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时间:2023-12-06 12:16:48 晓怡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通用13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1

  社会是什么?现在的社会会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未来?

  身处其中的我们必然已经思考过这些问题了,在这样一个迅猛变革和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着机遇,还有更多的是挑战。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社会上虽然有善人善举不断温暖人们的心灵,但也无法遮蔽那些令人痛心无奈的事件发生。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许许多多的人甘愿沦为自私自利之人。熊培云在《重新发现社会》这本书中对现今社会及其前途做了一番思考,让我重拾对社会未来的信心。

  在本书中,作者以"重新发现社会"为脉络,既分析了国家与社会间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在其中,"自由"这个词随处可见。古代西方有一句谚语"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就体现了其重要性。而在作者看来,要重视社会的作用,首先要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同时,"自由是反对滥用权力的唯一堡垒",只有个人的自由得到保障,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一如罗马平民的胜利,将原先荒谬的"禁止用脚走路"废除,获得投票自由之后,才有了所谓的"社会解放".在没有自由之前,一切都只是空谈。

  同时,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也是不可不谈的.一个话题。政府作为国家机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协调社会与公民社会所存在的内部矛盾,充分地保障人权。但归根到底国家社会的发展离开不了公民的力量,因此近几年来公民幸福指数被屡屡提及,而在几年前,温总理也提及让公民幸福起来,其实就是要保障民权。可在现实生活中,民权却常常得不到保障。但是以史为鉴,作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国家,更应协调好与民众的关系。孟子也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国家要给予一个充分民主的社会。好在一切都在走向正轨,随着网络的扩张,民主权利正得到逐步的释放。

  王小波说过:"文明的发展也是一个反熵过程。如果人人都进入趋利避害的熵增过程,随着大流而下,最后准会在一个低洼地汇齐",社会文明的发展还是需要每一个人的贡献。倘若人人皆如此,美好的未来还是指日可待的。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2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读时震撼,过后平静。而熊培云先生的这本《重新发现社会》就让我经受了这样的跌宕起伏。

  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国家? 什么是政府? 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思考过的问题。毕竟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时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淡,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而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重新发现社会》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航线。

  书中为我们拨开了笼罩在社会、国家、政府三者中间的迷雾,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去透视和还原中国的道路,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正行驶在一条不断走出"社会=国家=政府"传统模式的航路上。只有重视"社会"的作用,才能让中国安然驶过历史转型的"三峡",而要重视社会的作用,首先要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只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才能有一个有序良性的社会。作者似乎想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找社会的定位,在经济与社会的变化中寻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物权与税权中寻找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自由与民主中寻找社会的底线,在传统与网络中寻找社会的传承与未来。

  书中道出了国家里面产生的几大矛盾:人权和政权之高低;重刀剑还是重思想;是人民决定政府还是在政府决定人民;最后揭示出国家是什么:国家不是目的,只是国民将自己权利最大化的一种手段。

  梁文道在序言《允执厥中》中提到:"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国家退却的历程",具体到个人,是否也是一个寻找自我价值与自我权利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我们在针砭时政的同时,是否应该反省自身做了什么?重新发现社会之旅,不应搭便车,更不是开倒车,而是在历史前进的征程中"发现个体的价值、创造的价值"。

  "在权力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弱者。"面对无所不在、日益强悍的权力,我们每个个体都应该积极地捍卫自身的权利并在此基础上团结和共同救济。同时,面对权力和资本合体的巨兽,我们也并不是无力和无为的。也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每个人都不作恶,不向恶低头,面对非正义、不合法的事情,勇敢表明自己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不断影响身边的其他人。这样终能聚沙成塔、水滴石穿。假如我们都选择沉默,选择逃避,甚至选择同流合污或成为帮凶,那么我们自身迟早也会被权力吞噬,要么成为受害者,要么成为牺牲品。

  草色遥看近却无。回望我们走过的道路,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贡献一份力量,那么社会的文明和正义将不断进步和可以期待的。国家、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有什么样的国民和个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

  不抱怨、不放弃、不懈怠,我们的航船终将抵达理想的彼岸。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3

