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时间:2022-10-11 13:11: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通用28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1

  这本书最初是孩子向我推荐的,他说这本书启迪了他的思维。当时没有看,只是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很不错,很符合我们的认知: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痴迷于自己事业,或对某事某物着迷的人,他们每天乐此不疲,被我们称作"疯子",行为表现与疯子无异。——兴奋、专注、不知疲倦——这种状态,天才与疯子是一样的。

  但正如鲁莽同勇敢一样,疯子与天才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疯子没有元认知能力,不能觉察自己的行为,没有自知力。有时他们就像一辆飞跑的汽车——是失控的那种,而不是在高速公路上的那种。

  前些天,孩子把书从网上买了回来,我才有幸拜读。作者用精彩、凝练的对白,把这些疯子刻画的淋漓尽致,让读者看到了这些特殊群体的另类人生,让读者领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几乎"天衣无缝"的思维……也许作者的角度不同,作者更关注的是这些人最"精彩"言语行为,而极少去关注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这很容易让人觉得:这种非常心理似乎是天生的,他们的"思想"似乎是超时代的。

  但心理是脑的机能,人是社会的反映。大家都熟悉的"狼孩",之所以表现与狼的行为无异,就是由于这个孩子出生后,生活在狼群中,被狼"教养"的结果。范进疯了,他的思想离不开八股文;当代的疯子,怎么也不可能是因为中了封建主义的毒害。心理问题的出现,无论从客观上看(认知心理学),还是从主观上看(精神分析),都是有原因的。他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定是生活在他们大脑中,埋下了足以控制他们灵魂的种子。我们只有顺藤摸瓜,找原因,寻真相,才能正真地去帮助他们,才能让更多的人避免陷入心理障碍的陷阱。

  就疯子与天才所表现的"专业水准",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就像书中让那个想象"思维虫子"的少年一样,在为他安排的量子物理考试中,"结果很糟"!他们所表现出的思维或是线性的,只沿着一条线思维;或是单向的,只能向一个方向思维;或是发散的,无法专注于自己的意识;或是点状的,把一个点想象的比地球还大,以致压垮了自己的思维……就知识结构而言,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超越霍金,也没有突破多重宇宙理论;他们的想象力,并不比科幻小说家丰富多少,不同的是:他们似乎钻进了黑洞状的'牛角尖,自我意识的力量很难把他们拉了回来。

  还有几位很特别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那位可亲可敬的、每天陪着去世大爷的大妈;执着传承千年原生宗教的萨满。这些人,则更像是天才,幸福生活在自己的信仰中……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对于不是研究心理学的读者,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另类的世界;对于研究心理学的读者,这本书也许只是一个起点。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2

  当愚昧成为主流,清醒就是犯罪。——薛之谦

  这本书是一本从精神病人的角度看世界的书,我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无论是从《四维虫子》这一章的“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还是在《真正的世界》这一章的“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又或者是在《最后的撒旦》中那位病人声嘶力竭地咆哮:“我信奉恶魔,那又怎么样?自甘堕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没有对比,也就没有光明……你们都是神好了,我甘愿做恶魔,就算你们全部选择光明,为了证实你们的.光明,我将是最后一个撒旦。这!就是我的存在!”以及类似这些的所有都让我感到震撼。尽管从整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告诉读者,千万不要对号入座,也不要深想精神病人们的说过的话,但是我仍然把自己的思维带入到了故事当中。

  我们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不是我们看上去的世界?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眼光看这个世界?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思维思考事情?天才究竟是什么?疯子又是什么?如果有人发现了真理,是不是也要被关起来当做精神病人?无数发现真理的人都曾经被世人唾弃,所以这个世界的主流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是疯子,那么谁是正常人?

  作者从头到尾描述的观点大概是“永远不要用你的思维评判别人的对错”。我感谢自己的学识不够丰富,让我没有资格做这些高智商精神病人;我也很感谢自己的懒惰让我不去思考的太深。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3

  你有没有过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精神病人”呢?“精神病人”到底又是怎样的呢?翻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你会像在与精神病人谈话一般,书中便会有你所好奇的答案。

  本书作者高铭耗时四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诸多神秘机构,得以与数百名“非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本书的封页有些诡异,在一块长方形内有许多众人所看不懂的奇怪的画中,左右两边各有半块人脸的影子,大概代表天才和疯子的关系吧。

  在此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翻到了第一面,题目是“生命的尽头”。我顿时一惊,与精神病的谈话竟然谈如此高深的话题,难道这是一个哲学家精神病?

  我带着许多疑问往下看,渐渐地,我的脸色变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人,在地球上找到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比如她说:蚂蚁是一种生命的'细胞。蚁后是大脑,兵蚁是身体的防卫组织,工蚁是细胞,嘴、手用来找食物,用来传递,维持大脑。它们聚在一起,就是生命。石头也是一样,但是是另一种生命形式,其实它在动,只是太慢了,我们感觉不到而已。

  宇宙如此之大,除了地球上的人类,其实还有许多不同生命,只不过生命形式不同罢了。只有用于探索、执着,善于发现的人才会注意。她注意到了不同寻常的事物,而其它人却认为她是精神病,实际上是其它人的无知与愚蠢。就像哥白尼发现的“日星说”,就像凡高早年画的画一样。

