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背影教学设计3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背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背影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入选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境,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重点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让“背影”定格,成为永恒的经典。
教材选择这篇经典散文作为教学文本是符合新课标第四阶段目标的。根据新课标中“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我主要想通过探究、交流的形式,让学生从本文朴素的语言中学习文中细节描写的方法,感悟到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从而触动学生心灵,体察身边的亲情。综上所述,立足文本,既能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特质,又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有所熏陶,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价值之所在。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接触到记叙性散文并不多,领会散文的能力是不足的,加上当代中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对于日常生活细节中渗透出来的爱,常常熟视无睹。因此,抓住散文的线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对于爱的思索,是很有必要的。
这篇文章内容是表现父子亲情的,是学生熟悉的主题,而且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只要引导恰当就行。文章语言简练自然、朴素无华,读起来也没有多少障碍,会有阅读成功的愉悦感。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掌握抓线索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如何通过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使用旁批的方法,从文章朴素自然的语言中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体会父爱的深沉。
【教学重难点】重点:“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道、攀月台那个场面的描写为最详,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情感,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触动学生心灵,感悟身边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影:
唐朝诗人孟郊写过一首著名的诗作《游子吟》,谁能背诵这首诗?(生背诵)诗中慈母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感情是复杂微妙的,诗人把这种感情凝聚在哪个动作上?(密密缝衣)这说明写事只要能抓住感人的一点,写得集中,就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一个典范。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这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板书题目作者)
二、聆听《背影》,初谈感受听课文朗读录音,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听读的感受。
明确:《背影》作者通过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刻画,充分体现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三、美读赏析,聚焦“背影”
1.有文学评论家说,《背影》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顿精神的佳肴,如果它是一幅画,这幅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父亲买橘的.背影
2.找出相关的内容,说说这段话从哪些方面描述父亲的背影的?并能深情朗读。
明确:父亲的衣着、走路的姿势、爬月台的动作。
四、圈点旁批,体会情感
画是有丰富内涵的,你能不能从画中读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呢?老师教大家深读课文的方法,就是旁批法。什么是旁批法呢?顾名思义,就是在文章旁边写批语。批语可以是赏析式的,也可以是感悟式的,还可以是拓展式的。我们共同研究一下这些旁批的方法。
出示幻灯片:
总结:父亲是在什么境况下给我买橘子的呢?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境况下,这种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对儿子的满腔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作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作的一切不知要可贵多少倍。这个背影,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五、诗情涌动,吟诵父爱
这时候老师觉得背影不只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那诗的主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父爱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表现父爱的典型语句,四人小组,每人一句,共同完成这首父爱之歌。例如:父爱,是簌簌落泪时,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
父爱,是片刻踌踱之后,一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的决定;
父爱,是……(师):抽小组吟诵。并齐读老师整理的诗句:
父爱,是枉我太聪明时,一句“路上小心,不要受累”的提醒。
父爱,是匆匆离别时,一句“我走了”的告别.父爱,是列车将要开动时,一句“到那边来信”的叮咛。
父爱,是分别时回过头,一句“进去吧,里面没人”的不舍父爱,是自己身着布衣时,送来一件紫毛大衣的温暖。
父爱,是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向左微倾的肥胖身子的背影。
父爱,是匆匆往来人群中,渐渐远去的沧桑背影.父爱,是两年不见,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哀愁.父爱,是晶莹泪光中一个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它永远也带不走父亲匆匆的背影。
小结:每一小节都是一个典型的动作,都是一曲父爱之歌,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造作的修饰,有的只是朴实,有的只是真情。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特点:朴实中饱含真情。
六、探寻眼泪,回报父爱
面对如此深沉的抚爱,做儿女的怎能无动于衷?我们看朱自清先生的表现。他表现得最典型动作就是流泪,找出文中写流泪的句子,看看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四次流泪,感情丰富而真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就是写真情,以情动人,有知情知人,才有至情之文,父子情深至此已得以全面体现。
战国时代一个名叫韩娥的女子的优美歌声,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读这篇文章,我们也像在品味一顿佳肴,那份深沉的父爱,那浓浓的父子深情,总让我们想说点什么。
你们做儿女的想到什么?
老师想到了今年暑假,女儿去旅游,她已经十四岁了,由他们的老师和同学陪着,我给她准备了饮料、水壶、零食,并且带了足够的钱,送她走的时候,我觉得作为大人不应该管孩子太多,要让他们自己去闯荡,因此,车来了,我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追着车跑那么远,有的甚至追上了车,我甚至有些鄙夷他们的做法,推着车往回走,可突然觉得车子走不动,回头去望望又不知道望什么,在那儿磨蹭了好半天,觉得好像什么东西丢了似的。天下父母的心竟是这样的。
七、迁移延伸,布置作业
回忆生活中那些令人感动的细节:母亲掠起我们遮住眼睛的刘海,翻好我们的衣领,递上一杯牛奶;没有汽车的父亲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在校门口的守候,接过你沉甸甸的书包……只要你善于观察,拥有感动,就会写出美文。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下,父亲或者母亲还有哪些令你怦然心动的细节,请你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这个细节描述出来。
背影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父子情深。
2、联系背景,理解“我”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
体会父子深厚情感,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八年级的课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过去就知道这篇文章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读过之后喜欢这篇文章的请举手,(生举手)确实,这篇文章以它独特的魅力,打动了一代代读者。
【屏显】自大东书局出版的《初中国文教本》起,《背影》选入教材已经八九十年。作家李广田说:“在中学生心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1948年,朱自清去世,消息传开的时候,学生满面悲戚(qī),第一反应就是“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学生齐读)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背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一探究竟吧!
2、出示学习目标
【屏显】(1)品味语言,感受父子情深;(2)联系背景,理解“我”的情感变化。(学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效果
既然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那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屏显】问题1:文章几次提到背影,分别在哪些段落,着墨最多,最令我们动情的'是哪一次的背影?
师:从文章开头一直到结尾,“背影”贯穿始终,因此从结构上说,“背影”是这篇文章的_______?
生:线索(板书)
(三)深入研读,追寻爱的踪迹
【过渡语】朱红的橘子,苍老的背影,牵动着我们的心,令我们动情。
【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找学生代表朗读,并引导其余同学从语速、语调、重音、情感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注意用舒缓的语气,读出儿子的感动之情)
问题2:从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谈一谈:你看见了一个________的背影?
(预设:抓住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动词“蹒跚地走、慢慢探身、爬、攀、缩等,看见了一个艰难、不容易、蹒跚、肥胖、努力、沉重、年迈、伟大……的背影)学生思考批注,分享交流。
2、动词替换,反复朗读进行比较。
【屏显】
原文: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替换:他用两手抓着上面,两脚再向上蹬;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侧,显出努力的样子。
【过渡语】望着那个背影,朱自清突然察觉到,他所看见的不再是年轻的、朝气勃勃的父亲,而是老去的、暮气沉沉、甚至摇摇欲坠的父亲,那一抹朱红的橘子,突破了画面的清冷阴暗,父亲捧回来的,分明是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啊!在这个瞬间,朱自清忘记了父亲的不好,从心底萌发出感动之情,不自觉掉下了眼泪。
3、配乐,学生齐声朗读。
4、【屏显】“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问题3: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除了爬月台买橘之外,还有哪些?
学生继续读文章,圈点勾画,交流分享。
(预设:父亲再三嘱咐茶房、亲自送行、拣定座位、安慰我“天无绝人之路”等,表现出这是一位细腻周到、体贴坚强的父亲)
(四)出示背景,追寻释怀的踪迹
问题4:父爱真是细腻地藏在一言一行中,但你看文章,当时的我领情吗?
(预设:朗读相关语句,总结当时的我嘲笑、嫌弃、不满父亲)
【过渡语】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件事发生在1917年,但我是在1925年写下的《背影》,中间八年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屏显】出示背景链接
师:在这八年中,父子之间产生了深深的隔阂,互相赌气,谁也不让谁,这种隔阂后来有没有消失呢?去文中找找证据。
【屏显】“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中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学生齐读父亲的信,找信中矛盾。
问题5:父亲的信中充满矛盾,为何会这样?(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
【总结】倔强的父亲用“写信示弱”的方式主动缓和父子关系;儿子用“写文抒怀”的方式回应父亲。
(五)回顾自身,书写爱的踪迹
青春年少,也许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付出,请以“______,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首小诗,表达内心的爱。
多回头看看爱你的人,越过他伛偻的后背,轻抚他鬓角沟壑里岁月藏下的风霜,理解他威严与刚硬下的那份柔软,请别蹉跎岁月,让生命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
背影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3.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
一、激情导入
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歌颂无私的母爱,父爱似乎要被人们淡忘。其实,父爱无言,只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今天,我们将跟随朱自清,与他一同注视背影,体会真情。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áng)藉(jí ) 簌簌(sù)
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2.介绍作者:学生交流作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学生听课文朗读,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写什么内容?
明确:父子车站送别。
2.文章主要写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父亲,父子情深。
3.本文几次写到“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同学们用笔在原文勾画出来)
明确: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站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4.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令人感动?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呢?学生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本段,为下节课的研读做准备。
四、课堂小结
人生路上,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动,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课后,请同学们再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一个平凡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受父子间的深挚感情。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受父子间的深挚感情。
二、赏读课文,理解亲情
1.抽学生朗读第6段,点评学生的朗读:语调、语速和轻重音的处理。
2.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第6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
分析:1.外貌描写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父亲的体态:肥胖。
2.动作描写
(1)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2)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3.文章为什么要描写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
明确: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4.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理解,文章写了作者四次流泪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
c 、惜别之泪: 父子离别
d、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5.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6.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父爱子,子爱父。
三、品味语言,感悟亲情
1.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体会: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4)“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四、写作指导
本文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除了作者洗练的文笔,细心的观察,用心的感悟,还缘于作者独特的的选材构思——截取法
1〉截取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之为截取法。本文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
五、敞开心扉,释放亲情(播放背景音乐《懂你》)
同学们,在品读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父爱之后,请你们敞开心扉,抒写你对父爱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句话。学生练写,交流。
六、课堂总结
父爱像高山,巍峨高大;父爱是大海,深沉雄浑;父爱像部书,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父爱能有更多的理解,也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做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诗歌《父亲》,再次品味亲情,读懂父爱。
《父亲》
朦胧时候
父亲
是一座大山
坐在他肩头
总能看的很远很远
懂事时
父亲
是一棵倔强的弯松
这才发现
我的分量是这样重,这样重
而现在
父亲啊
你是一首深沉的诗
儿子默默的读
泪轻轻的流
七、迁移训练,内化亲情
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对他们的理解,用行动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恩之情,例如:给父母做一次饭,给父母倒一杯水,给父母洗一次脚等。
八、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第一次流泪:悲伤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流泪:感动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流泪:惜别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流泪:思念
背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③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播放《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集《背影》,都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名篇。写于1925年10月,是作者追忆8年前的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也被解聘了。父亲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便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家奔丧。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本文所写的就是惜别的感人场面。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划线的字的读音。
差使( )交卸( )奔丧( )狼藉( )赋闲( )簌簌( )妥帖( )颓唐( )琐屑( )蹒跚( )踌躇( )惦记( )举箸( )迂腐( )
2、下列字词的意思你掌握了吗?