  作为后发外生型的转型国家,中国近代化进程包含政治改良(当然,后来演变为革命和改革的穿插融合)、制度移植和技术模仿等多维层面。但从文化层面上看,推动这些实体的维新和变革的社会心理因素是思想的启蒙。启蒙,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打破几千年来禁锢着中国思想的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学者对中国思想启蒙的时间界定多是从鸦片战争或者五四运动开始,智者如魏源、严复、梁启超、胡适、梁漱溟、费孝通等诸君子身体力行,奔走呼号,百年来其真知灼见依然振聋发聩。然而,或许是历史的枷锁太过沉重,百年后中国依然在"历史的三峡"中徘徊挣扎,徒然留下旁观者对时代不公和历史吊诡的喟叹。

  回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脉络,经济上的独立,制度雏形的初步构建已基本完成,但启蒙并未完成历史使命而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从上世纪 90 年代,李慎之先生即呼吁重燃启蒙的火炬。从宏观上看,专制形成的人性扭曲和社会异化伴随制度的改良和革命的推进而被削弱,唯一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是,大众对社会的正确定位和认识依然缺失,对国家的认知依然含混,民权保障仍旧阙如。在民众的潜意识里,国家、政府与社会依然是三位一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熊培云先生对发现社会的呼吁无疑是一种启蒙的继续。

  熊培云 先生的这本书,虽然只是一系列文章的串联,但从内容上观察,整本书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从卢梭的"社会契约"到穆勒的"群己权界",一直到当代桑德尔的"社群主义",西方从启蒙运动开始已经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统治疆域作出清晰划分,并且通过制度构建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制度参照。熊先生讲述的只是受到西方思想和制度启发,并结合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特质,而应当为公众所认知的`常识。熊培云先生主张的是,国家与社会是独立存在、相反相成的主体,国家和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统治领域;同时,国家与政府并非天然一致,国家的存在价值是对权利和自由的维护。

  在熊培云先生的思想体系里,社会应该是超越包括 " 国家 " 、 " 集体 " 概念和形式的最重要的和 " 个人 " 产生接触的范畴。他希望的是放大的社会,即社会职能与社会结构的复合,社会作为多元化个性的集合,成为国家与个体、个体之间力量博弈的场域。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社会中,作为像一粒尘埃般的 " 个人 " ,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弱势者地位,只有听凭风流云散、沧海桑田的份。

  当前虽然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整体社会环境也不再风雨如晦,我们也曾经意识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中,凡事可以诉诸社会,但遭受挫折和失败之后,后来又渐渐忘却了,麻木了,因此需要如题所述的 " 重新发现社会 " ,如熊培云先生所言,"其实我们的社会已经前进,尽管前进相对迟缓,但它毕竟已经获得继续成长的理由和条件,它能自发地发挥出自己的各种职能,不需要等救济也能保障人们的生活和各方面的权益,只是人们没有及时发现社会,也没有发现这些年社会的成长。" 在这之后,更要继续增强信心,尝试着帮助我们休戚与共的社会继续成长,为了公民社会的壮硕无比早日到来而努力。民众的普遍努力,社会能量的累计,必然带来"社会"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和功能的发挥。

  熊培云 先生曾在"思想国"网站上贴过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熊先生是南开的年轻教师,这种清醒的思想洞见和身体力行必然通过言传身教对更多的人产生深刻影响。赣籍,南开大学,政论家,独立思想反思和理性从容的批判,这些元素的组合让我想起民国时期的罗隆基先生,熊先生的启蒙者角色必然会发挥更大的社会功用而不会为时代所扼杀。春风化雨,我们期待社会的进步,一如熊先生所言,"让重现发现社会之旅又一次铺开",让冲破群山的进步潮流浩浩荡荡,将中华民族推出历史的三峡,去见证前方的晴川历历芳草萋萋。

  回到我们自己,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既是启蒙的受众又可能是启蒙者。国家、社会都是由个人组成,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圣经》有言: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负担是轻省的。当前的路程让我们负重行进,但启蒙的力量会让我们身轻意适,奋力向前。

  如上世纪 80 年代的诗中所言,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我们依然怀有信心深怀希冀,并通过自己的行为默默地改变着。在反思中继续点燃启蒙的火炬,让我们在歧路迫近时选择自己的方向,在迷途中返航,在发现社会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4