  许多天才都是埋没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坚信真理的天才,只有碰上相信真理的人,真理才会发出金光,造福于人类。

  倘若有一天,你觉得你在和一位精神病患者讲话,没准,他便是潜在的天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写的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奇,还有思想的震撼……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4

  这本书我记得很久之前买的,翻了一下购物车是16年10月下单的,买后看了大概三分之一,有点瘆人,就没继续看了。买之前不知道是讲的什么,以为是天才少年,思维奇特之类的,看后简单总结,是一本以对话形式写精神病人的书,这本书看一遍就好。

  当时火爆的原因应该是:一这是写精神病人的;二是可能挺多人找到了共鸣。内容应该是真实案例,有当事人惊悚的回忆,或者是杀人经历,这点让人有点害怕。

  但整体看完你会思考,他们中的有的`人真的是精神病人吗?还是只是思想偏执,有点死心眼儿,在追求答案、刨根问底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其中有的确有病的,但那种高级知识分子,怎么最后也认为自己是病人了呢?因为他们在探寻结果时,找不到答案了吗?还是发现自己的答案超出常人认知了,这种独特的思维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然后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病?

  这些病人里也有作者佩服的人,无论从知识的渊博程度,还是理智的逻辑分析能力,无论是涉及物理学还是社会学、哲学,有些人完全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你不能说他们不对,而是我们未知。

  不止一个人告诉我,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能只看表面。遇见事情时,有多少人能停下来思考一下,认真的研究本质?

  作者后记里有一段经历我觉得特别好,开始是对诗词感兴趣,然后了解诗人时代背景,怎么写出的诗,接下来同时期的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又从政治、人文、经济、宗教多方面综合了解,自己的思想价值体系和对世界认识的一个架构无形中就形成了。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5

  全书以对话的方式叙述作者与一个个“精神病人”的交流故事。每翻起书本,自己就仿佛变成了作者,对面坐着“精神病人”,我们在沟通,在对话。

  书中曾多次谈到角度的问题,每个人所看到的、理解的世界仅仅是自己的那个世界。更多更多的世界需要我们去看,去探索。

  我在你眼中是疯子,你在我眼中也是疯子,到底谁才是疯子?

  书读一半,里面介绍的大部分“精神病人”其实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偏执和痴迷,类似于“走火入魔”。他们都有着一堵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且不可攻破的墙。

  花了两天空闲时间急切地将这本书看完了,好像有很多感觉,也不知从何表达。世界上存在着许多未知,我们都无法理解、相信,就像古代的人无法理解现代的生活。

  类似一个没有边际的容器囊括着所有,我们称之为世界,我们也在这个容器里以某种方式一直存在着。人类幻想着永生,永生之后呢,可能就是毁灭。

  人生总要有点乐趣或执着,不然,人生不就太没有意义了吗?

  偶尔一个人的时候,或许是在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会突然想到死亡,会想到死了之后。没有感觉、没有记忆、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虚无的。那个时候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与悲哀,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从死亡那一刻起,世界上的一切对你来说都没有关系,反正你也感觉不到。

  幸好,这种恐惧和虚无只是暂时的,我依然会想到我的亲友、类似我的.每一个人、会感受到世界给予的美好。

  每一个人都会死去,或许每个人都会害怕,但是又怎样,我们的存在只限于当下的一刻,过去的你不存在,未来的你也不存在,你的思维,想象,一切也只存在于此刻。活在当下或许就是人生哲理,隐忍和低调或许就应该是人生的处事原则。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6

  这几次我们的语文阅读时间,一直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书中的各个故事始终贯穿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不理解的东西,不要轻易下定论。这本书的作者所探寻的,是这个世界真实的面貌。他以为,人类迄今为止所了解的世界,不过是盲人摸象,只不过,盲人依旧是盲人,即使再怎么摸,他想象中的大象也许就只是一堵墙或一根旧麻绳罢了。人类也有自己的思维局限,但突破常规的思维——或者病态思维,也许可以突破困境。从本质上说,生物体是一个病变的过程,思考的病变,很难说不是另一种病变。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其中一些精神病人确实有过人之处,可能就像书中讲的与时代脱轨的人们,思维超前,与我们格格不入,有神奇的“四维虫子”,也有为了她而去犯法,不惜变成精神病的……他们的想法太奇妙了,有些甚至有严密的逻辑,让你不得不相信。当然还有一些很难理解的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飞机,每天在草地上伸开手飞奔,居然还有人以为自己是炸弹也跟着一起跑。哈哈哈,真的很奇妙。

  其中最敬畏的是一个试图还原玛雅文明的人,他本为公务员,一天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去研究玛雅文明,从零起步,逻辑严密,并且有理论支撑,真的.很佩服,比专家都专家,当今时代,如不是一个精神病谁会放弃自己的一切去因为兴趣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时代牵扯太多了,红尘滚滚,功名利禄,羁绊难行。

  看完这本书,回顾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站在一个高度去审视自己,总觉得自己会被带跑偏。书中的一些故事让我接触了一些从未涉足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知识面,感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少,对未知是多么的敬畏,甚至是害怕,人是多么的渺小。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7

  当我决定结束的时候,就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苹果,把苹果洗干净,看着果皮上的细小颗粒觉得很陌生,愣了一会儿,试好咬下去....我猜大多数人不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我告诉你吧: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谈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敢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任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冲击波一种技向嘴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哪.冲刷过的味蕾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压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嘖贖,现在想能来我都会忍不住流口水。

