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世纪的新挑战
世纪之交的2000年仲夏,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吸引了成百上千有志于电视节目主持的青年人纷纷报名,准备在笔试、初赛、复赛以及最后的决赛中一展身手。10月,经过初赛的激烈争夺,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参赛者中有50名选手脱颖而出,等待着下一轮的复赛。
11月,备受瞩目的复赛通过电视录播的方式呈现在亿万观众的面前,一时间,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收视热潮。
新世纪伊始,复赛中角逐出的20名选手相继亮相荧屏,参与到了20个名牌节目中去,接受专家和观众的点评,以待产生最终的获奖选手。
2001年3月,根据专家评议与观众投票相结合的比赛规则,这场长达8个月的漫长比赛终于有了最后的决赛结果,撒贝宁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金奖,沈冰、张齐、杨春获得银奖,曾晶、尹莉、白桦、谢颖颖、周宇、陈伟鸿获得铜奖,沈悦等10名选手获得优秀奖。
这场以“发现新人,活跃荧屏”为目的,以“探索先进的主持理论,发掘个性化电视主持”为宗旨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是中央电视台继1988年“如意杯”、1995年“金士明杯”之后举办的第三次大赛,也是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选择范围最广、权威性最强的全国性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
现在,大赛已经降下了帷幕。然而,由大赛所带来的冲击波却远未停止,最直接的影响便是2001年北京广播学院艺术类招生报名中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数明显上涨。综观大赛的全过程,感受大赛所带来的阵阵涟漪,有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
这次大赛能否给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带来新的变化?
如何评价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新世纪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标准又是什么?
另外,大赛的选拔方式将怎样冲击目前电视台的人才结构现状,而作为培养主持人摇篮的播音与主持人专业的教学机构,对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又该进行怎样的调试呢?
一
2000年5、6月间,《北京广播电视报》与龙速信息咨询公司对北京地区的电视观众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在“最喜爱的男主持人”一项中,16.8%的被访者把票投给了嘴有点儿歪笑有点儿“坏”的崔永元。这位《实话实说》的金牌主持,还在调查中被评为“最有魅力的主持人”第一名、“口才最佳的主持人”第二名、“最有知识的主持人”第三名,并且被认为能一直“说”到退休。而既没有飘逸的长发,脸蛋儿也称不上漂亮的元元则不仅获得“口才最佳的主持人”第一名,同时还被受访者评为“形象最佳的主持人”第二名。
在“最不喜欢的男主持人”一项中,堪称为大小帅哥的程前、何炅名列第一和第三,而三位靓姐——刘孜、孙萌、李湘则被受访者宣布为“最不喜爱的女主持人”。
看来,只有靓丽的外表、伶俐的口齿,而缺少丰富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积淀是不行的,是难以让老百姓满意的。
同时,这种“脸蛋失宠,素质夺标”的调查结果显示:观众的审美情趣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知识、口才、形象等个人素质已经成为观众评判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要标准。
那么,作为电视媒体本身,又是以怎样的标准去选拔和评判主持人的呢?
198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主持人大赛——“如意杯”全国节目主持人大赛。 颁奖晚会上,获奖选手们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显示出“唱的比说的好”、“舞的也比说的好”。最后,“那些唱得最动听和舞得最专业的选手夺取了桂冠”。
——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是这届大赛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基本素质评判的标准。
1990年,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两档不同风格的综艺节目,这就是《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与这两个优秀栏目同时走红的是主持人倪萍和杨澜,亿万观众喜爱她们,众多媒体自然也把她们作为宣传的重点。引起大家兴趣与关注的是,既不像倪萍是演员出身,又不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的杨澜,凭借她“外语好、文笔好、不照本宣科”、自编自写串联稿的突出表现,在节目中轻松自如、得心应手,从而成为当时乃至以后很多教科书上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理论典范。有识之士说,“可以肯定的是,杨澜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她的工作方式是符合电视制作基本规律的,她对节目本身的深层介入,正是节目鲜活与否的有力保证……如果不苛刻要求的话,杨澜的工作模式可以等同于优秀主持人工作方法,杨澜所战胜的来自工作方面的挑战,可以衡量一个主持人的优秀与否。”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理论界对杨澜成功的肯定与认识,是对“如意杯”主持人大赛关于主持人基本素质的标准开始反拨?
