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电视谈话节目的“个性化生存”
从199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创办中国最早的电视谈话节目《东方直播室》起,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至今已走过了近8个年头,这期间,不乏一批具有成熟品格,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栏目,但是,对于整体上仍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来说,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困境就是各台谈话节目彼此间模仿抄袭过于严重,缺乏创新,缺乏个性。那么在电视频道、电视栏目不断增加时,该怎样找寻和拓展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存空间?如何才能提高谈话节目的市场竞争力?又该如何利用媒介优势展示话语的魅力?
一、找准“分众时代”的栏目定位
消费时代,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观赏已不仅仅停在消费文化产品上,而是在有意识地消费一种品牌,而一个产品品牌形象的确立首先就基于它的特色。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产品的“特色”概念是相对的,只有找准了你的目标受众,并设法让其欣赏接受,这种“特”才能最终实现品牌的价值和影响。
很多人最初惊异于《对话》,因为它在电视谈话节目“平民化”风格泛起之时,却在话题选择上义无反顾的走了一条“高、大、洋”的路子。而《对话》最终让大家惊异的,却是凭着“另辟蹊径”后并不高的收视率拿下了次年较高的广告收入。这不仅创下了中央二套晚11点后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两个“零”突破,而且也改写了广告商们“收视率至上”的悖论。如果说,前一种惊讶让我们关注的只是一个电视节目在形态上、模式上的“特”,那么后一种惊讶则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媒介产品成功于分众时代的个性化生存之路。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受众层面的定位也将进一步具体化,“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的接受选择愈来愈成为现实,在新的电视传播模式中,电视观众不再是一种单一的集体,而是可以被分解为具有不同的观赏兴趣和接受取向的个体的集合,在实际的影响中,这些方面恰恰就是通过频道、栏目的准确定位和优势个性体现出来的。
比如同是中央台的谈话节目,除了《实话实说》,不少栏目在各自的领域也都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这其中,有思考和探索中国体育发展的《五环夜话》,有贴近家庭教育、关注教育改革的《交流》,有反映工人投身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的《当代工人》,也有关注老年生活、探讨老年问题的《相约夕阳红》。而且都同样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可见,要使各自节目在全国,乃至全球节目市场化的竞争中实现“个性化生存”,首先就要有对市场的调查和受众细分,不要奢望人人接受,但要勇于在你的预期受众群中保持独一无二的地位,并由此开拓媒介市场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互动,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创作者对于自身品牌这一无形资产价值的清醒认识和执著追求。
二、展示地域特色,折射地域文化
尽管同8年前初创时相比,我国目前的电视谈话节目无论是内容品类还是传送方式都呈现出了大跨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能够在发展中逐渐寻找并确立自己特色优势的电视谈话节目并不多,所以,有意识地保持各电视台谈话节目的地域特色,反映地域划分中的文化特点和人文色彩,不失为电视谈话节目“个性化生存”的一个便捷而有效的方式。
说便捷,是因为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从朴实豪爽的黄河文化和细腻婉转的长江文化,到“京派”、“海派”的对比和剖析,中国地域文化在演变中被划分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具体。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流的日趋频繁,各种地域特色在每个人的身上似乎体现得越来越不明显。当我们无法明确周围的人究竟谁才是“北京人”,谁又是地道的“上海人”时,新时期地域文化的特征反而是越来越趋同了,而正是在这细分与趋同之间,才有可能使并非生长在同一地域的受众萌生“关注着你的关注”的共鸣和认同。这无疑也给我们的文化传播者创造了一个“立足地方,放眼全国”的途径。
说有效,是因为关注地域、关注人文,这原本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在反映地域特色的认识上,目前的一些谈话节目容易出现这样两个偏差:一是把地域化简单地理解为本土化,于是,我们会看到《实话实说》的“这儿的版”、“那儿的版”,虽然所有的谈话因素都是全新的,甚至还间插着方言的调侃,但对于这种变了味的“川味菜”,外地观众不买帐,当地观众又觉得“不够味”;再就是把地域化认作是乡俗化,不仅话题的设置局限、狭隘,而且更有甚者会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俗语、俗事摆出来津津乐道,这种貌似追求地域个性的“标新”最终将把自己“立异”于发展之外。
强调地域特色,并不单是地理概念上的界限分割,它应是能跳出地域风俗习性的大气的文化观照,并将这种文化精神的引领与细致具体的信息帮助紧密结合在一起。
