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教师要学陶行知》有感

读《教师要学陶行知》有感

时间:2023-03-28 18:44:16 兴亮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教师要学陶行知》有感(精选6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教师要学陶行知》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教师要学陶行知》有感(精选6篇)

  读《教师要学陶行知》有感 篇1

  闲暇间,拿起在书架上放置已久的《教师要学陶行知》,随手一翻,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映入了眼帘。读完这个故事,深感陶先生教育有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任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里偶然看到王友同学用小石块砸别人,便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

  放学后,王友来到校长室准备挨骂。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奖给你,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来,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犹豫间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又是奖给你的,因为我教训你不要砸人时,你马上不砸了。"王友吃惊地瞪大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给王友:"我调查过了,你用小石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王友立即感动得流着泪说自己不该砸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认识自己错误,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读完这则短小的故事,心中怎么也难以平静。四块小小的糖果,让我们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教育艺术魅力,在这个故事中蕴含着令人深思的教育哲理。

  1、"润物细无声",这是我对这则故事的第一个感受。短短的几分钟,陶先生便使教育感化他人毫无痕迹地完成了。我想王友同学收获不仅仅是那四块糖,还有准时赴约、尊重他人、善良、正直、知错就改、对人的宽容、亲和、平等等做人的美好道德。

  2、在教育犯错的同学时,陶先生很快捕捉到孩子的几个细微变化,通过正面激励与引导,让孩子始终处在积极的转化之中。王友还来不及反思自己的`错误时,一些美好的道德准则已悄然地注入了他的心田。

  3、走在路上,王友也许还在准备着怎样去挨骂,"可一见面,陶先生却掏出一块糖给他"着实让他吃惊不已。孩子需要与成人进行有效沟通,这四块糖就架起了陶先生与王友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可有多少成人实际上却是忽视了孩子们的需要,站在成人的角度上,喊着为你好的口号对孩子进行说教,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我似乎也品尝到了着四块糖果的甜味,让我懂得了如何去与孩子有效地沟通。

  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言语失当,或是犯些行为错误,都是些很自然的现象,我们无需记着纠错或惩罚。其实当一个学生知道自己犯了错,内心都有改过的渴望,假如别人宽容对待,负罪感便会令其不安,他往往会主动承认错误。当孩子改正了错误或者取得进步时,我们不要忘记及时给予鼓励、喝彩,因为老师的宽容和鼓励是孩子进步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助推器,这正是我们的教育追求,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珍惜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用爱的教育呵护他们,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尽情地绽放光彩。

  读《教师要学陶行知》有感 篇2

  细细品读《教师要学陶行知》我受益匪浅,书中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仿佛在细细聆听一位位老师是如何学习陶行知的。而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的教育名言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以及他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都深深震撼我的心。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却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起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再想想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学陶行知》是一本很值得看、值得学习的一本书,我也将把它置于案头,时时翻阅,让它指引我的教学之路走得更远、更好。

  读《教师要学陶行知》有感 篇3

  假期我读了《教师要学陶行知》,其中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我工作上给与莫大的鼓励,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一、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职"就是把书教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思想、职业情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来谈谈陶行知"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第一问强调身体是工作的坚实后盾,没有健康的体魄如何把工作做好,现在我们每天坚持的师生同操,同运动就很好地缓解了教学压力,也让我们更加健康。第二问强调要终身学习,没有广博的学识如何教好学生。第三问强调工作要"做好为止".第四问强调师德,没有好的职业道德如何身先示范,教书育人。

  我们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作为行动指南,力求每天都能身体进步一点点,学问更上一层楼,工作步上一个新台阶,道德越来越完善。

