者大量的需求信息,归纳总结出消费者最满意的产品种类以及产品的新期望。企业获得这些信息以后,可以对产品做出相应改进。这种方式与传统的问卷调查相比,具有快捷、真实的特性。

  (二)对企业内部数据的挖掘并把握行业数据信息。电商企业是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数据更加加快了电商企业的对网络数据的有效利用。电商企业在大数据时代的应用背景下,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对于企业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共享,对于企业售出产品进行跟踪关注,获取消费者的大批的返回信息,从而有效提升产品的服务售后质量,提高企业在网络上的竞争能力。

  二、大数据时代给电商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一)对数据的实时分析。在大数据时代,电商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发展机会,就要采取高效地措施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从宏观角度对企业进行整体把握,并且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模式。电商企业的数据在不断地变化、增长,企业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挖掘,从中寻找出新的商机。

  (二)海量数据的安全保障。电商企业利用大数据实现了企业的客户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对于同行业的营运公司的情况进行了了解。但是每个电商企业面临的困难就是,要确保自家企业的信息的能够保证安全运行。企业信息的隐私、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成为大数据时代对电商企业管理的挑战。

  (三)数据驱动着决策制定。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电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避开了原先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的风险,充分利用市场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决策进行指导,使得电商企业的管理手段更为科学。很多企业在管理上,往往只对自身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掌握,没有与把同行企业与自家企业进行有效的对比,找不到自己与其它企业的差距。如果电商企业的领导能够运用大数据对企业进行科学、全面客观的分析,就能够从整体上对企业的运营风险进行把控。但是电商企业利用大数据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是一大难题。

  三、大数据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注重企业首席数据官的培养。数据技术人员是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里最具核心价值的员工。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技术人员提出了多方的素质要求,如信息处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等等。这时候就出现了首席数据官岗位,数据首席官能够使得企业与社会进行良好的对话,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企业数据进行挖掘。数据首席官的主要职责是对网络中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数据角度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所以,现在不少的电商企业都非常注重对数据首席官的培养,为企业适应大数据时代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营运与决策管理工作。大数据时代,企业在传统数据平台的基础上,还需要构建信息化非结构数据平台,以便对企业的营运和决策作出更为科学的指导。企业通过各类数据的融合,对企业状况加以分析,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良,使企业的业务得以拓展。

  (三)建立生态化企业网络系统。利用大数据功能,对企业的生态产业链进行改革。同时在管理模式上对企业内员工与领导的关系进行重新构建,使得整个电商企业的营运管理模式适合大数据时代的特征,这种新型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对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综合运用。大数据在电商企业网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四)创新企业文化。在大数据时代,实施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电商企业需要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创设出全新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相关技术与观念的考核,构建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性,创设出适宜的企业文化,制定出民主、公平、公开、透明的决策体系,关注到每一个员工的价值,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把握好市场规律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此外,电商企业要想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得加大对企业知识网络建设的投入研发,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员工有效地学习知识、利用知识,通过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及时高效地完成企业业务,也能通过知识管理,不断开拓创新,寻找新的市场。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电商企业的管理模式改革带来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电商企业通过大数据对市场的动态进行了科学的把握,为电商企业内部调整和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企业管理的论文12

  一、电子档案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1.在企业各个部门中建立有效的企业局域网系统,领导者在查阅电子档案时,直接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企业的各个技术人员在查询企业档案资料时,也可以通过电脑终端利用授权文件进行电子档案的查询,方便对相关资料的查询。

  2.电子档案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档案的安全性。在利用电子档案时,为了确保企业档案的安全性,可以对档案进行保密管理,设置一定的进入和查询权限,利用密钥进行相应的管理。为了保证电子文件和数据不会被任何一个人查阅,可以设置相关的身份验证系统,要想查阅相关资料,必须要输入相关的身份验证。当用户在输入身份验证等信息时,计算机可以对用户所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核对,如果验证合格后,用户就可以登陆进入,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以此保证企业档案的安全性。