奔丧狼藉赋闲颓唐蹒跚琐屑
祸不单行惨淡变卖典质踌躇
四、听读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1、这是一篇散文,它以背影为线索,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2、本文几次写到“背影”?各在什么地方?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四次背影。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这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3、文章写了作者的几次流泪?为什么流泪?(①第二段,是因为悲伤: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②第六段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流下了感动之泪。③第六段,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流下了依恋之泪。④第七段,读父亲来信时,流下怀念之泪。)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追忆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其中:2、3段,交代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4、5段,叙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为写背影作铺垫。6段,描写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父子情深。第三部分(7)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喟然长叹,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五、归纳小结,完成板书(展示)。
第二课时
六、初步感受父子之情。
(一)初步感受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望父买橘见背影)
3、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父亲的语言: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4、朗读,分析“望父买橘”。
①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②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③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二)初步感受二:子爱父
5、作者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又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聪明”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是针对什么而言的?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这里的“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这是针对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父亲嘱咐茶房好好照顾我,我心里暗笑他“迂”,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完全能料理自己,父亲大可不必过分小心。表现我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深情而自责。)
6、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儿子真切地理解了父爱,真诚地感激父爱!}
七、精读品析“买橘子”这一段。感受父子之情。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动词运用准确精当,请找出来体会其内涵。
2、哪些语句描写了父亲的外貌?(“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他肥胖的身子??”)
3、哪个词表现了父亲身材的特点?(肥胖)
4、哪个词表现了父亲步履的特点?(蹒跚)
5、“蹒跚”什么意思?请你学一学“蹒跚”的样子。(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6、哪些语句具体地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7、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8、“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两个“怕”,各怕什么?(怕父亲见了伤心;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9、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10、父亲送儿子上车,前后只说了四句话,请把这四句话找出来。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不是缺乏感情,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温馨提示: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写作,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感情;选材,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11、归纳:写父亲的背影的目的是什么?归纳段意。(写父亲的背影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买桔送别。)
12、写父亲的4次背影中,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写得最详细,为什么?{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叶圣陶语),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得最详细。}
八、诵读“买橘子”这一段。深入感受父子之情。
第三课时
九、扩展迁移。
导入: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播放歌曲《儿行千里》)
1、有人认为,父亲年纪大了,身体“肥胖”而又步履“蹒跚”,买橘子让儿子自己去不是更好吗?但他却非自己去不可,这不是一种溺爱吗?对此你怎样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理解父亲的爱;为了爱,自己甘愿吃苦,这正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爱得深切,爱得无私。)
2、有人说:“一个20岁的大男孩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请与大家讨论。(须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理解。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很不好受。所以,“我”的言行可以理解。)
背影教学设计 篇5
教材与学生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背影》是一篇典范的写人记事散文,角度独特,构思精巧,语言朴素而醇厚。作者通过追忆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阅读和小组合作的方法,总结《背影》与选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
2.学习抓住人物某一方面来展开写作的选材方法和一线串珠式结构。
3.运用所学的选材方法,进行选材训练,形成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
本文选择“背影”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能挖掘既深且广的意蕴。因此,我们写散文应该找好一个小的切入点、凝聚点,串起整篇文章,才能“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选材角度和写作思路,并且能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教学设计理念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学习散文为主,《背影》是一篇十分经典的记叙性散文,它选材独特,结构清晰,详略得当,语言朴素,值得我们从写作的角度来展开教学。本文围绕“背影”展开,从文体特点上说,“背影”充分体现了散文艺术性;从鉴赏训练上说,“背影”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关注点。因此,本次作文课要学会选材,了解写人不是一定要进行整体描写,而是可以选择其中最让人动容和感触的一个细节或一个方面来写。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为原则,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文章选材和行文的独特之处,并迁移到课堂外,进而内化为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家李广田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这篇文章以它的真实与诚挚,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读这样经典的文章,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我想不仅仅只是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更要向名家学习,学习如何写作。
二、深入探究
(一)品读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惦念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刻画背影)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惜别背影)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回忆背影)
《背影》中所写之事发生在1917年,当时朱自清20岁,八年后,作者才深情地写下此文。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是朱自清与父亲的隔空对话。
1.最打动你的是哪一次“背影”?
望父买橘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来表现父爱?
小结:选材——最让人动容最让人感触的细节。
(二)品读“那双大脚”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找出描写“那双大脚”的语言文字。并思考下列问题。
多年的劳苦让母亲曾经白白的双脚变得干裂、粗糙,厚厚的老茧布满着整个脚底板。母亲的脚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双眼,轻轻地搓洗着母亲的双脚,那些过往的情景开始在眼前不断地浮现。
那时,母亲每天在工厂里来回不停地拉原料,一双脚常常肿得跟面包似的。
那天,母亲背着我,从早晨开始,她就用那强有力的双脚一直走。
想想还有回去的路,我便很好奇,母亲的脚怎么那么神奇,怎么可以走那么远的路?
那一刻,手捧着饭盒,又望了望母亲那双厚实的大脚,我的.心里除了感动,还有酸楚。
母亲就每天用那双脚陪着儿子走来走去,从没说过一个“累”字。
1.母亲的“那双大脚”有什么特点?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2.母亲的“那双大脚”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选择了母亲的“那双大脚”,因为“那双大脚”是最让他动容和感触的细节,而“那双大脚”就像一条彩色的线,串起了母爱的颗颗珍珠。
小结:写人不一定从整体描写入手,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来写也许更深刻,更真挚。
(三)活动探究
1.小组讨论:《背影》《田野上的白发》《那双大脚》《父亲的眼神》这四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写人不一定从整体描写入手,抓住人物的某一方面来写也许更生动,更深刻。
三.课堂训练
1.请同学们根据下列表格,选择你生活中熟悉的人,确定好文章中心,从他/她的某一方面入手(手、脚、眼神、微笑、头发等),写出行文思路。
(1)独立思考并完成写作思路。
(2)可略写事例,但要详写描写部分。
作文题目
文章主旨
叙事1+描写1
叙事2+描写2
叙事3+描写3
2.同学们相互交流,并推选出小组代表和全班同学分享。
四.作业布置
根据课堂上的行文思路,我们完成一篇作文。
五.板书设计
匠心选材一线串珠
背影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先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再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抽取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情深,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⑵体会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⑶分析本文的剪裁,感受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2、难点:
作者的写作极其“诚实”,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教学突破
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用了多个动词,这些词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怜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加以分析。另外,对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讨就会体会到作者是在“诚实”的写作,这正是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1、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2、对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应有所了解。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课文,介绍背景资料。
2、叙述事件,进入新课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一、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1、师:同学们,一个月的寒假刚刚过去,大家一定和父母亲人们在一起 渡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感受到了 浓浓亲情。请大家回忆一下,你父 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呢?
抽学生讲述。
2、师:很好,刚才大家讲了让自己最感 动的事。本课描写的是“背影”,是 让作者望而泪下的父亲的背影。它到底是怎样的呢?
3、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活动:
1、积极思考,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踊跃发言,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事, 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2、听了教师的话,均感到好奇:背影有什么好写的呢?看着背影就能落泪,可能吗?对新课学习产生兴趣。
3、仔细听教师讲述,作相应记录。
二、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
1、抽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 出感情。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人物、事件、地点。
⑵不能理解的词句。
⑶自己认为感人的地方。
⑷写背影的语句。
学生活动:
1、分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感 情基调。
2、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三、深入理解
教师活动:
1、师: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这篇文章的文眼 是什么?
2、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我、父 亲、我和父亲之间还是我的家庭困难?
3、师:文章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 请试着概括一下。
4、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 况下见到的?
5、与学生共同理清文章脉络,将内容 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
1、生:是课文第一句话,“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生:文题是背影,写父亲的爱子之 情,还有我对父亲的眷恋。
3、生:一共写了四个。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4、生: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5、讨论发言,理清文章脉络。
四、本课小结
本课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导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感情基础。随后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知晓了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理清了文章脉络,对文中渗透的浓浓爱意有了较为切实的感受,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背影
朱自清
开篇破题惦记背影(思念父亲)事情经过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望父买橘)6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父子分手)结尾抒怀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重点研读第6段。
2、感受文中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
3、阅读理解2、3、4、5段。
4、进一步感受父亲对“我”体贴入微的关怀。
5、辅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6、完成随堂练习。
一、重点研读第6段
教师活动:
1、抽一个学生朗读第6段。
2、师: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了父亲 的背影?
3、组织学生讨论:在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作者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来作细致描写,请把这些词找出来加以体会,并说说这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效果?
4、师:我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泪很快流下来了”,又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5、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我”总共流了几次泪?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流的,表明了什么?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6、师: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点拨:父亲觉得总算尽自己的能力为儿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轻松。
7、师:在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是哪几句,这几句话有何意味?
点拨:这些话蕴含着许多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之隋。
学生活动:
1、充满感情的'朗读。
2、思考回答。
生:一是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另一个是父亲送我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在讨论过程中注意感受文中关键词的作用及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
注意文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表意作用,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4、生:作者领会到父亲的爱,禁不住泪流满面,却又怕父亲看见担心。
5、积极参与讨论,在教师指导明确 答案。
6、用心体会。
7、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二、阅读理解2、3、4、5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细读第2、3、4、5段。
2、师:“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3、师:4、5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当时感受到这种关怀了吗?
让学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重点探讨“我”前后心理的变化。
4、师:“其实我那时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这句话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
1、细读相关段落,感受父亲对儿子体贴入微的关怀。
2、生: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3、生:父亲本打算让茶房陪我上车,后来终究不放心,决定自己去。送我上车时特地选了一个靠近车门的位置,又嘱咐茶房照顾我,并再三叮嘱我路上要小心,这些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4、研讨这句话的作用。
三、完成随堂练习
教师活动:
1、抽学生完成随堂练习一,了解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导人随堂练习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加以明确。
学生活动:
1、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字词练习。
2、独立思考重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教师指导下深入体会。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着重对课文第6段进行了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朴实、细腻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深情,分析了一些动词、形容词等在描写中的表达效果。另外,本节课还对课文的前半部分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对文中的父子之情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背 影
朱自清
三次流泪: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 泪光莹莹)
见面背景:
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第三课时
〖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写作。
2、引领学生品析名画。
〖学生活动〗
1、用朴实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2、品析《父亲》,培养艺术鉴赏力,得到美的熏陶
一、小作文
教师活动: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2、鼓励学生发言,朗读自己的作品。
3、当场点评。
学生活动:
1、尝试用朴实的语言来描写某个人做某件事的过程和情景。
2、举手朗读自己的作品。
3、听教师点评,找出不足点加以完善。
二、名画赏析
教师活动:
1、对油画《父亲》的创作背影作相应介绍。
2、让学生细细品味,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3、加以点评,对学生进行情愿教育,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
1、听教师讲述,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2、品析。
3、在教师引领下用心体会。
三、本课小结
学以致用,本课的小作文就是针对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对学生进行的训练。而名画赏析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外,还应根据其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一些更深层次的探讨。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父 亲
罗中立
背景:经过辛勤劳动换朱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
古铜色的老脸
车辙似的皱纹
犁耙似的手
破旧的茶碗
缺了牙的嘴
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五、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背影》是篇传统课文,有报道说某出版社在编选教科书时打算将这篇课文删去,其理由有二:一是父亲的形象不够潇洒;二是父亲攀爬月台是违章行为,且很危险,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可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整体把握内容最好从理清全文脉络人手,全文的脉络舒以列表板书。
2、文中所流露的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很容易感知,不用在上面花太多时间。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理的变化。课文写得十分坦诚,作者在文中前后的心理是不同的,起初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暗笑他的迂,后来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才良心发现,感受到父亲的爱。深入体会“我”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背影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1、 学习体会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重点:“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道、攀月台那个场面的描写为详,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难点:体会蕴涵在作者笔端的深深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背影》。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琐屑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2、学生自读,并圈点勾画本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四个、次……”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一下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
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明确: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细读文本,探究品味
有人说本文是很多的“四个/次……”构成,不知道你找到没有?