  读《教师要学陶行知》有感 篇4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时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暑假里有幸拜读了《教师要学陶行知》一书很喜欢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爱满天下”;“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记得几年前我带的班里男孩子多,“皮大王”更是不少。可有一个男孩子很特别,很快引起我的注意。他很安静,可以说他太安静了。上课从来不举手,下课了,也从来不和同伴一起玩,最多只在小角落里一个人静静的走着看着。我试着和他说话,他也只是简单的回答。我当时想,可能就是一个内向安静的孩子,在这样一个吵闹的班级里,有这么一个孩子至少不是什么坏事。可有一天,在开展“我的家”活动时一个个小朋友轮流介绍家庭成员时,平时内向寡言的他突然跳了起来,边哭边说“我不要介绍我的家,我讨厌我的家”其他孩子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笑话他,这下更糟,他哭着闹着坐在地上,任我怎么劝说也不肯起来。后来我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暂时不去理他。可孩子们的注意力早就牢牢锁在了他身上,一节课什么都没进去了。我心里又气又恨,枉我平时特意关心他,怎么就没看出来他是这么一个“刺头”。

  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必须想办法“收服”这个孩子,既为了我能有秩序的上课,也为了他的健康成长。从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这句话中,我汲取了力量和方法。既然我是一名教师,就有责任有义务去爱学生,去教好学生。在具体解决过程中,我分了两个步骤,或者说用了两种“爱”来帮助他。

  一、用平等的爱,抚平受伤的心

  俄罗斯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孩子的脾气虽然“难看”,但教师不正是要把这难看的脾气改变过来吗?我先把孩子的妈妈找来,了解孩子的`情况。令我惊奇的是,他的亲生父母生下来就抛弃了他,现在的父母是他的养父母,从小都是太祖母带的。但是从他妈妈嘴里得知,其实他们非常关心孩子,但是早年工作忙碌并没有多少时间去管他,以致于每次孩子犯了错,父母总是狂风暴雨似的打骂一顿,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敏感起来。等到他们发现这个情况时,他寡言少语的性格已经形成。我一听到这个情况,先和他妈妈说好今天见面的事情不要告诉孩子,以免多心的他以为老师在告状。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刻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他是一个如此平常的孩子,我一边为他创造机会,一边又不失时机的表扬,诸如:下课没有和别人一起吵闹乱跑,很能定下心;愿意为老师做事(其实是我特意叫他做的)等等。而他妈妈回家也会有意识的去问:“今天在幼儿园有什么事吗?”受到表扬的好事,孩子总是很愿意说的。无形间,他从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他都得到了成就感,体会到了学习中的愉悦。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只有消除师生之间的感情障碍,达到心理相容,才能使孩子紧闭的心扉向老师敞开。要做到这一点,作为老师就要给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怀,用给优等生同样甚至更多的的爱去抚平他们曾受到的伤害,点燃他们心中自尊、进取的火花,引导他们一步步上进。

  二、用真挚的爱,温暖孩子的心

  慢慢的,孩子会和同伴一起玩儿了。在我的一声声表扬中,其他孩子也在试着接受这个有点“怪脾气”的同学。可能因为自信,他的各方面表现也有进步。又是在一次课上,我让孩子们复述一个句子,他举起了手。我叫了他,他站起来大声回答,却总卡在一个地方出错。几次下来,孩子们不耐烦了:“你不会说就别说了!”他本就着急,一听这话,眼泪又扑哧扑哧往外掉,双手握拳,做出咬牙切齿的样子。我赶紧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要克制!慢慢来!”他慢慢坐了下来,闷声抹了抹泪。我顺利上完那堂课,谁都没有被这个小插曲打扰到,一切就这么平淡的过去了。后来他妈妈告诉我:孩子一回家就告诉了她这件事,孩子非常开心,因为他一听到老师的话,就努力控制自己的坏情绪并且成功了,觉得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我听了也很开心,他自己取得了一个突破,而这是因为他原本坚硬的心开始学会感受来自父母、老师、同伴对他的爱,他的心里开始有了追求进步,为他人着想的愿望。“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关心他,并不是单单因为他打扰了我的教学秩序,更因为我不愿看到一个聪明的孩子在孤单寂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现在,真挚的爱正通过适宜的方法正把他带回集体中来。

