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变更管理制度

变更管理制度

时间:2024-06-08 16:19:07 范文先生网 我要投稿

变更管理制度(集合21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地方都会使用到制度,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到底应如何拟定制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变更管理制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变更管理制度(集合21篇)

变更管理制度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油田公司生产区域内工艺和设备变符合hse管理要求,根据xx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工艺和设备变更管理规范》q/sy1237-20xx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油田公司各单位生产运行、检维修、开停工、技改技措等过程中发生的工艺和设备变更管理。新、改、扩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管理参照本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章 职责

  第三条 安全环保处组织制定、管理和维护本办法。

  第四条 各单位组织推行、实施办法。根据本办法制定、管理和维护本单位的工艺和设备变更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本程序的执行,并提供咨询、支持、监督、培训、审核,对变更管理办法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条 员工接受工艺和设备变更管理培训,参加工艺和设备变更实施活动,执行变更管理程序,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章 变更类型

  第六条 同类替换:符合原设计规格的更换。

  第七条 微小变更:指用现有设计书中的备选工艺与设备或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变更,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不造成任何工艺参数、设计参数等的改变,但又不是同类替换的变更,即“在现有设计范围内的改变”。

  第八条 工艺设备变更:指涉及工艺技术、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工艺参数等超出现有设计范围的改变(如压力等级改变、压力报警值改变等)。

  第九条 变更应按其内容和影响进行分类,并实施分类管理,工艺设备变更和微小变更的管理执行变更管理流程参见附录a。同类替换不执行变更管理流程,同类替换范例见附录b。

  第四章 变更内容

  第十条 本管理办法所涉及的工艺和设备变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生产能力改变;

  (二)物料改变(包括成分和比例的改变)

  (三)工艺参数改变;

  (四)工艺、设备设计依据改变;

  (五)工艺过程控制系统、控制指标改变;

  (六)应用软件改变;

  (七)设备、设施负荷改变;

  (八)设备和工具改变;

  (九)安全报警设定值改变;

  (十)仪表仪器控制系统改变;

  (十一)安全装置及安全附件改变;

  (十二)非正常(或临时性的)维修;

  (十三)操作规程改变;

  (十四)设备、原材料供货商改变;

  (十五)装置布局改变;

  (十六)产品质量改变;

  (十七)设计和安装过程改变;

  (十八)其他改变。

  第五章 变更申请

  第十一条 根据需要判断更换类型、影响因素和影响范围等方面,提出变更申请,按变更类型做好实施变更前的准备工作,提出变更申请。

  第十二条 变更申请审批内容:

  (一)变更目的;

  (二)变更涉及的相关技术资料;

  (三)变更内容;

  (四)健康安全环境影响(确认是否需要工艺危害分析,如需要,应提交符合工艺危害分析管理要求且经批准的工艺危害分析报告);

  (五)涉及操作规程修改的,审批时应提交修改后的操作规程;

  (六)对人员培训和沟通的要求;

  (七)变更的限制条件(如时间期限、空间大小和物料数量)等;

  (八)强制性批准和授权要求。

  第十三条 申请变更前应进行工艺设备变更过程的风险评估。对存在的安全健康和环境风险和影响,申请变更时应制定合理可控的风险消减方案。

  第十四条 应考虑健康安全环境影响,确认是否进行工艺危害分析,对需要做工艺危害分析的,在申请变更时应提交符合工艺危害分析管理要求且经过批准的工艺危害分析报告。

  第十五条 根据变更类型,必要时对变更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

  第六章 变更审批和许可

  第十六条 工艺和设备变更实施分级管理,各单位根据变更影响范围的`大小及所需调配资源的多少,决定变更审批权限。在满足所有相关工艺安全管理要求的情况下,批准人或授权批准人方能批准。

  第十七条 各单位在依据本办法制定工艺和设备变更管理程序时,基于本单位生产条件和实际需求而不能完全按照设计标准执行时,应上报公司主管部门,在得到公司许可后按要求执行。

  第十八条 许可的内容应书面记载,每次许可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年,期满后如果没有继续办理许可,则应按照管理办法要求执行。

  第七章 变更实施

  第十九条 变更应严格按照变更审批确定的内容和范围实施,并对变更过程实施跟踪。

  第二十条 变更实施若涉及作业许可,应办理作业许可证,具体执行《xx油田分公司作业许可管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 变更实施若涉及启动前安全检查,具体执行《xx油田分公司启动前安全检查管理办法》。

  第二十二条 按照工艺、安全信息管理的相关要求执行变更操作,确保变更涉及的所有工艺、安全相关资料以及操作规程都得到审查、审批、修改和更新。

  第八章 变更结束

  第二十三条 变更结束后,应对变更是否符合规定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进行验证,提交工艺设备变更结项报告。

  第二十四条 变更实施完成后,应完成以下工作:

  (一)所有与变更相关的工艺技术信息应得到更新;

  (二)标明了需要实施变更时间段的变更,变更期满后应恢复到变更前的状态;

  (三)变更实施后的连续试验记录;

  (四)分析和确认变更结果。

  第九章 变更培训

  第二十五条 完成变更的工艺、设备在运行前,应对变更影响或涉及到的人员进行培训或沟通。

  第二十六条 必要时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变更目的、作用、程序、变更中可能的风险和影响,以及同类事故案例。

  第二十七条 接受培训的人员包括:负责变更区域内工艺和设备日常运行的工作人员;负责变更区域内工艺和设备的维护、检查、维修人员;变更区域相邻流程的工作人员;实施变更人员;承包商临时或短期到变更区域内进行测试或试验人员;其他相关人员。

  第十章 文件归档

  第二十八条 变更过程中涉及到的典型的工作文件、记录包括变更管理程序、变更申请审批表、风险评估记录、变更登记表以及工艺设备变更结项报告等,在变更结束后应由工艺和设备变更主管部门整理归档。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安全环保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变更管理制度 篇2

  1.目的

  为了规范本公司安全生产的变更管理,消除或减少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过程中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及管理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

  3.变更管理定义

  变更管理是指对人员、管理、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以避免或减轻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变更管理失控,往往会引发事故。

  4.变更管理的分类

  4.1工艺、技术的变更:

  4.1.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

  4.1.2原料介质变更;

  4.1.3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的重大变更;

  4.1.4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

  4.1.5工艺参数的变更;

  4.1.6公用工程的水、电、气、风的变更等。

  4.2设备设施的变更:

  4.2.1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

  4.2.2安全设施的变更;

  4.2.3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或配件;

  4.2.4设备材料代用变更;

  4.2.5临时的电气设备等;

  4.2.6监控、测量仪表的变更;

  4.3管理的变更:

  4.3.1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变更;

  4.3.2人员的较大变更;

  4.3.3管理机构的变更;

  4.3.4管理职能的变更;

  5.变更管理职责

  5.1项目或技改部门负责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变更管理;

  5.2工艺部门负责现有工艺设备,原料介质,操作条件,工艺参数等变更管理;

  5.3设备、动力部门负责现有设备设施、安全设施、公用工程的水、电、气、风等的变更管理;

  5.4劳动人事部门负责机构和人员的变更管理;

  5.5相关部门负责相关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变更管理。

  6.变更程序

  6.1变更申请。变更实施前,变更的实施部门对变更实施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后实施变更。

  6.2在实施变更时,变更申请人(单位)应填写《安全变更申请表》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6.3变更审批。《安全变更申请表》填好后,应报主管部门和分管公司领导审批。

  6.4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各相关职责的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任何临时性的变更,未经审查和批准,不得超过原批准的范围和期限。

  6.5变更验收。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情况进行验收,确保变更达到计划要求。变更主管部门应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7.变更的管理

  7.1工艺、技术的变更:

  7.1.1使用单位不准随意变更工艺控制指标,尤其是各种化学反应的压力温度、原辅材料及产品质量等重要控制指标。

  7.1.2各单位技术负责人要组织本单位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定额的查定,监督工艺指标执行,优化操作技术及工艺技术,消化吸收外来经验和技术。从实践中找出影响安全,成本和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合理的工艺指标,及时提出变更意见。

  7.1.3各级技术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督促检查工艺指标的执行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变更意见。