  在开始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这本书之前,先读了马云读这本书的读后感,大意是说这是一本翻了几页没法再翻阅下去的书,书中所有的话题只是抛出了问题,并没有解决之策,而且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人和人权,未必正确……开始翻阅后,我觉得此书不失为一本好书!马云的评价是因为马云是一个企业家,而熊培云是记者出生的学者,每个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取决于自身的经历,包括各自不同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等等,个体之所以是个体,是因为每一个个体的经历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对社会的认知也是唯一的,不可拷贝!不可复制!之所以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也是从我个人的个体经历出发,因为长期在基层政府的管理岗位上,我学会了不简简单单用“对”或是“不对”评价或是定义一种思维、一种思考,此书以“个体”为切点,去思考时间与空间、市场与政府、个人与国家,思想自成体系,文字流畅精锐,为何不是一本好书?

  曾经有人问我,为何喜欢看电影?我说,人只有一辈子,看一部好的电影仿佛多活了一辈子,读一本好书亦是如此,唯有站在作者的视角,尝试用作者的`视角去看所有的问题和事物,才会有崭新的感受和体验。人在成年后,通常会有思维定势,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标准,很难植入别人的视角和思考,而优秀的人、成功的人通常会尝试在不断否定自己中提升自己,会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别人思想的精髓,这种“加以消化的有选择的吸收”会始终让自己呈现出一种“空杯”的状态,对个体的成长很重要。

  “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人和人权”确是非常典型的记者和社会学家的视角,历史的长河,社会在不断进步,国家的治理、政府的强弱、市场的健全等问题与民众的素质、民族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性质等等很多因素是关联在一起的,不能简单的从一个点去一以概之、以偏盖全,这不是一个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织出了一张网,所有的个体都在这一张网中,单个个体的作用对整张网的影响很小,只有个体连成线、结成片,整体作用才会影响到这张网。

  而,这张网中的任一个体,都像是平静水面上扔下去的一颗石头,平静的水面以个体为中心形成一圈一圈的涟漪,这个涟漪的作用能扩大到多大的圈层,这就是个体的能量和价值,这或许就是费孝通先生眼中的人与社会。

  熊培云的另一本书《自由在高处》中有一段话很质朴,也很有道理:当有的年轻人向我感慨不知道将来做点什么时,我会给他们两个建议:如果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这两点对你将来都有用。

  读书有益,这此书……推荐大家读一读。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5

  作为记者,他们最大的优势是见多识广,最大的缺点是浅尝辄止,文风浮躁。所以向来对于出自记者的文字不是太感兴趣,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偏见。这是一个能够在纷繁的穿梭中保留一片内心绿洲的人,虽然也伴随着激越的情绪波动,但并不缺乏思索的宁静和从容。

  在当下中国,进入政治学领域串门的人越来越多。这多多少少说明了在一段时间的政治狂热将中华文明的基础几乎燃烧殆尽之后,人们怀有浓得化不开的焦虑和渴望。西方文明的政治之光并没有驱散中国文化的乡愁,这个百年幽怨总要寻求宣泄的途径。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出在政治对于社会、对人的`过度侵略,那么,研究政治演进的理路,自然成为不放弃思考之人绕不开的问题。

  社会,因此忽然成为一个思考的关键词。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吗?可是这里的社会到底含义若何?我们的社会如何与国家关联在一起?关联的途径是什么?样态可人吗?我们是社会中人吗?因何对公共事务表达情绪和见解?社会被国家覆盖和吸收了吗?国家是如何对社会进行控制和渗透的?社会是中性透明的吗?那些无休止的争论,忽左忽右的思潮,是如何在社会中滋生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诸如本书作者熊培云这样的意见领袖如何与官方意见博弈?意见领袖们是通过社会的重重迷雾来作用于权力运作的核心的吗?

