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文学评论论文>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

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

时间:2023-02-24 00:33:20 文学评论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

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
  
  作者/陈秋蓉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一生成就颇丰,作品影响深远。本文从作家人生经历人手,以诗作分析为基础,以归类研究为方法,探讨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
  
  戴望舒,浙江余杭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等。
  
  他1905年出生于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的江南。青年时期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文学系、震旦大学法文系;1926年参与创办《璎珞》旬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参与创办《文学工场》,在《小说月报》发表《雨巷》一诗,并因此被冠名“雨巷诗人”;1936年参与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远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成为一名活跃的抗日文艺战士;1939年与艾青主编《顶点》,宣传抗日;1941年被捕入狱,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极尽抗日救国的豪迈;后经叶灵凤保释出狱,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因气喘病与世长辞。
  
  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带有命运转折、时代变迁的深刻烙印,以抗日战争为界,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22年起,到1937年止,主要抒发自怨自艾、孤寂感伤的情绪,表现出婉曲朦胧、隐秘含蓄的诗风;第二阶段自1937年起,到1945年止,主要抒发忧国忧民、深沉凝重的情绪,表现出沉郁顿挫、悲壮豪迈的诗风。在诗歌的艺术特点上,两个阶段既有一脉相承的部分,又有判若云泥的方面;同一阶段在诗歌的艺术特点上,既有殊途同归的相似,又有风格迥异的差别。
  
  第一阶段的诗作大致有两种风格:一种以《雨巷》《微笑》为代表,空灵迷蒙、缠绵悱侧;一种以《夕阳下》《忧郁》为代表,孤独压抑、幽暗清冷。
  
  《雨巷》讲述了一场唯美动人的梦境:“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细雨如线的雨巷,抬眼看去,巷道悠长,杳无人迹。“我”漫无目的地走着,犹如置身一幅古老的画面,多么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解我心忧的姑娘。她面若丁香,味若丁香,情若丁香,在雨巷中彳亍,凄清又惆怅,眼光如太息,从“我”身旁飘过,直到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带走她的颜色和芬芳。“我”徒自回味,反复想念,继续撑伞,彷徨寂寥,一如最初。全诗句子长短参差不齐,韵脚错落有致,词语重叠回环,节奏曲折往复,营造了一个凄婉迷惘的氛围。全诗仿佛笼罩在一个薄如烟纱的雨雾下,人影若隐若现,愁绪若有若无,距离若即若离,情境主客难辨,像“面纱后面美丽的双眼”一样如梦似幻,引人人胜。
  
  《微笑》短小精悍,余味悠长。“轻岚从远山飘开/水蜘蛛在静水上徘徊/说吧:无限意,无限意/有人微笑/一颗心开出花来/有人微笑/许多脸儿忧郁起来/做定情之花带的点缀吧/做遥迢之旅愁之凭籍吧/微温轻渺,欲说还休。”全诗意象丰富、语言跳跃、时空交错、语近情遥,堪比一幅素雅轻柔的写意画。
  
  再如《秋》,“再过几日秋天是要来了,/默坐着,抽着陶制的烟斗/我已隐隐听见它的歌吹/从江水的船帆上。//它是在奏着管弦乐;这个使我想起做过的好梦……”“我”独自默坐,抽着烟斗,听到江面上传来秋天将至的讯息,想起做过的许多好梦。全诗语言明白如画、感情自然淳朴,传达出一种恬静闲适的旨趣。再如《深闭的园子》,“五月的园子,/已花繁叶满了,/浓荫里却静无鸟喧。小径已铺满苔藓,/而篱门的锁也锈了/主人却在迢遥的太阳下。在迢遥的太阳下,/也有璀灿的园林吗?陌生人在篱边探首,/空想着天外的主人。”全诗意象流动、虚实相生,语言情趣盎然、曼妙如花,勾勒出一个花繁叶满、浓荫铺地、静无鸟喧、篱门锁锈、深闭不开的院子,只见篱边有陌生人探首眺望,猜想着主人的去向,也许是远行迢遥了吧。就这样,禅意陡生。
  
  类似的还有《我的恋人》中“我将对你说我的恋人,/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烦忧》中“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间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间我的烦忧:/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白蝴蝶》中“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秋天的梦》中“迢遥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这些诗句舒卷自如、色调雅致、意境邈远,与《雨巷》在遣词造句、抒情达意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类。
  