  7.1.4工艺参数变更

  一般指标变更由生产车间技术负责人向公司主管部门提交工艺变更申请表。由生产技术负责人协调设备、安全、调度、供应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对工艺变更申请进行论证。由技术部门编制工艺变更通知单,经公司技术负责人批准,下发生产单位,调度室,并报总工办备案。重要或较大的工艺控制指标变更,需报总工程师批准签发。

  7.1.5.工艺配方变更、原材料替代、设备技术变更

  7.1.5.1生产单位不准私自变更工艺配方(优化试验配方除外),降低原辅材料质量标准,变更品种。

  7.1.5.2对于优化配方的试验和新型原辅材料的采用、替代,由生产单位和生产处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及试验方案,编制试验计划,上报总工程师批准,总经理签发后,由生产处和相关单位组织实施。

  7.1.6公用工程的水、电、气、风的变更

  公用工程的水、电、气、风的变更,由动力处根据生产能力负荷的需要,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并编制变更方案和实施计划,上报总工程师同意,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由动力处组织实施。

  7.2设备设施的变更:

  关键设备及装置的更新、大修要由生产处、总工办、设备处和有关技术人员广泛搜集新设备、新技术信息,研究在用设备、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方案,经主管负责人审核,报总工程师同意,经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由设备处组织实施。

  7.3管理的变更:

  7.3.1安全技术处必须关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更新变化情况,并根据安全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修订企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其符合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7.3.2工艺、技术部门必须根据国家或行业安全标准、规范的变更,及时更新企业的相关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变更的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经主管负责人审核,报总工程师同意,经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7.3.3相关部门必须按照最新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提出安全装置变更计划和实施方案,经主管负责人审核,报总工程师同意,经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7.3.4关键岗位人员的增减,必须由用人单位写出需用人计划、申请,报劳资处审核,主管经理批准,方可人员调动。

  7.3.5任何人无权做出组织机构(包括生产工段和班组)的变更,确需变更的,由生产单位提出变更理由,写出组织机构变更申请,经主管部门同意,报主管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方可进行变更。

  8.变更的其他规定

  8.1.对以下变更需进行验证或确认:

  8.1.1.原辅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的改变或产品包装形式的改变;

  8.1.2.工艺参数的改变或工艺路线的变更;

  8.1.3.设备的改变,主要指设备位置调整、设备改进、更换或大修等;

  8.1.4.安全设施的变更。

  8.2变更的实施仅限于变更申请部门申请并得到批准的变更范围去执行,不准超越批准的范围。

  8.3变更主管部门应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8.4发生重大变更时,销售公司应在变更发生之日起一个月内及时通知给相关客户和法规部门。

  8.5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情况进行验收,确保变更达到计划要求。

  9.档案管理

  9.1工艺、技术的档案实行统一管理原则,总工办统一管理技术档案。

  9.2设备档案由设备处负责管理。

  9.3组织机构和人员的变更资料由劳资处存档。

  9.4安全管理部将变更审批文件及有关资料、表格进行归档,原件留在安全管理部,其他相关部门或车间可保留复印件。

变更管理制度 篇3

  一、总则

  1.1 目的

  为确保公司各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技术平台、政策文件等变更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特制定本变更管理制度。

  1.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涉及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技术平台、政策文件等方面的变更管理活动。

  1.3 变更管理原则

  (1)规范性:变更管理应遵循规定的流程和程序,确保变更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及时性:对于影响公司运营和业务的紧急变更,应迅速响应并处理。

  (3)完整性:变更管理应确保所有相关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虑和评估,确保变更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4)可追溯性:变更管理应保留完整的变更记录,确保变更过程的可追溯性。

  二、变更管理流程

  2.1 变更申请

  (1)变更申请人应提交变更申请,明确变更内容、目的、影响范围等关键信息。

  (2)变更申请应经过部门内部审批,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2 变更评估

  (1)变更管理部门应对变更申请进行评估,包括变更的可行性、风险性、影响范围等方面。

  (2)评估结果应形成书面报告,明确变更建议、风险防控措施等。

  2.3 变更审批

  (1)变更管理部门将评估报告提交至公司高层或相关部门进行审批。

  (2)审批结果应明确是否同意变更及具体实施要求。

  2.4 变更实施

  (1)变更实施部门应根据审批结果制定详细的变更计划,并明确实施时间、人员、资源等要求。

  (2)变更实施过程应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确保变更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5 变更监控与评估

  (1)变更管理部门应对变更实施过程进行监控,确保变更按照计划进行。

  (2)变更实施完成后,应对变更效果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并反馈至相关部门。

  三、责任划分

  3.1 变更申请人:负责提交变更申请并说明变更的必要性和影响范围。

  3.2 变更管理部门:负责变更申请的评估、审批、实施、监控和评估等工作。

  3.3 变更实施部门:负责按照变更计划进行实施,并确保变更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4 相关部门:负责参与变更评估、审批和监控等工作,并根据变更结果调整相关工作流程和制度。

  四、风险评估与控制

  4.1 风险评估:在变更评估阶段,应对变更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包括技术风险、业务风险、安全风险等方面。

  4.2 风险防控措施:针对评估出的风险,应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在变更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控和控制。

  五、附则

  5.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公司管理层负责解释和修订。

  5.2 本制度中未尽事宜,可参照公司其他相关制度和规定执行。

变更管理制度 篇4

  一、目的

  为了确保组织内部的变更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减少变更对组织正常运作造成的影响,提高变更的成功率和质量,制定本变更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变更管理制度适用于组织内所有部门和员工,在进行任何变更时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三、变更管理流程

  1. 变更申请:任何部门或个人需要进行变更时,必须填写变更申请表格,明确变更的内容、原因、影响、风险等信息,并提交给变更管理委员会。

  2. 变更评估:变更管理委员会对变更申请进行评估,确定变更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先级,并制定变更计划。

  3. 变更批准:变更管理委员会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批准变更,如果批准,将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变更实施。

  4. 变更实施:相关部门按照变更计划进行变更实施,确保变更过程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

  5. 变更验证:变更实施完成后,进行变更验证,确认变更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记录相关数据。

  6. 变更关闭:变更验证通过后,变更管理委员会会关闭变更,并对变更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变更管理委员会

  1. 变更管理委员会由组织内部各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变更管理策略、评估变更申请、批准变更计划等工作。

  2. 变更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对上季度的变更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3. 变更管理委员会有权对任何部门或个人提交的变更申请进行审查和调整,并对变更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五、变更管理制度的'执行

  1. 所有部门和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变更管理制度的规定,不得私自进行变更操作。

  2. 部门负责人必须确保部门内的变更管理工作得到有效执行,并对变更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

  3. 变更管理委员会有权对违反变更管理制度的部门或个人进行批评和处罚。

  六、变更管理制度的监督和评估

  1. 变更管理委员会有义务对变更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组织内部设立变更管理评估组,定期对变更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七、附则

  1. 本变更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 本变更管理制度的最终解释权归组织内部的变更管理委员会所有。

  3. 本变更管理制度如有需要修改,应经变更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并公布。

变更管理制度 篇5

  1.目的

  为规范xx发电有限公司三期2×300mw级供热机组扩建工程(以下简称“三期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工作,使设计变更工作严格有序地进行,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依据、适用范围

  2.1本制度主要依据是《xx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基建工程设计变更管理(a版)》、《xx集团公司工程建设造价管理程序》。

  2.2本制度适用于三期工程项目设计变更的全过程管理。

  3.规定

  3.1施工图是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设计单位应对施工图设计及变更文件全面负责。

  3.2设计单位应按照规定的深度和程序进行施工图设计,并要贯彻落实下列文件内容:

  a)可研、初步设计、司令图设计审查意见及各种专题报告审查、审批意见。

  b)批准的初步设计及审批意见。

  c)xx集团公司和xx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制度、批复的有关文件及会议纪要。

  3.3开工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必须组织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交底,并会同施工承包商按施工图纸会审制度进行图纸会审,会审发现的问题,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