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早间新闻杂志型节目《东方时空》。《东方时空》的诞生,可以看作是我国电视新闻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双双走向成熟的标志。水均益、白岩松、方宏进、敬一丹开主持人团队精神之先河,他们大都有过记者或是大学教师的经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特殊经历的磨炼,使得他们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带入到节目主持中,使节目独具一格,大放异彩。这时,来自各方的肯定与赞扬无不显示:采编播合作或是合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政治思想、业务能力、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出色主持人的必备条件。
新世纪的新挑战
——这应当看作是人们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认识开始走向成熟。
也许正是在中国电视开始步入良性运作、主持人理论也日臻成熟的基础上,2000年“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在大赛的面试细则中便明确指出:“本届大赛的宗旨是:探索先进电视理念,发掘个性的电视主持。因此,考试标准应侧重于‘个性’、‘能力’的考核。那么,怎样才能发掘出这个‘个性’,考核出‘能力’,而不仅仅是考核选手的知识,实际是我们所有电视人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课题,应该说,本次大赛就是这样一次尝试。”
在比赛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复赛阶段的比赛。选手们面临的是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考核这两方面的挑战。专业素质考核要求选手按事件评述、人物访谈、现场演讲的考核顺序一气呵成地完成规定的动作;综合素质考核则通过快速回答、艺术赏析、外语趣谈等环节,充分展示选手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取向和广博程度。应该说,这些内容都是比较能够展示主持人的个性风采的。有观众反映:这次主持人大赛办得精彩。专业素质考核中的考题既考核了选手,而每个选手依题所做的采访又让观众增长了知识,了解了视点;而在综合素质的考核中,外语与即兴部分,充分考查了选手的应变能力、机敏程度以及知识层次的高度。
论文新世纪的新挑战来自
本次大赛的总导演田永明说:一个好的主持人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控制能力、广博的知识和相当的艺术修养以及亲和力,如果再加上一张好面孔,那就算是锦上添花了。他还说,如果把王刚的沉稳大度、崔永元的随机应变和白岩松的理智冷峻结合在一起,就能成为一位难得的优秀主持,这也应算是本次大赛的考核标准。
姑且不说这个考核标准是否过于苛刻,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只是要求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名人时代就要过去,主持人的“能人时代”正在走来,“文化型、智慧型、主动型”主持人将超越以往的主持人模式从而成为新世纪选拔主持人的标准。
所谓“文化型”,指的是主持人应当具备起码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情怀,比如尊重人、理解人、有是非感、有真性情等;所谓“智慧型”,指的是主持人应该具备推进节目、掌握现场、调动情绪所需要的机智与能力;所谓“主动型”,指的是主持人应当有机地融入节目并能动地推进节目,即对自己所主持的节目有相当的介入与投入。比如《今日说法》的撒贝宁,比如《实话实说》的崔永元,比如《第七日》的元元……
电视作为一门科技含量高、传播速度快、覆盖领域广的信息行业,必然首先面对因世纪的更迭而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而电视媒体内部的机制管理、电视从业人员的素质、电视频道的定位、电视节目的购买以及制作被认为是决定和构成现代电视行业的五大主要元素。因此,为适应新世纪的发展与挑战,作为电视从业人员之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更新观念,完善自我,在正确把握栏目特色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凸显个性形象。
二
2000年“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引起了圈内外极大的反响,更引得许多地方电视台的关注。从大赛一开始,一些地方电视台就已经盯上了些次大赛,希望从中找到理想又合意的节目主持人。而中央电视台的一些栏目,也提出让参赛选手直接录制正在播出节目的想法,以期“近水楼台先得月”,或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看来,从大赛中吸纳优秀的人才充实到中央电视台或是地方电视台是顺理成章的一种必然。
看来,不论大赛还存在怎样的缺陷与不足,通过大赛的形式,面向全社会广纳人才,毕竟为那些热爱电视事业、热爱主持人事业而又缺少机遇缺少背景的有志青年开了一扇门,一扇也许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门。
只是,此举会不会影响到现任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会不会冲击到现时的电视台的人才结构呢?
其实,首先感受到冲击,意识到困惑的是被称作“主持人摇篮”的北京广播学院。
2001年,新学年开学的前一天,在全院教授和中层以上干部大会上,院领导的一番话引人深思:我们的招生是红火的,然而我们培养出来的播音员、主持人是不是同样红火呢?
