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论文>会计论文>管理会计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时间:2024-07-15 15:07:01 会计论文 我要投稿

管理会计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管理会计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管理会计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1

  近三十年来,环境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我国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为了贯彻执行党的指导思想,会计界试图克服传统会计中不考虑环境因素的不足,开始在会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观,促成了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

  一、国外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评述

  近三十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环境管理会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

  美国环保署(UnitedState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USEPA)是对环境管理会计做出较早研究的组织。1992年,为执行“污染防止法案”(1990),美国环保署对环境会计进行立项研究。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向外部利益相关者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转向环境管理会计。随后几年,美国环保署组织参与了包括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技术工具创新、为企业提供指导等在内的近100项与环境管理会计有关的活动,提出了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的成本管理、资本预算、产品设计、业绩评价等方面应用的一系列建议,设计了全部成本评价法(TotalCostAppraisal,TCA)。并与Tellus研究所合作开发了p2/fi-nance软件。所有这些都显示了美国环保署在环境管理会计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

  从1996年到1998年,在Tellus协会、世界资源协会和环境保护协会在北美进行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欧洲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EC)资助开展了EC0MAC项目。该项目对德国、意大利、荷兰及英国的84家公司的环境管理和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框架。EC0MAC在会计上取得的主要成果是提高了会计人员在运用管理会计方法进行成本计算、产品定价和投资评价时考虑环境因素的环境意识,界定出与环境相关联的会计数据,初步形成了环境成本这一特殊范畴。这.足欧洲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保局1996年颁布了一套环境管理会计的手册,讨论了环境成本的分配,鼓励公司采取其建议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anadianInstituteofChar?teredAccountants,CICA)于1994年提出了《环境业绩报告》,将企业对股东的财务托管责任扩展到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提出了包括环境管理系统和环境业绩分析等在内的环境报告框架,与“环境澳洲”组织和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InstituteofCharteredAustralianAccountants,I一CAA)合作。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环保局执行了一个环境管理会计项目,其目标是提供一些案例研究,帮助企业在获得更好的环境结果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收益。20xx年3月至9月,该项目已完成了四个案例研究。联合国下属的经济与社会事务署可持续发展部(UnitedNationsDivisio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UNDSD)组织了一个专家工作组,主要关注“改进政府在推动环境管理会计中的作用”,并定期召集会议,与会者来自美、加、英等近30个国家,自1999年至20xx年举行了5次会议。该会议在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上的贡献主要有:首次提出“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1999);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9次大会上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的主题报告(20xx);环境管理会计的“程序与原理”、“政策与联系”(20xx)。

  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强调了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共赢状态。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环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因素。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即环境管理的观念,而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管理会计则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运用会计理论研究环境管理必要性的产物。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管现会计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些潜在收益。主要是能够为企业的成本计算提供详细的环境成本和废弃物信息,同时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佩险。

  传统的管理会计往往无偿占用社会资源,忽视对社会资源的污染,以牺牲周边环境来换取个体利益,从而导致成本不实、利润虚增。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很多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制定相关的规章,要求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截至20xx年底,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各级政府制定了规章660余件,国家环境保护标准800余项。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企业的违规风险增大。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管理会计将环境活动视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此观点渗透到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现有违规风险,而且也会大大降低即使出台更严格环保法规违规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而且环境管理会计以其所特有的功能,在影响决策者意识与行为的过程中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角色。其具体机制是将企业对于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而使企业为之承担起社会责任,也就是所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一旦外部环境成本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他们就会列入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之中,体现了会计的稳健性原则,降低了财务风险。

  (二)改善企业形象。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管理会计,可以使企业生产更加接近于清洁生产,使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更加重视环保产品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并且政府通过定期检查企业经营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实施反映居民意见的改善环境计划,公开企业有关环境的信息。如此一来,企业不仅可以向市场传达有利信号,而且可以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绿色形象。同时也可以满足国际社会对企业环境保护的要求。良好的形象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是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特别是当企业的形象已经深人所在社区和广大消费者心中时,企业就具有了竞争对手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

  (三)获得生态经济效率。

  生态经济效率是指企业在提供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时,不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达到生态经济效率的目标,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管理会计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可持续地、有效地利用能源、水及材料,注重减少废弃物及对外环境的影响。它表现为更准确地跟踪能量、水的流动及废弃物的转移;计划并实施节约能量、水及材料的项目;评估具有生态经济效率的项目的年度收益等等。即环境管理会计通过帮助企业管理者识别和预测环境管理活动的财务利益和其他商务利益,预测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所产生的环境效益。环境管理会计信息会反映出企业应该采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对环境无害的新工艺,主动更新加工设备降低产品以及非产品输出包含的资源成本和资源损失。通过环境业绩评价,还有利于企业优化经营流程,实现权责对等。

  三、我国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环境问题十分重视,早在1993年,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并启动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上’我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关于环境成本的计算方法,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组(20xx)指出环境成本应较多采用ABC法(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和全部成本法,徐瑜青(20xx)还以火力发电厂为例对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环境成本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尽管如此,我国对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缺乏重视。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制度和指导方针对企业是否运用环境管理会计进行约束;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推动环境管理会计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广泛研究和应用;没有相关组织机构予以管理,而西方各国一般都有环境管理会计协会来推动其发展。另外,政府的环保维护成本、对环境污染的惩罚成本等措施力度不够,致使企业的环境违规成本较低,因而在对环保投资进行预测、评价时,环保的机会成本较低,即没有形成采用环境管理会计的内在动力。

  (二)企业积极性低。

  环境管理会计以企业内部管理为对象,如果企业自身没有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主动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管理层,还是企业会计人员,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运用都缺乏必要的主动性。企业的管理层对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瘡管理会计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仅仅看到目前环境成本的增加,而看不到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有些企业是为了避免行政处罚或被列人污染大户的名单而导致企业形象的破坏而被迫实施环境管理会计。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甚至担心,如果采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管理会计,会将公众的视角转向环境问题,而影响其正常的生产经营,从而给企业增加一种无形的压力,并因此抵制采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管理会计。

  (三)相关研究欠缺。

  会计理论界对环境管理会计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我国就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重点一般集中在环境成本的确认、归集和分配上,缺乏系统性’忽视了投资项目的环境评价方法和预测理论。但到目前为止,会计界仍未就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的总体框架体系形成共识。尤其是缺乏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也不存在可以直接借鉴的国外模式。由于缺少对现有环境会计方法和工具以及它们所能提供的信息及其价值的系统性分析和提炼概括,没有形成一定的指导框架,阻碍了环境管理会i十实务的发展。环境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还未广泛开展,大多数案例研究都忽视外部成本,侧重于实际已发生成本,而不是预期的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

  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环境管理会计的对策

  实施环境管理会计对我国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部门要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大环境,并对其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目前,我国企业对环境问题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这就需要政府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来规范企业行为,以推动环境管理会计向前发展。

  (一)普及环株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我国应大力开展普及环保知识的活动,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全体成员转变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过程中去。只有在观念和认识上实现转变,企业才会在生产经营中真正应用环境管理会计。众多实践表明,一项措施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只有清醒地认识并树立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环境管理会计观,企业管理当局才会主动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环境管理会计政策,从而促进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髙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企业实施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管理会计的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政府部门要努力创造有利于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大环境。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特别是环保部门)在推动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牺牲其利益去主动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给予硬约束,企业往往不愿主动实施环境管理会计’不愿在财务报表上公布其承担环境保护的状况。因此,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管理会计相关法律和应用指南’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环境业绩核评指标,从而规范和监管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

  (三)研究机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目前,我国对环境管理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环境管理会计实物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多元化,对象的复杂化,当前的环境管理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因此,我国的各科研机构在研究过程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我国可以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研究方法,如:面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的EMA技术方法和丁具的实用性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等都是一些比较好的研究方式。有关各方可以开展案例研究,研究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只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丰富理论,并进一步完善理论。从国外环境管理会计推广的经验来看,我国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可以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环境敏感行业,如石油、电力、化工等行业,通过案例研究,提&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环境管理会计应用方法,进而推广到其他行业,完善环境管理会计体系。

  (四)开展试点工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一蹴而就,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也是如此。因此,我国可以在一些典型的企业搞试点。整合并行环境管理会计与传统的财务管理会计系统,同时注重与环境保护机构密切合作,追踪环保指标的最新变化,在试点的过程中,逐步设计、开发并完善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目前,我国应以上市公司为重点展开环境会计的试点工作。政府的环保部门应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做出基本的技术性规定,如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审核制度,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主要污染物的指标数据,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披露的财务数据指标等,并会同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污染企业上市进行环境审核,以促进上市公司进行规范的环境信息披露。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企业和会计是紧密联系的’企业要对日益增加的环境问题做出反映,必须得到会计工作的推动和会计人员的全力支持。我国会计教育应开展各个层面会计人员的环境管理会计培训,介绍国外动态,开发相应的课程,对会计人员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方面的教育,努力使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体现更加良好的环境责任。企业应该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以便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会计人员要及时更新其传统的知识结构,学习并掌握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的有关知识。

管理会计论文2

  【摘要】深刻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阐述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特此为您提供了管理会计论文:建立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敬请关注!!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

  (1)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者为了确保法律、法规以及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既定的目标,对所属企业和人员的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对所拥有的资金和财产进行维护和有效利用实施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制度的总称,是一种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和市场经济的基础工作,是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子系统。

  (2)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子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二、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

  (1)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对于所有者来说,其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保障。对于经营者而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其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既能够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也能够促使所有者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经营者管理好企业、赚取利润的积极性,从而促使现代企业平衡、稳定、协调地发展。

  (2)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是落实《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加强企业的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我国已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的会计行政法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正在实施的新的《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必须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可见,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

