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
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哲学、文学那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与此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哲学是理论地掌握世界,其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文学是艺术地掌握世界,其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那么,新闻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什么?新闻的思维方式是什么?长期以来,在新闻学的研究中,并没有深入地去探讨这个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提出这个问题,并试图从分析新闻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入手,进而初步探讨一下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一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特殊性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独特。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过:“具体总体作为思维总体、作为思维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在这里虽然不是直接论述新闻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掌握谁的方式的特殊性,然而,它却深刻地包含着这样的思想:1.任何意识决不能离开直观和表象——即现实对象,而且它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2.不同的意识形态通过人脑的反映其方式是不同的,即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正是从马克思这一思想出发,我们认识到,意识形态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不同恰恰构成了各种意识形态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方式的区别。而新闻这种特殊的水意识形态其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独特,在于它是用事实来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可以说,报道事实是新闻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
对于这一点,中外学者都曾给予过明确的回答,比如:徐宝璜说:“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范长江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玉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甘惜分说:“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王中也说:“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再比如:曾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的莫特说过:“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情。”德国的道比法特说:“新闻就是把最新的事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间距内连续地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法国的贝尔纳.瓦耶纳说:“新闻是指旨在收集、传播、挑选、介绍和出版被认为与社会生活有关的事件的活动、机构及其后果的总体。”日本的小野秀雄也说:“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判,是用最短时距的有规律的连续地出现来进行广泛传播的经济范畴内的东西。”中外学者以上这些说法,显然都是为了回答什么是新闻这个至今无定论的问题。尽管他们各自同不同的哲学观点,不同的角度来阐发问题,然而,却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无一例外地认为,新闻应该报道事实。新闻离不开事实,新闻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这不仅为中外学者所确认,而且,从中外新闻史上留下的大量新闻作品也可以得到佐证,我们无须一一列举。可以说,一切新闻作品,无论内容、形式有什么不同,都是在报道事实,用事实迅速地反映变化着的客观社会现实生活。
为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才特别强调新闻中的事实,强调新闻必须报道事实。1937年——1843年在萨克森莱比锡出版的德国进步资产阶级报纸《莱比锡总汇报》,当时曾刊登过批评普鲁士国王的一封信,结果被查封,并强加给该报以“捏造传闻”的罪名。对此,马克思十分气氛,一连写了七篇文章,总称为《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文中曾经提出过一个尖锐的反问:“究竟什么样的报刊(“好的”或“坏的”)才是“真正的”报刊?谁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谁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呢?”在这里,马克思自然旨在批判当时的曝露适当据。然而,正是在这一犀利的反诘中,包含着一个极为深刻的思想,即一个真正的报刊,一条真正的新闻,应该“描写事实”,而描写事实必须“根据事实”,新闻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时用的就是事实。所以,马克思才说,报刊应该“报道它所目睹的事情。”诚然,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自然也要包容着一种主观的倾向、判断。然而,无论是描写事实,还是以事实为根据作出的判断,终归是事实。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杂志将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列宁同志也曾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出发,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鼓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忽视新闻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依然强调一切都必须依据真实的事实。列宁《在勃列斯尼亚区非党工人红军战士代表会议上的演说》中说:“如果认为人民跟着布尔什维克走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的鼓动较为巧妙,那就可笑了。不是的,问题在于布尔什维克的鼓动内容是真实的。”1918年,他在《真理报》上撰文讨论报纸的性质问题时曾说:“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但这不是指“一般的”议论、学者的评述、知识分子的计划以及诸如此类的废话,——可惜所谓经济往往正是这样的废话。不是的,我们需要的经济是指搜集、周密地考查和研究新生活实际建设的各种事实。”