  3.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系统和服务系统。在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系统和服务系统时,首先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电子档案系统需要工作人员具备着较高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然而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具备较高的现代化技术,并且管理人员也没有很好的处理信息档案技术,这些都导致了电子计算机技术无法发挥其本身的巨大作用。

  4.电子档案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的目标。比如在进行一份档案的起拟、签订、催办以及归档的过程,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进行工作。在档案存档的过程中实现了无纸化和办公自动化的目标,档案工作人员需要能够很好的运用电子化档案,并可以将档案信息数据综合系统的提供出来。

  5.提高现代先进技术的使用率。在许多企业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档案整理时,都很单一,只是将档案进行存储或者是起草档案时进行打字起草,没有深度开发计算机功能。没有很好的利用计算机,造成档案工作的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6.在利用电子档案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电子服务范围,提高了档案部门的'地位。

  7.在利用电子档案时,可以与现代社会先进的技术进行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水平,确保企业能够及时的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二、电子档案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

  1.电子档案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时,首先要保证工作人员具备着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领导人员要对电子档案的基本运作进行熟悉的了解,同时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2.建立有效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电子档案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时,必须要保证科学有效的制度作为实践的基础。在应用电子档案时,通常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电子档案应用的过程中,若是没有进行合理的处理,很容易导致电子档案出现遗失或者是修改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要对电子档案在生成到利用的过程中进行严格和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保证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鉴定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运用,虽然有着传输快捷和方便复制拷贝等优点,但是由于这些优点也增加了电子档案的虚假性。因此,必须要提高电子档案的鉴定水平。为了保证电子档案在传输的过程中不会泄露和改动文件,确保企业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可以对文件添加相应的密钥等方法。同时在归档文件时,要对电子档案的价值进行准确的鉴定,将具有价值的文件进行有效的保留,也要确保电子档案具备着完整性和准确性。

  4.归档管理电子档案。在应用电子档案时,必须要做好对电子档案的归档整理工作。在归档管理时,要将电子文件的属性进行确定,并要将电子档案进行有效的拷贝以此进行存储,但是不能改变电子档案原有的存储方式和存储位置,然后在网络上对电子档案进行逻辑归档。在归档电子档案时,首先要保证电子档案质量的过关,保证电子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安全性,同时要将电子档案的属性进行确定;其次电子档案的能够与纸质档案同步归档;最后就是归档的电子档案具备着统一标准,要详细的说明电子档案管理标准,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5.保护和利用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数目非常庞大,有着复杂的种类,并且载体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存储电子档案时,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会对电子档案的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保存和维护电子档案时也较为困难,从而需要对电子档案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测。在利用电子档案时,可以通过拷贝、网络传输和直接利用这三个方法进行利用。在利用网络传输方法时,可以通过网络向企业进行电子档案的传输。利用直接利用方法,可以在计算机上直接查询企业档案。

企业管理的论文13

  摘 要:随着经济不断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日趋突显。在我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纵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认识上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和模糊的地方,找出原因,提出企业在完善内部控制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实现风险管理。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途径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概念

  (一)内部控制。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及各组织在经济活动中,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二)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解存在偏差。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简单地被理解为建章立制。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远远不是各项规章制度的汇总,规章制度必须包括制度制度、制度执行和制度执行结果的考核,三者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1]。

  (二)混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一种情况是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同起来,常常产生这样的误解:内部控制可保证企业成功并使其财务报告绝对合法;内部控制可以防止企业管理决策失误;建立了内部控制就等于实施了科学管理等。反之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相互独立,各自独立于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

  (三)过分关注内部控制细节而忽视企业风险管理。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所有细小的、微不足道的控制上。表面上控制得很好,实际上浪费了许多管理资源,还使企业重大风险被忽视,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只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设计而疏于其执行效果,使企业承担巨大风险。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执行,没有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再先进的制度也不起作用。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和追究机制是保证执行力的基础。培养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员工对企业文化有认同感,很多规则的执行都是靠自觉性。