明确:四个“背影”;四次“流泪”;四句“话语”……
(一)探究“四个背影”
1、细读带有“背影”的句子,看看哪一个是重点写?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忆背影)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绘背影)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别背影)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思背影)
好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分析第二次背影的刻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明确: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
(二)品味四句“话”
作者的父亲在送儿子去车站的过程中,总共说了四句言简意赅的话。品味这四句话包含的情意。
明确: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放心儿子,关心儿子)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路上口渴,为儿子做事,体贴周到)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舍不得儿子)
4、“进去吧,里边没人。”(关心儿子)
由此看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
(三)品味“四次流泪”
1、品读文中写流泪的句子,看看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①“——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之泪)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③“——……,我的泪又来了。”(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不舍之泪)
④“——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怀念之泪)
2、有人说,这四次流泪体现了“我”的感情变化,四次流泪分别是悲哀之泪、感动之泪、不舍之泪、怀念之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作出赏析。
3、作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真的理解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说明朱自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不理解,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表达了自己的懊悔之情。尽管作者有不理解父亲的时候,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怀念。
二、拓展迁移,交流收获
学习完本文,你学到了什么呢?(提示:从选材上,从语言上,从情感上,从描写方式上、从内容上皆可)
示例:
1、从主旨上:
2、从选材上:选取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3、从语言上:朴实的语言美。
4、从情感上:感情真实感人。
5、从描写方式上:白描的写法。
6、从角度上,新颖独特的“背影”
7、从结构上,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8、从人物的刻画上,细节描写之生动
9、从材料的剪裁上,文章详略安排恰当
三、作业
小练笔:写写自己的父亲。
背影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迟疑”等词语。
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文章语言。
3.体会文中表现的深厚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激发孝顺回报亲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表现的深厚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激发孝顺回报亲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很多不经意却又能触动我们的细节。比如春天树枝上长出的第一片绿叶,夏天的第一声蝉鸣……同样,父母对我们的爱也总在细节处体现出来,令我们感动。有没有同学平时善于观察和发现的,能够讲出一些父母令你们感动的细节?
提示:放学回家餐桌上已备好饭菜等。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看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2.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2)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父子浦口送别。
②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③请小组合作,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我”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至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再现“背影”,抒发思念之情。
(4)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5)既然本文着重写的是父亲在车站时的“背影”,通过这次离别来表现父爱,那为什么又要写好像没有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呢?我们能否把这两个自然段给删了?
明确:这两段主要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背景,为下文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下文父爱作铺垫。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父子又要离家分别的情况下,父亲还能够细致入微地照顾儿子,更显父爱伟大。
3.精读课文,细品情感
(1)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预设:第二次(第六自然段)。
(2)作者是如何详细描绘父亲买橘时的背影的?
①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压抑沉重。
②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
③“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
“探”: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的.样子。
“攀”:(引导: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月台高且无物可抓,显示出父亲的吃力。
“缩”:因为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
“倾”:艰难努力的样子。
(3)除了肖像和动作描写外,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明确:同样体现在父亲朴实的话语中。
(4)找出文中父亲的语言,并体会话语中包含着的浓厚感情。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宽慰。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对别人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是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又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
(5)父亲这么爱儿子,那么儿子理解父亲的深情吗?有什么证据?
明确:四写流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怆的泪
望父亲买橘,艰难背影——感动的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
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的泪
(6)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
明确: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感动流泪,但如今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4.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1)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组织文章呢?
参考:①特定情境下的特征呈现;②艺术视角的创新;③给读者想象空间。
(2)你认为这篇文章使人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语言朴实、白描手法、细节描写、感情真挚……
(3)补充《背影》的背景资料(朱自清本与父亲不和,父亲看到《背影》后落泪释然)。
5.总结
以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中对《背影》的评价做结尾:“《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藉了甚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课后作业】
(1)背诵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回想自己和父母相处的细节,写一篇与亲情有关的习作,字数500字左右。
背影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线索;
2、体会父子情深;
3、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难点:
1、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
2、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二、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齐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谈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①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②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③“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2、再次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①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②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③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3、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段,熟读成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小结:父亲年事已高,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地“攀”着、“缩”着。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四、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1、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⑤“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2、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①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②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③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④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背影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设计意图: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孙
[设计意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从父亲言行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这一环节是抓住了文中的一条感情线索,以这样一个主问题,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求得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的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其作用是教师的讲解灌输所无法企及的。]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2、感动中谈父爱
学生交流最感动的一处,教师总结过渡:的确,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谓是经典之笔,让我们一起走进父爱的世界。
3、细节中悟父爱
(1)看视频片段“为子买橘”,听读。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本设计通过比较阅读,把精彩的细节删掉,换成无感情的叙事文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传神的细节描写中所渗透出的真挚的感情。本设计摒弃了烦琐的基础知识与词典意义的词语解释等形式,着眼于对文本的人文内涵与思想精髓的整体挖掘。]
四、赏读课文,理解亲情。
1、感受中看儿子
面对父亲的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2、变化中谈儿子
出示感受的句子,齐读,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学生读句子,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3、美读中悟儿子
美读文章结尾部分,学生配乐读。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从“我”的角度提出来的,目的是研讨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变化,通过变化来寻找作者感情变化的细微之处,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爱。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作者的精神世界挖掘得更深刻了。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这一主题时,具备了鲜明的道德标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理念。]
过渡:
五、敞开心扉,释放亲情。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的经历,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可以用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可以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也可以用一首隽永的小诗……)
[设计意图:在写作过程中,轻声播放萨克斯音乐《奇迹》,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手法,在和谐的气氛中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写作水平;在作品展示过程中,教师积极地鼓励,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总结:难以忘记
凛冽寒风中你送来的厚厚冬衣
难以忘记
远行时你那不经意的回头
更难以忘记
买橘时你那蹒跚的背影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表述的概括和总结,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子女是无所求的,但是,作为子女应该明白自己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六、迁移训练,内化亲情。
以“父爱”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是趁热打铁,让这种感受变成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具体实践。]
背影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 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 理解描写父亲的细节,学习细节描写。
3. 珍爱亲情,常怀感恩父母之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情感,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难点:触动学生心灵,感悟身边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文章在描写着父亲,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难以忘怀的那么几篇之中一定会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什么偏偏是那样一个蹒跚的、略显笨拙的背影会一次次击中我们读者的`心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背影》,感受这份父子深情。
二、预习导学
1. 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作品有散文集()(),诗文集()。我们曾学习过他的文章()。
2.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交卸() 奔丧()橘子()
迂腐() 琐屑()栅栏()
差使()蹒跚()狼藉()
簌簌()踌躇()颓唐()
三、课堂研讨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表达________(情感)的散文。
预设:父爱、父子情深
提示:自学,圈点批注疑难重点,有疑问师友之间解决,解决不了课堂提问。
(二)精读课文,感受父子深情。
1.读父。
(1)在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情感是?
(预设:通过略读、速读,快速找到段落——望父买橘)
要求:先自学,有问题小组之间探讨,然后课堂展示,朗读精彩句段,最后小组互评,其他同学评价。
意图:a.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分析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b.规范答题模板——这句话运用了____描写,“ ”“ ”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的____(特点)表现了___(情感)。
c.引导学生注意写作时要运用人物描写方法。
d.指导学生朗读,运用朗读技巧读出父爱。
(2)再读文本,文章还有那些细节表现父爱。
预设:照看行李、送我上车、叮嘱茶房、讲定价格、叮嘱儿子。
目的:进一步体会深深父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写作要详略得当。
2. 读子。
文中哪些细节表现儿子对父亲的情感?
预设:不理解、感动、不舍、想念。
提示:自学,有疑问师友解决。
3. 读父与子:背景导入,了解父子之间的故事,深入体会父子深情,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四、总结
可参照总结模板: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懂得了什么?
目的:加强对课上知识的记忆。
五、作业
把爱说出来:拍一张和父亲的照片,配上文字发朋友圈。
要求:文字最后必须写上“父亲我爱您”。
背影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深沉。
2.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会父爱的深沉。
难点: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以上熟悉的文字来自于哪篇课文,你能把其余的部分背出来吗?
学生回答,引入文题,走近作者。
二、美读赏析,聚焦“背影”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突出作品描写的`重点,进行初步赏析。自读,提问,感知。
1.文题为“背影”,那么文中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最感人的是哪一次背影?
3.文中描写普普通通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感人?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现在,再读这幅文字描绘的画面,你又读出了哪些刚才你没读出的东西?(学生朗读,再次体会第二次背影)
三、品词析句,读懂“橘情”
通过主问题的挖掘,让学生体味出父亲买橘的不易以及生活的艰辛,在反复的揣摩中体会父爱的深沉。
问题探究:父亲为什么给儿子“买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背影
(四次)
父亲朱自清
动作艰难 生活艰辛感动流泪理解深情
买橘
祝福
温暖关心(与冬之冷心情灰暗对比)
一颗爱子之心
父子情
背影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查字典注音。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述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3.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而浦口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这是为什么?