  这些有趣的问题看样子吸引着无数的人用可以赚取人民币的时间来做无经济效益的思考。所以,不用太担心拜物教的魔力了,随着下一代人的成长,这些渐次摆脱物质匮乏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独生子女们,将会用更多的精力拷问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这本书的作者,其思想源泉依然停留在20世纪乃至更早,将国家、社会、个人三分思考,是二十世纪的思想主旋律,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留给思想界最大的思维路径。个体与国家的同构,过程如此疯狂、结局如此惨烈。于人们怕了,害怕把自己变成国家意志的一滴血液。在“礼失求诸野”的指引下,社会于是成为人们寄予厚望之地,一方面希冀社会能够分散国家的一些权力,一方面用以安顿自我的认同需求。是的,如果我们不爱美色,也不爱国色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爱国色之人的代价很大啊!,我们爱什么?我们把自己跟什么样的机构或人联系在一起才能温暖此生的苍凉,解除人之为人的孤独和短暂呢?!看样子国家不能成为爱的全部归宿,那些“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人已然离去,纵然王师北定,子孙们也是把乃翁作为家族的根源来祭奠和感念。可是,那些曾经作为国家基础的家族,士族,也一去不返,如今的家庭小,而且流动性强,个体赤裸裸的存在着、暴露着。认同感的需求、对意义的追寻,使人们不得不求助于社会。

  那么,发现社会,在我们这样的国家,无疑要与建构社会同时发生。也许是心怀对中华文明的敬意,作者对中国的社会充满着温和的乐观,其批评如此深刻,但从不缺乏敦厚之感。大约这也是作者的精神气质?我不得而知。草色遥看近却无,对于悲观如我之人,总是由远及近看,所以结局是失望,对于乐观如熊培云而言,总是从仅往远看,所以满怀绿色的遐想。

  我们到底置身何处?这是一个问题!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6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强者

  自救,圣者渡人。一开始我不是很能深刻感受体会这句话,在看过《重新发现社会》后,似乎有了不一样的体会。读一本好书就像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读时震撼,过后平静。《重新发现社会》让我再一次经历了这样的跌宕起伏。在我看来,一本书之好与坏,不仅在于它有多深刻或者里面充斥了多少生僻术语,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把握了时代的问题和需要。乍一看这个书名似乎有些荒诞:社会需要被“发现”吗?难道“社会”不是无处不在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你现在还是太幼稚,你走上社会以后就明白了……”,“现在社会上这么乱,你做事情可千万要小心谨慎……”在这些话中,“社会”是一个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一个乌烟瘴气的垃圾堆,一个暴露人性败坏的照妖镜。但是,熊培云先生提醒我们,社会还可以是别的,他似乎想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找社会的定位,在经济与社会的变化中寻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物权与税权中寻找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自由与民主中寻找社会的底线,在传统与网络中寻找社会的传承与未来。

  在当下中国,进入政治学领域串门的人越来越多。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出在政治对于社会、对人的过度侵略,那么,研究政治演进的'理路,自然成为不放弃思考之人绕不开的问题。《重新发现社会》的核心意图,就是重新定位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熊培云先生不禁感慨:“问世间国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他自己的回答:国家仅仅是个国民谋求

  幸福的工具而已。而社会还可以是什么?社会还可以是陈光标,2008年汶川地震后迅速组织挖掘机赶赴现场救灾的企业家;可以是“红色推土机”,歌手周云蓬为失明儿童筹款而制作的民谣专辑;可以是“立人乡村图书馆”,以公民教育为目的民间公益组织;可以是“亚洲动物基金”,呼吁停止虐待动物的民间组织;可以是微博,给在暴力拆迁中家破人亡的钟如九一个平台的网络空间;可以是豆瓣,爱书爱音乐爱电影的人们交头接耳的网络广场;可以是“单向街”,每个周末组织文化沙龙的小书店。总之,社会也可以是熠熠发光、温暖、并对弱者无限耐心地俯下身去的。而这样的社会之所以需要被发现,是因为社会这个“秘密”往往被国家的光芒所笼罩。其实,正如国家没有必要遮蔽社会,社会也没有必要对抗国家,二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共谋国民幸福。国家在保障社会的安全、秩序、基本福利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正如杀牛刀无法用来做心脏手术,大卡车无法穿越小胡同,国家这架大机器对于应对社会毛细血管里的具体问题还是过于庞大笨拙,“重新发现社会”,就是恢复我们做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敏感、灵活和丰富。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7

  通读此书,总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点点滴滴,仿佛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是借作者的笔杆娓娓道来。这本书,是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的思考,着重分析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庄永志所说,“《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这是作者送给我的礼物,我理当笑纳。

