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一)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全社会的目光,尽管较前几年,今年912万的参考人数仍呈持续下降之势(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2万,较2012年减少3万人。自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最高峰时的1050万之后,这已是连续第五年出现下滑趋势。),但社会关注力度却日益上升。从公安交警、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到通讯、电力、医疗卫生、企业,这场全国性的选拔性考试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承载着太多的社会之重。而这也让我心生疑惑,我们是真的开始打量教育、思考教育了吗?
带着困惑与期待,我翻开了张卓玉先生的新作——《构建教育新模式》。初见书名中的“模式”一词,尤其用之于教育,我本能地对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与谨慎,而这也让我更客观、理性地阅读每一篇文章。通读全书,没有听到对教育现状的弃绝分析、空头批评,对某一理论的高谈阔论、雄辩滔滔,对某一模式的大势鼓吹、制造噱头。简练、平实的文字让人平静,却引人沉思。让我对现状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一场选拔性考试的关注与对教育的重视并非轻易划等号,而盲目乐观。对知识的过分崇拜,对分数排名的热衷往往容易迷惑双眼,麻痹思维,忽略教育本身。更何况分数、排名、升学率这类远比关注教育的真实意义所在,关注教育中的人的成长,来得轻巧、速效。由此,对作者的钦敬之情油然而生。
书勒口处的作者介绍不足六十字,寥寥数语,简洁至极。“几点说明”开明宗义,将读者对象、全书结构及教育新模式这一内容主体向读者一一阐释。张卓玉先生为人的谦逊平和,思考的全面周详,表达的谨慎严苛可见一斑。
全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每篇文章相对独立,没有严格的逻辑先后关系,但所有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这一新教育模式是悄然诞生的生命体,将从根本上撼动过去一百多年来所形成的教育概念、教育结构和教育秩序。其基本框架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堂展示交流”。
在《学习组织:从班到小组》一文中,作者对新模式最重要的元素——学习小组的意义、性质、职能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用其独特的视角体察、感悟,提出:“学习小组是一种制度建设,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是新教育模式的基本支持,是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创举。”既然学习小组具有如此深刻意义,那么,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又该如何保障呢?“支持系统的建立”一节中的“导师制”、“支持小组活动与发展系统”、“学习小组评价体系”等给出了务实致用的建议。
新教育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课堂展示。在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坛变为生与生、生与师共同探究问题的论坛”的转型中,展示成为重要的课堂形式和学习方式。众所周知,学生掌握程度有深浅、教师教学水平有高低,那么,怎样的展示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呢?作者又围绕展示者和教师两个主体展开探究。“开放性课堂”、“课堂自治”、“课堂程序”等新课堂理念由此引出。
在此,作者也向我们厘清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谁的课堂?谁做主?
“如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希望也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如果希望学生既能应对当下的考试,还能应对未来的人生,那么,学生就应该对课堂有参与、选择、知情的权利,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的自治课堂。”
“新课堂的主导者也许是教师,也许是学生,也许是学生和老师协商好的某种程序。我希望是后一种:课堂程序。”
“课堂活动程序化的意义在于:学生有主人的感觉。课堂自治体现在参与者共同认可的、充分体现集体智慧的程序治理。……课堂活动程序化的另一功能是制约教师在课堂上的特权。”
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直抵新教育模式的最深期望:“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参与治理的课堂,学生享受成长过程的课堂。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和课堂之外的社会保持同质性:民有,民治,民享。”
观照当今物质生活水平飞跃,精神生活却愈发匮乏,人心浮躁,疏于浅薄与粗糙,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保持人的思想独立与精神自主显得尤为珍贵。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一百年前先贤们开启的事业,还处于未完成。质疑,指责,抱怨是一种态度,看似针针见血、夺人耳目,引发局部的阵痛。诚然,阵痛是引发关注的必要手段,但终究只是将伤疤揭开撒盐。作者静下心来,俯下身来,关注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关注每一个孩子公民气质的打造,关注每一项“该做且能做”的事务,平和与理性中,渗透与传达的是一种更为坚定的力量,震撼人心的力量。
书中还以图片和实例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作者亲自体验到的践行这一新模式的学校、课堂新风采。一张张纯真自信的笑脸,一段段谦逊从容的展示,一个个智慧精彩的课堂片段。这是被相信、被尊重、被欣赏而流淌出来的幸福笑容与心的滋养。当心智之网打开,捕获的将是丰富且纯粹的意义。
通观全书,深厚的学识涵养,对以人为本教育理想念兹在兹的追求,对一线学校、课堂的深入体察,现实的体制内世界和理想的学术性世界的两栖式生活让张卓玉先生在提笔谈教育时,理性之外,又多了一些直觉的敏锐与感性的深邃。在《心智品质培养》、《公共精神培养》、《学生成长权》等文章中,在保持其一贯缜密的逻辑,务实的风格之外,还能体验到作者丝丝缕缕传递来的优雅诗意。
“智慧之美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种美只存在于心智生活中。当你感受一篇文章的优雅意境,当你发现物质结构的整齐有序,当你知道物质能量的守恒,当你看到生物进化的秩序,当你明白经济领域中看不见的手的威力,当你梳理出点点滴滴的知识背后的学科体系,当你看到化学与物理,物理与数学、数学与哲学、哲学与文学、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联,你会爱上此时此刻的学习,会爱上承载知识的学科,会爱上学科背后的自然与社会,会爱上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之中的人生。”
而他又多次在文中向读者敞开心扉,表露写作时的矛盾心情:“每每想到这个话题,我总有几分向往,几分敬意。总能顺着它的思绪,走进一个纯粹的世界。也恰恰是在这个时候,无情的现实逼迫我回到这个不很纯粹但很真实的世界。”
对教育,这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至诚至真,至深至切。
而这,只为告诉读者:相信、尊重和捍卫学生的成长,智慧,尊严和权利,学生是人,人是目的。呼吁广大教育人用行动加入这场顺应社会转型、社会进步需求的教育变革。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二)
李珂倩
这个寒假期间,我学习了《构建新教育模式》这本书,这本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全部文章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但是,每篇文章都是相对独立的,文章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读者完全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阅读任何一篇文章。本书所讲的教育新模式,将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整本书平实晓畅,从班级到小组,学习组织的转变;从讲坛到论坛,课堂形式的变化;从碎片化到整体化,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职业的边界,心智品质与公共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影响,学生成长权,新旧教育的不同起点……这样主题的篇章,张卓玉先生表述非常简练平和,他以基础教育一线实践的探究体会,与心目中的读者同道沟通交流。 在朴实的书名之下,是平实流畅的文字。读起来仿佛与一位长者娓娓清谈,沁人心脾。