  (3)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我国企业面临来自外部世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这一经济现实迫切要求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一种必然选择。

  三、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程度不够。对于企业来说,其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控制过程,但在实际情况中,企业往往只重视事后控制,忽视对事前和事中的控制。许多企业只有事后的核算和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预测和决策,事前制订的计划不科学,缺乏事中的及时监控调整,事后的奖惩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企业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目前相当部分企业领导对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重视,有的管理人员自身都不能遵守有关的控制制度。企业管理层存在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管理的思想,甚至把内部会计控制看作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有的高层领导者越权管理,使原本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员工粗枝大叶,责任心不强造成人为失误,甚至联合起来舞弊,使内部会计控制失去了其基本功能;有并未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的;也有的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将已制定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应付外来审计。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单位里领导说了算,才能真正体现经理负责制,对建立内控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执行力度不够。有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较严密,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未贯彻执行,成为一纸空文。如设备租赁未按制度贯彻内部牵制原则;有的财务付款手续不健全,不按合同规定付款;合同的签订、执行、付款都由一人来执行等;有的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以可乘之机。

  (4)内部监督缺乏或者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要求制度化,同时应配有相应的监督制度。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已建立内部监督制度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监督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有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监督流于形式,没有建立整套的评判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也没有制度化。此外,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制也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各行其是,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得到快速传递与交流,不仅影响工作的正常完成,同时对内部审计也极为不利。

  (5)会计人员素质低或者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一般说来,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会计人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和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目前会计人员的`素质相对而言不能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业务水平偏低,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也流于形式。致使部分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不高,自我管制能力差,影响其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另外,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放松企业管理,使财务会计制度发挥不了应有作用,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结合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建立和完善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企业环境建设,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加强信息的沟通和实施有效的监督等。

  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不仅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要注意其职业道德及法制观念的培养。要建立考核、奖励、晋升、淘汰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绩、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应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

  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严格控制信息系统的流程,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准确完整的数据;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保证按照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程序进行运作;加强病毒防治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

  没有监督就等于没有控制,监督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主要由审计部门实施。重视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要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审计人员职责等要有 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者总经理领导,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

  五、结束语

  虽然我国将会计控制制度上升到法律层次,但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以及会计控制监督缺乏力度等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企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效地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预防企业内部人员经济犯罪和管理违规,保证企业良好经济效益的实现。

管理会计论文3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也迅速发展,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必须完善自身。而存货管理作为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它的发展状况可谓至关重要,它与企业经营目标、销售、生产环节、决策的制定、财务管理都有紧密联系。对存货进行会计核算非常重要,准确的会计核算可以保证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存货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影响。目前,中小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方法不够科学,简单死板。许多企业因为存货管理不当造成货物积压滞销,又因为会计核算不当造成企业报表不准确,资金利用不当,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慢,公司的正常运行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对存货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对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存货;存货管理

  一、存货管理概述

  1. 存货管理的概念

  存货是一个公司能够产生价值、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即将生产出来的产品以及在公司运转和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货物。存货是企业很重要的一个运营环节,它控制着企业大部分的流动资产,存货管理包括对存货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存货管理是一个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将厂商的存货政策及价值链的存货政策进行行业化。另外,存货管理还有很多方式,其中,较为主要和常见的有拉式存货方法、计划方法与混合方法。拉货存货方法是根据客户需要来调整自身的产品配送。计划方法是先企业先进行预测,根据市场现况、产品可得性和需求量来推算出应生产多少产品。混合方法则是根据以往客户的需求量和公司自身对市场的分析进行生产。一个企业对存货进行存货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获利能力,同时合理的存货可以避免货物短缺,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效降低存货占用的资金。存货管理更方便企业员工对货物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能对货物进行详细记载,有效避免员工私自运输货物情况的发生。

  2. 中小企业存货的特点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特点一般是以传统的“仓库管理模式”为主,但这种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仓库的存货日益增加,对中小企业来说,存货保持一定的数量十分必要,因为存货超过一定数量就会给企业造成压力,再加上市场的不确性因素,存货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减值,给中小企业带来经济困难。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上的思想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善,相对于传统存货管理理念已有了很大提高。存货作为一个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础,一定要使企业合理化、最佳化。

  3. 存货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存货管理作为一个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公司企业目标的制定与执行、产品的供应与销售、生产量的制定与人员的分配以及公司的财务管理。存货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五大板块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企业在存货管理方面投入的力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企业存货占用资金差异的大小。大多数公司的管理者对存货管理都不够重视,为了降低生产劳动成本,一味地减少存货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正是因为企业存货管理方面漏洞百出,所以生产成本才会一直居高不下,存货管理混乱,资金流转慢,长此以往,自然会使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对企业资产会计核算不及时,导致企业报表不准确,企业资产不明确。为了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必须明确存货管理的重要性。存货管理可以方便公司对货物进行清点分类,方便公司进行流动资产核算,可以降低货存,避免货物的积压,加快资产流动速度。公司如果能实现有效的存货管理,就可以合理安排库存,减小货物储藏及货物运输的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获利能力。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显着地位,就必需意识到存货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二、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存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企业存货管理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压力大、融资困难,所以对存货管理不够重视,这就造成存货管理混乱,管理机制不完善。部分企业对采购人员和验收员的选用并不重视,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节省人员开支,采购人员和验收员选择用同一个人。比如,采购人员先向上报账,拿到本次购买材料所需要的资金,但在实际采购中很可能出现原料降价的情况,因为采购和验收是同一个人,且整个过程无人见证,这就给采购和验收员极大的权利,使营私舞弊现象极易发生。如果采购的货物在生产完成后直接进入市场,出现问题就会对企业的名誉和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很多企业没有对采购制定计划,通常是凭感觉进行材料采购,对市场价格和行情没有足够了解,造成企业开支增加。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存货不够重视,企业存货管理制度漏洞百出,这样不仅给管理带来极大难度,而且还阻碍了企业不断发展的脚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

  2. 管理者能力有待提高,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管理的问题。中小企业对采购人员、存货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不高,参与库存的工作人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存货管理,造成存货管理混乱。而管理者将管理重点放错位置,将过多的精力投放在原材料的采购和成品的销售上,而忽视了存货的成本和资金。由于企业不重视会计核算,因此,相应方面的资本投入也相对较少,从而导致设备落后,电算化水平低。由于企业规模小、业务频繁,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往往要求会计核算人员身兼数职。会计与出纳岗位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监督和互相牵制。中小企业管理者由于素质不高,很容易出现独揽大权、任人唯亲的现象。通常情况下,个人的决定比较片面且不能很好地分析形势,做出正确判断。任人唯亲会在企业内部渐渐形成几个团体,影响公司团结,导致明争暗斗现象猖獗,这些都不利于公司发展。存货作为公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用公司 30% 的流动资产,公司应选拔有管理才能、德才兼备、尽职尽责、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来任职。管理者要学会与员工沟通,企业的市场部门、生产部门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两个部门,两个部门之间一定要多交流沟通,如果沟通不及时,很可能造成供应与需求不符的状况。如果货物多于市场需求,会造成货物积压,增加企业生产成本;货存少于市场需求,将导致企业流失大量市场,间接造成货物积压。由此可以看出部门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而部门领导者一定要做好这一点,以避免上述的问题发生。

  3. 存货入出库以及会计处理环节的问题

  验货是将货物存入仓库前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很多企业对货物的验收并不重视,在入库前没有检查好货物而直接入库,造成在生产过程中部分产品无法使用,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而生产后的商品,由于库存管理不完善,一些有保质期的商品被忽视,导致商品过期变质,直接给企业带来损失。此外,中小企业为了节省开支,验收和采购往往都用一个人,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以公营私、虚假账面现象的发生。此外,大多数公司采购什么原料,一次采购多少,都由采购人员决定,而真正的使用者、生产者无法参与到采购环节,出现采购的原料无法进行生产的问题,这对生产造成极大影响。

  另外,有关存货入库的.会计工作要严格制作会计分录,例如:

  材料采购入库的分录: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原材料出库的分录: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非生产零用出库

  借:费用科目

  贷:材料类科目

  在会计管理方面,很多企业目光短浅,没有为企业长远发展考虑,在处理财务方面出现很大问题。比如,实际销售收入没有作为销售收入数额计入账中,没有按实际情况生产产品,对付出的货款、收回的货款都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存货作为企业主要的流动资产,如果没有负责的管理者与会计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详细登记,会对企业运转造成极大影响。部分企业没有定期对企业存货进行清点,仓库保管员没有尽责,货物进出库手续不完整,材料使用、运输费用、人工费记载不准确,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步。

  三、解决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对策

  1. 建立健全企业存货管理制度

  一个企业内部结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那么在广阔的市场中就无法获取地位,即使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也不能使公司继续发展。而中小企业大多数因为公司规模小、管理人才紧缺,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存货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五大板块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企业经营目标、销售、生产环节、决策的制定、财务管理都有紧密联系。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存货管理制度,采购方面要严格按照生产需要进行采购,按照公司订单情况和生产情况进行订购,可以有效避免多采购和因为货源不足导致企业停工现象的发生。在采购前要与供货商、购买方签订合同。配送原料方面,要按照买方需要发货,多发会浪费,少发则影响生产,因此,按照订单发货最为保险。定期盘点公司存货,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原料情况,定期进行存货清点,可以避免多采购现象的发生。企业内部还应建立起完善的审计制度,这是企业提高经济利润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公司规模小,很难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审计部门,但也应在相关部门设置相关审计人员,由其成立审计小组。从审计人员提供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公司财务报表数据是否准确,采购的价格是否合理、质量是否过关、数量是否合理、合同及手续是否齐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采购和验收由一个人来完成而造成营私舞弊现象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制度,引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2. 提高存货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灌输正确的存货管理、会计核算意识与理念