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二、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
(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
(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
(3)“惨淡”一词。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
(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
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
(失去亲人的悲痛,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
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
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入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基础。
三、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先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1.送行,是课文中记叙详尽的部分。选几个恰当的词语,按顺序概括这部分记叙的内容。
(决定亲送、过江、进站、买票、讲价、登车、拣座、买橘、话别)
2.说说下面加线词语对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的作用。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行。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增强比较效果)
(1)“说定”改为“说过”“说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定”表示已经决定;改为“过”,说说而已;改为“好”,语气不如原来肯定,且有经过商量而决定的意思)
(2)“熟识”“再三”“甚是仔细”这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认真选择一个可靠的茶房,还不放心,还要“再三”“仔细”地嘱咐,可见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再三,写次数之多;仔细,写周到细致)
3.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不要紧”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不要紧”,指“事忙”,本没有时间亲送,但为了儿子,即使误了“谋事”也顾不得了。“不好”,指不放心,怕茶房照顾不好儿子。)
4.上车后,父亲给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定”字包含着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座位是经过认真挑选才“定”下来的,靠近车门,让儿子上下车方便)
四、写字、组词、造句练习。
印发下面练习题,让学生课上或课下完成。
1.给加线字注音,然后每个字写五遍。
交卸( )踌躇( )迂腐( )蹒跚( )颓唐( )
琐屑( )晶莹( )狼藉( )簌簌( )栅栏( )
2.用下列字组词。
贴:______拭:______赋:______逛:______著:______恼:______
帖:______试:______斌:______诳:______箸:______脑:______
第二课时
一、分析“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
1.读一遍课文第六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我的眼泪又来了。”)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词语。然后合上课本,完成下面填空练习。
我看见他戴着______,穿着黑布______,深青布_____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支,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说明:有条件的,可以用投影幻灯显示。这类训练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不仅仅是词语识记训练。
2.这里,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描写父亲的穿戴?
提示:可以从两方面思考:写穿戴与表现父亲境况的关系,写穿戴与写父亲一系列动作的关系。
3.“蹒跚”形容了怎样的状态?平地走路尚且“蹒跚”的的父亲,“探”“攀”“缩”“倾”该多么艰难!具体说说父亲这些动作的艰难情况。
说明: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这些动作,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4.“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时,儿子心中翻涌着哪些思绪?说说你的理解,越具体越好。
说明:要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爱心的过程。泪水中交织着感激、怜爱、愧疚等思绪。
5.下面两句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父亲的深情,说说你的理解。
(1)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为儿子做了一件事,感到欣慰和满足。)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很有表现力,故作轻松,为宽慰儿子。)
说明:买到橘子,似乎尽了做父亲的责任,心感宽慰。
6.下面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有很大区别,说说区别在哪里。
(1)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来了。
说明:从遣词造句入手,揣摩儿子依恋父亲的感情。“等”“再”表现一直注视着父亲的背影,依恋之情多么深切。父亲的背影使“我”第二次流泪,所以“又”不可少。
二、理清层次,把握中心。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下面练习。
1.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说明:要让学生动笔,用完整、简洁的话概括。这类散文的中心意思一般应包括主要内容和表达目的两个方面。
示例:本文通过对父亲背景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的一片深情。
2.课文四处写到“背影”,从两个角度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说说这样写对文章结构的作用。
(2)说说这样写对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开篇用“背影”点题,结尾用泪光中再现“背影”与开头照应。四次“背影”描写,组成一条浓重的抒情线索,感情逐层推进。开头总写对父亲的思念,中间部分,由不理解父亲到深深被父亲的爱心感动,情感推进到高 潮时细致描写“背影”。结尾的“背影”描写,是对父亲“背影”的深化,也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深化。)
3.课文第二、三段与描写父亲“背影”,与表现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说明:第一课时已初步涉及了这个问题,这里,应进一步理解:这两段,再现了暗淡、悲凉的氛围,既是人物遭遇和心境的写照,也是阴冷的社会环境的写照。这是“背影”的社会环境,父亲忍受着巨大伤痛,无微不至体贴、关心儿子,更显示这种爱心的崇高感人。
4.完成课文后练习七,概括段意、层意。
说明:让学生动笔,要求表述准确、简洁。
三、说话训练
用口头片断作文形式完成下面训练(可任选一题)。
1.你有过对亲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动的经历吗?举一个事例谈谈。
2.每个人都熟悉亲人的特征了,想好了一段话,说说你的一位亲人的特征。要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说。
3.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天该不该发扬这种美德?为什么?
提示:不说空话、大话,要说得实实在在,要把“为什么”说清楚。
背影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分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笔法、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教学重点】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背影》的第一课时,大家还记得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这篇课文写的都是极为琐碎的小事,就是这些小事,却感动着我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最感动你的地方找出来。不动笔墨不读书,请画上记号,还要用铅笔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写一写你感动的'原因。
二、精读细研
1、找完后,请小组之间交流一下你的批注,老师参与小组之间的讨论合作。
2、开始交流展示。
示例1: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这句话让人感动的原因:我都已二十岁了,可父亲还是担心我的安全,虽然很忙,但还决定送我去北京,体现父亲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
父亲的爱就藏在父亲矛盾的举动中,读出父亲对我的爱。
例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这句话让人感动的原因:这些都是动作描写,是父亲对我的关心,对我呵护,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父亲的爱就在这反复地嘱托中,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吧。
示例3: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感动的原因:父亲的外貌描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父亲的动作描写,艰难地攀爬,深深地体现了父亲的爱。
父亲的语言描写,简简单单,但字里行间都体现着满满的爱。
这是一个经典镜头,为什么写得如此感人,因为他抓住了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爱就体现在这些细节里。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个慢镜头。
三、细品深研
父亲的爱,我一开始并不理解,你能找到吗?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太聪明”在这里用的是反语,实际指“一点儿也不聪明”,因为“我”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却不能体谅父亲爱子的心情。这样写是为了体现作者现在理解了父爱之后的悔恨、自责。
师小结:请大声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提到我和父亲也有一些矛盾,但是现在我已为人父母了,所以我更理解父亲对我的爱,所以一想起父亲,我就会想起父亲的背影,想起父亲的爱。
四、写作特色:
1、首尾呼应
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1段。
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两句。
一齐说,我最不能忘的是父亲的背影,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对我的爱。前后都提到背影,达到了什么效果——首尾呼应。
2、注意细节描写
师小结:岁月带不走爱的痕迹,只会将爱烙得更深。父亲的背影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那是因为作者描写的精彩瞬间拨弄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爱就蕴含在这些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中。
3、详略得当安排材料
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是文章的重点,所以详写,而祖母去世如何办丧事、朋友约去游逛等一笔代过,所以我们学会了详略安排材料。
五、小练笔
父母的爱是人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这种爱并不惊天动地,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一句平常的唠叨……请仿照买橘送别的片段,写一写父母对你的爱。
六、布置作业:
请课外时间阅读《朱自清选集》,特别推荐背诵名篇《匆匆》、《荷塘月色》、《春》。
背影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⑵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⑶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教学模式:
朗读、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课本第六页,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
面对这样一位苍老而可敬的父亲,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不由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
二.预习检测:
1.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2.正音.释义:
琐屑xiè 颓唐tuí 差使chāi 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籍jí 簌簌sù蹒跚pānshān
迂腐yū 触目伤怀chù 不能自己jǐ 变卖典质zhì
赋闲fùXiān惟一wēi举箸zhù橘子jú
妥贴tuǒ栅栏zhà拭干shì晶莹jīngyíng情郁于中yù
三.内容新授
(一).速读课文,把握内容
1.速读5分钟
2.检测速读情况,抢答内容知多少?
①作者为何写此文?(可用最后一节中的话回答)
读父亲的信知道父亲年老体弱,还惦记我和我的儿子。
②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车站送别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事。
③那年“我”几岁了?到什么地方去?为什么而去?
20岁到北京去读书。
④当时他们的家境怎样?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
⑤本文是什么体裁?(散文)线索是什么?
本文线索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即徐州见父买橘子,北京读书倍思父亲,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主线则是"背影",全文是以此为中心。
(二).理清思路:(见板书)
1.小小组讨论本文层次结构。
2.全班班讨论,确定后教师板书。
(三).朗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作者构思的巧妙
1.学生设计探究要不少于两题。
2.班内交流探究题。(师预测)
(1)本文三部分安排的巧妙性
点题——具体写背影——再次点题
(2)第二部分各层的关系
第一层交代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第二层送行前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具体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抒发真挚感情,表达了父亲一片爱子心。
四.布置作业
1.掌握文中的字词.形音义
2.结合课后练习题熟读课文
3.我们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每个人思考自己受父母关爱的一件事。
五.板书.
背影朱自清
开篇设疑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回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忆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
往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6
事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6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1)学习作者用细致的描写.朴素的语言着力突出背影,深切感受父爱.
(2)体会关健性语言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理解父母.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用细致的描写.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沉博大的父爱.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指名学生默写重点字词;说出本文思路。
二、导入:(师述)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父母的关怀下长大,请同学说说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学生可以从学习、生活等方面谈,不必具体说过程)
下面看看朱自清老师怎样体会父爱的:
三.内容新授
(一).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最感人的章节、句子。
让学生交流自己所找到的句子。(教师预测)
1.父亲买橘时的章节:买橘子时的动作、外貌描写。
2.父子的穿着不同:“我”穿紫色皮大衣,父亲穿戴朴素。
3.文中不仅写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也写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如:“我赶紧去搀他”。
(二).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的特点,以及其中蕴涵的感情。(课后练习三)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些话包含着关心、怜惜、体贴、担心、依依不舍等复杂感情。
(三).探究(结合课后练习)
1、文中几次写到“背影”?哪次着力刻画?
要求举具体的例子,如衣着、动作。(研讨课后练习一)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2.听朗读录音,回答问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作者用了那些刻画人物的手法?从中看出什么?
动作、外貌描写。可见父亲是胖子,爬时动作艰难
(2).具体写父亲背影的几句用了哪些动词?(同桌交流)
师预测:走、探、攀、缩、倾。
2、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c: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d: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3、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自已怎样对待自己父亲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课后练习四)
4、作者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见板书)
四.拓展:
1、你有和作者相同的体念吗?请谈谈你当时的反映和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坦城叙述自己和父母之间有过的不理解和矛盾,教师注意引导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达成增进和父母理解沟通的目的.)
2、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并鼓励学生把这些话说给父母听,达成双方的共同理解.)
师预测:学习朱自清懂得爱、懂得感恩的思想。
(有句名言: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缺少细心体味的心。)
五.布置作业:
1、写你父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2、小作文: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你?请将事件的经过写出来。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六.结束语:
同学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可比拟的,请大家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回报它,让我们一起沐浴在浓浓的亲情中。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在满文君的《懂你》中再次品味亲情、读懂亲情。
七.板书:
背影朱自清
父爱(博大深沉)
不理解——顿悟——感谢、思念
背影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体会本文告诉人们的人间至爱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真情;学习本文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写法。
教学重点:
感受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妙用对比的手法。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朱自清的《背影》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导入本课的“母子深情”。
二、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特点: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课文:
(1)引导学生圈点生字,在小组内分工查阅工具书,互相学习。
(2)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互相纠正字音,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大意:
a、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分清段落;
b、请学生复述小说故事,师生加以评价小结。
2、探索小说中的人物:
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讨论回答:
(1)小说中的“她”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2)王小亮在“现在的妈妈”那里得不到应有的母爱,后来,他从哪里得到了母爱?
(3)小说中的“老头”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是不是一个多余的人物?
3、研读句子,讨论问题:
(1)“都放学了”
“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
“大伯,麻烦……给孩子。”
课文有些故意省略的内容需要仔细品味才能弄明白,你能联系上下文,说出“她”知道些什么吗?
(2)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
王小亮知道这包糖是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不同句子的不同语调、语气。
四、探究写作特点:
1、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在哪些地方?