  (五)风险管理信息网络平台没有建立。在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中,还未曾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平台。风险决策上信息来源无法进行计算机系统分析,因此在对风险的防范以及预测中,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数据及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风险防范水平和能力,以至于在今后的企业竞争中处于被动的状况,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的同时还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2]。

  三、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念起源于西方国家。20xx年,美国COSO委员会在原有《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萨斯法案,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由于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进,与国内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和观点存在较多的差异和差距。

  (二)我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法规和政策出台较晚。20xx年6月财政部会同审计署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xx年4月发布了《企业内部配套指引》。可见,我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处于不断摸索和起步阶段。

  (三)企业内部控制缺失,风险管理认识不够。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缺失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不足;另一方面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要与时俱进;风险管理上容易出现行为偏激:一种情况是在利益的驱使下,风险意识淡薄;另一种情况是不能正确处理风险和机会的关系,一味注重规避风险,而不是管理风险。

  (四)企业不注重风险管理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建立。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注重财务信息计算机平台和营销网络计算机平台的建立和完善,而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信息计算机平台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在风险管理体制中,信息系统计算机平台尚未建立是国内企业普通存在的问题。

  四、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健全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建立和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建风险控制部门,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全面风险管理构筑牢固的防线;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内控系统,将内部控制系统融入到风险管理系统之内,制定重大风险预警、风险解决预案、风险管理业务以及重大的内部控制流程和职权制度;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使之具备风控信息的实时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功能,并对重要业务流程和风控点进行实时监控;不断培育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自觉意识,加强对管理风险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提高员工尤其是高级管理者和关键岗位人员的风险管理素质。

  (二)规范风险管理程序。企业应将风险管理的目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起来,明确风险管理与企业任务之间的关系。对相关行为造成的危害,按风险因素衡量损失,按定性评价的方法计算损失,使风险管理更加程序化、法制化,更加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三)规划实施全面风险的具体应对措施。针对战略风险,企业应结合其战略目标和所处行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同时规避、转移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风险;针对运营风险,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提高技术经济指标。降低成本,运用经营措施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密切关注市场变动趋势,加强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针对技术风险,加大人力、物力、财务的投入,努力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和创新相关工艺和技术,不断突破外部技术封锁,实施核心技术的赶超;针对财务风险,持续研究和跟踪资本市场情况,努力拓宽企业筹融资渠道,锁定较低融资成本;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

  结语:企业只有逐步完善其体制,健全其机制,致力于内部控制根基,进一步强化企业风险管理,才能增强企业在复杂市场中抗风险能力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邓扬建.风险管理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思考[J].财务与金融,20xx(4):58-59.

  [2]曹卫军.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探讨[J].财经界,20xx(18):87.

企业管理的论文14

  摘 要:预算管理是将企业决策目标、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管理活动。包括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与激励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有利于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支出控制,降低经营和管理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就实行预算管理的意义和如何有效实行如下探讨。

  关键词:预算管理 企业 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大多数企业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摸索运用预算管理方式,在探索、实践中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国家经贸委、财政部颁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地位,有力推动了企业建立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1、重视过程控制,努力实现发展战略

  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组织,管理层希望通过运用各种管理措施促使它不断发展壮大,必然会作出一个长远发展战略。而发展战略又从年度工作规划体现,这就要求工作规划以发展战略为导向,才能促进发展战略目标逐步实现。年度工作规划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前提,通过充分市场调研与分析来确定的,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的不断变化,可能会影响企业资源配置的实现,影响产出结果。如产出结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那生产价值就不能得以实现,经营目标也不能实现。这就要求企业能根据市场变化并作出合理预测,及时调整年度的预算指标,加强过程控制,以使预算能适应市场行情。