  读完这段,我细细咽了一下口水,似乎品味到了苹果的果汁在口中四溅,流入喉咙进入胃中。把自己放进了一个房间里面,没有电,只有水,刚开始可能坚持一天就会饿,也会渴,慢慢的你会忘记食物,忘记饥饿,也不知道食物的味道。慢慢的就不再觉得食物有任何诱惑力,困了就睡。

  这个精神病人五天没有出门,他的家人都以为他出事了,便四处寻找。于是“我”到了他的家中,与他聊天。我和他聊完之后回家看着苹果,想着他说的这段话。可能只有到了口中无味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苹果本身的滋味。

  读到这的时候请你咽下口水,然后看着家中的苹果,细细思索上面写的试着咬下去......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8

  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歌德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是我认为看得最有感觉的一本书。当初每每见到朋友都会向其推荐此书,但是我在疯狂拜读此书时,种种不安侵袭而来,如同黑云压城般将我压抑得无法呼吸,几近窒息,使我望而生畏,无奈选取辍读。然而最近我重拾此书,心境大变,大脑如醍醐灌顶般茅塞顿开。思绪在我指尖流转,一页页纸张在翩翩起舞,或快或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讲述作者与一些精神患者之间的对话,从根本上了解所谓的精神患者的所思所想。作者期望透过此书让读者揭开表象,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

  《思维虫子》一章讲述的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提出了一种绝对四维虫子的生物,让很多量子物理学者觉得费解。因为世界很多的量子物理学者研究都无法企及其深度,但是少年却是感受到绝对四维虫子的存在。但是少年在量子物理的考试中的表现却令人失望。作者对其的评价是,如果这个十七岁少年真的是天才,那肯定是未来的天才,但是却不属于这个时代。天才是有时代性的,而时代的变迁是有过程的,在变迁时总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人物。此章其实十分发人深省,历史发展中,多少不合时宜的人在为了建造心中的城堡付出毕生的`努力。常言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都有其所处位置,看似不合时宜的人都有其历史定位。

  读罢,我陷入了沉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性格。或许不贴合大众的审美,或许不贴合世俗的眼光,又或许不贴合约定俗成的标准。但是我们都是单独的个体,我们都是历史的选取,所以我们绝不能妄自菲薄,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遗世独立。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9

  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都不一样,倘若能尝试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本书是通过与“精神病人”的对话,让读者了解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与普世的看法不一样,也正是因为特立独行的看法,那些所谓“疯癫”的'话语,才真正会触发读者对世界观的思考,这是一个多姿多彩世界,不是因为看到了多姿多彩,而是因为有多姿多彩的思考和想象才多姿多彩。

  在阅读本书时,有个感触,到底谁才是精神病?他们逻辑清晰、严谨,思维自洽,又能自圆其说,倒是没有精神异常的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怀疑从始至终都存在,有一章给予了解释和说明,但怀疑变没有减轻,解释其实也是正确的,是这样的:只要不伤害别人的执著,都是不算精神病人,比如说,人有自己的爱好这是好事,当爱好上升到洁癖,大家也能忍受,也无伤大雅,但当洁癖上升到暴力的话,这肯定就是精神病患者,需要治疗了。

  其实,不管是爱好、洁癖或者患者,是因为他们有深深的执念,过度的追求,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执念,才让他们做出了非普通人认同的处理方式,他们往往很优秀,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隔,而普通人为什么无法做到如此优秀,是因为普通人学会了变通,学了原谅自己的不足,说白了,是放弃了追求,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管对与错,当我们以正常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也在审核着我们,他们对世界的见解,让我觉得,世界大而不同,要允许有不同的世界观,还要有接受和包容的心态,君子和而不同吧。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思想上的造反、改过、完善的机会,也提升对世界观的认知,感谢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1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记录国内精神病人访谈的手记,这本书中开篇就写了作者以精神病人为主题探讨世界观,也许你想说为什么要找精神病人来探讨世界观呢?大概是因为正常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正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毕竟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找老婆、升职……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其实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和从没有想过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用了四年的时间和精神病人接触,并在最后写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中写了不同精神病人对世界不同的认识,在《四维虫子》中,绝对四维生物可以先看到我们的死亡,再看到我们的出生,没有前因后果,其实我很早就了解了∶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但是不仅如此,我认为这本书中还写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在《雨默默的》中,写的就是一个女孩在不带黑色眼镜架的时候,在外面能够看到每天的颜色,不是天气,而是每天的颜色,她说∶“灰色就是这天很平淡;黄色就是这天会有意外的事发生,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蓝色这色天肯定有很好的事情发生;而红色则是最不好的颜色,且从来没有失手过”。这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不过在现在,也存在许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

  其实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句话令我感触很深,“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假如你看完这本书,再看到这句话时,也许同样会有很深的感触吧!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11

  书已经结束了,不过不得不说,过程中的故事,挺吸引我的。

  书中,每一个所谓的精神病人,在我的角度,却反而比正常人,更加执着,更加坚定着某些事物,大概也是如此,有些才会被正常人视作病人。

  本书一开始,从对世界的看法,来渐渐导入,最后却不知不觉中升华到了人的存在,时空,存在的原因的探讨。

  影响深刻的有很多,挑几个简单描述一下吧,那个说作者是书中角色的,至今仍觉得他真的很聪明,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构筑自己的梦想,虽然做法甚是不当。那些四维生物,泡沫世界,时空理论的病人,不得不敬佩他们的逻辑,层次,还有那个内心默默守护着,三只小猪的'故事的患者,那个深刻体会,前生前世之境,如同无法逃脱的束缚的囚犯的,让人惋惜的病人,还有对妻子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

