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文字学论文>常州方言“家”字的读音和剧法

常州方言“家”字的读音和剧法

时间:2022-08-22 06:16:44 文字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常州方言“家”字的读音和剧法

  常州方言“家”字的读音和剧法
  
  王忞青
  
  摘 要:常州方言中的名词“家”在“名词1+家+名词2”的结构中,先后经历了“姓氏+家+村寨”,“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家+亲属称谓”和“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家+家”三个阶段,逐步语法化为结构助词。它与结构助词“的”在小部分语境中平行并存。但是语法化了的“家”,还是保留着变化前名词的一些特点,因而“名词1+家+名词2”结构受到许多限制,包括对“名词1”的限制,对“名词2”的限制,以及对“名词1”和“名词2”之间的关系限制,从而说明结构助词“家”只具有“的”的部分功能。
  
  关键词:常州方言 “家”字 不同读音 语法化 语义限制
  
  “ 家” 的本义为人居住的地方。《说文解字》:“ 家, 居也” 。先秦时期也指大夫的封地。上古音为[kea],《广韵》:“古牙切”,中古音为[ka](郭锡良,1986)。常州方言“家”字的两个不同读音[ku]和[t?ia],口语中发哪一个音取决于它的用法,即它形成的语法结构和它所表示的语义。
  
  一、常州方言中“家”的语法化过程
  
  最初,“家”在常州方言中只用于构成简单名词,第一种是表示本义的住所,如“家庭”“国家”“我家”等;另一种是表示敬称,如“老人家”。“家”在这些简单名词中都读[ku]。
  
  后来,“家”字开始用于“名词1+家+名词2”的格式中,这种格式用于地名的很多,通常情况是:“名词1”表示“姓氏”,“名词2”表示“村寨”等,包括“村、寨、田、营、坡、沟、湾、桥、坟、弄”等,就形成了“姓氏+家+村寨”格式。常州地名多以此格式命名,如“王家村”“丁家寨”“李家田”“刘家庄”“黄家桥”“曹家沟”“杨家弄”等等。另外还有以这些地名为基础产生的扩展地名,如“王家村墓地”“刘家庄花园”“杨家弄菜场”等等。这些地名中的“家”在语义上还具有明显的“家庭”“家族”的意思,因此语音上老派口语中都说[ku]。但近代年轻人读书时,由于受到普通话影响产生了文读形式[t?ia],于是偏向书面表达的“家庭”“家境”等词语中的“家”字在口语中逐渐演变成了[t?ia],造成了方言中的文白异读现象。
  
  当“名词1+家+名词2”中的“名词1”不表示姓氏而表示“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名词2”不表示“村寨”等,而表示“亲属称谓”时,就形成了“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家+亲属称谓”的格式。例如“我家妈妈”“你家妹妹”“他家哥哥”“大伯家儿子”“表哥家媳妇”“张三家老婆”“李红家先生”等等。这些结构中的“家”,在语音上都读[ku],不读[t?ia];而在语义上却发生了明显变化,它们可以直接解释为“的”,其语法意义相当于吕叔湘先生所说的“领格”,当然它们同时还带有“家庭”的语义,因此可以进行双重分析。由此可以看出,语法化了的语词多少还保留着原来实词的一些特点。由于以上提到的结构在常州方言中使用十分频繁,同时也处在动态变化中,语义表达的重点也在不断地移动,所以仔细分析后的结果是:表示“家庭”意义的名词“家”逐渐语法化为表示“的”的意义的结构助词“家”。
  
  当“亲属称谓+家+亲属称谓”格式中充当中心语的第二个“亲属称谓”被名词“家”替换时,“名词1+家+名词2”就变成“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家+家”的格式。例如“我家家”“你家家”“姨夫家家”“李四家家”“王大爷家家”等等。这种格式就只能进行一种分析了:每个例子中的第一个“家”,语音上读[ku],语义上已经完全表示“的”;而每个例子中的第二个“家”,语音上仍然是读[ku],但语义上则表示“居所”或抽象的“家庭”。所以,“我家家”只能说成是[?ou ku ku],而不能说成[?ou t?ia t?ia]、[?ou t?ia ku]或[?ou ku t?ia],意思是“我的家”。这些结构中的“家”,已经完成了名词“家”语法化为结构助词“家”的过程。
  
  这里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当“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家+家”的句式中的“家”只出现一个时,这个“家”情况有点特殊:如果“名词1”是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那么剩下的这个“家”读[ku];如果“名词2”是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那么剩下的“家”读[t?ia]。但是,无论其语音形式如何不同,它们的语义都固指“居所”或抽象的“家庭”。例如:
  
