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一)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我国,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缺失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一部分,是不可想象的。为此,党的***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指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这是站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拉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促进社会稳定等宏观经济社会高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做了最新的注解和诠释。可见,关心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那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度和效果如何?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哪些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如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带着以上相关问题,我们到农村、农户、田间、地头,以填写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低,认同感缺乏、参与感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途径,主要来之于广播、电视以及亲朋好友的聊天耳闻。对具体内容,目标、要求,七成以上表示“有点了解”和“不了解”,表示“很了解”的村民寥寥无几;所谓“有点了解”,也仅限于新农村建设可以解决农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经济问题,没有参与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和安居乐业等更高层次的意识和要求。六成以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宣传工作做得不够,虽然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但部分乡、村级部分党员、干部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造成基层宣传“弱音”甚至是“失声”,再加上新农村建设具体操作中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作风漂浮、工作措施不到位,甚至是搞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使村民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认同和参与其中,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进程。这是制约新农村建设开展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针对性差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性,适用于我国所有农村。但在具体实践中,千差万别、情况各异、发达程度不同的各个村庄,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阶段、过程中,需要各地区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选择的具体目标、产业规划、发展重点和方向以及侧重面,应该有所差异、各具特点,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针对性做到一地一策,一村一策。这才是按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
可悲的是,问卷调查显示,在我们列出的“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村级组织及村干部没有发挥引领作用”、“各项措施不到位”等新农村建设主要问题的多个选项中,选前两者“规划不到位”、“产业不突出”的人占到了六成以上。
实地调查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我们调查的村,人口多、土地多,集体产业和乡镇企业欠发达,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土地及劳动力是该村的最大资源。发挥近郊优势,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规模化农业,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应该是其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产业规划的首要考虑的、科学的目标选择,事实上是村里没有规划,农民一头雾水。
由于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科学规划,或建设目标选择、产业规划,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简单“重复模仿”,缺乏差异性,不能做到把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要求与当地实际的特殊性要求相结合,导致新农村建设走弯路、步子慢、效果差、影响消极的问题,在一段时期、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
毋庸置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实现大变革的系统工程,需要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理论上讲,主要力量还要依靠农村和农民自己。但实际情况是,除东部部分发达省份和少数发达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外,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民仍然处于自然农业经济状态,农村及农业经济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导致整体收入偏低。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作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侯马近郊上马村农民,户均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占比44%,户均年收入3—5万元的占比40%,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占比16%,除去日益高涨的再生产投入,80%以上农户没有多少积蓄可用于新农村建设。一般农民终生积蓄只够勉强用于必须的盖新房和婚丧嫁娶,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与此相对应的是,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大量投入。1、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乡村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投入。2、建立改善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相关的包括教育事业、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大量投入。3、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解决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打击假冒伪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消除城乡“二元差别”,需要大量投入。
政府现行的取消农业税,对种粮进行补贴,逐步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与我国现阶段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相比,与目前日益高涨的物价特别是涉农物资价格的高涨相比,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对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历史贡献相比,与消除城乡差别、户籍差别、共享国民待遇、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远远不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性问题。
如此巨大的需求反差条件下,单靠农村和农民自己的财力建设新农村,实现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村和农民,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多方面增加对农村的投入,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监督乏力
如前所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资源投入多、涉及面广、声势浩大、政治性强的国家战略性系统工程,主战场在交通、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主体是占有社会资源较少、文化层次较低、参政议政能力较弱、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地位的农民。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组织领导、制度保证、纪律监督等方面要有别并强化于其他一般工作。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之下,既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由一只政治过硬、作风扎实、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的干部队伍为落实骨干,更需要有完善的组织工作制度作保障,充分接受村民的监督,在充分具备上述条件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这件事情办好。
但从调查结果看,我们在这方面又没得满分。一是部分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缺乏公仆意识,官僚主义,作风漂浮,说得多做得少,工作措施不到位,或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伤害农民感情;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甚至是陷于瘫痪,造成新农村建设组织体系在最不该断的地方“缺失”、“断档”;三是一些公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处于局部或小集团利益的需要,把支农惠农、建设新农村项目当作“权力寻租”的工具和“揩油发财”的机会,钻法律空子,“暗箱操作”,挪用、套用资源,严重侵犯农民利益,甚至滋生腐败现象,使农民对国家惠农政策和政府公信力产生怀疑,影响干群关系,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些,充分表明了在部分地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组织工作薄弱,制度建设乏力,监督工作缺失,使之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制度性问题。