  或许,我们真的太过于,去否定,去质疑,去不屑一顾,不相信,不去接受新事物。狼孩的事件,以及对其的思考,真的惊醒了我,原本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想要枉自去希望他回归社会,却没能发现他身上,已经发生着重大变化,而他却因此接受各种检测,被当作了实验对象。意识真的很强大,甚至可以决定你身边的一切,当然前提是你足够渴望,不对以及屈服!

  最后要说的就是作者了,不太想去质疑,或者挑刺什么的,毕竟出版成一本读物,肯定是要经过处理,编排的,也正因如此,小说,故事,不是才会有高潮,以及那旁人期待,或是令人扼腕的结局吗?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意志力,想到什么就去付诸于行动,其渊博的知识面,以及朝生暮死的那种活法,才最大限度上让我们了解到了形形色色的世界吗?

  今生只若、初见。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12

  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现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在狭隘的空间和时间中流淌。即使在书中他们是一群疯子。

  这个世界好像有点问题,却找不出问题在哪儿。疯子,是在寻找世界,奇妙而诡异的发现,成就了他们的天才。不同寻常的感受,独到的眼界,是他们的不同所在,因此也被视为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或许疯子和天才只是一线之隔,那些被关在医院里的人,他们心中或是眼前的世界与我们不同,或许是陷入了思维的歧途,打开了思维的后门。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的倾听,详尽地体味,顺着他们思维的脚印,翻过思维的城墙,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空间,他们的“疯言疯语”却有像真是的理论。"异能追随者“,时间尽头,超级进化论,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却又是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推导出的。

  人是个奇怪的.东西,大脑皮层赋予我们思维和学习,我们也思考,纠结过这个更为神奇的世界。只是我们往往没有打破惯性思维,就像从众心理,平常和传统地思考,每天按部就班,在这个数字世界兜转。“疯子”们苦苦追寻的或许就是世界的定义,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没有确切的定义。佛说这是六首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的战场,哲学说这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是基本粒于堆彻起来的聚合体………

  虽说思考是一种正常行为。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谈这种有些高深的问题似乎又有些可笑,我们的生活也并涉及这些复杂的纠结,只有学者才会关心扑朔迷离的世界和真理,对我们来说这里就是人间。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13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记录国内精神病人访谈的手记,这本书中开篇就写了作者以精神病人为主题探讨世界观,也许你想说为什么要找精神病人来探讨世界观呢?大概是因为正常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正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毕竟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找老婆、升职……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其实,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和从没有想过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用了四年的时间和精神病人接触,并在最后写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中写了不同的精神病人对世界不同的认识,在《四维虫子》中,绝对四维生物可以先看到我们的死亡,再看到我们的出生,没有前因后果,其实我很早就了解了∶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但是不仅如此,我认为这本书中还写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在《雨默默的》中,写的就是一个女孩在不带黑色眼镜架的时候,在外面能够看到每天的颜色,她说∶“灰色就是这天很平淡;黄色就是这天会有意外的事发生,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蓝色就是这天肯定有很好的.事情发生;而红色则是最不好的颜色。她的判断从来没有失手过”。这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不过在现在,也存在许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

  其实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句话令我感触很深,“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假如你看完这本书,再看到这句话时,也许同样会有很深的感触吧!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14

  倘若让我说实话,应该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以后,都觉得自己是个精神病人,不觉得是的也会质疑自己。有点隐喻,有点刺激,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那些进入精神病院的不单单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学历和某个领域的专家,更是还有精神科医师。如此有质量的精神患者,说着还貌似符合各种哲学逻辑原理的观点和想法,让人不自禁地认同和站队。

  你在追求什么?在满足了物质条件后的我们,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彻彻底底地征服,说句比较绝对的话,那是完全不可能。要么就是进了精神院要么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内心不要示众。我想起旧约圣经的一个故事,人类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荣,物质异常丰富,这时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别塔通往天上,以传颂自己的名誉。上帝迁怒于此,于是让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听懂语言,不能进行沟通,结果这通天塔也就无法建成。看着是不是有点相似之处?不管是趋于好奇心,亦或是心灵空虚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个什么样的位置,还是为了进一步发现宇宙的'更多奥秘,无非都是自我不满足的驱动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没有什么天才,没有什么疯子,都是一个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转牛角尖偏执于一个答案,有的人放宽心态,更愿意只是活在当下。这个世界,承认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脑力开发还有巨大的空间。这不就得了,不管有没有上帝,未解之谜如此之多,人类的智慧如此有限,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么理由不多谦虚和恭敬呢?一个个被认可的学术观点和说法,难道就一定是最准确的定义和原理吗?最早的地心说不也在后来被推翻了吗?人类是猿猴进化来的不还是大有争议吗?不要为自己所知道的一点东西沾沾自喜。疯子未必真的就是疯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眼睛所见的都未必是事实的真相。

  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是永不止息。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15