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
由于新闻是报道事实,是用来事实掌握世界的,因此,它区别于“理论地掌握世界”的哲学和“形象地掌握世界”的文学。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比较:
第一,从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哲学反映的是整个世界,形成对整个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基本观点;文学反映的是体现着人类生活的具体形象,形成对社会生活感性画面的整体映象;新闻则反映的是事实,形成对事实的存在和变化的观念。
一般说来,人们把哲学称作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所谓世界观简单地说就是人对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而哲学则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因此,哲学是以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审视世界上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并作出一般的概括,从而形成对整个世界本质及规律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文学反映的也是现实世界,但它的直接对象和内容“是作为“社会关系之总和”的活的具体的人,人的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人的具体的外贸特征和内心特征及其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联系和关系”文学决不只是叙述一般的生活现象,去揭示一般的规律,它是通过对活的整体的人,通过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行为、语言等的描写,综合地、完整地、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全貌,从而去体现“社会关系之总和”,将社会生活感性画面的整体映象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论文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来自
而新闻同哲学、文学都不同,它反映现实世界的对象和内容,既不是象哲学那样,反映整个世界、认识把握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也不象文学那样,反映什么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形象,从而形成对社会生活感性画面的整体映象。新闻在反映现实世界时,它的直接对象和内容则是事实,反映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实,从而使受众迅速、准确地了解这些事实,形成对这些事实存在和变化的观念。谈到这里,有人也许会提出如下两个问题:其一,新闻究竟反映不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我认为,新闻在反映社会生活时,在报道事实时,同样要透视生活,同样要表露反映者对生活、对事实的认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并不是同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对立的。特别是,对于一个新闻机构来说,要从新闻的连续不断的发布过程中,不断向人们显露出事实的本质。但是,新闻这种意识形态,决不象哲学那样,而把反映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直接的对象,而且恰恰相反,它必须始终不断地向人们传播社会生活的事实。事实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至于包含于事实之中的本质、规律,则是由受众自己通过这些真实的事实及实施的连续不断的传播中,去感受、去认识。如果说,记者时时刻刻地直接地向受众揭示什么现实世界的本质呀、规律呀,那么,记者就不是记者了,而成了哲学家;人们把没有必要去读报、听广播、看电视,只要去阅读哲学教科书就行了。其二,新闻究竟反映不反映人?毫无疑问,新闻在报道事实时,不可能离开人,其中也有形象问题。但是,新闻反映人,必须以事实为中心,它决不是象文学那样、去直接着意塑造人物的形象,并展示生活整体的形象画面,而是直接了当地、真实地新受众报道某时、某地、某人如何、如何这一事实。这一点,只要我们把题材相同的报道同文学作品加以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当然,这两个问题,还远比以上谈及的要复杂得多,在这里不能详论,只好另文专门探讨了。
第二,从反映的主观形式来看,哲学是一种理智认识活动,表现为对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文学是一种充满情感的个性化的感受活动,表现为创造性的领悟;新闻则是一种新闻事实的传递活动,表现为对事实及事实变化的掌握。
黑格尔曾说:“外在现实对于心灵还可以有第二种关系,和个别的感性观照与实践欲望是相对立的,那就是它对于理智的纯粹的认识性的关系。对事物的认识性的观照并无意要消灭事物的个体或是从事物得到感官的满足,或是利用它们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而是要学会认识事物的普遍性,找出它们的本质和规律,理解它们的概念。”哲学就是属于这种“认识事物的普遍性,找出它们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智认识形式,这种理智认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以感性为基础,但又超越了一般感性的界限和范围,进而达到对事物的一般属性、内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这种主观反映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不是简单地反映事物的一般表象,而是作理性的抽象和概括。文学掌握世界的主观形式则是充满情感的个性化的感受活动,当然这种感受活动并排斥对事物的认识,但它不是理智性的,而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具体形象地去把握客观对象,在这种感受活动中,作家个人情感色彩特别浓。结果,我们说得更具体一点,一个作家总是在生活中熟悉那些具体的形象,熟悉他的外貌、言谈、举止、命运,并产生情感共鸣(同情、厌恶;赞成、反对),然后再化为“这一个”具体的形象,这是一个反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自终充满着情感,自始自终不离开具体的形象。这就叫通过形象去感受;又把感受用形象表现出来,完全不是什么理智的抽象。同时,这种感受活动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这种个性化的活动既离不开作家个体的经验,又在其新创造的形象中保留着个人的情感色彩。这同哲学那种理智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同样一个道理,吝啬鬼终归是视钱如命的,对于哲学家来说,道理就是这一个;对于文学家来说,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和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则是两张完全不同的面孔。
