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谈社会主义倒牛奶现象
谈谈社会主义倒牛奶现象
作者:连磊
近期,随着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多地奶农杀牛倒奶新闻的不断报道,一个颠覆国人传统观念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曾经在初中政治课本中学到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倒牛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是资本主义无法避免的经济危机表现之一。这次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大面积倒牛奶事件,人民日报微信评论:"倒个牛奶,有必要和主义挂钩吗?"引发网友广泛"吐槽".笔者不想陷入"主义"之争的论战,只是循着这个有趣的现象收集了一些资料,发现与财政工作有关的内容值得思考。
此次倒奶现象产生的大背景是国际奶粉原料价格的暴跌,作为世界最大的产奶国新西兰,该地区奶粉出口到中国的价格约为每吨2000元人民币,而中国奶农自产奶品原料的价格约为每吨3500元人民币。差价如此巨大,国内奶制品公司当然不愿收购奶农们的鲜奶了,加之喂养奶牛的饲料价格走高,杀牛倒奶现象不可避免。
市场经济不会同情弱者、不相信"眼泪",市场规律只是客观存在的规律,顺者昌、逆者亡。抓住市场经济这条线索,我们来看看财政行为对于杀牛倒奶现象的产生有没有影响。财政部、农业部2007年印发《奶牛良种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各奶牛养殖大省纷纷跟进,制定相应的省级、市级、县级奶牛养殖补贴政策。一时间,农民买奶牛有补贴,规模性养殖有补贴,给奶牛上保险也有财政补贴等。
这些政策出发点是好的,鼓励农民通过发展经济养殖业发家致富,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是奶源"相对"过剩。中国从人均奶制品占有量来说还是"缺奶"的国家,但是国人对于饮用牛奶的传统还没有形成,牛奶不是餐桌上的必需品,很多家庭一罐奶粉能喝很长时间,另外奶粉是世界性商品,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在财政补贴政策的刺激下,短时期内各地农户纷纷买牛挤奶,容易造成"相对"过剩。二是不重视改进生产工艺。在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农户对改进生产工艺没有兴趣。工艺落后造成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品质得不到保证,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让很多育婴家庭都转向国外奶粉产品;另一方面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有的地方仍以散户养殖为主,三、五头奶牛外加人工挤奶就是一个生产点,生产成本高造成抵御价格风险的能力低。三是加剧了生态环境破坏。奶牛吃的草料只产于北方草场,本来北方的草原、草场沙漠化程度就已经很高了,财政补贴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农民养牛啃草,加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持续推高草料的价格。
由此可以看到,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也许能短期里给施政对象带来收益,但是干预过度会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这里提出几个解决思路供参考:一是利用这次市场规律--优胜劣汰的"显灵",淘汰奶品生产的落后产能,相信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导奶农们及生产资料过渡到其他产业中去。个人不赞成设定奶品最低收购价的主张,毕竟牛奶不是粮食,不是战略物质,设定最低收购价也许能缓解倒奶危机,但是无法改变落实产能的现状。二是建立农业信息化供求平台,财政各类补贴资金可以转向农业信息化平台的打造上,让供需方都能在网上实现对接,保证信息对称性,按需求让农户自主决定生产什么、产量多少。三是变补贴为贷款担保。今后农户想养殖奶牛致富,可以由财政提供担保资金,让农户贷款办现代化的规模型养殖场,最大限度激发奶农的生产积极性,在降低成本、提高品质上花心思、下功夫。
【谈谈社会主义倒牛奶现象】相关文章:
谈谈自己身边的学生流失现象08-02
谈谈师娘08-18
谈谈补课08-19
倒垃圾作文08-18
倒“福”的由来08-16
倒垃圾作文04-17
牛奶的作文02-27
谈谈美食作文08-04
谈谈对偶修辞08-26
谈谈提问的技巧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