  从上文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管理者综合素质和存货管理意识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管理者作为一个企业的灵魂,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质量。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者素质普遍较低,这对企业目标的制定,政策的执行,销售与生产都会产生阻碍作用。企业领导者应充分意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及会计核算对资金流转、企业发展、库存管理的重要作用。而企业员工作为一线工作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同样影响着公司的运转,因此,中小企业应根据本公司员工素质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培训,对其进行职业化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企业内部应形成培训小组,对加入的每一位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劳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利润。存货管理者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客观公正地选用人才,打破任人唯亲的状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切以企业利益为基础。

  所有会计工作者都要有存货管理及会计核算的理念。例如,1 日,企业从光明工厂购入甲材料一批,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 30 000 元,增值税 5 100 元,前已付款 20 000 元,材料已验收入库。25 日,从胜利工厂购入的甲材料运到,验收入库后的合格品为 95 吨,短少 5 吨。后查明原因,短少 5吨系被盗所致,保险公司同意赔款 10 000 元。根据以上材料编制会计分录:

  (1)入库

  借:原材料 3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 100

  贷:预付账款 20 000

  银行存款 15 100

  (2)损失

  借: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1 500

  贷:原材料 1 500

  (3)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 10 000

  贷: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1 500

  营业外收入 8 500

  (4)收到钱

  借:银行存款 10 000

  贷:其他应收款--保险公司 10 000

  3. 科学设置存货管理岗位,改进存货管理技术与模式

  从上文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科学设置存货管理岗位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多数企业存在采购和验收为同一人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不断进步,公司发展业务也随之增多,一个人难免分身乏术,这就使企业在存货管理岗位安排上存在不足。如果想较好地解决存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企业一定要仔细划分存货管理岗位,明确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各个岗位之间保持相互联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严防跨部门插手存货管理问题。

  部门之间保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可以很好地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同时,每个公司都有自己不同的状况,公司首先要弄清楚自身存在的问题,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存货管理模式,也可以将各管理模式综合起来,各取所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 21 世纪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做出非常多的努力。首先要完善自身,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在世界经济中立足。库存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一部分,必须得到重视,做好库存管理,企业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企业计划才能更好地被执行,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供求变化。其次,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经济发展。根据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转变发展政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朝霞 . 提高中小企业存货管理水平的探讨 [J]. 财政监督 ,20xx(14)。

  [2] 张先治 , 于悦 . 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理念与思路更新的几个问题 [J]. 财务与会计 ( 理财版 ),20xx(9)。

  [3] 梅芳 . 浅谈零存货管理实施 [J]. 财会通讯 ,20xx(2)。

  [4] 徐雪玲 , 郭蕾 . 浅析我国汽车 4S 店库存成本管理 [J]. 旅游纵览 ( 下半月 ),20xx(2)。

管理会计论文4

  摘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财务活动也是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的。文章通过简要分析财务管理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企业价值 经济增加值 财务管理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产生未来的现金流入是其主要特征,将产生的现金流采用的一定的折现方法折现到当现的价值,即为企业价值。之所以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因其与其它目标相比具有这几个方面的优点:考虑报酬取得的时间、考虑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等等。

  一、财务战略:企业价值创造的定位

  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为公司的股东创造最大化的财富,也是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可以用经济附加值EVA这个指标来衡量,EVA=(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总额。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提高资产的收益率或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可以增加经济附加值,从而增加企业价值,财务战略是指为适应公司总体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部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密不可分,财务战略可分为:扩张型、稳健型、防御型财务战略,不同的财务战略形成的资本结构就不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也就不同,最终产生经济增加值也不一样。

  二、全面预算管理:企业价值创造的平台

  预算管理是国内外大部分企业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全面预算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企业价值管理的平台,是因为这是一种管理成本最低的方式,同时也因为它还是一种协调各方利益最直接的管理模式,更因为它是一 种基于战略之下的业务管理机制,它与企业的价值管理高度融为一体。这种以人为本、责权利关系明确的管理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各责任部门、具体责任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以至最终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观点认为预算管理只是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中形成的最大数据和表格的组合,功能与传统的计划无异,现在较权威的观点认为,预算管理是将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决策目标与其资源配置规划加以优化并控制实施的内部计划活动和过程。它是一种以数量形式表现的计划,体现一定期间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指标及资源配置情况,它是经营决策的具体化,又是控制经营活动的依据。企业高层在作出决策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管理目标后,通常会通过预算管理其价值的实现过程,以对每项业务进行预算管理并使其结果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相符。

  三、内控和风险管理:企业价值创造的保障

  内部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是一个过程,用于战略制定,贯穿于整个企业的所有层级和单位,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事件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内管理风险,合理保证实现各类目标。控制活动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到执行,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分工、恰当的凭证和记录、对资产和记录的实物控制、独立的检查和评价。对整个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过程也必须实施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对其加以修正。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理念和文化,是完善决策机制的必然选择,通过对业务流程中的控制点、监督方法、风险管理措施的明确,为企业防范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规风险提供了制度性约束,是企业减少和杜绝影响财务报告的不利事项,确保股东权益不受侵害,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性保障。

  四、成本管理: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

  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策略之一是实现成本领先,企业的产品成本,包括产品开发与设计过程的成本,也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还包括销售、消费过程的成本。成本管理是企业价值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基础的成本信息为企业建立成本盈利模型,以识别有效产品、有效客户和有效竞争领域,从而使得对每一项业务的收益和成本的对比分析变得更加匹配、更加科学,也使得对企业整体的投资回报与加权资本成本的比较更具有价值,最终实现成本领先等竞争策略。要实现成本管理的这些目的,依靠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很难实现,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以及差异分析,成为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理想选择,它是基于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按照成本动因区分增值和非增值作业,按照业务环节对所耗用资源与价值的分析,通过改进企业现行成本核算系统,确定不同作业环节和作业流程中的成本,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流程改进、成本控制、业绩衡量、价值管理等提供基础性支持。

  五、业绩评价:企业价值创造成果的衡量

  企业价值管理的结果如何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企业战略和管理过程的重新审视。传统的业绩评价重点在财务方面,而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强调公司价值的增值程度,它既考虑短期财务结果,更注重长期竞争优势的培植。因此,战略业绩评价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使用以价值管理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目前世界上领先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大致上可以分三类:(1)在传统财管指标基础上的评价体系,现多采用预算管理,(2)以EVA为代表的评价体系,(3)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的业绩评价体系。这三个系统各有所长,如果能够取长补短,是完善企业业绩管理的最好结果。

  在企业的薪酬体系中就采用EVA,通过该指标的动态观察,分析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程度;在企业的日常业绩评价中采用平衡计分卡,且平衡计分卡中的财务指标主要采用EVA;而预算则强调以EVA为起点,实施业绩管理的过程化控制和企业业绩的整体控制。最终,建立起以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业绩控制平台,平衡企业财务、顾客、内部经营管理和学习与成长四方面因素的综合业绩管理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价值应包括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目前只能对经济价值作出估量,计算社会价值的研究方法有待深入,但这一目标无疑更具有科学性。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不仅考虑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同时也兼顾其他相关方的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应该是财务管理乃至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经济增加值与企业价值管理研究

  2.企业价值管理模式研究述评

管理会计论文5

  [摘要]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始终,企业所有的经济投入,成本,销售额,营业额都要通过财务报告反映出来。而且通过财务报告数据能够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企业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管理质量提供很好的依据,为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进行风险评估。因此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好的财务管理。本文将从论述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提出财务管理的强化措施。

  [关键词]企业经济活动 财务管理 经济效益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决策、计划、资金筹集管理、投资产品成本管理、收入与利润分配等。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经营。以某个项目为例,项目开始之前,财务管理部门领导要参与企业领导者的决策会议,通过对项目的预算和当前市场的行情对本次项目进行财务风险预测,通过各个部门提交的预算报告以及企业现有的资金情况对项目计划进行财务分析。预算确定后,财务部门要积极的参与项目资金筹集,资金筹集后要对项目资金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项目开始后,财务管理部门要对整个项目资金进行分配计划,使每个项目环节的开销都控制在预算的范围内。在项目施工期间,财务部门要对各个施工部门的资金流向进行审计和监督,确保企业投资产品的成本控制在最经济的位置。在项目结束后,财务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的项目最最终的结算,统计出企业在该项目中投入的总成本,获得的收入,以及这个项目最终的利润分配问题,对于剩余的资产进行结算。这就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例子。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财务管理也是一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财务管理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核心,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要围绕着财务管理来展开,每一个企业都应根据管理要求和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财务管理体制。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加强措施

  1.加强企业资金的计划性使用,加快资金的流转企业为了能够保证资金的充足性,必须要进行资金的合理有效地利用。因此财务管理部门需要按照企业年度经营计划编写企业资金年度使用计划,对企业的资金进行严格的财务管理,控制好各个部门对资金的使用。对于各个部门提交的价格以及业务预算要进行初步审核,之后要得到各个部门领导的签字后再进行放款。对于资金使用超标的部门,审计部门,要及时的进行审查,对于资金出现问题的部门及个人要进行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保证企业资金的`健康合理使用。财务部门每月以及每个季度要制定财务报表,之后要对报表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财务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进行总结分析。对于企业年度比较重要的项目,财务部门要留有足够的资金来保证大项目、重点项目的运营。