  3.4所有的变更必须由设计单位编制变更单(必须附投资预算增减表),监理单位审核,建设单位审批,并由设计单位出具变更文件。

  3.5各参建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图进行建设,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变更严格按本制度进行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3.6凡违背了3.2条中所列的施工图设计依据性文件、初步设计中漏概算的项目及施工期间对设计单位提交的施工图的任何变动、补充都属于变更。为方便管理划分为:重大变更、较大变更、一般变更和小型设计变更四类,实行分类管理。设计变更的范围及进行变更的条件为:

  3.6.1对设计图纸深度和内容的修改和补充;设计图纸有差错。

  3.6.2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或设计条件有变化。

  3.6.3生产工艺的流程或设备选型的变化。

  3.6.4工程项目的增减及由于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更改导致的设计改变。

  3.6.5施工条件有限,设计所采用的材料规格、品种、质量等不能完全符合要求。

  3.6.6技术改进和合理化建议。

  3.6.7发生不符合项(属原设计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安全要求、设计遗漏和确有错误以及与现场不符,无法施工非改不可的),并有有关方面的处理意见。

  3.6.8建设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

  3.7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属重大变更

  a)与批准的初步设计相比,改变建设标准或建设规模、改变原设计使用用途,修改批准的可研、初步设计原则。

  b)修改司令图审查意见。

  c)违背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和华电国际公司签发的设计协调会、审查会纪要和有关批复文件原则。

  d)主要附属、辅助设备代用(国产改进口、进口改国产等)。

  e)凡单项变更增加工程费用(包括建安工程费和设备费,下同),在50万元及以上。

  3.8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属较大变更

  a)辅助设备和装置性材料代用;设计错误;为改进运行和检修条件、系统优化,或改进施工方案而变更设备、管道布置或工艺系统;为满足或有利于扩建工程中新老系统的衔接过渡而变更或增加的项目等。

  b)凡单项变更增减工程费用在20万元及以上,但不超过50万元的项目。

  3.9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属一般变更

  a)一般性装置性材料代用;设计差错;为改进运行和检修条件、优化系统,或改进施工方案而变更的一般性设备布置或工艺系统;为满足或有利于扩建工程中新老系统的衔接过渡而变更或增加的项目。

  b)凡单项变更增减工程费用在2万元及以上,但不超过20万元的项目。

  3.10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属小型变更

  a)不涉及改变设计原则,不影响质量和安全经济运行,不影响整洁美观,变更内容包括增补或修改施工详图、修改尺寸、空洞或预埋件差错、电气专业二次回路和热工专业控制回路的一般性修改等。

  b)凡单项变更增减工程费用在2万元以下的项目。

  4.变更的审批原则

  4.1变更的管理按变更的性质及变更所发生的费用实行分级审批管理。

  4.2凡重大设计变更,经设计单位分管总工程师审核,主管院长批准后,提交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审查,总监和建设单位总经理同意后,上报华电国际(100万元以上报集团)进行审批后下达执行。

  4.3凡建设单位或生产、施工、调试单位引起或提出的重大的设计变更,报工程监理单位审核,经设计单位同意,并按上一条的要求进行审批后下达执行。

  4.4凡属较大变更,由设计单位提出变更文件,经设计单位分管总工程师批准,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审查,总监和建设单位分管领导同意后,由建设单位分管总经理进行审批后下达执行。

  4.5凡属一般变更,由设计单位提出变更文件,设计总工程师批准,交监理单位审核后,由建设单位三期办主任批准生效后下达执行。

  4.6凡属小型变更,由设计单位驻工地代表提出设计变更文件,经工程监理单位审核,由建设单位三期办分管主任批准生效后下达执行。

  4.7对需要紧急实施的重大设计变更项目,建设单位可通过传真方式汇报华电国际工程建设部,得到书面认可后(传真方式)即可组织实施,同时按本办法规定办理设计变更审批手续。

  4.8属于削减项目或调减费用的设计变更,建设单位可直接签发实施,50万元以上的报华电国际备案。

  5.变更的签发原则

  5.1变更无论是由哪方提出,均应由设计单位出具变更通知单,按照上述程序审批后由监理及时下发至各有关单位实施。

  5.2变更签字各方责任为:

  a)设计单位:对变更内容的必要性、技术上合理性及变更费用、变更文件的完整及准确性全面负责。对其他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要求进行审核,提出设计方意见,并提供工程变更相关的设计文件或服务。

  b)监理单位:负责对变更内容技术上的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必要性、变更文件的完整及准确性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负责安排施工措施及施工进度调整,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理,签注实施监理意见,跟踪变更的闭环管理。审核设计单位出具的变更概(预)算和施工承包商报送的变更预算,建立设计变更台帐,对工程成本实行动态管理。对是否计入结算提出初始意见,对发生费用的变更在结算中予以受理。

  c)施工承包商:确认并接受变更内容,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报出工程变更预算,并组织实施。变更完成,应及时联系监理单位、建设单位验收,做到闭环管理。

  d)建设单位:对变更技术上的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必要性、变更文件的完整及准确性进行审核、确认,审核设计变更预算,对发生费用的变更在工程进度款中予以受理,监督检查监理的设计变更台帐。

  e)社会中介机构:受建设单位委托对设计变更进行造价复核,提出独立的造价评审意见。

  5.3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尽可能把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的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

  5.4一般情况下,即使变更要求在技术上是合理的,也应全面考虑变更以后所产生的影响(工期延误、施工承包商索赔等),并考虑造价增减幅度是否控制在概算范围内,对可能超概的,要慎重论证,并经建设单位同意或建设单位上报上级机关同意后方可执行。

  5.5对于概算外的工程项目在实施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论证,按设计变更的管理程序进行审批后方可实施。

  5.6审核设计变更单,必须附投资预算增减表,尤其是涉及到相关系统变化的,及时报建设单位审批,不能先斩后奏或瞒报变更工程量和费用。

  5.7某一原因或某一专业引起其他专业的变更,要合并一起考虑全部变更费用及其造成的影响再进行变更的决策。

  5.8设计单位提出的变更文件应包括变更依据、方案论证、施工图、设备材料清单、变更概预算等。

  5.9设计变更应简要说明变更产生的背景,包括变更产生的提出单位、主要参与人员、时间等。

  5.10设计变更必须说明变更原因,如工艺改变、工艺要求、设备选型不当,设计者考虑需提高或降低标准、设计漏项、设计失误或其它原因。

  5.11涉及到费用的变更要由设计单位按规定出具详细的预算,列明建筑费、安装费、设备费等,没有预算的变更不得签发。

  5.12坚决杜绝内容不明确的,没有详图或具体使用部位,而只是增加材料用量或只做定性说明的变更。

  5.13原设计图纸已实施后,才发变更,则应注明。

  5.14不发生费用的变更,应注明不发生费用字样。

  5.15由于施工不当,或施工错误造成的变更,审批程序相同,但应注明原因。

  5.16凡是没有经过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认可并签字的变更一律无效。

  5.19属变更削减的内容、合理化建议也按照上面的程序办理。

  6.变更的`实施及费用处理

  6.1强化变更的事先控制,通过有效的图纸会审来降低变更发生的费用。

  6.2要对变更进行闭环管理,设计变更实施后,由监理组织各方及时进行验收确认。

  6.3监理应每月月末对本月发生的变更费用进行统计,建立设计变更台帐,并报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报xx国际公司备案,对变更进行动态管理。

  6.4经过批准的设计文件是施工重要依据,施工承包商必须按图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文件存在差错或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应停止施工,报告本单位技术负责人,并按程序办理变更单后再进行施工。

  6.5由于施工方面原因需要设计变更的,由施工承包商提出并按上述程序办理完设计变更审批手续后方可施工。

  6.6设计变更应视作原施工图纸的一部分内容,设计单位要对图纸的完整性负责,并依据变更文件在竣工图设计中对原图纸进行修改。

  6.7若原设计图没有实施,由监理督促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单并调减相关费用。

  6.8由于设计变更造成的增减费用、工期延误或延期索赔及相关费用的支付,由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按照施工合同中规定进行处理。

