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杨澜:我不是中国的华莱士

杨澜:我不是中国的华莱士

时间:2023-02-23 21:18:12 新闻传媒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杨澜:我不是中国的华莱士

 上海的繁华地段,有幢古色古香的老式洋房。在这里,一位充满东方气质的女士与这幢充满历史气息的老洋房一起,打造了刚刚两周岁的阳光卫视“历史、人文”的崭新形象。
永嘉路387号(阳光卫视上海总部)一楼,一间装潢典雅、华丽的房间里,杨澜客气地递给我们印有“阳光文化媒体集团有限公司主席(CHAIRPERSON)”的名片,名片还散发着油墨香味,提醒我们阳光卫视的改组刚刚尘埃落定。
采访前,有同行警告说:“杨澜极其傲慢。”坊间甚至传说一女记者在访问之后当街而哭。
当然,我们的印象与这一说法大有出入。访谈中,杨澜显得温和、含蓄;听记者提问时专注的眼神让你感觉到她对人的尊重和信任。
杨澜身着淡紫色的旗袍,如此郑重其事的穿着显然不是冲着我们当天的采访,她也笑着解释说,平时一贯裤装,只是因为一个推不掉的应酬才选择了这么“正式”的打扮。在侃侃而谈之中,杨澜尽显中国女性之美。那是一种“和现在的美眉们不同”的美,舒缓、平和、不带丝毫的张扬之气。杨澜的这份“美”,与古色古香的永嘉路387号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34岁的杨澜身兼多种角色:阳光卫视主席、《杨澜访谈录》主持人、妻子、母亲等等。杨澜坦言,阳光卫视成立2年来,自己获得的人生阅历,远远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

“做阳光以来,经济管理、公司运作等各个方面给我很大的压力。”点点滴滴的渗透和积累,成就了杨澜。
杨澜展现给公众的,是一个多角度的形象。虽然外界有“杨澜是阳光文化形象大使而不是掌门人”的说法,杨澜还是非常认真地告诉我们:她现在一半时间做主持,一半时间做管理。谈起管理,杨澜完全公事公办,严谨又严肃;与那个一谈起主持生涯就眉飞色舞的杨澜相比,少的是一份热情和冲动。也许,主持才是杨澜的最爱。
做访谈节目至今,杨澜已经采访了200多个政界、经济界或文化界的名人。“他们都给我很大的启发。有的是人生故事有意思,有的是思想深刻——采访对于我来说,就像是‘采气’:从每个人身上,我都可以采到‘气’。”
杨澜坚持认为,自己从《正大综艺》的“出走”,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转型。“90年代初中国还不是特别开放,《正大综艺》实际上是给国人介绍国外风土人情和知识的节目,严格说来是一个益智类的节目。”从益智类的节目到深度访谈,杨澜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始终以文化为导向:“从家世背景到个人爱好,我的兴趣一直在文化方面,所以真的不存在什么大的跨越。”
尽管有这样的说法,杨澜还是承认,《杨澜视线》是一个不成功但很重要的转型:“《杨澜视线》严格说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介绍美国百老汇和电影的幕后制作,当时忽略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虽然介绍了一些美国电影的幕后特技,但中国观众根本看不到这些电影,同明星和幕后制作的情感联系不是很紧,自然也就不关心。”但后期的《杨澜视线》,就明显地具有了更后来的《杨澜访谈录》的影子,节目的主题转到了社会、经济方面,风格也与《杨澜访谈录》如出一辙。
采访对于我来说,就像是“采气”:从每个人身上,我都可以采到“气”。
杨澜这几年得到了成长,随她一起成长的还有她的节目制作班子。
杨澜曾经两访基辛格。“今年初我又访问了基辛格,想起自己1996年的采访,真是太小儿科了,问的问题都是八杆子打不着的,无一例外地在结尾希望人家对中国观众说几句话,你在外交事业中感到最骄傲的是什么等等:都是对任何人都可以问的问题。”6年以后的杨澜,同样是访问基辛格,问的是“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后,你也在中东有外交穿梭……”(因为访问时正值鲍威尔的中东之行),这样的问题具体、有针对性。这和“采访前做足了功课”有很大关系。采访前,杨澜阅读的是基辛格的主要外交著作等材料;采访后,基辛格对杨澜的采访是“AMAZING”(令人惊奇)。
令人惊奇的杨澜,从一次次的“采气”中,丰富着自己的人生阅历。《杨澜访谈录》的制片人郝亚兰说:“这个节目,实际上是对杨澜和被采访对象智慧的双重倚重,是杨澜和被采访对象智慧的碰撞交融。”
作为《杨澜访谈录》这档节目的决定性角色,杨澜做得认真而刻苦。杨澜认为,自己是一个“认真而有韧性的人”;这一点,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同。郝亚兰说:“坦白地讲,杨澜是这个制作组里最勤奋的人。”事实上,杨澜不仅仅作为主持人出现在节目中,她对节目制作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有时甚至是否需要一个反光板她都会提出建议;作为一个职业的主持人,她对节目的品质有很高的敏感度。”
我的风格是“绵里藏针”
曾经有评论说,杨澜是中国的华莱士。
但事实上,杨澜并不喜欢华莱士的主持风格:“他(有时)问问题显得有些生硬。”
谈到自己的主持风格,杨澜认为自己向来的重点不在风格,而在内涵:“风格是你在具备一定内涵后才体现出来的东西。”
《杨澜访谈录》目前走的路线,是“温和的深刻型”。提及当初节目制作组在风格取舍上的抉择,杨澜说:“到底是开着轰炸机把这块地都炸平,还是钻井取油?后来我们认为,深刻的问题也可以用一种温和的形式提出来。