2、有人说小说的结尾新奇,但也有人说小说的结尾缺乏真实性,你的看法如何?
结合探究·练习三,理解结尾的深刻含义。
五、小结全文。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练习二、三
背影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预习掌握生字词,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重点)
3.解读父亲的四次“背影”,体会文中深挚的情感。(教学难点)
4.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
课前欣赏一段视频,创造情境。然后,教师絮语般地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对于母爱,同学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而对于深沉的父爱,可能较难体会,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那老师想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去细想一下,你在哪些小细节里感受到了父爱?学生举手发言。
老师: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接下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看边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举手发言
明确:
1.本文主要回忆我与父亲车站送别的情景,表现了父子情深。
2.本文的文眼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理清思路:
3.背影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
明确:思念父亲——引出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别——惜别背影
别后怀念——再现背影
教师过渡:本文一共写了父亲的四次背影,其中描写最详细的是哪次背影?
学生回答:望父买橘
那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望父买橘这一片段中。
三、聚焦背影——望父买橘
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刻画或者描写望父买橘的背影?
请同学们聚焦背影,圈出传神的词或句,做赏析式批注。老师给出示例,供参考。
示例:“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批注:运用了语言描写,朴实质朴的话语却饱含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照顾。父亲想的极为周到,在送“我”上车后,又想起我路上口渴的问题,为我买橘;又担心橘子买来后找不到“我”也怕丢失行李,于是又叮嘱“我”不要走动。
学生发言:
小结:刚刚同学们分析的很全面,讲了四个方面a.父亲说的话b.父亲的穿戴c.父亲走路的姿势d.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这些无不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让我们再次感受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与舐犊情深的父爱,正是这一背影,感动了儿子,让儿子潸然泪下,终身难忘。
同学们,我们都是父亲的儿女,此情此景,我们又怎能不感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类似的“背影”存在 :或许是父亲一双紧握着你的厚大的手、或许是父亲一次出门时的深情的回眸、也或许仅仅是父亲早晚之间一句简单的问候……你一定也被自己的父亲深深打动过。下面就让我们来敞开心扉,书写“背影”。
四、细节描绘——书写“背影”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父爱是什么呢?请记录父亲最让你感动的一次生活经历,用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等),加上适时的背景,将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150字左右)
学生作品展示(可朗读可展板)。
教师:品味着你们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情,表达了对父亲的爱,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其实,何止父爱,人世间所有的亲人之爱都是伟大的。世间的爱有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伟大,最无私。可是青春年少的我们,总是埋怨自己的父母,甚至呵斥自己的父母。殊不知当我们在埋怨自己的父母的时候,甚者呵斥自己的父母时,他们正在慢慢变老。亲爱的同学们,感恩在平时,行孝须及时。如果你从未理解自己的父母,或者跟你们的父母未表达过感谢,那老师今天就给你们一次机会,敞开心扉,真情告白!
五、敞开心扉——真情告白
今天这个舞台是属于你们的,来吧,同学们,如果你有话要对你的父母说,如果那话你从未跟你们的父母说起过,那就勇敢地站上这个舞台吧,大声地说出你对父母的爱。播放背景音乐《神秘园之歌》营造气氛。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拨通父母的电话,告诉他们此时最想跟父母说的话)
教师寄语:
我们也爱父母却和父母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父母的爱却是海洋;
我们的欢乐,是父母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是父母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的爱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父母心灵的广场。
让我们都衷心地祝愿全天下所有的父母身体健康,幸福快乐!让我们做一个孝顺父母,懂得感恩,回报父母的人!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父母面前,你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请课后与同学间进行交流,并将自己的想法以书信的形式告诉父母或是面对面与父母交流。(必做)
2.周末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必做)
3.课后阅读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林清玄的《期待父亲的笑》。(选读)
背影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品味赏析,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难点: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对话法
课前准备: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深度预习;教师备课,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读信导入,明确目标:
1.教师朗读朱自清父亲写给朱自清的家信,提问:同学们读到这封信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父亲身体不好、父亲想儿子但没有直说、这个父亲说话前后矛盾,有点别扭等等。
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朱自清读到这封信时会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走进《背影》,开启今天的学习吧。
【设计意图】由书信导入,寻找家信背后暗含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任选下面一种方式,概括课文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用四字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预设:
(1)作者回忆父亲到车站送“我”时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自己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祖母去世-回家奔丧-父亲失业-雪上加霜-返程同行-车站送别-望父买橘-泪流两行-东奔西走-难以相见-收到来信-思念父亲-有感而发-写成此文。
【设计意图】学生能快速默读课文,提取课文主要信息,多角度概括,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细读品味,感悟亲情
(一)读懂父亲
聚焦重点段落、句子、词语,深情朗读,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
预设:
1.学生可能会从第六段父亲的外貌、动作描写去分析。
(1)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A抓颜色,黑色、深青色给人一种压抑沉重的感觉,联系课文第二段写祖母去世,更添悲哀。
B将父亲的穿着和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对比,父亲自己宁可穿差点,绝不亏待儿子。
C大马褂、棉袍,可见父亲穿得臃肿,联系他肥胖的体型、蹒跚的步伐,更突出父亲买橘子的不容易。
(2)动作描写:探、攀、缩、微倾。比较“探”和“跳”、“攀”和“抓”的区别,看看能否换词,思考为什么身体要向上缩,为什么要向左微倾?明确:父亲年龄大了,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不能跳,只能慢慢探身下去;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一个“倾”字表明父亲把全身重量放在左边,先让右腿上去,然后全身才能上去。这一系列动词体现了父亲上月台的不容易,买橘子的艰难,更能体现父爱的深沉。
2.学生可能还会关注其他段落里有关父亲的描写。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母亲去世,自己失业,家境惨淡,自己心里本已难受,还记得劝慰儿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体贴。)
(2)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他们去不好!(作者已经二十岁,且北京来往过两三回,他的父亲却再三嘱咐茶房,最终不放心还是决定自己去,想想父亲还要找工作,那么忙,可见儿子重于一切。)
(3)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靠车门的椅子出行方便,可见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是无微不至。)
引用王君老师的小诗小结,学生齐读,体会父爱,教师板书。
爸爸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
唠叨一千遍一万遍
还是不放心
爸爸的爱是那黑布棉袍深青布马褂
不酷不帅
却模糊了我的泪眼
爸爸的爱是那蹒跚的脚步
是辛苦地走是努力地爬
衰老笨拙迟缓
爸爸的爱是那朱红的橘子
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的火焰
温暖了儿子的心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通过赏析第六段的细节描写和其他段落有关父亲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父爱。
(二)读懂儿子
1.找出文中有关儿子心理描写的句子和儿子后三次流泪的句子,读一读,思考: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当时是否理解?作者写作本文时心理有没有变化?
预设: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暗笑”是嘲笑父亲,当时不理解父亲,现在感到自责,“聪明”是反语。)
2.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聪明过分”是反语,是作者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懊悔,一个“总”也说明他对父亲的嫌弃已久。)
3.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被父亲所感动)
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不舍的泪)
5.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思念父亲,不知父亲能不能原谅他)
小诗小结,学生齐读,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教师板书。
总以为自己早已长大
厌烦了父亲的唠叨牵挂
心里总是把他笑话
总以为自己足够坚强
却不料望见父亲的背影
忍不住泪如雨下
总以为一切还来得及
却不料蓦然回首
却发现那个高大挺拔的父亲
早生华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圈点勾画,认真朗读,体会作者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懊悔自责,看到父亲买橘子时的感动,以及读信时对父亲的思念。
(三)读懂父与子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思考:父亲为什么不直白地说想儿子了,让儿子回家?这对父子感情怎么样?
(课件展示资料助读)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21年,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矛盾加剧,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收到父亲来信,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预设:
父亲的信-----求和
儿子的文章----回应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明白朱自清为何与父亲有矛盾,进而明白父亲为何在信中那样说,同时,也领悟了作者在最后一段分析父亲待自己不好的原因也是对父亲的理解,父子矛盾终于破冰。
四、延伸阅读,诉说亲情
阅读教师习作《送别》,想一想,你还记得父母的哪些感人时刻,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送别
我坐在班车上,耳畔仿佛又传来了妈妈的声音。
“别给瑞瑞太大压力,一人一个天分,娃努力了就行。”
“周末别整天窝在家里,把瑞领出去逛逛,爬爬翠矶山,你娘俩要多活动,你看瑞今年长胖了好多。”
“把学生当你的娃娃,你爱他们,他们才会爱你。”
……
在外地工作的那十几年,每逢我离家返校,这一幕总要上演一次,不是父亲对我进行思想教育,诸如提交入党申请书之类的话,就是老妈管了我教育儿子还要插手我教育学生,哪怕我已三十好几身为人母,哪怕我在教学岗位上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也许,在父母眼里,我们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仿佛多唠叨几句,我们的一切就会变好。
伴随着一路的唠叨声,我和妈妈来到了车站。我挽着妈妈的胳膊不愿上车,两人针对谁先走幼稚地开始了拉锯战,我说她走了我就上车,她却说等车走了她就回去了,可是,每次好像都以她的妥协而告终。妈妈终于松开给我准备的一大包美食,递给我,把我推上了车。
等我坐在临窗的位置,站在车下的妈妈马上凑了上来,矮胖的她还不到窗子的下沿,她稍稍踮起脚,挥手示意我打开窗户,“东西都拿好,坐车上别睡觉,下车时注意点。”新一轮的唠叨又开始了,我心里酸酸的,急忙催促她回去。
天阴沉沉的,乌云密布,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也许是因为快下雨了吧,也许是因为车快开了想让我安心吧,她挥挥手,说:“我回去了。”就转身走了。只见她双肩微垮,步伐缓慢,向公路对面走去,等过了公路,转身站在路沿石上,望着班车不走了。我明白母亲是在等我先走,此时,我忍了半天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哽咽声随之而来,想哭而又不敢哭,直憋得我难受,我急忙侧过头,抵在车窗上,紧咬住手背,极力地控制自己,唯恐别人笑话自己。汽车缓缓地开动了,母亲的唠叨声,伴随着她的身影,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20xx年,我终于调回家乡工作,觉得可以尽尽孝的时候,母亲却因病去世了,这成了我心里永远的痛。
如今远行,多数时间是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去车站,坐在车上,总会回想起妈妈的唠叨声。
“给你装的包子放到冰箱里,搅团吃的时候热一热,凉的对胃不好。”
“下次回来别乱花钱,家里啥都不缺。”
......