  6.9凡施工承包商不按本制度规定而进行的擅自变更或由于施工承包商施工不当、施工错误、不按正确的设计施工而造成的变更及返工浪费,所发生的费用均由施工承包商承担。

  7.考核与奖惩

  7.1设计变更实行定额控制、动态管理,变更总费用应控制在基本预备费的20%以内。

  7.2设计单位原因造成的设计变更费用定额及相关的考核、奖惩办法按照设计合同执行。

  7.3由于监理公司责任造成损失的,按监理合同中的规定扣减监理费用。

  7.4对不执行或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承包商,建设单位要根据相应合同条款进行考核。

  7.5凡施工承包商擅自变更或由于施工承包商施工不当、施工错误、不按图施工而造成的变更及返工,若对工期、质量、投资效益造成影响的,应进行考核并索赔。

变更管理制度 篇6

  一、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内部的变更管理,确保变更过程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因变更带来的风险,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特制定本变更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涉及产品、服务、流程、设备、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更管理。

  三、基本原则

  1. 变更应基于明确的业务需求或改进目标。

  2. 变更应经过充分的.评估、审批和测试。

  3. 变更应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 变更应遵循最小化原则,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和风险。

  四、变更管理流程

  1. 变更申请

  (1)申请人需填写变更申请单,明确变更内容、目的、影响范围及预计完成时间等信息。

  (2)变更申请单需经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并签署意见。

  2. 变更评估

  (1)变更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变更评估,包括技术可行性、业务影响、风险分析等方面。

  (2)评估结果需形成书面报告,并提交给变更审批委员会。

  3. 变更审批

  (1)变更审批委员会根据评估报告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批。

  (2)审批结果需明确是否同意变更、变更实施时间、责任人等信息。

  4. 变更实施

  (1)变更实施责任人需按照审批结果制定详细的变更实施计划,并明确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

  (2)变更实施过程中需进行充分的测试,确保变更后的产品、服务或流程符合预期要求。

  5. 变更验证

  (1)变更实施完成后,需进行验证工作,确保变更效果符合预期目标。

  (2)验证结果需形成书面报告,并提交给变更管理部门。

  6. 变更关闭

  (1)经验证合格的变更,需进行关闭操作,包括更新相关文档、通知相关人员等。

  (2)对于验证不合格的变更,需重新进行评估、审批和实施。

  五、变更管理责任

  1. 变更申请人:负责提出变更申请,并确保申请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 变更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变更评估、审批和实施工作,并对变更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3. 变更实施责任人:负责按照审批结果制定变更实施计划,并确保变更实施的质量和进度。

  4. 变更审批委员会:负责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批,并决定变更是否实施。

  六、附则

  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公司管理层负责解释和修订。

  2.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公司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 本制度未尽事宜,可参照公司其他相关制度和规定执行。

变更管理制度 篇7

  一、总则

  1.1 目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公司内部各类变更的管理流程,确保变更过程受控、有序,以降低变更风险,保障公司运营的稳定性和业务连续性。

  1.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项目、系统及业务流程中的变更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人员变更、设备变更、流程变更、技术变更等。

  1.3 原则

  遵循“先申请、后审批、再实施”的原则,确保变更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坚持“最小化影响、最大化效益”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变更效率。

  遵循“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原则,降低变更可能带来的风险。

  二、变更管理职责

  2.1 变更申请人

  负责提出变更申请,明确变更内容、目的、影响及所需资源。

  配合变更管理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和变更实施。

  2.2 变更管理部门

  负责接收、审核、协调和管理变更申请。

  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监督变更实施过程,确保变更按计划进行。

  2.3 相关部门

  参与变更申请的审核和风险评估。

  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协助变更实施。

  监控变更后的运行情况,及时反馈问题。

  三、变更管理流程

  3.1 变更申请

  变更申请人填写《变更申请表》,明确变更内容、目的、影响及所需资源。

  提交变更申请至变更管理部门。

  3.2 变更审核

  变更管理部门接收变更申请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初步审核。

  初审通过后,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评估通过后,提交至公司管理层进行最终审批。

  3.3 变更实施

  变更管理部门根据审批结果,制定变更实施计划。

  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协调资源,确保变更按计划进行。

  变更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变更进度和风险控制情况。

  3.4 变更验收

  变更实施完成后,进行验收测试,确保变更达到预期效果。

  验收通过后,将变更内容纳入相关文档和系统中。

  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变更信息得到及时更新。

  3.5 变更后评估

  对变更后的运行情况进行持续监控和评估。

  及时发现并处理变更可能带来的问题。

  总结变更经验,优化变更管理流程。

  四、附则

  4.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变更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4.2 相关部门和个人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如有违反,将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变更管理制度 篇8

  1、目的

  加强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有效地控制成本,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开发项目的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管理工作。

  3、设计变更内容、格式要求及流程

  3.1设计变更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3.1.1设计变更是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优化,需要设计单位的签字、盖章,及发包单位项目部的确认。

  3.1.2设计变更的主要类型:

  由于设计单位的施工图出现错、漏、碰、缺等情况,而导致做法变动、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

  由于发包单位改变建设标准、结构功能、使用功能、增减工程内容,而导致做法变动、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

  由于发包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或其他技术措施等,而导致做法变动、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

  由于销售部门、客户服务中心、业主要求提出变更,而导致做法变更、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

  3.1.3所有设计变更审批表必须使用公司规定的标准表格,并明确以下内容:编号、工程名称、发生的时间、发生的部位或范围、变更的内容做法及原因说明、增加的工程量、减少的工程量、相关图纸说明。

  3.1.4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均应对设计变更单进行编号,并整理归档、妥善保存;双方都应设置设计变更事项的单据交付记录,即交付对方单据时要求对方签收,接受方不得拒签。

  3.2设计变更办理一般流程:

  3.2.1经办人在填写设计变更审批表时,若因本专业变更导致其它专业需要一同变更的,应发相关通知。(如因墙体位置改变导致水电管线移位)

  3.2.2预算人员在对变更费用进行估算时,应对措词不清,结算时易引起分歧、纠纷的变更单退回,要求提出部门表达清楚,不致引起歧义。

  3.2.3一般来说,现场工程师确认时只需要按照相应的设计变更文件确认完成或未完成的事实,而不需要确认具体的工程量。但当无法根据设计变更文件直接计算出工程量,或者相应设计变更文件的某条或某几条只完成一部分时,监理工程师及项目部现场工程师应直接在设计变更单中确认相应的工程量。

  3.2.4对于造价调减的设计变更,发包单位现场工程师要及时跟踪、落实、核定减少的具体数额,并与承包单位形成书面记录,防止因漏报而给公司造成损失。

  4、现场签证的内容、格式要求及流程

  4.1现场签证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4.1.1现场签证的主要类型:

  因设计变更导致已施工的部位需要拆除(需注明设计变更编号);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未包含在合同中的各种技术措施处理;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条件变化、地下状况(土质、地下水、构筑物及管线等)变化,导致工程量增减,材料代换或其他变更事项;

  发包单位在施工合同之外,委托承包单位施工的零星工程;

  合同规定需实测工程量的工作项目;

  4.1.2所有的现场签证审批表都必须使用公司规定的'标准表格,并明确以下内容:编号、工程名称、发生的时间、发生的部位或范围、变更签证的内容做法及原因说明、增加的工程量、减少的工程量、相关图纸说明。

  4.1.3关于临时用工的签证事项,双方应在签证通知单上洽商确定以下问题:工作内容及工作量、工日。

  4.1.4所有现场签证单只有加盖发包单位专用章或发包单位公章才能生效,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也应加盖有效印章。

  4.1.5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均应对现场签证单进行编号,并整理归档、妥善保存;双方都应设置现场签证事项的单据交付记录,即交付对方单据时要求对方签收,接受方不得拒签。

  4.2现场签证的一般办理流程

  4.2.1监理工程师及项目部工程师在签证前必须认真核对签证工程的施工时间、工作内容、发生原因、发生工程量、工日数、机械台班数以及签证所发生的费用应由何方负担等。特别是对发生原因的交代应详细、明了。

  4.2.2对于措词含糊容易引起纠纷的签证,现场工程师在签署时应征求预算人员意见,预算人员审核重大签证费用也应避免用词不准在结算时造成经济纠纷。

  4.2.3签证内容完成后,工程师应避免签署类似“情况属实”或“工程量属实”等模糊性内容,而必须确定实量后签字确认完成或未完成的事实或者工程量、材料材质和规格、工日数、机械台班等。原则上监理工程师不应直接在签证上签认有关单价或总价。

