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多元化的创作争鸣纪录片论坛之四

多元化的创作争鸣纪录片论坛之四

时间:2023-02-23 21:14:49 新闻传媒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多元化的创作争鸣2003年纪录片论坛之四

 时间:2002年5月30日上午
地点: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交流中心C405室
2002年纪录片论坛研讨会进入第四天,主题是“中国纪录片多元化的创作争鸣”,由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高晓虹主持。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纪录片的风尚和时尚不一样,不是赶时髦,是一种大的潮流,是一种艺术的走向,或者是一种大趋势。这个大趋势,必须放在全球化的空间里认识。
纪录片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空间,不可能虚拟真实,是不能造假的。在海外,纪录片空间可能在新世纪会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人文亮点,而且市场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只有在纪录片空间里,我们才能找到人对自身的一种思考,人对历史的思考,它自身的生存状态,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考。
我们的纪录片里,和世界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的纪录片在90年代一直在历史层面和人文层面推进,但是距离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今天实际上我们的纪录片只能在电视的边缘上生存,在栏目化的空间里生存,远远没有取得应该有的位置。
今天纪录片学界面临的只有两个字,“跨界”,能不能走出国门,能不能把中国优秀的文明带到世界上去?我希望我们的纪录片能够改变目前的状态,走得更好。

任远(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再退了。再退的话,纪录片就不知道成为什么东西了。
剪辑有三种层面。第一是事理,把事说清楚。第二是心理的层面,要有移情的作用,自己投入感情,使观众受到感染。第三个层面,是哲理的层面。
进入WTO以后,我们常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我觉得对中国电视界来讲,挑战更严峻。在国际影视作品市场上,中国占的份额几乎是零,你摆着挨打的架式。我们可持续发展在哪里呢?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优秀的历史,还有生动的现实,这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纪录片题材。
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在传播学的意义上,来看我们当前中国的纪录片,毛病有两个,一个是单一,一个是边缘。比方说现在素材越来越非主流化,而且单一化,基本还是局限在所谓人类文化学的地方思考。为什么只有人类文化学的东西,而没有社会学意义的作品?没有经济学意义的作品?没有政治学意义上的作品?为什么这种选题在中国没有?跟我们现在整个边缘化的经济状态,边缘化的心理状态,都是直接相关的。
为什么纪录片会在传播过程当中显得如此单一和边缘?是因为跟整个纪录片产业链和市场培育是直接相关的。在产业链上来讲,整个中国影视的产业链是非常断裂的。产品的投资,从制作的投资到生产,到流通,到最后的消费,整个环节是断裂的。由于我们做完的东西都入库了,都评奖了,最后都没有走向市场,投资市场很难开掘。基本上是电视台投资做纪录片的多,还有类似于独立制片。但是真正大工业生产的纪录片几乎很少见到。
我们在今天的市场营销概念里来讲,更大程度上不是适应市场,而是培育乃至创造市场。这点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美国的纪录片发展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型,是在1985年。纪录片产业很重要的转型是1985年探索发现频道的出现,随后就出现了历史频道、学习频道。这个频道的出现,意味着受众在细分化,中国其实已经走美国80年代初走过的道路。但是在中国现阶段,如何从综合频道走向专业频道的变化?特别在有线网和卫星电视带来的电视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里,做纪录片的人怎样去培育和创造市场我们现在还是仅仅停留在适应市场,未来的道路可能会越做越小。
西冰(阳光卫视常务副总编辑):
我想谈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出路。
现状。什么叫现状?我的概括就是生存危机。中国电视纪录片生产面临辉煌之后的彷徨。
中国电视纪录片目前整体投资不足,产量减少。无论从市场的观念,从创作的观念来考察,还是与电视剧和其它娱乐节目的迅速膨胀相比,电视纪录片这种一向被电视人自豪地称为电视台旗帜的节目形式,的确处在一种萎缩状态。从中国目前主流媒体的实际情况来看,电视纪录片正在退出黄金时段。
中国纪录片的生存危机还表现为制作队伍相对萎缩,优秀制作人,后继乏人。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其它访谈节目的发展,他们的制作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而纪录片的制作队伍,并没有随着事业发展规模整体在发展。他们的发展速度完全不成比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倒退的状态。
创作思想混乱不清。纪录片为谁而做的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中国的纪录片没有形成中国的独特风格,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美国纪录片有美国纪录片的风格,法国有法国的风格,都有很强的市场冲击力,中国的市场是什么?没看到。
中国纪录片的生产当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选题的两极分化。在现有纪录片当中,一极就是极度的政治化,解释党和政府的政策;第二,极度的非政治化,低层化。我给这种选题起了个名字,叫“深山老林派”。