声音渐飘渐远,可我知道,母亲真的走了,那个总不放心我、对我嘘寒问暖的妈妈真的走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亲情,明白父母对我们的爱就体现在一句句简单的话里,一个个不起眼的动作里,我们要学会珍惜,理解父母,关爱父母,让亲情之花永开不败。
五、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龙应台的《目送》,联系课文《背影》,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父爱子子思父
如小溪潺潺 似秋雨绵绵
终汇大海 滴落心间
背影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其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a):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a),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4.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5.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设计: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背影教学设计 篇20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叙事方式,学习散文阅读的方法。
2. 感知父亲人物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感。
3. 品味文章独特语言,感受淡语深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自清《匆匆》导入。
这篇富有哲理的散文,道出了时间流逝的无奈,但文字可以留下回忆的踪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先生另外一篇至真至诚的散文——《背影》。
二、积累
(一)知识支架
散文(狭义)又称美文,是一种融记叙、诗情、画意、哲思为一体的文学体裁,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其“形散”,题材广泛、写法灵活,结构自由;其“神聚”,中心集中,线索贯穿,情文并茂,意境深邃。
常见的散文有写人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议论散文。可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语言优美、凝练。
(二)背景简介
1917的冬天,作者的祖母去世,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差(chāi)使也交xiè(卸)了,赋闲在家。朱鸿钧没有积蓄,还欠下五百元外债,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作者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sānɡ)回家。到了扬州,满院狼jí(藉)和家中suǒ(琐)屑(xiè)让作者精神颓(tuí)唐,便簌簌(sù)落下泪来。
朱鸿钧变卖典质,还上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作者在南京游逛(ɡuànɡ)一日后准备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踌躇(chóu chú)再三的朱鸿钧在作者笑其迂(yū)的情况下坚持去浦口车站送儿子,朱鸿钧黑布马褂(ɡuà)和蹒跚(pán shān)脚步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回忆。
1. 师生朗读背景简介,注意标画线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 根据释义和语境,你认为括号处可以填写哪个成语?
A.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不得发泄。
B.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C. 情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文中是控制的意思。
D. 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
三、忆中事
活动1:为丰富“时代散文之家风篇”小报内容,让小报更美观,小语找到下面几幅图,请你先轻声地读课文,然后帮她选择合适的主图和段落配图,并说明理由。
小结:
点出背影,直抒胸臆;
追忆家境,铺垫蓄势;
南京送子,渲染深化;
买橘背影,情感高潮;
回叙背影,照应升华。
以小见大,情节连贯,详略得当;
线索贯穿,反复抒情,首尾呼应。
四、忆中人
活动2:“背影”的`背后,有点点生活碎片,是深深父子之情。请你跳读课文,补全小报《背影》一文的提纲。
一个背影,
二年未见,/两次自悔太聪明,
三处嘱托/不理解,
四次背影/流泪,
五句叮咛。
活动3:《背影》的背后,有朴素平淡语,简净细致言,情深意长,至真至诚。任选提纲中的一处细节,在小报上摘抄你喜欢的语句,先慢慢地朗读,再细细地品析。
示范:
摘抄: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批注:运用动作描写和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而极具表现力,细致地写出了父亲给我买橘子时攀爬月台的艰难与努力,以及我深受感动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念。
生摘抄批注,品析交流,深情朗读;
师点拨引导,总结提升,朗读指导。
小结:叙述平淡的故事,
细描定格的镜头,
表现突出的形象,
抒发真切的情感。
五、 忆中情
活动4:请你任选其中一个子活动完成。
子活动1:因为有背影的凝视,所以有泪水的感念;因为懂得,所以理解。“因为爱,所以爱”便是我为此课所起的标题。请你根据此文的理解和感受,为自己的小报或下列诗歌拟一个标题。
子活动2:言浅情深,不尽欲言。请将“背影”带给你的触动,《背影》带给你的感悟,或根据提示,进行改写;或模仿例句,进行仿写;或思绪飞扬,进行创写。
六、作业布置
基础型作业:根据课堂所学,继续完善小报“时代散文之家风篇”中《背影》任务。
发展型作业:小事写大情,细描现形象,淡语显深意。请你用散文的笔法,完成小报“我的亲情日常”微文写作任务。
拓展型作业:阅读书本或课后推荐的散文,选择你喜欢的主题分类,完成“时代散文之奋斗/珍惜/理想…… 篇”的小报制作。
背影教学设计 篇2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课文的价值点比较多: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换一种角度理解深沉的父爱;学生在写作时,比较注重华丽辞藻的运用,通过语言品析,让学生体悟到朴素的语言也可以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作者抓住背影这一特殊的角度来叙写父爱,把父爱聚焦于背影进行细致刻画,具体感人。
一课时的教学,我想以本课为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写作借鉴。所以我将本课的价值点定为“抓住背影这一情感聚焦点进行细致刻画,并通过朴素而准确的语言表现人物形象。”即通过本课的学习,让七年级学生在写人习作中借鉴这一种写作手法:选取一个典型事件,抓住特定的场景或者情感聚焦点,进行细致刻画,使作文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学习目标:
通过品析,理解本文通过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父爱主题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印象中,“慈母严父”的`思想是根深蒂固。那么父亲给我们的印象一定是严厉和苛责吗?其实父亲给我们的爱同样温柔体贴,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他们的爱与母爱一样伟大。
2、介绍作者朱自清。
二、检测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
交卸 奔丧 差使 琐屑 栅栏
踌躇 蹒跚 颓唐 簌簌 举箸
三、整体感知:
观看《背影》朗诵视频;初步感悟文章情感之美、语言之美;
1、你从文中那些细节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2、作者是选取什么角度来表现父爱的?
四、朗读课文
把文中描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读一读。
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学生自读课文,作圈点批注,准备第二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一、学习写法
《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文中多次刻画背影,“望父买橘”这一片段刻画的最细致、也最感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次背影的?
1、学生研读、批注;
2、小组交流;
3、班上交流。
4、总结。
这个背影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
前有家庭背景的烘托;
中间有对父亲的服饰、动作、语言的细致刻画;
后有“我”的情感反应做烘托;
再加上本文朴素而又深沉的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二、总结梳理
这篇文章通过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三、布置作业
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选取一个典型事例,抓住一个情感聚焦点(例如眼睛、手等)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写自己的父亲,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背影教学设计 篇2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设想】
1.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歌曲《懂你》、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
2.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2.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教学的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大屏幕:我国画家靳尚谊《父亲》,配以背景音乐。) (点击课件)
《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2.我们看过许多赞美母亲的文章,更唱过许多赞美母亲的歌,不是吗,任哪一个同学,都会唱出一两首母亲的歌。一样是我们的至亲之人,难道就母亲才值得我们去歌、去颂吗?不是的。我们知道,母亲对我们的好,我们太容易感到了,而父亲呢?我相信学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我们会更多地去解读自己的父亲,也许你会有更多的感动。
3.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相爱相怜的感情,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课文写了哪些事?重点写哪件?(找表示时间的词语)
写的事:“奔丧”;“车站送别”;“别后思念”等。主要的是“车站送别”。(幻灯)
2.《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骗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3.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里,我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会显得文意太过直白,没有深度,缺乏内涵,平庸无味了。
4.主题思想: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三、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1.全文线索--“背影”。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
衣着:黑布小帽、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
3.“父亲”的话语是朴实无华的了。可正是这朴实无华的的话语,燃烧着火热的情感,请从文中画出父亲说过的每一句话,体会其中潜在的情感。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①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安慰儿子,也表现自己的坚强。这时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②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担心照顾不周。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③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担心儿子,怕他渴,怕他累。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喝怎么办;“我买几个橘子去”,正是他想到这一点时自然地迅速地作出的决定。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象关照小孩那样,向儿子叮咛了一声:“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从这句话可看到这位慈父对于儿子的照顾是多么周到、多么细心!
④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关注安危,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分别在即,今后就是关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经常来信吧,好让老父减轻对你的刻骨思念!这一句话所表现的,就是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这样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
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4.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5.父亲的背影,是否让作者有所触动?表现在哪里?表现是流泪。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难忘的。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己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6.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7.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8.《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拙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买桔时的背影让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原来这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四、课堂小结(放背景动画《懂你》)
1.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伟大、无私的情感。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想一想吧!谁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呢?
讲述感人的故事(教师放《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打出齐读: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2.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3.课外阅读《荷塘月色》、《匆匆》等作品。
背影教学设计 篇23
教学目标:
1、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感悟文中蕴涵的浓浓的父爱。
2、仔细研读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诗意的语言诠释父爱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同学们,谈及亲情,最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是谁?确实,母亲感情细腻,柔情似水,而父亲则是一部深奥厚重的书,年少的我们常读不懂,今天,让我们跟随着朱自清饱含深情的笔墨走近一位父亲,继而走近我们的父亲。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
二、整体感知,品味父爱——父爱,是一首含蓄的诗。
1、昨天已让同学们预习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父亲为儿子送行,是一件很寻常的事,同学们从这次寻常的送别中品味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品读父爱,用诗意语言诠释父爱。
①老师示范:
父爱,是簌簌落泪时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
②展示品读要求:标出你感悟到的父爱的句子;用诗意的语言诠释父爱的内涵,每位同学至少写一句。
③同学朗读自创的诗歌。
三、品味细节,走近背影。——父爱,是一幅感人的画。
赏析凝聚的感情最深重、最浓烈的画面——买橘子时的背影。
1、请同学们按要求来品味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画面。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个背影的?
②你从这些刻画中感受到了这是怎样的背影?采用“这不仅是买橘子时的背影,还是 的背影”句式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明确:体态——肥胖的背影
衣着——沉重的背影
走姿——蹒跚的背影
攀爬月台——艰难努力的`背影
③找出作者感受的句子。
④听电视散文朗诵,再一次感受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所聚集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父爱!
四、激情碰撞,抒写赞歌——父爱,是一首悠远的歌。
回顾父亲曾为自己做的一些事,截取闪光的瞬间或典型的经历,写一个最感人的片段。
五、布置作业,感恩父母。
歌手屠洪纲曾在《感谢》中唱到:“感谢我的爸爸/感谢我的妈妈/感谢您们/当初决定把我生下/感谢您们让我/看到这个世界/还把我辛苦养大/还给我一个温暖的家!”课后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我们的爸爸妈妈说一声:“谢谢您们,我爱您们!”
板书设计:
左边:板书学生自创的诗歌
右边:体态——肥胖的背影
衣着——沉重的背影
走姿——蹒跚的背影
攀爬月台——艰难努力的背影
背影教学设计 篇24
【教学目标】
1.感知文意,领会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2.品味关键语句,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
3.学会理解、感恩父母,珍视亲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刻画与分析,感悟父子情深。
【教学过程】
【讲述“背影”,情境导入】
大学入学第一天,父亲送我去上学,把我安顿好之后,父亲犹豫了再三说“就这样,我走吧。”我轻轻地“嗯”了一声。心里感觉像是失去了依靠的小鸟一样,害怕独自飞向天空。父亲不知道,我站在宿舍窗前,一直追寻他离开的背影,看着他走到楼下拐角处悄悄用手擦拭了一下眼角,停下脚步,转过身来回头望了又望,我隐在窗帘后面,眼泪早已肆虐横流。多少年了,父亲的背影在我记忆深处特别清晰,每每想起都不禁泪湿眼角。
2.检查预习
①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学生相互补充)
②出示本课重点的字词,检测预习效果。(多媒体显示)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初读课文,寻找背影
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境下的背影?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生1:课文一共写了四次背影: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晶莹的泪光中看到的'背影。
师:能试着用更简洁的语言概述一下吗?