  4.2.4如果签证单附有交工图纸,则监理及项目部工程师应审核图纸是否与实际施工结果相符,并在图纸上签字确认,此时可以不对工程量进行确认,由预算人员人员按照图纸核算工程量。

  4.2.5项目工程师对签证单上直接签定的工程量的准确性负责。

  4.2.6如签证单涉及到隐蔽施工、金额及其它事后不可复核的项目时,则应由项目部工程师及预算人员人员共同现场认定。

  5、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办理时间的规定(包括图纸会审及施工组织设计审批流程)

  5.1正常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单,应提前5个工作日内书面提出,现场工程师按照表格汇报给工程部及总工处,应由有效签字人共同签署完成,并由预算人员做出估价并获得审批后,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书面答复后,才通知承包单位开始实施。特急类(指如果不立即实施将造成更大损失的签证)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可以先实施再由预算人员做出估价;如属隐蔽工程及事后不可复核的工程,则必须要求承包单位在隐蔽部位覆盖之前或拆毁前提出预算并由项目部工程师会同监理单位对工程量进行核实。

  5.2监理、现场工程师应在变更签证内容完成后的5个工作日内在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单上对完成时间和完成情况进行说明。

  5.3图纸会审流程:由施工单位中标后在接到图纸7个工作日之内,提出图纸中的问题,由现场工程师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各单位进行会审,并提前2天通知工程部及总工参加,并将现场形成的图纸会审纪要,必须在5个工作日之内返回工程部一份。

  5.4施工组织设计审批流程:在中标后15个工作日内,经现场工程师及监理审核过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报工程部及总工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后,方可进行签字盖章。

变更管理制度 篇9

  一、目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公司内部各项变更的管理流程,确保变更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控性,降低因变更带来的风险,保障公司业务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业务流程、系统、组织架构、政策、标准、合同、人员等方面的变更管理。

  三、变更分类

  1. 重大变更:指对公司整体运营、核心业务或重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需要高层决策并涉及多个部门协调的变更。

  2. 一般变更:指对公司日常运营、非核心业务或辅助系统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相关部门协调的变更。

  3. 紧急变更:指因突发事件或紧急需求而需要立即实施的变更。

  四、变更管理流程

  1. 变更申请:

  申请人需提交变更申请,明确变更类型、目的、内容、影响范围、实施计划等信息。

  申请需经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提交至变更管理部门。

  2. 变更评估:

  变更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对变更申请进行评估,包括风险评估、影响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

  评估结果需形成书面报告,报高层决策。

  3. 变更决策:

  高层根据评估报告和实际情况,对变更申请进行决策。

  决策结果需明确是否同意变更、变更实施时间、责任人等信息。

  4. 变更实施:

  变更实施部门按照决策结果和实施方案进行变更操作。

  变更过程中需确保数据安全、业务连续性和风险控制。

  5. 变更验证:

  变更实施完成后,变更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对变更效果进行验证。

  验证结果需形成书面报告,报高层备案。

  6. 变更关闭:

  经验证确认变更成功并达到预期效果后,关闭变更流程。

  变更管理部门需对变更过程进行总结和归档,以供后续参考。

  五、紧急变更管理

  1. 紧急变更申请需直接提交至变更管理部门,并注明紧急原因。

  2. 变更管理部门需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和决策。

  3. 紧急变更实施需在确保数据安全、业务连续性和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进行。

  4. 紧急变更完成后需尽快进行验证和归档工作。

  六、责任与监督

  1. 各部门需按照本制度要求执行变更管理流程,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变更管理部门需对变更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流程的规范性和合规性。

  3. 高层需对重大变更决策进行审批和监督,确保公司战略和业务目标的一致性。

  七、附则

  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如有未尽事宜或需要修改完善之处,由变更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2. 本制度最终解释权归公司所有。

变更管理制度 篇10

  一、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内部各项变更流程,确保变更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降低因变更带来的风险,特制定本变更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项目、流程、设备、软件、文档等方面的变更管理。

  三、变更分类

  1. 重大变更:涉及公司战略、组织结构、核心业务、关键资源等重大调整的变更。

  2. 一般变更:除重大变更外,其他影响公司运营、项目进展、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变更。

  四、变更管理流程

  1. 变更申请

  申请人需提交《变更申请单》,明确变更内容、目的、影响范围、预期效果等信息。

  申请人需对变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估,并提供相关支持材料。

  2. 变更审批

  变更申请需经过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批,重大变更还需提交至公司高层决策机构进行审议。

  审批过程中,需对变更的风险、成本、收益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变更的合理性。

  3. 变更实施

  变更实施前,需制定详细的变更计划和应急预案。

  实施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变更计划执行,确保变更的顺利进行。

  如有异常情况,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公司运营不受影响。

  4. 变更验证

  变更实施完成后,需对变更效果进行验证,确保变更达到预期效果。

  验证过程中,需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后续的变更评估和优化提供依据。

  5. 变更关闭

  验证通过后,需对变更进行关闭处理,更新相关文档和记录。

  如有未解决的问题或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内容,需纳入后续的工作计划中。

  五、变更管理责任

  1. 申请人:负责提出变更申请,对变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估,配合实施变更并验证变更效果。

  2. 审批人:负责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批,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并对审批结果负责。

  3. 实施人:负责按照变更计划执行变更,确保变更的顺利进行,并对实施过程负责。

  4. 验证人:负责对变更效果进行验证,确保变更达到预期效果,并对验证结果负责。

  六、变更管理监督与考核

  1. 公司将定期对变更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规定得到有效执行。

  2.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公司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 公司将定期对变更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和考核,不断优化和完善变更管理制度。

  七、附则

  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公司管理层负责解释和修订。

  2.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其他相关规定执行。

变更管理制度 篇11

  1、目的

  为规范我公司安全生产的变更管理过程,消除或减少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防止因为变更因素发生安全事故,确保各类变更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根据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变更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生产过程中有关人员、机构、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安全、作业过程及环境等各种变更的适时性动态管理。

  3、术语

  3.1人员变更:指新入厂职工(劳务工)、内部岗位或工种调动、离岗复工、外来人员等。

  3.2工艺、技术变更:因新、改、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原料及介质变更,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等变更,工艺设备的改进,操作规程的变更,工艺参数的变更等。

  3.3设备设施变更:指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安全设施的变更;因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和配件,设备材料代用,临时性的电气设备变更等。

  3.4场所变更指工作场所、环境发生变化。

  3.5管理变更主要包括:管理者职责的变更;管理机构的较大变更;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变更。

  4、主要职责

  4.1安全环保部是公司安全生产变更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随时地协调各相关单位对公司内发生的各项变更进行评价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负责协调、指导各单位变更后的岗位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负责审核各单位上报的培训需求,安排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工作。负责监督、检查、考核各单位安全生产变更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

  4.2生产设备部负责归口审核设备设施变更管理工作;负责归口审核工艺、技术变更管理工作。

  4.3各单位负责落实主管部门的变更工作安排,对各项变更采取动态管理。

  5、工作程序

  5.1人员变更管理,按照公司《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办法》中有关内容执行。

  5.2工艺、技术变更管理,由生产设备部负责制定变更后所需的新规程、制度,并对使用单位、人员进行工艺、技术变更培训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变更的内容、操作(使用)注意事项、新的规程制度等,使操作者掌握变更后的安全操作技能。

  5.3设备设施变更管理,由生产设备部负责制定变更后新的技术操作规程、制度等,并对操作(使用)单位进行变更培训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变更的内容、使用注意事项、新的规程制度等,使操作(使用)者掌握安全操作的技能。在报废、拆除生产设施时,按照《生产设施安全管理制度》中有关内容执行。

  5.4作业过程(程序)、作业场所变更,由所属单位负责对其职工进行变更交底和安全教育。管理变更时,由安全保卫处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进行安全职责培训、学习。

  5.5变更流程:变更申请单位负责提出书面变更申请——各职能部门负责归口审核——安全环保部审核——公司分管负责变更的领导审批——落实完成后——变更的归口审核部门负责对变更情况进行验收——申请单位归档。