  读这本书纯属出于好奇,都说“好奇害死猫”,这本书害惨了我。

  每次到书店或者大的图书批发市场,都会看到这本书展在最明显的位置,电子书阅读排行榜它也是高居榜首,这无疑是一本畅销书。

  前几天我看电子书的时候又推送它,出于好奇没有看简介就直接读内容了。

  说实话,内容很吸引人,它是研究我们既害怕又好奇的东西——精神病注意是精神病和精神有问题的人。

  精神有问题的患者,在我们看来都是暴躁的,会伤害别人。不定期攻击和伤害让常人难以接受,被认为是病人。

  在农村,这样的人经常被关在一个房间或者是一个笼子里,靠投食生活。

  在城市,大部分都被送进精神病院,也有小部分没有攻击性的自己呆在家里。

  作者花了四年的时间,接触这些病人,和精神病人沟通,录音,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

  不得不说,里面有很多超懂科学的`患者,他们的逻辑性很强,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有的甚至比正常人的知识储备还多,但因为别人听不懂、不理解被认定为精神病人。

  但也有患者确实有妄想症、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症,多重人格的人会杀人、会认为这世界有鬼,精神分裂的人会认为有很多个自己在撞墙。

  其中有个患者自己照了两天镜子把自己照疯了,也有杀人后觉得被杀者没有死,而是喜欢自己反复的杀她。

  总之这些患有严重精神病的杀人犯让我很恐怖,很害怕,因为我是从来不看恐怖片的。

  我也会想精神病人说的话,但是作者已经反反复复强调了,千万不要想精神病人的话,不然你也会成为精神病的。

  前两天害怕自己一个人睡,怕有鬼;这两天又害怕照镜子,刻意的回避,我要暗示我自己,我很健康,世界上根本没有鬼,镜子里就是一个人的映像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切都很正常,不要再想这本书了,我真心的奉劝,胆小的人不要看这本书,虽然它能增加我们的认知,但这并不是一本积极向上的书。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16

  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谁也不能免俗的什么都“快餐”化了,我几乎忘记了完整的读一本书的感觉。虽然从来没有放弃阅读,但网络小说鲜有精品,难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字,很多只是流于一种消磨时间。我几乎觉得我快要废掉了。当无意中一个90后跟我推荐这本书,又看到他在文末写下的片言只语,让我大为诧异,于是一冲动立马下单购买。好在不悔。

  初读这本书,我也像那位男生一样,在每一篇的文末加上自己的感受,每每被文中人的话逗得乐不可支。我把这里的对话看成了一篇随笔,偶尔也会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得意。但是慢慢的我笑不出来了,有一种情绪让我微微不安,我发现我会跟着他们的话思考,会认同,会禁不住的想要去查询我所不擅长的一些东西,不知不觉间,我似乎变成了“他”或“她”的同类!

  我感知他们,跟随着他们思想的花在他们的时空里穿行,如果忘掉他们所处的环境,忘掉他们的身份,忘掉他们间或的“不正常”,你会忍不住喝彩,点头,或者把酒畅谈。

  想想吧,有本书教导我们,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们却因为偏执而被关了起来;也有人教导我们,专注专业才能成功,他们思想的火花注定没法公之于众,以彼之名,既便百年后的.历史如他们所言。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玛雅文明的探寻和论述,因为我经历过2012那个甚嚣尘上的世界末日说,所以更能明白他探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虽然他们的探寻可能终不过是只属于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之后也不过如一片落叶杳无踪迹,但现在有了这本书,保不齐哪天有哪只手无意中翻动并看到了这篇文字,并惊为天人而得以传世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鸿蒙初开,赤子之心永不蒙尘,双眸清灵通透,世事简单不染铅华,你我小径相遇,洒然一笑,期待施施然得遇于另一端的惊喜。

  人生在世,百年孤独,挣扎呼号,在灵魂的深处,与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17

  一念是天才,一念是疯子。

  曾经,我也做过连续的梦,只是对于连续,是梦的重复,但是我做梦的时间不是连续的。每次梦的环境及情节相同,但是我可以改变,它们就跟程序设定的游戏规则一样,游戏规则不会变。前几次的做梦,我会把游戏规则摸清楚,每次我都会选择新的出路来包券自己的生命。当然,很多次的梦,都是我被追杀。

  在梦里,我有清醒的头脑,有很多场景都是我小时候去过的地方。可见我小时候的记忆力还真是好,用现在科学的称呼我拥有对任何事务拍照记忆的能力。就是我会把我记住的像照片一样记录下来,等我回忆的时候翻照片就可以了。(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吧)即使我现在想不起来,但我的意识仍旧能够记起。

  我也做过预知梦,就是梦里做过的事或去过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

  但人是奇妙的,它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能探索很多的东西。

  这本书中的故事,我居然去相信,因为有的“疯子”他的语言逻辑能力使我无法反驳,就跟作者一样。或许那些疯子不属于这个时代,就像曾经的伟大的`画家或者物理学家等,有了惊世骇俗的作品或发现被世人不认可甚至排斥消灭等。

  也许每个人都是疯子,但每个人也并不是天才。因为普通人没有天才独特的敏感力。

  我在想我是不是陷入了书中的故事,或许,这些故事打开了我曾经关闭的那扇窗。具体是什么我不知道。

  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阅历使人成熟。每个人都将经历:酸、甜、苦、辣、咸。你的经历,会慢慢告诉你,你在哪方面是天才,而你在某方面就是个疯子。