比如,同是闲聊式的谈话,重庆电视台的《龙门阵》就定位在“老百姓饭桌上的闲聊”,无论是茶座式的谈话现场,还是贴近百姓生活的话题设置,这种定位都顺应了重庆市民固有的生活特点和生活习惯。谈话间,你不仅能强烈感受到重庆人浓郁的“麻辣”特色,还能从话题的引申和讨论中捕捉到对于“局外人”的实用信息,同时,更能从情感的释放和激烈的争锋中领会到“麻辣”背后的重庆精神和城市品格。
电视谈话节目的“个性化生存”
由此看来,对于目前很多电视台在谈话节目改版和创办中出现的话题枯竭、嘉宾难寻的困扰,与其一味盲目向外地跟风和赶潮,倒不如转而向内来得更实际,也更亲近。
三、依托载体,突出电视谈话节目的“媒介个性”
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样式,谈话节目区别于其他节目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以“话”为本;而作为一种媒介形态,电视谈话节目有别于广播报纸等其他媒介的最明显标志就是视觉感觉和理论思想的相得益彰。
同是谈话,与广播报纸相比,电视的魅力在于以声情并茂的独特的传播方式,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以展示丰富的外露情绪为基础的视觉印象世界。所以,对于电视谈话节目,我们既要强调以“话”为主,更要突出“话画”结合。
谈话节目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语言魅力,而语言的魅力往往在激烈的交锋和碰撞中得以展现,所以,电视谈话节目要取得优于其他节目形式的视听效果,首先就是要把重点放在“话”上。具体到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和操作:一是谈话的内容选择要尽可能地有“争论”性,二是谈话的方式要富有“辩论”色彩。
从《实话实说》及其他谈话节目的播出效果不难看出,能够抓住观众注意力的内容和选题恰恰就是那些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又存在矛盾与困惑,能够引起激烈争论,以及在人群中观点分歧较大的问题。尽管有些观点还不能被完全接受,或者暂时属于“弱势话语”,但谈话间颇具戏剧张力的观点的碰撞和对立,不仅能唤起观众“听”的欲望,更能吸引他们“看”的兴趣。
电视谈话节目“可视”、“好看”,还离不开“谈话场”的活跃程度。
在一档电视谈话节目中,通常会有三重“谈话场”:嘉宾和主持人;主持人、嘉宾这个核心群体与演播室里的观众;演播室里所有成员与屏幕外的观众。“谈话场”的活跃,不仅要努力创造前两重“谈话场”的生动,更要由此激发屏幕外“谈话场”的延伸。因此,在话题的设计和谈话的策划中,要尽可能搭建一个最广阔的“话语”平台,包容和展现足够多的不同另外,对于电视谈话节目“可视性”的挖掘,还要考虑媒介优势中的“审美感”和“艺术性”。具体到节目形式上,就是要以话题为主线,以谈话讨论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电视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综合运用外景采访、背景图像、字幕标题、音乐音响、片花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视听元素为谈话服务,不仅使电视谈话“听”得精彩,更有“看”的味道。
需要指出的是,电视谈话节目“冲突性”因素和“争论性”话题,是在语言特点认知基础上对电视媒介中话语魅力的探讨,这样的强调和探讨离不开社会的舆论环境,更不能背离中国的国情和基本的价值观念。如今,很多谈话节目在策划中都注重和强调了“冲突点”、“看点”,在这里,冲突的挖掘最终是为了能向我们展示生活中更多的真、善、美,而不是被恶意地强化,甚至是刻意地包装,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语言技巧的程式化运用。
四、凸显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采
电视的传播是人际的传播,需要有个人的魅力来吸引观众。
由于谈话节目的特殊形态和即兴交流的特殊要求,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不仅会成为节目的核心代表,而且也容易在受众中拥有比其它类型的主持人更大的感召力和更深的影响力。因此,要想使电视谈话节目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抓住一批基本的热心观众,就要善于在节目中挖掘主持人的优势潜质,积极在谈话中展示出主持人的个人风采和个人性魅力。
中央台的《艺术人生》凭借倾诉真情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讲述,成为当年谈话节目中最大的亮点。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原本普通甚至多少有些泛滥和讨人嫌的“明星故事”,不仅没有流于媚俗,而且在节目的成长中逐渐形成了栏目自身的独特的“艺术品位”,这其中,主持人朱军的个性特质与栏目定位的契合使谈话本身增添了更多的个性化色彩,同时其主持优势也伴随栏目的发展得以进一步发挥和释放。
对于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个性”要求,不仅包括了风格迥异的语言模式和主持状态,更体现了不尽相同的成长经历、情感感悟和阅历知识的积淀。这种“个性”的凸显,既是栏目与主持人的相互契合,也是媒介竞争中谈话节目得以在“特立独行”中开拓生存空间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李立】
电视谈话节目的“个性化生存”
【电视谈话节目的“个性化生存”】相关文章:
电视谈话节目背后的隐忧08-11
电视节目的存储及管理08-06
谈话的技巧08-06
谈话的作文05-19
班主任谈话谈话教育心得12-19
浅谈少儿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艺术论文08-05
廉政谈话制度08-12
**诫勉谈话制度08-12
诫勉谈话制度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