  另一种以《夕阳下》《忧郁》等为代表,语言悲戚,意象沉着,感情郁结,比之第一种,少了迂回萦绕的浪漫,多了语重心长的思考。
  
  《夕阳下》描绘了一个夕阳无限、天色苍苍的黄昏,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般催人泪下、撼人心魄。“我”独立天地间,看到晚云暮色、溪水残日,不禁黯然神伤,觉得自己瘦长的影子像山间古树寂寞的幽灵。远山上暮色正浓,似乎在哀悼终结的白日;幽夜将近,清风乍起,落叶翩翩;荒冢里光影乍现,蝙蝠在老树枝头私语,微弱的声线在晚烟中飘荡。如此一系列枯槁幽微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愁肠百结、透骨酸心的感伤。“我”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西方现代心理学重要流派“移情说”来解释,“当艺术家凝神构想,情动于中,想象异常活跃和驰骋的时候,他也就往往不自觉地寄情于物”,“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流浪人的夜歌》与《夕阳下》在艺术手法、意境创造上极为相似,都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典范。“残月是已死美人,/在山头哭泣嘤嘤,/哭她细弱的魂灵。//怪枭在幽谷悲鸣,/饥狼在嘲笑声声,/在那莽莽的荒坟。//此地黑暗的占领,/恐怖在统治人群,/幽夜茫茫地不明。//来到此地泪盈盈,/我是飘泊的狐身,/我要与残月同沉。”诗中哭泣的残月、悲鸣的怪枭、嘲笑的饥狼、莽莽的荒坟等意象,让人如同身临一个茫茫的幽夜,顿生飘泊无依、悲天悯人之情。
  
  类似的还有《忧郁》中“我如今已厌看蔷薇色,/一任她娇红披满枝。/心头的春花已不更开,/幽黑的烦忧已到我欢乐之梦中来。/我的唇已枯,我的眼已枯,/我呼吸着火焰,我听见幽灵低诉。/去吧,欺人的美梦,欺人的幻像,/天上的花枝,世人安能痴想!/我颓唐地在挨度这迟迟的朝夕,/我是个疲倦的人儿,我等待着安息。”《夜行者》中“这里他来了:夜行者!/冷清清的街道有沉着的跫音,/从黑茫茫的雾,/到黑茫茫的雾。//夜的最熟稔的朋友,/他知道它的一切琐碎,/那么熟稔,在它的熏陶中,/他染了它一切最古怪的脾气。∥夜行者是最古怪的人。/你看他在黑夜里:/戴着黑色的毡帽,/迈着夜一样静的步子。”这些诗句哀感天地、发人深思、直逼人心,与《夕阳下》在意象组织、感情基调上大同小异,是一类。
  
  第二阶段的诗作大致也有两种风格:一种以《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代表,颠沛流离、视死如归;一种以《在天晴了的时候》《偶成》为代表,温暖明朗、蓬勃向上。
  
  《狱中题壁》以临终遗言的形式明确了自己忠君爱国、慷慨赴义的志向,“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八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的地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八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全诗语言平易、干脆利索、掷地有声,仿佛在对战友当面嘱托、交代后事,没有胆怯,只有勇敢;没有退缩,只有前进,超越了小我的生离死别、恩怨情仇,上升到了民族的命运走向、兴亡存废。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作者对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的大地寄予了无限的爱与希望。如今的灰烬泥浆曾经是荇藻河水,如今的蓬蒿遍地曾经是禾苗细软,如今的荔枝憔悴曾经是花开如簇。此情此景下,作者将全部力量运在手掌上面,紧紧贴着身旁的大地,期待一个坚固蓬勃的新世界。全诗语言浑然天成,意象悲壮感人,感情哀而不伤。
  
  这些诗句气壮山河、壮怀激烈,传达出逆境中不畏艰难的气魄和胸有成竹的自信,是一类。
  
  另一种以《在天晴了的时候》《偶成》等为代表,语言明丽、节奏欢快、感情奔放,比之第一种,少了忧国忧民的叹息,多了山河美好的想象。
  
  《在天晴了的时候》描绘了夜雨初洗、春暖花开的大地:“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表达了作者对战乱频繁、凄风苦雨生活的厌弃,对和平安定、安居乐业生活的热爱。
  
  《偶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春天”的向往,希望那时可以“看见灿烂的微笑,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诗句饱含哲理、乐观向上、催人奋进。
  
  这些诗句欣欣向荣、花团锦簇,勾勒出良辰美景、人寿年丰的景象,是一类。
  
  戴望舒的诗歌因受命运转折、时代变迁的影响,在艺术特点上呈现出前后因袭、对立统一的风貌和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情绪,正如他自己所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他正是用手中这支生花妙笔,创造出了一个自出机杼、美轮美奂的诗歌世界。
  
  [参考文献]
  
  [1]戴望舒,戴望舒经典诗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陈秋蓉(1975-),女,四川广安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研究方向为文学。
  
  

【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相关文章:

戴望舒的诗歌01-29

有关戴望舒的诗歌03-27

戴望舒的优秀诗歌03-27

有关戴望舒的优美诗歌03-27

论二十世纪汉语诗歌的艺术转变08-06

论浮雕艺术08-17

论环境侵害诉讼的特点08-05

戴望舒的诗10-31

论校长的领导艺术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