  一念是天才,一念是疯子。一个随处迸发的感想,可能写的没啥深度,并没有对这本书做多大的拆解分析。但是我常年被梦给困恼,自从看了这本书中的某一个小故事,我才释怀。他也是一个被梦魇缠上的人,只是他比我严重,但是梦也告诉了他很多别人没有的东西。有时候,当我们不去特意关注这个梦,则梦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18

  看了很多讲述精神病院的电影,我也设想过假如我被送到精神病院后该怎么逃脱?也许也只是歇斯底里里的喊叫“我没病,我是正常的”,在这里,正常与精神病是同义词或者说“同一个词”。可不可以说,我们都有“病”,病的不是身体,而是思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中我们都在寻找认同,当别人不愿意按你的思维出发,你就变得“不一样”“不可理喻”,有的人会选择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同时也容易走上“有病的不归路”;有的人喜欢以别人为参照物,对于不一样心怀恐惧,怀疑自己的不正常,在不安中放弃上天给你的独特禀赋,戴上面具,披上虚伪的外衣,朝别人靠拢。

  看了书中这么多案例分析,认识了人以及人性的复杂,这种复杂不是贬义词,而是真的包含了很多可能性,跟随笔者的分析,恋童癖,异装癖,露阴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下流,精神病,狂躁症没有我们想象的`恐怖,就像我们想当然的以为“瘸狠,瞎坏,哑巴毒”。

  书中有个案例“丢失的左边”挺有启发,一位女性因中风右脑损坏导致左边的眼睛看不见,每次吃东西都会抱怨护士给的食物少,因为她只能看到右边的食物,大脑没办法下指令往左看,为了让她吃完另外一半食物,医生设计了一款旋转椅,她只要有意识的一直往右旋转就能找到左边剩下的食物,但是每次找到依然会剩下左边的一点,只能靠不断转圈中吃完左边剩下的食物。我曾以为虽然只有一只眼,在旋转中也能完全认识,不曾想虽然旋转360度看似全部都看了一遍但仍然有很大空间的死角,只能靠不断增加旋转的次数来检验才能让死角越来越少。人们的认知也是如此,不是360看了一遍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还是有很大的误差,只能在不断的认知验错中才能减小误差,不敢妄自菲薄了解了真相或真理。希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不要急于确定真相,所要做得怀着包容的心态,多听多看多想,不要妄自论断。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19

  这本书,在我的收藏架中,呆了有差不多1年了吧?始终未曾拿出来读,恰巧这次5月假期去扬州旅游,入住的酒店里刚巧看见有这本书,兴之所至,也就拿起来翻阅了起来,不得不说,刚看完几个案例就觉得实在是太有趣,放不下手来,然,读到约一半时,越读越觉得细思极恐,不由得脊背发寒,寒毛直竖~终于明白为何取这样的名字,果真是贴切。天才与疯子着实是一线之隔,你是天才?还是疯子?

  我忽然在想精神病的定义究竟什么?

  书中有些例子,说真的,我都觉得能说服我了,那逻辑和思维真的是超级赞,阅历、知识也是相当的丰富,根基也很深~何为疯子?我想,大约是“偏执”“程度”吧?

  其实生活里,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精神病”,例如:抑郁、偏执、强迫……只是看程度如何、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又或者说,是否能够隐藏?至少让别人觉得你是跟其他人一样的……是的,一样……你跟别人不一样了,你的想法太超前,超前到了别人实在无法理解,而你又想让别人知道,宣传这样的想法,那就成了“精神病”!

  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有断话,真心说到了我的心坎里:矛盾,是一种孤独感。虽然为此痛苦不堪,但是又尽力维护这那种孤独感。经常是处在一种挣扎状态:既希望别人关注、关心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触和回应别人,于是干脆直接抗拒。可是骨子里又是那么的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注……哪怕会后悔,也继续坚持着去抗拒,而且矛盾到嘴里说出来的和心里想的完全相反。

  这段话,真心触动了我的灵魂,是的,我的.灵魂~亦是那种找到了同类的感觉。那是我童年从8岁开始便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跟随我20多年。但是现在我想,我喜欢这种孤独感!是的,喜欢!也克服了自己想要被关注、被关心的渴望~!

  最后,就像书中所写:面对未知,没必要害怕,而是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实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也就才有思考的机会。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20

  外界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写的还是编的。

  我认为一本书可以带给读者一些不同的感受,一些自己的感悟,这总归是值得的。说,“超出常人半步是天才,超出常人一步是疯子。”可能吧,可能当天才执着研究一件东西未果时,会被普通人当作疯子吧。“疯子”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与大多数人不同?不被大多数人理解?

