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一)——献给那对艺术而狂热的文特森·梵高
聆听这《Vincent》这首曲子"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宁静、温暖和平静的旋律。这首歌是一个1971年,美国的游吟歌手Don Mclean读了关于梵高生平写的。我在这优美的旋律在结束了观看《渴望生活》的旅途。心里如有巨大的问号。却深信那引领着光明,带着坚定无比,超然不凡的目光。
在那个充满着人性贪婪、腐朽和对金钱、地位的欲望的社会里,如巨大的迷雾蒙蔽着人们的心。可是他用自己炽热的灵魂驱赶迷雾,如一团不朽的火焰。
他从骨子里单纯的喜欢绘画,简单到纯粹,他曾说过"宁愿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想。"拿着现实的标准来衡量,除掉美术历史上的光环,谁愿意和梵高遭遇相同的人生——那一段被断然拒绝的爱;那一颗只能依赖别人生存而悲凉的心:那一幅幅买不出的画;那一句句恶意评论打击的字词;到最后趋近癫狂的心;他一生在贫困潦倒中画,在世人唾弃中画,在孤单寂寞中画,他在画完《乌鸦群飞的麦田》感到彻底的绝望。在那金色的麦田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被抢救在医院,在兄弟提奥德陪伴下死去。临死前说"我想回家去"就轻轻滑下他手中烟斗,结束了自给37岁年轻的生命。
他的人生可谓是一败涂地,失败透顶。却死后盛名远播,每幅画都是如世珍宝。或许这就是"物依稀为贵",人便就是这样,有的时候却不珍惜,没有时却为这样东西争得头破血流。对于被人来说死后的留名前世远远比不上现在那金钱、名誉、胜利、种种欲望。说到底谁也不愿意去走像梵高人生一样坎坷的道路。
在生平梵高是失败者吗?还是我们才是。我们给太多太多的框框条条框的太死了,像负担累累患得患失的囚徒。那是人类为自己打造的金光灿灿、奢侈的大牢笼。而梵高则是用深邃的灵魂注视世界。不愿做笼中鸟,想拥有自由奔跑的灵魂。"命运在我们的手上"有多少人记得住。还是早已经甘愿做命运的奴隶,跟着世界的风随波逐流。梵高本来家境并不差,他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在框架中生活,然后拥有金钱、名誉舒舒服服的渡过一辈子。或许这样历史将会改写。但是梵高则选择与世界的游戏规则相反,像脱轨的列车往世界循循渐道的列车撞去。明知道这是飞蛾扑火,但却毫不犹豫。这就是向世界证明他不是轻易妥协懦夫。足以让我们敬佩。当我选择绘画时,我没有一丝的忐忑。我只知道这是我所爱的,我所追求的。不管是飞蛾扑火还是一路顺风,我对绘画都是义无反顾。我不后悔我选择了这条路。梵高曾经说"我要表现得是我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我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我也信奉这句话。我们不是要学习梵高过那样的生活,只是希望我们可以打破这些世俗的框框条条,活出自己,拥有更自由的姿态,创造出真正自由,和谐的社会。
--奈韵溪
渴望生活读后感(二)
昨晚凌晨3点,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看完了。从新的一个角度认识了他,并改变了对他那种同情的态度,换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泪,想要记录点什么。泪水不是因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怜的终结,而是因为感动,一种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动。一种对生命的非凡热爱而感动的泪水。
温森特梵高,出生于一个显赫的艺术家族,这个家族有着全欧洲最好的画廊,以贩卖艺术累积财富。但讽刺的是他的画在有生之年始终不被家族认可。他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本来按照正常的路,他也应该被人尊称为尊敬的梵高牧师,可是他的一生贫困潦倒,时常因为贫困忍饥挨饿,甚至因为饥饿而高烧不止的日子占据了他前半生很多的日子。永远都是一副流浪汉的样子,胡子拉杂,眼睛刺红充血,衣着褴褛,那是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他天生的单纯善良,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敏感,让他走上了一条为艺术而活的道路。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过,他没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奥之外的亲人的排斥在外。没有经济来源,有的只有提奥,这个无私爱着他的弟弟,从最初每个月给他寄50法郎到后来每个月150法郎,提奥的一生跟他哥哥没有分开过,从这样的关系上讲,在梵高自杀后的六个月后的后几天,提奥也随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为了绘画四处流浪,不管是最初灰蒙蒙的博日纳里,还是找到艺术方向的纽恩南,他都是四处受尽白眼的人。在尘世生活中,他不擅长,太单纯,他不遵循人世间的生活规则,在艺术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狱里承受着(用我们常人的眼光看)。(www.fwsir.com)不管怎么样的煎熬,没有一分钱,他忍饥挨饿十天,发烧不止,或者是终日画画而被人认作疯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后让他走向自我灭亡道路的却是艺术上灵感的衰竭。虽然生活在最贫苦的尘世里,他却从来没有觉得苦过,只要他能画,他可以画,他就很快乐。最后因为精神分裂的折磨,导致他灵感衰竭,然后开枪自杀,那也没有让人觉得灰暗,反而觉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与自然沦为一体罢了。
