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观点新闻”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谈谈“观点新闻”
最近,在《文汇报》上看到一个“观点新闻”专栏,栏内的新闻稿别具风致。它们不是纯客观的叙述,而是掺和着记者的认识,读起来很有厚度。它们传导给受众的不仅是一桩具体的事,而且还揭示出这些具体事中蕴藏的义理。譬如一篇报道王选的新闻,它的主题是:“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脱离了第一线却连续三年拿了三个院士头衔”。记者摆脱了传统的新闻叙事方法,叙中夹带着记者的观点,“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使劲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体现在他的头上很厉害……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他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他已经脱离第一线五年,怎么可能 是权威?世界上从来没有过55岁的计算机权威。”这则新闻是散发性的,读完并不能就划上句号,它能触发人的思考,使你的思绪向有普泛性的同类社会现象上延伸。按新闻领域的传统观念,新闻不能有记者的情感倾向渗入,这当然是对的。因为情感倾向表现的是个人的好恶,这种好恶常常会扭曲事实真相。不容许有情感渗入,但不能不容许有记者的观点存在。人的社会实践都有它的目的性和价值追求。这些目的性和价值追求经过实践外化成存在物时,它们就寄寓在这些存在物中,成为事物的义理和意义。所谓观点,不是记者的主观随意性,而是对事物义理或意义的挖掘和表述。
凡是经过人的实践创造的事物,既有可感可觉的感性表象,又有只能靠理性才能察觉的意义或义理,表象和意义的统一才是事物的全真。只抓表象而忽视它的意义,这只反映了事物的半真。有许多事物的表象和义理是一致的,没有矛盾;有些则是相悖的,不经过仔细思考,就很容易被错觉迷惑。譬如上面提到的王选,他离开第一线后,一年得一个院士头衔,乍看是他本人值得欣慰的荣誉,但一进入义理层面,人能体尝到的则是从王选情感上溢流出的滴滴苦涩。笔者一次和几个青年记者到新疆阜康县的农村采访,几个农村妇女向我们介绍她们的文化生活。她们说,为了打发 农村的寂寞,她们轮流出钱组织舞会。笔者向她们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跳出第三者怎办?一位妇女理直气壮地回答:“该有也得有!”在座的人都震惊了。如果把她的话就这样纯客观地写进报道,那就成了贬意,会引起一些读者对她的谴责。但是如果把中国妇女受三纲、五常、七出重压 以致谈性色变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有自主人格的当代农村妇女形象。现在大多数记者的笔触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扫描上,很少挖掘事物的义理,不去揭示它的意义。当然,并不是每则新闻都有必要这样,许多新闻能传递一个信息就完成了任务,但另有许多新闻则是要揭示意义的。
一些现代哲学家都很重视意义哲学的探索。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把意义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现代数理逻辑奠基人弗雷格在外在世界、纯精神世界之外还划出一个意义领域来。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波普尔的世界三分法也包含着这个内容。最近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文本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对生活世界意义的显示中”。这个“文本”自然也应包括新闻在内(当然不是全部新闻)。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变革和转型时期,每时每刻都生长着新事物, 她们像春草一样绘饰着时代的春色。有的新在表象层次就显示得很分明,但有许多事物的新在表象层次表现得很模糊,普通人辨别不出,于是新闻记者就有责任进行理性挖掘,把它的意义用语言符号揭示出来,这种新闻就有了启蒙意义,就能反映事物的全真。有一次,笔者跟《新疆经济报》总编辑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牧民定居点采访。柯族牧民多少年深居天山、昆仑山,世世代代只知牧羊。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使他们脱贫,政府动员他们下山种田,他们摇摇头说:“我们不会!”动员他们经商,他们也摇摇头说“我们不会!”后来,政府在山外平川上修建了有房屋、厩舍、田畦、道路、水电配套设施齐全的定居点,千呼万唤,他们终于出山了。几年工夫下来,他们学会了种田、栽树、挖渠,经商。那天,那些结实粗壮的柯族人一听新闻记者来了,都放下手中的活围了过来,激动地谈他们这几年的生活感受。记者问一个老人:“现在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别的民族能干的你们都能干?”柯族人中爆发出一声春雷:“能!”突然间一个柯族老人的眼睛鼓起来,光灿灿,亮晶晶。周围的人都被老人的眼睛慑住了。只见他激动得身上发战,攥紧双拳连喊几声“能!”有人 呼叫:“谁带了照相机?”那位总编辑悟到了老人眼睛中蕴藏的意义。这是柯族人经过市场经济重塑,在社会角色转换中因为他们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开发,于是产生了自信、自豪。老人目光中辐射的就是这种自信与自豪。一般记者仅凭两只眼睛实在写不出什么新闻;但是这位总编辑从意义层面上写了一则很扎实的新闻。像这种富有时代意义的新事在今天的城乡大地上俯拾皆是,但是反映在报纸上的却很少。有人说,新闻是传导信息的,这当然不错。但是事物档的信息,有出在表象层次的,有出在意义层次的?而在意义层面的信息才是精神文明的好养料。只在有了意义层面的深刻理解,他才会去支持、扶助、发展新事物。新闻是时代的反映,但是看看我们的许多新闻,很缺乏时代感。这是新闻观念上的问题。我们报道的新闻事实多是具体的“这一个”,因为是表象扫描,呈现给读者的是个别、孤立的现象,这是很难和整体的时代精神联结的。而事物的意义则是带有普泛性的,在意义层面就会有很强的时代折光。意义的积累能形成人的新观念,报纸上的意义新闻或观点新闻多了,就能帮助读者进行观念更新,能使人的精神文明水准和物质文明水准同步上升。
按理说,诗人、作家、哲学家、新闻记者都是一个档次的社会角色,他们的职业特点之一是悟性。悟性不是别的,它是智慧在瞬间的爆发。这种爆发对新闻记者来说,常常表现在对事物意义的开掘上。这几年,《新疆经济报》一直在为发展意义新闻而努力。该报记者朱又可的意义新闻作 品已受到北京、上海一些专家、学者的注意,冯英子、吴仲华、郑重等都评论过他的作品。但这张报纸毕竟地处偏远,未广为人们注意。而《文汇报》对观点新闻的倡导,会促使新闻记者在新闻采写中投入更多的智慧。
(完)
谈谈“观点新闻”
【谈谈“观点新闻”】相关文章:
谈谈“观点新闻”08-11
谈谈广播和广播新闻的特点和发展前景08-11
谈谈师娘08-18
谈谈补课08-19
怎样使听众接受你的观点08-27
我的教育教学观点滴07-30
英语观点类作文范文07-30
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