生2:一共写了四次背影,分别是回忆背影、买橘背影、离别背影、思念背影。
活动二、研读课文,回忆背影
师:在四次背影的描写中让你最感动的是哪一次?说出你的理由。
生1:最让我感动的是“买橘背影”。因为这次描写的最细致,表现了浓浓父爱,最让人感动。
师:课文第6段,儿子望着艰难攀爬月台的父亲,潸然泪下,也打动了在座的你我。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说一说父亲打动你的具体原因。
生2:父亲年老,身体肥胖,走路蹒跚,还要费劲地“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
生3:父亲因为家中光景惨淡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样的衣着令人感到心酸。
师:这位同学观察非常细致,发现父亲穿着非常朴素,同学们发现作者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了吗?
生4:作者穿着“紫毛大衣”“皮大衣”,父亲自己不舍得穿,把最好的都留给儿子。
生5:家中光景惨淡,父亲还要给我买橘子,父亲对儿子的爱让人感动。
家中光景惨淡,父亲穿着布衣,儿子穿着皮衣;家中光景惨淡,父亲还要为儿子买橘子吃;父亲年老体胖,行动不便还要坚持攀爬月台为儿买橘。父亲这一形象让人感动,父亲的背影让人肃然起敬。作者是怎样做到让读者动容的呢?
生6:作者对父亲进行了生动细致地外貌和动作描写。
同学们,作者抓住父亲的特征“背影”这一特定角度,运用大量外貌、动作描写作细致的刻画,使父亲的形象鲜活生动,跃然纸上。我们细读会发现,文中对父亲的语言描写也非常耐人寻味,虽只有五句话,但却取得了绿叶衬红花的效果,使“背影”更鲜明。让我们品读父亲的语言,体会父爱深情。
生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在当时刚经受住了丧母和失业的双重打击,他的心里应该有着比儿子更多的苦楚,但他却反过来安慰儿子,体现出父爱的伟大。
生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当时,我要上车北去,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嘱托茶房送我去,况且“我”已经二十岁了,北京去往已来往过两三次,可父亲终究还是不放心,决定自己送我去,体现出父爱的细腻。
生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叮嘱儿子不要走动,体现出父爱的悉心。
生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里包含着许多牵挂,比如路上是否顺利,车是否准点到达,路上是否饿着冻着,行李有没有丢失等。看似简单的叮嘱,却饱含着父亲深切的关照,体现出父爱的周全。
生5:“进去吧,里头没人。”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又天冷怕冻着儿子,包含了父亲对“我”的惦念、体贴、依依不舍之意,体现出父爱的厚重。
这些语言,含义丰富,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事险恶的担心,也有对未来的焦虑。
深青色棉袍、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寥寥数语,刻画出在沉重如山的生活压力之下父亲对儿子深挚无私的爱。
活动三、品读泪水,感悟背影
当时的儿子理解到父亲的深情了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生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儿子看到父亲买橘子时,费力攀爬月台时的背影,感动的留下眼泪。
生2:儿子一开始没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有些迂。后来看到父亲的背影,被父亲感动流泪。
生3:儿子一开始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有些迂,他也为此深深自责,觉得自己“聪明过分”,这是反语,表达了“我”明白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后的悔恨、愧疚之情。
生4:父亲买橘回来“我赶紧去搀他”,这一动作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4.课堂小结,归纳主题
学生自主举手发言。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构思巧妙,采用纪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独特的角度“背影”来叙写父子之间在特殊的社
会背景下相爱相怜的感情,更加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拓展延伸,抒写真情】
继续和大家分享我的故事(背景音乐筷子兄弟《父亲》)。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已从当年哭鼻子的小女生步入中年,工作顺利,家庭和睦。然而我的父亲还没到退休年龄就早早的离世,因为我的孩子年幼,父亲缠绵病榻时,在病床前尽孝的机会也被“剥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遗憾痛彻心扉。多少次夜间我在睡梦中哭醒。对父亲的思念与日俱增,我把这种思念用笔记录了下来,取名《茶杯里的父爱》。
同学们,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生活中一定也拥有许多打动人心的爱的细节,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捕捉精彩瞬间,把它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背 影
难忘背影 父
买桔背影 子
离别背影 情
怀念背影 深
背影教学设计 篇2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2、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准备】
收集相关的资料如:歌曲《父亲》、白帆的散文《父亲的泥脚》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
2、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板书课题:背影)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合作探究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⑴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⑵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⑶“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2、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⑴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⑵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⑶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 攀、缩、倾。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 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3、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本段,熟读成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三、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1、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⑵“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⑶“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⑷“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⑸“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2、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⑴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⑵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 泪。
⑶第三次流?目:“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⑷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积累语言
1、设置情境,导人新课:情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浓浓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一起交流赏析一下吧!
⑴“父爱像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日子里擎着!”
⑵“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海,浓郁深远!”
⑶“父亲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的时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选择的投影学生积累的优美句子,交流背诵。
小结:同学们摘记的句子中都融入着浓浓的情意,希望同学们多积累背诵,你的`语言也会靓起来。
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的线索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到了名篇的风范。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试试看,能发现吗?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结论:文章的明线一背影。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结论: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小结: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着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文章。
三、语言训练,探究“选材构思法一截取法”的`片段写作练习
1、现在我们来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背影》之所以成为广为传诵的佳作,还缘于作者精巧的选材构思。作者以新颖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请同学再读课文,深人体会这一特色。
2、现在请大家口头表达,写作交流:
⑴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能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吗?
⑵请同学们将父亲最精彩的瞬间融人你的情感,写下来。
⑶交流写作心得。
本课小结: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点题的背影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悲哀的泪
买橘子的背影感动的泪
分别时的背影惜别的泪
想念中的背影儿子对父亲的深情伤心的泪
文章的线索:明线一背影;暗线一父子深情。
文章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写作技巧:精心选材构思、善于抒发深挚情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截取法: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的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叫做截取法。在学习中让学生通过对比感悟、口头表达、写作体验来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探讨与反思】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背影教学设计 篇26
教学目标:
1、掌握狼藉、蹒跚、颓唐、琐屑等词的音义
2、领会本文表现父子之间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1、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过程的描写
2、朴实语言的表达效果,感受父亲的爱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课件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先来听一首歌曲《父亲》,(播放音乐),这首歌曲在娓娓的余音中结束,我们的眼前不禁浮现出父亲那衰老而疲惫的身影。父母是我们的港湾,抚慰你这条流浪的小船;父母是我们的大树,遮挡住生活的风风雨雨;父母是我们坚实的大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会从他们身上汲取无穷的力量。这节课我们学习《背影》,去感受一下父爱的伟大无华。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作品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背影》是他满誉文坛的佳作,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三、自主学习(重点)
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祖楼缓慢的样子。
颓唐:衰退败落 琐屑:细小繁多的事情
四、正文讲解(重点)
一、本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背影)
二、文中一共刻画了几次背影?
(四次 难忘、刻画、离别、再现)
三、仔细阅读第六段,作者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写父亲买橘子的过程?
外貌: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动作: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语言:“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四、父亲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①父亲在守孝期间,体现了父亲的'孝顺。
②和“肥胖”的身子构成一致,更显得压抑沉闷,有助于对“背影”的理解。
③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黑色突出这一性格特征。
五、作者在动作描写运用了哪几个动词?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攀”、“缩”、“倾”)
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父亲爬月台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几个特别生动形象的动词:“探”、“攀”、“缩”、“倾” 等。 父亲爬月台既然如此困难,还坚持去给我买橘子是因为父亲疼爱儿子,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六、全文父亲对儿子说了几句话?有什么特点-?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安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担心别人照顾不周到不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怕儿子累着)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担心儿子是否安全到达)
(5)进去吧,里边没人。 (担心行李的安全)
——朴实而简洁,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惦记思念儿子,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七、父亲对儿子如此的爱,那么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呢?(文中作者几次流泪)
悲伤的泪水:看到家境衰败,望着父亲,想起祖母
难忘的泪水:望父亲买橘子
离别的泪水:依依惜别之时
儿子感激父亲,从侧面表现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
五、拓展延伸(讨论)
从全文来看,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细腻体贴,无私伟大的,儿子对父亲思念感激,父子之间感情真挚,非常感人。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触呢?父母为你做的哪件事最令你难忘呢?请同学们先分小组交流,然后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的代表说得感人。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是懂事体贴父母的好孩子,也很善于观察生活,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天下的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最真挚无私的,父母的.爱一直都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好好珍爱这一份人间最宝贵、最美好的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享受美好的生活。
六、教师小结
从此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记叙的只是生活中的繁琐小事,然而道出的却是人间至真至纯的亲情,真正达到了“ 人人心中所有, 人人笔下所无 ” 的高度。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领会本文表现父子之间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用自己纯真的心和美丽的眼睛去发现这个爱的世界吧!
七、布置作业
请大家回到家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替他们洗一次脚,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同学们回去给父母洗一次脚,把你的感受写到作文本上。
背影教学设计 篇27
教学目标
研读文本,探究主旨。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咬文嚼字品味情感。
教学流程
1、 读父亲(朱父)。
2、 读“我”。
3、 读父亲与“我”。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导入。
1、 听写几个词语。
祸不单行 奔丧 狼藉 赋闲 家境惨淡
2、以低沉的语气读课文2、3段,重温背景。
三、先学后教1:读父亲
1、 找出文中4次背影和送行中父亲说的4句话体味。
2、 交流展示
3、 点拨提升
(1)第二次背影描写重点体会。(对比朗读,学生读原文,老师漏掉表现力的词语:黑布、黑、两手、两脚、蹒跚、肥胖的'身子,品读出“穷”、“难”、“爱”)
(2)品味第三次背影
(3)虚实结合写背影。
(4)体味4句语言:作者朴实的语言、至真的情感。
(适时补充文中4个“终于”的父爱,重点在第2、3个 )
四、先学后教2:读“我”
1、 找出4次眼泪描写
2、 找出3次“自然”(迂—自然)
3、 交流、点拨
流泪,父爱理解的过程,对生命理解的过程,也是文中“我”成长的过程。
五、先学后教3:读父亲与“我”
品读结尾处父亲来信的不合常理,补充背后的故事,理解爱的复杂。教师点拨:爱,不是时时刻刻处于相拥的状态,有时也处于背身转身的状态!
六、当堂练笔
学习了本文,联系实际,写一段100字左后的话给自己的父亲。然后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升华主题。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课堂小练笔,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围绕中心选材,有真情实感。
背影教学设计 篇2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背影”来刻画人物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父子深情。
教材分析:
1. 重点:朗读感知,体会父子深情。
2. 难点:文章如何抓住“背影”刻画人物,歌颂父亲。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首诗:
儿子是箭
父亲是弓
为了把箭射出去
弓拉得很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父亲有关的文章《背影》。
简介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散文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里。
(二)导学过程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体同学参与到朗读课文中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父子深情。
2.请同学找出文章中的生字词,并注意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请同学在朗读感知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感情加以概括。
提示:可以从“人、事、情”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在学生概括以后,可以引导其对所概括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以培养其思维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补充。
写人:父亲 我
记事:奔丧回家 南京游逛 浦口送别(嘱咐茶房 讲定价钱 拣定座位 望父买橘 父子分别)
抒情:父亲疼爱儿子
儿子感念父亲
——父子情深
(自以为是、“太聪明”——感动流泪——后悔自责)
小结:《背影》一文写人、记事、抒情,融“形、事、情”于一体,可谓“事中有情,情中有形”。那么,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的事件中刻画人物形象,抒发感情的呢?