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达的是他的思想,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
是的,他是用心在作画。
温森特梵高,生于1853年,死于1890年,短短地生活了37年,艺术生涯从绘画开始也只有短短的10年时间,却创造了人世间最辉煌的艺术。在世期间他只售出过一幅画。
我想,也许他就是那朵拼命仰望太阳,冒着被艺术灼伤的危险不躲闪的向日葵吧。
仅此,肤浅地写完读后感,以此纪念这颗为艺术而生的灵魂。
渴望生活读后感(三):为信念而存
"他的一生是人所经历的最为艰难困苦又成就辉煌的一生"1890年,37岁的凡高在绝望中开枪自杀,他短暂的人生就这么结束了。
文森特·梵高,著名的荷兰画家,在大多数人眼中,他的画流露着内心的热情和对艺术的喜爱。但这位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在追求成功的路途上饱经创伤,被当时的艺术界所否认。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渴望使他的作品更能让我们为之心动。
梵高在生活上确实是一个十足的"白痴".他不懂得大理,一年四季穿着同一套衣服,全身上下都是补丁,头发再凌乱也不修剪。但在艺术上他可以被称作一位"圣人".他的绘画注重的不是人物的外表,而是他们内在的精神和生命的体现。可悲的是,那时艺术的古板和肤浅让他因自己的形象和对艺术的看法被当时的人们视作不可理喻的"疯子".
梵高家族有钱有势,很难想象他最终会落到如此下场。读了《梵高传》才得知原本他是知名画廊古比尔工作,每个月有五英镑的收入,生活很是安稳。但在售画的过程中,他慢慢发现那些钱财万贯的顾客们只会挑"相貌"尊贵但毫无内涵的画。出于对艺术的热爱,梵高不愿违背自己的信念。在与一位眼光低俗而又自认不凡的贵妇争执后,他毅然决定离开古比尔。他的选择固然会被看成愚蠢的行为,但如果不是这个伟大的决定,今天的美术馆里就不会展览《向日葵》、《星夜》等天才式的作品,文森特·梵高也永远只会是个为了过日子而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他的一生从表面上看是失败的。被自己的亲属无视,被自己心爱的人拒绝,被那些"大人物"们嘲笑、批评、甚至厌恨……有多少个夜晚,穿着破旧大衣的梵高在寒风和饥饿中瑟瑟发抖,他的贫困让他受尽煎熬和折磨。这种人生,是谁都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但梵高是个伟大的人。他靠顽强的毅力继续生存着。他的精神无一不体现在他的画中。他的信念是支撑他继续创作的动力。梵高的画就如他的人生一样,在平凡中诉说着心中的痛苦和对创作的激情。这让他的画变得更为真实
梵高对生活的渴望给予了他勇气,用画笔和颜料把大自然的色彩记录在画布上。他努力地学习,希望能够掌握光和大自然的色彩。他眼中看到的世界是美丽的、色彩斑斓的,更是充满活力的。他从不为了获取别人的赞赏而作画。他的画是为了获得自己的认可而存在的。他对自己的画从不满足,一直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废寝忘食地工作。
他的兄弟提奥更是给了他莫大的帮助,从自己每月的工资中扣出钱寄给他,支持他画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在提奥的鼓励和其他同一时期画家的激发下,梵高对艺术充满了热情。他的画是"活"的。通过他的画,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生命正在慢慢流逝,人物的外表与生命相比,显得那么得微不足道。梵高充分领会到了这一点,他的画线条粗糙,但画风大胆、奔放,告诉人们要打破旧时代的那种信仰,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一个抽象的世界,一个更加美好、神秘的世界。梵高的画布好似有生命一样,把他的信念传达给世人。
梵高爱这个世界,但社会却抛弃了他。除了能够真正理解他的知音外,其他人都无法接受他的理念和画法。由于生活的不如意,各种疾病和痛苦的侵袭吞噬了梵高的信念,在得了精神分裂症之后,他无法从痛苦中自拔。为了不再成为弟弟的负担,不再忍受别人的白眼,不再看到社会上一些残暴无礼的现象,在那个星夜里,梵高选择了离开这个他追求而又厌恨的世界。
梵高也许是为了他的信念而活的,信念没了,梵高也不再存在了。梵高的悲哀,在于人们太晚才理解他,认可他。但这也可能是他的幸运,如果梵高从未失败过,他也无法有如此高的成就,或许会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为一些小成就沾沾自喜。
梵高是艺术的天使,更是生活的天使。他的信念才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财富。
【渴望生活读后感】相关文章:
渴望生活——凡高艺术欣赏08-16
《渴望生活》读后感07-19
渴望生活读后感07-27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09-28
渴望生活读后感3篇07-08
渴望08-12
我渴望08-18
渴望作文07-25
渴望的作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