  2、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促使企业规范运作

  降低和回避财务风险是财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财务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的一部分,其核心是现金预算。通过对现金持有量的合理安排和运作,根据资产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和结构,使企业保持较高盈利水平。企业要回避财务风险,就必须努力搞好财务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尽早统筹安排,确保现金链畅通。充分考虑财务风险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通过预算合理安排好资金使用,根据应收帐款回收情况和生产情况合理预测,可规划付款日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降低企业流动资产的拥有量,减少不必要的长期融资,抑制现金滥用,达到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

  3、有利于加强考核,促进激励机制实施。

  全面预算是生产经营计划数量化和货币化的体现,为进行业绩评价提供了基础和标准,便于对各部门实行量化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措施,通过实施考核和奖惩措施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企业顺利完成预算任务,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

  二、扎实推行全面预算,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沟通协调,发挥预算管理成效

  为切实发挥全面预算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必须健全组织机构,在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中发挥应有作用,预算管理机构应包含预算决策机构、编制机构、执行机构,通过交流、协作、制约,达到合作、制衡的目的,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规范经营费用和管理支出,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单位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要强调的是预算编制是全员参与的活动,是全方位的整合管理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反复研究,综合平衡各方利益。在预算编制中先急后缓、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以企业年度发展目标为基础,以经营方针、目标利润为前提,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层层分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编制预算。

  2、规范并细化全面预算内容。

  作为对单位经营和管理费用全面规划的预算,应包括以下内容:销售预算、产量预算、采购预算、成本预算、现金预算和总预算。可选用弹性预算、滚动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围绕资金管理收支两条线的理念,将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尽量做到每个环节疏而不漏。预算编制时,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依据翔实、确凿的材料,根据发展规律,进行严密计算,不能凭主观意识随意编造。

  3、全面实施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是指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根据生产和发展特点及对市场信息的分析,提出财务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财务决策,使财务管理活动从被动应付和机械算账转变为事前控制和科学理财,对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监控,提高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设定预算管理体制,发挥预算部门和责任单位的作用,对预算期内全部投入产出所对应的收入、成本、费用逐级编制预算,分级控制并进行严格考核,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这样使财务管理事后反映变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实行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控制,形成内部控制网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点联动,使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4、建立控制标准,强化成本管理

  成本是决定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是预算控制的重心。实行预算管理应把成本控制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管理制度。目前部分单位存在一些该计提的不计提、该分摊不分摊以实现企业短期经济效益,粉饰经营业绩的现象,这造成了企业潜亏隐患,长此以往单位会陷入资金周转困难,难以为继的境地。因此必须重视成本预测,编制合理的成本预算,通过宣传教育,使每个职工认识到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同时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各部门和责任人成本控制情况进行考核,结果与部门和个人的政治待遇、经济利益相挂钩,以激发员工参加成本控制的热情,促进成本的降低,从而增强经济效益,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5、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将预算层层分解到各分厂、车间、部门、落实到每个员工和每道工序,使大家围绕预算目标,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而努力。同时必须根据规定,由总经理具体负责将月度、年度各预算项目实际发生值与控制计划值差额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如遇特殊情况、突发事件导致支出超出年度预算、月度预算差额控制比例的项目,须由开支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经原批准机构审议通过后实施。同时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不断调整执行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廖明凤.全面预算管理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与对策 中国外资20xx(7).

  [2]张振刚.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现代会计20xx(5).

企业管理的论文15

  一、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安全教育认识存在片面性

  当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安全问题都很重视,那么,高职院校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安全?安全教育应当处于怎样的地位?在这些问题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受了十多年教育,已经是我国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安全防护能力,没有必要开展专门的安全教育;二是,认为高职院校加强了安全管理,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环境比较好,安全教育不必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三是,安全教育虽然重要,但专业教育更加重要,高职院校应该把人力、财力投入到专业教学方面,重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造成了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经费不足,安全教育难以真正落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四是,认为高职院校的每门课程都包含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平时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就能获取大量的安全知识,因此,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以上是对安全教育几种代表性的错误认识,他们完全没有认识到安全教育才是高职院校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安全教育对象存在问题性