  5.6变更的申请:

  5.6.1公司制定统一的“变更申请表”,在实施变更申请时,变更申请人应统一填写“变更申请表”(一式三联:一联归口审核部门保存、二联安全环保部保存、三联申请单位保存)。

  5.6.2“变更申请”对变更的原因要准确真实,有科学依据:在进行各类变更前,变更申请人要进行充分的实际情况调查,弄清变更前所存在的真正问题和缺陷,从而使变更的目的明确,有科学依据。变更申请人负责填写“变更申请表”进行变更申请,申请人可以是提案人,也可以是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责任人。

  5.6.3“变更申请”提出的变更方案要先进合理,内容要明确具体:

  (1)变更的方案应是目前合理、安全、经济的和可实施性强的,这样才能保证存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部门产生多个方案,应优中选优。由变更的终审负责人负责,在部门范围或总厂范围内针求最佳方案。

  (2)变更内容要详细说明,必要进附图、附表、附数据,这样在各级评审过程才有针对性、可操作性,避免出现隐患和事故。

  (3)“变更申请”内容中,申请人应对变更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危害程度进行详细说明,并明确具体的控制措施,不得隐瞒可能存在的风险。

  5.7变更的审批:

  5.7.1“变更申请表”填好后,应逐级上报归口主管部门审核、安全保卫处和公司领导审批,不得越级进行评审。

  5.7.2对于各类变更,是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机、物、环等缺陷进行的改进,在变更中的各级评审人员,应全面进行考虑审查,以规避风险,保证变更的有效性。认真对变更内容认真进行风险评价,补充分析其危害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以及可实施性、经济性、科学性等。

  5.7.3变更的公司领导负责人,负责确定对相关部门评审意见的汇总,综合评价存在风险、可行性效益和需要后,签署最终审批意见。

  5.8变更的实施

  5.8.1变更批准后,由各相关职责的单位负责实施,任何临时性变更,未经审查和批准,不得超过原批准的范围和期限。

  5.8.2变更的实施要认真落实各类风险控制措施,及时反馈各类异常。

  5.8.3变更申请得到批准后,归口主管部门要下达明确的变更通知,并附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明确起始时间和责任人,明确变更申请中提出的各种风险控制措施等。然后,由配合实施单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明确变更的具体要求后,按方案实施。

  5.8.4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非预计情况时要及时汇报变更申请单位及归口审批部门,具体实施单位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5.9变更的验收

  5.9.1变更的验收工作由变更归口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进行验收,确保变更达到计划的要求。各类变更项目专业负责人、所在部门管理人员即为验收组成员,共同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隐患和剩余风险进行评价,提出整改意见,由责任单位及时进行整改。

  5.9.2通过验收的变更项目,列入所在所在单位正常的管理职责中,负责修订和完善因变更引起的其它制度、规程等内容,保证变更的安全、有效实施。

  5.10任何单位、员工在未得到许可的条件下,不得擅自进行任何变更,否则总厂将视为违章作业,严肃考核。

  5.11变更注意完善项目包括:

  1、及时修订各类规程防止老规程误操作;

  2、完善制度防止旧制度仍在使用;

  3、完善标识防止旧标识错误使用;

  4、完善职责权限范围,防止变更引起的职责交叉或管理空白;

  5、完善各类表格等;

  6、进行变更后的人员培训教育。

变更管理制度 篇12

  为了加强变更规范管理,清除或减少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变更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特制订本制度。

  1、人员的调动,必须由用人单位写出需用人计划、申请,报劳资处审核,主管经理审核,方可人员调动。

  2、管理的改变,任何人无权做出管理改变,确需管理改变,由单位写出申请报主管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方可进行管理的改变。

  3、工艺操作指标的变更

  3.1使用单位不准随意变更工艺控制指标,尤其是各种化学反应的.压力温度、原辅材料及产品质量等重要控制指标。

  3.2各单位技术负责人要组织本单位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定额的查定,监督工艺指标执行,优化操作技术及工艺技术,消化吸收外来经验和技术。从实践中找出影响安全,成本和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合理的工艺指标,及时提出变更意见。

  3.3各级技术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督促检查工艺指标的执行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变更意见。

  3.4工艺指标变更程序

  一般指标变更由生产车间技术负责人向公司主管部门提交工艺控制指标变更申请表。由生产技术负责人协调设备、安全、调度、供应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对工艺指标变更申请进行论证。由技术部门编制工艺指标变更通知单,经公司技术负责人批准,下发生产单位,调度室,并报总工办备案。重要或较大的工艺控制指标变更,需报总工程师批准签发。

  3.5.工艺配方变更、原材料替代、设备技术变更

  3.5.1生产单位不准私自变更工艺配方(优化试验配方除外),降低原辅材料质量标准,变更品种。

  3.5.2对于优化配方的试验和新型原辅材料的采用、替代,由生产单位和生产处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及试验方案,编制试验计划,上报总工程师批准,总经理签发后,由生产处和相关单位组织实施。

  3.5.3关键设备及装置的更新、大修要由生产处、总工办、设备处和有关技术人员广泛搜集新设备、新技术信息,研究在用设备、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方案,经公司负责人审核,报总工程师同意,经经理办公会批准后,适时安全实施。

  4、档案管理

  4.1人员的管理,由劳资处存档。

  4.2工艺、技术的档案实行统一管理原则,总工办负责统一管理技术档案,车间可以复印,保存复印件。

  4.3设备档案由设备处负责管理,车间可以复印,保存复印件。

  4.4要加强技术保密管理,严格遵守管理的规定。

变更管理制度 篇13

  一、总则

  1.1 目的

  为规范公司内部各类变更的管理流程,确保变更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降低因变更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保障公司运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1.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项目和业务的变更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业务流程、技术系统、组织结构、人员配置等方面的变更。

  1.3 原则

  变更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必要性原则:变更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能够带来实际的效益或改进。

  安全性原则:变更过程中应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可追溯性原则:变更应保留完整的记录,以便于后续的跟踪和审计。

  沟通协作原则:变更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人员,应加强沟通和协作,确保变更的顺利进行。

  二、变更管理流程

  2.1 变更申请

  申请人需填写《变更申请表》,明确变更的内容、原因、影响范围、预期效果等信息。

  申请人需对变更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风险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依据和资料。

  申请人需将《变更申请表》提交给相关部门或负责人进行审批。

  2.2 变更审批

  相关部门或负责人对《变更申请表》进行审批,评估变更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风险。

  如变更涉及多个部门或业务,需进行跨部门或跨业务的沟通和协调。

  审批结果应及时通知申请人,并明确下一步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2.3 变更实施

  申请人根据审批结果,制定详细的变更实施计划,明确变更的步骤、时间、责任人等信息。

  申请人需按照计划进行变更操作,并记录变更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和问题。

  如变更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异常情况,申请人需及时报告并寻求解决方案。

  2.4 变更验证

  变更实施完成后,申请人需对变更结果进行验证,确保变更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验证结果不符合预期,申请人需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并重新进行验证。

  验证结果需记录在《变更申请表》中,并作为变更成功的依据。

  2.5 变更关闭

  变更验证通过后,申请人需将《变更申请表》及相关资料提交给相关部门或负责人进行归档和关闭。

  归档资料需保留完整,以便后续的跟踪和审计。

  关闭后的变更如需再次启用或修改,需重新进行变更申请和审批流程。

  三、变更管理责任

  3.1 申请人责任

  申请人需对变更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风险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依据和资料。

  申请人需按照审批结果和计划进行变更操作,并记录变更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和问题。

  申请人需对变更结果进行验证,并确保变更达到预期的效果。

  3.2 审批人责任

  审批人需对《变更申请表》进行审批,评估变更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风险。

  审批人需及时通知申请人审批结果,并明确下一步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审批人需对变更的实施和验证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变更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效果。

  3.3 相关部门责任

  相关部门需对变更涉及的业务、技术和人员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协调,确保变更的顺利实施。

  相关部门需对变更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支持和协助,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

  相关部门需对变更的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估,确保变更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附则

  4.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公司管理层负责解释和修订。

  4.2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可参照公司其他相关规定执行。

  4.3 各部门和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变更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变更管理制度 篇14