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
同哲学、文学相比,新闻掌握世界的主观形式,既不是理智的认识,又不是形象的感受、领悟,它是一种新闻事实的传递活动。对于新闻来说,它总是把存在于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实,加以筛选、加工,变成新闻事实,然后如实、迅速地加以传递。在这里,它不必要去作什么理性的抽象,事实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同时,这种传递活动也不是什么个性化的感受活动和创造性的领悟,事实的存在、变化如何就如何。那么,新闻的这种传递活动,包不包含理性?我认为,新闻事实的传递活动依然是在对事实及其变化情况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称为“理性”,但是,它决不是本质的抽象与概括,其区别在于这种理解自始至终不能离开事实。再者,新闻的这种传递活动有没有个人主观色彩呢?当然应该承认。但是,这种个人主观色彩,决不是一种个性化的领悟。它的区别在于,这种个人主观色彩只表现为对事实的选择、加工,并不是像文学那样,依主观情感去改变事实本身的面貌。对于新闻来说,事实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发生的?怎样发生?结果如何?都必须如实地反映。
由此可见,新闻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其掌握世界的方式同哲学、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不同的,它是用事实来掌握世界的。
二
既然新闻是一种不同于哲学、文学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那么,与此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
诚然,新闻思维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思维。这是因为,新闻综是及时地报道当时当地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社会生活,就没有新闻;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内容的新闻。从这一点讲,应该说它同哲学、文学是一样的,依然是对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反映。
观念反映实质上是显示了主体同客体的某种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观念认识。所以,一般讲反映即认识,认识即思维。新闻是反映,是认识,也即是一种思维。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新闻的思维同其他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再从认识论角度说,认识又总是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当然,这两个阶段只能说是相对的。事实上,感性和理性是互相渗透的,很难区分开来,这只是一个过程,认识的过程。而从认识的结果来说,认识就是理性认识,就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把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思维方式可以说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然而,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其思维方式反映在心理形式上则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才可能把不同的思维方式区别开来。
一般说来,哲学是理论地掌握世界,其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文学是艺术地掌握世界,其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而新闻呢?我认为它既不同与哲学的逻辑思维,又不同于文学的形象思维。它是用事实来掌握世界,其思维方式则是用事实来思维,我们称之为“新闻思维”。这里,我们不妨略加比较。
先来谈谈逻辑思维。什么是逻辑思维?所谓逻辑思维,一般又叫抽象思维,它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理论反映形式。这种反映是依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运动来进行的,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因此,它并不表现为直接性、具体性,而表现为间接性、抽象性。也就是说,它不是用知觉、表象直接地去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用概念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哲学就是运用的逻辑思维方式。这是一种理智性、思辨性的认识活动。在这种思维方式中,毫无疑问,要遵循着思维的一般规律,由感性到理性。开始时,它也离不开知觉、表象。知觉具有把握事物整体性、具像性的特点;表象具有把握事物的形象性的特点。但是,逻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它只是用利知觉和表象材料,最终并不要求,甚至并不允许具象、形象,而必须是用概念,用抽象的形式,通过判断、推理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那么新闻思维呢?新闻思维也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但它不是理论的反映形式。它不是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运动来进行的,而是靠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运动来进行的。它直接用知觉、表象去反映客观世界,表现为直接性和具体性。比如说,同时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许多表象材料,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逻辑思维方式是运用的抽象概念,这其中,舍去了它所依据的知觉和表象材料;而在新闻思维中,则自始至终离不开具体的知觉和表象材料,而最终呈现的是具体的事实。我们不妨看看下边这则消息:
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
金山县——社员家里装上私人电话
本报讯金山县干巷公社龙湾大队社员唐明华是本市第一个在家里安装电话的运输专业户。昨天上午九时,本报记者在电话里对他进行了采访。
“你什么时候开始承包运输的?”
“是去年上半年,生产队的一部手扶拖拉机长期空闲着,还连年亏本。我原来是生产队的拖拉机手,队长让我承包短途运输。”
“承包一年,效果如何?”
“订的合同是全年上交生产队730元。结果我如数完成指标,个人收入3000元。
“你怎么想到要在家里安装电话?”
“搞了一年,业务忙得不可开交,非装不可啊!”
“你负担得了全年的电话费用吗?”