学习小组由班到小组的变化,是新课程改革中最显著的一种形式变化。(www.fwsir.com)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班作为基本的授课形式、基本的学习组织形式存在,势必应运而生的就是传统的讲授形式。而改变之后,形成了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了主动的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模式下学习的基本前提。
课堂由“讲坛”变为“论坛”。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次要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居高临下,学生退到次要地位,形成了很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改变之后的课堂上,解决了这一尴尬的关系问题,学生、教师在一种平等的地位关系下,交流、沟通、讨论、学习,学生的收获与成长有极大的变化。
阅读了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
1、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节课讲啊讲,要恰到好处的导,比如碎片化学习,在难点的地方,老师可以以导的形式给学生分析,然后讲本节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将其整体化。
2、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自己去学,而且能学会更多的东西,并能充分的去利用。
3、小组一定不要成为名词,而要成为最最实用的学习模式,让小组探究成为习惯,一开始也许不会令人满意,也许会有一些学生不但不学习,反而会影响小组的学习,教师要好好引导,要让他们感受到这样可以学会更多的东西,可以收获成功,可以改变自己一些不好的方面,慢慢能发现自己很多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自信,从而主动去学习,那么小组学习就起作用了。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三)
贾汪区江庄镇中心小学周飞
摘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提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大多是单向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丰富多元的思维,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到自己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上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要改变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
关键词:自主思考教师角色
新模式教育中课堂由“讲坛”变为“论坛”。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次要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居高临下,学生退到次要地位,形成了很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改变之后的课堂上,解决了这一尴尬的关系问题,学生、教师在一种平等的地位关系下,交流、沟通、讨论、学习,学生的收获与成长有极大的变化。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主讲者,学生只是间接被动的听讲者。教师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否真的听懂,是否能够消化很难真正被检测;学生的个性特长很难被发挥。满堂灌是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师输出,学生接收,师生之间很少有主动的信息的双向交流。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缺乏积极的响应,使课堂变得像教师一个人的独台戏。我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对此感受颇深。数学是一门思维的学科,需要理解和消化,但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很难有这样的理解和消化机会,如果无法理解和消化,吸收就相当于零,也就是所说的无效课堂。
而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是聆听者,点拨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而教师只是适时的引导点拨。
新课程标准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那么在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我们为人师者应该怎样去做呢?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教师必须做到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孩子们必竟年龄小,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有时看到他们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我的心里高兴的不得了,这时候,我就会行使我的权利了。我说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定要看着我的眼睛,学会认真听.我们的课堂需要热烈的讨论,也需要沉静的思考与倾听.动静结合,才会形成卓有成效的课堂.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善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并且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数学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数学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的方法。凡是听过我们班学生上课的人都说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很强烈的参与意识。其实细想想在教学上也没什么窍门,只是上课时我很少站在高高的讲台上,那样我会觉得距离孩子们很远,我总是习惯性的走到他们中间去,和他们近距离的交流。课堂上更多的是谈笑风生,而少有严厉的训斥。平时课堂上我的话很少,学生话多,我看起来比较清闲,而学生忙得团团转,忙得不亦乐乎。听完有关专家的讲座,我更加坚信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越不爱听,教师累得汗流浃背,学生闲得直打瞌睡.教师必须做到三不讲:是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要压缩讲课的时间,把它还原给学生,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自已去思考、感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质疑,自己去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最佳答案。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把这块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好课堂的主人,而在这个课堂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紧抓不放不对,但完全放手也不可行,一线教师一定要适应自己角色的变化,和学生一起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打出漂亮的课改之胜仗。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相关文章:
构建小学英语作业新模式08-08
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教育即做事08-04
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08-07
构建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08-13
构建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与选拔的新模式08-03
构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08-17
素质教育呼唤网络教学新模式08-17
论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新模式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