  2.加强购进材料与购进设备的价格管理,加强审计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于材料的购买以及生产设备的购置占据着财务支出的很大比重。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材料的采购都是大批量购买,因此材料的价格和质量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材料购进和设备购进的价格控制对企业来说非常的重要。下面我们以一个生产钢管的项目为例,解释下如何加强原材料采购过程中的财务管理。生产部门宣布钢管项目开始以后,采购部门成立钢管原材料采购小组,到市场上去搜集相关钢材供应商信息,供应商信息的搜集要以预算为依据,考虑到供应商的信誉,产品的质量以及供应商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通过对供应商产品价格、质量、供货周期等条件的比较,挑选出最合适的几家供应商,然后提交给企业价格管理办公室。企业价格管理办公室对提供的供应商信息进行核实之后,与合适的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直到达到企业项目生产能够接受的预算范围为止。供应商确定之后,采购部门接到采购许可,要求供应商在最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进行发货,货到付款。货物送达后,企业质量管理小组要对供应商提供的货物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待质量合格后允许库管部门进行材料入库。财务部门在一定时间内按照合同与供应商进行结算,然后编制财务报表记录整个采购过程中的所有费用,汇总给公司领导部门。在整个采购活动过程中,审计部门要对材料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核实,如果是竞价形式的采购,审计部门要对采购部门人员以及各个供应商进行全面的审核,谨防采购人员和供应商之间存在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3.严格控制管理费用,节约资金

  对于管理费用的控制,也能够节约企业的资金。由于企业员工数量比较大,因此员工的办公费用、出差费用也占很大以部门比例。因此财务部门要制定员工出差办公报销标准制度,对于超标的行为进行核实,实报实销。这样会大大降低管理资金支出。企业设备的管理费用也同样占据着一部分资金,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加强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培训,提高工人的专业工作技能,进而使设备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有效率,降低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费用,为企业节约资金。

  4.财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财务工作人员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责任人,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法律知识等。提高自己对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化会计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自己的专业财务管理知识,提高个人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公司制度办事,为企业节省开支,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三、结语

  企业领导者在实际的经营中要充分的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各个经营活动都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来展开,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节省开支,实现企业资金流的良性循环,进而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管理会计论文6

  摘要:目前管理会计研究遭遇瓶颈,理论发展不成体系,管理会计的对象、目标和原则等只是零星分布在少数文献中,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外部经济环境和宏观形势都发生了巨变,管理会计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的内在需求。经营会计具备完整的业财融合体系,文章试图为管理会计指明一个新的实践方向。

  关键词:业财融合;经营会计;阿米巴

  管理会计(ManagementAccounting)和财务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两大分支,管理会计也称“分析报告会计”,侧重于管理,为决策服务。管理会计起源于一战后FrederickWinslowTaylor(科学管理之父)的科学管理,当“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被引入到成本会计之后,曾被人称作“管理的会计”。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因管理而生。管理有“控制”之意,意为管理的主体为财务,财务主导其他控制活动。然而,没有经营,没有业务,管理就没有对象,管理就失去意义。科技再创新,生产再先进,管理再精益,市场不认可,产品无法实现从交付到交易,造成存货积压,一切都归零。业务指导财务,管理为经营服务,以业务为主导,以市场为宗旨,才是真正的业财融合。一切管理问题最终都是由业务问题来解决,先有业务,再有财务,而不是先有财务,才有业务,所以管理会计应变为“经营会计”。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依据

  (一)信息经济学

  (InformationEcono-mics),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和微观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是从企业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价格,信息的取得需要成本,这否定了管理会计零信息成本的原有假设。

  (二)委托代理理论

  (Principal-agentTheory),认为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使得企业两权分离之后,所有者由于缺乏企业经营能力,需要有时间有精力又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来为他们管理企业,这就产生了委托人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三)行为科学

  (BehaviorScience),强调人际关系在群体中的重要性,企业管理也要关注群体性心理。当管理的对象由“事”和“物”到“人”的转变之后,行为动机的研究就变得至关重要。激励机制不仅要靠物质奖励,还要靠持久的精神激励。这三种理论成果引入到管理会计的研究中来,形成了管理会计的理论依据,发展了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

  二、管理会计研究的缺陷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管理会计目前的很多技术和方法比如多元回归分析等属于纯理论性的探讨,片面地追求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支撑这些模型的数据取得成本过高,或者令人难以理解。(二)管理会计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管理会计的对象、目标和原则等基本原理只是零星分布在少数文献中,不能形成一个整体,并且管理会计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经营会计的优势

  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都认识到了人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当两权分离,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如何激励和监督代理人就至关重要,激励代理人不能只靠物质奖励,还要靠精神奖励,更要关注持久性。经营会计起源于日本,作为一套新的管理会计体系,它的目标就是使人人都成为经营者。无论是松下的SBU(StrategicBusinessUnits),还是丰田的经营会计,当一个企业被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小核算单元时,就是利润中心或责任中心,实现组织划分之后,权力下行,各单元管理者基本来自以前组织中的中高层领导,以后可以根据能力和业绩在单元内进行选举,资本型单元还可以获得企业股权,从而实现人人成为经营者,化被动管理为主动经营,化解了企业员工脱离组织去创业的冲动。胡玉明(20xx)认为管理会计的基本特征就是相关信息要适时地提供给相关的人。经营报表实现了周报出甚至日报出,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财务会计信息滞后的问题,实现透明化经营,正好可以实现上述三大理论提出的目标。在企业内部交易中,各个Cell-SBU之间,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有一个内部价格。如果上游产品的取得成本高于市场价时,可以选择在企业外部购买,这样就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的经营思想。这是以前的管理会计所做不到的,实现了真正的业财融合。

  四、经营会计的实践

  经营会计最典型的实践就是KazuoInamori的“阿米巴经营”模式,KazuoInamori创立Kyocera(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拯救JAL(日航),真正实现了ShibusawaEiichi的左手论语右手算盘的.经营理念,作为阿米巴模式(AOM)下的京瓷会计是管理会计最成功的实践和创新,作为京瓷会计学的“七原则”是指导经营会计实践的管理会计基本原则。管理会计的方法如预测和决策分析中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片面追求复杂的数学模型,获得模型所需的数据资料成本太高或者模型难以理解,往往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而京瓷会计是以费用分摊、内部定价、目标预算和报表实施等成体系运作,核算简单,成本较低,自成系统。总之,为了突破管理会计的发展瓶颈,除了加强管理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外,经营会计作为发展、实践和创新不失为一个新的方向。当然在奉行成果主义经营理念的中国社会,有它的局限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胡玉明.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过去、现在与未来[J].新会计,20xx(1):6-12.

  [2]河野二男.管理会计一般理论[M].东京:税务经理协会,1996.

  [3]田和喜.阿米巴经营实践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

管理会计论文7

  一、要持续不断的优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

  (一)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好的组织结构是不能继续发展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随战略调整的变化而变化。不仅如此还要掌握一定的变革能力,那么变革能力又由人员配置所管理。公司的岗位是活得,自然制度也不是死的。想要是管理体系得到满意的效果的话,首先呢,要根据公司的结构制定相应的制度,扩展岗位,分工过细什么的统统扔掉;然后,跟随公司工程建设的管理,针对某些部门作出合理的设置,持以“该撤就撤,该增就增”原则;最后,为员工优先考虑,俗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为员工设置专业的技术,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拥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不需要太广,一门出色就好)。针对公司阶段增设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能坐视不管,明明发现了管理的不足却不吱声,在企业上要坚持“快、狠、准”,有首歌不是唱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出手的时刻绝不手软!

  (二)开发员工的能力经常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事实也的确如此,人的能力虽然是有限,但是这并不意味你所作的事就是你自己最大的能力。企业中,每个员工的能力不尽相同,所以要充分的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潜能,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人力资源培训是一种积累性的东西,急不来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人力资本的质量和要求,从而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培训,只有目的明确了,最终得出的效果才不会失败。人力资源竞争力的目的不就是要提高人才的重视度吗?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制定相应的企业规划,建设完整合理的教育体系,是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知识结构的到不断的优化,这些东西一旦提高,那么你觉得他们的价值观还会原地踏步吗?所以说一定要顺应时事的加强员工的管理,争取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化标准的队伍,人员都是国际化的了,企业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二、建设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机制,深化企业改革

  (一)对于公司发展

  其实说来说去总归一句话以人为主,人需要什么呢?满足。人一旦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自然会尽心尽力的工作,不过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公司制定奖惩制度,不就是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吗?在人力资源机制方面,公司的业绩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是一切真理的标准。公司主要是靠业绩来争取利润的,如果业绩不好,公司也会遭殃。业绩是衡量企业的标尺,只认真理不认关系。不是说关系好企业的发展就可以,长期以往,谁也抵不住金钱的亏损,只有加强企业业绩的管理,才能使企业继续发展,不过在这方面还需公司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二)人力资源信息化

  21世纪是个信息化时代,信息化能够使企业发展更快的进入快车道。人力资源信息化主要是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源的工作进行管理,让员工和企业结合成一体。一切活动基本上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避过邮箱,邮件就可以对公司的信息进行了解。信息化把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受益匪浅。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体制已经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并成为了企业在新时代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平台。这种科学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现在的状况,还可以有助于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成功。

  (三)深化奖惩制度,企业职业化经营

  业绩评价在企业中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也是不容忽略的。一个合理的业绩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向理性化的突破口,更是进行薪酬分配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内容。“多劳多得”的制度也不是不可取的,有效的薪酬对员工是具有一定诱惑力的。建立一个员工业绩评价系统,主要收集、分析及评价员工在工作上的表现和最终的劳动成果,加上一定的考核制度,对其进行奖励和惩戒。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系统的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心,根据每个员工进行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不徇私。(四)基于BPM的管理体系核心(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英文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简称BPM),建立一个清晰的流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企业都少不了三个流程:流程策略、流程设计的优化、流程的控制与操作,拥有这三个程序的企业必定拥有一套完整的、全面的流程体系。拥有了完整的流程体系,企业的结构就不怕一片混乱了。(五)根据企业需要构建项目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不同主体间的信息、也为业主们提供了监控管理平台。其实也就是一个协同系统统CSCW和流程管理系统BPMS,强调传统的数据功能集成等。有了这一系列的平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就能即快又好的发展。流域开发性人力资源以建立水电企业流域开发管理模式做基础、整合四面八方的资源、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建设生态最优化企业环境。