“没有问题。今年我争取上交850元,个人收入达到4000元。装一架电话只花180元,每月租费只6元8角。”
金山县张堰邮电支局接到唐明华要求装电话的报告后,前天派出四位电工,以最快的速度,连夜从干巷公社总机拉出一条长达六百米专线,并树立电杆,终于能在昨天上午通话。
由此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好,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变富了,这个抽象的道理,在这篇报道里,化作具体的事实,唐明华承包了队里的运输,年收入达3000元,因业务忙得不可开交,要求安装电话。于是,张堰邮电局,派出4位电工,拉出一条长达600米的专线,安上了电话。所有这些新闻事实,既是具体的,又是个别的。然而,在新闻思维中,既没有从个别向一般的抽象,也没有最终舍去其具象,依然是个别的具体事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逻辑思维同新闻思维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表现为:第一,逻辑思维是通过概念的形式表述认识客观现实的结果,也就是说,它是用概念来揭示其规律、本质,具有间接性;而新闻思维则是用事实来表达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具有直接性。第二,逻辑思维是由具体走向抽象,它最终要舍去其个性(个别),其结果是规律、抽象的形式。而新闻思维则自始至终离不开个性(个别),其结果是事实,具体的形式。
新闻思维不仅明显地区别于逻辑思维,而且也不同与形象思维。这里我们有必要先来简单地谈谈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一般又叫艺术思维,它是用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反映是依靠形象及形象之间的联系、运动来进行的。其突出特点是自始至终不能脱离具体形象。因此,它不表现为间接性,而表现为直接性。它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其中情感和想象这种心理因素又特别活跃、突出。所以,有许多学者,把形象思维称为“艺术想象”。由此可以看出,形象思维民先地表现出如下的特点:其一,它不是用概念来体现认识客观现实的结果,而是通过形象来体现认识客观现实的结果,用具体形象来隐含规律、本质,直接性特别突出;其二,它也是始终离不开具体形象,始终不舍去其个性(个别),具象性也特别突出。
这样说来,新闻思维同形象思维都始终离不开感性具体,都不能舍去其个别,都表现为各界性和具象性。那么,能不能说新闻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呢?我认为不能这么说。形象思维同新闻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反映在心理形式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诚然,新闻思维同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同时情感和想象都参与其中。一般说来,感觉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尽管感觉材料只能说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但是离开了感觉,没有感觉信息、感觉材料,也就无所谓对事物的认识。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而又通过知觉,把感觉到的信息、材料组合成整体,实际上这就是直接呈现现实环境中一定状态真实存在着的事物。无论是新闻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必须通过感知、把关于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感觉信息、感觉材料加以组合,在意识中把它作为一个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建构起来,形成关于此时此地这一客观事物的整体性的感性映象,即表象。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表象,实际上是通过感知获得并储存在脑中的感性映象加以再现、重组。然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参与其中的情感、想象因素则是不同的。
作为形象思维,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情感因素特别活跃、突出。作家的个人主体情感不仅要指导规范这种组合,而且十分强烈地保留在重新组合的表象之中。如果说,这些感性材料,不符合作家主体情感的要求,那么作家则可以按照主体情感色彩加以改造,甚至完全改变。比如说,鲁迅先生的《故乡》,据说其中的闰土确有其人。他是一个兼种沙地,能编很细巧的竹器的老工人章福庆的儿子,叫运水。每当周家有事时,便请章福庆来帮忙,运水也跟着来来,因此同鲁迅交上了朋友。六年后,运水又到过一次周家,不过这时他已结婚。后来由于他与一个寡妇要好,终于打闹到离婚,赔了不少钱,家庭日益走向贫困。这个现实生活中原来的运水主要是由于不满包办婚姻而闹到家庭破落。鲁迅先生对灾难慎重的中国农民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对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阶级压迫和经济剥削,深恶痛绝。为了表达自己的爱与憎的情感,并按这种主体情感,鲁迅先生把运水由于个人问题的原因改成社会问题的原因,加进了官绅压迫、兵匪骚乱和天灾人祸,把原先并非如此的什么多子、饥荒、官绅、兵匪的各种压迫一齐集中到闰土身上,而且又把6年后第二次相见改为30年后第二次会面,以造成少年时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与中年时形容枯槁、苍老麻木的两个闰土的对比,表达生活的鞭子是在怎样无休止地抽打着农民闰土这一看法。可以说,作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任意重新组合储存在脑中的各种表象,创造了一个新的表象。因此,现在的闰土已经不再是原来实有的运水了。在新闻思维中,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情感因素同样是活跃的。记者通过采访,获得许多感性材料,形成各种表象,同样最终要实现这种重新组合。记者的个人主体情感既要指导、规范这种组合,也会将它保留在重新组合的表象之中。然而,这种感性材料的重新组合,在主体情感的指导下,只表现为选择、加工,或保留什么,或去掉什么。记者的主体情感最终不能离开那些直接感知的感性材料(即事实),更不能对感性材料(事实)作任何改变。因此,当记者把重新组合的新的白相以事实的形式复现出来的时候,记者的情感态度是鲜明的,但事实并没有、也不允许作任何改变。比如:
