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24 15:48:5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篇一: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开学后上第一节课年级组教研课,挺有压力的。毕竟放了这么久的假,感觉有点不习惯,好象字都写不稳一样。还好,上完课后感觉还可以。
  
  因数和倍数是一堂概念课。老教材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整除的基础上教学因数与倍数的,而新教材没有提到整除。教学前,我是先让学生进行了预习,开课伊始,就揭示课题,让学生谈自己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学生结合一个乘法算“3×4= 12”入手,介绍因数与倍数概念,这样有助于更好理解,也能节约很多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仿照找12的因数去找,孩子都能一对一对的找,可遗漏的多,在这里我强调按顺序找,也就是从“1”开始,依次找,这样效果很好。
  
  为了得出因数的特点,我出了“24的因数,36的因数,18的因数”,并认真观察这些因数看有什么发现,由于时间不够,我只要求孩子从因数的个数,最小,最大的因数考虑,没有对质数,合数,公因数进行渗透。找一个数的倍数因为方法比较易于掌握,没有过多的练习,二是激发他们想象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针对这节课,课后老师们就这堂课认真评析,真诚的说出自己的观点,特别就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的重难点展开了讨论,特别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应注重方法的指导。由此,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一下几点:知识的渗透点、练习发展点、层次切入点、设计巧妙点、教法多样点、语言动听点、管理到位点、应变灵活点。
  
  这几点既是目标也是方向,相信我们在新的一学期,团结协作,勤奋务实,努力朝着目标前进。
  
  篇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决定先交流在让学生寻找,这样就用了很多时间,最后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练习,我认为虽然时间用的过多,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也有收获。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篇三: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www.fwsir.com)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04-11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01-28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02-06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01-16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31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5篇04-11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篇01-29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5篇)02-07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5篇02-28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5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