  三、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是现带企业管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再是以前只依靠一份红头文件管理了。企业就是要靠宏观经济和市场竞争束缚着,否则为所欲为出现,企业就玩完了。企业应该持有科学的理念和探索建设研究的精神,切合实际的制定公司发展方案,建立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早日走向国际化。

管理会计论文8

  【摘 要】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有效公司治理的主要表现,阐述了公司治理中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实现公司治理和管理会计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公司治理;管理会计

  为了进一步推进公司治理中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应当十分注重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管理制度的创新及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内在性质。为此,要对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公司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

  一、有效公司治理的主要表现

  一是有效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公司治理当中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激励出资人,如何约束经理人员,让其能够尽可能地认真经营,从而实现其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健全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从而增加管理所具有的透明度,实现控制代理成本与防止内部人控制之目的。

  二是要完善企业CEO与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CEO与执行董事的报酬怎样才能与公司绩效相匹配,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这是公司制度建设受到高度瞩目的重要课题。一般人都会觉得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当以会计盈余作为基础,而长期激励则是以市场价值作为基础。因此,会计盈余计量自然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三是提高公司董事会的有效性,以推进其自身股东责任的实现。在公司治理的实务当中,董事会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真正实现对股东负责的目标,保障公司目标的全面实现,董事会成员一定要全力推动企业的全面成功,并努力成为积极参与者与重要决策的制定者,而这种参与在较大程度上需要有效会计信息。

  二、公司治理中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公司治理中的管理会计主要有如下作用:一是能够提高董事会的有效性及提高股东责任的履行率在公司治理的实际事务当中董事会成员一定能推动公司的全面成功,从而成为积极参与者与各项重要决策的制定者,而这类参与在极大程度上依靠有效管理会计信息。二是能够促进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履行。依据企业契约理论,企业系全部利益主体多缔结的契约,因而公司的奋斗目标不应当只是限制在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还应当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三是有助于对董事会与监事会进行业绩评价。对董事会与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主要是对其自身活动具有有效性的评价,而不是用来判断企业业务决策的有效性,所以这种评估并不是以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作为出发点的,而是立足于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开展评估。

  三、实现公司治理和管理会计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传统意义上的责任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具备了以分权管理为前提条件,以责任中心为主要内容,运用会计信息以反映经济责任和建立以激励机制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其主要内容是对企业内部的各责任单位所承担的责任作出控制、考核和评价,包括建立责任中心、制订责任预算、设立追踪系统、开展反馈控制等等。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股东把资本的控制权与决策权均交给了企业董事会,而董事会又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了下面的经理层,经理层则又将一部分经营管理权交给了分公司或者事业部,这一层层委托的代理关系不仅意味着对权利进行的分割,而且还意味着对经营管理责任进行的分解。为准确评价各个层次经营责任是否得到了合理履行,就一定要对各个层次的经营业绩作出公正而准确的计量。

  一是对责任中心进行扩展。扩展之后,责任中心的最高层次不再是各个分公司或者事业部,而是继续向上扩展到了经理层、董事会及股东。责任中心是一个权责利进行有效结合的内部单位,传统意义上的责任中心主要可以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及投资中心,这一分类标准是以各责任中心能够控制的权限为标准的。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股东、董事会及经理层等都是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心,而股东、董事会及经理层的可控权利则是各不相同的,绝对不能简单地依据成本中心、利润中心与投资中心等类型作出分类。之所以把股东单独作为一个责任层次,最重要的是为了约束企业控股股东的`行为。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最高权利机关,是一种决策的中心,而经理层则是执行具体进行经营管理的机构,可以说是一个经营中心,对其考核的指标也应需要依据可控性的原则开展设计。

  二是责任预算的扩展与报酬计划的落实。责任预算作为是责任考核执行的标准,而报酬计划则是对考核结果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责任考核作为责任会计的活的灵魂,应当加强责任考核,一定要预先明确考核的标准与奖惩的标准,所以可以看出责任预算和计划的重要意义。传统意义上的责任会计预算主要是按照公司的全面预算作出分解和编制的。那么,和公司治理适应的责任预算要怎样进行制定呢?为此,一定要确定公司治理的总目标到底是什么。股东至上治理模式主要是以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只考虑为股东利益服务,而共同利益治理模式则是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坚持为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服务。在两种各不相同的治理模式之下,因为公司治理的总体目标有所不同,所以责任预算的总体目标也就不尽相同,故而计量的具体指标也会存在差异。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公司治理和管理会计相互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动关系。公司内部治理的加强与外部治理的合理化导致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巨大需求。公司治理中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促使企业财务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对管理会计进行完善和创新,而管理会计的持续更新与变化,十分有利于健全完善公司治理,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和互相制约的系统。开展公司治理不能仅仅考虑到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那部分信息,还应当着重考虑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相应信息。唯有将以上两者相互结合起来,才会有利于公司治理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淑琨.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颜敏.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研究[J].经济经纬,2002

管理会计论文9

  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受到国家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得到了政府的肯定。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描绘出我国大、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5年的发展规划图,并提出大、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合理布局和战略定位,同时指出政府会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注册会计师行业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各大、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抓住机遇,找准自身在行业中的位置,以政府提出的行业发展规划为蓝本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战略目标,做好以提升自身资源和能力为核心的战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资源与能力的战略管理理论主要思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方面以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为重点的企业能力理论产生。1982年,史蒂芬·里普曼(Stephen Lippman)和理查德·罗曼尔特(Richard Rumelt)指出,如果企业无法有效模仿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业之间具有的效率差异状态将永远持续下去。随后企业能力理论逐步演化成两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两个学派之间虽然在研究侧重点和研究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两学派间主要的战略管理思想具有共同之处:(1)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由于相互竞争的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不同的,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是异质的。(2)企业间存在效率差异并且有的企业存在持续竞争优势。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组织能力在本质上存在差异。因此,有些企业可以依靠特殊的资源和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从而建立和维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积累和利用这种具有差异性的资源和组织能力来开拓市场是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3)公司资源和组织能力最终决定公司的企业边界。即,公司经营的纵深程度和横向多角化程度是由公司的能力和资源来决定的。

  基于资源与能力的战略管理理论强调企业要在其所处行业中维持竞争优势,并能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需要拥有异质的特殊的资源和能力,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应该放在特殊资源和能力的培育、维持和利用上。

  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简称“四大”)

  具有的核心资源与能力在各行业中的顶级公司凭借着有价值性的、稀缺性的以及不可复制性的资源和能力在其所处行业中保持着强劲的竞争优势。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中,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而其竞争优势是夯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集聚的核心资源与能力上。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资源与能力主要包括:(1)品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以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精心经营为社会大众所认可,创造出广为人知的世界品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在业内即是“专业、高品质”的象征,人们愿意支付比给其他会计事务所更多的费用来获取“四大”的服务“,四大”也因其品牌在市场上吸引着更多的世界各地的客户。(2)事务所规模。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全球各地150多个国家设立了分所,事务所规模庞大。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规模为例“,四大”进入中国市场将近20年时间,如以事务所的业务收入作为事务所规模的衡量指标“,四大”20xx年在中国的收入91.3亿元,占全行业(共68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含分所))总收入的32.28%,总收入最高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其金额不到“四大”中总收入最低所的50%“。四大”的大规模产生的经济效应使得事务所的单位业务成本减低,以此为事务所带来更多的价值。(3)企业文化。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拥有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这些企业文化全球一致且共享,在全球员工中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追求卓越、团队合作和领导力”构成了普华永道的价值观;德勤以“恪守诚信、卓越价值、同心协力和融贯东西”为价值观;毕马威的价值观是“追求最高个人和职业操守水平的文化和承诺”“;诚信、尊重、团队精神;活力、热诚、敢为人先;进行适当的工作,从而建立良好工作关系”是安永的价值观。

  “四大”的企业文化凝聚着全球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取向,指导和规范员工的行动和行为,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

  (4)人力。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每家都有10万多的员工,员工是事务所最重要的资源。而员工的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是确保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四大”的员工具有多样的学科背景,入职前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能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服务。“四大”为其员工设计了分阶段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系统而全面的培训课程,每年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进行员工的培训,帮助员工提升服务能力。另外“,四大”的业绩考核及升迁制度,为员工提供了实现其价值的`通道,从而保持着员工合理的流动性。(5)网络。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有强大的管理网络和服务网络“,四大”中的各个部门通过管理网络连接成一体,员工的工作和各种信息经管理网络传递和汇总,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全球连通的服务网络,使其能够轻松地为跨国公司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6)研发能力。技术专利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护作用是有限的,只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足以保护企业的竞争优势。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独立的研发团队,对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政策问题,审计程序和方法的改进,风险和质量控制程序,经济及各行业发展等进行持续不断地研究。这些研发不仅有利于事务所提升服务能力,控制经营风险,而且能够参与一些行业政策和规则的制定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使其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能保持长久的技术领先地位。

  三、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基于资源与能力的战略管理我国从1981年在上海成立新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以来,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走过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跟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断壮大。但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由于“四大”长期内部积累形成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具有历史与路径依赖性而不容易被模仿,因此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要想赶上“四大”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如何根据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规划,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形成核心资源与能力优势成为其战略管理的核心。