  书名《重新发现社会》就已经很好的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曾经的中国,政府包办一切,衣食住行,皆逃不出国家的宏观调控,然而,让我们忽略的一点是,社会并不等同于国家,更不等同于政府。改革开放,让社会渐渐显现,30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有进有退,有觉醒有迷茫,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未来在哪里,我想作者的态度是乐观的。

  为何乐观,作者说,他在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我才疏学浅,不敢说懂得,但是书中有一句话却让我印象深刻,“争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书中,熊培云提到一个有趣的名词——犬儒主义。他讲到,没有理想、玩世不恭、冷嘲热讽,对现实不满却又远离政治与社会运动,带着一种自命清高的虚无主义,从不与强权对抗,这些都是犬儒主义的特征。纵观当下,有许多人带有犬儒主义的性格,满嘴的不满却又不敢或者难以付诸行动去改变,我们总是希望出现一类人代替自己去争取,但是,谁都不是傻子,只有当真正的社会形成,每个人争自己的自由,便有了国家的自由。

  作为一名未来的记者,更没有理由身附犬儒主义的特征,要有理想有思想,敢言敢为,重新发现社会其实并不遥远,作者的乐观影响了我,发展总会经历一段曲折,只要还在进步,就好的。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8

  《重新发现社会》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即如何重新审视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例如经济不平等、社会不公和文化多样性等。本书作者认为,我们需要从社会的多个角度出发,以一种更全面和深入的方式来重新审视社会,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趣和启发性的想法。例如,他认为,我们应该将社会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每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此外,作者还强调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总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采取作者提出的建议,并以更全面和深入的方式来重新审视社会,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解决我们面临的许多复杂的问题。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9

  《重新发现社会》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曼恩所著的一本关于社会科学的书。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感触颇深。

  首先,曼恩提出了“分析社会”的概念,认为社会不仅是一个个个体的集合,而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群体组成的。这一概念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简单地把它看做是个体的堆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往往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化、历史、政治等等。因此,要理解社会,我们需要从更加综合的角度出发,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其次,曼恩提出了“多维度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考察社会现象,如时间、空间、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这种方法让我感到十分实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社会现象。同时,我也认为,在进行社会研究时,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能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

  最后,曼恩在书中强调了人的作用。他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行为和思想对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关注人的因素,注重人的作用,以此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重新发现社会》这本书让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社会现象。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因素,以此来更好地理解社会。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会更加深入地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10

  《重新发现社会》这本书,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分析,指出了当代社会的问题和危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考和建议。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观点和见解,以及对于当代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作者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指出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社会不公、道德沦丧等。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如加强教育、改善社会福利、推动社会进步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他提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都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

  总之,这本书对于当代社会的分析和思考非常深入和透彻,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思考。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重新发现社会,让社会更加美好和进步。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11

  《重新发现社会》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讲述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失去的许多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作者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发现社会的本质,并通过建立新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来实现这一目标。

  这本书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思考。在我们的社会中,很多人变得自私和冷漠,忽视了我们共同生活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作者认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到这些价值观和准则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教育和自我反思来重建它们。

  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和挑战。作者认为,我们需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社会互动和相互支持来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总之,我认为《重新发现社会》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它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以更好地应对当今的挑战。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12

  《重新发现社会》是一本深入探讨社会问题的书籍,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阐述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例如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孤立、贫困和犯罪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我们的社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我们的.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论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还是通过支持社会改革和政策变革。

  同时,这本书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并尽力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认识到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让我意识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贡献。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13

  《重新发现社会》是一本深刻的社会学著作,它通过对当代社会的分析和探讨,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现实,让我们重新审视社会,发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当代社会的现状,如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等,通过这些分析,作者认为当代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结构的瓦解和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重视,但是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却被忽视。

  作者的`观点让我深感震撼,因为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似乎都忘记了社会的本质和价值。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自私和功利,很少有人会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发现社会,认识到社会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相信,只有通过重新发现社会,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相关文章: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08-19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2篇03-20

《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04-11

重新来过08-15

重新优秀作文08-05

读书心得——读《发现母亲》有感08-14

读《高斯发现的数学原理》有感08-17

我和他重新相遇08-15

重新审视阅读活动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