  一、目的

  为规范设备设施变更的管理,消除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加强对设备设施的有效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设备设施的永久性或暂时性变化的管理工作。

  三、职责

  1、技术部全面负责设备设施的变更组织与协调活动。

  2、变更申请者负责填写《设备设施变更申请表》,安全办公室负责变更申请的审核。

  3、变更实施部门负责设备设施变更实施过程的监督及变更完成后的验收。

  四、内容及程序

  1、设备设施变更包括以下内容:

  (1)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

  (2)安全设施的变更;

  (3)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或配件;

  (4)设备材料代用变更;

  (5)临时的电气设备变更等;

  (6)监控、测量仪表的变更;

  (7)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变更。

  2、变更申请人提出变更申请,说明变更及其技术依据,并对变更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变更申请部门负责人签字认可。

  3、申请变更部门将书面变更申请报至变更审核部门,审核部门负责人对变更的情况进行审核。

  4、审核后报至主要负责人处,进行变更审批。

  5、变更审批后,变更申请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变更的实施。

  6、变更实施前,变更的实施部门对变更实施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后实施变更。

  7、变更审核部门对变更的实施结果进行验收。

  8、变更的验收:凡是设备设施的变更都需要进行变更验收,评价变更后的效果、影响及存在的各种风险等。

  9、由于变更而产生的各项资料均应交安全办公室存档。

  10、任何员工在未得到许可的条件下,不得擅自进行任何变更,否则公司将视为违章作业,严肃处理。

  五、记录

  《设备设施变更申请表》

  《设备设施变更施工、验收记录表》

  《设备设施变更安全隐患控制表》

变更管理制度 篇15

  为了规范变更管理,清除或减少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建立变更管理制度,对管理制度、xx作规程、工艺技术指标、设备工作参数及联锁、xx等永久xx或暂时xx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风险辨识和控制。

  一、职责

  1、技术员负责对xx作规程、工艺技术指标、设备工作参数及联锁、xx等变更实施管理。

  2、办公室负责对管理制度等文件变更实施管理。

  3、其它各部门负责其职责范围内有关变更的管理。

  二、程序

  1、变更管理要求

  (1)明确变更内容;

  (2)规定实施变更的程序;

  (3)对由于变更可能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价;

  (4)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控制措施;

  (5)将变更的内容,及时传达给相关人员,对xx作人员进行培训。

  2、变更类型

  (1)工艺、技术变更,主要包括:

  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

  2、原料介质变更;

  3、工艺流程及xx作条件的重大变更;

  4、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

  5、xx作规程的变更;

  6、工艺参数的变更;

  7、公用工程的水、电、汽、气的变更等。

  (2)设备设施的变更,主要包括:

  1、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

  2、安全设施的变更;

  3、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配件;

  4、设备材料代用变更;

  5、临时的电气设备等。

  (3)管理变更,主要包括:

  1、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变更;

  2、人员的'变更;

  3、管理机构的较大变更;

  4、管理制度和xx作规程的变更;

  5、管理职责的变更;

  6、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变更等。

  3、变更程序

  (1)管理制度、xx作规程、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文件变更按《安全有关法律法规的获取和符合xx评价》、《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2)其它变更按以下变更程序执行:

  1、变更申请。在实施变更前,变更申请人应填写《变更实施表》,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2、变更审批。《变更实施表》应逐级签署意见,并经主管领导审批,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变更及对变更进行风险评价,制定控制措施。

  3、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实施过程严格按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4、变更验收。变更实施后,变更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

  5、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前,应将变更情况书面告知相关人员,并对其进行教育培训。

  (3)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应满足《设备管理制度》、《安全检维修管理制度》和《安全废弃和处置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的要求。

  (4)变更完成后,实施变更部门将《变更实施表》复印一份交安全处备案。

  三、引用标准

  1、文件控制程序。

  2、安全有关法律法规的获取及符合xx评价管理程序。

  3、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4、设备管理制度。

  5、安全检维修管理制度。

  6、安全废弃和处置管理制度。

变更管理制度 篇16

  一、目的

  为规范公司内部的变更管理过程,确保变更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降低因变更带来的.风险,保障公司业务的稳定运行。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涉及业务、技术、流程、管理等方面的变更申请、审批、执行和监控活动。

  三、职责分工

  1. 变更申请人:负责提出变更申请,明确变更内容、目的、影响范围及预期效果。

  2. 变更审批人:负责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批,评估变更的合理性、必要性和风险。

  3. 变更执行人:负责按照批准的变更方案执行变更,确保变更过程符合规定要求。

  4. 变更监控人:负责对变更过程进行监控,确保变更的顺利实施和效果评估。

  四、变更管理流程

  1. 变更申请

  (1)变更申请人需填写《变更申请表》,明确变更内容、目的、影响范围及预期效果。

  (2)提交《变更申请表》至相关部门或负责人进行初步审核。

  2. 变更审批

  (1)相关部门或负责人对《变更申请表》进行初步审核,确认变更的合理性、必要性和风险。

  (2)如初步审核通过,提交至变更审批人进行最终审批。

  (3)变更审批人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批准变更申请。如批准,需明确变更执行人、执行时间和监控人。

  3. 变更执行

  (1)变更执行人根据批准的变更方案,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明确执行步骤、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2)按照执行计划,逐步实施变更,确保变更过程符合规定要求。

  (3)在变更过程中,如遇到异常情况或需调整变更方案,需及时向上级汇报并重新评估。

  4. 变更监控

  (1)变更监控人负责对变更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变更的顺利实施。

  (2)在变更完成后,变更监控人需对变更效果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或负责人。

  (3)如发现变更效果不佳或存在风险,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五、变更管理要求

  1. 变更申请应提前提出,避免紧急情况下的匆忙处理。

  2. 变更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确保人员、设备、数据等安全。

  3. 变更执行人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变更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变更监控人应定期对变更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附则

  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公司管理层负责解释和修订。

  2. 如有未尽事宜,可参照公司其他相关规定执行。

变更管理制度 篇17

  一、目的

  为了规范本公司设备设施变更的管理,消除或减少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变更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过程中设备设施的永久性或暂时性变化。

  三、职责

  3.1设备管理部门全面负责设备设施的变更。

  3.2变更申请人负责填写《设备设施变更申请表》,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变更申请的审核。

  3.3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设施变更实施过程的监督及变更完成后的验收。

  四、管理内容

  4.1设备变更要求

  4.1.1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

  4.1.2安全设施变更。

  4.1.3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或配件。

  4.1.4设备材料代用变更。

  4.1.5临时的电气设备变更等。

  4.1.6监控、测量仪表的变更。

  4.1.7其他需要变更的'设备设施。

  4.2设备变更流程

  4.2.1由车间人员对有需要变更的设备进行检查、确认。对达到变更需求的设备进行记录,填写《设备设施变更申请表》并提交部门负责人。

  4.2.2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人对需要变更的设备现场审核,确认无误后在《设备设施变更申请表》上签字确认。并提交安全管理部门。

  4.2.3安全管理部门接收到《设备设施变更申请表》后审核签字,

  4.2.4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方可对需要变更的设备进行更换。

  4.2.5变更实施前,变更的部门对变更实施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后实施变更。

  4.3记录、保存

  4.3.1对于设备设施变更的要及时对其所填写的申请、审批文件,进行保存、归档。

  4.3.2由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对变更资料进行保存、归档。

变更管理制度 篇18

  一、总则

  1.1 目的

  为确保公司管理活动的稳定性与灵活性,规范各类变更事项的审批、执行与监督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风险,特制定本变更管理制度。

  1.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涉及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组织结构、人员配置、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变更事项。