  其一,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基于资源与能力的战略管理。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20xx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除“四大”外,20xx年我国本土会计事务所收入超过亿元的共有30家,这30家会计师事务所可归为我国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重点扶持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跨国经营并提供综合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因此,我国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战略管理中应当着重培育能够使其实现跨国经营的核心资源与能力。(1)国外服务资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要走出国门到国外市场中去提供服务,首先要具备国外政府或行业机构认可的服务资质,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拥有国外执业资格的人员,获取这一资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鼓励本所员工积极获取国外执业资格;二是吸引并聘用已具有国外执业资格的人员。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对国外执业资格这一资源的需求量应与本所的战略规划相适应。另外,吸引具有国外执业资格的人员不限于只在本国人才市场进行寻找,还可以利用国外人才市场猎取。(2)跨国网络。跟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设立服务机构一样,我国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触角也要逐步伸入国际市场,在国外设立服务机构,形成跨国的服务网络。目前我国有14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境外设立了20家分支机构,这一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我国跨国公司和有境外项目公司的境外专业服务需求。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跨国网络的路线要追随我国企业向外扩张和经营的路线。

  一方面,我国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品牌知名度较弱,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客户资源不容易,我国的跨国公司和有意图“走出去”的企业就成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国外服务机构最主要的客户资源,所以我国的企业走到哪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就开设到哪儿,遵循这一路线在国外开设新的服务机构才有市场基础。另一方面,基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政府希望境外上市企业,金融、能源、通信企业以及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骨干国有企业,优先选择我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相关服务,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要与我国企业的发展相配合。(3)企业文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要担当起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企业责任,要有体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企业文化作支撑。政府已提倡积极培育人合、事合、心合、志合的合伙文化,以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的行为,同时以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要将企业文化作为能给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资源来看待,有意识地系统建设企业文化,舍得投入时间、人力和财力进行文化建设。(4)管理平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扩展得越大,越需要打造一体化管理平台,做到总所与分所之间、国内所和国外所之间在人事、财务、业务、技术标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实质性统一。国外分所常是独立的法人,但却使用同样的品牌,通过管理平台形成实质性统一,是保证执业质量、维护品牌形象的必要条件。统一化的管理平台还便于国内外各分所之间的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共享。

  其二,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基于资源与能力的战略管理。在全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排名前21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除了“四大”和收入超过亿元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都可归为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中对中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目标定为:积极促进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健康发展,努力形成200家左右能够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及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服务、管理规范的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中型会计事务所在所处地区已拥较为稳定的市场和收入,要想稳步发展和保持或增强自身的竞争势向上游迈进,所拥有的核心资源和能力也要更上一层楼。(1)证期货资格。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不断会有满足上市条件的公司望能够上市融资。IPO审计和上市公司的年审收费一般高于非上公司的审计收费,中型会计师事务所要能够获取此类高收入业务必须具备证券期货资格。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中,具备证券货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有58家,不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总数1%,而且由于事务所之间的强强联合,具备证券期货资格的会计事务所还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证券期货资格已成为业内稀缺且有价值的资源。中型会计师事务所要进入上市公司审计市场,一方可通过自身的发展在规模等方面达到取得证券期货资格的各项定指标要求而自行申请;另一方面寻找合适的具备证券期货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发展。(2)国内服务网络。以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在的实力在国外设立分所可能性很小。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应着重破地区的发展限制,适度在国内增加服务网络。新增服务网络主应以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基础进行设立,以使型会计师事务所在现有主要客户中形成特殊的竞争优势,稳定客资源的同时开拓新的服务地域。(3)新业务新技术。应对反倾销,育、新闻出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出台境保护政策,司法体制改革等都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各种专业服支持。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以开拓新业务作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断发展的突破口,重点是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选择几个新业务开新的业务技术。新业务同一般企业的报表审计、内部控制设计等统业务在服务对象、目的和要求等方面都存在着区别,中型会计事务所针对所选择的新业务要积极开发新的业务流程、业务操作质量控制程序、风险控制体系等,以形成在新业务领域的技术资优势而取得竞争中的有利地位。(4)管理能力。中型会计师事务所由小变中再变大的过程中,业务收入、客户数量、员工数目、服务域等不断增长,简单的管理方式不再适应事务所规模的扩大,事所的管理能力必须随之进行提升。中型会计师事务所要通过建立效的财务管理、客户管理、员工管理和业务管理系统,把所掌握的源进行合理的组合和配置,构成事务所的核心和特殊能力,并将种能力充分发挥才能持续发展。

  其三,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基于资源与能力的战略管理。小型计师事务所在数量上占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总数的97%,但其收入占行业总收入23.7%。典型的数量庞大而收入能力偏低。《关于加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中对小型会计事务所的发定位是:突出服务特色,重在做精做专。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忙于在额小、竞争者众多的市场中“挖食”,一部分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甚无任何战略管理的意识。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要存续下去,在其所层次的市场中打造核心资源和能力是必行之路。(1)小企业服务术。小企业是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客户群,小企业的会计制和其经营特点同大中型企业有很大的差别,小企业经营项目一般较单一,经营活动不复杂,业务量相对较小,因此其会计核算和内控制也相对简单。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为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收不高,要维持合理的业务利润不易。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小业的特点精心设计简化的而又能保证服务质量的业务程序和工模板,归纳小企业的风险点执行重点控制,以此在提高服务效率同时扩大一些利润空间。另外,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要紧盯客户的展趋势,尽可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2)农村市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农村经济新一轮的发展,也为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了新的市场。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以此为契机积极走下去,到农村去发展客户资源,利用现有的专业服务技术和灵活的工作形式,与村委会取得合作联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账务处理、项目融资、税收申报等现实问题,提供各种特色服务,形成在农村市场中的规模效应。(3)事务所联盟。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其办公场地小,员工少,组织结构简单而使其服务成本相对较低,这本应是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但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各自为政,压价竞争状况的存在,使其利润被蚕食,导致发展的恶性循环。实力相当的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与其相互挤压服务价格,不如形成事务所联盟,维护在市场中合理的收费和利润空间,提升整体的议价能力,保证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解读》,《会计研究》20xx年第10期。

  [2]叶韶勋:《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会计公司的差距》,《中国注册会计师》20xx年第7期。

  [3]许可、徐二明:《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经济管理·新管理》20xx年第2期。

管理会计论文10

  0.引言

  合同是联系工程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纽带,通过合同的具体内容分配实施项目活动整个过程中发包方和承包方要承担的不确定性风险;合同旨在促进双方专业化生产活动的协作和经济方面的联合。一个真正有效率的合同能紧密联系合同双方,通过合同条款的设置充分激励承包方,使得双方组成拥有一致目标的合作团体。在工程建设项目领域,合同模式多种多样。

  1.现行的工程建设项目合同模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印发的GF—20xx—020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的合同价款与调整部分,将合同模式按计价模式分为三种类型。

  1.1固定价格合同

  固定价格合同(FixedPriceContracts),顾名思义指的是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工程建设项目价款(单价或总价)不再调整的合同。合同价款包含的风险范围、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以及风险范围以外的合同价款的调整方法均需在合同的专用条款中列明。

  1.2可调价格合同

  可调价格合同(FixedPriceContracts)是指合同价款(单价或总价)可按照双方的约定进行相应的调整。双方商定的调整方法需在合同的专用条款内列明。调整方法一般针对国家政策、市场行情等潜在变化因素而制定,换言之,在要达到目标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合同价格是随着施工活动的进行相对自由变动的。因此,通货膨胀等不可预见因素的风险由发包方承担,对承包方而言,其风险相对较小,但对发包方而言,突破投资的风险就增大了,不利于其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1.3成本加酬金合同

  成本加酬金合同(CostPlusFeeContracts)也称“CPF合同”成本补偿合同,指的是合同价款由成本和酬金两个部分构成。成本的构成和酬金的计算方法需在合同的专用条款内列明,也即最终的合同价格将按照项目的实际成本再加上一定的酬金进行计算。

  从理论上讲,这种合同模式可针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灵活变化,合理应用的话可实现良好的激励作用,是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的必然走势m。然而在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这种合同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一般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内容及其技术经济指标尚未完全确定而又急于上马,或是完全崭新,或是施工风险很大的工程建设项目采用这种合同。

  2.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在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成本加酬金合同,是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的一种常用类型。成本加酬金合同不仅规定了合同双方的责任、义务,而且决定了利益、风险的分配和激励的效果。

  2.1显现的优势

  对发包方而言,采用成本加酬金合同可以灵活设置施工分段,边设计边施工,并非要等到施工图样全部完成后才进行招标和施工,达到了缩短工期的目的,使得项目早日投入使用,缩短项目的周期,减小企业的资金压力。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分段建设模式可以避免因开工不及时而带来的额外经济损失,或避免项目因错过施工期而造成后续问题不断。

  同时,通过合理的激励条款设计可以缓和承包方的对立态度,使其和发包方拥有一致的项目目标,对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变更或不可预见的问题等状况保持积极的反应态度,可以通过承包方的施工技术专家来指正设计的错误,完善设计的不足之处。采用此种合同模式,发包方可按照自身实力和需要,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介入度进行优化选择H。

  2.2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优势明显,方式灵活多样,应用得当,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然而实际上,该合同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如承包方的`现场施工人员成本管理力度弱、成本意识缺失、材料浪费等。下面结合成本加酬金合同的特征,从三个方面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般情况下,成本加酬金合同的合同价款是在实际项目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结算的,一般为实际项目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酬金。换言之,承包方的酬金是随着项目成本的增长而增长的。在这种状况下,承包方的成本管理动力不足,相反可能会诱发承包方刻意提高项目成本来获取更多的酬金,降低整个项目的效率,损害发包方的权益。

