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有感

弟子规读后有感

时间:2022-08-18 17:56: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弟子规读后有感

  弟子规读后有感
  
  《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其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作为一部传统道德教育著作的纲领,弟子规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教育意义:
  
  在我反复品味这千余字后,得到了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入则孝,为人子女在家当尊敬长辈孝敬父母。
  
  弟子规入则孝中,开篇便提及"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这一段意在告诫我们,作为子女,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多去聆听父母的建议,多为父母考虑,应当保持一种恭敬的态度。作为在叛逆期的我们青年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忽略或是厌烦父母的唠叨。这恰恰违背了弟子规认为的,为人子女应有的态度。仔细探讨,父母虽不一定什么都对,但是作为子女,我们应当对生养我们的父母,保持一种感激的态度,就如弟子规所提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当我们在理的时候,不应该持有一种得理不饶人的态度,而应该静心与父母商量探讨,而不是持有一种"抗争"的态度。这是该篇中我所感悟的为人子女我们当有的态度。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弟子规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弟子规有云:"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这一段是在提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考虑父母的感受,尽力去让他们过的舒服安心,即便出门在外,也应当尽力让父母不为我们担心劳忧。古代有黄香温席,郯子鹿乳奉亲,卧冰求鲤等等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我们即便做不到如此,也应当尽我们所能去满足父母心愿,让父母活得更加舒心。
  
  出则悌,对待亲人当懂得礼数尊老爱幼。
  
  在出则悌中,大篇幅教育我们"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在面对亲人长辈的时候,我们应当像对待自己的亲父母,兄弟姐妹一样。该篇大篇幅描述我们对待长辈应该持有的态度,以及所应有的礼节,在我理解中,是提醒我们维持家庭和睦的重要。作为晚辈,我们有责任去维护家庭环境的和谐团结,所以才会一再强调"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这个高速化的时代,亲情的味道已经略显淡薄。或许从弟子规的出则悌中,我们能学到的就是一种维持家庭气氛,促进家庭团结的方式和态度。
  
  谨,出门在外,慎思而行有礼而为。
  
  弟子规谨中,全篇向我们叙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规范,比如"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等等这一系列的行为标准。我们仔细想想,为何作者要花大篇幅去列举写不清的规范行为,而不是直接说理?在我看来,作者是希望我们醒悟,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放松自己,要严于律己,做到行为端正。也许我们现代人会感觉不以为然,但换个角度思考,像网络上传出的一些乞丐毫无顾忌的躺在公共场所的长椅上等行为,难道不为我们所厌恶吗?那么我们自己呢?规范的行为让人感到清爽,更可以拉近人与人的关系,一些在我们看来无所谓的行为,比如清扫居室卫生,难道和那些乞丐有区别吗?不得不说,在今日,在当下,弟子规仍然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信,人无信无以立足,有信者人恒信之。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信篇开头便给我们当头一棒,告诉我们说话诚信的重要,如果是谎言,与其说的再多不如不说。这里所说的信,除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诚信以外,更是一种对于出事的良好态度的归纳。所谓信,是一种律己,一种戒骄戒躁。作者在这里更多的是强调对真实,诚实的肯定,以及对于勇于面对错误的态度的推崇。在生活中,总是少不了尔虞我诈,作者在这里继承了一种儒家的仁爱思想,肯定人与人之间信任的重要性,而做到这样的信任,更多的是一种对于自己行为负责,对于自己诚信的约束。所以,在当下,弟子规对于我们的劝诫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和借鉴。
  
  泛爱众,仁义为己任,天下可大同。
  
  作为一部儒家思想的典籍,在泛爱众中,作者就写道:"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开篇就把儒家的仁爱思想提出,告诫我们要成为君子。这里的君子,就是指儒家意义上的君子,他兼备对于大众的仁爱,不轻慢穷人,不附庸权贵,严于律己,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彬彬有礼,张弛有度,为人诚信可靠,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化他人。其实从这里开始,就是对于前文的总结,或者说对于达到前文要求后的形象的总体描述,让人觉得有依可循,更是一种对于建立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的描写憧憬。
  
  亲任,谨慎择友,亲贤而远小人。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短短四十八个字,作者就像我们展示了择友的重要性。在择友上,我们不能全凭自己的喜好,要分辨贤与妄。择友就像喝茶,要学会分辨好坏。仁者就像是回味悠长的茶,也许你一时半会感觉不到他的好,但是随着你与他的交集越来越深,你会从他身上学会有用的有益处的东西,得到无数的好处。而如果不慎与小人交友,你就会如同喝了一杯品质极差的茶,或许入口沁人,但回味只会是无穷的苦涩,你会发现自己只会拥有无穷的损失。
  
  余力学文,端正态度,谨慎选书。
  
  在最后一篇中,作者讲述了做学问的态度与要求:"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作者告诫我们,要想读书,要先学会做人,我们仔细想想,一个只会读书不懂为人的人,终只能成为一个书呆子,甚至可能会危害到社会。只有当行为端正,品行规范了,才拥有做学问应有的条件。而作者随后又告诫我们,在做学问时,要有着用功刻苦的态度,肯钻研的决心与毅力,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作风与习惯。其实这是浅显易懂又容易让人忽视的道理,拥有这些态度与要求,往往会让我们事半功倍,不过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习惯与惰性而忽视了这些要素,往往变成吃力不讨好的恶性循环。
  
  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我们可以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与行为的指针。然而,作为一部受到程朱理学影响,被一些人批判为伪儒学的典籍,我不得不说一下我对之的一些不赞同的观点:
  
  首先来说,弟子规是很明显的一言论。它单纯的提及善言善行对于我们的好处,而忽视了对于我们的坏处。例如入则孝的观点,那我们反过来看,父母吸毒难道子女也该顺从吗?父母不孝祖母,子女也该学习之?父母投毒害人,子女难道也该无条件服从吗?纵观历史,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光凭哭劝是无能为力的。智者可以辨证取舍,愚者必然死执之。如此看来,弟子规难免有些片面化了,这种偏向恰恰与儒家所推崇的中庸,辩证的思想相违背,难怪会被称之为伪儒学。
  
  再者,我认为弟子规过于理想化,过于死板。作者严格按照封建的思想去规定了行为的对错,而忽略了现实的多变。在商业战争上,难道你不告诉竞争对手你的商业秘密,与其尔虞我诈就是错误的吗?难道对身患绝症的病人隐瞒真正的病情是错误的吗?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角度,而弟子规明显过于偏着,硬性规定了对错的标准,导致了这部典籍在某些方面显得迂腐落后。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弟子规从目标上是希望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它的观点,大多数也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从中感悟的。或许弟子规不够变通,有些迂腐,但我们是可以变通的,我们可以从它里面学习到中华传承的美德与优良品质,可以从中自我反省得以升华自我。

【弟子规读后有感】相关文章:

读《弟子规》有感08-24

读弟子规有感08-24

弟子规读后感06-15

《弟子规》读后感06-14

《弟子规》读后感05-21

弟子规读后感05-09

《弟子规》的读后感06-05

弟子规读后感06-28

弟子规的读后感12-09

《弟子规》的读后感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