  1.3 原则

  合法合规:变更事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及公司内部制度。

  稳妥有序:变更过程应确保公司正常运营不受影响,遵循稳妥有序的原则。

  效益优先:变更应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公司竞争力为目标。

  二、变更分类

  2.1 管理制度变更

  涉及公司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的'修改、废止或新增。

  2.2 工作流程变更

  涉及公司内部各业务流程、工作程序的优化、调整或新增。

  2.3 组织结构变更

  涉及公司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部门设立或撤销、岗位调整等。

  2.4 人员配置变更

  涉及公司员工招聘、调动、离职等人事变动。

  2.5 技术设备变更

  涉及公司技术设备更新、升级、更换或新增。

  三、变更流程

  3.1 提出变更申请

  申请人需填写《变更申请表》,明确变更事项、原因、预期效果及实施方案等。

  3.2 审批流程

  部门内部审批:由申请人所在部门负责人进行初步审核,并签署意见。

  相关部门会签:涉及其他部门的变更事项,需经相关部门负责人会签。

  公司领导审批:最终审批权归公司领导层,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及变更事项的重要性,由相应领导进行审批。

  3.3 执行与监督

  变更执行:经审批通过后,由申请人或指定人员负责执行变更事项。

  监督与检查:变更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确保变更过程符合预期效果。

  3.4 变更评估

  变更完成后,申请人需对变更效果进行评估,并向审批部门提交《变更评估报告》。审批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对变更事项进行最终确认。

  四、责任与追究

  4.1 申请人应对所提变更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负责,如因提供虚假信息或违规操作导致不良后果的,应承担相应责任。

  4.2 审批部门应对变更事项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变更事项符合公司利益及法律法规要求。如因审批失误导致不良后果的,审批部门应承担相应责任。

  4.3 监督与检查部门应对变更执行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确保变更过程符合制度要求。如因监督不力导致不良后果的,监督与检查部门应承担相应责任。

  五、附则

  5.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公司管理层负责解释和修订。

  5.2 本制度与公司其他相关制度相抵触的,以本制度为准。

  5.3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及公司内部其他制度执行。

变更管理制度 篇19

  一、总则

  1.1 目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公司内部的变更管理过程,确保变更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可控性,降低因变更带来的风险,保障公司运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1.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项目、产品及服务等的变更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业务流程、系统架构、设备配置、人员调整等。

  1.3 变更管理原则

  变更申请需明确变更原因、目的、范围、影响及风险评估。

  变更需经过审批、实施、验证及关闭等阶段,确保变更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变更过程中需保持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确保信息透明和及时。

  二、变更管理流程

  2.1 变更申请

  申请人需填写变更申请表,明确变更内容、原因、目的'、范围、影响及风险评估等信息。

  申请表需提交至变更管理负责人进行审核。

  2.2 变更审批

  变更管理负责人对变更申请进行初步审核,确保申请信息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初审通过后,需组织相关部门或专家进行评审,评估变更的可行性和潜在风险。

  评审通过后,需提交至公司高层进行最终审批。

  2.3 变更实施

  变更实施前需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实施步骤、时间表、责任人及资源需求。

  实施过程中需确保遵循计划,如有偏差需及时调整并报告。

  实施完成后需进行自查,确保变更效果符合预期。

  2.4 变更验证

  变更实施完成后需进行验证,确保变更效果符合预期且未引入新的问题。

  验证过程需由相关部门或专家参与,确保验证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验证通过后需编写验证报告,并提交至变更管理负责人。

  2.5 变更关闭

  验证通过后,变更管理负责人需将变更信息更新至相关文档和系统中,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变更关闭后需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变更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为后续变更提供参考。

  三、变更管理责任与监督

  3.1 变更管理责任

  变更管理负责人需负责整个变更管理过程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各部门需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内部的变更申请、实施和验证工作。

  3.2 变更管理监督

  公司需设立变更管理监督机构或委员会,对变更管理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监督机构需定期审查变更管理流程和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对于重大或复杂的变更项目,监督机构需组织专项审计或评估,确保变更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四、附则

  4.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如有未尽事宜或需要修改之处,由变更管理负责人提出并报公司高层审批后执行。

  4.2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公司所有。

变更管理制度 篇20

  一、总则

  1.1 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内部的变更管理过程,确保所有变更活动得到妥善规划、执行、监控和评估,以降低变更带来的风险,保障业务连续性,特制定本制度。

  1.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部门、项目、流程、系统、设备、人员等方面的.变更管理。

  1.3 变更管理原则

  安全性原则:确保变更不会对现有系统、流程或业务造成不良影响。

  计划性原则:所有变更活动必须事先进行规划和审批。

  可追溯性原则:变更过程应详细记录,便于后续追溯和审计。

  最小影响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变更对公司运营的影响。

  二、变更管理职责

  2.1 变更管理委员会

  负责制定和修订变更管理制度。

  审批重大变更申请。

  监督变更管理过程的执行情况。

  2.2 变更申请部门

  负责提交变更申请,并详细说明变更的原因、影响、风险和应对措施。

  负责按照变更管理流程执行变更活动。

  2.3 变更执行部门

  负责具体执行变更活动,确保变更按照计划进行。

  在变更执行过程中,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4 变更审核部门

  负责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核,评估变更的风险和影响。

  提出审核意见和建议,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变更管理流程

  3.1 变更申请

  变更申请部门填写变更申请表,提交至变更审核部门。

  变更申请表应包含变更内容、原因、影响、风险和应对措施等信息。

  3.2 变更审核

  变更审核部门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核,评估变更的风险和影响。

  如有必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和讨论。

  根据评审结果,提出审核意见和建议,并报送给变更管理委员会审批。

  3.3 变更审批

  变更管理委员会根据审核结果和实际情况,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批。

  重大变更需提交至公司高层领导进行审批。

  审批通过后,将变更通知发送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3.4 变更执行

  变更执行部门按照变更通知的要求,执行变更活动。

  在变更执行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5 变更监控

  对变更执行过程进行监控,确保变更按照计划进行。

  记录变更执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和数据,便于后续追溯和审计。

  3.6 变更评估

  在变更完成后,对变更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变更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如未达到预期目标,需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3.7 变更关闭

  评估完成后,将变更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关闭变更流程,将相关文档和记录归档保存。

  四、附则

  4.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变更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4.2 本制度如有与上级法规、政策相抵触的,以上级法规、政策为准。

  4.3 各部门和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如有违反,将依据公司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变更管理制度 篇21

  一、总则

  1.1 目的

  为确保公司运营过程中的变更(包括但不限于人员、设备、流程、技术、环境等)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减少因变更带来的风险和损失,特制定本变更管理制度。

  1.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涉及变更的部门、岗位和人员。

  1.3 变更管理原则

  必要性原则:变更必须基于业务需要或改进要求。

  安全性原则:变更过程中必须确保系统、设备、数据等的安全性。

  稳定性原则:变更后应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可追溯性原则:变更过程应有详细的记录,便于后续追溯和审计。

  二、变更管理组织

  2.1 变更管理委员会

  设立变更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批和监督公司内的所有变更。变更管理委员会由公司高层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2.2 变更管理执行团队

  各部门设立变更管理执行团队,负责本部门内的变更申请、实施、验证和报告工作。团队成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变更管理流程

  3.1 变更申请

  申请人填写变更申请表,明确变更内容、原因、影响范围等。

  提交变更申请表至部门负责人审核。

  3.2 变更审批

  部门负责人对变更申请进行初步审核,确保变更符合公司战略和业务需求。

  变更管理委员会对通过初步审核的变更申请进行最终审批。

  3.3 变更实施

  变更管理执行团队根据批准的变更申请,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变更操作,确保变更过程中系统、设备、数据等的安全性。

  3.4 变更验证

  变更实施完成后,进行变更验证,确保变更达到预期效果。

  如有必要,可进行多次验证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5 变更报告

  变更管理执行团队编写变更报告,详细记录变更过程、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将变更报告提交至部门负责人和变更管理委员会审阅。

  四、变更风险管理

  4.1 风险识别

  在变更过程中,及时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安全风险、业务风险等。

  4.2 风险评估

  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4.3 风险监控

  在变更实施过程中,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确保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4.4 风险报告

  定期向部门负责人和变更管理委员会报告风险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风险应对措施。

  五、附则

  5.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如有未尽事宜,由变更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5.2 各部门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变更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5.3 本制度最终解释权归公司所有。

【变更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变更管理制度08-06

设计变更管理制度05-17

设备设施变更管理制度10-08

变更函08-24

变更申请书08-24

变更的申请书08-24

变更证明书11-02

变更的合同03-02

王朝的变更,历史的脚步05-01

变更的合同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