  (2)由于合同条款设计问题造成后期不确定性大,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没有一致的项目目标。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建设模式,当设计未完成时,自然无法准确描述项目的内容、计划工期、工程量等,继而难以合理确定项目的施工计划,发包方承担最大的风险。与其他合同模式相比,成本加酬金合同使发包方的专用性投资受制于承包方?,权利和义务不均衡,需要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充分相互信任,这也是该合同模式现多为综合一体化企业采用,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3)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发包方不可能完全获知和度量承包方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效果,所以尽管发包方可按照自身实力和需要,对项目的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介入进行优化选择,但由于客观原因效果不尽如人意。

  3.对发包方成本管理的建议和意见

  3.1成本管理一全过程动态管理

  针对上述承包方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甚至刻意提高项目成本、项目不确定性大、承发包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充分利用发包方在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下占主导位置的优势,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己方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介入和管理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从而达到己方的成本管理目标。基于优化选择对项目的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介入度,从项目阶段化、项目信息沟通、项目实施环境以及项目成本的风险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3.1.1全过程分阶段成本管理

  在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下,发包方可采用设置施工分段,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来缩短项目周期,减小资金压力,但同时项目的不确定性增大,成本控制难度加大。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降低项目成本风险,发包方应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采用全过程分阶段成本管理。

  (1)工程设计阶段。此阶段的成本管理是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a。把重点放在建设前期的设计阶段上,强调设计是项目建设阶段技术龙头的地位,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项目造价,有利于项目造价和设计变更的技术控制。设计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要积极通过优化设计、优化施工方案,提高项目质量、缩短工期、节约项目成本。

  (2)开工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成本管理目标,这是项目成本管理的最主要阶段&]。成本标准的不完善是造成企业成本管理失败的重要原因。因项目具有唯一性,成本管理目标的确定不能简单化°8。成本核算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到合同签订的内容、方式、价款等,继而影响合同效用的发挥,最终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运行效率。明确项目成本管理目标要从预算分部分项的确定、单项成分的精细分析、各项单价确认方式的界定等方面入手。大型企业内部要有自己的定额和消耗量指标体系和系统,并及时补充更新。

  (3)施工阶段。对整个施工过程采用动态控制,以项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成本计划等为依据,严格控制每一项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分包工程费及其他费用的支出等,检查施工现场的实际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进行成本分析和计划的动态调整。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阶段,持续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在项目成本的实际形成过程中,它是以事先制订的成本计划为依据,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进行计量、控制、监督和调整,从而达成原定成本计划目标的一种成本管理行为°9。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下的项目施工阶段成本分析见图1。

  (4)竣工后成本考评阶段。在竣工结算的基础上进行最后的成本控制分析,全过程梳理项目实际成本开支,与计划成本控制目标对比,客观综合评价在该合同模式下的项目成本管理的最终效果,分析成功和失败之处,挖掘出潜力点和改进点,为今后项目打下良好基础,实现成本管理的良性循环。

  3.1.2完善信息沟通系统,实现动态控制

  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对改进建筑行业的业务流程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尤其是在管理领域M。信息流统一整个项目的工作流、物流和资金流,覆盖整个项目组织和各个管理职能,使得项目内外部与环境动态地融合在一起。信息沟通系统通过项目文件、报告、报表等形式呈现,反映了整个项目的实施情况,包括项目形象、进度、成本、质量等以及各类决策、指令、计划等信息,控制和协调着项目的进行。E.A.Stallworth指出,成本控制不光要考虑风险因素、成本因素、质量因素之间的关系,还要把他们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的变化和变化幅度纳入其中,这样更有利于项目的成本管理11,而实现这些的基础就是信息沟通系统。

  在信息有效性、及时性和控制有效性的基础上,成本管理才能实现对项目全过程动态的掌握,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针对项目实际实施情况进行及时恰当的调整,从而有效控制项目实施的中间环节,令其结果达到或接近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

  3.1.3确保良好的项目实施环境

  任何一个项目都是存在于某_特定的物质、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M。项目规模、地点、资源需要、参与者的偏好、文化差异等独一无二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因素等方面。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要充分利用环境条件,重视环境的影响,尽力避免在实施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从而减少实施费用,促成项目^成^功。

  3.1.4加强项目成本的风险分析

  影响项目成本的风险因素是各种各样的,需要被估算的不仅仅局限于成本本身,还要对成本估算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估算。在这类合同中发包方需承担项目实际发生的一切费用,因此也就承担了项目的全部风险&4,这就更要求发包方要加强成本管理的风险意识。

  3.2重中之重:引进激励机制

  3.2.1引进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工程建设项目是一次性的复杂活动,在各种外在、内在因素的影响下进行,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合同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成本加酬金合同即便采用标准合同也存在缺陷,具有不完备性。为了达到提高项目质量、合理降低成本或者缩短项目工期的目标,在成本加酬金合同中引进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一份带有激励性质的合同能诱使项目承包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他最有利的行动。

  3.2.2成本加酬金合同的激励原理

  从理论角度来讲,由于成本加酬金合同的激励机制与项目成本控制系统的结合最为紧密,承包方可以分享成本的结余并分担成本超支的风险。成本加酬金合同通过为签约双方提供较合理的风险分配模式,其激励效果应该是最为显著的。

  从基于收益最大化的成本加酬金合同的设计模型a7]中可以看出,发包方以合同条款设置的形式给承包方一个激励强度剌激,承包方在收到该激励强度剌激后,在自身资源和能力范围内,安排施工作业计划并实施,同时对实施活动的过程进行动态控制,最终达到最大化自身收益的目的;发包方的激励强度和承包方的努力程度是紧密相关的,该努力程度直接影响到承包方的项目成本,继而影响发包方的成本管理;作为合同甲方的发包方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上,可以通过有效的合同设计来实现对承包方的调控,进而诱使其努力程度提高,达到发包方的目标要求,同时承包方的活动也会影响发包方的权益,双方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该模型的均衡状态就是合同双方都达到各自的目的,实现各自的收益,即双蠃状态。

  关于最优激励度的问题,当项目活动好或坏的结果对承包方切身利益影响越大时,承包方受到的激励强度越大;而项目活动好或坏的结果影响越小时,承包方受到的激励强度越小。在讨论工程建设项目时,可以把利润的增加额视为建设期的缩短给委托人带来的效益。当承包方的努力程度提高,工期缩短显著时,承包方会受到较大的激励。最优激励强度与外界环境影响方差负相关。当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时,项目的风险变大,难以测度承包方的努力水平所带来的结果,较低的激励强度较适合;当风险较小时,委托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清努力程度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个较大的激励强度来激励承包方。承包方额外的努力伴随着个人成本的大幅上升,在此情形下的收益不应该依附于产出水平,较弱的激励强度是适合的。

  3.2.3设计激励机制的方法

  一份有效率的合同应包含一个对发包方和承包方均有效的双向激励机制。在成本加酬金这种计价模式的合同中,激励机制应着重于合理分配成本控制所带来的收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合同的效率。

  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视项目个性而定的,不同激励形式对发包方和承包方产生的效用不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对双方所拥有的有限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效用扩大化甚至最大化的目的。成本加酬金合同有许多衍生种类,不同的衍生种类,发包方和承包方承受的风险不同,见图2。

  最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合同双方存在合理的共享分数(SharingFractions)。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比如在固定酬金的成本加酬金合同中,规定承包方最终获取的酬金与项目成本无关,这样虽能避免承包方刻意提高项目成本的情况出现,但也降低了给承包方的激励强度剌激,使得承包方的成本控制动力不足。要减轻或消除该合同模式的效率劣势可通过一些额外的合同条款设置来实现,比如在合同中明确设定项目最高成本,灵活细化定值酬金或比例酬金等酬金抽取模式。MartinP.Loeb等指出采用没有最高限额的成本加酬金合同,承包方不会提供相应的生产努力M。若项目的实际成本高于事先约定的最高限额,则酬金不予增加;若项目的实际成本低于事先约定的最高限额,则承包方除了获取原定成本目标下的酬金,还可以获取因成本节约而带来的奖励酬金。鉴于成本加酬金合同不确定性高,合同价款较高,发包方应向承包方提供尽量详细的项目设计信息,才可以要求承包方进行最高成本报价。

  发包方要从项目的整体出发,明确激励的范围,指导承包方努力的范围、程度,确定激励的方式,量化激励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并严格落实,激励与惩罚并用,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提高承包方的努力程度,从而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4.结语

  发包方在采用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时,一方面强调项目成本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在合同中引进有效的激励机制,可充分发挥该合同模式的机动灵活、激励效果明显的优势,保证承发包双方项目目标的一致性,最终达到项目工期优化、质量提高、成本管理有效等目标。

管理会计论文11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论文提纲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序号论文各阶段内容时间节点

  12008.9.10选题

  22008.10.5确定论文题目

  32008.10.10开始写开题报告

  42008.11.1开始写论文初稿

  52009.2.28完成论文初稿

  62009.3.30论文定稿

  72009.5.15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2]伍柏麟。中国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xx年第9期。

  [4]马学然。树立资金管理的三个理念。[M],《经济师》,20xx年第1期。

  [5]赵东方。集团结算中心结算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xx年第19期。

  [6]任勇。财务结算中心: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的有效方式。[J],《财会通讯》(综合版),20xx年第13期。

  [7]于增彪、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J],《会计研究》,20xx年第8期。

  [8]张芳。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J],《上海会计》,20xx年第4期。

  [9]陆正飞。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财会通讯》,20xx年第9期。

管理会计论文12

  一、企业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具体作用

  (一)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人力资源所需要的信息

  企业在不断发展与壮大的同时,其人员编制也随之扩充,但随着人员编制扩充而来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就很有必要借助人才资源会计为管理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以此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为投资者以及债权人提供正确的、科学的信息

  通过传统的会计报表将信息反映给投资者以及债权人,但是其中的信息并不包括人力资源信息,仅仅提到了财务资源、物资资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果将人力资源成本列入当期损益中,并且将投入的人力资源列入资产中,则便于投资者以及债权人全面了解企业的资产、损益以及财务变动情况。

