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一)新学期的教师培训,我们观看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自己的缩影。
通过观看电影,我觉得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片子里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
通过观看电影,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是孩子的那一份天真在一点点的流失,想到这里我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其实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孩子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然而,有些家长和教师往往自居的扼杀了孩子的天真,孩子被关得像小大人似的,如果孩子无拘无束,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会被斥之为不懂事。为了孩子更好的快乐成长,我们的教育应该宽松些,开放些,还孩子的天真,让他们自由表现自己,这样,孩子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通过观看电影,影片中让我最深刻的是,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我觉得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游戏环境,不要过多干顶孩子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扮演感兴趣的角色。游戏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活动。没有压力和负担,使幼儿感到满足、自信和成功的喜悦。曾经有人说 "只学习不玩耍,多聪明的孩子也变傻".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变傻,所以希望通过这次的交流能让我们大家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
我觉得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做一名有爱心、责任心老师。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而且要关注孩子们的饮食起居。但是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耐心。孩子的理解、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在教他们的时候,很多事情是要反复去做的,很多话也是要不断重复的。比如:一些很简单的事,见到老师要问好、不要随便丢玩具、上课讲话要举手等等。这些事情都很琐碎,每天都要强调,不要觉得烦,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www.fwsir.com)只有老师多督促,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转眼间我工作已经五年了,短短5年的时间瞬息闪过,对我来说,却有着颇多感悟!我渐渐地悟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拥有一颗永恒的爱心,做好蜡烛照亮幼儿,更要有优秀的教学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在园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始终以"真正平等关爱每一名幼儿,让幼儿在快乐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作为工作宗旨。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幼儿、团结同志,深信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其次,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也需要多一份的理解和尊重的爱,这种爱要能够把每一个孩子爱到心坎里,爱的是那么温暖那么无私;孩子犯错时,能多给孩子一个机会,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会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又是孩子最好的帮手、游戏时最好的伙伴最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友善的态度,一颗充满的爱心……教师要用这份真诚的爱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为孩子做好了他们认为应该的一切,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结果事与愿违,遭到孩子的反对,造成关系紧张。我们教师应该信任幼儿、鼓励幼儿,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同时也让他们帮助别人做一些事。
我觉得在工作中,责任心也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细微处入手,在孩子们吃、喝、拉、撒等一系列琐事中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享受着世界上最纯洁、最烂漫的快乐。将心比心,理解家长,让他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把孩子放在幼儿园放心、安心、开心。为了今天的幼苗成为明天的栋梁,让我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争做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回忆我的童年——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二)
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这句勾起了我许多回忆的话语,"这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是我们自己",确实,我从他们身上看见了诸多我童年时的影子。纪录片《幼儿园》记录了一批孩子从刚进学的第一天到幼儿园毕业的这段时期间的最为真实的表现,它将这个影片分小班、中班、大班三个部分交替穿插播放,这样不同年龄的孩子的表现和差异就可以显而易见了。
这部纪录片的一大特色,便是在本真条件下对小朋友的提问。镜头中我们甚至找不到采访者的相貌,有的只有她的声音,这样就把画面完完全全地留给了孩子们。采访者对小朋友提出一个问题,好比编者闻道"你知道我爱你是什么意思吗?"镜头真是地记录了孩子的第一反应和回答,我们才得以看见各种充满了童真的答案,有个小朋友不假思索的就答道"就是我抱你".看到这儿的我们笑倒了一大片~
我想给观众留下深刻映像的,肯定是老师说起无数次的这句话"马玉兰你又害人啦!"重复的次数足够多了,就达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让观众在影片放结束了还可以想起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还能想起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最令我动容的一幕场景,平日里专门爱欺负别的小朋友的一个男孩,打人与被人打是他的家常便饭且构成了他幼儿园生活的主要内容,就这样一个十足的小恶霸,在周末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一个人寂寞地坐在传达室里,东张西望,焦急地等着最后前来的妈妈,坐立不安的神情活生生的勾勒出了一个爱打架的坏孩子实质是缺少亲人的关爱,是想引起大人对他更多的关心。
《幼儿园》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它的背景音乐了,《茉莉花》的旋律在影片播放过程中不时地响起,这样一来打破了纪录片播放的连贯的节奏,让它有起有伏,有紧凑有舒缓。另一来背景音乐的奏起,也给观众留有了可以思考的空间,而不是一味的只在看纪录片,或许不思考的话,纪录片看完了,除了看的时候的几声哈哈大笑,留下的也什么都没有。
纪录片中记录了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其实也真实的折射了一个家庭,折射了一个社会。一组最为明显的体现了家庭教育差距的对比就是,一个是班级里的小霸王,揍人、动辄就把同学打到出血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在看到同学受人欺负后主动把自己碗里最好吃的肉夹到了他的碗里的小女孩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的对比,不正是折射出了这两个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与差距吗!
