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汉乐府与其后朝代作品的关系
浅析汉乐府与其后朝代作品的关系
作者:方雨宁
我最近在读余冠英先生的《乐府诗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虽然平时课上也学到了曹操是借乐府旧题以吟咏时事,赋予其新的内容,但是终究没有将它们对比起来看,现在正好借着这次契机,分析这其中的委曲。
《步出夏门行》最开始出现在汉乐府诗里,“桂树夹道生,青龙对伏趺。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以景象叠加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曼妙的天庭图画。通篇写神仙之乐,酣畅淋漓,表达了对天上美好景致的向往与神迷。
再来看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这是孟德在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的四言诗。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不光在题材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因此,鲁迅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也是不无道理的。曹操在该组诗里抒发了个人的理想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更是家喻户晓的佳句,表达了自己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
再来看看《饮马长城窟行》。最早在汉乐府出现时,我惊艳于它“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单纯质朴;也感慨于“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的直白浅露;更惊叹于“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奇思妙想。全诗缠绵悱恻,极尽缱绻之词表达思妇对征人的思念,细腻的景物描写更显情思款款,意味深长。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则以痛惜的笔触记录了筑城卒与他妻子的对话,揭露了无休止的徭役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身在祸乱中,何为稽留他家子”、“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以筑城卒的口吻表达了对战乱当道徭役深重的苦痛与无奈,他妻子最后的“贱妾何能久自全”更是发人深省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雁门太守行》现在为我们所知的也是李贺的作品,但其实李贺也是托乐府旧题来写的战争场面。最初《雁门太守行》是用来歌颂王涣的政绩的,百姓们称颂他“拥护百姓,子养万民。外行猛政,内怀慈仁”。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治行致贤的好官。该乐府诗引君、人、论、冠、贤、仁、端、宽、勤、闻、昏、西、传十三韵,八解乐府云。而后在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以瑰丽浓艳的色彩描绘了悲惨而又壮烈的战争景象。“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开篇即以丰富的色彩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场景,全诗基调苍凉、意境悲壮,完全不同于汉代时歌咏王涣时的谨严,且格式上也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传统的四言被突破,七言读来朗朗上口,色彩的对比运用鲜明,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通过上述三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自汉代以后的很多文人们在创作时都借用了汉乐府的篇名,表达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思想。各人都有个人的创作灵感和情怀,但不可否认的是,汉乐府的诗集对魏晋隋唐时期乃至更后明清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正是有了汉代时民间纯朴的乐府创作,才使后世留下了这么多的名篇佳作供文人墨客吟咏传唱。
其实文学说到底也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加工润色,使之不至于沉寂,使之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不被磨灭原本的光芒,继续绽放,继续熠熠生辉。历史的长河洗涤冲刷,过滤了很多渣滓,也留下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中国的文化金字塔,正是由久远朝代的一部部作品堆叠而成,时至今朝,日久弥坚。
【浅析汉乐府与其后朝代作品的关系】相关文章:
浅析生产关系两层次08-17
浅析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对策08-12
浅析高职体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08-17
浅析高中语文学习观与学习动力的关系08-18
浅析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需处理的关系08-18
把握“引文”传递的思想情感信息──鲁迅作品六处引文浅析08-17
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及其后果论文06-04
浅析经济环境与会计发展之间的博弈关系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