  (三)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通过建立起合理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能够为企业投资以及开发人力资本工作提供一定的额保障。此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不断激发员工的热情,提高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效率,以此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给企业提供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

  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而企业履行该项职责的突出表现就在于提供就业机会,吸纳社会劳动力。企业在完成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会计,获得相关信息。

  (五)人力资源会计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具体作用

  人力资源优化的配置,是指将每一位员工安置在合理的岗位上,并促使个人优势能在岗位工作中得以发挥。人力资源会计通过货币单位描绘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可以为企业确认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分析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经济效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可靠依据,帮企业领导有效解决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问题,解决人力资源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设置专门的研究机构

  企业在借助人力资源会计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研究机构,无法对人力资源进行准确计量。在缺乏专门研究机构的情况下,企业不能从中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使得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出来,导致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尚且处于发展阶段。

  (二)未划分清楚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

  在确定人力资源产权归属问题的时候,由于没有对人力资源进行准确的确认、计量与报告,致使在划分人力资源产权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企业在开展日常管理活动过程中,在管理者未划分清楚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的情形下,不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

  (三)人力资源核算不准确

  从企业实际管理工作过程来看,人力资源核算过程仍存在不确定性,这就造成人力资源核算未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现象。企业在核算人力资源过程中,未按照员工实际劳动来进行收益的划分,直接打击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措施

  (一)成立人力资源问题专门研究机构

  从理论方面出发,充分结合实践活动来积累丰富的经验,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理论体系。

  (1)组织专业小组,该小组中包括著名会计学者、经验丰富的会计实务工作者,研究以及总结各个时期人力资源会计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人力资源会计工作人员顺利完成任务。

  (2)以书面的报告形式将研究成果通过各种媒体显示出来,确保人力资源会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建立专门的网站,专门研究目前人力资源会计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要从正确的原则以及正确的方向出发,确保人力资源会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4)定期组织人力资源研讨会以及报告会,邀请社会上知名的人员参加会议,推动人力资源会计工作的发展。

  (二)明确界定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

  人力资源确认、计量、核算以及报告的前提是指人力资源产权的界定,而人力资源产权界定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人力资源会计的对象是指组织活动中所拥有以及控制的人力资源,以及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人力资源会计的对象。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团队性以及知识运用的综合性是知识创新的最大特点,因此界定人力资源产权归属问题与界定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个人取得知识产权,那么知识产权以及人力资源产权都属于个人享有,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如果知识创新是经济组织集体作用的结果,那么知识产权属于集体享有。但从本质上来讲,人力资源的产权仍然属于个人。知识产权与人力资源产权具有同一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人力资源会计的时候,要合理界定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问题。

  (三)准确核算人力资源权益

  人力资源会计成本的核心内容是指反映、核算以及报告人力资源权益。人力资源权益中的“权”就是指人力资源的产权;而其中的“益”是指人力资源过程中所取得的报酬,可以将这两者充分结合起来进行知识创新。反映、核算、报告人力资源权益是人力资源会计中的核心内容:其一,为了明确劳动者的权益,就要签订各种劳动合同;其二,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产权价值补偿薪金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该制度。总结:人力资源会计是一个新兴的会计学分支学科,现阶段会计学者将目光转向探讨以及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要不断充实这部分的知识。而对于企业而言,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将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管理会计论文13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T·亨格瑞等著,潘飞等译,《管理会计(第14版)(翻译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2.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著,哈佛商学院案例教程《高级管理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于增彪主编,《管理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xx年

  4.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编审委员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年

  5.托马斯·约翰逊等著,《管理会计兴衰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年

  6.塔克著,《经营保本与利润决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2

  7.孙茂竹著,《管理会计的理论思考与架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

  8.欧阳清著,《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9.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

  10.康H.陈等著,成本管理译丛《成本管理—战略与概论》,华夏出版社,20xx

管理会计论文14

  1当前我国供销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供销企业缺乏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

  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制度是企业管理会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虽然供销企业已经在我国存在很长时间,但是国内目前还没有针对供销企业建立统一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制度。缺乏统一的管理会计工作规范,各个地区的供销企业各自为政,管理会计工作的要求和规范不一致,管理会计工作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而会计信息的不一致不利于全国供销企业工作的开展,同时也难以实现全国经济信息的沟通。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再加上监督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使得管理会计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有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这些制度上的漏洞谋取自身的利益,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因此管理会计制度的缺失,不仅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供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不利影响。

  1.2供销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低

  管理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是实施供销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主体,是影响管理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供销企业大都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单位领导不重视管理会计工作质量,所以就对管理会计公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求较低。很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进入门槛低,缺少系统全面的财务知识的学习,没有足够了解和理解财务基础知识,在实际的工作中难以用正确的会计理论作指导,他们工作之后不能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来妥善处理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事务,导致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出现漏洞和问题,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企业整体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供销企业也不重视对管理会计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学习和掌握当前管理会计工作的技术和方法,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3供销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监督机制不完善

  管理会计工作监督机制是定期和不定期地对供销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状况进行检查监督,以保障管理会计工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顺利进行。而目前我国对于供销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监督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相关部门与财务管理岗位没有完全隔离,内控制度运行的效率低下,没有实现对供销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有效地监督,管理会计工作不仅混乱无序,同时也难以发现管理会计工作中的问题,或者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采取措施彻底地解决问题,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得供销企业资产管理效率低,不仅造成资产的浪费,账实不符,同时还可能带来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供销企业的发展。

  2加强供销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建议

  针对供销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参照20xx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2.1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

  供销企业需要在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供销企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目前的发展状况,整合科研院校和企业的资源,加强对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首先,整合科研院校的优势资源,鼓励创新,支持和促进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同时,加大科研投入,总结提炼管理会计实务经验、研究管理会计课程和案例、不断推广和学习最新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最新技术,增强管理会计工作的理论基础,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

  2.2推进管理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我国目前缺乏针对供销企业统一的管理会计制度,应当根据供销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加快建立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①在研究管理会计课题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推动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②建立管理会计专家咨询机制,为企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立和应用等提供专业的咨询。③鼓励单位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及时更新、总结、梳理管理会计实务中的经验,组织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为管理会计工作提供参考和示范。而对于供销企业,在其内部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一套管理会计制度规范,明确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责任,使得会计管理工作规范化。在完善管理会计制度的同时,还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管理会计制度的执行要与单位内部会计核算相关联,强化内部监督与控制,在不相容的岗位之间建立防火墙,按照会计制定的要求定期核对重大资产。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定期评价和改进现有的管理制度。

  2.3提高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低,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①将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纳入会计从业人员的培养工程,不仅鼓励他们学习管理会计知识,更要加强对他们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全面提高其专业素养。②推动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③提高供销企业管理会计岗位的进入门槛,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单位工作,进而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强化员工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规范操作,认真执行财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

  2.4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

  相关部门需要指导供销企业加快建立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为技术支撑,将管理会计工作与业务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①鼓励供销企业在进行企业整体的信息化规划时,考虑管理会计工作信息化的需求,从源头上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同时还要切实做好组织和人力保障,通过新建、改造或者整合现有信息系统等方式,推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本单位的有效应用和推广。②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信息技术优势及专业化分工,建立集团财务的共享服务中心,推进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促进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③实施措施,鼓励软件公司和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拓展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领域的业务和创新。

  3结论

  随着国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供销企业迫切需要规范管理会计工作,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更有效的高质量的信息,进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益。供销企业需要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改变,在利用其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引入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会计工作新方法和新手段,借鉴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经验,提高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作者:薛小琴 单位:如皋市供销合作总社

管理会计论文15

  一、加强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很多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高,因此,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拓展,并辅以法律法规的理论学习,能有效提升会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此外,企业的管理层需要综合考虑会计基础的各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位职员身上,并将其同绩效考评相结合,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现阶段,有关会计基础的管理制度并非欠缺,而是数量相当之多。但是,由于有关会计基础的管理制度数量过多,造成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缺乏应有的管理效果。会计基础是财务工作的基础内容,对于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会计基础管理的执行力度,强化管理手段的有效性。

  (三)实现岗位设置的科学化

  某些单位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在人员配备上总是不够充分。其实,会计基础工作大都是依靠管理者的重视以及部门之间的配合得以实现。因此,应当对岗位进行科学化的设置,并配备足够的专业化人才,从而强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效果。

  (四)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

  企业应当以会计管理的现实状况为基础,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将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加以完善。该项工作主要涉及到两个部门:基础管理部门和体制管理部门。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涵盖以下几方面:预算管控、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会计基础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会计纪律、绩效考核和审计监察等。综合来看,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助于促进会计基础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五)规范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评价流程

  会计基础管理效能的有效发挥,既能够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又能够促进会计基础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套系统化的会计基础管理评价流程。一方面,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标准,以高效性、系统性为原则,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将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有效的贯彻落实。此外,企业还要开展定期的制度学习活动,就员工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并且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的控制和管理力度就会计基础管理而言,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强化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会计的监管作用。因此,应及时找出会计基础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漏洞和弊端,并将其予以彻底、有效的解决,从而防止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形成损害。要做好这项工作,会计工作者应当身体力行,不断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坚决摒弃不当行为,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管作用。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会计基础管理是企业管理当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提升会计基础管理的水平是保证企业经营效益的必由之路。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加强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对策措施,希望能为从事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管理会计论文】相关文章:

会计论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视角02-27

行为会计论文08-07

基础会计论文11-03

2022会计论文12-02

预算会计论文05-23

会计论文的结构08-07

商业会计论文11-02

预算会计论文11-08

银行会计论文01-03

会计论文的现状与特点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