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
刘胡兰慷慨就义
新华社进虽一九四七年二月七日电文水县云周村十七岁的妇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在上月十二日被阎军逮捕,当中审讯。阎军问她是不是共产党员。她答:“是。”又问:“为什么参加共产党?”“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事。”“今后是否还给共产党办事?”“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至此,阎军便抬出侧刀,在她面前侧死了七十多岁的老人杨柱子等人,又对她说:“只要今后不给八路军办事,就不杀你。”这位青年女英雄坚决回答:“那是办不到的事!”阎军又说:“你真的愿意死?”“死有什么可怕!”刚毅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在侧草刀下大声说:“要杀由你吧,我再活十七岁也是这个样子。”她慷慨就义了。
全村父老悼这位人民女英雄,决定立碑永远纪念
这篇不到300字的报道,紧紧围绕着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情景,把敌人的阴险毒辣、软硬兼施和刘胡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出来了。记者在自己个人爱与憎的主体的情感指引下,依据事实,精心剪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记者的情感因素同样既参与其中,又鲜明地保留在新的表象上,然而,它终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如果说,换一个记者去写,可能作不同的加工,选择,写出一篇情感色彩不完全相同的新闻,但如某年某月肉日,阎军逮捕了刘胡兰,刘胡兰讲过什么话,最后阎军用侧侧死了刘胡兰这样一些事实是决不能改变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个人的主体情感,无论作家或是记者,都不可能是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因为情感并不是天生的,或臆造出来的,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不同,情感色彩可以各异,但它终究不能脱离产生这种情感的社会实践。同样,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的情感也不可能是纯粹个人的,而是社会的。任何个人的情感态度中,总包容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因此,情感常常表现为个人的、主观的、但从本质上说,又是社会的、客观的。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活实践中去,同生活的必然走向保持一致,从而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真实地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
除情感这种心理因素以外,在形象思维和新闻思维中,想象也是十分活跃的,虽然它同样必须以感知的表象作为基础,但在形象思维和新闻思维中,其形式和作用却是不同的。对于作家来说,他常常是处在一种浮想联翩的情景之中,运用自由想象,把那些本不相连或不相干的种种表象,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手法,在感受选择,比较中,取舍留弃,凝聚集合,进行重新改造、制作,完全创造出一个与原来所有的表象都不同的新的表象。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我常常把北平的李四,上海的张三合起来用,无锡的头,绍兴的身,杭州的脚,各方面挑选配合起来写”。因此,在形象思维中,想象虽以从现实中获得的表象作为基础,但它已不再是现实中那一个表象了。在这里,想象表现出极大的自由性、能动性、创造性。《嘱咐》中的祥林嫂的那些故事。什么改嫁、小孩被狼吃了,捐门槛,死在风雪之中等等,原先,实在是分散在许多人身上而又不相干的事,完全是用艺术的创造性想象“借来”而又集中在一起的。所以,黑格尔在《美学》一卷中说:“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而且其可以用创造的想象自己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想象。”因此,形象思维中的想象,其作用是为了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典型,一个完全不同于原来的任何一个原型的新颖的、奇特的形象。对于形象思维来说,创造想象发挥得越好,形象的新颖性、奇特性就越强。而在新闻思维中,也有想象,但是,它并不是要去创造一个什么完全不同的新的、奇特的表象(形象)。一般说来,记者在连续地采访中,把各种感知的感性材料储存在大脑中,形成表象记忆。这些记忆表象,一方面成为记者想象的基础,另一方面,记者又借助想象,在感受、选择、比较中,取舍留弃,重新组合。然而,在这里,绝不是如同形象思维那样,去创造一个什么新的形象,而是通过想象,使其记忆表象更加鲜明,生动的加以复现,更能显示其内在联系,更加真实地再现客观事实。比如,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刘胡兰慷慨就义》,记者采访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要比现在读者从这条消息中看到的多得多,记者充分运用想象这种心理功能,反复选择、比较,决定保留什么,舍去什么,从而使刘胡兰慷慨就义这一事实更加鲜明生动。他无须、也不允许再去借张胡兰、李胡兰的事,创造一个什么新颖、奇特的王胡兰慷慨就义来。因此,在新闻思维中,其想象的作用表现为:以直接感知所产生的表象作为基础,推动其分解、组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其直接感知的表象更加丰富、鲜明、生动,从而更加真实。
【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相关文章:
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08-06
企业家的思维方式08-06
企业家的思维方式08-05
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08-05
论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和方式08-05
改变学习方式 促进思维发展08-07
论依法执政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08-12
创新工作思维转变督查方式08-17
信息时代与思维方式变革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