  (1)我家[ku] = 我们家[t?ia]
  
  (2)你家[ku] = 你们家[t?ia]
  
  (3)他家[ku] = 他们家[t?ia]
  
  综上所述,常州方言中“家”的语法化具有很强的语境限制,这种变化只发生在非常局部的语境——“名词1+家+名词2”的格式中。名词“家”语法化为结构助词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姓氏+家+村寨”
  
  2.“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家+亲属称谓”
  
  3.“人称代词/亲属称谓/专有人名+家+家”
  
  第一阶段中的“家”,还明显具有“居所”或抽象的“家庭”的语义;第二阶段中的“家”可以分析为“居所”或抽象的“家庭”,也可以分析为结构助词“的”;而到了第三阶段中的“家”就只能分析为结构助词“的”了。二、常州方言中结构助词“家”对前后语词的语义限制我们把结构助词“家”出现的语法格式记作“名词1+家+名词2”,这个“家”的语义相当于“的”,于是“我家家”和“我的家”出现了共存的现象。但是“家”不能代替“的”,只是在很小的语境中与“的”共存。也就是说,使用“名词1+家+名词2”这一格式时,存在很多的限制,包括对“名词1”的限制,对“名词2”的限制,以及对整个格式的限制。
  
  1.“名词1+家+名词2”对“名词1”的语义限制
  
  常州方言中的“名词1”只能是人称代词、专有人物称谓名词或亲属(包括准亲属)人物称谓名词。由人称代词充当的,如“我家舅舅”“她家哥哥”等;由专有名词称谓的名词充当的,如“小王家妹妹”“小刚家老婆”“保姆家儿子”等等。要注意,其中“保姆家儿子”中的“保姆”必须是有定的,是“保姆”中具体的某一个“保姆”,实际上是指“这个保姆家儿子”或者“那个保姆家儿子”:总之,是谈话双方共同默认的特指的对象。还有由亲属人物称谓的名词充当的,如“李大爷家小孩”“王大妈家女儿”等。值得注意的是,无生命的事物不能充当“名词1”,不能说“自行车家轮子”“学校家老师”“商店家顾客”等;人以外的动物也不能充当“名词1”,不能说“兔子家尾巴”“猫家爪子”等;且“名词1”不能使用复数形式,不能说“他们家妈妈”“孩子们家玩具”等。
  
  2.“名词1+家+名词2”对“名词2”的语义限制
  
  对“名词2”的语义限制比对“名词1”的语义限制更加严格。“名词2”只能是表示亲属(准亲属)人物称谓和专有人物称谓的名词,连用于“名词1”的人称代词也不能使用。不能说“你家车子”“他家电视”“我家他”等。但如果中间加上“的”则是可以的,如“你家的车子”“他家的电视”“我家的他”等;不过这些结构中的“家”还是“居所”或“家庭”的意思,并未语法化为结构助词。
  
  3.“名词1+家+名词2”对“名词1”和“名词2”的语义关系的限制
  
  “名词1”对“名词2”必须具有领有关系,所以常州方言里不能说“红色家书”“大盆家花”“高处家房子”等,因为这里的“红色”并不领有“书”,“大盆”并不领有“花”,“高处”并不领有“房子”。但如果把以上受到限制而不能说的句子中的“家”换成“的”,那就全都可以说了。
  
  综上所述,常州方言中,语法化了的作为结构助词的“家”[ku],只代替了结构助词“的”的一小部分功能,而且对出现在其前后的“名词1”和“名词2”都有严格的语义限制。这些限制表明,语法化了的结构助词“家”还部分保留着原来名词“家”的一些特点。
  
  参考文献:
  
  [1]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2]叶祥苓。常州市志方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3]陈立平。双语社团语码转换研究:以常州话——普通话语码转换为例[M].北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J].方言,1992 ,(2)。
  
  [5]路伟。语言变异——社会记忆的踪迹[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6]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王忞青 江苏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210097)

【常州方言“家”字的读音和剧法】相关文章:

游常州作文10-23

游常州恐龙园作文400字08-24

常州嬉戏谷作文03-22

我的家乡常州作文09-05

常州—恐龙乐园作文10-27

散文随笔《即将消失的方言》04-23

科普剧剧本06-08

四川方言顺口溜02-06

游常州恐龙园作文04-15

常州中华恐龙园作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