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节数学课的反思
一节数学课的反思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张利亚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74-0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课程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的范围内,上课变成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讲,学生听,采用“满堂灌”的教法,这样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而且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理念下的教学,更不可能完全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学习新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最重要的课题。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原先的一些教学行为不断地在我面前浮现,促使我去回味、去反思,使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的课,内容是《不等式证明》习题课。
其中一个环节是回顾了这一节的一道课本例题,想对课本的这个典型例题加以解题深化,让学生用多角度的分析来解决问题,扩展思维空间,丰富解题策略,但我觉得这堂课值得去商讨及反思。
题:已知a,b,m 都是正数,并且a <b,求证:(a+m)/(b+m)>a/b师:前一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来证明这个不等式的?
生:(异口同声)用比较法、综合法或分析法。
师:对,这三种证明方法是不等式证明的最基本方法。
大家动脑筋再想想,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来加以证明吗?
学生陷入的沉思(时间在慢慢地流失,学生无人应答)师:(教师有些急躁)如果我们把求证的不等式看成是两个函数值的大小,你们又会有什么想法呢?可以利用什么来证明……
生:(过了一会儿,听见教室里有位同学细声细语)应该可以用单调性来证明。
师:(教师如抓住了救命稻草般似的,如释重负)对,我们可以构造函数,用高一学过的函数的单调性来证明,下面我们具体用这种方法来证明它……
在教师事先的安排下,陆续采用放缩法、增量法方法来证明,教师看了看时间发现一堂课马上接近尾声,正准备让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好的另一种证法的时候,此时有个学生举起手,示意发言。
生:老师,我们以前学过定比分点知识,我想用它也能证明。
师:(对突来的想法,喜出望外)用定比分点可以证明吗?
定比分点至少要知道点的坐标,能行吗?由于时间问题,你可以在课后再去思考整理一下。我们大家接下来看看下面一种证法,非常巧妙……
教师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这个学生一脸无奈地低着头,再无心听老师讲课,看似有点委屈。
随着铃响,教师在这样一堂例题讲解分析下宣告结束了,而带给学生的到底有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针对这个课本例题的深化教学,我觉得这几方面是值得反思的。
失误一、缺乏创设情境,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所学知识处理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亲身经历的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从而能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个课本例题,在教材中很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在教学中首先我们不能就题论题,用比较法证明并不困难,然而仅仅讲证明,不能体现该题的教学价值,为此要学生在生活中能寻找原型。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究,教师适当引导,创设如下情境:建筑学上规定,房间建筑的采光度等于窗户面积与房间地面的面积之比,使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面面积,采光度越大,说明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增加同样的窗户面积与地面面积后,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尝试,找到问题隐含的数学模型:若窗户面积为a ,地面面积为b ,且a < b ,设共同增加的面积为m ,问题即转化为比较(a+m)/(b+m)与a/b 的大小问题,这样有了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学生的探索热情高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失误二、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教师缺乏引导启发
《新课程标准》要求告诉我们:学习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生长的过程,这种构建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上面的教学情境中,对运用函数单调性这一方法来证明不等式,几乎看不到教师的引导启发,或是太空洞,没有把原有的知识作为支撑点,让学生通过联想,建立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从而才会出现学生“启而不发”,教师“自问自答”的场面。虽然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下得出了用“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方法,并非学生积极思考的所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锻炼,积极性也没有得到激发,绝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这种证明方法的巧妙性。
失误三、扼杀了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必须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依据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猜测,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而不是扼杀、摧残。在上面例题教学情景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上的主要时间都拿来讲解题目,少了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即使让学生思考,也是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自己安排好的设计轨道上来,面对学生中途的提问,却加以搪塞、阻止或当场否定,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严重的挫伤,扼杀了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对那位同学用定比分点的知识去证明这个不等式,我起初也感到惘然,课后从他的解答来看,的确是一种非常具有想象力而且巧妙的证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的证明过程:
我在为这位同学的证法拍案叫绝的时候,也为这位老师错过这个展示绝妙证法的机会而感到惋惜。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并且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教学习惯。因此这个问题一旦提出,教师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良好契机,立刻紧紧抓住它,在其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使课堂教学更完善。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能否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通过教师一个例题的分析讲解,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一种现象: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说明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新的理念,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阴影,使自己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创新者。
【一节数学课的反思】相关文章:
一节数学课作文02-22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01-07
数学课的教学反思02-19
数学课教学反思01-17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08-25
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08-24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1-03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03-23
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04-10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精选19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