  “爱满天下”意味着无私奉献,它是崇高的,更是无私的。陶行知不仅自己有奉献之心,而且反复强调教育学生也要有奉献之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的童心。我在学陶行知中,始终以其“爱满天下”的格言,去爱每一个学生。对特殊的学生,仅有爱心还不够,它还需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成效。他们有上进的愿望,但往往缺乏毅力和自制力,老师要以最大的耐心去帮助他们,要有“允许别人犯错误,又允许别人改正错误”的宽大胸怀,认真与其总结成绩,了解反复的原因,给他们注入新的活力。

  我从不愿将孩子比作花朵,花朵太娇弱。他们是一棵棵小树苗,必须得经风雨才能成长。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树苗会自己将根深深扎进泥土中,抵住来袭的风雨。有些树苗,须得老师将爱化成支架,在一旁默默扶持,当他们把根扎深了、扎稳了,支架已在不经意间移走。这时纵有风雨来袭,他们也能从容接受风雨的洗礼。

  以上是我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学陶师陶,在教学中处理特殊孩子的一些事例。我们的孩子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大,具有许多发展的潜能,教师应当用平等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学孩子。既要严格要求,更要关心爱护,正确对待学生身心发展不足之处和思想行为上一时的缺点错误,给予正面的教育、矫正,用真挚的心去爱护孩子。同时面对各种情况的反复,教师一定要耐心的看待。教师只有做到热爱孩子,尊重孩子,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身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懂得,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要“爱满班级”,必须学着去爱每一位孩子,同时爱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这种“爱”来自于高尚的师德,这种“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这种爱能超越一切!

  读《教师要学陶行知》有感 篇5

  假期读了《教师要学陶行知》这一本书,其中陶行知先生的“小学生不但要自己做小先生,并且要教别的小孩做小先生,最要紧的是要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的理念深深触动了我。

  作为一名教师,我发现自己依然走在传统教育这条道路上。我站在台上讲,而学生坐在底下听,一心只想着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学生也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成长,也会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教师,甚至教会我们一些,使我们共同促进、共同成长。“小先生制”让我意识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另一种关系。每一位学生有可能都是一个小老师,当一位学生带动另一位学生时,不仅帮助了他人,同时也提升了自己。这种理念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个新的方向,我也应该试着做一些新的尝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舞台”施展自己才华。

  当我读到“当学生喊出‘凭什么’时,任何说教都是苍白的”这一篇章时,总感觉真的是说到了自己的心坎。想到当学生对自己的命令感到不服或者疑惑时,有时好像都是懒得解释,便用强硬的态度逼迫着他们服从。不知道其他老师是不是同我一般,看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时,真是深感惭愧。成功的教育,不是权威与逼迫,而是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信服。在这一方面,我需要彻底的自省与努力。

  学了先生的诸多理念,不断地对照自己的教学,用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鞭策自己,我相信我定会有新的收获。

  读《教师要学陶行知》有感 篇6

  《教师要学陶行知》这本书是《现代教育报》的主编雷玲,选取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征集了校长、老师们从吾学、吾思、吾行三个方面学习、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动故事编撰而成的。

  陶行知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许多主张。虽然他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的许多思想和方法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在教育教学中学习和借鉴。

  一、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或以实际生活为中心或以事为中心”,从生活中发出来的困难和疑问,这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因此,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传统教育教学的最在弊病就是脱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需要,不重视学以致用和创新。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照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二、推行“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要因材施教,他曾生动地比喻:“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组成、经济条件、父母情况、天资禀赋等方面都各有不同,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有了切实的了解,才能找出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有针对性地去培养、教育学生。就像医生给病人针灸一样,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找出其有效穴位,才能针到病除。这也就是陶先生所说的“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他们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三、教到老,学到老。陶行知先生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教到老,学到老”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人生态度。特别是在今天的电子时代,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向我们发起了挑战。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碗水。而这一桶水,经过一二十年的滴、漏、跑、冒,可能只剩下半桶,甚至已经成为死水。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教师桶中的水,真的需要好好地补充。我想,只要我们愿意当一块虚心的海绵,随时都可以获取成长。

【读《教师要学陶行知》有感】相关文章:

陶行知的名言03-15

陶行知教育名言03-16

陶行知学习心得11-17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01-19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03-17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02-05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02-04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03-30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