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地传》观后感1000字作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甘地传观后感(精选5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甘地传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甘地传观后感 篇1
下午观看电影《甘地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位印度的贵族公子哥,在英国取得了律师资格证,有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及美好好的前程。可是他却置这些于向外,用他心中的真理和爱领导印度各个教派的信徒和大英帝国对抗。
甘地的指导思想是: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就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我不会为任何主义而杀人,不论他们怎样对待我,我们绝不还击,绝不杀人。但是我们绝不印指纹,谁也不印。他们会把我关起来,没收我们的财产,可是只要我们坚持,绝不能抢走我们的自尊,我们承受一切痛苦,他们就会看清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一样具有杀伤力。他们可以折磨我,可以打断我的骨头,甚至杀了我,而他们所得只是一具尸体,而不是我的屈服!
他深受基督教义中的人要忍受一切痛苦,当有人打你的左脸时,请你把右脸也伸过去的影响。从年青时代在南非组织印度劳工争取权利开始,他的一生都在用宽广的.胸襟,坚强的意志带领人民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伟大精神不仅得到全体印度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也博得了对手的赞许。最后的胜利属于甘地。
一生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印度的自由和独立。他对真理和爱的追求超越了宗教信仰,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线,成为全人类的榜样。
对我感触最深的他那句,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才能得胜。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就要把真理和爱洒向民族的未来,祖国的花朵。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爱满天下的高尚精神。
甘地传观后感 篇2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欢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择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介绍——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介绍,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 1982 年第 55 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接受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应该会记得甘地的名言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希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通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甘地传观后感 篇3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 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 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甘地传观后感 篇4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就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48小时之前,我观看了电影《甘地传》,久违了的感动再次涌上心头。这部史诗性传记大片叙述了圣雄甘地伟大的一生。
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1893年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被火车上的英国人指认出是印度阿三。尽管当时的甘地皮肤较白皙且富有涵养,一派绅士风度,但还是被残忍地踢下了火车。从此甘地亲眼目睹了其同胞(包括他自己)所受的种.种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一定要反抗”——这是年轻的甘地唯一感到要做的。
首先,他和当地同为印度人的商人决定先要反抗不公平的法律。于是他们开始了烧毁大英帝国在南非发放的`通行证。在第一次的演讲活动中,甘地就确定了他一生的运动方式“非暴力不合作”。尽管在烧通行证的时候,甘地遭到了毒打,但他仍然不停地将通行证放进烈火中,年轻的甘地在用他的实践证明着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在南非,甘地由于身为小有名气的律师得到了一些媒体的关注,他并借此结识了一些在他生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记者朋友。受哲学家鲁斯金《给那最后的》一书启示,甘地在一块人迹罕至的地方创办凤凰村,奉行没有阶级压迫、种族歧视、人人自食其力的“乌托邦”理想。 其中包括感化自己13岁就开始缔结姻缘的妻子来洗刷厕所,而这本来是下人们应干的活。
1894年5月22日,甘地发起成立了南非印侨第一个政治团体——纳塔耳印度人大会。在一次大会中甘地说到:“我不会为任何主义而杀人。不论他们对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绝不还击,绝不杀人。他们将会把我们关起来,罚我们的钱,没收我们的财产,可是只要我们坚持,绝不能抢走我们的自尊。我要求你们去反抗,但是要对抗他们的愤怒,而不是挑起他们的愤怒。通过我们的所遭受的痛苦,他们会看清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具有一样的杀伤力。但是我们不能输,他们可以折磨我,甚至杀了我,但他们得到了我的尸骨而不是我的屈服。”由于组织印侨工人罢工,甘地屡次被关进监狱,自此开始了他名不虚传的“大坐牢家”的生涯。
由于他不懈的斗争和合理的争辩,甘地先后多次被释放,遂于1915年再次回国。回国后甘地到处旅行,观察印度人民的生活。在印度他通过提倡非暴力政策赢得了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在一次国大党的演讲中他说:“除非我们和在烈日下劳动的人们一起同甘共苦,否则我们就不能代表印度,也不能以国家之名来对抗英国。”
面对持续不断地和英国警察的冲突,以及后来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甘地悲叹道:“以眼还眼,只会使整个世界都盲目。”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冲突时,甘地再次绝食,使秩序得以恢复。但即使这样,狂热的印度教徒还是不能理解甘地,遂在一次集会中将甘地刺杀。
虽然甘地一再表示:“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决不能同意分治印度。”但甘地死后的世界历史我们都已清楚,印度被分成了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战争不断,民族仇恨死灰不灭。而到了1971年东西巴基斯坦又被分为: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甘地传观后感 篇5
甘地这位一生致力于印度摆脱殖民地命运的英雄,其实个子很小,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但就是这样一个貌似不合理的斗争方法,却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取得空前成功,震动整个西方世界。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中心是用自我牺牲的行动反衬统治者压迫者的残暴丑陋,用高尚对比卑贱,让对方自行醒悟从而幡然悔改。这与____的“打完左脸打右脸”和佛教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做法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后者是比喻,甘地则是血的实践。从电影的短暂描述中分析,这种与人的本能反应完全逆向而为的民权斗争方法之所以能起作用,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媒体的自由报道;二是英国政府的面子。
在片中甘地的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他说;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幸福来自工作和工作带来的.自尊,对这一句话深以为然。
甘地的回答是贯穿全片的名言:“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的回答是超越生死的高度。
我觉得甘地自我牺牲的人性尊严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很有道理,或者说,是一种信仰。甘地终生食素禁欲,奉行非物质主义的极简生活,自己纺线织布,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质的温饱。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躯体只是一个暂时借住的皮囊,精神上的完满才是最终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尺。对于这种信仰来说,生并没有那么重要,死也没有无比可怕,多活一天与少活一天区别并不显著。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甘地曾四次绝食。电影中强调的两次,一次是1922年为了平息印度平民针对英国执法人员的暴力事件,一次是独立临近后,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为了平息蔓延全国的宗教仇杀,执意绝食直至所有暴力武斗全部停息。可以说,在推行“非暴力”理念的过程中,甘地绝对身体力行,走在前列。也正是他甘愿自我牺牲的行动,印证了他的信仰,将原本最为孱弱的精神力量推至无穷,竟能影响印度全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堪称“圣雄”。
【甘地传观后感】相关文章:
芈月传的观后感08-18
《水浒传》观后感11-13
《悟空传》观后感400字08-02
《妖猫传》观后感(精选11篇)01-24
《悟空传》语录01-07
悟空传语录01-11
岳飞传作文05-16
击鼓传花02-22
击鼓传花作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