二、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涉农干部队伍和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把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政治过硬,作风扎实,业务能力强,能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中来,通过扎实有效地工作,取信于民,增强政府公信力,增加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感。
其次,要做实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要坚持宣传工作“重在乡村、精神入户”的原则,采取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长期的宣传引导,要做到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墙头有标语、农户有材料、农民又抓手,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中期规划、短期要办的实事对群众公开、公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使农民以主人翁的态度看待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要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在深入农村实际,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和选好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制定和做出既符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又体现当地此时人文经济特色,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产业规划,努力确保“一村一策”、“一地一法”,以县、乡、村三级政府为基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从我们实地调查情况看,这方面工作空间很大,是大有可为的。比如,结合上马村人多地多、毗邻市区的优势,就发展生产而言,产业规划应以发展规模农业、精品农业、有计划组织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大部分农民有多年种植蔬菜西瓜的经验,水利设施较为完备,产业规划应以瓜果蔬菜种植、发展精品农业为主;单家营村大部分村民,历史上有制造技改车、搞简易机械加工的传统,有组织农民发展机械加工业的优势。只要我们扑下身子,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产业规划,就操作性强,切实可行,就容易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要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建设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立项、资金使用、成果验收、事前审查、事中事后监督等工作,要建立针对性的、公开透明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实施“阳光作业”、建设“阳光工程”。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作用,建立健全监督保证体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跳出就农业发展农、就农村致富农民的思维定势,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的有序快速转移。要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要着眼于壮大办事处和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争取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以农田水利、人畜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加固、乡村道路、农村教育、卫生、通讯、网络、生态能源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围绕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充实新农村建设的村级领导组织,管好农村“两委”、选好农民致富带头人,加大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
一是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
第一,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www.fwsir.com)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第二,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第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的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村级无集体经济,更没有能力投入和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上级财政投入。
第五,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村。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三)
个人认为现今的农村政策即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有两个漏洞。
新农村政策是一种将农村和城市分割开来然后谈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我们是站在城市的立场上来谈的新农村建设的。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问题日益凸显。因为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之下,单单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发展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人民的生存要求。生存问题已经开始逼迫农民,而国家此时并没有为农民找到出路。在次种情况下,大家可以看出民工潮正是农民自发选择的道路。民工潮的崛起及其扩大,表明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政策的破产!然而民工潮的扩大引发的很多社会问题。最明显最集中的并不是农村的萧条问题,而是城市的出现的承载漏洞。城市虽然比农村要发达,但是资源也是有限的,新移民的涌入,在各种资源上譬如住房工作岗位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教育等上同城市市民展开竞争。久而久之,城市势必难以承受。现在我们国家的农村已经崩溃了,而城市正在面临极其的考验。那怎么办呢?到底是想方设法来容纳这些移民,还是将这些移民送回农村?国家采取了第二种策略。这种策略是,最高限度地开发农村资源,然后在农村不足的地方城市给农村以补充。用这种方法来提高农村对农民的容纳能力。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质。
然而很明显这种政策目标有漏洞。
一来农村能不能容纳八亿的农民?我个人认为是不能的。你能使农村的住房条件卫生条件改善,但这不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农村有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不仅能满足八亿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根本不可能。 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你必须满足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正式的城市居民。如果把主要的方向放在新农村的建设上,就算你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成了新农村,就业以及发展的问题解决不了,农民还是要自发的想城市进军。到时候不仅要继续面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城市问题,而且农村的那些设施也会成为一种浪费!
二来,就算农村的问题通过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解决了,然而农村的发展模式是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现在我们从某种程度上阻滞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联系,当将来有一天城市再次比农村高度发达的时候,现在的新农村又会变成落后的旧农村。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村再次无法满足农民的生存……现在的问题将在未来的某天重演!国家的发展不是要权宜之计,而是长远的发展战略。就是需要我们正面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全心全意地实现移民的城市化。当前的问题是怎样将农村移民容纳而不是将他们送回农村。而我至今没有看到国家在这方面的有关的政策出台。
本人年幼识浅,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点。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相关文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6
竹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2-24
农村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8-16
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的问题与对策08-15
农村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8-15
房地产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08-15
房地产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02-24
机关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02-26
机关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