   
杨澜:我不是中国的华莱士  
对节目风格的取舍和杨澜的性格息息相关。“平时就不是一个凶巴巴的人嘛!”杨澜对自己的定位在她的每一次采访中都表现无遗。《杨澜访谈录》采访龙永图时,杨澜问及中国加入WT0最后阶段协议时朱总理的两个让步,龙回答:“具体的就不要说了”,杨当即表示“没关系”。
但杨澜并不认为自己不尖锐。“采访吴基传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中国的电信改革,是改革拉着你走,还是你拉着改革走?吴基传最先回避了这个问题,我后来又把他拉了回来,问他‘那刚才那个问题呢?’”
杨澜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主持风格:“绵里藏针”。“观众要看的是内容,而不是两个人吵架。”
正是这一信念,支撑着杨澜进行着眼下国内并不流行的深度访谈。看过《杨澜访谈录》的人,一定都明白自己在这个节目里需要得到的是什么:没有噱头,没有八卦;一律的开头和结尾,一样的穿插和解说。杨澜认为,这类深度访谈的节目形式应该相对稳定,没有必要像娱乐节目一样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
杨澜从来不认为采访有什么特别的诀窍,除了认真:“我不是每一次都有灵感,但我每一次都很认真。”采访前做一大堆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我必须了解我在说什么。”而一次成功的采访,最重要的是要让被采访者知道,你明白了他在说什么,而不是把一个问题扔给他,得到答案后又接着问采访提纲上的另一个问题。“毕竟,我不是采访的主角,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
杨澜的另一面
稳重、理性的杨澜,一直希望采访对象的每一次自由发挥,都能带给普通人最大的启示。
无论阳光有多么强大的管理和经营团队,没有人会怀疑,杨澜是阳光文化眼下的核心竞争力。或许,她就像“阳光卫视黑暗中的一支火炬”,距离黎明越近,肩头的责任就越为重大。
尽管常常以成熟的面孔示人,杨澜的孩童心境却不时从言语和表情中显露出来。
不久前,杨澜到云南中甸采访,或许出现了高山反应,她懵懵懂懂地对随行人员说:“到高原后,食欲就不行了。”但随后,她又自言自语:“哦,我已经吃了两个烤土豆、两个米饼了。“(当地人透露,一个米饼可以做一碗米线。)杨澜的孩子气,无法枚举。
杨澜说:“我会一直做到观众不喜欢为止;他们不喜欢,我也不会硬跳到他们面前说:‘看我,看我’。”如今声名甚旺的杨澜说这话时,透着一个34岁女人的通达豁朗。
走完两年阳光之路的杨澜,依然还是一个本色的杨澜。(文章来源:《东方企业家》)

   
杨澜:我不是中国的华莱士

【杨澜:我不是中国的华莱士】相关文章:

中国的未来不是梦08-15

中国的未来不是梦作文04-25

杨澜的语录12-31

杨澜经典励志语录08-23

杨澜经典语录08-23

杨澜经典语录11-05

杨澜的语录经典版02-20

我不是我作文02-15

我不是“废人”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