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工作体会>读书——成长的铺路石

读书——成长的铺路石

时间:2022-08-24 02:04:34 工作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书——成长的铺路石

  读书——成长的铺路石
  
  作者/霍欣欣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仿佛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春花的烂漫,秋月的皎洁,教学生涯的八个年头已经悄然逝去。回首当年初登讲台,青涩得如一颗梅子,讲课时的脸红心跳,备课时的草木皆兵,考试时的忐忑不安……那一幕一幕现在偶尔浮现在眼前,仍禁不住哑然失笑。然而,当我细细梳理这八年的成长历程时,才发现原来让我的教学之路渐渐向前延伸的那小小的铺路石,竟然是读书。
  
  1读书丰富了我的文学底蕴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曾给我们准确的定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面对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睛,如何才能更多更好的把知识和道理传授给他们,这总是让我感觉沉甸甸的。校领导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也总是形象地谆谆教诲:做教师的如果自己有一桶水,在课堂上也只能给学生一杯水,一定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教学上游刃有余,不愧汉代扬雄所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然而,刚刚走出校门的我,在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面前,苍白得如一张白纸,于是,比上学时还要更努力地读书,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学的领域浩如烟海,想要提升自己并不容易。我决定先从硬骨头啃起,于是陪伴我的是中外名著,古代典籍。渐渐的,我被曹雪芹、罗贯中的才华所折服;被司马迁的勇气所感动;被莎士比亚的睿智所顿悟……同时,项羽、鲁智深、祥林嫂、郝思嘉、鲁滨孙、保尔等名字也不时地从嘴边溜出,从脑中闪现。经过这一番文学的洗礼,我觉得自己仿佛长高了一大截,成熟了一大步。于是,我又一头闯入了文化的阵地中。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文化传说、名人轶事,外国的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伊索寓言等都成了我的至爱,从中我又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增长了难得的智慧。然而,最让我咀嚼不尽,时时口留余香的却是中国古典诗词。至今难忘李煜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痛;难忘辛弃疾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豪迈;难忘柳永那“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缠绵;更难忘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豪情。真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动人啊!就这样,我如饥似渴地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拼命吮吸着人生的养料,在不知不觉间一步步成长着。视野拓宽了,见识增长了,思想深刻了,底蕴丰富了,在我可爱的学生面前也变得高大了。
  
  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文学底蕴的丰富,我的课堂也随之鲜活生动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干瘪、乏味,对许多重点难点的把握也逐渐能够举重若轻,驾轻就熟了。
  
  1.1读书使我对课文的理解挖掘更为深透。
  
  以前,由于人生阅历的不足,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只存于表面,更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因此对课文的分析,人物的驾驭也只能借助于教参来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罢了。但当我认真阅读余秋雨、周国平等散文大家的著作,鲁迅、冰心、老舍等名家的作品及其赏析之后,再读课本所选文章便有了些高屋建瓴之势,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更深刻了,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把握也更清晰了。这样一来,在很多学生看来极其无趣的传统篇目反而成了他们讨论的热点,从中也体会出了更多的人生道理。
  
  1.2读书使我的课堂变得文气浓厚,趣味横生。
  
  对于学习语文这一学科,学生最为头疼的就是文言文了,繁琐的解释,拗口的词句往往使课堂变得古板而死气沉沉。这时,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古代小故事就成了这堂课必不可少的调味剂了。例如,当我们学习《伯牙绝弦》这一课时,为了深入体会古人对友情的珍视,我适时地给学生们讲了历史上有名的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廉颇与蔺相如的“刎颈之交”,俞伯桃与羊角哀的“生死之交”等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学生们听得入了神,一会儿赞叹,一会儿遗憾,一会儿又唏嘘起来,在对古人的信仰有所了解的同时,更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多得呀。
  
  充满诗歌的课堂是最美的语文课堂,然而翻来覆去的品读一首小诗中的那几句话,不仅对学生是一种折磨,更是对华彩绽放的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一种亵渎。因此,借助一首小诗来抛砖引玉,了解诗人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内心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例如,在讲《水调歌头》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苏轼“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旷达,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挚诚,更要让学生了解苏轼“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性,“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多情。这样,诗人才能在学生心中丰满鲜活起来,他的影响也才能力透纸背。于是,凭借我的诗歌积累,在课堂上为学生拓展了大量的相关作品,使学生能够尽情品尝诗歌文化的饕餮盛宴。
  
  1.3读书使我对学生的心灵教育更有说服力。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学生的成长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也就成了教师的历史使命之一。以往生硬的说教不但不愿被学生接受,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但当我与书结伴之后,发现原来书籍中就有很多我们为人做事的好榜样。当学生因为成绩下降而一蹶不振时,我会给他讲曹操赤壁失利后仍然大笑的豁达;当学生因为病痛而焦虑不安时,我会与他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坚韧顽强;当学生因为能力不足而轻言放弃时,我会交给他一本海轮?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事实证明,生动鲜活的实例是最好的心灵良药。
  
  2读书使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如果说深厚的业务知识是一艘小船,那么,正确而又符合实际的教育理论就是罗盘,有了它的指引,小船才能乘风破浪,济游沧海。以前,“师道尊严”使我在学生面前总有些高高在上的感觉,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让我与学生之间隔着一层厚障壁。后来,我认真研读了《课程标准》,里面很多教育教学理论都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教师角色的转换这一论断如一声新雷使我豁然开朗。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是组织者,引路人,双方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探讨学问,无形中,教与学的苦差事就都转变成了一件乐事,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之道啊。此后,我便“和蔼”起来,身边的“粉丝”也渐渐多了,最终融入了他们的大集体,成为了他们推崇和喜爱的良师益友。
  
  3读书使我的教学方法多样化
  
  众所周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仔细阅读了魏书生、赵谦翔、李元昌等一直活跃在教学一线的老教育家们的著作,真的是受益匪浅。其中,赵谦翔老师的“发言敢死队”、“克服自卑法”和“自学领会法”,以及李元昌老师的“作文修改法”,都在我的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也不断激励我去探索新的教学蹊径。
  
  总之,在有书籍相伴的岁月中,我变得乐观成熟,从容自信,读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更让我的教学之路变得宽广而坚实,当之无愧的说,读书就是我成长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