  拿这本书中的例子来说,“疯子”也分种类。1.有些“疯子”说了很多离奇的事,没有办法用现代科学解释。这其中可能是心理作用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真的。这不得而知。2.有些“疯子”有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没有错误,也可以理解,只是不被多数人接受。但我的确很佩服他们对某方面知识了解的程度,强大的逻辑思维和足够坚定的信念。3.有些“疯子”是钻牛角尖。如果说天才是在某方面了解得很全面,那这类“疯子”是太过固执自己片面的理解,而把自己带入无可救药的深渊…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它让我想起曾经的我也想过的一些问题,也让现在的`我有了心里的一些答案。

  这个答案是自己给的,它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但它是认真思索过后,确定也相信的。佛法最信奉的是包容性,我们可以允许不同的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强迫别人也要和自己相信的一样。我们可能大多数人都有一些“精神病”,就像强迫症,如果你必须把自己的东西弄得整整齐齐,那当然可以,但是别人的东西你看不过,也非要收拾好,可能有人会允许你帮他收拾;也可能不被允许,因为你没权利乱动别人的东西。如果你强迫的是自己的指甲要干干净净,你不能强迫别人的也一定要那样。所谓的是不是精神病,无非就是,你有没有影响到别人。总之,我还是被那些新奇的想法吸引,还是愿意承认不同,也佩服那些愿意探索,愿意实践,认真做事的人。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21

  天才在哪,疯子在哪?

  没有用太久的时间,就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这回趁着有实体书,通读全书。

  读之前就大概了解本书是讲述精神病院里病人的故事。精神病院是神奇的充满神秘感的地方,感觉不会像医院那么神圣,也不像医院那么阴森,共同点是人们不会想进去待着,但精神病院会有神秘感吸引人想揭开一角窥探一下。

  有些疯子并不是真正的疯,他们是真正有高智慧的人。读完本书,总让人有这样的感觉,仿佛在病院里的.人,是掌握大智慧的人,因为自己不同世俗的举动,而被误关进来,里面很多内容讲述高深莫测的世界观、科技观、生命观等。我记得有被外星人抓走监控地球的间谍人;有从未来穿越回来的旅行者;有人研究古代文明否定过去;有人研究科学技术否定现在,这些人让人感觉需有很强的逻辑及丰富的知识,怎么能被认为是疯子。

  有心灵感应的双胞胎,有多重人格的他她他,有人看所有人都是各种动物,有人在平静的屋子感受到大风的侵袭,这些人的奇怪想法似乎没有那么的高深,但却也让人无法捉摸,一些无法去想象的事情,却真实的感受在他们身上。

  看完本书,真的没有办法去下定论,如果你想到的事情和书中人物想法一致,那自己是不是要应该去医院看一看呢?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22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有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逛街,试着蹲下来和小孩子一个高度,你看到的只有不同的.腿在向前动,商店里面也只有衣服的支架。当孩子要求你抱抱的时候请抱起她,让她看到和你一样的世界。

  很久很久以前,我听到过一个故事,有个精神病人拿着伞蹲在草坪上,别人问他,他说我是一个蘑菇。当时我并不理解,觉得就是精神病,怕是傻掉了。但当我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他只是站在蘑菇的角度“对话”蘑菇。

  这篇文章写一个女生会模仿任何一个人,语调,语言,动作都像极了,一个老人或或者亲近的人。她说:“我开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还是用这个最笨的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个角度看。不过,这个换角度,要复杂的多。因为要换角度看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整个世界!最开始我先是慢慢观察别人的细节,然后记住那些细节的特征,再然后开始试着模仿别人、体会对方为什么这么做。说白了就是变成你模仿的那个人。模仿的时间久了,会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态,进-步,就会学会用对方的眼睛去看事物了,如果掌握的好,甚至可以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23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不过,是看似。也许这个世界最精彩的就是这个世界本身。那么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道说:这里是人间;佛说:这里是六道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累积。所有的解释都在这里了。看来世界是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

  也许问问旁人可能不会得到态度认真的回答,因为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升职加薪或是学习知识,很少人愿意面对这个问题,除非,疯了。疯了,疯了,疯?想到这作者把目光转向了另一群人,精神病患者。

  走进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个玄幻的世界,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世界。我惊奇的发现有些精神病人的逻辑居然是很清晰的即便是一种看似异乎常人的逻辑。而他们也有和常人一样的各自不同的性格滔滔不绝的,沉默不语的,拐弯抹角的,没事找事的。他们以我们不懂得的方式在观察着这个世界,也许这就是我们认为精神病人难以沟通的原因了吧。

  作者说,他希望读者可以拨开文字和表象的迷雾,更开阔地接近着奇妙的世界。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个世界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我们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二维的,三维的,甚至是四维的?真的希望经过我自己的思考,有一天我可以骄傲的对别人说,在我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24

  第一次接触这类探索人类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书籍,光看书名,就觉得不可思议,两种极端似的,天才与疯子,就像南极与北极,彼此都是极端。

  书中介绍的是每一位精神病人情况的例子,通过作者去拜访,录音笔记录,谈话,沟通,精神病人口述,形成访谈式记录。读每一章节的文字,仿佛在看天文学,物理学,量子力学,很深奥不能更深入的理解内容。每一种思想都值得被尊重,阅读中,常常使我跳出惯常的思维,偶尔也会产生共鸣,让我觉得自己好像也偶尔是同类人。比如,有一篇印象深刻,讲述的是主人公常常把人看成动物,可能是月球引力,磁场的作用,我也有类似经验,不过,迄今为止,也就两次,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精神出问题了,哈哈,想想也是给自己思想一次造反的机会吧!

