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鸿门宴》樊哙闯帐说辞赏析
在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鸿门宴》樊哙闯帐说辞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重要而又精彩的文字,它叙述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霸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最终刘邦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所称道。两大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各具风貌;两个对立营垒的谋士范增和张良的权谋策略也各有千秋;尤其是“勇士”樊哙,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愤怒情态,饮酒食肉的粗豪举止,谴责项羽时既气势逼人而又条条在理的措辞,更让人拍案叫绝。
《鸿门宴》依据故事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宴前阶段,“剑拔弩张”的宴会阶段,“尴尬不安”的收场阶段。樊哙闯帐这一情节发生在第二阶段,刘邦来和项羽谈判,项王留沛公与饮,双方矛盾趋向缓和,而范增策划的舞剑事件使宴会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后面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可谓一波三折,推波助澜。我们来看原文: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日:“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日:“客何为者?”张良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日:“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日:“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日:“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成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日:“坐。”樊哙从良坐。
这是《鸿门宴》中最精彩的段落,通过对樊哙一番动作言行的铺写,一个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犷豪放的形象跃然纸上,连项王也赞其一句“壮士”,并问“壮士能复饮乎?”哪知这一问,屠夫出身的樊哙竟然先是一句: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大道理。惜墨如金的司马迁详细记录了樊哙的话。
樊哙开场以“亡秦”作类比暗示,说“亡秦”残暴百姓,杀人如麻,导致天下叛乱;这实际上是借“亡秦”警告项羽,不要走“亡秦”的老路,随便杀人,丧失民心。当然,不要随便“杀人”并不是泛指,而是指刘邦。然后拿出怀王之约。刘邦对项伯、项羽的说辞,都没有敢提到当年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句话,为的是怕项羽认为自己有当关中王的野心。但是,樊哙此时不忌讳地讲出来。樊哙以第三者的身份说出这件事,使项羽不能怪罪刘邦,同时又告诫了项羽,刘邦是功臣,是理所当然的关中王。这就在道义上公开抢占了制高点。樊哙的意思非常明确:沛公是在按“怀王之约”行事。沛公对项王是绝对的尊重,刘邦虽然先入咸阳,人关后却连根毫毛都没拿,都替项王守着。“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做事的分寸拿捏得十分得当。然而项王却对我们沛公并不仁义,居然听信小人之言,容忍小人的挑拨,要杀了像刘邦这样有功的人,一句话,我警告你,那是在走亡秦的老路了。好一个赳赳武夫樊哙。
这一席话也是前面刘邦对项伯“一言”的翻版。但却别具一格,好一个粗人樊哙,答话却绝无粗象,既得体又字字暗藏硬骨头。再从两人讲话看,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则是“以攻为守”了。可以推测这段说辞是和刘邦事先议好的,但从樊哙口中说出,却又是暗合他的身份,口吻声气都是别具一格的。令人奇怪的是,竞把才气过人的项羽说得哑口无言,只好讪讪地说声:“坐”。而张良于其中穿针引线,君臣三人可谓配合默契。张良、樊哙成功地挫败范增、项庄的暗杀企图。鸿门宴上刘、项集团的第二回合暗战就此结束。
这段闯帐说辞既是写樊哙的场面;也是写项羽的场面。樊哙乃屠夫出身的莽汉,他为刘邦辩护的说词,表明他不只是性格粗豪,也有其精细之处。他之所以受到项羽嘉赏,不只是因为具有能饮、健啖的粗豪风格,与项羽相投契;更主要的还是他的这段刚中有柔、亢中有卑、责中含敬的讲话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在本节文字里,除了生动地写出樊哙这一有胆有识、粗中有细的卤莽英雄面貌外(所谓“子房如龙,樊哙如虎”),项羽“英雄惜英雄”的人物性格,也得到了表现。也正是樊哙的这段话缓和了刘邦这一方的危迫形势,并使他得以抽身离席,从小道逃遁。
司马迁在这段文字中巧妙地把握了人物关系,对于樊哙,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幕后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郭嵩焘说:“鸿门一会却处处写得奇绝陡绝,读之令人心摇目眩。”是很正确的。
