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风声鹤唳读后感
民国气质与历史沧桑
——《风声鹤唳》读后感
风声鹤唳是林语堂三部曲的其中一部,被誉为是中国的"飘".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北平的富家子弟博雅爱上一个客居他家的风尘女子梅玲。梅玲是一个军阀的私生女,结过婚又离过婚,除此之外她似乎还有更多的秘密。为了躲避日本人的抓捕,博雅暂时把她安置到忘年交老彭家中,准备几日后带她去上海。老彭是一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暗中参加了为抗日游击队的筹款活动。当晚,有人转告老彭,日本人正全城抓捕北京城里的抗日份子,让他立即撤离。无奈老彭只好带着梅玲不告而别。为了安全,梅玲的身份是老彭的侄女并改名为丹尼。他们经由天津来到了上海,途中耳闻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并参加了一次突袭日军的军事活动。
一个月后,博雅带着太太也来到了上海。就在博雅和梅玲重逢欢聚、沐浴爱河的时候,上海黑社会头子董先生——现在的身份则是抗日锄奸团领导人,他要求博雅交出梅玲,因为梅玲曾与汉奸有着频繁的书信电报联络。随后,博雅被董先生的人监视,他不敢贸然去找梅玲——丹尼,只好去找丹尼以前在舞厅的女友香云,而丹尼此时也去找香云。她目睹了博雅和香云的亲昵,但博雅却不敢与她说话。丹尼伤心欲绝,决定到汉口去找老彭。
到汉口后,她和老彭一起做救助难民的工作。这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老彭不愿她的孩子没有父亲,同意娶丹尼为妻。几天后,博雅的来信终于到了,他澄清了事故的原委并已启程准备从江西赶到汉口。丹尼重新燃起心中的爱火。博雅同时写信给汉口的二姑木兰,要她帮忙照顾丹尼。当木兰得知丹尼怀孕后,决定促成博雅和丹尼成婚。老彭因博雅的到来而心情失落,因为他已经爱上了丹尼。他决定送裘老太太去北方以远离博雅和丹尼。
丹尼在同一天接到了老彭和博雅的来信,她竟然没有满怀期待的第一个打开博雅的来信,而是急切的打开了老彭的来信。那一刻,丹尼发现自己爱的人竟是老彭。博雅的爱是一种激情和肉体的爱,而老彭的爱却是在共患难的朝夕相处中所形成的至真至纯的爱。这时,她接到消息说老彭病倒了,于是不顾一切的去找老彭。她向老彭表白了爱意,而老彭则坚决拒绝,因为他不愿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情。几天后,博雅与他们在徐州汇合,他已经感到丹尼爱上了老彭。在台儿庄附近,他们遭遇了一队日本侦查兵。博雅拔出手枪主动出击,以一人之力对抗十二个日本骑兵,他打死了三个鬼子却最终牺牲。其实,他是以一种自愿赴死的精神去成全老彭和丹尼的结合。最终,丹尼选择与博雅的灵牌结婚,从而保全了她儿子的身份。她也因此继承了博雅的财产,从而能够为战地慈善工作承担更大的责任。
前后约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部被誉为中国的"飘"的凄美爱情故事。这是我在大量信息碎片充斥眼球与思想的网络时代环境下读的最快的一本书了,因此决定写一篇读后感。首先在网上查看了几篇关于此书的读后感,全部为溢美之词。当然,巨匠作品理应如此。但我却觉得本书存有一点硬伤,那就是整部小说的语言风格。因为,当我阅读书中人物语言对白时,会产生一种那些人物更像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违和感。这也加强了我对这部小说创作背景的好奇心。于是进一步了解这部小说创作背景,原来原著是用英文写成后翻译成中文的,怪不得会有此感觉。由此展开两点推思:一是民国时期文学作品深受西方文学影响之深,因而在人文方面对中国现实社会产生一种西化唯美的臆想。通俗的说,就是不接地气。转而反思一下当时的社会阶层,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在民国时期,文学作品的读者毕竟算是小众,要知道那时中国文盲的比例有可能是80%以上。二是对民国时期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入感知,如老彭积极投身抗日工作但并不依附于某个组织,完全是以自我认知为基础,即使是他所从事的战地慈善工作的钱财也是自己的。从博雅身上也反映出同样的精神实质,甚至还更加纯粹和高远一些。这,或许是民国时期社会精英们的一种理想主义与精神追求吧。
小说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描写非常出色,特别是对战争与人性的思辨,让读者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穿越历史烽烟,亲临战场残酷,感受哀鸿遍野的强烈的感情冲撞。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真实地展现了淞沪抗战、南京大屠杀和台儿庄战役时期的社会形态和民众精神面貌,对于近百年后的我们回顾那段气壮山河、慷慨激昂的历史提供了全景视角。
【风声鹤唳读后感】相关文章:
风声鹤唳造句06-03
输出孔子遭拒 美国人风声鹤唳05-21
读后感读后感01-03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读后感08-18
狼王梦读后感读后感03-31
《马小跳读后感》读后感09-10
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02-01
《马小跳读后感》读后感09-12
重返狼群读后感,重返狼群读后感11-20
[读后感]金字塔原理读后感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