从现在而言,这部纪录片它拍的正是我们自己,从长远意义而言,它所起到的教化的作用,让我们意识到,教育好下一代的重要,不要让你们的孩子变成影片中的小霸王,只有自己先以身作则,因为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微型世界里的简单与深刻—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三)
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掩埋在阴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方在酝酿的宇宙。儿童的生命是无限的,它是一切……——罗曼·罗兰
纪录片《幼儿园》是一个关于孩子的故事,简单的点点滴滴,纯真的喜怒哀乐,可爱的让人大笑不已,却又带着凝重去回味。它以独特的影像叙事手法缓缓地将幼儿园孩子们的生活展现出来,唤起观众内心的温柔感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人深省。该片是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张以庆的力作。他于2001年5月开始筹拍,经过3、4个月的观察、试镜、选择拍摄对象等,于同年9月开拍,用14个月拍摄了5000分钟的素材,2004年3月修改并完成,剪辑后的近70分钟较完整地展现了一批儿童的生活与思想状况。2004年6月,该片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 同年12月,获得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贯穿《幼儿园》这整个纪录片的都是真实的生活片段,没有任何的解说词,只有很少的字幕说明,我们看到的是普通但生动、真实、自然、细腻的画面,孩子们每天都面临着很多问题,从最初与父母分开来到陌生教室的不舍与不安,到吃饭洒了一身,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成个死结,闹矛盾打架……老师和家长都只是淡化的身影,唯有孩子是片子的主人公,孩子纯真富有活力的每一天被导演巧妙地串联起来,充满童趣。内涵丰富的画面语言承载了一切,这种纯客观的表现让纪录片显得愈发真实,比解说词更有说服力,起到了类似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片子中有两种色彩的交织,一种是彩色,展现孩子简单的日常生活,这生活总是喧闹的,充斥着笑声、哭声和叫喊声,是最常态的东西;另一种是褐色,是孩子心灵的独白,把话语权交给孩子去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那是宁静的,不易察觉的深刻。起初,褐色的背景下出现的是心算班优等生回答算术,之后慢慢开始出现问答,问题变得比较深刻,不再是有固定答案的算术题,而是具有多种答案的社会问题,而处于纯真喧闹阶段的孩子们却表现出了自己的思想,虽然年幼,他们却已是能够独立思考、发表深刻见解的小思想者了。两种色调中这种喧闹与寂静的对比、简单与深刻的对比贯穿始终,这样的反差不但表现了孩子纯真与深沉的并存,也使得全片在色彩更替中富有活力,在情节起伏中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以利于缓解观众的视觉疲劳。
音乐是《幼儿园》的一个构成要素,表现为多次出现的口琴以及童声合唱的《茉莉花》,片中共出现了八次之多。片子以口琴缓缓吹出的音乐开始,也以其结束,简单质朴,又带着淡淡的忧伤,如泣如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片子结束了,口琴的旋律似乎还不绝于耳。童声合唱的《茉莉花》作为主题曲多次在片中响起,优美、舒缓、单纯,传达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茉莉花,通常是小巧、洁白、芬芳,这种意象跟孩子的形象完全契合,这首歌就如同对孩子的歌颂,缓缓诉说,满腹深情。在片子前面部分童趣盎然的场景里,《茉莉花》清脆、欢乐,映衬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后来音乐逐渐变得有种凝重之感,孩子的忧伤是那么令人动容,那个永远最后一个留下等待家长的孩子,东张西望,眼神里的焦虑和急迫一览无余,这时候《茉莉花》舒缓的响起,显得沉重,小小的茉莉花似乎散发着淡淡的愁绪,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一种共鸣。
全片以时间的推进为导向,涵盖了孩子从小班入学直到大班毕业的过程,整部纪录片的节奏缓慢,以长镜头为主,为突出孩子的心理特征,也采用了不少特写镜头,盼望家长前来接自己时张望期待的眼神,睡觉时自然伸展的小手等等,这种细节性的展现更能唤得观众温情的疼惜感。全片色彩明亮,在情节过渡时加上了美丽的自然风景,正如童年生活的色彩斑斓,而模糊的镜头处理,让人置身梦境般的世界。结尾处毕业班的孩子一起拍照,将孩子定格,然后使用了一连串的叠化镜头,将这些孩子在成长岁月中的某个镜头回放,一个个镜头缓缓地重叠和切换,彰显着浓浓的深情,给人一种绵延不绝的留恋之感。
片首出现的是这么两行字: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短短不到二十字,却意味深长,引人深思。这句简单的话语其实蕴含了本片的主题:关注孩子的成长。这部片子用简单去诠释了深刻,欢乐中蕴含着忧虑。传播文化研究学者董子竹说:片子整体感非常好,看似杂乱,却在不经意的结构中,延伸着主题,它穿越了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直抵生命层面。他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导演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该片虽然只记录了幼儿园这个狭小空间里的生活碎片,折射出的却远远超越于此。
在成人的观念里,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孩子总是天真活泼、朝气蓬勃,然而孩子内心世界却往往被忽略了。不错,他们往往是喧闹的,可是他们也会安静地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俨然小小的哲学家,能够发表出人意料的精辟评论。孩子在时间流逝中悄无声息地成长,世界观、人生观日趋成熟,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孩子在成长岁月里潜移默化地受到家长、老师和传播媒介的影响,看待这个世界的价值观也在此过程中慢慢形成。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他们接受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突破性的变化,电视、电话、电脑等新生事物逐渐普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得以了解各种新闻事件,了解世界风貌。他们的认知领域得到了大大地拓展,这也让他们得以更快地成熟。
