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培根随笔》有感3篇
读《培根随笔》有感(一)
李艳青 云南衡水实验中学
利用闲暇时间,翻阅了弗朗西斯·培根著的《培根随笔》,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讲述了培根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多方面。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优美,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摆事实、讲清道理,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刚刚读到这本书的简介时,深觉哲学的深奥,内容难以理解,但是越往后读,才发现所有都不是问题了。本书袒露了作者的灵魂和所思所想,原来我们和几百年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可以这样亲近,实在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谈到哲学问题多都深奥难懂,难免枯燥乏味,但是《培根随笔》这本书全文文笔言简意赅、睿智夺目,没有艰涩的哲学名词,也不故弄玄虚。用极其平易流畅的语言,每句话都有一定的针对性,精辟而富有哲理。
全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智慧名言,例如"面对幸运多需要的美德是自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这些句子于我们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文章内容还注意使用穿插、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如"天生才敢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嫁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这些富有诗意的语言具有感染鼓舞人的神奇力量。
读完《培根随笔》,原来远在万里之外的欧洲,跨越语言和风俗文化的障碍,那里的风俗人情跟我们大同小异。对这个几百年前的人也产生了亲近感,并非觉得他古板迟钝,倒是觉得他博学、机智,而很有幽默感。
以上是我读了《培根随笔》后的感受。这本书的好处实在是多,诸如此类的书可多读,既拓宽眼界也增长知识。
审视与共鸣——读《培根随笔》有感(三)
温昊
作为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培根随笔》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哲学与文学相交织的魅力。在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中,我总会不断地审视自身——好像看着一面明镜,将自己纯粹地映现出来;我又总能寻找到共鸣之处,或是一词,亦或是一句。慢慢地,渐至佳境,便能感受到培根深刻的思维的力量,它能启迪后辈,映射历史,甚至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当我在阅读《论复仇》时,我深深地沉思于"当然,采取报复行为只能使你与对手平起平坐,而原谅敌人,将使你比敌人高出一筹"这句话中。这是何等广阔的胸襟啊!报复的最终目的,往往不是伤害他人,而是让敌人感到后悔莫及。既然如此,复仇有何必要?事情已经发生,时间无法返回,情势无法逆转,不如选择原谅,让这种无息的报复敲响敌人的警钟,效果或许倍加于蛮力报复。而在背后放冷箭的,定是一些恶毒狡诈的人。
有一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这就是宽容的力量,胜于复仇,化解心结,对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启迪。
审视自己,在他人犯错时,是否会追根不放,过于苛刻?是否三思后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斟酌过后,告诉自己,原谅他吧,他一定会明白他的过失的,若此,足矣。
培根在《论作伪与掩饰》中明确地把自我掩饰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秘而不宣、缄默不语和保守秘密,也就是不让别人有机会看出或推测出他的为人。第二类,是消极地掩饰,故意露出某些端倪和迹象,掩盖自己真正为人。而第三类,便是作伪,主动骗人,故意装出与他为人相反的行为。然而在实际行动中,这三类之间好像没有明确的界线。这是因为我们熟练地掌握了自我掩饰的方法,使得我们能在情况发生时运筹帷幄地处理。然而,这并非是好事。第一类人,永远无法敞开心扉,他人也就无法进入到他的内心中。这一类人往往沉默寡言,这使得他们在生活当中没有真正的朋友,没有相互信任的人,在工作上也没有合作的人。他们的人生也就不充实了。第二类人和第三类人其实是同一个目的,只是手段不同罢了。他们可能会遭到他人的怀疑,甚至不满、排挤。
在生活中,出于工作需要,出于隐私的保留,出于形象的塑造,我们往往都要掩饰。而掩饰总是暂时的,在时间的变革下,总会不攻自灭。而要在这方面做到万无一失,要养成保守秘密的习惯,在涉及名誉和观点方面开诚布公,但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轻易撒谎。
书中还有一些语句让我产生了共鸣:的确,美德犹如檀香,经燃烧或轧碾而释放更多的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暴露邪恶,厄运最能彰显美德。人的本性往往藏在内心深处,人们总是本能地隐藏在心,绝不将其透露。然而再密的墙也有缝隙,在遇到事情时,一个人的善恶总会露出蛛丝马迹。往往,厄运才会让人暴露本性,因为我们在厄运面前,会被迫遵循最简单的生存法则,忘掉表面的浮沉。在这个时候,人的本性就很容易暴露出来,开始撕夺抢占。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一些人相互谦让,(www.fwsir.com)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美德才会被彰显,这是最纯粹、最真实的美德。同样,在幸运来临时,认得自私心占有欲会愈加膨胀,邪恶也就暴露出来了。
不要因为表面的光辉而忘记深处的永恒,就像在旅途时要牢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从审视自己,再到产生共鸣,最后学会改正,培根教会我和后人的,是思想,是哲学,实实在在的,更是怎么样做一个"人".
读《培根随笔》有感(三)
陈星宇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提到他,大家都会想到《培根随笔》。上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这本书共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友谊》、《论求知》、《论真理》、《论家庭》…… 语言简洁,短短一小篇就让人受益匪浅,联系了生活实际,与我们息息相关。
我喜欢的有两篇。我觉得,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是友谊,所以我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十分精湛,令人折服。《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友谊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培根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
另一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没人能说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在他写的《论美》中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与内在美。世界上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不错,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颜色指五官相貌,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生命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人活着不能虚度年华,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得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那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很多人都在畏惧死亡。如果你的人生很充实、很美好,"死"算得上什么呢?你会觉得人生很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个众所皆知的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应该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被感动,甚至为她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占尽了上风。畏惧什么呢?我们不如她?我们能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不可避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把握生命,努力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就像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读《培根随笔》有感】相关文章:
读《培根随笔》有感05-01
读《培根随笔》有感800字08-19
读《培根随笔》有感700字08-19
读《培根随笔》有感1000字08-24
培根随笔主要内容07-16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03-03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06-07
《培根随笔》读后感05-11
培根随笔的读后感10-08
培根随笔读后感06-16