   
多元化的创作争鸣2002年纪录片论坛之四 来自: 第一范文网  
制作动机的两极分化,体现在极度的功利化或者极度的世俗化。这个功利化就是我们常谈的政治功利、经济功利和其它功利,不是挣钱就是得奖。另一个极端就是世俗化,他们要以拍片子糊口度日,这是非常悲惨的现状。没有任何人可以责怪这些同事,因为他们为了坚持自己的社会理念、人生理念,为了追求一个目标,在一个非常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拍纪录片。
整个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投资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种是豪华式的投资,另外一种是寒酸式的投资。高投入的制作者不谈钱,可是多数的纪录片创作者是处在没有钱可花的状态,非常艰苦。
影片风格的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一极就是带有居高临下地位的,尤其是以图解政策为特征的纪录片。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大量的、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的作品,“跟腚派”,以为拿着摄像机出门跟着屁股拍就能得出纪录片这样的东西。
研究出路的前提。
我们必须再一次认识依靠财政拨款这个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的成功,已经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出路在于市场化。
解决的方法。
定位。要想突出重围就要给自己个正确的定位。纪录片生产一定要产业化。没有产业化,绝对没有出路。单兵作战,绝对死路一条。
论文多元化的创作争鸣2002年纪录片论坛之四来自

思维一定要主流化。我们决不排斥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个人性和个体表达的丰富多彩,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国纪录片要想有出路,在思维上一定要走中华文化的主流,要以带有世界性的观点看今天中国的发展,看今天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存状态,要站在主流的角度来看。主流肯定是今天。我们不能为了记录逝去的文明,而失去对现存文明的记录。在世界电视节目市场上,纪录片市场上,纪录片强势生产国生产的纪录片多数都是记录今天的生活,主流的生活,包括故事影片的生产,一定是主流意识的表达,主流生存状态的表达,绝对不是边缘。边缘类的节目都走探索,都走方法的突围,都走获奖。而市场上赢得市场份额的全是主流,全是规矩的东西。
对象要大众化。我想提出一个口号,不知道理论上是否成立,中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应该提出“为大众”的纪录片,要对所谓分众概念、小众概念进行重新诠释。分众的概念,不是把我们自己与观众隔绝,而是承认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收视习惯、理解程度和偏好,但是纪录片人不能以此把自己隔绝于大众。
纪录片的结构要系列化,市场概念化。从市场概念来讲,从投资人市场回报角度来讲,结构一定要系列化,单集一定没有销路。有的可能是栏目体现系列化,也可能是频道体现系列化。
生产一定要集约化。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工业手段生产纪录片。首先要破解影视生产的面纱,还原成工业产品,这样才能理解影视作品所有的真谛,才能把握管理的过程。这里可以有无数的科学管理手段研究。
纪录片生产的管理一定要品牌化。品牌化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创作,发展,延伸。没有品牌,就没有生命,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
中国电视纪录片要想走产业化道路,来自于政府,来自于管理机构的政策、法规的放宽。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呼吁管理机构充分认识和尊重纪录片制作的特殊规律,它是个人投入大量时间,用一个生命关注另一个生命,观察生命的状况。任何机构和个人,制作电视节目必须有许可证。许可证是必要的,但是纪录片的制作,很大程度上像写小说、写文章,谁听说写文章要许可证。纪录片非常特殊,一定要允许任何有志于和有方法制作纪录片的人,能够有条件拿起机器记录。而现在是不允许的,所以出现了地下制片。能走地上,为什么走地下?老鼠可以在街上走,为什么一定要走到洞里?
另外一方面,在纪录片这个问题上,对境外媒体一刀切的方法,这是不对的。对引进境外优秀纪录片产品这个问题,应该放宽政策。不管是整频道还是栏目,还是单片,应该有比较宽松的看法,客观的、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不是形而上学的看法。在制作上应该提倡大众的纪录片,包括大众制作的纪录片。
主流媒体要有必须的社会责任感,因为他们有了全部政策和经济的优惠,税收的优惠,所必须承担培育市场的任务,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继承承担责任,拿出时间培育市场。而且对收视率有一个客观认识。收视率低的未必就差。我们在追求收视率的时候有很多很荒唐的概念,导致整个文化趋向就是集体趋向,这个概念是不对的。
营造开放的市场。通过价格服务开展竞争。
实现跨媒体的互动,充分发挥多种媒体合力的优势。
培养健康的队伍。要培养生理健康的队伍,健康的纪录片制作人,媒体的管理者和制片人、投资人。我们不能把可敬的制作人都逼到深山老林吃方便面,导致他们的生理不健康。培养心理健康的队伍。投资太少,会导致编导心理不健康。现在很多不健康的制片管理方法,会培养大量潜在的犯罪嫌疑人,这样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进行多元化的开发。制作主体多元化,纪录片形态多元化。从创作的概念、市场的概念、资本的概念来讲,样式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看,有没有效果。我接触了无数纪录片老板、纪录片商人、电视剧商人和几百家外国大机构的领导,他们看片子,永远在说一句话,“有意思”或者“没有意思”,就这么两句话评判纪录片,永远不问你什么样式。

   
多元化的创作争鸣2002年纪录片论坛之四

【多元化的创作争鸣纪录片论坛之四】相关文章:

维权论坛:证券民事赔偿实现途径的多元化08-05

突围:冲出纪录片创作的误区08-11

20年电视纪录片的演变2003年纪录片论坛之二08-11

展想象之翼,奏响童诗创作之琴弦08-24

教师发展论坛之我的体会08-18

电工论坛08-13

《春笋》 之四08-15

《雨点》 之四08-15

《北京》 之四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