家长和老师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人物,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而幼儿园更是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承载着教育的重任。因此他们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孩子,推动孩子的健康发展。片中老师的表现不是那么令人满意,而间接折射出的家长的言行更让人忧虑。有些孩子的话让人哑然失笑,一个男孩说他的父母都很忙,妈妈整天忙着去做美容,爸爸忙着请人吃饭,他天真的说着,我们却感到一丝沉重和无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享乐的追求,对权力的向往,对金钱的崇拜,让很多东西都变得扭曲。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灵抚慰,而孩子却用似乎洞察一切的漆黑的双眸看着他们。虽然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所看到的事情,但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初级概念。孩子的思想也是成人价值观的一种折射。"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开飞机,丢炸弹,炸死了美国的王八蛋","日本人并不都是日本鬼子"……这些都是孩子用稚嫩的童声说出的话语,牵涉到的却是当今世界的社会问题,孩子的心智还未发展成熟,但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已然形成,他们这样的言语汇集成当代社会群体的缩影。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有力的,好的引导可以让孩子明辨是非,怀着一颗真诚、客观、理智的心灵茁壮成长。相反,如果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呈现出这个社会灰暗世故的一面,孩子也必然会对此有着模糊的判断力,甚至视其为理所当然。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便可能扭曲。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我们都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片尾一个老师怀孕了,她的孩子也会走进幼儿园,也会如他们一样成长起来。历史就是这样延续开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童年,童年似乎总是充满瑰丽的梦幻色彩,总与天真、纯洁、可爱这样的形容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追忆过去的时候,童年就是最美好的象征,是一个虚化了的多彩的梦。然而,我们在亲近自然,释放天性的同时,会仔细地观察这个世界,观察身边的成人,我们会提出很多问题,有时候这些问题连成人也回答不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向成人蜕变的过程里,反而丢失了那些纯真的好奇,深刻的思考和探索的执着。我们懂得了人情世故,懂得了社会规范,说话需要三思,做事不可鲁莽,我们天性中的自由和奔放受到束缚。看到《幼儿园》里那些孩子,我们不禁会想起从前的那个自己,会在沙滩上跑来跑去,在课堂上认真跟读,也会好奇地打量一切,追着父母问来问去,乐此不疲。
现在的孩子负担越来越重,所以才有越来越高的"减负"呼声。我们80后的童年还是非常轻松的,与自然亲密接触,沙里爬水里走,而近些年培养才能和学识越来越从娃娃抓起,不但是初高中孩子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和看不完的书,就是几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被向着多才多艺的方向打造,片中的冯梦然小朋友就参加了日语、书画、心算和主持人四个特长班。现在的孩子平日上学,周末也要上学习班或者有家教上课,比起以前的我们,他们的生活更充实了,却也更累了。孩子,是需要玩乐的,适当地扩展知识是一种有效投资,可是不能过度望子成龙而剥夺了孩子休闲玩耍、释放天性的权利。
《幼儿园》表达的是真实,震撼的是心灵。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童年是人的根基,孩子最需要温情的呵护和负责的教导。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富有朝气、满怀哲理,他们需要温暖的感情依赖,需要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快乐健康轻松地成长,是这个社会的责任,是整个社会的希望。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起点,也是命运的一个初始。在这里,孩子的思想刚刚开始绽放,孩子的价值观念悄然确立。《幼儿园》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留下的思考空间却是无限大的,它用一个个简单真实的生活场景勾起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和人性。它用经典诠释了记录精神,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意识。当我们审视这些孩子,也就是在审视过去的自己,审视这个社会,而我们更需要的是关注未来,给孩子一个纯洁、美好的生活环境,一个自然、深邃的思考氛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的进步,要以孩子的成长为起点。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相关文章: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精选23篇)08-17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800字02-23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通用34篇)10-18
地理纪录片观后感02-21
纪录片国魂观后感07-19
纪录片 信仰 观后感04-18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感02-15
纪录片《小平您好》观后感07-17
爱上中国纪录片观后感11-08
大国崛起纪录片观后感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