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英语论文>中国人的礼仪之道可是一门大学问

中国人的礼仪之道可是一门大学问

时间:2022-08-08 12:51:00 英语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人的礼仪之道可是一门大学问

中国人说“不”的时候,未必就表示“不”;而中国人说“是”的时候,也并非就意味着“是”。当中国人客人在饭桌上说“吃饱了”的时候,你可千万别以为他真的酒足饭饱了……类似的情况不一而足。中国人的含蓄真令西方人常常摸不着头脑。现在,瑞士的一名语言心理学家写了专著,教西方人如何更好地与中国人交往。

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人?

中国人说“不”的时候,未必就表示“不”;而中国人说“是”的时候,也并非就意味着“是”。当中国人客人在饭桌上说“吃饱了”的时候,你可千万别以为他真的酒足饭饱了……如果你帮了中国人的忙儿,他没有响亮地说一声“谢谢!”,他也不一定就没有心存感激。

瑞士语言心理学家马格丽特.林博士在心理学专著『学习理解中国人』当中,为欧洲读者提供了一些参考。

两个中国人初次相识的对话如下:

甲:您贵姓?

乙:免贵,姓李。

甲:您尊姓大名?

乙:贱姓王。

这样一段极为普通的中国人的初次见面寒暄,在欧洲人听来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令人好笑。为什么别人的姓氏就那么尊贵,而自己的又那么卑贱呢?象上面这段对话,在欧洲的日常生活中是绝对找不到的。比如,两个德国人第一次见面,他们的对话应是这样的:

A:您叫什么名字?

B:我叫施密特。您呢?

A:我叫迈尔。

比起中国人来说,两个德国人的相互介绍要简单得多,没有地位高低和尊卑之分,只是直接客观的信息交流。

瑞士语言心理学家马格丽特.林博士在其心理学专著『学习理解中国人』中,从普通的日常对话入手,对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的交流方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林博士说:“我的这本书并不是教给人如何同中国人打交道,而是再现文化间的不同差别,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展现欧洲人和中国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产生的不同交流方式,哪些因素能够促成人们的相互理解,哪些更能引起误会。”

丰盛的“没有什么东西”

比如中国人讲究的客气和谦虚,在欧洲有时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林博士在书中引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女士邀请欧洲朋友来家里吃饭。她表示,家里没剩下什么东西,她只能以仅有的这点东西招待客人。而当欧洲朋友们听说这番话之后,他们纷纷表示,要请这位中国女士出去吃饭。这令她非常尴尬。当她把欧洲朋友们请到餐桌旁的时候,他们则为满桌的丰盛饭菜感到非常惊讶。”

中国人把谦虚当成礼貌,但这种不切实际的说法往往会被欧洲人当真。而当真相大白的时候,欧洲人对此大惑不解,为什么中国人偏偏要把“满桌丰盛的饭菜”说成是“没有什么东西来招待”呢?

与一名谦虚的中国女主人相比,一名德国家庭主妇便会对客人的赞许首先表示感谢,然后她会津津乐道地为客人介绍她的拿手菜。研究语言心理和语言交流的林博士分析说:

“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习惯于开门见山,不绕圈子,而这种直截了当对中国人来说便是不礼貌或鲁莽。中国人更喜欢从背景着手,再切入正题,以避免出现对立。重要的是尊重对方,尤其是要维护地位较高的一方的尊严,这甚至比事实本身还要重要。有时在我们看来是说谎,隐瞒了事实真相,而在亚洲却被认为是礼貌。”

争论与友谊

此外,中国人和欧洲人交流的目的和侧重点也不同。一群德国朋友聚会时,会因为某个政治问题而据理力争、刨根问底,但最后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因为争论归争论,友谊归友谊;但在中国朋友圈内,人们则尽量避免谈论颇具争议的问题,即使涉及棘手话题,讨论的结果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伤和气,求同存异,让友谊通过交流得以加深。

林博士说:“寻求和谐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每一种交流都以实现和谐为最终目标。中国人拥有许多交流的方式与策略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这对于欧洲人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因此许多欧洲人认为,中国人实现太难令人揣摩了。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交流信息和事实,而中国人在交流中则把双方的关系放在首要位置。”

客套话长篇累牍

林博士在书中引用了一名德语教师在中国的经历,来说明中国式交流的迂回与含蓄:“不时有中国学生或老师来到我的办公室,长时间详细地询问,我在中国是否待得习惯,是否想念我的父母,是否能够适应这里的饮食等等。最后,我往往不得不打断这一大堆的前缀,以回到他们真正想谈的正题上来。”

在中国式的交流中,揣摩言者的真正意图是听者的任务,而在在欧洲式的交流中,这两个角色恰恰颠倒过来。

林博士说:“中国人和欧洲人在交流中,言者和听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我们来说,言者是主要的,要对通过交流达到彼此间的理解负责,他必须表达清楚,在对方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他则必须进一步阐明。而中国人在交流时,听者要对达到彼此间的理解负责,他必须听出言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具有很强的领悟能力。而我们欧洲人在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中的暗示方面便没有足够的训练。”

马格丽特.林的『学习理解中国人』除了从心理学、文化比较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外,还旁征博引了大量生活中的实例,中国人与欧洲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在交往中出现的误解乃至笑话等等。欧洲读者拜读此书后,虽然不能标榜就此理解了中国人,但下回在中国客人饭桌前说不的时候,便不至于真的认为他已经酒足饭饱了。



 


【中国人的礼仪之道可是一门大学问】相关文章:

“系扣子”是一门学问作文05-05

可是怎么造句11-17

春节礼仪学问大全08-22

用尽管可是造句08-16

挑食可是不好习惯08-04

《剪枝的学问》08-15

怀疑与学问08-15

做人的学问08-17

鸡的学问08-24

《怀疑与学问》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