细读课文,深入品味。
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赏析此文。
首先请同学自己寻找阅读点,用笔在书上圈点批注。
班内交流讨论。
同学们对文章的精彩之处进行赏析,各抒己见,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如:
文章 选材新颖 突出背影
线索贯穿 照应背影
描写细致 刻画背影
议论点题 抒写背影
然而,文章中写“背影”的目的是什么呢?
歌颂父亲——慈爱
因为有了这一人间至情,文中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成为了一种“美”。
在那个“打倒父亲”的年代,朱先生刻画了一位“好爸爸”,相信中华民族的父子至情这一美德也会继续传承下去。
(三)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阅读当代作家刘鸿伏的《父亲》,与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父亲形象进行对比,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事中有情 写人 记事 抒情
父亲 回家奔丧 慈爱 背影
情中有形 我 南京游逛 感念
浦口送别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美德情操。要求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叙述,是写事情的前后经过;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要了解叙述、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和功能,要注意体会描写的作用,揣摩描写的'方法,从而提高描写的能力。
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就是初步感受语言风格。语言特点要从比较中体会。语言特点是作者文化品位、文字功底、语言习惯、个性气质的表现,又是由作品的题材、描写的对象决定的。要着重让学生明白,用什么语言要看写什么人、什么事。
记叙文的写作,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合理安排内容的详略,并能运用多种叙述、描写的手法进行详写和略写。
在《背影》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从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字词问题由学生上黑板进行板书总结,对于文章的内容中心,写人、记事、抒情的概括,请一位同学上黑板进行总结,其他同学在书上总结,然后共同讨论其准确性和全面性,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另外,我争取在讲课中有一点点理论的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哲学思维的品质,将《背影》中写人、记事、抒情,融“形、事、情”于一体,总结为“事中有情,情中有形”。
本文语言质朴,感情深沉,符合事件发生的背景气氛,又与人物历经沧桑后的心境相契合。并且很好地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也运用的恰到好处。对于这两大问题,我没有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而是让学生主动找文章的重点段落和重点词句进行赏析,效果比较好。
本课的教学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在课堂的设计上还不够精细,尤其是课堂后半部分的问题设计不够明确,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不够恰当。如“细读课文,深入品味”中,提问的问题为“分析人物形象,寻找阅读点”,这一提法太模糊。再如,对于文章内容,分析的太多,朗读不够,每一次的分析应该融入对句子和段落的朗读,理性分析应该与朗读体悟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背影教学设计 篇2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选取动人场景,生动描写人物,以情感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感受作者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味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培养学生如何感受爱,懂得回报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方法。
2、儿子对父亲的关心的不解、顿悟、感念的过程。
预习设计
1、学生需认真朗读全文,弄懂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注意事件发生的背景;
3、你是如何看待文中的父亲和儿子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考虑到时代的进步,播放的是筷子兄弟的歌曲)听完之后,问全班同学,当你们的父亲转身离开时,看着父亲的背影,你是否有过眼角微湿的时候。
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背影》这篇课文,从中领会感人的父子情。
二、检查预习(小组之内检查)
1、正音练习:给加粗的词注音。
变卖典质(diǎn zhì) 颓唐(tuí) 狼藉(jí)交卸(xi) 奔丧(bn sāng) 簌簌(sù)晶莹(yíng) 迂腐(yū) 琐屑(suǒxi) 栅栏(zhà) 差使(chāi) 照看妥帖(tuǒ) 蹒跚(pán shān) 踌躇(chóu chú)
2、根据解释填词语。
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失业在家。赋闲
凄惨暗淡,不景气。惨淡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迂腐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祸不单行
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变卖典质
精神不振作。颓唐
三、朗读课文,交流探讨
1、刚才我已经说过,《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这说明大家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肯定给大家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或者产生了某方面的疑惑,那么同学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或疑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画下来,然后用“我觉得。”的句式来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篇文章的。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朴实特点,通过读的形式来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虽然平实,但是却很感人。
(2)引导体会文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文中写了几次“背影”?那一次写的最详细?作者是如何来详细刻画“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的?(播放电视散文《背影》片段) 边引导,边朗读,边体会,重点解决
A、“背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 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 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 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写得最详细。
B、在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时,引导学生从动作描写入手,细致入微的刻画。如:“蹒跚”、“探”、“爬”、“攀”、“缩”、“微倾”等词语中体会父爱
C、从父亲的衣着上来体会、父子衣服的对比(他给儿子做了紫毛大衣)及营造的氛围和心情(悲凉、沉重),帮助学生分析特定背景(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等等)。 教师总结:作者刻画的这个背影,是自己终生难忘的父亲的背影, 他通过写父亲的体态动作、穿着打扮,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在奔波劳累中,依然为儿子尽心尽力的伟大的父亲,这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至深的地方,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让我们感受到了博大深沉的父爱。
(3)在送行中,父亲除了为儿子买橘子外,还用什么来表达对儿子的关爱?儿子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八年以后,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怀的是怎样感情?
教师总结:浦口送别的时候朱自清才20岁,因为年轻,所以他当时也会对父亲的琐碎的表达爱的方式表示不满,可是当他在八年后,随着自己心智的成熟,对父爱的感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当时的自以为是也感到非常的后悔,自责。他把自己这种他把自己这种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感勇敢的展现在了众人面前,我想,这就是这篇文章最感人至深的地方。
(4)面对父亲,作者当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父亲的? 教师总结:觉得父亲迂腐、令人讨厌。
四、引深拓展
1、同学们,看到20岁的朱自清,你是否想到了自己。你是否也有一些对父母、老师、长辈的关心的不耐烦,是否在有的时候觉得他们的某些言语和举动太过多余,是否有过觉得自己要比他们聪明得多想法?那现在呢?你又怎样看待这些事情呢? 学生讲述感人的故事。
2、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故事,不禁让我想起了一篇流传很广的小文章。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多媒体展示)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五、情感迁移,感受深情。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误解过.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字数在500左右,在文中要体现自己的思考。 (学生写作练习,朗读展示。)
板书设计
动作:
衣着:
我的感受:
学生们的体会
背影教学设计 篇3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将叙述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课文精巧严谨的结构、平实简洁的语言。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操。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将人物特征放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描写。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父亲是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天下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每个父母对子女都具有真挚的宠爱之心,精心养育子女,殷切盼望他们长大成才,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他们对子女的爱具有无比高尚的情怀。由此,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父母印象是深刻无比的。那么,作家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描写父亲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刻画其父亲形象的。
《背影》作于1925年10月间,属于一篇回忆性散文,他介绍了八年前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己在生活贫困、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
(二)学习正文
1.打开课件,放范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
听读要求:
(1)放录音时,学生注重听课文抑扬顿挫的变化,特别是“父亲”说的话。
(2)让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要求学生把自己扮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亲当时的言语、行动、神态,体会“我”的心情(悲痛、自责、感动、怀念),在朗读中将此景此情表现出来。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文章结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明确。
第一部分:写自己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部分只有一句话,直抒胸臆,开宗明义。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写自己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与开头相照应,直抒胸臆,表达情怀。
3.学习第一部分(讨论式)
提问:本文开头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呢?学生思考后作答。
明确:
文章开篇点题,开宗明义。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说明父亲的背影印记着其一生的劳碌,他一生的奔波都从其背影上展现出来。父亲为儿子前前后后地忙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之情,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上引发故事,追述了作者对父亲终生难忘的往事,给人印象较为深刻。
4.学习第二、三部分,这是全文的重点(采用讲析式与讨论式)
这两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总结。
(1)提问:文中所刻画的那个肥胖的、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行路蹒跚的父亲的背影,给人留下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用语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呢?这主要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刻画形象,抒发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画出文中四次写到的背影、四次写到的流泪及两声的唉声叹气的句子。
四次背影:
第一部分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四次流泪:
那年冬天,我从北京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下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两次唉声叹气: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提问:讲析四次描写到的背影、四次流泪、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探讨:四次描写背影的意义
第一次,开宗明义,引起下文,怀念父亲的浓重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细致具体描绘背影,着力突出了真挚深厚的爱子疼父之情。第三次,是父子分别时,望着父亲的背影而生悲哀不舍之情。第四次,读父亲的信,浮现父亲的背影,进一步抒发对父亲的真挚情感,照应开头,结构严谨,使文章显得完美极致。
探讨:四次流泪的意义
每次流泪的境况不同,作者的心情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层层深入,把感情一步步推深,更进一步增强了其感染力。第一次,徐州见父,祖母去世,父亲交卸了差使,家境贫困加剧,祸不单行。流的是悲痛的泪。第二次,目睹父亲为自己买橘子,年老体笨,步履蹒跚,衣着寒伧,爬上攀下,情真意切,流的是感动的泪。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时,难舍难分,悲痛难言,难过得流下泪,流的是悲哀不舍的泪。第四次,北平读信,想念父亲,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流的是怀念的泪。四次流泪,四次抒情,轻轻加深,逐步推进。
探讨:两次唉声叹气的意义
第一次,叙述父亲反复叮嘱我要小心并好好注意自己的处境,“我”认为父亲有点迂。并且用了一句反语,其目的是欲扬先抑,更好地展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之心。第二次,怀念父亲之情较急切,不能控制自己。更进一步抒发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三)总结
从全文来看,父亲处境凄凉艰难,内心悲痛难过,苦不堪言。但仍沉着平稳,还劝慰儿子不必难过,却偏要到车站送儿子,他体笨蹒跚,样样事情还要自己干。心甘情愿为儿子做一些琐屑之事,老境颓唐却惦念儿孙。作者起初对父亲缺少理解,抱怨并暗笑他有点迂,后来才转变到对父亲的理解,认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疼爱,进而抒发了对父亲的真挚感情。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写一篇“我的父亲”的文章。
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四次写背影:
一次:怀念父亲,总领下文。
二次:车站买橘,表现爱子疼父之情。
三次:车站分别,表现对父亲眷恋之情。
四次:北平读信,表达怀念之情。
四次写流泪:
一次:悲痛之泪。
二次:悲哀不舍之泪。
三次:感动之泪。
四次:怀念之泪。
两次唉声叹气:
一次:对父亲认识的变化。
二次:对父亲倍加怀念。
明线:到徐州见父亲──回家奔丧──南京分别──北平读信。
暗线:思想感情的变化。
【背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背影教学设计(精选13篇)02-02
《背影》教学反思03-02
《背影》教学反思04-01
《背影》教学反思07-23
背影教学反思03-31
《背影》教学反思[经典15篇]02-26
背影教学反思(精选11篇)02-07
《背影》教学反思(通用21篇)04-02
校服设计教学设计09-29
背影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