一主旨和情节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二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写项羽听了曹无伤告密之后的反应和听了项伯劝解之后的反应,形成两个极端,把项羽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勾画得十分鲜明。写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对刘邦的逃席行为听之任之,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三写作特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这些,上面已有分析。这里附带说说樊哙。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行动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
《鸿门宴》赏析 :
《鸿门宴》它的艺术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点来观察。
第一点,它善于在矛盾开展中描绘人物。通过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以突现人,使之为形象塑造服务。人物形象获得高度的鲜明与统一,因之具备典型性。
在本文中,作者善善、恶恶、贤贤、黜不肖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司马迁以极其深微而又明显的爱憎笔触,刻画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刘邦是一个卑鄙狡诈而又极其机变的所谓成功人物;项羽则是一个粗豪自恃、浅听轻信的所谓失败英雄。作者把刘邦、项羽放在鸿门一会的具体历史事件具体矛盾开展当中,进行描绘。最后达到人物形象的高度鲜明与统一,完成传记文学人物的典型性质。所以刘邦、项羽,尽管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所描绘的的也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然而后世却常用来概括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作者在描绘这两种人物性格时,爱憎倾向是十分明确的。对项羽主要的是同情和赞颂;对刘邦主要的是鄙夷和贬斥。这就深刻地影响着千百年后读者群众情感的向背,使人们同情的都归于项羽一面。本文在描绘张良、项伯、樊哙、范增的形象上,也极为成功。假如说本文写的是“子房如龙,樊哙如虎”,那么写刘邦就真该是“如狐如鼠”了。
第二点,本文善于把巨大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细节描写相结合,善于把生动的场面叙写与细节描绘相结合。在对尖锐的矛盾斗争的叙写当中,完成其惊奇的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这样就能以在尖锐的矛盾斗争的展现当中,完成其惊奇的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使人们在千百年后,一提起鸿门宴故事来,许多人物的活跃形象,都如近在眼前。《鸿门宴》一文,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极其成功的范例。
第三点,本文具有周密严谨的组织安排。在材料处理上,也能前后相生,具有缜密的逻辑联系。它密切依照历史发展,把许多材料,加以精心地抉择,并进行了细密的安排组织。使矛盾一环衔着一环,使情节一波推动一波。他以曹无伤密告起,以曹无伤被诛结。以范增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项羽终。在处理材料上,作者运用了繁(如闯宴)、简(如诛曹)、省(如张良“具告沛公”)、复(如樊哙说项)各种不同笔法,使其相辅相成,以构成全篇严密无间的逻辑结构。帮助了主题内容的显现。这些是本文鲜明特点之一。
第四点,是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作者在传记文学著作上,具有独创精神叛逆情感,所以他能自觉地靠拢人民向民间语言学习;受有明显的影响。许多民间传说与歌谣谚语,都成为作者创作思想与创作语言的重要来源,构成作品的新鲜血液。使它的语言艺术,推进到中古时期散文文学的一个新的高峰:浅切、明白、活泼、朴实。
在本文中,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都是当时流行的成语;而“唉!竖子不足与谋!”则是当时的生动具体的口头语言。
从全文语言风格来看,也完全可以说明司马迁的操纵运用语言的能力,远远跨过秦及汉初散文语言的既有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司马迁在善于活用虚词上,也极其出色。他往往凭借表情作用很强的虚词运用,表现人物情态。如本文中,“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樊哙曰:‘臣死且不避,酒安足辞!’”等。都是运用虚字进行表情的极其传神处所。《鸿门宴》一文的文学技巧,在整个《史记》当中,是具有代表性的。郭嵩焘说它“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自非过誉。它不只是达到了“叙事真而描写切”、“语调整齐,字句锤炼”的境地;它也达到了神采辞章双跻峰顶(“理既切至,词亦通畅。”——《文心雕龙·启奏篇》)的新高度。有人也用思想清新、文字精美、内容充实、组织周密四点,对整个《史记》的艺术特点作通俗的概括。这种通俗的概括评价,同样也适用于本文。五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过去有些论述《鸿门宴》的文章,在作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分析时,往往有一种脱离本段文字而从《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全部着眼进行论列的不当倾向;在作刘、项评价时也有这样毛病。我认为我们分析《鸿门宴》时,还是应该抓紧本文。虽然也应当联系照顾到刘项《本纪》全篇,但却不应喧宾夺主,或者把延伸的意义,说成本篇的思想内容。
【《鸿门宴》樊哙闯帐说辞赏析】相关文章:
闯优秀作文11-01
勇闯鬼屋作文09-25
勇闯鬼屋作文05-16
夏目友人帐的语录01-09
适合写手帐的句子02-18
夏目友人帐语录经典11-18
夏目友人帐语录10-19
闯的优秀作文(精选29篇)08-01
“独”闯天下作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