在这次大赛的复赛中,从选拔出来的20名选手来看,有学外语的,有学中文的,有学新闻传播的,有学法律的;有经济管理系毕业的,有计算机系毕业的……大赛前就已经做着主持人工作的占了二分之一,共有10人,而真正学播音主持的只有3位选手。
看来,以往“学院派”单一型主持人的格局正受到高素质综合型主持人的冲击,跨专业节目主持顺应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翻开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成长史,检索优秀主持人的成长历程,不难看出,这种跨专业的综合型主持人,成功的个案并不是一个两个。
《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的成功曾经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论长相,任何恭维的语言都显得虚假;论声音条件,既不醇厚洪亮,也离字正腔圆隔着一定的距离。然而,他不仅拥有大量的观众,而且是大量忠实的观众。用制片人时间的话说:“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素质既要幽默机智,又不能出格;既要自然真诚,又能深入浅出和善于引导。可以说,没有崔永元就没有今天的《实话实说》。”
新世纪的新挑战
能否这样理解——貌不惊人、声音平和的客观条件,正好契合了现时传播理论中平民化主持的观点,让观众们感觉是邻居家的二小子、儿时的伙伴,是大学时的同桌、单位里的同事,于是,“看上去感到亲切,想起来心态也平衡”。然而进一步分析,也许,新闻学专业出身的他,更加懂得对节目本身的深层介入是节目鲜活与否的有力保证;对策划方案的理解能力、对与嘉宾谈话的把握能力、对现场的控制能力以及与其他环节沟通和配合的能力,是最见主持人功力的方方面面。
凤凰卫视的当家主持陈鲁豫,也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大学学的是国际新闻专业。她曾赴美留学,曾主持过《艺苑风景线》、《音乐无限》、《音乐发烧友》和《神州博览》等节目。专业的特殊性使她具备了较强的新闻素质和训练有素的记忆力,大量的主持实践又使她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于是,在1998年4月香港凤凰卫视的新创节目《凤凰早班车》中,她首开“说新闻”之先风。
出于对十年动乱造成的新闻播音“高、平、空”和“冷、僵、远”的逆反,也出于对“照本宣科、有声无魂”念稿式播音的厌倦,观众对鲁豫的“说新闻”投以新奇的目光、报以热情的掌声。
而带给圈内人士以震撼的是:鲁豫直接参与到消息的选择和编排中,她拥有内容的取舍权。直播时,她几乎不用提示器,而是将经过自己消化、加工过的新闻信息,在温和与轻松的气氛中,向观众娓娓道来。她的口语化处理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日常口语,而是保持了叙述新闻事实的简练、紧凑的语体风格,“听来轻松而不失干练,亲切而不失大方,自然而不失稳重,娓娓道来而不失明快”(吴郁:《我看“说新闻”》,见《播音主持艺术》第一辑第85页)。这于看着提示器播报新闻的消息类主持人节目是一个大的变革,更与那些被“语言保姆”宠着、抱着长大的节目主持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还有学经济出身的方宏进;
还有学外语出身的水均益、元元……
当然还有科班出身的敬一丹、张政、方静、王世林……
然而,我们不得不反思,不得不重视。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我们面临挑战。
三
伴随着电视节目主持人近2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播音学亦即播音主持艺术理论,走过了启蒙期的初创阶段,日臻成熟。然而,“现有的理论建树比起众多古老的学科尚显稚嫩,还有广袤的未被开垦的处女地。”面对新世纪,面临新形势,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丰富、革新,打开新思路,求得新观点。 对现存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该进行调整完善,并根据新的需要改革创新。
比如,收敛思维有利于学科的建立、体系的完整,但发散思维的扩张与突破,更能将多种学科多种知识于碰撞中顿悟,于汇总中吸纳。应该在有声语言表达训练的同时,引领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人才培养,说到底是素质的培养。只有在素质培养的基础上、过程中,才有专业的培养。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来说,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才的质量。”
比如,在对前人播音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继承和运用的基础上,应当大力加强与同时代同行业国内国外的比较与交流,既保持本专业的独树一帜,又避免理论滞后,视野越来越窄,教学越来越被动的局面产生。
也许,可以在已经开设的新闻学、艺术学中,增加采访与写作的分量,辅以适量的小课练习或课外实践,并与考试挂钩。让学生从文案做起,撰写串词,编写提纲,编排节目,而不再是只会读别人写的稿子的“活话筒”,学会与语言思维的惰性告别。
也许,可以在学习和巩固播音与主持的发声方法之外,向学生有目的地介绍其他门类的练声方法,同时开设台词课、形体课。可以让学生每学期自己组织小品或话剧片段的表演,外请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的老师来授课评判。以增强学生与对手之间的交流感、自控感以及语言的节奏感、自如感,并对学生外在气质的培养起到具体的辅助作用。
也许,可以从其他院校其他专业的大二学生里,挑选出既具备主持人基本条件,又热爱主持人事业的优秀生,实行转学或转系,既避免了“近亲繁殖”可能引起的“物种退化”,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许,可以在大三的见习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记者工作的实践,让学生了解节目从产生到制作再到播出的整个工作流程,并懂得协调与沟通工作环节同样是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必修课程。
……
从1988年的“如意杯”、1995年的“金士明杯”到2000年的“荣事达杯”,中央电视台一直不遗余力地举办主持人大赛,“谋求广泛的社会认同,发掘为大众喜爱或推崇的电视主持”,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次反省、深思与进取的机会。
21世纪的今天,是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是信息浪潮方兴未艾的时代。时代为电视的发展提供着诸多的机遇,时代也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谨以张颂教授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并与同行们共勉——
“瞬息万变的新形势、新情况,层出不穷的新观点、新思路,都召唤着我们认真面对、仔细剖解。时代的局限、环境的制约、外来的影响、自身的欠缺,更需要我们放开眼光、未
新世纪的新挑战
【新世纪的新挑战】相关文章:
新世纪新珠海 新机遇新挑战08-12
自由主义在新世纪所面临的挑战08-17
新的挑战作文01-01
教师----新世纪新角色08-13
新世纪学校德育的新课题08-17
迎接新的挑战演讲08-06
迎接新挑战的句子02-27
新大纲新教材新挑战08-08
探索小学计算机教学新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