  当你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看待精神病人这个群体时,“精神病人”也在审视着我们“正常人”这个群体。

  花了较长时间断断续续阅读,以全新的角度审视并思考自己关心的一切—世界本身的面貌以及生命的`意义。世界上的人千千万,事物更迭不息,不管是生命的尽头还是时间的尽头,其实对终究离去的我们来说是没有尽头的,因为正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永恒的记忆。珍惜每一段记忆,每一种想法,它有它出现的道理,只要不是有伤害性即可!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25

  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是天才?谁是疯子?

  在我们眼中,那些言行不正常的人便被冠上疯子的称号。我们以一个所谓正常人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殊不知,那些被我们冠上疯子称号的人们或许也正在用一种另类的眼光观察着我们。谁能说清到底谁才是不正常的疯子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疯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专心致志地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些所谓疯子的人,对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研究颇深,说起来头头是道,而且理论依据充足,让人找不到反驳的理由。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才是不正常的“疯子”。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可怕的书!

  反观我们教育领域里的孩子,有些孩子总是与众不同,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课堂上左顾右盼,小动作不断......一度成为让我们头疼的坏孩子。对于这些“坏孩子”,我们斥责,惩罚,叫家长。但若我们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弄清楚他们各种令人恼火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也许我们能发现不一样的'他们。深入了解孩子并加以引导,才能让“疯子”成为“天才”。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等待开发的宝藏,我们这些开发者要找准他们的路线及结构,小心翼翼地加以雕琢,使他们成为最闪亮的明珠,而不是被遗弃的废墟。孩子的美好未来,靠你我一起努力打造!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26

  起初买这本书是因为陈乔恩(女神)在一期访谈节目中推荐此书,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决定拜读此书。书拿到手里很厚实的一本,按照我看书的速度估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刚完前两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只要有时间就会抓紧时间看。

  这本书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巨好的电影剧本,题材、故事、人物,无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为几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强的逻辑思维,丝毫不担心剧情上逻辑出纰漏,而电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构建起他们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们的规则来建制起另一个迥异的世界,这多么有趣。借书里的话说,“我自己也有成为精神病的潜质,这让我担心又兴奋,兴奋的是我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新鲜领域,让我饶有兴致,这起码在接下来较长的时间里我有一个好的兴趣点,我是知道的”这也是我让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原因。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很多故事读过许久再回想起来有会有另一番滋味。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听从生活的'安排,是快乐的”我对这种听从有时候是接受的,有时候又觉得接受就是违背本意的所以时常会纠结。这或许就是书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疯子也罢都是安排,听从安排或许就是快乐吧!

  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自省的价值的(很多次理所应当的瞬间我们真的很难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实),此书推荐给那些曾经像我一样心灵长满杂草的拓荒者。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27

  实话实说,我是看不懂这本书的。那些人讲得东西太深奥,像什么量子力学,四维空间,我都不明白。可还是想看,不为什么,就是想。

  作者说,有一个精神病科医师告诫他,不要想那些病人告诉你的世界观,不然你迟早也会疯的。读到这里,突然有些羡慕作者,至少他能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而我不能。换句话说,因为我知识不够,理解力也不够,所以我连疯的资格都没有。

  我是个普通人,没有超高的智商,也没有超高的情商,平平凡凡的过一辈子,也许就是我的归宿了。看了这本书,突然觉得讽刺,我不能成为什么改变世界的大人物,却连疯也做不到了吗?你可能想说,疯有什么好的。但我并不是想疯,只是想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所以从现在起,努力地读书,不为别的,只为让自己的命运属于自己。每天早上起来,问一问自己,我真的足够优秀吗?

  我并不比别人优秀多少,至少智商不足以高到加入门萨——这本书里的一个精神病人就是门萨会员。所以没什么可沾沾自喜的,一点成绩,一柜图书,都没什么了不起,至少我现在,连疯的'资格都没有。

  每个天才都有可能是个疯子,每个疯子也都有可能是个天才。我不是天才,也不想当个疯子,至少现在不想。但如果有一天,我因为什么事想不开而疯了,我希望能做个真正的疯子,天才的疯子,希望那时候,我能有疯的资格。

  好好读书吧,不然当你在某一天突然发现,你连疯的资格都没有,该是多么可悲!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篇28

  读了这本书,多了一些书里观点。以后看到疯子,也许能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而不是同情,恐惧,远离。

  精神病人的世界,他们也有性格,有人沉默寡言,有人喜欢说个不停,有人直来直去,有人喜欢拐弯抹角,跟大家眼中的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儿。而他们做这些事儿的根源就在于:跟“正常人”的世界观不同。他们的'世界观与众不同,甚至令人匪夷所思,让人难以理解。

  各种各样的病历,印象最深是苏萨克氏症候群,她的记忆似乎只能保持24小时,每一天对她来说,都是全新的一天。不要以为失忆只是不记得一些人、一些事那么简单,他们同时会遗忘了一些技能,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出现障碍,他们会变得暴躁、迟钝,而且合作能力也会大大降低。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混沌的,画面、色泽、美感,好像都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甚至有时候,连看对面的人,也会恍惚,脑海中会浮现出“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这样是一个人”的可笑概念。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世界,就像如果他们得不到有效的康复,就永远不可能再回到正常人的世界中一样。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在他们那断篇的,无法拼凑完全的记忆世界里,悲伤和抱怨存在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他们的快乐程度也会远远高于正常人。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相关文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语录10-2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语录7篇10-20

读《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有感08-14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5-09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6-19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9-04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9-03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读后感09-0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5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