  新时期高职院校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的呵护和学校的监护下顺利走进大学的,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他们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安全素质差、个人防范意识较低、经常掉以轻心,易成为受害对象。如个别学生独自到校内外僻静处等不安全场所、随意相信陌生人并跟随其外出,容易发生人身、财产损失。大学生急于了解社会,但善恶识别能力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缺乏必备的安全防范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常常疏于防范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如外出旅行时,将行李交给陌生人代为保管;在网吧、游戏厅等不安全场所长时间逗留;随意告诉陌生人自己的真实姓名、地址等。学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但很多大学生却不重视法律知识学习,没有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遇到现金、手机、银行卡等贵重物品被盗或碰到不法分子抢劫、行凶等违法行为时不知如何应对。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上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违法犯罪等负面因素的影响,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不注重道德修养,造成私欲膨胀,道德沦丧,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有些学生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知情不报;有些学生相信出事后可以“私了”,不积极配合调查;还有些学生受到非法侵犯时不会寻求保护等。

  (三)安全教育实施缺乏体系性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但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教育力量单薄,教材不够,活动开展不多,设施过于陈旧,导致安全教育缺乏长效机制,往往是停留在形式上,实效性不高。一是,教育手段陈旧、落后,只停留于传统的说教和宣传,不能吸引学生兴趣,虽然进行了安全教育,但效果不理想;二是,教育内容枯燥、老化,内容选择与编排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不出时代性,影响教育效果;三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即使搞点安全教育,也只是零敲碎打,导致学生安全教育一直没有形成体系;四是,安全教育没有纳入教学计划,教育时间、内容、教材等缺少统一规划,安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实现突破性的进展。

  二、改进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策略

  (一)健全领导体制,重视安全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应将安全教育工作纳入校领导的任期目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学生处、保卫处、教务处、财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院系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教育组织领导机构,负责规划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全面负责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要将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纳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安全教育干部、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确保安全教育课时满足教学需求、理念符合时代需求、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形成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安全教育机制

  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各类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如《学生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和改进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学校应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岗位安全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岗位安全职责,层层签订岗位安全责任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要将师生员工履行安全教育管理岗位职责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作为追究安全责任的依据。学校应从制度上保障各项安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从思想上促进学生遵纪守法心理的形成,从管理上强化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建立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提供经费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经费保障是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要在重视培养安全教育专职教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抽调安保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形成良好的师资队伍梯队;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敏锐性;要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及时更新知识能力结构,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研究工作,提高安全教育工作水平;要在职务职称晋升、工资待遇、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教师适当的关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应加大对安全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及时落实课时、教材、设备、科研及师资培训等经费,确保安全教育工作无后顾之忧。

  (四)加强理论研究,优化安全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加强安全教育研究工作,优化安全教育内容,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一是加强前瞻性研究,对社会形势和学生安全问题进行预测,掌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确保安全教育始终处在主动地位。二是拓展工作思路,根据学校安全教育的长远目标,深入研究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使安全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三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信息安全和心理安全的研究。探索如何预防网络受骗、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信息安全问题,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五)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安全教育效果

  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应采用技术先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安全技能演练为支撑的“讲训交替、理实结合”的安全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安全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结合答疑、研讨等方式,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等特点,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主题教育活动,如安全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比赛、讲座等,特点是寓教于乐,使安全知识和信息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脑海;安全技能演练,以课后练习为主,也可组织演练活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练习现场急救、危机处理、消防逃生等安全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安全教育的时间安排上,我们可以采用“三三制结构”,即安全教育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活动和安全技能演练各占安全教育的三分之一,这样既有知识讲解、又有技能训练;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活动,做到了“讲训交替、理实结合”。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使学生通过参与安全管理的亲身实践,体验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安全防范的责任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结束语

  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完善安全教育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将安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掌握自救互救、应急逃生与防灾避灾等安全知识与基本技能,建设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

【企业管理的论文】相关文章:

企业管理的论文05-27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02-21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11-03

企业管理论文05-20

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05-20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07-20

【荐】企业管理论文05-23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05-21

(精华)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